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2024-09-12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共9篇)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1

金溪县秀谷一小徐永茂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传统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数是让学生接受指导后回家完成,倘若要求当堂教,恐怕有半数学生难以成文。究其原因,不是组织语言困难,就是没什么素材可写。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习作的整合,恰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助推器。本文通过一些信息技术与小学习作整合的案例,阐述信息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贯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化教学特有的魅力。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习作教学的质量将得到稳步提高。

一、创设情境。有话可说习作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细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习作的难处时,都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不能细致地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正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生形影音的完整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可以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例如在指导习作《憋气比赛》时,笔者先充分利用憋气游戏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拓展资源。语文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参与意识。系统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普遍采用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难以实现自我发展。如今依托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模式得以实现,把教学从“教师为中心、” 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这过程中由“教者”向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过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在指导学生写《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根据相关词语,在网下载有关“地球”、“环境保护”等资料后,根据采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制作精美课件,并把其分成五个环节,组成指导学生探索、调用资源。五个环节分别是“写作素材”、“例文引路”、“写作提纲”、“写作要求”、“等级评价”栏目,供学生查阅、借鉴、运用。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而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利用网络资料选择运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提炼观点,充实文章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水平多次反复自由地选择相关栏目资料,帮助自己熟悉信息,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则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浏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适当及时地提供个别辅导或分层辅导,因材施教,正因为学生开阔了眼界,贴近了生活,文章的质量逐渐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最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因素。传统教学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的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有兴趣,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的福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错字连篇。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四、提供素材。学生一到作文老是搜肠刮肚,抱怨没得写,这主

要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收集,所以,同一内容一字不差的文章经常出现,哪能出现什么优秀的习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在写《难忘的瞬间》中,我们录制了学生体育课上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激发了写作愿望。

总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马宁、余胜泉。

(单位名称:金溪县秀谷一小

单位地址:金溪县秀谷一小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1377515821@qq.com

邮政编码:344800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2012年来,随着MOOC浪潮的风靡,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微课和MOOC的流行,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国所有的教育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领域。但在之前数十年间,我国教育领域重硬件、轻软件,重投资、轻使用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相融合,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前车之鉴,近年来的微课MOOC引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浪潮如何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与语文学科融合,必然要摒弃之前只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踏踏实实的将信息技术的手段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想结合,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把信息技术中的一些优势,如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来促进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这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更加紧密融合。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使学习方法及手段更加丰富便利,使学生自主、创新及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的这些先进的独特的优势,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变革所起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二是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形成双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将更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和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小组讨论、情境练习和意义建构都可以很好地实现,从而彻底完成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二、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常见问题

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它促进了教育方式的丰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

1.整合点把握不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在于“实用价值”,不能本末倒置。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过分使用多媒体技术,他们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搜集、运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却忽略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感悟、阐发、挖掘。

2.板书“搬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使用PPT投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中的表现形式,完全摒弃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滥用PPT投影等多媒体变现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变成了纯粹的PPT放映,使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无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更无法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灵活地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总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制作课件,并且认为精美的课件才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关键,在课堂上依靠精美的课件,必然能够实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则是要适时、适度、适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策略可以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考虑,分别是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

采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必须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安排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优势。微课和MOOC组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大数据和云计算则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内容;QQ、微信等交互形式可以方便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反映问题。这些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策略,都可以真正地在课前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2.课中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仅仅在于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不可否认,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趣味性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仍旧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得以继承和发扬。然而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变现形式,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变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重点、难点转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比如微课的形式,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

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就是要多读、多看、多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满足于课上教学,而要更多地利用好课后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世界观、价值观处于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如何在课后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点。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提供给学生。尤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MOOC课程,都是高质量、免费的学习资源,虽然目前MOOC课程更多的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相信随着这趋势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也很快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免费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后更加方便地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习作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小学生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会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信心。因此,习作教学要充分运用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牢抓课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将习作的内容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习作兴趣。在习作训练中,通过课件将所写事物的特征加以强化。如:用丰富鲜明的色彩强调,动化幻想的手法突出。将其特征可视化,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正确地使一次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得以可视,可操作,自然而然习作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如指导《家乡的美景》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游览家乡景区,拍摄优美景色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欣赏景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个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再现生活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小学生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很多小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一到习作时就抓耳挠腮,可任凭皱破眉头,咬破笔杆也凑不出几句,究其原因,还是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如今,数码相机、摄像机已不是什么高贵产品,许多学校都已拥有,用这些高科技产品平时帮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点滴材料,在学生习作时再现当时的场景。如校运动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项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运动会开完才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全忘了。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运动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比赛现场,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激烈的角逐,精彩的瞬间,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述某位运动员或某个项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生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农村地区信息不畅,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是靠电视,而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少有时间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体味不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不了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认真的关注,那么以这些为主题,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在进行这些习作时,利用网络来完成。如,在写《给玉树小朋友的一封信》时,先出示大量从网上搜集来的图片,残垣断壁、伤亡救助、失去孩子的母亲,废墟中顽强的生命,一幅幅图片给孩子们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泪流满面,他们想急切地把自己的爱心、关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水到渠成。

四、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揭示了想象的重要性。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没有各种陈规陋习的污染和限制,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音响、图像和文字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美妙的声音》时,我下载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听到了什么。只见学生写道:你听见过雪花落地的声音吗?寂静的夜晚,漂亮的小雪花们手拉着手,唱着歌儿从天而降;你听见过柳树姑娘梳头的声音吗?……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小诗异彩纷呈。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4

刘相明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

ICT 小学数学

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

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侧重方向

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

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的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

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 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5

袁传文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广东广州 510378)

0 前言

3D创客教育走进中小学已成为当今教育向前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创客教育工作者,如何使得3D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即让3D课堂真正“活”起来,要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去实施和开展。下面笔者从自身任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出发,谈谈3D创客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由兴趣为先导,抓住“3DOne”建模软件的高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都是源于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为以后的的学习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石。1.1 选好一款适合小学生认知的软件用于教学

3DOne是国内第一款面向中小学生的3D空间建模软件,笔者从完全陌生不懂到熟练运用仅仅用了不到2周的时间,从它的建模理论和方法和个人掌握度方面来看,笔者对它的应用就充满了信心,具有高效建模性且特别简单易操作,适合于小学3-4年的学生认知基础。1.2 运用3DOne的快速空间建模功能活跃课堂

笔者在3DOne的第一堂课上就给同学们演示了一个饼干盒的制作方法,其过程紧紧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纷纷发出“哇~哇~哇”的惊叹,没等继续做下一步的修饰,好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笔者不要再演示了,时隔没几天有好些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作品。接下来整个课堂气氛完全被活跃起来,看着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的3DOne作品制作中,笔者深深体味到3DOne带来的欢乐是如此地幸福。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运用3DOne社区作为3D课堂的学习的平台

只有强化学习动机,才能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强化方面笔者从以下几点展开了探索。

2.1 在兴趣和动机方面,充分挖掘3DOne社区的里面功能

笔者发现与3DOne软件本身有一个紧密相连的3DOne社区,笔者先注册一个用户,上传了 一个作品,发现里面不仅有很多较系统全面的、与教学需求非常相吻合视频教学例子,而且有非常好的对社区成员的上传作品统计及评价功能,把它作为3DOne课堂的学习的平台来用是非常适合的。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以“昵称”注册了用户,并要求上传每堂课的作品到社区。“哇!”这决定一出,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的作品从公开发表到获优,身份从“一级士兵”、“二级班长”、“三级排长”到“四级连长”每进一步每升一级,笔者都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和狂呼——“哇,老师,我现在是二级班长了!”孩子们的每次进步让作为老师的笔者非常开心,更非常振奋。2.2 灵活运用3Done社区“校园创客”评价功能,作为学习动机强化的激励手段

3Done社区“校园创客”评价功能非常有用,它的设置令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短短时间里,学校已经涌现出6位“校园创客”,且两位已经被3DOne社区推上首页。在社区中,让笔者受鼓励的是作为老师的笔者也被早早被3DOne社区推为“创客导师”,每天空余时间去社区“做客”就成为笔者的乐趣,有时也上传一些自己设计,用来作为教学实例的作品,更多的时候去欣赏孩子们的作品,看看他们今天有什么“创新”的作品,与他们互动,这些让每天的生活多了一份开心和一份欣慰。看看学生们的作品时,笔者会点赞互动,侧重多一些表扬鼓励等等,相信会对强化孩子学习动机起到一定好处。注重“榜样”教育,充分让“校园创客”发挥传帮带作用,让3D课堂变成“乐学互学”的课堂 3.1 以“校园创客”为先进进行榜样教育

学习中,榜样的教育是一个十分行之为效的方法。3DOne社区的“校园创客”的设计及评选标准 笔者在应用过程中感觉到非常好。因为“校园创客”的设计活动不仅直接反映了同学们的设计应用水平和创意能力,其创意得分的设计也非常适合对于3D课堂学习水平的评价机制,可以说老师都不用再去思考和设计测试学生水平的方法了,让学生上3DOne社区注册了一个用户,把作品上传,3DOne社区的创意“级别”及“豌豆”数量统计能让您明白每位学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再加上这些“豌豆”能给同学带来丰富奖品让众人仰慕,这样“校园创客”这一称号就无形中当然成为同学们的追求的“目标”了,学生的学习榜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向“创客”学习、向“级别高的军长”学习呀,于是学校出现了不少如“三级排长辅导一级士兵”的学习案例,以及不少“二级班长向三级排长(被老师选为电脑管理员)求情加入3D电脑班”的趣事„„ 3.2 将课堂外的社团“3D电脑班”的榜样引进课堂

学生在学榜样,同时教师可也利用“校园创客”成立了“3D电脑班”,对课外继续学习的社团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充挥发挥优秀“校园创客”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孩子们喜欢“玩”3D。在课外也同样可以在3D课堂大面积地铺开,在课堂上互帮互学,让3D课堂变成“乐学、互学、讲友谊”的课堂。结语

这种将3D创客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为中小学开展校园创客教育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6

摘要:文章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融合的意义,旨在创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以及激发中小学生的突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工作对我国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以数学课堂为例,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作用,第三部分是结论和参考文献。文章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的手段,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建快乐课堂、轻松课堂。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将信息技术引用到课堂上也是势在必行,这是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文章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中小学教学带来的意义。

1、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演示效果吸引学生

在我国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几乎都是采取“只有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模式,长期已久会导致学生课堂表现消极,学习效率低下等结果,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引用,将会以图、文、声、像多种形式生动形象且全方位地给学生进行授课。这不仅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还可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2、信息技术的引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只能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但是即使老师再博学,课本再厚重,知识量还是有限的。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将会给学生提更广阔的平台,更宽广的知识面。

3、信息技术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了技术基础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能进行纯理论性的说教。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授课理念还是设施设备,都不足以做到这点,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学科需要创建的情境,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授课气氛。

4、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不仅仅只限于课堂教学,当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明白某一学科的知识点,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即使在家也可以完成该学科的自主学习,比如对科任老师课件进行拷贝,或者是在网上搜寻课程的视频教学等,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的发展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文章从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融合的必要性,作者以中小学数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来具体阐述相关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逐渐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普及,在数学课程上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一步步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数学课堂上加以信息技术的融合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授课模式。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一起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学习兴趣出发,研讨更多的学习和授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体现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实质,通过一些实例来和学生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借鉴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以经典的追逐相遇数学问题为例:AB两地相距50千米,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甲的速度为20千米每小时,乙的速度为10千米每小时,问二人经过多长时间相距10千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画线段图为主要的讲课方法,这种问题需要考虑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相遇的时候相距10千米,另一种情况是二人已相遇再相离10千米。通过画图显示,两种情况也能清晰的展现出来,但是作者经过调查,这种经典题型,仍存在很多学生只考虑到一个方面,这种讲解模式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做题时也常常忽略。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用幻灯片进行此问题的模拟演绎,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盯住大屏幕,而且两种情况更加清晰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在做题时如鱼得水地就拿到了分数。

由此可见,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在今天的课堂上延续下去,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教学的课程中,有关于图形的内容,包括平移、翻折及旋转等,这也是图形的三大变化。在这节课中,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以及画图的方式授课,很难呈现其定义以及性质,更不用说应用了。

然而在教学中加以信息技术的融合,则完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有效地阐释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以图形的旋转课程为例;

应用几何画板软件讲解旋转的性质,比如画出△ABC,绕某点旋转,得出新的△EDF,再通过画图工具测量旋转前后的长度及角度,会得出图形不会因为位置改变而变化的结论,清晰明了地阐明了旋转的性质。

3、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数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调整课堂的结构。制作一节完整的教学课件,基本由以下几个构件组成,设定知识点的场景、提出问题、猜想、模拟实验、得出结论。课件含有诸多的结构要素,若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则会使课堂变得事半功倍。

以函数知识为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把x,y融入到一个情境之中,比如应用函数制作某个场景一段时间内的温度表,让x,y具有实际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概念,通过对课堂结构的调整,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增强了对知识的获取能力。

4、信息技术增进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在初中的数学课程之中,函数是最为重要的一项知识,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抽象。

以一次函数为例,探讨y=kx+b的增减性,如果只是从概念上和学生进行分析,很可能会产生学生只去记忆而不去理解的情况,更不用说再去钻研其深层意义了。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则可制作出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动画,给出学生数据,让其结合图像自主分析,探索变化的规律。

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达到相应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讲析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四、结论 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数学课程为例,对二者的融合进行相关的探讨研究。

完成文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期刊和著作的查阅,从中提炼出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观点,也为本文提供了主要的研究思路;(2)定量研究法。本文在对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又着重对信息技术缺失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数据信息的方式对二者的联系进行分析;(3)调查分析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实际调查的方法,通过纸质问卷、邮件及网络调查等形式得出数据并加以分析。

通过以上几种研究方法,作者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推动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希望本次研究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7

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许多传统教学中难以涉及的梦想变为现实, 笔下原本静止的平面图形被插上信息技术这个想象的翅膀, 于是变得鲜活起来了。在大量的课例研究中, 我尝试总结了信息技术和“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实践探究、发现方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学好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科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 做到图文并茂, 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听觉感受, 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一) 展示生活情境

联系生活, 用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几何图形。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课件出示小明的房间, 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床、茶几、写字台, 表面是正方形的餐桌、床头柜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柱的认识”等这类课型, 都可以从生活实际场景引入,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 呈现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由“问题引路”并让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随时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 “圆柱的认识”。电脑演示“米老鼠和唐老鸦”中米老鼠躲在圆柱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戏的场面。画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 为什么跑得这样快?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 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一) 基本流程

这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为:猜测演示、确定目标→初步感受、发现方法→动手操作、验证方法→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1. 猜测演示、确定目标。

让学生大胆猜想, 形成统一认识, 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首先请学生猜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然后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有关系。

2. 初步感受、发现方法。

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 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 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 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 结合课件, 让学生说说每排摆的个数和长有什么关系?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动手操作、验证方法。

教师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边操作, 边填表。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是什么关系?汇报的同时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

4. 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教师要依托练习题,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完成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1. 演示直观到抽象。

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如果教师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 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 抽象出几何角。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 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边, 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 演示形状和位置关系。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学生无法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 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时多媒体课件通过Flash动画演示, 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 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3. 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当圆被平分成无数份时, 拼成的就是长方形这一“极限”思想时, 学生难以理解。当借助了计算机使圆从平分成16份到32份、64份……时, 学生就会看到一个逐渐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这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经历了疑问、辨析、释疑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 教师合理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练习,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目的。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用小明家的情境图引入, 因此练习的设计应与课前引入相呼应, 让学生计算一下小明家床单的面积, 正方形餐桌面的面积。既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学好数学

长方形的面积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础, 教师提前将这种转化的思想渗透给学生。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它们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后接着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课堂, 直观明了、学生易懂, 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形成感知、理解、记忆, 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责编田彩霞】

摘要: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实践探究、发现方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学好数学。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展示生活情境、呈现问题情境。实践探究的流程为:猜测演示、确定目标→初步感受、发现方法→动手操作、验证方法→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信息技术小学习作融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课程;深度融合

现代社会追求新思想、新技术、新面貌,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落实和实践,学校内部也要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践行新教学、新理念,有效落实现代教学根本,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其应用和落实已经不断深入人心,有效落实到小学教学课程上保证教学有效性已成为现代学校有效落实教学的必要手段。

小学是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保证学生成长和成才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教学作为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课堂的基本实践,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的培养和教育是小学教育真正需要参与和落实的内容),在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贯彻当中,信息技术已然深入小学教学课程内部,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小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和内部教学当中,成为现代学校保证教学高效的有效手段。

一、提供方便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在小学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小学课堂上,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参与到小学课堂的教学落实当中是需要小学教师予以思考和重视的。在小学教学实践当中,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想象能力,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实现各种物体或形状以及意境的呈现和表达,这样的过程动手操作是繁琐的,但我们课堂有效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参与,让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参与落实的实践中,能够随时依据教学内容呈现不同的画面和情境,为教学实践提供方便的教学平台,为小学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和精力,实现小学教学的真正落实。

二、结合课程教学特点,灵活调节应用技巧

課堂教学生动有趣是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基本前提,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内部受教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要想有效保证学生积极参与,需要在小学教学课程落实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灵活转换教学特点,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在小学课程学习中的有效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包含色彩、图像、画面、视听、语音、情境再现、技能呈现等基本性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灵活调节应用技巧做好基本教学工作,在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

三、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和积累

对于学生来说,得到学习内容和有效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内容,这两大途径和来源相对局限和存在不足,在现代信息不断发展和传播的此时,已经不能作为新的途径来指导学生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内部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知识,在小学教学课程内部,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和辅助下,让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得到课堂之外的美妙信息,给予学生思维和意识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和实践,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和积累,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和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手段介入小学课程教学内部,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视觉冲击,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和教学,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真正得到落实的有效体现,也是现代学校予以落实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庆华,史舒人,张爱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2]刘应梅.巧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篇9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建设医院监狱病房下一篇:旅游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