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2024-08-13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共8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篇1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 钟乳石 珊瑚 珊瑚虫 太阳 水 树 人 动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篇2

一、调整实验顺序,重视时效,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条醒目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生物教学中有大量实验,学生需要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即“做中学”。活用实验给学生创设更多体验机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广泛参与。生物实验在“选时”和“选材”上直接决定着实验成效,而材料选择在不同季节和地区都有一定局限性,这会影响学生知识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参与面受到制约。为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因“效”施教,因“时”取材。

例如,建议把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上册) 中“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章,提到“生物与环境”中第二节后上。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阳光、水和无机盐也是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二是对于“光合作用”实验更具时效性。如果照教材顺序教学,此时已过“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 ,我们所在的苏南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降低,绿色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周期长,实效差,易失败。

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课本实验活体主材为马蹄纹天竺葵和银边天竺葵。天竺葵原产非洲南部,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用天竺葵做实验时对光照的条件要求较高,光照不足时实验常失败。如果一味按教材中指定活材进行实验,会限制学生对身边生物实验选材的范围,也抑制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为此,教学中我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实验选材,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最后整理出可替代天竺葵的活材有:三叶草,天胡荽,地藕,野菠菜,垂序商陆,凤仙花,丝瓜叶,大豆叶片等等。其中,野菠菜叶宽大,叶片薄,易脱色,实验现象明显。校园里很多这种植物,取材方便。学生实验步骤如下:

(1) 选取一株生长茂盛的野菠菜,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 (或纸箱) 罩住整株植物24hㄢ

(2) 用黑色纸片 (或烟盒内层铝箔纸) 在叶片相同位置,上下两面盖严,用回形针固定。

(3) 在阳光下照3h,摘下这些叶片。

(4) 把叶片放在盛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5min后,叶片褪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

(5) 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到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在交流中学生还不断提出: (1) 实验中用红色纸片遮盖可以吗? (2) 红色植物叶片可以做光合作用实验吗? (3) 苹果上的“福”字是怎样形成的? (4) 没有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存在吗?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有效激发。接下来学生们又找到了可代替银边天竺葵 (或银边长春藤) 做对比实验的有:银边吊篮、皱叶冷水花。

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自然因素或区域条件,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广泛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推动了以“探究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培养。

二、借助概念教学,拓展思维,利于学生深度参与

2012年新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突出对重要概念的有效学习。教材以重要概念的学习为线索,根据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概念形成”、“概念获得”等不同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并力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整理。在教材排版中对重要概念及形成过程刻意进行了字体“加粗”处理,彰显重要。在“本章学到了什么”中通过填充“概念图”来检测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非线性”图示法。教材中的概念图主要是填充“节点”,这种表现形式在视觉上凸显“关键词”和“连接词”,更多意义在于过程表述的非文本化。教材中的概念图诸如:

概念图更多体现了概念的层次关系,缺乏对生物概念的深度诠释。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需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层思考。思维导图恰恰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呈现出整个思维过程,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导图理清思维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尽管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相同的“非线性”特征,但其核心目的不同,前者在于表征知识,后者在于激发和整理思考。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可有效拓展思维的深度,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节中,概念繁杂,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点,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下节内容难点的突破,对于该内容学生基本上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我采用教学思路:问题情境引入新知→亲身体验建立感性认识→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参与,拓展了思维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参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顺应时代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和教材都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生活才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在现代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生活化等特点,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教材在“本章学到了什么”板块中设置了“能力提升”,该部分设有“情景·问题”。诸如:

题目:许多菜农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提高温室大棚内蔬菜的产量,应采取什么措施?

A.适当加大昼夜温差 () B.合理密植 ()

C.大量施肥 ()

(2) 下表是三个大棚的温度控制情况,哪个大棚更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为什么?

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P128第3题

这一改变不仅体现在题型设计上,更体现出对生物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情境设置更具“现实性”,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其中的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生活实践为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尽管教材“STS”板块随着修订也有改动,但受限于教材版面和使用周期,其事例多为重科技、轻生活,学生不易接触到,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亲历”问题更易引发思考,“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易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如在学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一章时,借助2012年“世界粮食日”倡议学生“感受饥饿,写出体会”,然后回顾三餐并列出“你最喜欢吃的菜和你认为最有营养的菜,你对营养的看法”等,小组讨论合作设计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分析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是在哪些器官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影响。结合自身体会,学生完成分析后,不仅记住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还充分理解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进而认识到暴食和偏食对健康的危害,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事例很多,诸如: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死去;小麦在子粒形成期间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在移栽花卉或树苗时,为何要去掉一些枝叶?锄地松土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还会潜在影响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学生乐学。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调整教学顺序,注重实验时效性,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依托概念教学,借助思维导图拓展思维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科知识应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学习,以学带用,以用促学。使学生逐步形成“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的良性循环。

摘要:以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教材中的三点突出变化为出发点, 结合实例, 从实验教学、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三个方面, 就如何善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参与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资源,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文丽.运用概念图策略组织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7) .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

[4]郑国建.初中生物实验材料的季节性配备解决方案[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 (1) .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篇3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篇4

1、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

2、细胞数目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分裂是细胞一分为二的过程。

3、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先细胞核一分为二,然后细胞质分为两份,最后原来细胞的中央出现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果一个细胞变成两个。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明显:先进行复制;然后逐渐排列在细胞中央;再平均分成两份、向细胞两极移动;形成两个新细胞。

4、细胞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增大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1、高等植物的所有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细胞的分化形成组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5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物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3.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大家在思考中经常将这六个W连起来思考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除了上述三点以外,同学们还要坚持在学习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换回优异的生物学习成绩!

初一生物学不会怎么办

1.生物学习技巧

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整合生物学的逻辑规律;瞻前顾后,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观察和实验,将生物知识跟实际生活相联系,实验时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及时归纳、总结,以便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真正被自己同化吸收。

2.注重预习

预习时可以写预习笔记,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如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一节预习时可以归纳成:显微镜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个部件的名称及作用,每个部件的位置,能够区别目镜和物镜。预习后,看书后面的习题是否会做,检验一下预习的效果。实际上对生物课感兴趣的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左右就能把上述内容预习完。

3.联系生活实际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篇6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

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四种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3、从猿到人进化的原因:地形和气候的变化。4、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二、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3、生殖过程:

(1)受精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2)胎儿在8周左右出现人形,40周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三、青春期

1、一般来说,男孩进入青春期比女孩晚两年。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3、无机盐和维生素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障碍

4、“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二、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可分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和内消化腺(胃腺、肠腺)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营养物质

开始消化部位

完全消化部位

参与的消化液

最终产物

唾液、肠液、胰液

葡萄糖

蛋白质

胃液、肠液、胰液

氨基酸

胆汁、肠液、胰液

甘油和脂肪酸

肝脏分泌的消化液叫做胆汁,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其作用是乳化脂肪。

3、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特点是:(1)小肠长5-6米(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4、(课本第31页的曲线图)

三、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2、合理营养应做到:(1)每天均衡的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2)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3)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为30%、40%

和30%

左右。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咽

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结构。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

4、痰产生的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粘膜

5、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让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放下,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中,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左二右三)。

肺有节奏地吸气和呼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肋间肌、膈肌

肋骨

膈顶

胸廓

肺内气压

结果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下降

扩大

扩张

减小

吸气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上升

缩小

收缩

增大

呼气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泡的特点:(1)肺泡数目多(2)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

2、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并将其静置一段时间,会发现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共分三层,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3、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它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红细胞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白细胞:有细胞核,呈圆球状。功能:防御和保护,包围吞噬病菌

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人体内的血管有

动脉、静脉

毛细血管

三种。

2、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

3、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4、三种血管间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5、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血管名称

管壁特点

血流

速度

功能

动脉

较厚、弹性大

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

较薄、弹性小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

非常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最慢

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两种瓣膜:心房与心室之间: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动脉瓣

(3)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4)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其中,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壁右心室壁厚。

(5)心脏内部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

(6)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为

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2、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3、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5、心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通过冠脉循环供应。

四、输血和血型

1、ABO血型的类型:A型、B型、O型、AB型

2、安全输血的原则:输同型血。在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还可以输入少量A型或B型血。

3、成年人体内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4、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

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的途径有:呼吸、排汗和排尿。

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5、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肾小管起重新吸收作用。

6、肾小囊中的液体叫做原尿。人体每天形成180升原尿。

7、原尿与尿液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8、尿液的主要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9、进入肾小球和出肾小球的血管都是小动脉。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中枢

2、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

4、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和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眼球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折射光线)

(1)眼球中的成像部位:视网膜

(2)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

(3)近视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大,眼球前后径

过长,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可佩戴

凹透镜

矫正。

(4)

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做到:

“三要”

“四不要”。(P82)

5、耳的结构

6、听觉的形成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

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7、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

8、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皮肤等

感觉器官。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2)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做脊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4)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5)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6)小脑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平衡。

(7)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8)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神经元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2)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差别是神经细胞有突起。

(3)神经细胞的突起有两种,短突起叫树突,功能是接受信息,长突起叫轴突,功能是传出信息。

(4)神经元的功能:接受信息,传出信息。

(5)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支持。

3、神经纤维、神经和神经末梢

(1)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

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3)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1)简单反射:生来就有,不受大脑控制的。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

(2)复杂反射:人出生后通过长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

例如:行人听到身后喇叭响就会躲避。

5、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四、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及其分泌的激素(如图)

2、人体的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3、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4、内分泌腺没有导管,他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

到全身各处。

5、三种主要激素的作用以及缺乏症

激素名称

分泌

腺体

主要作用

过少症状

过多症状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糖尿病

低血糖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7、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分析人类活动队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有害影响:(1)乱砍滥伐(2)滥捕乱杀(3)大气污染(4)水污染

有利影响:(1)植树造林(2)保护野生动植物(3)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PH<5.6的雨水。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水蒸气。

2、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

3、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2)使植物枯萎;(3)伤害人的皮肤和粘膜。

(4)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4、控制酸雨的根: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5、全球性环境问题除了酸雨之外,还有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气体指的是二氧化碳。

实验题

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

清水

唾液

1号充分搅拌

2号充分搅拌

3号不搅拌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过程:37℃温水中5-10分钟

滴碘液

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1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完全被消化;

2号试管变蓝,原因是淀粉未被消化,遇碘变蓝;

3号试管部分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未将淀粉完全消化,未被消化的淀粉遇碘变蓝。

分析:1号试管模拟口腔环境,1、2对照,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就证明了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1、3对照,一个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另一个则没有,这就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消化食物有促进作用。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实验题

二、模拟膈肌的运动

1、①代表气管,②代表支气管,③代表肺,④代表胸廓,⑤代表膈肌

2、图1表示在呼气,图2表示在吸气。

图1

图23、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下降,气体被吸入。

4、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容积缩小,肺随着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气体被呼出。

实验题

三、血液分层实验

过程:取5毫升新鲜血液,立即注入盛有5%柠檬酸钠溶液的量筒中,轻轻振荡量筒,静置数小时后出现如图所示现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图中所示现象回答:

(1)量筒中出现了____分层___现象。

(2)量筒中1、2、3三层的物质依次是__血浆__、__白细胞和血小板_、__红细胞_,2、3层的细胞总称为_血细胞__。

(3)本实验证实了血液的成分包括___血浆____和____血细胞______两部分。

(4)量筒里放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__防止血液凝固__。

实验题

四、下图为人的消化系统关系图,椐图填空([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

]______是消化系统的开始。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人体的外消化腺中最大的消化腺是[

]

_______。它分泌的_______,可以有利于帮助吸收_______。

(3)[

]

_____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5)

因为食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六大类人体

需要的营养物质.(5)

请说出患者缺乏的:夜盲症、坏血病、脚气病、骨质疏松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

P.7)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P.16资料分析]

1.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的影响: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

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而向河流和湖泊排放生活污水则可能增加寄生虫的数量。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8

②卵壳和①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④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⑧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起保护作用。

⑥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⑤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内有细胞核。

⑦系带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③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卵黄、卵黄膜、胚盘构成一个卵细胞。)

鸟卵的结构复杂,胚胎的发育受到良好的保护。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3.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出雏鸡。受精后鸡卵的胚盘较大、色深(呈白色)。

受精卵的胚盘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4.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经过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5.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卵生

水中发育,多为变态发育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发育过程无变态

[P.21练习]

5.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鸟巢内,让这些鸟为其孵卵、育雏。

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具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比小鼠大许多,是由于转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5.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P.27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1.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精子和卵细胞

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

4.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6.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课本P.32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子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P.32练习]

4.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人,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2)实验过程:把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或反之),获得了杂交子一代的种子,杂交子一代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子一代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子一代表现的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高和矮,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

②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③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④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DD

×

dd

D

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1

2.禁止近间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大。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2.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对(2条)。

3.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共23对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共23条染色体)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男女比例为1∶1。(图解P.42)

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变异。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基因重组(又叫杂交育种,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基因突变(又叫太空育种,宇宙射线辐射,引起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科学的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海洋化学起源说: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①原料: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

②产物:氨基酸。

③结论: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5)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无氧气)。

(8)蛋白质、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有机物。

[P.55练习]

2.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在开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和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说明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可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P.59。

5.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的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鸟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6.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7、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身体结构上),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水平上),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上)。

[P.61练习]

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任何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而且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在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异,并经自然选择将这种变异保存和遗传下来。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这一物种形成时,鸡和鸡蛋同时形成。从基因水平看,鸡和鸡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也是无所谓先后的。

4.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100年的时间,桦尺蛾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蛾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②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不适者被淘汰)。

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环境变化是进化的外在动力。

[P.62想一想,议一议]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

[P.67练习]

3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4.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消灭媒介生物。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P.80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组成的。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

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的作用: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5.(1)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弱时,容易感染疾病。

(3)进行器官移植,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

6.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属于特异动免疫。)

7.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传播途径: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P.85练习]

2.可能的原因有:(1)这个人过去得过手足口病;(2)这个人过去接种过手足口病疫苗。

3.不能确定这种传染病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因为有的病毒或细菌能够在人体内或其他环境中潜伏很多年。不能在计划免疫项目中取消相应的疫苗,因为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从国外传到我国等。

4.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扩大计划免疫项目的方法来预防。因为有的传染病的疫苗人类并没有生产出来,如艾滋病等。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可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2.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适应症、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3.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4.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药效。

5.有效期为2014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2年7月31日。失效期为2012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4年6月30日。

6.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和溺水等情况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须符合病情或伤情。

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按压与吹气的比例是30:2。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7.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a.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

止血: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用手措、止血带或绷带压迫伤口远心端止血

c.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压迫伤口近心端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做到合理营养,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4.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等。

2.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P.10

4.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

供选择的材料: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烟草浸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A.水蚤的正常心率为:100—350次。

B.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5.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酗酒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患癌症的危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酒后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5.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还可能诱发肺癌。

七年级上册英语复习提纲 篇7

综述:全册共12个单元,分3部分复习,所需课时4天(12课时)。

一. Start Unit1-Unit1

1.单词(包括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

2.重点句型:

(1)Good morning!早上好 Good afternoon!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2)A:Hi,Helen!How are you?

B:Hi, Eric!I’m fine,thanks.(3)--What’s this(that)in English?---It’s an orenge.--Spell it, please.---O-R-A-N-G-E

(4)--What color is it?---It’s yellow.3.语法:元音字母有哪些?A E I O U

a/an的区别

3.Unit1:

两个重点:(1)询问名字

(2)询问电话号码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8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更替表

朝代

起止时间

国都

建国者

制度

亡国者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间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阳城(今河南登封)

世袭制

商(殷)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亳(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镐,史称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

分封制

周幽王

东周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争霸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间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战国七雄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中央集权制

秦二世

胡亥

西汉

公元前2--公元9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推恩制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

洛阳

光武帝(刘秀

汉献帝

三国

2——266年

洛阳

曹丕

2——263年

成都

刘备

刘禅

222年——280年

建业(今南京)

孙权

西晋

266年——3

洛阳

司马炎

东晋

3——420年

建康(今南京)

司马睿

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589年

建康(今南京)

刘裕(宋)

陈后主(陈)

北朝

439年——581年

隋朝

581年——6

长安(今西安)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

唐朝

618年——907年

长安

唐高祖李渊

北宋

960年——1127年

开封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6年

临安

赵构

元朝

1271——1368年

大都(今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年

南京(古称应天)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36——1840年

北京

清太祖皇太极

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建都阳城。

4、夏朝的统治措施: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5、盘庚迁都原因:水患和政治-意义: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充,成为当时历的大国。

6、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周幽王都有哪些-?商汤、周文王又有哪些政绩?

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他们服劳役。商纣王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人民。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没有-,只能“道路以目”。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自己的王妃褒姒竟下令点燃烽火,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戎族真的来攻打,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

7、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战役,是一场讨伐-的正义之战。

8、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办法: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9、周厉王的暴虐无道,引发了国人(平民)-

10、我国奴隶制经济的文明即青铜文明。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1、青铜铸造业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种类更加丰富,用于祭祀。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的青铜器;商朝)、四羊方尊(商朝)

与商周同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的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13、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农业的发展:五谷齐备;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畜牧业的发展: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有;有牲畜圈栏和专门的牧场。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4、奴隶的悲惨生活(略)

二、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

15、春秋争霸的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16、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7、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所以能够首霸中原。称霸方式:诸侯会盟

18、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19、春秋争霸的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0、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称霸方式:城濮之战

2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22、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大革命。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3、都江堰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古代战役列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交战地点

交战双方

典故

结果

影响

涿鹿之战

涿鹿

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炎黄大败蚩尤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

牧野

周军/商军

反戈一击

商军大败

商朝灭亡

城濮大战

公元前7世纪后期

城濮

晋军/楚军

退避三舍

晋军大败楚军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桂陵之战

前4世纪中期

桂陵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国大败

马陵之战

马陵

魏/齐

减灶计

魏军主力被歼

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长平

秦/赵

纸上谈兵

赵军大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漠北战役

公元前1

漠北

匈奴/西汉

西汉大败匈奴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历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交战双方

双方兵力

结果

历史影响

备注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

秦军主力

数万人VS三十万人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消灭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破釜沉舟

官渡之战

公元2

曹操

袁绍

三四万人VS十万人

曹操大败袁军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

曹操

孙刘联军

五万人VS二十多万人

孙刘联军获胜

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火攻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前秦

东晋

八万人VS八十万人

前秦大败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一篇:岳西红色旅游景点下一篇:团队团结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