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

2024-06-17

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精选8篇)

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 篇1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是指科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情境中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感知和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是在与事物的互动中发现、理解、感受科学的奥秘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2、科学活动材料的生活化

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常见的、熟悉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观察、体验、探索和发现中学习。例如:《磁铁的秘密》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等、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寻找磁铁的好朋友,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3、科学活动过程的生活化

活动过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入手,在生活中寻找、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例如:“磁铁找朋友”就是一个情境,教师并不断的提出能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磁铁的好朋友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做的?为什么是磁铁的好朋友?”等,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自己身上寻找、在活动室内寻找,就是让幼儿在生活中理解并发现磁铁能吸铁的特性,以拓宽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

4、探索时间的生活化。

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一次或几次集体科学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一段时间内的不断探索,包括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相关资料的收集,集体中的共同探索,后期的感悟反馈。许多教师活动设计后都有活动延伸,延伸的内容就是后续的进一步探索或生成。例如,科学活动《有用的尾巴》,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征和用途,活动后又生成了《动物的脚印》—《动物的保护色》—《和动物交朋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内容的探索决不是一节或两节活动所能完成的,是需要教师和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共同的探索和研究。

5、探索手段的生活化

探索手段也不只限于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脑、询问周围的人、同伴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孩子和家长也可以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共同制作主题墙、宣传板等在幼儿园内展示,孩子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能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科学教育只有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活动材料的游戏化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游戏化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在玩一玩、摸一摸、动一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发现科学的奇妙,积极建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弹弹弹》在材料的提供上大多是幼儿可以进行游戏的皮球、拉力器、皮筋、弹力球等,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拉一拉、拍一拍、压一压、捏一捏的方法来感受物体的弹性。

2.活动过程的游戏化

游戏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以游戏来组织科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在科学活动中,以游戏情境导入,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磁铁的秘密》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钓鱼”游戏,引发幼儿思考:用磁铁做的钓鱼竿能钓到小鱼吗?给孩子以悬念,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帮助孩子去理解、感受并认识,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例如:科学活动《找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把空气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子里,请小朋友猜一猜袋子里的神奇宝宝是谁?并告诉幼儿空气在和小朋友捉迷藏呢,它就藏在我们的周围,请小朋友拿着塑料袋子去找吧,并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是在哪儿找到空气的。孩子就是在这样游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的寻找着空气,从而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 篇2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蕴涵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科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持长久的好奇心。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中班的科学活动《找空气》。幼儿在玩小塑料袋的时候发现,把塑料袋左兜兜,右兜兜,然后把塑料袋口捏紧,塑料袋就变得鼓鼓的。孩子们就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塑料袋的肚子变得鼓鼓的,是什么东西跑到塑料袋里了呢?孩子们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当老师告诉孩子们这是空气的时候,幼儿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又解决了自己小脑袋中的疑问,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1. 选择“生活化”的活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充足的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比如,科学活动《弹弹弹》中,教师准备了皮筋、海绵、弹簧、弹力球、拉力器,、棉花、皮球、气球等,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非常熟悉的东西,他们对这些材料很感兴趣,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他们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拉拉那个,在反复的摆弄、反复的操作中发现了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在活动中多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生活用品,使幼儿每天都有机会探索新的秘密,发现新的现象,不断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2. 运用“游戏化”的探究材料。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探究活动,在操作材料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例如科学活动《滚球》,教师准备了几个可爱的小皮球,还准备了用几种不同材质做成的跑道,小朋友们一起来玩小皮球赛跑的游戏。小皮球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玩具,孩子们也特别喜爱玩小皮球,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拍球,有时候同伴们互相传球。今天要用小球参加比赛,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在比赛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发现小球跑的速度与跑道的光滑程度有关:在光滑的跑道上小球跑得快,在粗糙的跑道上跑得慢。显然,游戏化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发现科学的奇妙,积极建构科学知识。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1. 活动导入“生活化”、“游戏化”。

科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趣味性,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大班科学活动《魔力磁铁》,教师以游戏“钓鱼”的形式导入,请小朋友们看看为什么有的鱼竿能钓上来小鱼,有的小鱼却不上钩呢?孩子们在生活中有钓鱼的经验,钓鱼也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所以这一导入形式一下子就勾起了孩子的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 过程组织“生活化”、“游戏化”。

在日常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而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就是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所以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兴趣,提出问题,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再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然后记录信息,与同伴交流分享等。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只要老师多给孩子们机会去尝试、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活动中的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弹弹弹》中,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皮筋引出问题:为什么皮筋拉长、手一松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在老师准备的材料中请小朋友猜一猜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你们的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一栏中。然后,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看看这些东西到底谁有弹性,把实验后的结果记录在操作单“!”一栏中,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大家的结果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于是小朋友们带着问题热火朝天地操作起来,通过反复的实验、反复的操作,同伴之间积极交流,孩子们逐渐知道了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许多疑惑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

四、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形式和手段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1. 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究情境。

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究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比如,在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滚球》中,老师创设了球宝宝赛跑比赛这个情境:“请小朋友们仔细瞧,今天呀我们班来了两个球宝宝,这两个球宝宝要进行一场赛跑比赛,我们大家一起来瞧瞧谁会赢呢?”滚球跑是幼儿在生活中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孩子们听到要有滚球比赛,立刻兴奋起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可见,游戏化的探究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探究活动的成功。

2. 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究过程。

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而游戏却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比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磁铁”中,老师将整个探究过程设计为“钓鱼”的游戏。活动以“钓鱼”游戏开始,“老师今天请大家来钓鱼,比一比谁钓的鱼最多,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引导幼儿比较钓上来的小鱼和钓不上来的小鱼有什么不同,仔细观察钓鱼竿。结束环节仍是以游戏“钓鱼”来结束,老师一句“上鱼了”把本节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在高潮声中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想办法把那些不上钩的小鱼也钓上来,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延伸。所以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将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学游戏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他们相信封建迷信,这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相信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慢慢地相信科学、重视科学,所以为了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也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幼儿还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科学知识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一、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比较小,所以比较调皮,如果老师对孩子们很严厉,让孩子害怕,孩子会不喜欢这门课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认真的学习。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哭闹的情况,所以不好管理,教师一定要和孩子搞好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喜欢这个老师,配合这个老师的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话,聊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和东西,和他们有耐心地在一起玩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分小组学习

将游戏教学带入科学的课堂之中,如果所有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这样会很乱,也不利于老师的管理,所以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在课堂上按小组的形式做游戏,然后每个小组再进行评比。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一个小组长,这样既可以创造一个有序的课堂,又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意识。例如,在给孩子们讲自然界中的科学的时候,教師可以让每个小组比赛种植物,每个小组都挑选一粒种子,然后小组成员一起种植,最后哪个小组长得最好,哪个小组就获胜。种植植物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的过程,又因为有很多小组要进行比较,孩子们肯定会很努力地去做、去学习,一方面让孩子有序地参与到科学游戏中;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高效地学习科学。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只是单纯地给孩子们说科学,孩子一定会觉得很疑惑,科学是什么东西,更不要说联系科学让孩子们做游戏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利用科学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尺子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工具,教师就可以从尺子下手给孩子们讲一些尺子上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变一个魔术,先用尺子在衣服上或是头上摩擦,然后用尺子去吸引桌子上的小碎纸屑,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很稀奇,为什么尺子可以吸引纸屑?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去做这个游戏,然后比一下谁的魔术棒吸引纸屑最多。从生活出发往往会让孩子们认为科学很实用,离自己很近,这样孩子就会想去学习,积极地在课堂上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做游戏。

四、给予孩子鼓励和指导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孩子们会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在幼儿做一些科学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或是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些指导和鼓励,让孩子更快地完成游戏并学到游戏中的科学。例如,在做敲打东西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一起和孩子敲打物品,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声音的由来。老师一起参与到游戏中会让孩子对学习有更大的热情,孩子看到老师也一起做游戏,孩子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鼓励。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地给学生鼓励和支持,这样学生会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

幼儿阶段是孩子的成长阶段,所以科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灌输科学知识,让孩子有科学意识。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和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们才会积极地去学习科学,这也是让孩子学习科学的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科学教育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教学,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吴卫杰,徐润笑,王春燕.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幼儿教育,2013(34).

[2]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游戏的教育功能,从古到今,一直被教育学者所关注。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们天生学习的本能;杜威把游戏作为孩童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皮亚杰则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并为巩固新知识的三维结构提供有效的心理暗示。在信息化的时代,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理论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开发了应用在教学中的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那些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健康、安全的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竞技水平,促进智力开发。那么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教育和网络游戏的双方优点,走“教育游戏”之道势在必行。新课改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改革理念步步深入人心。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到“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小学的自然课程也演变成现在的科学课程。这样的一个嬗变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而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改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此特点恰恰和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游戏化,这才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

1.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对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较国内来说是相当早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侧重于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和教育价值研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整理,大致归纳如下:

(1)游戏化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公元前约427年—347年)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中”,认为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通过游戏过程了解他们的天性。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公元前约35—95年)强调游戏在放松脑子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智力,游戏中可以显现学生的道德品质。“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1782年—1852年)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游戏可以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充分肯定了游戏的重要性。而继福禄贝尔之后,对教学游戏理论有重大贡献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他为弱智儿童制作了一套教具,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他们达到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2)游戏化教学相关实践研究

意大利的R.M.Bottino等人进行了“利用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策略和推理能力”的研究,这些学者在每周的常规课堂中随意抽出一节课,然后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进行项目研究。他们不仅研究影响游戏的因素、游戏与儿童各项能力的关系,还对教学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加拿大的“用娱乐开启智慧”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游戏化教学软件,公司科技人员设计的许多教育游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最终,成熟的教学游戏设计满足了学校教育的需要,在加拿大各中小学的学生中应用广泛。

在法国,最受欢迎的两款教学游戏是“凡尔赛:宫廷疑云”和“埃及:法老王之墓”。

特别是埃及:法老王之墓,它能够让你充分领略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社会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方面的特点,还可以了解埃及的种种神话传说。2004年,美国兴起了“严肃游戏”,就是讲原本属于纯娱乐的计算机游戏应用到教育领域,要求仍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华盛顿的麦金利山技术高中尝试把游戏引入技术课并把游戏作为课堂的主要部分,经过努力和尝试,这所学校成了把游戏用于教育的改革典型。

2.国内相关研究

2003年1月,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举办,研讨会就游戏化学习的国外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几个国外教师用游戏指导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此外,还对游戏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做了比较,呼吁和鼓励一线教师通过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此项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联合组织,活动得到了原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先生的高度关注。由于国内学者对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对游戏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和领域也大不相同。

Education must be funny.(教育必须是有兴趣的)。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关键。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是: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好胜、好表现,因此,设计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游戏自然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定然事半功倍。另外,游戏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这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游戏

小学科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实验)形式融于教学之中的教学活动类型。游戏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控制运用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资料,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轻松愉快地达到预测的教学目标。

《辞海》对“游戏”的定义为:“文化娱乐的一种。有发展智力的游戏和发展体力的游戏两类。前者包括文字游戏、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习称‘智力游戏’;后者包括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等)和非竞赛性体育活动。”《教育大辞典》对“游戏”的定义为:“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把游戏定义为:“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可见“游戏”一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本研究的立意,本人认为,“游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游戏是游戏者自愿进行的活动,没有强制性;

(2)游戏是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3)虽然游戏是游戏者自愿的、自由的活动,但是它是有游戏规则的;

(4)游戏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游戏本身,它没有外在目的;

(5)游戏是对生活的模仿,过程中伴随着紧张和愉快。

2.游戏化教学

李定仁、郭道明、唐文中等人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以教学为目的,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游戏,并将它与教学过程整合,使学生在活泼愉快、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传统游戏化教学的延伸。”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牛玉霞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综上研究,我认为可以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游戏化教学,就是教师依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喜好心理,将游戏作为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沟通的手段,把互动元素引入沟通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教学内容传递的更为生动、顺畅的一种教学方式。

3.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实体)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性和游戏性的整合,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激发了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进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游戏的形式应合理、多样化、生动有趣。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教师要做到导语简洁生动,任务明确,规则简洁概括,易于记忆和遵守。比较复杂的游戏,教师要先示范。

(二)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世界辨析》中对不同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是一种使人

‘向善’的活动。”教育使儿童成为“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保护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但是,这一保护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逃学、厌学?“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形象何时才能够改变?学生们口中如“监狱”般的学校校园何时才能够变成学生乐学的“伊甸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于是,铺天盖地的实验和改革在全国蔓延开来。其中,打着“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童年”大旗的“愉快教育”模式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也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无疑又会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游戏”到底能不能成为教育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游戏和教育是什么关系呢?

1.游戏是一种教育活动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隐含了一种使人“向善”的价值取向。它适应并满足了游戏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引导儿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成长过渡。许多研究“游戏”的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自我表达和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米舍莱说:“游戏是儿童从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中获取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已„„实质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是通过游戏才掌握和吸收了教师给他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反射式的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且把知识融

合到他们的内心经验中去,这样游戏就和他们的思考和行动直接有关了。”

“瞧,有时候我也逗孩子们。一次给三年级上课,我在头发上、衣服上沾满苍耳和鬼针草走进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让他们摘下来认认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它们是怎么粘在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人都粘着种子离开实验室。后来在野外,更是粘的满头、满身都是。每年的养蚕、搜集岩石、矿物标本、金属标本等活动还会刮起全校性的风。”

上面这位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玩”中受到了教育,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的典型案例。所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2.教育是一种游戏活动

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并且它也没有固定的流程。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不确定的“场域”,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创生的、不确定的“场域”,学生的“游戏”、“玩笑”、“漫谈”才有可能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如果说按照荷兰学者胡伊青加“人是游戏者”的命题来思考,那么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便都是“游戏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是愉悦的,引导着学生“渐入佳境”,教育过程中的自由、紧张、轻松、冒险、和谐、冲突等情境则由教师和学生来共

同体验和享受,他们组成了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也组成了游戏共同体。所以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游戏活动。

因此,游戏与教育是彼此需要的,他们相得益彰。

(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 1975 年由 Csikszentmihalyi 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沉浸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游戏、舞蹈、健身、学习、手术操作和休闲过程中会全神贯注并且暂时忘记了自身存在,从而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欢快体验,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时间过的更快、活动效率更高。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可以在沉浸理论的指导下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巧妙的融入课堂,利用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1)教师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参与游戏的目的,知道通过游戏活动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成果;(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每一步行动的结果;(3)教师设计的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游戏的难度不应超越学生的“极限”,一定是学生能够操作的;(4)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行动,感觉到自己和游戏融为一体;(5)教师想方设法让游戏变的有趣,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感受不到外在的不愉快;(6)教师通过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能对后续游戏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欢快体验,并且从游戏中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忘我”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们提高了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的中心完全置于学生身上,积极彻底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这一思想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瞩目。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些许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愉快教育相一致,两者都强调人的价值,都关注学习者的精神层面需求。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并且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思想,给予了学生终极人文关怀。

3.概念转化理论

概念转化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出发点。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体会的总结,它与学生今后进入小学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这种概念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具有顽固性,不容易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转化。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以“前概念”为基础展开研究,并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提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学习氛围,目的是让学生们的“前概念”顺利过渡到科学概念。概念转化理论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小学科学中的游戏化教学同样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样是尊重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游戏化教学所选用和设计的游戏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快乐,并且将过去形成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四)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原则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遵循一般性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文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1.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探究欲,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育教学中,游戏的魅力无限”。教学过程中游戏的渗透能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兴趣,但是学生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

学生仅仅关注游戏的乐趣,忽视了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的效果丧失。这时候,游戏化教学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问题提了出来。因此,在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有效监控,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体性与有效监控的结合,一方面能够充分保证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感受乐趣的同时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课堂纪律,防止学生的“忘我”与“沉浸”,最终达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目的。

2.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心。兴趣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小学生最最需要的就是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如果在教学中使用的游戏趣味性差,学生只是出于随便的“打打闹闹”和“玩玩”,那么教学的效益和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游戏必须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有趣味性的游戏不一定具有教育性,有部分游戏只是为了单纯的让学生放松身心而设计的,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的交给学生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选用的游戏在保证趣味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教育性。

3.人本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本身是“育人”事业,其人本性的特点兼备文化和“人性”。所谓“人本性”,是指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人人都能学的课程,这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本性”。游戏化教学以充分释放学生们的天性为定位,它能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应该遵循人本性的原则。

如果说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更加注重教育结果的话,那么游戏化教学则颠覆了这一局面。游戏化教学更为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现实发展,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我们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教育情境,每位学生在这一具体教育情境中表现是不一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与科学的互动”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交替穿插,而由于“互动”的存在导致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科学教育过程中产生了“附加价值”。因此,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要保证游戏的人本性和游戏过程中的生成性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科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培养看、想、说、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白天与黑夜时,根据学生的假设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人一组的游戏:在操场上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扮演太阳的同学处于圆中心,扮演地球的同学与扮演太阳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围着他转动。扮演太阳的同学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以单眼(因视角的问题)观察扮演太阳的同学,开始时,见到的一面为东半球,见不到的面为西半球。旋转一周后,教师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能见到,始终只见到东半球,见不到西半球;最后教师要球扮演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着太阳转,同时也慢慢的自转(自转时要自西向东转,符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后再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现在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得见。这时教师再指挥学生互换角色,再进行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习惯,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比平时更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会互相合作。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的参与又要使游戏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用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

b、行动研究法 根据行动研究法的“问题——计划——行动——反思(问题)”的基本程序周而复始地对教学实践进行观测和改进。

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科学课堂的教学游戏,并且研究在课堂中该游戏的运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后进行反思、改进。

c、案例研究法 包括:学生案例,教学案例,游戏案例.课题研究方法。1.调查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需对各个年级的科学教学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包括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

2.试验法

把所形成的科学游戏教学法体系方案投入实践,进行试验,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3.经验法

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方法,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4.比较法

把五年级实验班级学生与对照班级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测量得出试验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对游戏型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如下效果: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信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去发现。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4.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科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语言交谈气氛,激发了说的动机、交流的欲望,学得轻松,用得自如,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5.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

6.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显著增强,教学教研相得益彰(1)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2)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后我们留下的思考与困惑:

通过这段时间的游戏教学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喜欢做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游戏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体会到: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能源。为此,我认为游戏作为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达到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设计游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2.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我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

3.适时适度

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上游戏娱乐课。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育理念、实际操作、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教师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

1.部分教师缺乏游戏化教学观念

在调查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频率时,有50.5%的小学生选择了教师“从来不用”游戏;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53.6%的小学生选择了老师“根本就不提倡运用游戏”,这部分老师认为游戏就是单纯的“玩”,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游戏与教育是对立存在的。“如果说游戏对教育有一点好的作用,那么也只能说游戏是学生学习疲劳后的‘提神剂’。游戏使学习疲劳的小学生精神焕发,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见,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教学,科学教学也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2.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理解有误。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不支持游戏化教学。他们大都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单纯的教书,单纯的育人。而且也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严肃起来,而不应该出现课堂秩序的“紊乱”和“嘻嘻哈哈”。另一方面,少数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游戏,实际操作困难,根本不可能实现。可见,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二)小学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1.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

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31.6%的小学生选择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单独分组游戏,并且老师本身不参与游戏”。其实,这是“为游戏而游戏”的典型案例。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一方面,部分教师表示:“在教育培训中听到过‘愉快教育’模式”、“公开课上部分老师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游戏”、“没有固定的应用模式做范例,不敢轻易尝试”、“不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游戏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另一方面,“没有相应培训”、“害怕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课堂秩序需要适时调控”„„可见大部分都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导致游戏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严重不足。

2.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在调查科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小学生的表现时,有13.2%的小学生(48人)对老师运用的游戏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而被迫参与游戏。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表示只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上运用游戏来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且基本都

是通过网络、教师参考书等渠道来选用别人已经开发成熟的游戏。当问到为何不自己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游戏时,大部分教师都表示难度太大,害怕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不感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直接借用别人开发成熟的游戏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备课时间。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1.小学科学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任教教师多为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科学课程多为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可见,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差,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差,专业发展速度慢。

2.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倦怠,安于现状

在教师访谈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示没有认真学习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问其原因时,多数教师表示学校没有要求学、懒得学、不学照样能教科学课„„可见,这些老师安于现状,自身倦怠。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使许多教师感觉平常学习的教育理论指导不了教学实践,从而逐渐对教育理论失去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职业倦怠心理也慢慢产生,而教师的安于现状导致了教师新教育理论更新的滞后。要知道,一名教师能不能实现从教育新手到专家型教师过渡,其最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是否拥有不懈的努力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有学者指出,狭隘、规范、重复的生活方式使教师成为外在制度和规范的仆从,在这种生存方式下的教师逐渐丧失了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而失去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尝试改变自身,这也加剧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差的现状。

七、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1.重新认识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理念兼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意识,而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意识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异于常人。优秀教师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譬如堪称“现代孔子”的魏书生老师、将“主题教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窦桂梅老师、坚持“情境教育”以至于“桃李满天下”的李吉林老师„„这些优秀教师都将及时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充分结合起来,是优秀教师中的典型代表。可如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表现出“行为滞后于理念”的现状,行为和理念严重脱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针对本文研究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观摩教育名师的公开课来重新认识游戏和教育的关系,了解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只有这样,对游戏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存在“偏见”的教师才会放下戒心,才会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观念与行动接轨

教师只是单纯的更新教育理念,而不落实于行动也是万万不行的。如今,游戏化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英语等课程领域“崭露头角”。因此,一线科学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小学科学和游戏化教学结合起来。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来教学,以此体验这一教学方式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刚开始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并不那么得心应手,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慢慢对其加以研究,最终肯定会让游戏更好的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

(二)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1.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现如今教师的教育培训情况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培训低效:比较专业的培训几乎没有,而每年的寒暑假培训基本是一种“应付”;培训的内容解决不了现实中突出的教学问题;培训目的不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而是为了教师评职称和晋升;培训的教育观念严重滞后等等。正因为相关理论和培训的匮乏,导致教师没有相关成系统的教学模 式来借鉴,很多教师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运用游戏化教学没有自信,不敢尝试。因此,必须提高相关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1)开展相关专题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中性专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使小学科学教师在短时期内较为快速的、准确的、及时的掌握游戏化教学的要领。小学科学的特殊性再加上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培训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对教师的专题培训。欲使教师游戏化教学的培训更成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选择专题上要与时俱进。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次的选题要跟进科学的发展,甚至培训要走在教材更新的前沿;第二,在培训方式上鼓励知行结合。每一专题都要有配套的实践操练,让教师在理论的视角下行动,在行动的促发下夯实理论;第三,实行培训后跟进调查和指导制度。这是提升小学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后续保障。

(2)建立相关专题网站

专题教育培训网站是培训部门或者单位对接受培训教师的一个远程指导平台,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具有低成本、见效快和便捷性的特点,的确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方便。但是大部分的这类培训网站的模式是:网站发布信息,教师接受信息,缺乏教师和发布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和其他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教师仅凭网站上的文本信息,难以理解发布者的意图,这种对话形式其实是一种发布者的独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网上培训途径。比如说教育博客,教师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在博客的留言板或者是文章评论栏里进行教学探讨,从而教学相长。

2.提高教师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充分发挥其自主权,准许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自主进行教学游戏的开发。其次,各学校一线教师要共同研发小学科

学游戏化教学模式,教师之间应该做到真诚的交流,给予客观、有价值的建议来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最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检验。学生的反馈、学生的评价对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来说是最为直观、最有效度的试金石。因此,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与需求。

(三)促进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之所以存在阻碍,主要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所造成的。游戏化教学教育理念的缺失,游戏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差,欠缺自主开发科学游戏的能力,这些都无疑是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的典型体现。因此,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成功推广和普及尤为重要。

1.师范类高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模式、大学教育学院“大理科”本科模式、大学理科院系科学教育本科模式和高等师范学校专科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①,譬如天津师范大学应时代潮流开设小学科学教育系,用以专门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科学专任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下设小学科学教育方向„„从数量来看,这些高校每年向各地输送的小学专任科学教师足矣,但是,其输送教师的质量如何?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其实,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缺陷。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势单力

薄”,自身师资水平差,并且不能充分利用其它学院的高质量师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师资质量差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培养科学教师的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和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譬如,师范类高校的小教专业存在重视语文和数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普遍现象,而对小学科学课程较为忽视。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相关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师范类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用以专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科学教师。尤其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是否开设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是否培养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育人才,教育部必须对这些涉及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学习型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习型教研组是学校为帮助和支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教研活动而创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习型教研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具备相同的教

育愿景,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最终能在交流中使不同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小学只针对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创建了学习型教研组,科学课程学习教研组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我国小学应该自觉创建小学科学学习型教研组,以便开展教学研究。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 篇5

幼儿园教学是幼儿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考虑到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提倡在幼儿园教学中大力开展游戏化教学。这是一种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爱玩、好动的需求,也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为了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顺利地实施,教学中要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创设一个适合于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环境,快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入游戏环境中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幼儿教学目的。

一、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但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学习,单一形式的知识传授教学并不适用他们。由于他们这样的特点,使得幼儿园教学形成了游戏化、生活化、活动性和潜在性特点。

第一,游戏化。游戏化的教学符合幼儿身心特点,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是基本的学习方式。

第二,生活化。幼儿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认知世界、启迪心智等内容,也包括做人、能力养成等,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将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来。

第三,活动性。对于幼儿而言,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具有意义,才能让幼儿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理性学习。

第四,潜在性。幼儿园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它不体现在课程、课堂上,是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来体现的。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生活及其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游戏活动,避免教学走弯路、走错路,有效实施游戏化的教学。游戏化教学有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幼儿学会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是,为了避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当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述曲线时,为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曲线”,可以让幼儿手持不同颜色的彩带,随着音乐舞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曲线的线条,对曲线形成一定的认识。

(二)合理确定游戏化教学的活动内容

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适宜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往的幼儿园教学趋向于小学化,所有教学活动的内容都在安排之中,但游戏化教学的活动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编制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欲望,达到幼儿教学目标。

(三)创设适于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

调查显示,有87%的幼儿在教学游戏化过程中会非常注重教学情境,只有不到3%的幼儿不注重教学情境。适宜于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弹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隐藏的教学情境。设置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模仿各类小动物,如青蛙跳、鸭子走、乌龟爬、小兔子跳……在幼儿欢乐的模仿秀后,教师引导幼儿用双脚去起跳,学会起跳的技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教学情境可以隐藏在游戏环境之中,无形的影响幼儿,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

游戏化教学手段指的是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置方法。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引入完整的游戏,二是运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比如,教师教授幼儿认知图形时,常常使用游戏性的语言,“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朋友,它们有着各式各样的身体,我们和它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里,教师利用游戏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它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实施途径,也是幼儿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将其与教学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游戏化,便于达到幼儿教学目标。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探析 篇6

游戏是孩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表明,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幼儿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游戏提高自身技能,通过游戏认识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相处。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根据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是为了让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带来的强烈压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不是控制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游戏化的本质不是将教育活动统统变成“游戏”,而是使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即兴趣性、乐趣娱乐性,从而实现幼儿在愉快中获得和谐健全发展目的。

《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近年来,“游戏化教学”风靡全球。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的适宜性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幼儿教学环境,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三至六岁的幼儿来说,他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更为必要。幼儿园环境的创设的目的,有利于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幼儿参与和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合本园本班的特色,充满着童真童趣,使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点缀都洋溢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2.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有效教学就是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1)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选择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克服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既不能被其他全学段所取代,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段,实践证明:在幼儿阶段通过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超前实现小学的教学目标,追求的只是一时的表面的东西,从长远看对孩子的发展并无益处。学前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儿园教育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首先要坚持《纲要》正确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克服幼儿教学小学化。

三、当前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性的缺失

1.知识传授过多,教师游戏化教育技能不足

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也形成了许多适应该教学方式的教育经验与技能。教师习惯于“领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对纪律的要求十分严格,幼儿的一切活动与行为都必须服从集体、统一要求,都必须顺应教师的教学安排。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师范技能比较扎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缺乏将游戏思想转化为游戏实践的技能。如:如何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实现游戏性因素与教育性因素的融合;如何发现、探索和整合教学环境中的游戏性教育资源;如何组织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建构幼儿游戏经验,以实现对活动本身的延伸和拓展等。教师游戏化教育技能的缺失也成为制约教学游戏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游戏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互动关系单向化

观念形成思想,思想决定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前预设具有较高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或者更确切的是领导。教师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某种反应,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预设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与认知技能;教学就是教导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就是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背诵和理解,好的成绩,技能的获取为最终目标,表扬或奖励等外部刺激成为衡量标准。

总之,幼儿园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游戏化教学的实现所要求的就是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游戏化教学主??将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的因素进行融合,内隐于为幼儿发展创设的教育环境中,幼儿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丰富着自身的经验。在游戏中实现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身体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等个性特征的养成等。教师以引导者、观察者、促进者的身份存在于幼儿发展的整体过程中。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共同形成开放式、主题化的教育内容,通过个别化,小组化的指导,维持着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发展性的评估,促进着幼儿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文章科学游戏化 篇7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 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 (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 。”提倡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那什么是幼儿游戏精神?当代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充分的, 孩子们要什么, 家长总想方设法去满足。电脑、电子游戏、动画、精美的玩具, 应有尽有。孩子们缺少的是在宽广的天地间奔跑, 和同伴一起搭草房, 捉迷藏, 用贝壳玩抛接, 用积攒的卡片、糖纸、玻璃球去和小朋友们交流“收藏”的乐趣。孩子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滋润的同时, 却少了许多童年游戏的乐趣。孩子们言语之间没有了童年的纯真, 成为了模式化游戏的误导。所以, 我们要视游戏为一种幼儿存在的模式, 把游戏视为教育幼儿的一中方法, 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得到起发, 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游戏精神。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 (指活动的客观特征) , 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 联系一些先进幼教理论, 结合笔者对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粗浅认识, 现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可能性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新解读幼儿游戏, 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是巨大的。面对孩子, 只要你告诉孩子说, 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孩子马上高声应和, 两眼发光, 可见, 游戏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吸引力。游戏中的孩子沉浸其中, 百玩不厌。在游戏中, 孩子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戏性体验, 这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游戏是一种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 与工作、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来说, 工作和学习都是受外在力量驱使的。工作是为了产出可以消费的产品, 为了获取金钱、名誉或地位,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游戏是受内在动机驱动的, 它可以仅仅为了获得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游戏。如捕鱼、种植等工作, 参加者如果带着游戏的心态, 就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也就是游戏了。

幼儿园的孩子, 所有的活动可以说都不带有功利性, 都可以是快乐的, 也就是说, 在幼儿园, 不管是生活活动, 还是学习活动, 是课内还是课外, 是老师组织还是自发产生的, 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所喜欢的游戏活动。游戏还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就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二、注重幼儿园游戏的开展, 使教学游戏化

按照传统游戏分类, 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 即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

1.首先, 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有很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科学游戏等。一般来说, 教学活动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 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 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绘画活动中, 我常和孩子们玩“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 慢慢地, 逐步画出物体的局部, 让孩子一次次猜想我要画的是什么东西, 在越来越明朗的绘画过程中, 把孩子的注意力一步步抓牢, 学习兴趣便也被调动起来。当然, 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 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如认识完各种车, 我便设计了“请你来乘车”游戏, 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车辆的认识, 快快乐乐找到自己要乘坐的车。另外, 一些师幼互动的小游戏如“鳄鱼和猴子”、“手指谣”等, 顺手拈来, 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小插曲。活动中, 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 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就是创造性游戏。在幼儿园, 创造性游戏俗称三大块游戏, 即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在表演游戏中, 幼儿会用自己独特的喜爱方式, 表达自己对游戏中角色、情节, 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的理解和认知, 从而变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模仿性质的角色表演, 比如幼儿学习《三只小猪》后, 在游戏时常常模仿故事情节, 对话, 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表演;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 比如文学作品《月亮姑娘做衣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 于是围绕什么东西也在变, 幼儿生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游戏活动。另外, 在社会认知活动中, 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生活的环境, 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 如参观幼儿园、到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到银行存取人民币、上超市购物等, 有了这些活动经历、生活经验, 孩子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 在建构游戏及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

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 因此在幼儿园每日的活动中必须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但由于创造性游戏的目的不像其他的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有效, 所以常常会被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在课程设置中, 教师应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游戏时间、空间, 提供材料和帮助, 引导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

三、利用游戏因素, 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要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就必须使得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 激发幼儿游戏性体验。孩子的天性是爱游戏的。使用游戏性语言来组织活动, 能很好地调动孩子活动欲望。有了这种游戏的情绪体验, 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 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进餐时, 我常和孩子们玩一些进餐游戏:饼干咬一口, “我吃出了一个月亮!”“快看, 小山!”……馒头一块块掰开, “这是鸡腿哦, 谁吃?”“来一口冰淇淋, 味道好极了!”……不一会儿, 一个馒头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道道美食吞进肚子里。又如, 在活动之前, 请出某种小动物, 让它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活动中又让这位小客人和小朋友说说话, 鼓励和表扬幼儿,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或玩个小游戏什么的, 调节一下活动的气氛, 活动后用小动物的身份来评说活动情况, 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

2.用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 增强活动趣味性, 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思维非常活跃。他可以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太阳, 水果, 面包, 呼啦圈……, 同样, 他可以把一条线当成小河, 大海, 草地, 大房子……, 并自得其乐, 玩得不亦乐乎。在组织活动时, 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作不同的假想。可以对角色的假想, 也可以对活动情节的假想, 更可以对情境进行假想。在这类活动中, 老师较多的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来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在一次认识图形活动中, 老师以假想活动情境引入:兔妈妈家门前的路被雨水冲毁了, 请小朋友帮兔妈妈铺路。老师提供的材料就是各种图形卡。在铺路的过程中, 孩子享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喜悦, 又有了游戏的快乐体验, 还认识了各种图形, 大大提高了集体教学活动效果。

3.让幼儿自己设计, 制作游戏所需材料、道具, 为游戏做准备。游戏中, 孩子往往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道具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现成的材料固然为孩子所喜欢, 而自制的玩具却魅力独具。在一次民间游艺主题活动中, 我们让幼儿用洗衣粉塑料桶加工成大鼓, 用蛋糕盒子、桶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凉伞, 再提供纸箱、水管、球、红布条、竹竿等自制舞龙道具, 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鼓凉伞舞龙舞狮活动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全园的孩子都想动动这些特制的大鼓凉伞, 参加长长的舞龙队, 游戏活动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要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材料, 可以是利用废旧物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和游戏道具, 还可以用这些幼儿自制的玩具材料进行游戏。这样, 使得幼儿园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 劳动等非游戏活动赋予了游戏的特性, 为幼儿所喜欢。

4.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习操作活动, 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常常喜欢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一些诸如体育、生活方面的活动, 这也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比如, 练习穿衣、穿鞋、叠被、整理抽屉之类的比赛活动, 还有以练习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为目的的竞赛, 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活动具有游戏性, 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

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幼儿的权利;关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 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求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让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 用游戏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 更是重要的组织策略。总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 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 使得课程和游戏有机地融为一体, 让孩子的活动具有游戏性体验, 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新探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 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75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课程的游戏化教学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现实的教学实践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学生对游戏化教学非常欢迎,并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但是大部分教师却排斥游戏化教学,游戏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影响了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多年从教经验,笔者尝试探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的策略。

一、科学游戏化教学的概念

从字面理解,游戏和教学活动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其实质是教学和游戏是相伴相生的。《教育大辞典》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独特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游戏本身就是教学实践方式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尤其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由,也就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由;特别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游戏化教学就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依据学生对游戏的喜好心理,将游戏作为学生与学习对象沟通的手段,把互动元素引入沟通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教学内容传递得更顺畅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科学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从更深层次来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性和游戏性的整合,实质上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游戏教学是以教学为目的,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游戏,并将其与教学过程整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传统游戏化教学的延伸。

二、科学游戏化教学面临的问题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观察与探讨,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存在如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

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游戏化教学的正确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频率很低,甚至有的教师从来不用或根本就不提倡运用游戏教学。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认为游戏就是单纯的玩,与教学相去甚远,学生在游戏中学不到知识。甚至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游戏与教育是对立的,是对教学活动的亵渎,是胡闹。一位教师这样说:“如果说游戏对教育有一点好的作用,那么也只能说游戏是学生学习疲劳后的‘提神剂’。游戏使学习疲劳的学生精神焕发,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可见,目前教师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教学,科学教学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忽视游戏教学的价值,将对游戏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发挥形成阻碍。另一方面,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大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着错误的理解。他们大都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就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秩序紊乱和嘻嘻哈哈的场景。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游戏,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根本不可能实现。另外,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学条件有限等都是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不支持游戏化教学的原因。

2.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技巧

有些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为了游戏而游戏,在游戏前告诉学生游戏规则后,就让学生分组游戏,而教师扮演场外人和旁观者,并没有参与进来。这种“为游戏而游戏”的教学方式,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失败的游戏教学活动。一位教师认为:“虽然在教育培训中听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在观摩公开课时也偶尔看到部分老师使用过游戏教学。但是,因为没有经过这方面正规的培训,不知道游戏化教学的模式,又缺乏相应的范例,所以不敢轻易尝试。”也有教师说“害怕教学目标实现不了”“不知道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难度太大,害怕自己的教学设计达不到教学目标,实现不了教学任务,尤其怕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不感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可见,游戏标准的指导方法和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

3.师资不足,缺乏足够的游戏化教学队伍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大多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兼职偏多,师资严重不足,整体素养较低,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师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消极怠工,敷衍度日,安于现状,出现职业倦怠。他们认为小学科学是副科,在学校没价值,没地位。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补充和教学培训,一些教师往往感觉自身的教育理论不足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逐渐对教育理论失去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慢慢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教育理论更新滞后。

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实现策略

1.强化认识,提高教师游戏化教学的重视度

众所周知,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认识和教学理念是不可能适应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历史重任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是在先进的人本化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自由、自我、自主而展开的一种先进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在小学科学教师中强化游戏化教学理念,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逐步形成游戏化教学方法。具体而言,要强化小学科学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观摩教育名师的公开课来认识游戏和教育的关系,了解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对游戏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存在的偏见,使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有效运用。

2.重在行动,提高教师游戏化教学的执行力

知易行难,重在落实。先进的理念和认知是开展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第一步,其关键是如何落实在行动上。如今,游戏化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在一些主流学科如小学数学、语文、体育、英语等课程领域被大力推广,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积极的研究,开发小学科学课的游戏化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实践和活动。也许刚开始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并不那么得心应手,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慢慢对其加以尝试和研究,最终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3.创造条件,提高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

条件是保障,是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要提高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就要为其创造条件。首先,鼓励改革,允许失败。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多种渠道的探讨和摸索。教育界要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创造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教育科研大环境,鼓励改革,允许失败,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权,准许广大一线教师大胆尝试,自主进行教学游戏的开发。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各种力量搞科研攻关,联合各学校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教案、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一整套理念先进、模式创新、可操作性强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最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在游戏化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之间应该做到真诚交流、积极建议、客观评价、倾听反馈,共同提高游戏化教学水平。

4.开展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在实际调查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这是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本身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开展培训促进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势在必行。只有集中开展培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快的提升,才能快速、准确、及时地掌握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特殊性和不可通约性使得这方面的培训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混为一谈。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专题要与时俱进;第二,培训方式要知行结合;第三,培训后要及时跟进;第四,评估要公正客观。

上一篇:采伐设计说明书下一篇:解除留校察看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