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2024-06-24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共13篇)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学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提出对历史教学的原则进行创新,对教学理念的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师生关系进行创新的建议,希望对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对历史教学原则进行创新

历史是一门综合的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反而更多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不乏有社会生活百态。所以能够看得出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是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这两个特征构成了历史教学的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之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在历史的因果之中也是有所表现,在中外之间也有所联系,各时代的发展也有所联系。这些特征能够将所涉及到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穿插的了解。在对于学生教学方面,要能够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讲述,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有极大的开拓和拓展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只有对教学原则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视野角度,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要在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情况下,对于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初步的解读和深化了解。在教学理念方面,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学理念是教学的重要引导力,只有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在学生和老师心中打下了烙印,如何让能够将应试教育理念转化为积极的素质教育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进行特别的规定,所以,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努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抛开,主要提倡以“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开拓思想和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出一片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对于传统的教学中,只传授知识而不教授道理做法摒弃,要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对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在教学的创新方面,其实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能够将教学创新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比较单一,局限性特别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式下,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单一性问题,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讲解方法,对于历史之中出现的图片音像和视频等资料,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且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出历史的氛围和岁月的积淀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在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方面,还能够采用立体的、形象的和全面的表现,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引申出来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容易开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很强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大胆地在教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设定出历史情境,给学生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历史的知识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地理解和对历史史实表现出来的情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培养,将历史的教学创新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师生关系进行改善和优化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2

首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强化课前预习阶段,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预习新知识, 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下, 不仅要提高教学效率, 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 新课改下的课前预习应该一改传统预习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积极作用,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预习, 养成预习的兴趣和习惯。一般来说,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和内容,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 并在预习的时候努力解决问题, 记录预习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疑惑, 从而形成自主探究式的预习方式。

其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让位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 对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发生, 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方式, 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

最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情境的作用,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情境中实现体验式学习, 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创设历史情境有很多种方式, 如实物演示情景、图片展示情境、表演再现情境、语言交际情境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生动具体的历史情境, 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 并投入到体验式学习中。例如, 在学习玄奘西行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导入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小片段, 让学生回答《西游记》的人物、目的等内容, 这不仅渲染了教学主题, 还活跃了教学气氛,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知识。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02-0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指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目标,使历史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得到不断更新。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更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有多方面的联系性特点,主要包含: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横向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判断历史。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孩子们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使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历史教学原则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学法,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以注重发展和增强孩子们分析、判断、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发展孩子们创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灵魂源泉。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统帅。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尚未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及情感,提倡“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即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

三、尊重真实的历史背景,大胆创新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对真实的历史背景进行任意修改,也不能将真实的历史背景进行歪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按照教材“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观点及意见,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师在讲解明末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对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建立帝位进行介绍,那么初中学生难免就会觉得对于历史课程毫无学习兴趣。但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性反思,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清除明朝的残余部队,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并鼓励初中学生运用自己所听到的和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反思,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看法,只要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初中历史教师就对学生的分析进行鼓励和赞扬,并引导初中学生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质疑或权威论证。通过如此的历史教学手段,历史教师就能使学生开动思维探索历史知识,从而锤炼了学生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其次,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各式各样,因课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能给初中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气氛,给初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优越的空间载体。例如: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探讨一下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同时也可以围绕一些历史学界尚有异议的问题,把初中学生分为两派,进行辩论。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诸侯争霸、七雄并立、太平天国运动、南京大屠杀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作为辩题。观察学生在辩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历史资料的掌握、历史阅读能力、口头表达历史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客观地说,启发式教学在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因为实践证明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但是,这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式往往很容易直接被粗暴地窄化为简单的提问,即一问一答。这种简单的提问很容易会使提问失去其魅力,从而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上课兴趣。因此,我们在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论的过程中应当要特别注重推进启发式教学,要把重心从简单的提问转移到提问的内容及提问的水平上,换言之,要注重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要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又能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回答,且能顺着往下不断探究,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开发学生自身的历史思维,养成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五、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在整个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自身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产生对初中历史的自觉认同,从而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与交流,打破教师“一言堂”课堂局面,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形成这种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发挥历史内容具体实际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具体、形象的历史情境,通过让学生“真正走入历史现场”当中,更为深切地了解到历史发生的过程及自身在此种历史场景中会做何种选择等,利用生动、鲜活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历史的良好互动。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4

【摘要】新课改对于传统教学目标和思想是一个创新和改革,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初衷、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也十分有必要进行教学创新。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探析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 创新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路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的需要,改革和创新原有教学思路和理念已势在必行,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和推广,原有以教师为主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问题愈发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物理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教学角色定位不当。学生应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心,而在教学中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形态对于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是一种严重的阻碍。

2.实验教学形式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时,是先进行理论学习,而后进行实验操作,这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这种为了应付课程需要的传统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单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平白的理论”,没有注重教学模式中的探究性,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对物理知识“来龙去脉”的探究,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思路

1.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首要的是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之上贯彻“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探索物理知识的内涵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到课堂之上学生想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学形态。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方面、多元化地发展。物理学科作为注重自然规律的专业学科,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轻松课堂氛围。物理作为一门关注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时,创新性思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良好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可以极大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慢慢生长的。

(2)展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物理学科关注和研究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展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物理课本中直接、有趣地解释自然现象,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奥秘。例如,初三的电路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直接接触到,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不少学生甚至直接尝试创新连接各种电路,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注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的设计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初中物理知识的结构构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多多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课程内容,抓住其重点,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说探究性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否确立。教师的教学角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保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有极大的作用。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结合课程实际要求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就是让学生在大自然的实践学习中发现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创新和改革不仅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加强也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 篇5

一、营造问题式教学的氛围

创设合适的情境, 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发展思维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 但必须做到具有科学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掌握。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有关历史书籍, 多掌握史实, 多了解理论, 还要布置适当的开放型历史作业 (如辩论、讨论、表演、演讲等) , 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中, 感受与认识历史, 从历史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使整个历史教学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 这实际上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导向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 真正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如教学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史时可以出一道辩论题:如何评价拿破仑?你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些学生认为是“时势造英雄”。其理由是法国当时的社会形势要求拿破仑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治, 解决资产阶级面临的问题, 维护资产阶级政权。一些学生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其理由是拿破仑采用专制权力和对外扩张解决了大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秩序。通过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必须考虑人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全面、客观地评价;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的作用;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也有无数偶然性的因素, 因而历史具有多样性;历史的创造者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

例如, 在教学《探索日本如何走向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 》一课时, 教师导入新课后可用影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关于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 (1)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 概括国家近代化的基本特征。 (2) 当国家走向近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时候, 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时, 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国家近代化的态度如何? (3) 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请举例说明。结果怎样?为什么? (4) 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与国家走向近代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 日本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5) 日本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6) 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说明在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时, 导致其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 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 生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

五、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开放式历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其特点就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以及实践和探究为主, 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教材, 在活动的时空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各种形式 (如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角色扮演等) 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自评或互评,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另外, 在考试问题上还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认识, 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学生可谈其积极、消极的作用, 也可谈其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等。这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各种潜能也得以挖掘,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

总之, 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 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习者为中心, 通过开展生动有趣、开放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庞丹丹)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设问题式教学的课堂

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然后指点迷津, 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内部需求,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 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 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 既要设计好问题, 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 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 是讲、练、思的融合, 是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中, 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 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 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 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 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 充分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非常有益的。

三、训练问题式教学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 教师设问要善于激疑促思, 或于看似无疑处设疑, 或在内容深奥处、关键处、结合处设疑, 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指向明确,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 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 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目的。课堂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 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升华认识。

如关于《南京条约》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几乎成为定论, 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 应客观具体、一分为二地认识。教师可选摘《海关中外条约》卷1的相关内容设问:请结合条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不论认可与否,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这样处理能突破框条, 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有学生认为:英国以暴力迫使中国接受其要求, 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强占了香港岛, 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新订税则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造成民生更加艰难。还有学生认为:割地、赔款、赦免“汉奸”、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百姓痛苦确实是屈辱的条款, 与此同时, 五口通商、废除公行、新订税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向, 宣布两国“和平”、释放英囚, 规定批准程序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因此, 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又如应当怎样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当然, 此类问题的设置, 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 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 能形成交锋的, 教师要注意调节、及时总结, 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 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多引导、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 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如果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无疑能为历史学科增加不少魅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中日关系曾出现了一些风波, 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 在此情势下, 教学时面对学生们群情激昂的“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从轻处理, 建国后我国政府的对日交往等历史内容, 使学生了解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 并引导学生认识和预测中日关系的走向, 思考处理中日关系的最佳策略, 最终找到一条理性爱国的道路。

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 除了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外, 还应该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 还应该要求学生经常提出问题, 要把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0) .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1.情境教学模式的含义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综合利用相关的教学道具、教学技巧、教学主题,创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课堂情境,以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模式。首先,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其次,情境教学还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易于组织和操作的特点。今年来,由于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情境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众多学科教学的青睐。

2.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

情境教学模式由于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和易于组织和操作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实施和应用。例如,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关于造纸术和蔡伦、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等的相关视频,创设本节课所需要的文化情境,从而使学生提前感受秦汉时期文化的先进和发达。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秦汉时期文化发达的原因和背景。

二、图示教学模式探究

1.图示教学模式的含义

图示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地使用历史图片,使历史学科变得更加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图示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地运用历史图片,通过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内容具象化,使历史变得更简单易懂。图示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使更多学生喜欢历史。同时,图示教学模式还会使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对于学生形成缜密的历史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2.图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口授或者板书的形式,这种形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而如果采用图示教学模式,则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图片比板书和口授更生动形象,能够将知识简化,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要通过进行甲骨文和青铜器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认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创设出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的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1.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合作式教学模式是近些年兴起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因此,很多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集体和团结的力量,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合作式教学法通过推进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合作教学模式也就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教师通过划分小组,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掌握。由于本课中的内容量大、繁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掌握辽、西夏和北宋等民族政权是如何产生和灭亡的。

四、任务教学模式探究

1.任务教学模式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时下流行的,受到众多教师追捧的新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在教学中布置任务的方式,使学生完成教师所设置的任务,以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历史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其次,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任务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例如,鲁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战略大决战》一课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通过阅读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的原因,中国国民党迅速崩溃和失败的原因。这些任务的布置会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7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教学更着重于灌输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迫状态。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学则没有很好的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正确的定位师生角色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边缘化的教学情况下,不仅对师生良好关系建立有一定的影响,还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进程。

(二)教学目标僵化

当前教学有着特定的目的,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工具,并没有做到高质量的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指定性目标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追求、探索思维,还大大的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学生缺乏创新探索思维将会对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单一,通过对学生思维进行牵引,进行灌溉式教学。将初中数学教学变为对各种公式定义的记忆,而不是探索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不仅对教师教学的进行有影响,对学生学习知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差生了兴趣,那么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就上去了。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只有公式定义的讲解,学生学习时也就变得无味,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

(五)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超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只在乎知识点的传授,而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缺乏重视。当前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学只注重成绩分数,对学生其他方面比如创新探索能力并没有多大力度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缓慢,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严重不足。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贯彻新课改的教育思想

为了进行对新课改的教育思想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清楚自己的位置,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进行思想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学生的被迫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层面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探索创新思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学习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并进行探讨或者由教师解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进度,最重要的是需要保证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都不一样,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必定不能顾及所有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各自的要求。新课改的改革重点在于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改革需要做到全方位的涉及,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使得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帮助。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的是对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新课改的教学是让老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去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背景,解析概念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深度理解,完全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立一个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情境的设立会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利用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去分析问题,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思维。

三、结语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8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因其前瞻性,远远超越固定模式的陈旧式教学。新课改要求,以学生自发性学习为主,教师从旁辅助的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灵活的物理思维能力,自主创新创造的能力。结合新课改关键理念,分别就新旧模式教学区别、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展开深刻的阐述。

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旧式教学创新改进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一体制下的初中物理教育必定会得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成效。

一、陈旧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对物理实验教学方面重视度不够高

1.多数教学者缺乏对学生在自主参与实验探索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众多绩效考评制度下,教学者为了使学生成绩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用简单的实验示范或者简短的视频进行讲解,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强调考点上。这样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教育者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在一定限度上这会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但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却会逐渐降低。学生对于实验方面的知识是由教学者直接给出,然后强行记忆知识点。如此,不仅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不能得到保证,还间接减少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实践中得出理论,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原理,才应该是物理实验课教授的最佳方式。

2.实验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部分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因为物质方面的限制无法购置完善的物理实验设备。导致教学者必须将实验课程简化。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且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成效。虽然是硬性条件的限制,但是,无论从哪个立场上出发都应该以学生的教育为重点,尽量去完善实验设备,保证教学质量。

(二)依赖于固定化模式教育

相对惯用的实验课流程是由教学者将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操作结束把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后,便结束一节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这样的方式最为安全快速,但是学生得到的不过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的经历,缺乏对实验的深入摸索和探究。强调注意事项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要以安全为第一准则。但是实验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按照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学生有机会将自身想法融入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再改正。在?@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对实验方面知识的掌握还增强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的能力。所以,教育者应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为宗旨,打造富有活力的、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

二、全面推进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程

(一)倾力打造活力实验课堂

富有活力的课堂才能提升实验教育的质量。何谓“活力课堂”呢?应该是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融入自身思维方式为主体,教育者辅助引导的课堂。

例如,拿一个小铁块(质量较大)和一个大木块,让学生猜哪个比较重。惯性思维会认为体积较大的都会比较重。大部分学生都会走入这个思维误区。当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后,将两个物体放在天平上,却发现小铁块比较重,这时,好奇心便会让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再引入“m=pv”这个知识点,解释物体的质量取决于密度和体积两个因素。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再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也会提高。

这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将物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会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每位教学者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物理知识结合实验进行教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教学上的不足之处,用新方法教旧知识,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中逐渐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且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良好平台是每一位教学者应具备的意识和责任。

(二)改进设备上的不足之处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完善实验设备和仪器。只有这个前提得到满足,学生才可以真正从实践中去获得真理,收获知识。或者在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教学者应该以较为丰富、精彩的视频演示和生动的讲解来弥补不足之处。

三、结束语

新课改,不能只是一个形式,各个学校和教学者都应该努力践行。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动力。针对于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更是应该贯彻这个理念。新课改下的教学,在各个致力于教育的教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形成一个优质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武.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3,(12):154-155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9

[摘 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更为深入的改革,新课改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理念上的更改,而是向更为细致的方向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严肃的讨论话题。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现,就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思路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都进行转变,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等时代赋予的教学优势,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新课程改革标准

新课改对各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教学思路,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正在不断探索创新性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同时关注知识学习与数学思维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罗辑思维能力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尽管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都在不断深入,数学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路,但在实际情况下,数学教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对于理论的实践化也需要不断创新,这些都推动着数学教学向着更为深刻的方向改革。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首先是在教学思想上,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即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真正摆在课堂中心位置,而教师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教学的主导。其次,新课改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是国内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的,也有许多是借鉴外国优秀的教育思路并加以改造的。最后,对于数学学科,新课改也将其划为四个个性鲜明的部分,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在教学目标上,初中数学学科也不再局限于打好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知识,而是开始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学目标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组织与建设。

笔者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尽管认同并积极践行着新课改理念,但在教学中难免会受到传统思路的影响,尤其在应试教育压力下,教师的教学思路总是会在不自觉中发生偏差。其二,部分教师过分关注新课改带来的新教学方式,但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于是采取普遍尝试的方法,不能很好地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教学中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以及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导致多媒体设备喧宾夺主。其三,在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全盘否定。全盘否定现象在当前教学中较为明显,许多教师尽管并未直接表现出来,但在教学中并未有意识地进行反思与联系,而是直接盲目地学习新的教学思路。以上几点就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教学发展的关键。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策略性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与剖析,进而树立新课标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反应组织教学,促成师生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认真研习新课标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教学大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与时俱进地进行补充,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有责任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转变教学组织思路,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避免灌输式教学法限制学生的发展。[1]

2.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处理

在新课改过程中,很重要的转变是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着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既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技巧,也包括如何在学习之后,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当前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却并未取得足够的关注。[2]

树立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要求教师有将生活带入课堂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小到简单的数字加减,大到图形的变化与测量,都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现实中,许多学生都不能观察到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将生活内容直接搬入课堂,还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以及喜闻乐见的场景,对学生部分习题进行包装。在课堂举例环节,多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内容,会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3.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要想实现创新性教学,就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首先,教师要有教学组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语言组织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授课能够更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否定。而教师的语言讲解能力,正是传统教学中较为宝贵的部分,值得教师去发展。其次,教师要掌握新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工作越来越信息化与智能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例如不断更新自身教学体系的技能、多媒体设计技能、资源获取的技能,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3]

4.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组织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中,多与学生互动,及时听取学生对于知识的观点,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状态,适当调整教学进度。[4] 在课后,教师也要及时搜集学生对课程的感觉,以及通过课下练习反映出来的课堂学习的漏洞。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根据课后的反思,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认知。

5.寻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际的结合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现有诸多教学方式与方法,包括在许多学科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在各学科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对这些教学方法将如何选择呢?许多教师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笔者对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调研,对基本观点进行了如下的整理:首先就是要对班级的情况有所了解,任课教师要想对自己班级教学工作进行改革,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班级,包括学生整体水平、对数学喜爱程度等,通过这些了解先确立教学方法选择的大体方向;其次是要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剖析,包括发展原理、教学实践以及在教育界得到的评价等,这是作为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5]

实际上,在选择数学教学组织方式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后,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坚守,避免盲目地更换教学方法,想办法将这种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为了教学的发展而不停地更换教学组织形式。许多教师在新的时期求新求变中迷失了自己的教学,使数学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这在实际教学组织工作中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推动教学的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6]

参考文献

[1]孟永芳.创新教学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7):72-73.

[2]田陽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1,(01):58-60.

[3]高伯瑜.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J].甘肃教育,2006,(06):111-112.

[4]巴桑顿珠.浅谈初中复习课的创新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7):147.

[5]杨永挺.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53.

[6]孙焕昭.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10-11.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0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 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在现代的初中教育模式中, 历史一直都是处于“副科”的位置, 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只是教师单方面重视教授知识, 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不会有全面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只能在课上把知识点交给同学, 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 学生则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造成了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种现象, 对初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非常不利。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为先导, 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学法指导作为激励学生、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历史教学的内容空洞, 学生学习历史热情不高, 没有继续认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学习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因此, 当学生遇到需要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这也显示出了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此外, 初中历史教师资源相对匮乏, 历史教学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就初中教育来说, 学校仍然与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样关注的只有升学率, 将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模式下, 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从学校领导到教学教师都一再强调要重视中考, 而对占据总分比例较少的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学科作为副科已经成为现在初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从学校、教师再到学生都渐渐地认为历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不重视, 教师不关心, 学生不学习的现象。

二、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效教学

1. 与时俱进, 改革中考制度,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些之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于应试教育下的中考制度造成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考已经成为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瓶颈。现代初中历史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 在历史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过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单单地重视书本知识, 只是将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 重复进行毫无意义的机械化的强化训练, 从这种角度来说初中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分离开, 其实真正的历史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 生成智慧, 并且从中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的观念, 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

众所周知, 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与反省, 学生就会养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校的有关领导要重视历史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给与历史课充足的关注,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视同仁。另外, 对初中历史总体框架的把握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能力, 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整体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的框架以及主要章节目录, 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 巩固历史知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按照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实际, 制定与初中学生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

在现代初中历史的教育之中, 仍然存在很严重的误区,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观念的创新, 出现了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兴趣小组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教师的一切安排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

[2].龚奇柱, 项军, 李德藻.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74-80.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11

一、个人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个长远的规划,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上能有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课改与科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六个方面。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规划的过程中,我将继续发扬“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厚待学生,教书育人。

《礼记〃中庸》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学”,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必须治学严谨,踏 1

实认真,认认真真地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教育理论学习方面,加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以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真学习,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信念,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形成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教育智慧;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故事和案例。课改与科研方面,从密考证,不作臆测之词,不作武断结论,治学不事浮夸。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敏行”即勇于实践,行动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大环境使青年教师不再拥有较长的业务、素养的自然成长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青年教师不得不尽快地进入状态并得以迅速成长。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抓住机会,努力汲取营养。针对新课改我的规划如下:

1、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主动向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学习,多听同行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备好每节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3、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课改的精神。结合教学案教学,使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去体会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特别强

调的一点是,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以及收集到的新的知识信息,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把学生的想法、问题进行交流,达成新的知识资源,不断综合、完善新的知识体系。多向互动,通过师生之间、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目前正处在专业发展成长的第一阶段——探索发展期(工作1-3年),我将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规划,并努力实现:

(一)、师德修养方面:

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进步”的德育互动的模式。

(二)、教育教学方面: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提升素质

1、提高理论学习水平

(1)多看多学相关的书籍刊物,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深入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落实新课改理念,注意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反思习惯,追求扎实、高效、人文特色浓厚的课堂教学。

(2)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3)提高学历层次,促使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明显

提高。

2、加强基本功训练

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注重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评价各环节。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勤于动笔,善于反思,坚持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向名师学习,感悟成功的轨迹,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名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第二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研能力

1、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交流和反思,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尽可能承担市级以上的公开课。努力使自己对教材的运用能游刃有余,对新课程标准能掌握通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学会思考,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趋向成熟,能完成相关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3、争取通过职称的评选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感触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但多数都是老师在给学生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显然不会很明显。而且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仔细研究各个层次学生的状况,教学中难免会之照顾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收、过手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反思,在我的心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实施,升学已逐渐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教学,试想多年以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仍然能够记忆深刻并终身受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因此我们的教学究竟要怎样进行,教会学生一些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自己学习,再与同学合作学习探究,最后才是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相互提问,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懂的问题,不需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教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懂得问题,共同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完成,对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则由学生自己感悟,老师升华,这样对学生影响更深。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探究——展示——练习——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等,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所发挥,都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让学生和老师在愉快而轻松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观念、意识、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当然,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收获。因而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同时这些经验、教学方案、学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重复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人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国。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实现宏伟目标;司马迁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岳父精忠报国;李世民善于纳谏、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中国的丹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儿读书„„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挖掘出来,教育学生,提升素质。作为历史教师,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我们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1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率,高效课堂

进入初中新课改以来, 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上课时, 教师唱主角, “一言堂”, 教师“忙”, 几乎占有了课堂的所有时间;学生只是接收器, 学生“闲”, 由学生掌握或自主活动的时间太少了。因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教师未能分配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维或讨论。长期以来, 教学上的“单边主义”行为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够理想的最根本原因。我总结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一、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小鸟, 是永远飞不起来的, 他的学习是教师逼迫下的被动学习, 可想而知课堂效率有多高。相反,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会全身心投入, 钻研、探索、孜孜不倦, 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让历史“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使学生印象深刻, 有效地创设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用箭头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在这个过程中可穿插“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图片,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万险, 真正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惊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等等。

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课堂, 可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 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 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 如《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 等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用成语典故, 旁征博引, 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

二、在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小组讨论是激发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最佳途径。学习小组一般安排为4—6人, 一般采取同桌及前后同学组合。这样可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如在讲重庆谈判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 蒋介石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给毛泽东, “盛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时, 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难题是: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去”与“不去”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并相应地作了阐述。最后, 我作出总结。这样, 学生真正地明白了重庆谈判的真相。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三、课堂教学时间一定要合理分配

任何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在45分钟内专注不变, 因此对课堂教与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控制, 会大大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教有学,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经常切换之中。心理学权威实验表明, 在一节课中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佳状态。

如何因势利导, 使学生更长时间处于学习最佳状态?我认为:教师一次讲述的时间不能超过普通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范围之外, 否则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规定教师的讲述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8分钟, 教师一次讲述的时间不得持续6分钟;学生活动支配的时间累计不得低于27分钟, 并且规定学生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得持续9分钟。师生的即时互动, 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如教师在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学生理解后, 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识记, 或者当堂做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题目, 可达到及时巩固、查缺补漏的效果。

上一篇:云南导游词介绍下一篇:工会福利支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