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2024-05-21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

乳白色房顶的教堂传出爱情的钟响,夜晚的女神――月色将绚丽的新衣为大地着上,翠绿色的郊野飘散美丽动人的夏季芬芳,也有那蔚蓝的海波,恬静的山林,亲近的花圃,荡漾着柔美的鼻息。一切悄悄地入眠。大地的精灵们却乘着花瓣做的小舟飘上岸来。屋中低落的火星,略微尚在闪亮,弹跳着的每一个精灵,像花枝上的鸟儿,一齐缓缓的`民族舞蹈。啊,好梦正要刚开始,充满爱的夏夜拉开序幕……

质朴而讨人喜欢的雅典托斯卡纳农村,忒修斯公爵与的未婚妻希波吕忒婚宴正井然有序地提前准备着,公爵被卷进一场抵制包办婚姻的争执:难除的老伊吉斯将闺女赫米娅许配给狄米特律斯,但她爱的是拉山德并不顾一切地要嫁给他,以致于决策与恋人私奔。爱着狄米特律斯的海丽娜将这一方案告知了他而求换回爱怜。当日夜里,这对恋人与狄米特律斯、海丽娜跑来到山林里。这时的山林里有一帮业余知名演员,她们是周边村庄里的职工,已经找一块地区排练在公爵的婚宴上演出的综艺节目。但是即便是她们的电影导演――织布工波顿,也是十分愚钝的一个人,主要表现滑稽。可是无论对情人们或是对知名演员们而言,她们都不清楚她们在黑喑的丛林中贴近了精灵的密秘佳园。漂亮的仙后与俊秀的仙王已经为分别的骄纵争执。精灵们追寻到一种造成挚爱的花草植物,迷惑情人们的双眼,因此这一繁华而漂亮的夏夜刚开始演唱。英勇而讨人喜欢的赫米亚,以便坚贞的爱情化身为成热情的百合花,“即然真心实意的恋人们始终要受磨折好像已经是一条运势的基本定律,那N让我们训练着忍受吧;由于这类磨折,正和忆念、幻梦、哀叹、期待和抽泣一样,全是可伶的爱情缺不上的随从者。”

凭借丘比特的金镞的箭,凭借维纳斯的鸽子的纯真,凭借那融合生命、祜佑爱情的神力,她撇开了凡俗的拘束,要为爱情演唱!她要我见到爱情的坚贞与爱情的胆量,她用眼泪灌溉脸部的蔷薇,“啊,我的爱人的身上,存有着一种多么的奇妙的能量,竟可以把人间天堂变为一座炼狱!”爱是热情,是忠贞,是歌咏,是一心一意地去追随着寻找,让我们喜爱她那N光亮的双眸,让我们疼惜她那拼搏全力以赴的飞奔,让我们祝愿她那绝不终止的爱情。另一个女孩,漂亮忧伤的海丽娜,你让我疼惜,擦拭你腮旁晶莹剔透的泪,阿波罗就需要刚开始演唱,你的王子决不能像达芙妮一样缥缈。“爱情是无需双眼而用内心看见的,因而生着羽翼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跟风;并且爱情的分辨完全没有客观,光有羽翼,不生双眼,一味表明出卤莽的心浮气躁,因而爱神便听说是一个孩儿,由于在挑选层面他总会弄错。”因此,请原谅他的一时晚到,精灵们正引导着他到你的身边。“一切卑劣的缺点,在恋爱中都变成无足重轻,而变为幸福和庄重。”爱是盲目跟风,爱是听从,爱是不弃不离,虽然痛楚。请一直再次启明星的方位对爱信念,这一日好梦成真,你将终究会见到。请别去在乎仙王仙后的一时争执,由于这也是她们情意的相告。直到黎明破晓,这两个活泼可爱的人儿会重归于好,即便以前大吵大闹,或者妒忌自豪,爱都能包容能原谅,爱原是无人能敌的全球。拉山德与狄米特律斯,2个好运的青少年,让夏夜女神祝愿大家的好运,也有波顿,今夜可有好梦?包容且大肚的公爵,可要干万还记得祝愿年青人的爱情,狡黠的珀克,可千万别油腔滑调。它是莎翁不可多得的喜剧片,繁华又幸福,也许被那爱的全释深深感动,也不必忘记了与民同乐的会心一笑。尽管是“于皇公皇室所解闷的戏剧表演”,却也让大家见到无所不在的爱的世界――无垠无垠,要谢谢莎士比亚给它这般漂亮的结果,让我们了解,爱会永无止尽,爱会坚贞坚强不屈,爱会苦尽甘来,爱会永恒不变――由于爱是你。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

一、用经典名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学生现代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明确提出人文培养的目标。

现代社会是技术科学飞跃发展的社会,也是人们相互交往密切的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培养的人才应当有丰厚的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人文素养应是热爱社会,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息和热情,敢于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其核心素养是乐于为他人和社会去默默地奉献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勇气。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挑战的精神。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经典作者和名人的文章,经典著作的名人成长的经历是人文教育的最好教材。检点名著和名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是名人为社会奉献了名著,又是名著造就了名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辉煌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安徒生,鲁迅等;无一不是名人在极为困难的情景中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又无不是那些经典著作造就了名人,从他们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怕困难,顽强奋斗,考虑的不计个人的荣誉和个人的得失。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还可以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阅读名著让学生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名著之所以被经久流传成为名著,就在于名著蕴含浓厚的人文情素,人文教育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它自身就有独特的魅力,利用经典名著感受人文情愫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途径。名著的作者作为名人的成长经历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经典名著是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名著中有语言之根,文明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情感、丰富人文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文特征,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最典型的经典名著,他在极端的困境下完成历史巨著,与他父亲的教育有关,他父亲司马谈临死之前都不忘记,而且还是泪流满面地对司马迁说,真的是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像他一样写完史书。是父亲的“嘱咐”成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动力。司马迁每天都在发愤写《史记》,有时候还废寝忘食。这些名人的经历,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经典材料。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经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为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谆谆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确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使人从愚昧走向文明,由卑鄙变得高尚,所以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更需要用人类最文明的人文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但是审视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学生压力很大,但他们读的书却不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难以完成。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而语感的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除了多读书、读名著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三、在学生名著阅读中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去实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经典著作是艺术性与感染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引导性。初中的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利用他们对名人的崇拜也是经典名作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接受教育是学生最好的自我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名作中去感受名人的人文精神。经典著作经久不衰,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强化学生独到的感受。因为阅读是非常自我、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完完全全靠自己融入、思考、感悟、获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名著思想意蕴、文化内涵,修炼阅读品格,提高阅读品味,达到自我教育。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被人们所传诵,一方面在于诗歌的高超的艺术,另一方面更在于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对那些抢走自己茅草顽童的喜欢和同情。诗歌的人文情素成为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领会名著的人文精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过度重视应试教育成绩,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去感悟人文因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阅读名著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用经典著作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梦去主动奉献和努力。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诗文,阅读了大量的精品,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材的欲望,自然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发挥出来。由于阅读中有独到的感悟,他们在读书中善于比较,善于联想,善于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长欲望,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很多,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读书交流、剪报、作文竞赛、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课外阅读名著,达到学生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成功中走向另一个成功。

语文教学中,要利用经典名著,利用名人的成长经历,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实施人文教育,更好地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态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王少洁.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指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可以说从最初时代所涌现的语文名著阅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就已经紧密,也最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细致的来谈谈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一、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1.文学名著的概念内涵

在『文学』的分类中,把文学归属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之一,与哲学、政治、法律等并驾属于社会的上层学问,口头文学是文学最早出现的形式,最初的口头文学通常与音乐联结成可以演唱的一种抒情诗歌。中国的《诗经》、印度的《伊利昂纪》等被认为是最早的书面文学。在先秦时期把文学写成作品都可称为文学,到现代就常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可以理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精神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语言、通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各异的形式(体裁)来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名著』通常指具有永恒的主题,有精典的任务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具有流行性,而且有经久不衰的特点。

由此,文学名著可以理解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运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内心情感及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生活,具有永恒主题和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在社会上呗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从对文学作品名著这个理解我们可看出,文学名著是五国界的,无时间界定的。基于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成为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课程资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因此也成为语言教学、思想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2.审美教育教育概念界定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席勒于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信中他对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他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类的教师,这对后来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审美教育是运用各种媒介手段使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使教育者感知美知、鉴赏美、创造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通过美的事物来使教育者的情感与心理上受到影响,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地位演变和确立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育目的、结构与教育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它整体上规定着某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内容选编的依据在教学上的建议,是写作教材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富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性质,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随之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审美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名著阅读教育中实施美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美的形态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教育活动。由此受教育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事物的感染,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性情得到陶冶,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对人心灵的定性,给人理想以正确的方向,能塑造美的灵魂。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精神的追求也逐渐高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重视。美育是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文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受到熏陶感染,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美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由初中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及再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是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上经一部成熟,使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追求和较强是非的是非与美丑评价标准,也有自己的好恶感。

四、结束语

高中简易英语名著阅读教学 篇4

简易英语名著教学可以激发现代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给予信心,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增加语言知识,改进英语阅读策略,充分利用优秀丰富的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的交流水平,培养现代化有价值、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也可了解国外的文化和渊博的知识,吸收精华,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建设做贡献。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还是占据了大部分。即使部分地区的高中有所改善,但并未普及。

1、课堂缺乏趣味,教育方式死板

如今,多数高中的英语课堂依旧是老师讲,学生听,甚至于老师将阅读全文翻译,同学再根据中文的思维逻辑推导来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只顾着做笔记,总结不认识的单词,错失了老师的讲解,英语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太过被动,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英语阅读更是一窍不通。

2、教学内容单一,口语交流贫乏

教学内容只局限在学生做的题,老师只讲解留给学生的作业,并且大多数的课堂都是中文式讲课,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口语交流的缺乏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情趣。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

二、提倡简易英语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面对现状,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要勇于创新。提倡简易英语名著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精简内容,优美的英文版简易名著,燃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丰富课外知识,了解各国文化,全面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1、阅读简易文学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老师寻找一些课外精简并且单词和句式同教学任务相符的文学作品,节选其中一些典型的段落,要求学生对所选段落有一定的基本印象,了解这些段落的出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基本情节等基本内容,将不认识的单词注明,并且在所讨论的段落之余阅读其他章节,加深对所讨论作品的理解和提高欣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贯彻精讲的原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以精读为主,“精”是把理解这些段落的方法和技巧授予学生,确保学生掌握最精华和最关键的部分,引起学生发散式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深究,挖掘整部作品的精髓,学习最核心的部分。这种方式安排学生在每一次课上先进行10-20分钟的阅读,然后按照教案设计进行2-3次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故事和文学阅读,首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重点关注故事大意、故事情节、关键人物的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描写的特色,总结典型的句式并分析。对学生在大致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做精细的回答。随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布置下,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如《伴随你一生的短篇小说》,本书共收入了英国、美国、爱尔兰的19篇经典短篇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海明威、马克·吐温、欧·亨利等。

2、观赏英文原声电影,提高学习兴趣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纸质的教材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电影和文学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大量的国外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学名著的兴趣。通过英文原声电影展现一个直观的场景,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描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艺术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染着英语学习者,是更为鲜活的语言学习范本。例如《傲慢与偏见》文中:“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r, re-serve, and capric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nd 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 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 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When she was disconten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这段对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的描写就能通过这部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展现,并且电影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化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学习起来更加便捷。直观地感受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过的名著的印象,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举办英语相关活动,加深学生英文交流

我校的英语爱好者协会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协会每两周就会于周六晚举行英语角活动,学生在英语角上用英文讨论他们最近阅读的英语名著,通过多次的英语名著讨论活动,学生可自由分享各自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感受,这既加深了对该作品的理解,又体验了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对英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使更多的同学愿意开口说英语了,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英语舞台剧比赛,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例如莎士比亚的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分配角色演出,每个学生都需记住自己的英文台词并且要投入感情,这就促使学生在课余和排练之余深入研究这部著作,把握人物性格,切身体会到名著人物在相关情境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舞台剧的通力合作也能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城市结合乡镇,提升乡镇文化水平

高中简易英语名著教学在城市展开的同时,也应在其周围的乡镇选择几所学校同时展开。这样既能了解并提升乡镇学校的水平,也能促进城乡的交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1、城乡交换学生互取经验

这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要同时在乡镇展开,选择几所乡镇的高中,用尽可能拥有的条件展开,并且以一个月为限,一个月之后随机选几个学生交换,由于乡镇甚至是山区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城市和乡镇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可以让已经爱上阅读英语名著的城市学生带动羞涩的乡镇学生,从对这个世界不同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深浅来进行交流,同时也能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

2、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演讲的内容就定为学生曾经阅读过的名著选段,通过评选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的交流水平,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5

一、针对审美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名著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一般是采取个别的、分散的形式: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到审美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美育功能,首先必须把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由于年龄差异,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如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心理状态的主要特点是主客观的分化和现实与幻想的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反映在审美需要上,便是对名人、偶像的盲目崇拜。针对初中生这一心理,笔者尽量向他们提供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特别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如《草房子》、《少年的荣誉》、《少年与海》、《窗边的小豆豆》、《奥当女孩》、《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乔布斯传》等。学生从这些他们喜爱的作品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将转化为新的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阅读这类作品。

(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参与审美活动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如果美的内容和形式与之适合,学生则表现为兴致勃勃。因此,笔者很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爱好,推荐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书籍。如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我推荐他们看《卡耐基的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几米的《听几米唱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等;而性格外向的学生,笔者则向他们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简爱》、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周国平的《妞妞》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平衡了学生性格上的不足。学生从文学名著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大胆、更自信、更阳光!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进行引导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不会对自己既不熟悉、又无法理解的对象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也会减少审美的快乐。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作品。唯其陌生,才能使学生探奇寻胜的愿望不断被激发,唯其熟悉,才能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常常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心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韩寒的作品、林清玄的作品,以及语文书中出现的那些名家,如席慕蓉、琦君、余秋雨、丰子恺等,在课堂上细品了他们的美文后,适时抛出这些作家其他的作品,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提高欣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对充分发挥名著的美育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大量的审美实践,但这种具体的审美活动并不能自发地产生能力,它需要升华、提炼,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知识的教育,把审美的钥匙交给他们,是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根据阅读需要,确定知识内容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要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是小说,阅读小说的注意力又集中在人物和情节上。笔者就利用文学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美学知识,并着重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真和美的关系,情节的新颖独特与合情合理的辩证统一。学生懂得了这些基本知识,有了评价作品的尺度,阅读小说就会懂得如何评价作品的优劣。

(二)指导文学欣赏,提供阅读示范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总是将美学知识渗透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鉴赏作品。如不少学生看过《红楼梦》的电视,但对其艺术价值无法理解,笔者就举办《红楼梦人物谈》的讲座;不少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笔者就举办《怎样看青春文学中的感情描写》的讲座。此外,还应注意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教了美学知识,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

(三)开展文学讨论,促进知识运用

学生懂得了一定的美学知识,又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之后,就有了把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结合的可能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可以促进美学知识的运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组织写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创造美、歌颂美的热切愿望;反过来,各种文学写作活动又必然会使学生阅读欣赏中的审美认识得到深化,转化为美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促进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认真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是充分发挥文学阅读的美育功能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往往源于兴趣,但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仅凭兴趣做动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利用写作成果的反馈作用。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成果,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评价与鼓励,以激励学生重新组织写作过程。组织学生办文学刊物,发表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各种文学竞赛活动;不定期出墙报或在班上评讲、传阅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上或两个班互相进行作文漂流,并进行点评集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热情关心指导

学生的课外写作活动,毕竟还是幼稚的,只有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审美倾向、观点,也充分表露在自己的习作中,有待教师指点与引导。因此,对学生课外写作活动要热情关怀、及时指导。尤其是评语,一定要及时、真诚,有教师自己的个性特色。记得去年刚接一个初三实验班,班上有一个叫曦的男孩,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但语文相对较弱,尤其是作文。在一次周记练笔中,他写了《我不再沉浸回忆》一文,文章洋洋洒洒上千字,将自己分班后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很是触动我心。文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说,不能算是佳作,但所表现的感情却真实感人。笔者当即写下评语:“转身已成蹉跎,回首便是千年!曦,人生路上过客匆匆,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我们都应感恩铭记,感谢他们陪我们走过,感恩他们曾是我们过往岁月的“重要他人”。很认同并欣赏你的“活在当下,展望未来”之言,有美好的过去,有憧憬的未来,有瞬息万变的现在,这就是我们精彩丰富的人生啊!以虔诚之心,携感恩上路,望遇见精彩的自己,收获一路芬芳!与你共勉!”我真诚感性的评语让曦在拿到周记时一脸惊喜,之后的练笔他更是主动认真,语文成绩也稳步提升。

(三)课内课外结合

课外写作活动,参加的人数毕竟有限,课内作文才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把课外阅读引进作文教学,使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这种结合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引进。课外阅读提供了间接知识和经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内作文准备了美的素材。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记叙文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在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完全可以以文学作品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社会生活,如何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如何抓住特点创造新颖独特的美,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经验,使课外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如在教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笔者马上引导同学们学习魏巍的抓人物性格特征、合理选用材料的写法,动笔写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由于有课堂上的写法指导,学生们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分外流畅。

四、纯洁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学生在课外文学阅读中接触到的各种艺术形象,都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必然制约和影响到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态度、认识和情感。因此,应该把道德教育和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纯洁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一)用美的事物唤醒学生美的觉悟

文学作品中美的事物,实质上是善的形象化的表现,作品所描写的任何一种高尚的、正直的、无私的行为,都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道德的启示。因此,笔者很注意运用优秀文学作品中美和道德完美统一的典范,去唤醒学生善的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初中阶段的女生。

(二)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中学生模仿性很强,他们在文学阅读中,往往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评价,来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由于中学生审美认识还不够深刻、审美评价还不够准确,因此这种模仿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因此,应该通过指导阅读,向学生提供生动突出的美的形象,为他们梳理人生奋斗的榜样。如前面所提到的林丹、乔布斯等人写的自传,还有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胡辛的《张爱玲传奇——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极大地给予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动力。

(三)用美的情感陶冶学生心灵

好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一个人美的情感,而这种美的情感的积淀,又会上升为一种审美理想,支配人们在阅读中判断美丑、判断爱憎,鼓励人们去维护和创造美的事物。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种感染性,来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笔者组织爱国诗文朗诵会,和学生一道登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吉鸿昌的《就义诗》、闻一多的《发现》等;为了坚定学生信念,组织《英雄常在,精神长存》的演讲比赛和歌颂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专题故事会。仁人志士的优秀事迹、壮烈情怀,一次又一次地拨动着学生的情弦,叩击着他们的心扉,对陶冶学生心灵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意义;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凝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文学名著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益处,还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心精神世界,个人意志也能得到有效的锤炼。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现状令人很担忧,大多数学校,名著阅读教学中老师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就导致名著阅读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展开。如何才能让名著阅读教学在初中教学中落到实处,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我们将对文学名著的有效教学做出分析、进行探讨,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多锻炼、获取更多知识。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一)丰富知识

名著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的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心血的凝聚,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几千年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瑰宝。名著带给我们的是没有终结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不断的豁然开朗,这些启迪能让我们受用一生。学生们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对这些艺术瑰宝全面了解,受到这几千年来沉淀的智慧洗礼,拓宽自己的见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广阔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二)巩固学习成果

在初中的课内安排中课文较少,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量,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定制课外阅读计划,并不断接触各式各样的课外读物,做好阅读练习,这些读物中,名著至少每学期要三四部,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的名著阅读训练。

(三)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上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加强名著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名著阅读,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名著的阅读可以有效地熟悉文字的应用和语言的规律,良好地把握各种手法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俗话说:“把名家的作品模仿到极致之后产生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名著让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时,就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来的绝对会是一篇用词准确,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的优秀作品。通过名著阅读加强,既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名著给我的启迪都是传递那些真、善、美的东西,比如炽热深沉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至死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们对这些名著的阅读,能使心灵受到感染,激发内心世界的情感,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味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能够促进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名著阅读除了可以传授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二、有效教学方式

(一)创造阅读环境

老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课堂上能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去加强阅读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们创造一些阅读的环境,只有学生们都处在一个阅读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让学生们有书可读,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学生们都能在图书馆方便的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名著;接着就是开辟一片专供阅读的场所,让学生们能聚集在一起,在同样的环境下阅读。

(二)激发学生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中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成长期,他们的思想才刚刚开始成形,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名著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性,一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名著,这种效果对名著阅读的益处就较少。所以老师就应该找到对策,让学生的阅读尽量完善。据研究,中学生处于感性时期,影音对他们的吸引力特别大,如果把那些拍成电影的名著拿出来给他们先进行观赏,那在后面的名著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了。

(三)传授阅读方法,加强实践演练

阅读一定要掌握方法、掌握阅读节奏,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先对阅读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老师要让学生熟悉名著的一些关联信息,如名著的作者、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故事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给学生们讲解清楚,让学生们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熟悉文章内容。其次就是老师对文章先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把握好感情语气,并把重要感情的部分、语气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那些地方的阅读技巧,教授给学生们,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最后就是对学生们的阅读实践进行考核,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并对阅读的质量进行分组评比,阅读质量差的可以进行惩罚,罚摘抄阅读文章,因为摘抄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强阅读实践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名著阅读对中学生的学习成长能起到许多的积极作用,所以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文老师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更创新、更能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们加强名著阅读能力,让学生们的成才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更容易、更健康。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篇7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 中学生的实际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对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 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可这其中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却不足5%,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 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 学生们则普遍都知之甚少。由此可见, 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不大,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二是没时间读, 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作业填满;三是读不懂, 既因为文字有障碍, 也因为其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主题难以准确把握。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 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升学率, 而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只注重课堂教学, 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 老师只是考试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 强化“名著速成”, 应付考试的要求, 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 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 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 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 保证学生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 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 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语文本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 而且是模范, 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 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 一个不喜欢阅读, 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 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经典名著的魅力, 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给学生, 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 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提高文学修养, 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 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否则, 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师全然不知, 又怎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落实教学措施, 指导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 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那么, 怎样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 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呢?

1. 明确阅读篇目, 制定阅读计划。

初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好书与坏书, 往往良莠不分, 拿来就读, 长久下去, 后果将不堪设想。新课标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每册书的后面都向学生推荐了三篇名著, 这样,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听取学生建议的同时, 明确本学期的阅读篇目。另外, 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计划无目的地去读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何况有些名著篇幅较长, 内容艰深,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 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 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要尽量细化, 计划中应包括阅读任务、阅读进度、训练内容、指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措施, 不能流于空泛。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 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自修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 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 长期坚持下去,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 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2. 指导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 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 (1) 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 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 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2) 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 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 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 并做一定的评注。 (3) 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 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4) 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 关键情节, 话外之音, 静心细读, 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等, 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5) 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 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 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 勇于质疑, 大胆创新。

3. 开设阅读课程, 创设阅读氛围。

要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 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 但只靠课余时间, 缺少课内的带动, 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 设置很灵活:可每两三周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队会活动时间;七、八年级时, 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自主阅读, 赏析精品, 展开交流;教师进行名著导读, 介绍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自控能力较差, 要他们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 这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 实现名著的“悦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活动可以是: (1) 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 专题学习中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 读书、查阅资料、积累, 最后, 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 (2) 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 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 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 (3) 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组内成员接力名著故事, 也可以每组推荐成员接一章节, 全班共同完成一个故事, 还可以任选一个名著故事比哪个组讲得多, 讲得精彩。 (4) 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

4. 开发阅读资源, 做好读书笔记。

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体资源, 既便于学生解读名著, 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 对照《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所作的节选, 把节选的精彩片段作为阅读的引子, 引导大家进入名著的神圣殿堂。对这些课文, 不妨采用朗读、赏析、做读书笔记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 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又如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 可让学生集中上网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 阅读时, 针对一些精彩章节, 借助《三国演义》的碟片在多媒体的播放效果,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时就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 或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 或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 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 或评论得失指出错误, 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 让学生获取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如何开展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 篇8

名著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量的名著阅读不仅会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发展思维能力, 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名著相当贫乏, 很多同学受家庭和学校的条件影响, 对名著知之甚少。有的长期远离名著, 根本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那么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学呢?

一、搭建流动的图书角, 让学生有名著读

名著阅读虽然重要, 但图书匮乏是客观事实, 对于农村初中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憾事。学校的图书室虽然有一些图书, 但毕竟条件有限, 加之农民经济条件不是太好, 学生很难接触到名著。针对这一情况,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15人, 每人只要购买一本名著, 这样一个组内基本上就可以凑齐一套初中阶段教材推荐的名著了, 学生之间做到资源共享, 就好像在班级里搭建了一个流动的图书角, 让学生人人都有名著读。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读名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人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如作家、作品的介绍, 写作背景的介绍, 对作家语言的分析, 写作技法的点拨等等。

2. 组织班级学生间周开展一次名著阅读专题活动, 或演讲, 或编演, 或辩论, 或征文, 或知识竞赛,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 帮每个学生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 初一阶段可以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 以及一些篇幅比简短的文学名著。

初二阶段可以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到了初三,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看的文学作品。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会读名著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所以, 教师应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 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 (如默读法、略读法、速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等) 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摘要评注法等) ,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如何走出名著阅读教学的误区 篇9

笔者对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全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第一,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兴趣不大,相关的了解主要来自影视,完整看过其中一部的学生仅占12%;第二,学生对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知之甚少,除课文中出现的名著外,能写出另外三部作品名称与作者的仅占20%;第三,对外国名著关注更少,几乎全来自于课文的占60%;第四,课外坚持阅读名著的仅占8%。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名著阅读在当前教与学中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网络的强大信息量带来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的淡漠、学生毅力的缺乏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

误区之一:有始无终,过分强调前劲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效。对此,我们许多教师都心知肚明,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都有一定的运用。比如,有些教师会花上一节课让学生看一段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请一位专家就某本小说作专题讲座等,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达到让学生继续阅读的目的。应该说这样做的“前劲”是足够的,问题在于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之后便偃旗息鼓,没有科学有效地继续指导。阅读名著,也就不了了之。

应对策略:有始有终,“呵护”兴趣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指引,把兴趣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动力。

1.设立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如李镇西老师每节课都会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名著,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2.采取知识竞答,保持阅读的持久性。如阅读《红楼梦》可以设置如下题目:①名句填空:满纸荒唐言,

。②细节记忆题:大观园中有很多有趣的屋名,请写出对应的人名或屋名。潇湘馆—— ,贾宝玉——

,秋爽斋—— 。

3.随时讲述某些名人或班上同学刻苦阅读的事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的惰性,将阅读进行到底。

误区之二:越俎代庖,过度帮扶学生

名著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阅读,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突破阅读的“瓶颈”,跃上新的高度。可是,许多教师常会“大包大揽”,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就提供关于这本名著的大量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色、有关赏析等。这看似在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实则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学生还没有对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就被别人的思想“占据”了大脑,这必然会造成学生阅读的惰性。

应对策略:理性放手,鼓励思考

教师不妨理性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完整地读完名著,用自己的视角审视、探究名著,用自己的智慧铺设一条通向作者深邃心灵的道路。比如,我只要求学生务必自己阅读,每周就所看的内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篇读书心得,可以是寥寥数语,交给我看后贴在书本的相应位置上。这种“粘贴”式的阅读,意在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的成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学生们学会自己思考。

误区之三:舍本逐末,过多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名著的阅读教学也迎来了多媒体这位“客人”。教师们习惯于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上来一段电影、电视剧的欣赏,用电影、电视来取代文字的阅读。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因为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使名著阅读的课堂气氛轻松、阅读量浓缩、时间缩短。但大多数教师忽略了这样一点:电影、电视版的名著虽内容来自名著,但它们已经经过了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在自身对名著理解基础上的改编,这样就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正如有人的评论所说:我爱阅读,我爱名著,但与名著阅读无关。

应对策略:紧扣文本,巧用多媒体

如此一来,我们是否就应该在名著阅读课上拒绝多媒体呢?当然不是。“存在即合理”,多媒体确实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着明显的帮助,这是它的合理性。但是合理不代表能取而代之,而是要讲究巧用,用得合适。比如,在阅读之初,可让学生先看一遍电影,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编剧对剧情的修改是否合理?影片当中哪位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原著人物?影片场景的设置是否真实?这样的提问往往会吸引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文本,等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再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或写成文章。这样的安排,既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又抓住了文本,这就是巧用。

(责 编 莫 荻)

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教师本应该把教材用足用活, 引领学生有效阅读名著, 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提升语文素养。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名著阅读教学在新教材使用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存在弱化、无序的情况。学生在阅读名著上出现了或轻视, 简而化之;或惧怕, 避而远之等非正常现象, 特别是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尤其需要认真对待。

1. 受应试的消极影响, 不少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缺乏深入阅读体悟过程

名著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充分准备, 耐心研读, 较为耗时费力。当前, 名著阅读试题分值不高, 且考察的内容较为简单陈旧, 多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如作者、作品主要人物、基本情节等, 作品内涵挖掘不深, 题型固定, 考点易于把握。受升学率的压力及名著阅读教学课外淡化处理的惯性使然, 教师多是通过考前重点讲练“名著导读”中相关内容代替过程性阅读指导来应对考试可能出现的知识点。经常如此, 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 缺乏主动阅读与深入体悟过程, 获得的知识不能真正理解。为数不多的学校和教师重视名著阅读教学, 给予学生以引导、助读, 可这种情况也往往只能坚持一段时间。

2. 受家庭条件限制, 不少学生没有形成阅读名著的积极态度, 缺少读书的内在需要与动力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除了让孩子在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 还为孩子安排一些辅导补习任务。面对语文学习见效不如数学、外语等显著的状况, 甚至产生语文学多学少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有些留作假期阅读的长篇名著即使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 也有部分家长不肯让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阅读。不少学生的名著阅读常常不能落在实处, 只能采用囫囵吞枣方式来应付教师的检查。在缺乏阅读名著氛围的家庭环境中, 学生失去交流探讨的条件, 难以从中收获阅读快乐, 不愿深入品读, 加深理解, 也就不能形成阅读名著的积极态度, 产生读书的内在需要与动力。

3. 受影视网络等媒体冲击, 不少学生对名著内涵产生歪曲认识, 难以获得有益的精神营养

当今, 影视、网络及电子流行产品的观看大量替代文字阅读, 坚持阅读文本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文字作品, 学生也更倾向于流行小说、漫画类书籍, 经典名著备受冷落, 偶有接触, 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生比较熟悉的名著知识很多是来自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游戏、漫画等, 这些改编作品多数以商业盈利为目标,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有的搞笑、搞怪, 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二、对改进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的初步探究

1. 名著阅读有效教学需注意的两个前提

(1) 正确认识理解导与读的关系是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名著思想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能够产生见仁见智的阅读差异和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只有作品内容简介与点评, 节选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篇章, 无法完全体现名著全部, 因而不能把名著导读栏目当做名著内容本身。那么, 如何正确处理名著阅读教学中导与读的关系呢?知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 “导”指教师的启发引导, 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因势利导, 引领、激趣, 而不是灌输式的讲;“读”指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 是独立、主动地进行的认识活动。他的观点不仅阐明了导与读的关系, 而且明确了师生的责任, 为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2) 教师深入阅读理解原文是实现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的基础条件。初中生年龄尚小, 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名著时往往存在一些困难或疑惑, 这时最需要教师及时启发、疏导。教师是否对名著充分阅读, 形成自己明确的看法, 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认真研读、谙熟要教学的名著, 在内容上胸有成竹, 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往往能够启发得当, 一语中的, 引起学生的共鸣。鲁迅的文章确有难度, 不单学生阅读时充满敬畏, 教师在教学上有时也会力不从心。然而, 钱理群教授2004年4月回到母校南师大附中给高二学生开设的《鲁迅作品选读》的系列选修课, 却是气氛热烈, 引发校园鲁迅热潮。反之, 教师不先于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名著原文, 与学生交流时不明就里、似是而非, 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失望心理, 增加阅读畏难情绪。

2. 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有益尝试

(1) 借助“国学”热风,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渴望通过解读经典名著来弥补文化的匮乏, 提升人文素养, 应此而生“国学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如, 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等, 不仅有表层的视听享受, 也有对经典作品的深刻讲解。经典名著走进百姓生活, 对激发初中生喜爱阅读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国学”热风引入相关的名著内容, 创造阅读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留心影视信息, 引导学生从关注四大古典名著的影视节目着眼, 同步阅读原著,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收集相关评论文章, 促进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展思维, 涵养身心。

(2) 建立班级图书角, 创造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受学习成绩的压力, 很多初中生沉浸在题海中。在繁忙学习之余, 动漫、游戏、网络小说、青春读本以及各类流行读物更能迎合他们追求轻松与时尚的心理需求。这种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快餐式的阅读直接减弱学生对名著原文阅读的兴趣。加上不少学校图书馆不常开放及家庭藏书量的匮乏, 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名著的需要与兴趣。建立班级图书角, 积极营造“书香”氛围, 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与交流心得的便利条件成为最为实用有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图书角藏书。如, 教师带头将自己相关名著作品暂存班级, 给学生借阅;争取家长的配合, 调动更多的学生将个人图书带到班级与同学分享;班级还可以根据需要集体购买所缺的部分书籍等。在老师的倡导和家长的支持下, 学生有了读书空间, 师生以班级图书角作为平台交换阅读, 交流心得。在有益于读书的情境中, 更多的学生乐意徜徉于文学世界。

(3) 抓住兴趣点, 吸引学生自觉主动阅读探究。每篇名著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对此也有精彩的评点。可以巧妙利用作为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名著的抓手。如, 老舍在《选择与鉴别———怎样阅读文艺书籍》中写道:“俗话说, 老不读《三国》, 少不看《水浒》”, 以此向学生发问, 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作品中找到依据?还可以借助作品的导语故意设置悬念来诱导学生主动阅读。如:为了吸引学生阅读《昆虫记》, 可引用“这是一部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文中对100多种形态各异的昆虫细致入微的介绍, 将人们带向一个神秘的世界。”100多种形态各异的昆虫都长什么样子呢?它们怎么生活的?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他们的心灵才容易被触动, 进而主动阅读探索,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学生被作品深深震撼, 视野拓宽了, 原本令人生畏的颇长篇幅也不再成为困难了。

(4) 利用节选课文,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整部作品。“名著导读”内容与同册中的课文密切相关。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名著导读中冰心的《繁星·春水》联系课文是《纸船》;《伊索寓言》关联的是课文《寓言四则》。“导读”侧重对名著作品整体进行简介、评价, 节选部分精彩片段并作点评, 它只是名著阅读的一个导引, 不能替代学生阅读整部作品。教材中节选的部分名著章节也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所涉及的内容而已, 更是希望借课文学习激起学生探求原著的意愿。教学名著节选课文时, 需要培养学生品读名著的方法, 调动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从节选内容的学习中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思想情感等愿望。课文成为名著的一个点, 再借助“导读”由点扩展到原著整个面,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这不仅合乎新课程理念, 而且是名著阅读教学的一条既便捷又有效的途径。

(5) 开展专题活动, 扩展阅读时空, 增加阅读深度。名著阅读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堂中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阅读训练, 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广泛深入的课外名著阅读活动来增强读书氛围, 扩大学生读书时空。通过阅读竞赛、故事讲演、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根据对近期阅读内容认知探究的需要, 定好交流话题, 使学生能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 让学生充分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我最喜爱的水浒人物”或“水浒人物的善与恶”等为话题的读书讨论会。交流与争论满足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需求,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的共鸣, 有利于提高认识、增强兴趣。此外, 还可以进行读书信息卡展示、亲子阅读、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制作名著评论宣传海报及演课本剧等方式, 扩展名著阅读领域, 开掘阅读潜能, 增加学生名著阅读的深度。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本文就提高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能力进而研究名著阅读教学方式,通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知识的发散和引导有待加强

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深层寓意的文学名著不感兴趣,更倾向于快餐式文化。文学名著因历史悠久,受到地区、人物、年代、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认知的世界迥然不同。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未曾发挥出引导学习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生活与名著的联系。教学方式也存在弊端。一般情况下,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会从文章前言入手,前言只是对名著实质性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对名著的内容很难揣摩出其中的寓意。故而,阅读文学名著时,受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很难进行有兴趣的阅读。

2.对名著阅读教学方式重视不足

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工作仅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为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杠杆。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了应对考试,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只看考点,忽略名著内容本身。另外,课堂时间大部分用在讲解教案和练习,课外时间学生忙于做作业,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范围离不开书本,阅读的文章也趋向课本,这一问题造成学生对名著阅读量的不足。学生对文学名著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也很难掌握好名著的背景、内容和含义。

二、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名著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方式,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可以借助影视资料与原著相互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原著。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多次被拍摄成电视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原著与影视资料的不同之处,在观看过程中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现代化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出学生对文学名著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每次观看完影像资料后,可以开展以探讨文学名著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名著的讨论中,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因此,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印象,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2.发挥教师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初中学生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阅读名著。而且,教师在课堂中为完成计划教学任务,很难有精力再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名著阅读教学对初中语文的影响不可小视,阅读名著对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要加强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这一教学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占用几分钟时间,布置有关文学名著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好预习。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名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在课堂上,对名著不仅要讲解内容,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上的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在分析名著人物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还要掌握名著的中心思想。其次,教师应提高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独立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标题作为切入点,也可以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阅读,抓住作者要反馈给读者的信息,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仔细地阅读。

综上所述,本文就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要想抓好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将名著阅读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去,发挥出阅读名著的价值。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任洁.上海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顾群艳.苏教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4-127.

上一篇:文秘实习评语下一篇:错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