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2024-08-12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共7篇)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1

(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之相关联的从属形式

对大学生来说,顺利就业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实施高等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作用是实现该校的毕业生高效率就业,随着近几年来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变得更加关注。当前,很多高校根据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培训活动, 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指引工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创业被认为是一种自主就业的表现方式,将就业者转变成创业者,这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创业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岗位需求,可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就业环境。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联系的开展形式,旨在说明创业对就业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二)将专业教育与之相结合的渗透形式

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当前,有些院校已经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归入进教学过程中,并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以使其院校的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至于分开。这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理念相交融的培养方式,现在还处在初步实施改进中,在教学环节实际中运用的范围还有待扩大,目前正在完善过程中。要使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结合开展能够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将二者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达到一致,构建一套系统性、科学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开展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时,要将专业知识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树立一种集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体系。高校在开设创业课程时,应将它的内容编排具体实施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增强其专业对口实践锻炼的创新应用。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应将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放在首要的位置,采取灵活多变的鼓励措施,增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亲身实践探索中寻求创新创业发展的科学路径,这势必使得高校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方式,比如,采取小组讨论、实战演练、实习锻炼等方法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力实施。

(三)将实践教育与之相交融的沟通形式

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创业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掌握一定的技术资源。大多数的高校现在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对实践活动都比较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例如,购买模拟软件等教学系统,与相关企业进行定期沟通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平台,开展将创新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活动。很多高校正在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机会,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及亲身动手能力,全面系统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热情度。例如,我国的很多高校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结构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区,让大学生有一定的创业环境与氛围, 能切身感受到市场的竞争压力与气氛,组建大学生实体项目进展活动,开启近似真正的创业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感到浓浓的创业气氛,为今后的创业积累足够的经验。

(四)将素质教育与之相联结的涵盖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放在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上,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精英教育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培训,但这不是结局。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高效性的集中表现,是我国在经济结构大转型的时代条件下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强烈的需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改革举措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塑造以及创业精神的追求等。将培养出极富挑战性、勇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具有开拓创新思想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作为关键,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 在今后的竞争中更富挑战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改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

高校应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之下,对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善。将各个负责部门团结起来,齐抓管理,构建一支高效优质的服务管理团队,对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咨询、 调查等一站式服务。一是准备期。这个阶段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与能力素养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个时期由学校全权负责受教育者的培训工作。二是起始阶段。要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企业给予一定的实训基地作为他们实践锻炼的场所,为他们配设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其答疑解惑,处理实践中所碰到的难题,这个阶段既需要学校给予教育、培训支持,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政府的援助与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三是中期阶段。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探访询问,指引他们健康发展,高校应将他们在实践中的感悟与教训及时回馈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促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创业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创建与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制

创建与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制安排, 使大学生自身能清楚创新创业的就业方向,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极具高效性。创业教育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因为它是将教育理论思想转变成教育实践的最优途径。创业课程的运转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镶嵌式。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归入教学活动课程的整体布局中,综合权衡课内外的多种社会活动形式来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安排。二是浸透式。高校在当前的学科课程安排中,要将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列入其中,依据不同学科所具有的特征适时恰当地将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进课堂教学环节中。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按部就班,逐渐推进,从三个层面展开: 低级阶段设置专业基础内容帮助大学生塑造创业理念与培养创业精神; 中级阶段设置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动手技能; 高级阶段开设相关实战演练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打造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其中可有效地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创造热情。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集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千篇一律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当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打造一批优秀高素养的教师团队。在师资培养上,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打造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团队。专职团队应有讲解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 兼职人员应有专业教学能手、校企业家、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等。高校应该重视对外校名师专家的邀请,以补充本校师资力量薄弱之处。 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熟悉与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最新相关信息。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顺利进展下去,高校要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为学生开创一个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创业环境。例如,学校可以采用校园的网站、校内广播站、公告栏等媒介进行宣传相关行业内成功人士的创业成功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事宜,通过微博互动给大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彼此袒露心扉,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举行创业技能大赛等创业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做好强有力的支撑。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学生们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摘要: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

参考文献

[1]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2]周合兵,等.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4-7.

[3]张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70-172.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迅速,已经超出了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这双重因素的困扰下,高校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1]。大学生作为一群最有活力的祖国的后备军,勇于尝试和创新使他们的主要特点。但是高校大学生在投入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由于经验不足和缺乏实践的指导,那就使得本来就风险极高的行业变得更为困难重重。因此,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的社会现状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状况分析

1、可行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冲击,21世纪对于我国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而在这新的时代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因此,现今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知识经济对我国现代社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这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知识产业的发展程度仍然远远不足。所以,在这创新创业这一行业中,急需现在社会最具活力的高校大学生的加入。因为,高校大学生除了具有勇于尝试的精神活力以外,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而大批大学生涌入这一行业也无疑为这一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2、必要性:(1)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迅速,已经超出了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而市场经济受几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整个市场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急剧下降。所以,当前高校大学生挺进创新创业这一条路也是一条实现梦想,提升自我的途径。(2)各级政府以及高校的制度扶持。为了缓解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在我国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等大型城市都纷纷颁布了一些符合地方特点的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和优惠举措。我国的很多高校也都专门开展了大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培训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大大的激发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行业的积极性和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创业潜能。在各级政府及高校的干预下,很大一方面解决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筹集困难,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技能出于劣势的原因。

2.3当前我国人民对社会各大行业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短提高,消费结构向着多元化结构发展。而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对行业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势必促进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出现,在这样的机遇下,给大学生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二、大学生创业常见的误区分析

很多没有分析清楚市场或者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高校大学生盲目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并且把自己的创新创业作为自己实现人生梦想,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这样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部分并不理想。从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成功率还不高的情况分析,他们普遍存在一些创业误区[2]。

1、走进创新创业这一新兴行业之前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这一行业之前没有做好对市场充分的调查思考和各方面的计划,而是从众心理和对创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就盲目冲动的投入创业当中,在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就盲目的购置生产设备,招纳员工购买原材料,这样当没有预期的产出时,这些写投入就已经全部耗尽了所有筹集的创业资金了。

2、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足。在校大学生多数社会阅历,企业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技巧、理念、企业的财务管理多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而且大部分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百态了解不够深入透彻。但是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心比天高,却受学识和专业知识还有阅历的局限,所以时常过高的评估自己,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高校大学生创业不够专一。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坚韧不拔,行为处事应该具备的果断决绝,此外,创业者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到一项事业中;但是,大学生创业者往往毅力不足,并且朝三暮四[3]。今天看到这个项目不错,明天看到这项产品也不错,项目一遇到困难又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会使前面的很长一阶段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还增加创业成本,增大创业团队的压力。大学生创业者本来就是资金较为缺少,再如此循环往复浪费创业成本,无疑白白错失创业良机。

4、大学生创业者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创业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充分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有急功近利,求速成,走捷径。在受人怂恿之下采取了欺骗客户,唯利是图,甚至被骗进传销违法组织,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自毁前程,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三、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几张模式探讨

创业模式的意思是大学生创业者结合自身团队条件和优势,合理的搭配,适宜的分工,这对于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选择一个真正合适自己的创业模式非常重要[4]。一个合适的创业模式,能使自己团队的先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又能够使团队成员的自身能力得到最有力的体现。

1、技术型创业模式是指利用自己自身团队成员的科学技术或者手工等技术资源进行创业的模式。但是要将自身的技术资源转化成产品的途径非常的漫长而又艰辛。我国网易公司的丁磊就是属于大学生创业者走技术型创业的成功者。丁磊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就读毕业后,先后5年时间里都在为创业做准备。1997年开始创办网易公司,他是我国网络界的前卫,也是中国大学生在技术型创业的成功案例。丁磊就是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开发互联网系统再到产品的产出来实现创业的。

2、资本型创业模式是指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到一笔资金,并将这笔资金运用于创业的模式。这种创业模式要求创业者要有丰富的资金来源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所需要的资金极大,风险也非常高。如果大学生创业者通过此类创业模式进行创业,那么,如何筹集这第一笔启动资金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就当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家庭支持、社会筹集、银行借贷。那么大学生创业者在筹集资金后也需要注意筹集资金投资或者加盟什么样的企业以及谨慎投资,小心社会上很多的加盟陷阱还有尽量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

3、服务型创业模式是指开办服务性行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来服务这个社会从而赚取一定的利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这几种创业模式中,服务型创业模式所需要的资金要求较小,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进行此类创业,专业知识、技能和时间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主要资源,那么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所以服务型创业模式是大部分大学生群体创业者的最佳选择[5]。服务型创业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旅行社、咨询所、翻译所、家教托教等。

大学生创业能否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和途径非常重要,无论选择哪种模式进行创业,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市场调查,只有充分考量自己团队各方面的资源,转准自己的特点,并且勇于尝试,果断坚决迎难而上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起华.当代大学生创业伦理初论[D].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谭飞燕. 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许明. 广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思考[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彭小媚,陈祖新.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8)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3

创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创业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是当前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号召,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实践的合格劳动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学分,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此外,国内外相关研究欠缺匮乏。为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的高效运行,本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云南省高职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的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适应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与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省范围内选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专科学校等十余所高职院校,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地域,确保本数据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17份,回收535份,其中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占93%。对于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07和SPSS17.0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

2 数据分析

就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开设情况而言,统计结果显示有28.1%的同学认同目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充分的;26.5%的同学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样本总体频数分析表明,当前学校创业教育中最不足的环节,实践基地、创业基金、有效的创业平台这三个选项的支持率分别为71%、70.7%、75.7%,创业平台是关注度最高的,其次是实践基地,再次是创业基金。对创业理想模式的评价,调查结果为选择渗透在专业教学中、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开展提高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创业潜质提升训练的比率分别为64.4%、71.8%、81.8.6%、78.51%、47%,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开展提高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81.8.6%)、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78.51%)、开展创业潜质提升训练为排序最低的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中,排序最低的为开展创业潜质提升训练。结合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本研究认为这与受市场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从人才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及潜能的培养理念有关。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在未来职业选择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应该与部分高职学生未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未来职业目标不清晰及其性格特征偏向保守有关,这与创业型人才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创业文化,调查显示,仅有29.5%的同学认为学校拥有创业社团并能经常组织活动;有近50%同学选择了校内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有44.3%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拥有丰富的创业类期刊;从考察创业成功人士开设讲座受欢迎度的情况看,50%的学生表明创业成功人士开设的讲座非常受欢迎。

此外,高职生普遍认为创业基金对创业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但目前本研究中的高职院校仅有19.2%设立学生创业基金、比例较低,加上学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指导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等原因,学校在丰富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教育工作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参加过创业培训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应加强创业平台、实践基地、创业基金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探索进行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和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在实践的演练中能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活动有一定的关注,但学校指导创业社团活动的力度不够、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3“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证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应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利用自身优势,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以提高职创业教育的效率,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

3.1高职创业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或社会服务的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创业实践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形成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轨实施的整套教育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内容,完成教育过程,使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两个层次,一是在于引导和鼓励小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使大部分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3.2创业教育模式的主体:依托三个教育平台的分层培养前面实证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选择渗透在专业教学中、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开展提高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支持率。这说明,充分利用高职教育的优势、深入探讨围绕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养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本研究认为高职了院校应加强课程改革,在大创业与小创业背景下,构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教育、创业课程教育三个平台的全新的分层创业教育模式。第一,依托思政教育平台,面向全院学生的大创业教育。美国创业教育协会把创业教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基础阶段、能力意识培养阶段、创造性实践阶段、创业启动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前三个阶段的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后两个阶段的教育应面向想成为企业家的人。大创业教育是指的前三个阶段的教育。后两个阶段即为“小创业教育”。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应该以“大创业教育”与“小创业教育”理念为原则,来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基于这样的理念,大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面向全校学生的教育平台,从一年级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第二,依托高职学生职业化教育平台,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操作性,依托专业,走职业与创业相结合的道路,在高职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逐步形成了在专业人培养中实行工学单元包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的课堂直接是工产、各种实训基地,在前店后产的职业化熏陶中,如果加上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渗透专业能力的培养中,那么学生毕业后,想当个小老板的创业意愿必将空前高涨。第三,依托创业教育课程平台的,面向有创业意愿者的小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意愿者,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模拟创业、校内外的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方法和实战的训练来提升创业能力。

3.3创业教育模式的“左翼”:加强资金保障,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实证调研分析显示,学生对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大赛、创业社团活动、创业成功人士演讲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及浓厚的兴趣,但基于创业活动经费的不足、创业基金的缺乏,所以云南省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加大创业金费投入,加强资金保障,在设立创业基金专项保障的基础上,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经验证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创业人才的成长影响较大,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如果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能经常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创业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创业的成功比率也就会大大提高。美国硅谷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敬、羡慕创业者及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通过这些活动的宣传与开展,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能力。其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社团的活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创业社团的系列活动成为带动更多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优势“课堂”。

3.4创业教育模式的“右翼”:搭建创业平台,强化实践基地实证调研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实践基地、有效的创业教育平台,是当前学校创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创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经验对高职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创业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演练。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以实现增强专业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多重目标。在实践中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经营区、和学生自主创业区三部分组成的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练做一体化”,从而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此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推进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形成前店后厂企业经营区,使学生在实训、生产、经营的实践环境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规范与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事实上,仅靠一个设想是不能创业的,因此学校应为高职学生创建一个创业模拟、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可让高职生创建虚拟创业公司,也可通过合适学生经营的校内超市,附近校产的餐馆饮料店等商业活动,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此外,还可通过校内勤工俭学、便民服务、校外工作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实践,让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品尝成功喜悦。通过创业实践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创业自信心,沟通高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体验工作的艰辛、失败的痛苦,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创业品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商业化认知水平。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实践的合格劳动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云南省高职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的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适应高职特色的“一体两翼”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3-64.

[2]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2-63.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4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职生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文章从当前中职学生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重点论述了协同创新引领的中职学生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符合当代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中职学生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4-0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习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不仅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引,也对中职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起到引领作用。

一、当前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科技人员和中职生及大学生创业。当前,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一是牵头部门较多,但又彼此相互独立,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学生就业部门、校团委等都会开展创新创业类培训以及比赛,而这些部门面对的参赛或培训对象都是一样的,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重复建设、效率不高,学生往往出现疲于应付的状态。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纳入必修课程,大多数学校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育的力度以及效果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内容并不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需求。因此整合分散力量,与时俱进有效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以协同创新引领的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基本做法

园林专业坚持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谋事要实”。首先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大力支持中职学生创业,形成坚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其次,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动,真正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团日活动、素质拓展的主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将创新创业理念传递给学生,将党中央关于创新创业的最新指导精神解读给学生,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第三、定期举办中职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学生创业计划书评比、创业金点子收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有创业想法以及计划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开展实践的舞台。第四、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服务。目前学校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取得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证书,一位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业。第五、注重发挥优秀创业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已经毕业的、在创业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校友为学生开展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创业典型校友的事迹进行推送,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实现创业。营造创新交流、创新社团建设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创新创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的一部分。第六,积极鼓励中职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例如我的创新创业体悟交流活动等,依托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心理训练”、“创业计划研讨”和“创业实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与能力素质。

三、协同创新引领的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

园林专业坚持将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全过程,努力探索符合当代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学以致用,开展专业实践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撰写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计划书,对于特别优秀的项目给予资助并帮助学生开展实施。形成专业选题、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设计方案、方案讨论、方案评审、开展实施、撰写论文、成绩评定、交流总结等多环节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流程。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不再仅仅是辅导员老师的职责,而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共同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专业选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等环节,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丰富当代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打造具有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研究优势的创新创业团队。

四、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1.加强学校与多方合作,强化“协同育人”

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合作,获得政府支持、社会关爱、企业协助,努力创设“校府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就大学生专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师行业挂职锻炼、行业专家选聘、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孵化八方合作的“8C协同”育人模式(C即Cooperation,合作),互惠双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建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构建“校内专职+校内兼职+校外兼职”三位一体的师资结构体系,建设支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一,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面向全校教师,公开选聘创新创业教育兼職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创业研究、项目指导等各项工作。第二,组建外聘专家团队。聘请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政策专家、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

五、结语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共享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络平台上“中国创业学院”系列课程等网络资源,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建立线上合作模式,丰富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问题;模式

我国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及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新形势下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学校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全国各地很多高校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看,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还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领会还不深、不透。要么把技术含量低、对传统市场“经营—消费”关系进行机械式复制的生存型创业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要么把创新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忽略了思想创新与意识创新,认为创业是管理学科或工科应该做的事,与自己学科无关,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地开几门创业课,开展几场创新创业活动或者比赛,与专业教学无关,使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

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就业的“救命草”、不是挣钱的“孵化器”,也不是学生价值的“鉴别仪”,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计算学生参加了多少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了多少科学研究,从事了多少创新或创业项目,获取了多少创业资金,或以这些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参照系。其核心内涵应该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新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势不可挡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他预言人类即将进入物联网、合作共享的新经济时代。他对“千禧”一代赞不绝口:“千禧”一代没有“婴儿潮”一代的物质匮乏情结,更习惯在网上团购,更有兴趣参加慕课学习,更乐于共享汽车和分享衣物,更关心环保和生态环境,更期待与遥远的志同道合者协同创新,而不愿炫耀财富,更不迷信权威和广告。这是多么可爱、可造就的新一代啊!里夫金实际上也给高等教育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面对这样可爱、可造就的新一代,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助推他们的成长成才?

总之,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所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促进高校把握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

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二是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是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四是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重要性,决定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四个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协同行动,形成合力。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差异,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两种(见下表)。聚焦式强调对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化的创新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内容呈现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特征;或者针对具有一定产业化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支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发散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普及式教育,全体学生都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他们都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表

模式分类

细分模式

依托的重要条件

聚焦式

科研项目孵化模式

科研项目

导师能力

企业平台

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

政府行为支持

金融机构支持

中介机构支持

发散式

专业实践模式

实验室平台

企业平台

模拟平台

竞赛平台

综合模式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自下而上的共同作用

结合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又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模式。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属于聚焦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三种和第四种属于发散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论哪种模式,都要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的“3W”问题:做什么(What)——目标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怎么做(How)——路径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谁来做(Who)——主体问题,即明确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清单”。

1.科研项目孵化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增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二是“企业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科研项目产业化”。由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或项目,在校内外创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研发或后续在企业的产业化。比较而言,前者更为侧重创新训练,在研究生或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实践中比较常见;后者更为侧重创业训练,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团队的企业科研项目孵化制。

2.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孵化机构等七个创新创业教育细分的利益相关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教师传授学生基本的技能、知识,提供创新创业训练的机会和平台;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银行机构和创投机构主要为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融资;中介机构和孵化机构则为创业项目提供工商税收、财务法律以及基本创业辅导和服务;企业为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科研院所则是高校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

总之,要努力构建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层,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孵化机构为支撑层,政府为组织层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联盟基本架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形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3.专业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有四种实现形式。一是“引进来”。依托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专家作为创业顾问,为学生在校期间围绕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学校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拥有专业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以及和企业的对接优势,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可以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二是“送出去”。与学校周边的企业或与学校建立学生实践合作关系的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实习类实践平台,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三是“增体验”。通过搭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平台,采取创办专业模拟公司、搭建专业模拟市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打造成一个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各自专业特长。四是“打比赛”。通过搭建创业竞赛类实践平台,依托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赛、“创青春”的国赛和省赛、行业性质的创业竞赛、校内自行组织的小型竞赛等。

4.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立涵盖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的是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课程培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创业心理学、新创企业管理等;二是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三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专兼结合的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校外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创业实践通常的做法包括举行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实训等。基地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仪器设备以及创业工作室等。服务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主要通过开发和建立创业服务网站和平台,在线提供创业咨询,建立创业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虚拟创业空间等;线下的创业辅导服务包括提供指导手册、政策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流程和知识等。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变是前提,制度创新是关键。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当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者、推动者及协调者,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出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其次,企业要努力构建起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机制,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再次,社会要自觉摈弃传统就业及用人观念,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最后,高校要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角色,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创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型教师队伍。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 新华网,2014-08-18.

[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 2010.

[3] 教育部办公厅.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 2012.

[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Z]. 2014.

[5] 杨芳. 创新创业教育方法[EB/OL].

http://doc.mbalib.com/view/59e4122f6a4c97cfeedef21d1f42ff7c.html. 2014-11-20.

[6] 侯慧君,林光彬.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 杰里米·里夫金. 零边际成本社会[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6

目前, 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构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在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技术三个驱动因素的推动下, 建设创业型大学,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形成新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创业进入新时期的三大驱动因素

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技术三大驱动因素相互关联, 相互推动、相互制约, 共同作用。国家制度层层推进, 为全面展开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动机和新引擎, 互联网技术开创了创新创业领域的“蓝海”。

(一) 国家制度顶层设计

国家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考虑创新创业各层次和各要素, 在最高层面上寻求推动经济发展的解决之道, 连续推出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成为创新创业新时期的第一驱动因素。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讲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在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驱动下, 创新创业从制度薄弱、支持不足、管理粗放、缺少激励的环境, 逐步过渡到制度健全, 更有活力, 经济推动, 更有价值, 技术革新, 管理更加精细、激励更加多元的新时期。

(二) 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将经济新常态阐释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口结构因素的变化、产业结构带来的就业结构与就业模式的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变化,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涌现的变化等, 使创新创业领域产生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经济新常态催生了创新创业的新时期, 也可以说经济新常态是基础工作, 没有经济新常态, 谈创新创业就是空架子, 没有创新创业, 只谈经济新常态, 也是因循守旧, 无法迈开步子。创新创业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产业通过结构调整焕发新的生命力, 推动服务业寻找新的空间, 为经济提供新的驱动力。

(三) 互联网技术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引发人们思考如何与互联网结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创新创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 实现了已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更优化组合, 对现有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能够给企业、个人带来新的价值, 获取更多的国际竞争优势, 也获取更大的利益。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 也开始助力于创新创业, 在思想层面冲击着传统创新创业的模式, 并推动创新创业各要素之间的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 把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中实现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都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强调从实际和实践出发, 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模式是多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础之上的努力成果和理论创新。

(一) 创新创业学院 (创业研究所) 模式

创新创业学院 (创业研究所) 发挥着人才培育基地、研究及教育中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创业实践的示范区、企业家和社会精英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的功能。重点是创业精神的培养, 科技创业项目的转化, 创业以科技引领型的企业为主。目前, 全国众多高校都成立了创业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成立创业学院, 初步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一体两翼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强调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心性;专业教育侧重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创业技能。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培养和培育引领型创业人才及团队、构建创业信息和资源交流平台、形成创新和创业氛围的强辐射。江苏经贸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素质教育研究所, 设立创业素质教育专项研究基金, 投资建成了23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广场”和16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意园”, 成为以动漫产业为特色的创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 创业孵化基地模式

创业孵化基地致力于“孵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搭建创业平台”, 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 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提高创业成功率。孵化基地一般能为创业企业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 特别是为小企业提供良好地发展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的公益性服务。进入孵化器的创业者, 可以得到低成本或无成本的各种服务, 化解创业风险。

1.链接地方资源, 成立创业基地

复旦大学与杨浦区合作建设创业园着力推进服务上海战略, 完善从学生创业活动-创业苗圃-创业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创业生态链”建设, 提升“复旦创业”品牌。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 并无偿提供法律、财务管理、创业咨询等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协助办理工商管理、税务登记等各类证照, 帮助创业者落实有关政策。东华大学建立了上海高校大学生众创空间, 并募集了5360万元的创新创业扶持基金, 支持学生创业。中南大学与学校所在地的岳麓区共建了中南大学创业科技园, 协调当地的工商、税务、人社等部门共同打造高校创业“一站式服务”。北京大学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基地, 集企业商务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创新企业孵化中心、成长企业加速中心、配套创投基金等5个功能模块为一体。

2.发挥学校优势, 为项目孵化服务

同济大学创业园成立同济接力基金, 首期资金5000万元, 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 打造“同济系”企业品牌优势, 助推优秀企业快速成长。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设立100万元“护犊资金”, 对创业失败学生给予经济补助, 用于保护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利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优势, 构建生态系统, 培育创业种子, 逐步发展成为创业新生机构的孵化器, 使创业教育成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引擎。【2】

(三) 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 构筑了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 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

清华大学重点打造了“未来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创+”等“三创”平台。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沙龙活动, 让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感受创新的魅力。组织创业项目路演, 分享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邀请天使导师、专家、企业家、投资人对项目进行点评、指导、融资, 同时为入驻团队提供商务洽谈的场地服务。浙江大学构建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 打造了一批出众的创业学生和创业项目,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场地支持,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孵化基金20余项, 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千多平方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为核心, 扩大“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复合式专业学习平台, 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复合互补, 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 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创业理想的“梦工厂”。创办1800平方米的创意创业园, 整合政府资源, 行业资源, 企业资源, 形成合力推进创业教育。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业班”模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从2008年开始推出学分替代、课程替代的改革举措。学生所开网店的业绩, 达到一定的等级、获得一定数量的好评, 就可以折算成学分, 或者免修相对应的课程。近3年平均每百位毕业生中, 就有15位左右的创业者。【3】

三、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发展趋势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建设创业型大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将有力推动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 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大学模式, 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己任, 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创业型大学这种“社会服务”改造和提升了大学功能的形式与内容, 也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和面貌。【4】

1.整合多种教育理念

创业型大学要整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 形成集各种教育之合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关于创造每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 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5】创业型大学要充实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 调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导入创新创业教育, 抓住一切机会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提供平台。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与需要的创新创意, 促进专业教研室、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图书馆、信息化公共资源与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共享资源, 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演练提供平台。

2.推进“创新创业学”学科建设

创新创业学是对创新创业的整个流程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形式、目的和评价体系, 推动“创新创业学”学科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培训班, 电商培训班, 创业沙龙, 为有兴趣的学生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 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 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同时, 利用先进教育资源, 引进一批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创新创业开放课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有重点地开发和建设一批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二)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1. 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 构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式”的良性循环系统。“多元化”是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类型、个性特点的大学生, 探索完整的“创业意识-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成长链;“立体式”是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族、学生资源搭建“投资孵化—吸收项目”和“人才—项目投资”或“转让—获取成果”、“人才和收益—再投资孵化”创业生态链, 产生利益机制, 从而形成政府扶持、投资者积极、创业者获益的良性循环。全面融入行业发展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拓宽与地方合作、企业合作的领域, 加快产学研基地的布点和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更加高效有序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融合创新、创意、创业为一体

创新创意是创业的特质, 创意是创新精神勃发和推动创业的动能。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一体。创业教育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 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网络学堂、系列讲座持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创业训练包括特色培训、主题活动、学生自主训练和导师指导的训练等形式;创业实践包括创业实训、观摩、创业大赛、项目推介等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融合梦想激发和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技能传授为一体, 努力营造敢于梦想, 勇于实践, 甘于行动的豁达宽容的创客氛围, 积极促进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 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 争取创业资金来源多样化, 培育富于激励的科技中心, 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建立无国界校园, 培养全球化创业者和全球化企业,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

跨境电商正加速世界的扁平化, 与制造业融合, 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 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创业者需要具备全球化能力以争取在这个扁平的世界中取得成功。为培养具备全球化能力的创业者, 高校应将自己转变为全球化的企业, 并为全球化市场提供产品, 有效利用全球资源, 把校园资源扩展到现有物理范围以外的地方。【6】推动中国电商产业的发展, 需要提供足够数量、足够质量、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 诞生更多具有国际经贸视野的创新创业企业。2015年3月12日, 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同意设立中国 (杭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跨境电商试验区的设立, 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也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6月, 阿里巴巴启动了“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计划, 联合政府、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培育具有跨境电商实战能力的人才。阿里巴巴作为电子商务领袖企业, 助力共建跨境电商这一新兴产业, 共助人才建设, 搭建跨境电商人才的成长平台, 将有力推动高校跨境电商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推动建设创业型大学,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也能反过来引领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究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实践过程。

摘要:本文探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 以及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文中指出, 可以通过建设创业型大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系统, 使这一良性循环系统成为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生态体系,跨境电商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Q/OL][2015-03-06]http://difang.gmw.cn/ewspaper/2015-03/06/content_104923113_3.htm.

[2]刘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职业, 2015 (18) :10-11.

[3]何淑贞.高职院校“创业班”模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 (12) :23-24.

[4]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8) :20-21.

[5]王雁, 孔寒冰, 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 :12-13.

ofo创新创业模式分析 篇7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 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 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 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 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

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

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建设过于扁平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此概念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与资金的短缺则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扩展。而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无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还不是很规范,时间分配也比较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很难在实践中开展运用,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进入课本形成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增设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却因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究

1. 加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高校要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职教师的培训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正规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制订专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课程,故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通识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校还应以校内教师资源为重,积极选拔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技术骨干,形成稳定的教师资源供给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其进入企业等社会经济体中体验创业过程,科学认识企业的运作、 发展、管理,从而达到丰富其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目标, 进而为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更为专业、质量更高的教学活动。

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合互动,从而建立一支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规划,认真执行相关程序,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薪酬进行全面考量。兼职教师应从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与通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教师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要做到“统一管理,统筹协调,灵活有序”,进而实现教师队伍扩充的良性循环。

2. 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高等教育实践稳步前行的内动力。现阶段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较淡漠,并没有真正使这种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仍未成熟,仍处于摸索、探求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势在必行。

要有全面和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门槛设置低,专业分类精,实践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则,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 突破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束缚,对“培养老板”“企业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核以及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及时更新,创新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中作为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彻底摒除“精英教育”,不应只以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创业竞赛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而应该面对全体高校学生,以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无门槛”授课方式,惠及广大学生。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克服“两极”思维,实现高校中介化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要积极包容和整合“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初级教育”阶段,做到既要全面覆盖,又要强调个性化,既要提高通识能力,又要增强实践技能,从而深化扩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战果”。

3.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实践平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是多式联运的平台,也是校内和校外积极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而建立起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两大实践时间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将这些创新创业的代表请进来,通过讲座、座谈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而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

高校应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与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模拟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体验、增进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高校还需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并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高校要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技术园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联合运作为基础,与各企业等经济体联合互动,共同创建创新创业链式平台。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的智力、知识、技术、资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高校还要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软性条件,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营造出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创业热情的良性校园环境。

总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进而扩建一批新的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把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专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时代潮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它历经了高校自发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但是这场教育变革仍在持续,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建的空间,也只有三方集体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41.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7.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7.

[5]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14.

上一篇:传媒出版业考察报告下一篇:学画山水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