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

2024-09-13

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精选8篇)

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 篇1

学校: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班级:10机化2班姓名:陈龙云学号:20103050020

4一、农产品加工机械现状

设备技术水平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10一20年,占90%左右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监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在产品粗力11212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出少效益低等。以淀粉加工为例,据估计我国淀粉机械达到国外七十年代初水平的约占5%,达到八十年代水平约占15%,达到九十年代水平的约占5%,其余的为六十年代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国产淀粉机械水平比世界水平几乎落后25年左右。1980年以来,全国有近百个单位分别从十几个国家进口了淀粉机械,其中全线引进约40多条,引进关键单机30多种,总引进费用约40亿人民币。引进淀粉机械的淀粉产量约占全国淀粉产量的50%左右,引进变性淀粉加工机械的变性淀粉产量约占全国变性淀粉产量的80%左右。

成套性差、种类少

以种子加工机械为例,目前我国种子加工机械还以单机为主,机械水平仍相对落后,工作性能不理想,部分产品质量较差。电磁、比色清选等特种加工机械还未批量投产,市场上小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性能不够完善,加工质量、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经济发达国家的种子工业已成为与农业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型工业部门,其良种繁育、加工和推广体系比较健全,种子加工由单机向成套、由成套向工厂化的发展趋势。欧美等国,种子加工厂大都由成套设备组成流水线,从进料加工到包装入库全部实现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工艺先进,监测系统完备,并且普遍采用了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对种子进行处理和深加工,较大地提高了种子的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维斯托伯公司为例,维斯托伯以制造种子加工机械尤其是精选机见长,维斯托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制造各种成套种子加工设备,使用维斯托伯的设备可以加工不同形状、规格、属性的种子,甚至小到每克一万粒的种子;可以制造全套实验室用的小型种子加工设备,可以制造各类单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机械加工工艺和制造手段落后

国外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公司大都将计算机辅助设计(I: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引入到生产当中,普遍应用光控和数控技术,提高了机械加工的精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国内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

与国内的设备相比,国外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德国生产的种子加工机械,整套种子加工设备只需1—2名操作人员,降低了人工成本。如拌药机根据拌药量自动控制物料的流速和给药量,参数的调整很方便。药剂用双泵单独不间断供应,保证药剂均匀地喷洒到种子表面,再进入绞龙拌合,包衣效果颇佳。

质量控制快速检测方法落后

世界农产品品质检验正在努力向着不依赖于人,而完全依赖于机器自动进行的方向发展。品质检验可分为破坏性品质检验及非破坏性品质检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破坏性

品质检验的研究及机械设备的开发工作,正在广泛地进行着。我国的农产品分级主要采用手工、机械分级,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1.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特点

1.1产品小型化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能以较小的投资而获得利润,大量出现了小型农产品加工机械。如小型制粉机组、小型成套制米机械和小型精洁米机械。

1.2功能多样化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出现多功能趋势。例如,由河南省汤阴县机械工业公司研制的多功能小型方便面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原四省质量评比中荣获“金鹿杯”金奖。该机使用1.5KW或2KW电机,接上电源后将配好的原料加入机槽内即可自动连续完成制面板、自动折花成型、自动传送、自动切割和自动定量分块。既能生产方便面,又能生产龙须面、挂面、干食面及面条。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和信赖,是城乡小企业、村办企业、个体致富的理想机具。

2.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1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以水果加工机械为例,由于作为加工原料的果蔬价格偏高,加工特性差,致使加工产品价格高,品质差,果蔬加工品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相对稳定的市场,这是影响果蔬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了果蔬加工机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小规模低速发展,时停时续。

2.2制造水平低技术落后

以水果加工机械制造业为例,行业内机械制造企业除原轻工、商业系统的一些老厂外,其余多为农业机械厂转产和新建的一些小厂。制造加工手段缺乏,技术力量薄

弱,没有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相互仿造,低水平重复性生产情况严重,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一些产品甚至沿用50年代的落后技术,能源消耗高,原料浪费大,质量低劣。

2.3缺少大宗产品的成套设备

由于缺少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宗产品和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原有传统品种被冷落,尽管有一些新品种不断应时而现,但终因自身缺陷而缺少竞争力和生命力。致使农产品加工市场疲软,影响和限制了成套的规模化设备的开发生产。

2.4缺乏高水平关键工序的核心设备

关键工序的核心设备标志着整套设备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加工成本和生产效率。这些设备往往集中多种先进工艺和手段,技术含量高,制造加工困难,造价昂贵。我国这些设备的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别很大,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如淀粉加工机械中的滚筒式干燥机)仍需要进口。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投入少,行业中缺少制造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一批企业的加盟。

2.5行业标准不建全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标准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以面粉加工机械为例,目前各业执行的3个面粉加工机械分等标准,存在着同一指标合格

判定标准都不同,与国家标准也不符。有的新产品,如碾皮制粉设备,尚无行业标准,现有标准中,有的指标也偏低。

2.6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管理粗放,多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小企业没有质量管理制度,而大企业普遍存在着质量管理制度“老化”的现象。有些制度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文件。许多企业的制度侧重经济处罚,特别是出现质量问题后则以处罚为主,而不是依靠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质量意识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定量的质量控制指标,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由于质检人员元章可循,质检工作难做,没有权威性。

二、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应走大型化、规模化之路,以高生产率和规模效益巩固加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实现大型化、规模化的同时,应实现与大型化相配套的自动化。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可靠的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均衡;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设备,在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机械时,应尽可能应用高新技术,用新的加工措施赋予产品新的性能,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成本。通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淀粉为中间原料,可发展变性淀粉及食品;用其副产品生产玉米油、渣饲料、蛋白粉、植酸、肌醇、醇溶蛋白和高能蛋白饲料等;同时应实现设计、生产专业化,各设备制造企业在注意成套设备生产的同时,尤其注重标志自身特色和加工水平的国际名牌产品的开发并以此作为企业的立命之本。

参考文

[1]刘立钊.种子加工机械加强质量监督势在必行.农机质量与监督.1997,(4).36

[2]余效宁.丹麦、德国的种子加工机械.中国农垦.1997,(11):9一lO

[3]张绍英.果蔬加工机械的发展战略I.食品与机械.1998,(4):4~5

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 篇2

我国虽是肉鸭养殖大国, 却不是肉鸭生产加工强国, 肉鸭产品品种不多, 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 出口创汇量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所加工的鸭产品质量不过关, 加之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禽流感、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以及国内猪肉供应过剩的影响, 价格下跌, 从而导致2009年以来鸭产品销售市场疲软、价格低迷, 致使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关门倒闭。

一、目前我国鸭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析

有利因素:

1.从肉鸭产品本身的特点看, 由于鸭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21世纪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和喜爱的健康美味食品, 从而给鸭产品加工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2.从人们饮食习惯上分析, 长期以来, 国内市场可食用的深加工鸭熟食制品相对较少, 人们食用的大多是以生鲜冷冻鸭肉为主, 但由于厨房事务费时费力, 越来越被人们所放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将越来越多地直接享用简单加温的禽肉熟食制品。因此, 我国深加工的鸭熟食制品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食用。

3.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快餐业的迅猛发展,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绿色、卫生、快捷、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观念已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迫切需要大量的绿色安全、营养健康、方便快捷型和有一定食用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鸭肉深加工食品不断上市, 这无疑会给肉鸭深加工企业带来良好的商机。

4.从全世界范围内看, 经过精深加工的鸭熟食制品的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亚洲、欧盟等许多国家的消费者都非常喜欢绿色安全、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鸭熟食产品, 只是我们的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程度达不到出口的标准要求, 所以参与国际竞争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制约鸭产品深加工的主要问题:

1.鸭产品结构不合理

(1) 肉鸭初加工整鸭产品多, 部位分割鸭加工产品少; (2) 肉鸭产品大路货、雷同产品多, 深精加工、名特优产品少; (3) 肉鸭熟食高温制品多, 低温制品少; (4) 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多, 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少; (5) 大众餐桌型鸭肉食品多, 风味休闲、旅游方便制品少。

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产业规模较小, 养殖环境、加工技术、设备工艺相对落后, 加工厂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简陋, 又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监控手段, 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和保证, 有的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破坏了正规厂家的形象,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3.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现在, 许多从事鸭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 由于不具备产品研发能力, 又不愿意花钱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成果, 致使鸭产品加工简单粗放, 只生产初级冻鲜产品;即使是一些较大的养殖加工企业, 也缺乏研发特色型、功能性鸭产品的能力, 所以加工的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4.产品保质包装不先进

由于我国包装机械、材料和工艺的相对落后, 致使传统风味鸭肉制品包装质量差, 产品架期短, 特别是在经过高温高压后包装, 已失去了产品原有的特色风味, 不少鸭产品包装上市后达不到保质期限, 甚至出现比非包装的产品货架期还短的怪现象。

5.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我国的鸭肉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4%左右, 并且大部分仅以初级加工品或以鸭肉的基本原料进入国际市场, 根本没有进行精深加工, 是典型的生产巨人和出口矮子。

二、目前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导向

1.实行绿色生态肉鸭养殖, 生产具有绿色营养、安全卫生、有机健康、无污染、无公害特色鸭产品,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经过精深加工的酱卤、烟熏、腌制、火腿、汤煲等类鸭产品仍为餐桌上的主打食品。

3.方便、休闲、特味、风干类小包装鸭肉食品广受消费者青睐。

4.具有保健功能, 一高四低 (高蛋白, 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钠盐) 的功能性药膳鸭肉制品, 已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重视。

三、搞好鸭产品深加工的认识和体会

健康养殖是基础, 必须强化三个改进。

一是不断强化和改进种鸭繁育方法, 实行科学选育和引进良种, 建立水禽良种繁育体系, 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繁育并加以推广。在源头上构筑绿色安全健康屏障。

二是不断强化和改进现代科学化养殖和管理, 在养殖基地建设方面按国家或行业要求的标准进行。在科学养殖上进行统一的供雏供料、卫生消毒、安全防疫和养殖技术指导, 防止粗放饲养、品质退化、发生疫病、交叉感染和药残超标等, 以保证肉鸭饲养中的健康品质。

三是不断强化和改进科学营养饲料配方, 保证鸭饲料的安全营养性能。坚持使用绿色无污染、无药残、无霉变的原料加工饲料, 保证水禽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 促使其快速健康成长。

加快新品研发是动力, 必须把握三个方面。

1.成立研发机构, 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研发肉鸭科学养殖、精深加工、新特产品等新的先进技术, 不断推出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

2.研发特色产品, 打造名优品牌。利用企业优势, 结合地域特点, 突出自身特色,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 开发多品种、差别化、特色风味的鸭产品, 强力打造名优特品牌。

3.搞好低温鸭肉制品精深加工, 很好保留鸭肉原有的营养成分和较好的口感风味, 生产加工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适销对路的酱卤、烟熏、腌制、火腿、汤煲、药膳等类鸭产品和方便、休闲、特味、风干类小包装鸭产品。

屠宰加工是重点, 必须把握三大环节。

一是严格把握活禽宰前检疫环节, 认真进行肉鸭宰前卫生消毒和检验检疫, 严格防控带有疫病和药残超标等不合格的活禽进入屠宰生产线, 在加工源头搞好安全卫生和质量防控。

二是严格把握产品生产加工环节, 严格卫生消毒, 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加工, 采用预冷灭菌、厌氧排酸、辐射保鲜等先进技术, 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和上乘品质。

三是严格把握产品包装冷藏环节, 应用先进的产品包装工艺, 进行高压灭菌、保鲜、包装和冷藏, 防止产品在储藏过程中变色变味, 营养损失, 保证鸭产品质量安全, 延长货架期。

安全检测是关键, 必须严控五大关键点。

一是严控祖代种禽引进和繁育中的质量安全关键点。既要保证良种纯正, 又要杜绝外来病源入侵, 以防止从繁育源头感染传播。在种禽繁育中注重疾病防控, 防止遗传性疫病发生和感染, 保证所育出的下一代禽苗的健康品质。

二是严控肉鸭养殖过程中的卫生防疫安全检测控制关键点。对各养殖场所必须进行统一的定期卫生防疫, 防病灭病、严控用药, 防止药残超标。

三是严控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关键点。严格控制饲料原料和产品质量, 保证所产饲料的营养配比和质量安全。

四是严控屠宰加工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关键点。严格执行食品加工卫生和质量安全标准, 对加工车间场所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 每道工序必须强化安全检测监控。

五是严把产品储运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关键点。对产品存放的温度、卫生、防腐措施等随时进行检测, 保证产品的质量上乘、口味鲜美、天然绿色、营养健康。

储运流通是保证, 必须实行三大冷链管理。

一是储运冷藏管理, 建好冷藏库, 搞好冷藏温度控制,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运输冷藏管理, 实行冷藏运输, 保证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三是销售冷藏管理, 实行冷藏保鲜销售, 保证销售中的产品品质。

四、鸭产品加工未来发展趋势

1.必须十分注重鸭产品深加工的绿色营养和安全性, 从种鸭繁育、肉鸭养殖的源头到饲料加工、屠宰生产、产品深加工、储运销售等严格把握和检测监控每个安全关键环节, 必须全程保障产品的绿色营养和安全。

2.必须十分注重鸭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中的差异性。根据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口味嗜好, 开发?和加工多品种、差别化、风味独特、肉质细嫩、爽口开胃、清而不淡、香而不腻、方便休闲及适销对路的鸭产品。

3.必须十分注重鸭产品的经济实惠性。要根据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各种精深加工、物美价廉的分部位低温冷鲜肉、鸭熟肉制品和以鸭肉为原料的方便型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

4.必须十分注重突出不同企业所加工鸭产品的独特性, 走产品差异化道路, 不断注入新的科技成分, 根据企业优势和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 不断创新研发独具特色的深精加工鸭产品, 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品牌, 进一步占领国内外消费市场。

5.必须十分注重深加工鸭产品的方便快捷、休闲适用性。未来一段时期,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将不断加快, 需要方便快捷休闲的饮食, 特别是年轻人, 因忙于事业,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烹饪料理饮食, 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方便快捷、卫生营养的鸭熟食制品, 从而给鸭产品深加工带来更多的商机。

中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篇3

1996年~2001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平均交易额受价格下降因素的影响,由每年平均3270万元降到2857万元;成交量由每年平均成交7634.4万吨,增加到12494.4万吨,增长63.7%;其中批发市场的平均交易额,虽受价格下降影响,仍增长58.8%。2001年,全国亿元交易市场比2000年增加68个;交易总额3667.8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亿元市场在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中所占比重加大,作用增强。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平均交易规模还很小,到2001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只有2857.3万元,批发市场7867.4万元,亿元以上的大市场也只有33200.3万元。

市场的投资收益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止1999年6月,全国27668个农产品市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为4103622万元,平均每个市场投资148.3万元。(见表1)

1999年全国27668个农产品市场,共有营业面积109938020平方米,平均每场2973.5平方米。2001年全国亿元农产品市场1210个,总营业面积21583084平方米,平均每场营业面积17837.3平方米。(见表2)

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26236个,全年共收入租金698838万元,场均收入26.6万元;上缴税金共519451万元,场均19.8万元;征收市场管理费共565968万元,场均21.6万元。其中:税金为商户向国家上缴的税金,租金为市场出租摊位的收入,市场管理费除少部分为市场向商户收的水、电、卫生、管理等费用外,大部分为商户向国家缴纳的工商管理费。(见表3)

1997~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对国家上缴的税费都以2位数增长,年缴税费达100多亿元,其中尚不包括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上缴国家的税费(大体上与此数相当)。这对于以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低值微利行业来说,已实属不易。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经营中,乃至在整个的农产品流通的经营中,商户仍然是经营主体。一般说来,商户多为一户租赁一个摊位进行经营,所以大体上可以以一个摊位为一个商户来计算商户的经营状况。2001年亿元农产品市场摊位(商户)经营状况,总共710419个摊位(商户),年交易总额为40172369万元,平均每摊位(户)年交易额为56.5万元。亿元市场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仅占全国农产品市场的4.5%,亿元市场商户为批发大户。可见全国农产品经营规模还是个十分弱小的,处于一种散、小、弱的状态,虽然规模正逐年有所扩大,其中也不乏有一批年经营额超过千万元、亿元以上的大户。(见表4)

每一商户的经营成本,除了有人工费用、流动资金、储运、包装、加工等费用外,占大头的是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和上缴税金这三项“铁定费用”。表29所列为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市场费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商户费用表,这类费用大体以年10%以上的幅度增加。

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每位商户约年负担市场管理费1390元、税金1276元和租金1716元,三项合计4382元。作为批发商户和城市市场经营商户的负担要远远高于此平均数。负担过重,利润过薄,风险过大,是农产品经营主体——商户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市场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流通体系,开始由数量扩张转入质量提高,进入了以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一大批新建市场和已经完成了自身积累进行改造的批发市场,投资达亿元以上,占地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亿元交易市场快速增加。

2、齐备设施,完善功能。大部分市场从露天经营转为厅、棚内封闭经营,水电、道路、仓储、运输、加工、包装、治安、消防、卫生、检测、结算、信息和生活服务等设施不断完善;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发布功能、资金结算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等日益增强。

3、转换体制,规范管理。越来越多的批发市场实行了公司化改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了过去落后的体制和粗放的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手段也已经开始进入批发市场。

4、主体壮大,中介萌发。越来越多的商户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加大生产经营投入,由个体户经营发展成公司经营,实力和规模增大;一批流通中介组织,如经纪人、协会等发展起来,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5、提高质量,改进方式。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的首要职责,商品质量水平不断快速提高。代理制、拍卖、网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已在一部分市场进行试行,有的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传统的批发市场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经营方式开始相结合,向生产、加工、配送、连锁超市、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以及横向兼并扩张联合,都为批发市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中商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趋势 篇4

作者:佚名点击:1308

中国农业在历经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解决十三亿人温饱”这个突破性的历史任务,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和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任务。

一、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首先,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其次,加工技术水平低,如工艺与设备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等;第三是产品单

一、档次低,质量差、整体水平仍以初加工为主;第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第五是农产品标准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上述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使我国只是农业生产大国,而无法成为农业强国。从“六五”开始,我国就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在国家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果蔬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罐头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等科技攻关项目。“七五”期间,重点对粮食干燥节能技术、专用粉生产技术与设备、植物油连续精炼技术、玉米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果蔬贮藏、加工、流通技术等进行了攻关研究。“八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及各部委科研计划对果蔬产地保鲜、主要农特产品加工技术等主要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九五”期间,对谷物机械制冷低温储藏技术与装备、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与装备、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与肉类制品综合保藏技术等进行了产业开发研究。通过“六五”至“九五”的攻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单项研究成果。如选育了一批农作物专用品种,引进了一批加工生产线,研制了一批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启动实施的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3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15个亿,主要用于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创新。同时,国家充分调动和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管理创新,有计划、有组织的将863----高新技术研究;重大专项与部级攻关----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和农业科技园区项目----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研究;UNDP等国际项目----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技术等多个科技计划系统的进行整体设计,集中力量,形成了一个在应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关键工艺与技术设备、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产业化开发与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能够有机衔接,协调互动,梯度支撑,高 效运行,整体推进的科技项目系统管理体系,为建立全面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管理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通过对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研究开发条件建

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等科研计划的有机整合,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增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充分发挥各地方、部门、各承担单位的积极性,快速凝聚起一支国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队伍。在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同时,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示范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科技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攻关项目的实施和学科建设,我国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已经超过350家,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已有近140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同时,扶植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衔接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了解农产品加工贮藏发展前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初步构建起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

“十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科技投入力度最大;涉及的学科范围最宽;研究的领域最广;参与的科技人员和企业最多;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化程度最高;标准、专利形成和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最显著;成果转化速度最快;技术带动和示范效应最明显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十五攻关,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科技领域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和战略性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加工科技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快速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食物需求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工业食品的比重在食物消费中正在快速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重心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独立的产业体系,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80年至2000年,我国食品 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14%。1999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7828亿,农业总产值为24542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达到近20%,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是同期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的一倍,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55/1。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2.5万亿,餐饮业突破1万亿(其中约转化40%的工业化食品),2007年将分别达到3万亿和1.5万亿。未来5-10年,我国食品工业仍将以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5万亿,餐饮业约2.5万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超过11。我国“食品经济”的概念和地位正在充分显现,食品工业已成为引领农业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进入全面扩张

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现代食品工业是与人类营养科学、现代医学、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密切关联的“现代食品制造业”;是与国计民生和国民的饮食安全与健康及身体素质密切关联的“现代餐桌子工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是现代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应该看到,我国食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低、综合利用差、能耗高的发展阶段。更要注意到近5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达30%以上,我国食品的出口产品和国内主要知名品牌与大企业的背后90%是进口技术与设备,拥有13亿人的巨大的工业食品消费市场的中国,已成为了各国际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大市场。如何避免食品工业在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和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制造技术空心化”问题,应当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引起国家的重视。

更要注意到,随着世界食品工业向“高科技、新技术、多领域、多梯度、全利用、高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并不断以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技术壁垒,大幅度扩大竞争优势,这就对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上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因此,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的问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国家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线,根据国际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大”的选择依据,切实抓住与我国国民经济和食品产业发展密切关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产业发展问题。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问题上,从食品设计、食品开发、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等层面系统思考,确立以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重点突破为主线;坚持重点突破、市场优先、集成创新、强化协调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科学性、重要性、关键性、实效性、带动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已在“863计划”、“支 撑计划”等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中重点安排了“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功能食品”、“果蔬贮藏保鲜”、“农产品现代物流”和“奶业专项”等有关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多项科技项目。

重点在我国食品工业体系中食品制造工业、食品加工工业、软饮料工业、食品装备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包装材料开发、食品营养评价与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从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和水产食品加工等主要食品加工产业链系统设计,结合食品加工关键装备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开发,抓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急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立足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示范作用。此外,科技部还将积极安排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能够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问题,实现技术成果的“零距离”转化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这是直接服务于各产业快速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迅速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重大举措,是建立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

已有基础:1)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获得新突破

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带动和示范下,突破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和前沿性的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如膜超滤技术、定向吸附和分子修饰技术等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冷链技术、栅栏技术和保鲜包装技术等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行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构筑了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2)我国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食品工业装备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开发能力时期。一些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食品工业装备中。例如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得到快速发展,整体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工程、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等一批高新技术在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饮料、乳品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3)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食品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加工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国内的果蔬加工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在国内外市场中,已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食品工业的集成创新、模仿创新、跟踪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缩小了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食品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调节器、缓冲器的作用还远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食品工业的数量、层次、质量、深度还有待加大、拓宽、提升和深化,食品工业的技术、设备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还很低,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具体建议1)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不断拓展食品领域的同时,正在全方位的向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质能源等多个领域渗透,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建议“十一五“期间,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资源,从产业化开发和全面提升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层面,加强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尽快扭转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2)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5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6-20 10:54:10)

印度

目前印度居全球第二产茶大国的位置,也是世界茶叶出口的第四大国。在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以上要进入拍卖市场(也有介绍说是75%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印度作为茶叶出口大国,受西方茶叶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以及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加上国内消费的增加,近年来茶叶产量持续下跌,从1998年的8.7亿公斤减少到2004年的8.2亿公斤,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出口量也逐年下滑,茶叶出口量也从2002年的2亿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1.45亿公斤。1公斤高品质的阿萨姆茶5年前售价100卢比(约合2.3美元),现在跌到75卢比(约合1.72美元)。除去不利天气的因素,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原因。为挽回印度茶叶昔日的辉煌,印度茶叶企业一面不断开拓新兴红茶市场(包括中国在内);一面也在改变其产品结构,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西方社会的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印度茶商纷纷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让优质茶叶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一些茶叶研究机构也正在加紧开发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并帮助茶厂进行生产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印度政府于50年代通过了《茶叶法》,该法是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法律依据。印度商业部代表政府依据《茶叶法》对茶叶的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监督。商业部下设国家茶叶局,茶叶局是实行具体行业管理的机构,具有管理生产、出口和制定发展计划等行政职能,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茶叶局在国内主要茶区都设分支机构。国外在莫斯科、汉堡、伦敦、纽约、迪拜等设立代表处或常任代表。茶叶局官员由政府任命,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但总的来讲茶叶局职能在慢慢弱化,而茶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在加强。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茶叶产业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斯里兰卡国内每年大约消费茶叶2万吨左右,斯里兰卡一直在与肯尼亚开展激烈竞争,争夺国际茶叶出口霸主地位。尽管2004年实现出口茶叶29万吨,不及肯尼亚茶叶出口量(32.6万吨),但斯里兰卡仍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斯茶叶出口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83%,并呈现出三年连续小幅稳步增长的态势。期间,斯里兰卡还进口茶叶719万公斤(占其茶叶产量的3%),主要用于拼配茶和再出口。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仍是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

肯尼亚

茶叶是肯尼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每年为肯尼亚带来约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茶产业在肯尼亚为50万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为2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连续十年来一直居斯里兰卡之后。排世界茶叶出口第二位的肯尼亚,2004年茶叶出口量较上年猛增了21%,跃居出口第一。根据肯尼亚茶叶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肯尼亚出口茶叶34.9万吨,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肯尼亚蒙巴萨市是非洲茶叶的出口港市。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聚集了来自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其他产茶小国的茶叶。因此,在这些国家生产的茶叶可能就被统计在肯尼亚的茶叶出口中。

日本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由农协统一购置生产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组织化程度很高。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划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近年来因茶饮料的倍受关注,使日本茶叶行情一路飘红。但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后一段时间,茶市场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绿茶加工厂、茶商都将因库存量多大而一筹莫展。主产地之一的鹿儿岛县茶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成。最大产地静冈县预计下跌300日元左右,跌幅为3成。在日本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越南

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 篇6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种主要农作物。就单位面积出产的干物质而言,它高于小麦、大麦和玉米,就单位面积出产的蛋白质而言,分别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2.02、1.33和1.20倍。目前我国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467万公顷左右,鲜薯年总产量55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基本上以鲜食为主,少部分用于传统食品加工和制取粗淀粉,深加工产品很少,而且加工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20世纪90年代国内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无论是在色泽、口味、品质,还是在包装上均存在一定差距。

一、国内外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总栽培面积2000多万公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消费,并颇得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美国马铃薯加工制品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总产量的76%,马铃薯食品多达90余种,在超级市场,马铃薯食品随处可见。全国约有300多个企业生产油炸马铃薯片,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马铃薯食品30 千克。再加上用来加工成淀粉、饲料和酒精等的加工量已占到马铃薯产量的85%左右。目前,美国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品种已超过100种。

日本马铃薯年总产量351.2万吨,仅北海道每年加工用的鲜薯约259万余吨,占其总产量的86%;其中用于加工食品和淀粉的马铃薯约为205万吨,占总产量的72.4%.加工产品主要有冷冻马铃薯产品,马铃薯条(片)、马铃薯泥,薯泥复合制品,淀粉以及马铃薯全粉等深加工制品,全价饲料等。

欧盟国家德国每年进口200多万吨马铃薯食品,主要产品有干马铃薯块、丝和膨化薯块等,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马铃薯食品19千克;英国每年人均消费马铃薯近100千克,全国每年用于食品生产的马铃薯450万吨,其中冷冻马铃薯制品最多;其中瑞典的阿尔法。拉瓦——福特卡联合公司,是生产马铃薯食品的著名企业,年加工马铃薯1万多吨,占瑞典全国每年生产马铃薯食品5万吨的1/4;法国是快餐马铃薯泥的主要生产国,早在70年代初就达2万多吨,全国有12个大企业生产马铃薯食品,人均消费马铃薯制品39千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全球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正进入兴旺发达阶段。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食品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马铃薯加工食品在我国同样备受欢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我国落户,其中必有一款的炸薯条、薯泥等马铃薯食品很受国内中层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儿童对其情有独钟,成为未来我国马铃薯食品潜在的庞大的消费群体。目前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全国大中城市,以马铃薯条、马铃薯泥为基本原料的麦当劳、肯德基食品已占据我国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其它油炸薯片、膨化食品等马铃薯加工制品也在不断增长,一些国外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纷纷到中国来投资,如1993年

北京辛普劳食品加工厂正式投产。该企业是美国辛普劳公司在亚洲开设的第一个食品加工厂,班产11吨薯条,产品质量绝对适合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麦当劳餐厅之用。同时也为中国各大酒店提供长城牌薯条和曲纹薯条,结束了中国土豆不能加工上乘薯条的历史。然而由于国内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加工技术水平落后,其制成品产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据对北京市12个大型超市的调查,在19种马铃薯食品中,国产品牌占不到10%,其余的均为进口产品。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认识从盲目追求到理智消费,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从求新求奇到经济实惠。随着马铃薯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系列产品的不断开发,以及各种媒介的正确宣传和引导,马铃薯食品将逐步成为我国城乡调剂和丰富人民日常食物结构的主食,在日常膳食结构中将占有一席之地,马铃薯加工产品的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马铃薯多限于鲜贮、鲜运、鲜销、鲜食。在传统的膳食结构中,除部分地区作为主食直接食用,95%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并且近年来直接消费量不断下降。马铃薯工业加工多限于加工成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皮、粉条、酒精等,不仅数量少,而且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在广大的马铃薯种植产地,由于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加之受交通运输条件所限,收获后的鲜薯大多以作薯干或饲料为主。由于受市场限制,马铃薯在当地的销售价格低廉,马铃薯高产优势的发挥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且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加工技术,每年全国因此而损失的马铃薯为25%—30%,其余的70%—75%也基本用于鲜食或者加工成粉丝、粉条及淀粉。使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作用,也使其综合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马铃薯食品的开发曾一度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在加工工艺上取得了突破,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硬件设备,使这些技术仅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此外,马铃薯加工技术的突破,只有与优良品种的选引育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最佳效益。在马铃薯制品工业化生产中,为获得最高的效益和最佳的品质,对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大小、形状及成分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如工业用马铃薯宜选用淀粉含量较高的为原料,以确保较高的出粉率,而食用型马铃薯宜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为原料,以获得得最佳的食用品质。

马铃薯粉条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马铃薯加工制品,但现在全国除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外,更多的加工集中在乡镇企业,个体规模不大,虽然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在加工质量和品牌开拓方面也都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马铃薯用于加工淀粉的比例却极小,与马铃薯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只有20几家,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左右,而我国仅马铃薯精淀粉及变性淀粉的市场容量在15万吨以上,马铃薯淀粉产品在今后几年内仍需进口,市场缺口很大。我国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目前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比较落后,缺少适合市场需要的早熟淀粉加工专用型品种以及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国的科研人员要尽早选育出新品种(特别是适应炸条的品种),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以尽快扭转我国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开发加工马铃薯全粉的难点在于我国尚无适于加工用的马铃薯品种以及专用加工设备,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马铃薯品种和国内设备加工出较高质量的马铃薯全粉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为了使我国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国家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基地的建设。我国地域宽广,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方很多,品种资源也非常丰富,长期以来,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推广上一直以产量作为衡量马铃薯品质好坏的标准,而没有考虑其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适应性,适合加工的马铃薯品种资源很少。为此,建立马铃薯品种资源的选育基地,推广适宜加工的优质与专用品种是我国今后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先发展领域。在品种开发和基地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关键技术研究:我国马铃薯品种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品种适应性的研究;适合食品加工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的研究;选育品种地区适宜性的研究。

第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当前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品种单

一、产品质量差、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差等问题,造成马铃薯加工产品质次价廉,销售困难,经济效益偏低。为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马铃薯新产品以及加工设备是提高马铃薯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关键技术是:马铃薯加工企业适宜规模的研究;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新技术的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新技术的开发;马铃薯加工专用设备的开发和研制;新型马铃薯制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第三,马铃薯工业化生产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造成我国马铃薯加工业落后局面的原因除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差外,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是其生命的关键所在。马铃薯加工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的原料,同时市场也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优先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技术有:马铃薯全粉和淀粉的加工标准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生产用马铃薯品质检测方法和等级的分类办法;马铃薯产品行业标准的制订。在管理方面,要加快建立马铃薯原料标准,规定用于鲜食、餐馆、工业加工等不同目的的指标要求。对各种马铃薯加工品的制作方法、产品质量、包装方法等也制定操作规范或标准。

钢材深加工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7

一、钢材深加工行业定位与主要产品

钢材深加工是将原始状态的各种钢铁板材、管材、线材, 通过剪切、拉直、开平、压薄、热轧、冷轧、冲压等生产工序, 加工成用户可直接使用的产品, 减少了因用户自行加工原状钢材带来的麻烦和浪费, 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由于钢材的品种复杂, 所以深加工的方式和种类也多。有棒材的深加工、线材深加工、厚板深加工和薄板的深加工等等。

二、钢材深加工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钢材深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线材类、板材类和管材类, 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已达50%以上, 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 而我国钢材的深加工比例在25%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还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部分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三、目前钢材深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快速增长与同质化竞争加剧并存, 产品升级刻不容缓。钢材深加工产业发展面临增长机遇和制造能力不匹配的矛盾, 低附加值产品说低水平重复建设成为深加工发展的“瓶颈”。二是深加工产业对上下游的依存度高, 成长灵活性受限。钢铁企业自身的深加工对主业依存度高, 市场化水平不高, 不能平抑主业风险。三是钢材深加工产业普遍面临资源投入不足, 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比如, 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 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储备薄弱, 捕捉商机的动力和意识不强等等。资源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升级之路举步维艰。四是发展方式和营运机制受限, 使得行业活力不足。钢材深加工属于重资产投入领域, 投资建设期、爬坡期和回收期长。同时, 技术、行业认知和能力形成需长期积累, 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经营机制鲜有突破。成长方式的单一性和缺乏资源整合能力的现状, 导致钢材深加工产业整体进步速度不快, 机制体制不灵活制约深加工产业集聚人才,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四、钢材深加工行业当前主流技术

1.冷弯型钢生产技术。冷弯型钢是经济断面型钢的一种, 由冷带或热带经辊式弯曲或模具成型加工而成。其表面精度高, 断面系数比热轧型材高10%~40%, 并具有轻型、经济、适应性强等优点, 已用于建筑、汽车等各行业中。我国冷弯型钢的品种和用量与国外差距较大, 在我国有强大的生命力。

2.钢结构生产技术。钢结构包括各种焊接圆管、方矩管、H型钢等。现代建筑采用钢结构越来越广泛, 钢结构建筑中采用的主要钢材品种。现代高层写字楼、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建筑都广泛使用钢结构, 采用量通常是一座建筑用数干吨至万吨钢材, 但是规格、形状都比较复杂, 需要专门的工厂进行加工。目前, 国内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均有自己的钢构厂。这些钢结构加工业与钢铁主业形成了配套互动, 优势互补的钢铁产业链。钢结构住宅与办公用房用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户内有效使用面积增多、建筑风格灵活、建筑物抗震、抗风性能好、建筑总重量轻、工厂化制作、易于产业化、施工速度快、环保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的发布, 使36项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在建设部科技司的牵头组织下得以深入扎实地推进, 一大批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地建成。

3.汽车板拼焊技术。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 汽车车身的制造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汽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车身焊接技术日益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先冲压后焊接的制造工艺, 拼焊工艺的优势在于:能够满足零件各部位对材质、厚度、涂层、性能等要求;减少车身重量, 从而可以提供低燃耗、性能优良的环保汽车;提高车辆结构整体性, 提高整体刚度, 改善装备精度;减少模具数目, 降低材料消耗。目前拼焊工艺主要有电阻焊、电子束焊、电磁感应焊和激光焊等。其中激光拼焊技术在提高汽车综合性能、提高汽车车身性能、减轻汽车重量、减少汽车, 零件数量、降低汽车制造和汽车运行成本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原材料的性能, 降低轿车重量, 增加轿车的抗冲击防撞性能, 还可降低轿车10%~15%的成本, 因此, 世界大型钢铁企业纷纷投资建设激光拼焊生产线, 生产汽车拼焊板。

4.以板带材为原料的焊管深加工。近几年焊管产品发展迅速, 规格品种较多, 目前已达600万吨/年以上。焊管的品种开发及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宽。电焊锅炉管的生产是焊接钢管技术进步的象征, 产品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扩大焊管品种和调整钢管产品结构的重要内容。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必须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可靠, 机组工艺装备完善, 工艺制度合理且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国内电焊锅炉管生产需在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提高抗氧化性能与耐腐蚀性能等方面下工夫。聚乙烯涂敷钢管集钢管与塑料管的优点于一身, 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强度高、不易发生蠕变、绝缘性能好、耐温性能好、涂层结合力高等优点。

5.长材深加工技术。长材的深加工包括锕丝制品、金属钉、金属网 (包括钢筋网) 、钢绞线、钢丝绳、钢帘线、钢琴线、PC钢丝和绞线、冷镦钢丝、焊条、螺栓、冷拉钢材、银亮钢棒、小五金件和紧固件等。据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我国线材制品的产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发展。作为制品生产的基础原材料, 我国深加工用优质线材生产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其总量和大部分品种已能满足市场需求。

五、国内钢材加工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从地理角度看, 加工配送中心将围绕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集群布局;从设备角度看, 越是新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所选用的设备越先进, 自动化程度越高;从产品角度看, 所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其产品均为薄板、电工钢板、不锈钢板、镀锌板等, 随着国内热轧中厚板和宽厚板需求的不断增加, 厚卷板的开平、切割、加工、配送也将成为一种新需求;从行业角度看, 所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多为汽车、船舶、家电、交通、建筑、石化以及现代家庭、社会流通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从管理角度看, 整个加工中心正向大型化、网络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 从而结成一体化的钢材供应链, 并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钢材生产企业与用户的长期战略合作。总之, 随着我国钢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 钢材资源也将会越来越丰富;当资源和质量均能满足用户需求后, 钢材加工配送必将成为钢铁企业主要的营销战略之一, 成为钢铁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钢材深加工产业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 走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 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和战略。重点围绕节能环保、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做好配套服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

六、结语

目前整个钢铁大环境来看, 钢铁主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 下游深加工行业不可避免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投身钢材深加工领域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制定、选准目标后, 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布局深加工基地或工业园区。同时, 发展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深加工提供了机遇。由于经济危机影响, 各国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领域, 如何使用钢材、使用什么样的钢材, 值得抓住机会, 认真研究, 建立新的企业甚至行业。

2.钢铁企业竞争与挑战要求进行深加工。市场竞争是永恒的, 在竞争中站住脚, 才能生存下去。所以现在应当开始着眼于今后的竞争, 并选择相应的技术改造项目和深加工的产品。

3.对钢材的深加工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定位。对于深加工产品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 目前大多数深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不是太高, 产量也往往不是太大, 与钢铁厂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不很适应, 但是如果因为这一点而犹豫不决可能永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就应当下决心, 并且逐步做大、做强。

4.钢铁企业向深加工行业延伸要适度。与钢铁企业相比, 钢材深加工企业小、布局分散, 所生产的品种规格多、数量少。国有钢铁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 可以使钢材产品增值, 并向下游产品延伸, 到底应当发展到何种程度, 值得探讨研究。可以搞产业、参股、支持政府搞开发区等形式, 目的就是扩大产品销售。

畜产品加工现状与趋势 篇8

【摘要】 畜产品加工业是畜牧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论文在对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畜产品加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吉林省

【Abstract】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stockbreeding industr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It bases on survey which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in Jilin Province,and puts forward strategy for the problem.

【Key words】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Jilin Province

畜产品加工是对畜牧业生产所获得的产品,包括乳、肉、蛋、毛、皮及其副产品进行一系列人工处理,以提高其利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是人工处理畜牧业生产所获得产品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延长畜牧业产业链、还可以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在多个层面推动畜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畜产品加工业是畜牧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实现77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7%,产值超过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作用,致使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因此,加快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资源条件

吉林省地处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约占全国的1/25,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6,商品粮约占全国1/10。在粮食生产获得极大发展的情况下,吉林省政府又适时提出“粮变肉”工程,2003年制定了《吉林省优势畜产品分品种专项规划》。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和政策的引导,吉林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生产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出栏量分别为2450万头、435.6万头、395.0万头和5.36亿只,比上年分别增长11.4%、3.7%、8.2%和7.5%。二是肉蛋奶供给能力增强。2008年,肉类、鲜蛋、奶类总产量分别为384.48万吨、127万吨和6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6%、12.4%和35.4%。三是畜牧业产品外销能力增强。截至2008年6月末,生猪外销量达到392.22万头,同比增长42.63%;肉牛外销量达到58.68万头,同比增长8.43%;羊外销量达到35.12万只,同比增长30.07%。

1.2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条件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在组织指导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在政策扶持上,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对龙头企业在原材料收购、仓储设施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及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给予帮助;二是加强对基地建设、原料收储的扶持。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收储原料而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对于龙头企业自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优先享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政策;三是切实减轻龙头企业负担,各执收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经财政、物价、法制部门联审后,由政务大厅专用窗口发放“明白卡”,实行“一卡收费”,禁止任何单位卡外收费;四是支持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等。

2.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008年,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多家,加工能力达5.53亿头(只),新增加工能力8000万头(只)。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8家,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71家,加工能力4.49亿头(只),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1亿头(只),增长5.4%,开发肉类产品和熟食制品已达20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其中精深加工产品达11个系列500多个品种。

2.1肉产品加工业概况

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是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全省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30多家,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药、冷冻储藏6大门类。年加工能力100万头,实际加工60万头,加工品种达560多个。肉羊生产加工企业有20多家,年设计屠宰加工能力在150万只左右,全省肉羊实际屠宰加工能力已经达到50万只,已经开发10多个系列,近百个品种。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皓月集团,经过兼并吉林省德惠市的一家国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组建皓德公司,皓月集团已经具备年屠宰肉牛50万头、肉羊30万只、各类清真熟食制品10万吨的生产能力。现在皓月产品有100多个品种,皓月集团已经敲开2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门。从2003年开始,皓月集团产品出口量连续四年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成为中国肉牛在国际市场上的一面旗帜。出口创汇连年增长,2006年高达3500万美元。

全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约330多个,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475万头,实际屠宰561万头,带动农户13万户,产品已经开发1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央储备肉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公司生猪年屠宰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头,日冻结能力达到350吨,低温冷库容量达到7000吨,产品销往上海、湖南、安徽、辽宁、山东、黑龙江等21个省份。主要客户超市、肉制品加工厂、大中型批发、零售商业企业450余家,设立华正直销专卖连锁店百余个。产品已经出口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际市场。

吉林省鹅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颇具规模。目前,全省十几家大、中型鹅业龙头企业全面运营。鹅已经开发了3大系列近50个品种。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1000万只肉兔屠宰加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涉及种兔繁育、肉兔养殖、肉兔加工和销售出口的现代化肉兔加工企业。

2.2饲料加工业概况

吉林省饲料加工业近年发展较快,已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牧业大县为集散地的集散放射状销售网络。至2007年底,全省拥有饲料加工企业586家,加工能力达到590万吨。到2008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达356.3万吨,比上年增长4.3%, 总产值达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均创历史新高。2009年上半年,农业部在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了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吉林省的产品总合格率高于95%。

2.3特产品加工业概况

吉林省貂、狐、貉皮草加工企业已投产的有2家,即汪清县的宏辉皮草有限公司与泰发洋飞皮草有限公司,年加工皮张70万张,皮张主要销往浙江。鹿茸及鹿副产品加工企业达20余家,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双阳区,产品近40个品种,主要销往南方、沿海地区及国外,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蜂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经营蜂产品万吨以上。蜂业巨头——汪氏集团在安图投资1.1亿元,建设蜂产品系列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9000吨。

3.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

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主要以“原字号”活体畜禽销售为主、初级加工产能较大、加工制成品、精深加工产品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精深加工相对滞后的产业格局。①从产品种类上看,每年销往省外500多万头活猪、100多万头活牛,分别约占出栏量的1/4和1/3;②从加工层次上看,主要是胴体分割、生鲜肉品等初级加工,方便速食、医疗、休闲保健、皮革服装等精深加工亟待起步。③从市场分布上看,以集贸市场交易为主,大中城市超市为辅,进入国际高等市场极少;④从企业规模上看,总体规模小、水平低,与山东等牧业强省比,差距较大。如2008年,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08家,其中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只有7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近50家,精深加工率只有6%。 而2007年,山东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0多家,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89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111家,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1300多亿元。相比之下,吉林省缺乏从原料自给到屠宰、初、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利用的大型优质高效、设备先进的龙头企业。

3.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吉林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中只有极少数设立研发机构,配备研发人才,但受研发经费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具体表现为:①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据调查,畜产品加工企业人员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75%左右,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不足8%,高级技术人才更是缺乏;②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总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且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企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3相关检查、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薄弱

吉林省大部分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小规模、作坊式企业,由于政府相关检查、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薄弱,致使部分企业敢于采用掺杂使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销售伪劣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这给经过质量认证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严重扰乱畜产品消费品市场秩序。

3.4政府相关政策不配套,投入力度不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扶持。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是扶持农民增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但力度不够;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协调服务能力不足,主动性差,且地方保护主义犹存。如外省某大型国家级食品集团在长春设立分公司,但受限于冷库问题,严重制约该企业发展,企业无法生产分割产品,生鲜产品只能当日销售,否则只能降价或销毁。另外,一些重点龙头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大,资金需求量比较多,加之省内融资渠道有限,基本建设投入和再生产流动资金还比较紧张,新上项目和扩建工程建设滞缓,迟迟不能竣工投产,客观上制约了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4.促进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畜产品加工是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源,在全国建设农产品大流通的新格局下,吉林省应培育、建设畜产品加工产业新模式——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是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完整规模化为前提,如世界闻名的荷兰花卉,是由育种、种植、加工、交易、贮藏、空运、零售批发、政府宣传、媒体中介、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结点紧密结合成一个联合竞争体,这种分工完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体在国内还较为少有。吉林省应加快培育和完善一条成熟、完整的从育种、饲养、加工、包装、保鲜、仓储、运输、销售、中介组织、市场交易、政企宣传、媒介打造、科研机构、到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完整产业链,促使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服装、制革、医疗、保健、餐饮、休闲等行业纵深拓展。使第三产业、农业、工业链在一起。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的稳定性,并逐步拉长产业链、使更多链条连接、合并,呈现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4.2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有四个方面:(1)省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创新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研究、基础研究、信息网络服务等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引进新技术、使用新材料、新设备,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制定有关激励人才政策。(2)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身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产品、设备。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3)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研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研发体系。(4)政府应积极主动为企业搭建形象宣传、成果展示、工艺展示信息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优质产品信息。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国内、外先进、成熟、实用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并加以推广。尽快缩短畜产品加工企与国内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4.3培植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着重培育一批有自主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对于小型、新生企业给予支持和帮助。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坚决关闭不合格的加工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把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培育成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多角度、多层面加快品牌整合。培育、扩张、保护,引导品牌集中,打造产业效应,抱团开拓市场,合力打响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链把分散的千家万户连接起来,纵向使企业、市场、基地、农户、中介、政府等紧密相联,横向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在农工商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的稳固共同体,在同类企业中成为领跑者,从而增强整个畜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4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成立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强化其职能,减轻政府责任。吸纳多数企业参加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内部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解决贸易争端、协调企业和农户、企业间的利弊关系,加快发展各类畜牧业专业养殖、运输、销售合作社,培育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畜禽饲养与加工销售的有机衔接。使其有序化地进出市场,促进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4.5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政府补贴制度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加大加强支持体系的实施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企业资金筹集和投入实现多渠涎、多元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主动积极提供服务功能、协调功能,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加速和促进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M].科学出版社,2005:442-457.

[2]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2009.

[3] 陈幼春.现代动物农业——可持续农业谋略与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0-97.

[4] 崔悦.“大流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J].新农村商报,2009.7.22.

[5] 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吉林省”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六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J].2007.1.21.

[6]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上半年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的通报[J].2009.8.4.

上一篇:全年社区活动计划经典下一篇:少年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