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2024-07-21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精选9篇)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篇1

运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根据飞行器设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类基本的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耦合、信息单向传递、独立.一般的飞行器设计问题可以视为提出的这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以设计实例对这三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协同优化方法的设计思想,并提出了应用协同优化方法解决上述三类问题中最复杂的.耦合问题的具体计算结构.应用该计算结构,可以避免求解耦合方程组并实现各学科并行设计,提高了计算效率.

作 者:李响 李为吉 LI Xiang LI Wei-ji 作者单位:李响,LI Xiang(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飞行器工程系,北京,100081)

李为吉,LI Wei-ji(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西安,710072)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篇2

一、教育起点公平:平等的起跑机会

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个好学校。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为这个或那个孩子争取一个好学校, 而是要让所有的孩子有同等的教育起点。教育起点公平也是“底线公平”, 是从法律和道德上都不能违背的教育公平类型。

教育起点公平有两种含义:第一, 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它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都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这种受教育权平等的理由可以概括为: (1) 根据自然道德权利理论, 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的自然生存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生存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 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 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 (2) “我们都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 受到平等的对待是我们应得的”。康德的这一道德律令使受教育权平等地成为一种教育信仰, 从而成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构成了一种教育德性。 (3) 法律赋予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身份。世界各国在其教育法或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中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二, 平等地享受基本教育资源, 是指为每一所学校都平等地配置基本教育资源, 从而使每一个孩子一入学就平等地享有基本教育资源。平等的自由主义认为:对于基本教育资源而言, 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拥有权, 而不管其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状况如何。这主要是因为基本教育资源是人的基本, 平等地享有基本教育资源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权利。这就是说平等地享有基本教育资源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保护的最根本利益, 政府、学校、社会、个人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具有提供保障的义务。至于哪些教育资源是基本教育资源, 哪些教育资源是非基本教育资源,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因为对基本教育资源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目前,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领域, 基本教育资源可以界定为国家统一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包括师资、教学经费、教学媒体等方面。

教育起点公平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即让所有的人都享有相同的份额。这一原则有三点需要解释的地方:一是该原则的普适性。“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是说所有的人都有且只有同等的份额, 即不多也不少, 并且无一人例外。所以, 教育起点公平意味着所有的学生获得教育权利和基本教育资源的份额是相同的, 每个人既不多也不少。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上就是对学生同等受教育权的保护, 使所有学校都达到办学标准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平等地享有基本教育资源。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 才能说实现了教育起点公平。二是份额的性质对原则无足轻重。份额的对象是受教育权利和基本教育资源。这里, 该原则只强调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受教育权利与基本教育资源同等, 但没有说明学生获得的受教育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也没有说明基本教育资源的具体内容。不仅是因为这些具体的内容难以确定, 它们会随着教育时期的不同和教育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是因为这些具体内容对这项原则来说无足轻重。三是该原则意味着国家干预。教育起点公平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它要想变为现实就必须在法律制度层面给予保障。这就意味着国家或政府必须为实现“教育起点公平”而不断地对教育进行干预:对教育利益进行“再分配”, 以实现对弱势受教育群体的补偿。这一点可能会引起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反感。尽管如此, 我们在“教育起点公平”问题上的意见是:“爱平等胜过爱自由”。

二、教育过程公平———“平等的表现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平等的表现机会”, 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习者, 使其拥有公平的机会去使用各种教育资源, 使其拥有公平的机会去解决各种问题、积累各种经验, 并且这些机会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性别、种族、地域、面貌等自然运气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事理角度看, “平等的表现机会”的具体含义有三:一是“做中学”。所谓“做中学”是指我们有所有作为和有所承受, 并利用反省思维在所做的事与该事所造成结果之间建立一种联结。“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各种经验都是在做事过程中学到的, 而学生积累经验意味着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为了学生的发展, 必须让学生拥有做事的手段并体验做事的过程。二是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机会去拥有做事的“手段”。要想把事做成, 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学生学习就是做事, 它要凭借一定的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师资、教学经费、教学媒体等。教育者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去使用这些达到目的的工具。这意味着学生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教师的帮助与关爱, 去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去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去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三是让所有学生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做事, 即体验做事过程的机会平等。过程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表现为过程, 学习是由一系列学习事件构成的活动。学生要想发展就必须经历一系列学习事件。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平等参与各种学习事件的机会以便于学生能够有同等机会去体验各种做事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师给学生同等的使用学习手段的机会, 还是平等的机会去体验做事过程, 它们都是一种潜在的机会, 这种潜在的机会能否变成现实, 它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选择。作为学生, 他拥有选择的自由并承担为自己选择所致后果的责任。“一方面, 个人应该为自择运气而不是天择运气承担责任, 为选定的而不是非选定的冒险承担责任;另一方面, 个人应当为自己的目的和雄心承担责任, 为自己喜欢拥有的偏好承担责任, 为自己要实现这些东西而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从人理角度看, “平等的表现机会”的具体含义有二:第一, 给予学生的不同发展方面以同等的发展机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所有个体与生俱来都存在着多种智能, 而且这些智能是各自独立的。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 这些智能都同等重要, 不存在优劣之分。这些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 每种智能都源于大脑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尽管智能彼此独立, 但在解决问题时智能通常以多种复杂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多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专业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天职的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各种发展方面以同等的机会,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二, 给予不同的学生以同等的发展机会。从理论上讲, “平等的表现机会”意味着教育者应该给予不同学生以同等的发展机会, 这种机会应该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性别、种族、地域、面貌等自然运气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 在教育实践中, 不同的学生却因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性别、种族、地域、面貌等因素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发展机会。一般来说, 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出身低下者比出身高上者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 智力低下者比智力高上者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 女孩子比男孩子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 黑人学生比白人学生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 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主流民族的学生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 面貌丑陋者比面貌英俊者拥有较少的发展机会……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表明:要想在教育过程中赋予所有学生以“平等的表现机会”, 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教育过程公平的困扰因素。这需要教育同仁, 尤其是教师们的不懈努力。

“教育过程公平———平等的表现机会”的基本原则包括:福利平等原则和公平的区别对待原则。胡德海教授认为教育对人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成人和成才。所谓成人, “其根本含义是‘文化成人’或‘文而化之’。其要旨是人类进化, 是文化进化。任何个人的‘人生’, 一开始就是并且不断是一个‘文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把‘成人’作为教育可以作用于人的首要功能, 是立足于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文化极端需要这个基础上的。”“所谓成才, 从个人来说, 是指通过教育的造就和培养, 以及自觉地进行文化内化而具有谋生的本领, 有了得以自立的条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从社会来说, 有了一个可用之才, 获得了一个可以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成人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的最基本权利, 教育者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人。这就是教育中的“福利平等原则”。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每个学生“成人”所需要花费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需要较少的教育资源就能成人, 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成人。教育者应该在“成人”问题上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分配教育资源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让每一个儿童能够“成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值得而且也应该为每个学生都能“成人”买单。成才则是学生的非基本权利,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和动机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 但也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拥有平等机会去竞争成才所需要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教育中的“公平的区别对待原则”。之所以在“成才”方面这样分配教育资源, 其原因有二:一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这些资源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成才所需, 虽然我们认为人人都能成才。这就决定了教育资源在“成才”方面的分配方式是竞争性机会均等原则, 即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一种公平的竞争性筛选程序来竞聘, 成绩优秀者才有资格获得成才所需要的资源。这也意味着教育资源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倾斜, 即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资源份额。这样做能够达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出好人才的目的。二是每个学生的潜能各不相同, 动机也各有不同, 况且如何选择是学生的自由。教育者没有干预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也没有为学生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的义务。教育者所能够做的只能是保证每一个成才机会向所有学生均等地开放。

三、教育利用公平———平等的利用机会

“教育利用公平———平等的利用机会”是指对平等的学习成绩给予平等的承认, 即“前程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向所有人真正开放”。“平等的利用机会”意味着只有实际的学业成就才能得到承认和奖励, 因而导向在功绩、能力或才干方面的平等。由于学生的前程主要包括升学前程和就业前程。所以, “教育利用公平———平等的利用机会”可分为两类:一是升学公平, 即升学前程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向所有学生真正开放;二是就业公平, 即就业前程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向所有学生真正开放。前者是教育的内部公平问题, 是教育公平的重点关注对象;后者则是教育的外部公平问题, 是社会公平的重点关注对象。下面主要谈一下升学公平, 尤其是高考公平。

升学公平的根本点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高等教育资源是按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平等地分配, 并且这种机会公平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地域、面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等教育资源之所以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分配, 其原因如下:第一, 高等教育资源是非基本教育资源, 并且是有限的。这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不可能为所有的学生所享有, 因此只能采用一种竞争性原则来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第二, 按学生的学业成绩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体现了公平原则。这就像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 一样体现了公平原则。这种升学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对读书人的重要性就如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所有人的重要性一样。第三, 按学生的学业成绩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国家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此重要, 以至于它在高考中被捧为至尊, 成为一种神话。然而, 在当今的中国高考领域,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已被下列不平等现象所打破:第一, 高考内容和方式的不公平。中国高考的内容往往体现了社会支配阶层的偏好:近年来高考内容的城市化倾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因为与农村阶层相比, 城市阶层明显属于支配阶层。另外, 高考往往选择以一种有利于支配阶层的方式来进行。中国现在的高考“对语言、文字的要求非常规范, 完全排斥口语和乡土的、不规范的东西”, 这不利于农村考生, 而有利于城市考生。第二, 高考过程中的舞弊现象。这些考试舞弊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变更考生身份, 它主要包括高考移民和民族身份变更。“高考移民”和“民族身份变更”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趋利避害行为, 对国家来说则是一种破坏教育公平的舞弊现象。二是考场舞弊。考场舞弊是自考试发明以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 它是指部分考生通过贿赂监考人员、寻找枪手、夹带、传递答案等舞弊手段以提高自己分数为目的的舞弊行为。三是评分舞弊, 它主要是指考生通过各种渠道贿赂评分者以提高自己分数为目的的舞弊行为。第三, 大学招生名额的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和分省划定高考分数线的不公平。在大学招生名额的分配上, “我国一贯向大城市倾斜, 在省区范围内则向省会城市倾斜”。这种名额分配的不公导致各地实际录取分数线差异过大:“同一张试卷, 同一次高考, 不同省市的录取线动辄相差一百余分。在同一所高校, 各地同学的高考分数差可超过200分, 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 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 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第四, 录取过程中再分配的不公平, 它主要表现为两类现象:“机动指标”和“保送生”。所谓“机动指标”是指这种招生不公平现象:各高校一般会使“线上生”的人数和最终录取数保持一定的差距, 通常为1∶1.2左右。这使得权力和接近权力的“关系”有了施加影响的空间, 使得那些权力经营者的子女得到了一种制度性保障。“保送生”现象则来源于中国1985年开始实行的保送生制度, 其本来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后来则变了味道:各种“保送生舞弊案”此起彼伏, 严重地背离了“保送生制度”的初衷, 破坏了教育公平。总之, 中国高考领域中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已被上述的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和行为操作打破, 升学公平难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2) :4.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08)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15.

[4] (美) 罗伯特·L·西蒙.社会政治哲学[M].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93, 107.

[5]胡德海.论教育的功能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6-7.

[6]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D].南京大学, 2002:225.

[7]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70-272.

类型文学的三种腔调 篇3

3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落幕。这次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金奖;流潋紫的《后宫·甄娠传》、龙一的《借枪》、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猫腻的《间客》获银奖;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桐华的《步步惊心》等10部作品获铜奖。知名文艺评论家、作家、资深出版人、文学网站主编等50余人担任评委,其中不乏李敬泽、白烨、麦家、南派三叔、宁财神等各界精英。

这意味着,从2011年提出“类型文学”的概念开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该类作品已经步入成熟的殿堂。这一奖项将推动与提升类型文学作品向文学经典迈进。

为此,我走访了几位类型文学概念从无到有的见证人,听听他们对于类型文学这个新生儿的看法。

社会腔调:容易为大众所接纳,

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本届双年奖首先推荐了139部作品,涵盖了科幻玄幻、都市官场职场、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悬疑惊悚、言情等六大类。初评后产生21部入围作品进入终评单元;最终获奖的15部作品都是精品。

“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学现象,我们必须及时关注。”双年奖组委会秘书长、类型文学概念发起人之一盛子潮表示,随着网络小说的风行,这些年逐渐沉淀出一批文笔优良、感情真挚的作品,个别作品堪称优秀的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著名评论家白烨对类型文学最有心得。他说,这几年来在做《年度中国文情报告》时,就开始关注类型小说现象。根据多年了解,他认为网络小说在10年内将逐步走向类型化。以前网络小说评奖与传统文学大同小异,主办方简单地把网络小说分为中篇、短篇、长篇,后来就逐年丰富了,出现了玄幻、惊悚、盗墓、科幻、军事、谍战、仙侠、武侠、后宫、穿越……网络小说向类型化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虽然总体质量良莠不齐,但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不能小视。

白烨说,类型文学的兴起,有多种因素,一是写作追求多样化,背后则是文学阅读的分化、分层;二是对长期以来传统文学过于精英化、忽视大众化倾向的逆反。白烨认为,类型文学需要在它们的基础上走向经典化,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需要互相走近,彼此互动,这在目前是最为需要的。

诚如盛子潮和白烨所言,类型文学也和一度铺天盖地的“80后”后青春文学一样,其概念正在日渐普及。相比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它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并和影视、动漫等形式形成互动,从而更直接、立体、强力地介入我们的生活。相比于传统文学,它流露出更多的迎合社会、拒绝被边缘化的趋势。

那么,类型文学的魔力究竟何在,短板在哪里?从事类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又如何面对“类型文学”这样一种为市场所欢呼、而又被主流评论界所忽视的尴尬身份?

读者腔调:好看便是硬道理

评论家王干曾表示,他在和类型文学作家交流后发现,其实文学是有一个“公约数”的,大家都在关心人类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尽管类型文学和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有差异,但在描写人性的方面其实是一样的。

类型文学是指题材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和纯文学不同的是,它紧紧抓住的是人爱听故事的天性,所以,语言往往不拘南腔北调,只求通俗易读、悬念迭起,同时适度煽情。

作为“类型文学”概念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文艺评论家夏烈一直对于边缘的创作抱有特别的钟爱和同情,他沉迷“类型文学”是因为年少时那些绝妙的阅读体验,它们最先来自那些古典白话文小说以及上世纪80年代港台文学中的那些武侠、言情、科幻类作品。他觉得,美学的判断同样不能离开感觉的真实,快乐是阅读的源泉,也是目的之一。

按评论家孟繁华的说法,类型文学经典化之后,将对纯文学形成很大的挑战。《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说“主刊的发行量从40万降到20万”,而《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篇小说选刊》每期都要发8~10部中篇小说,她反问,“不少中篇小说的质量不是特别乐观,我们每一个小说家都应该问自己,我的小说还能不能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经验,还能不能打动人?”

写作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的小桥老树就是个典型,他说,自己作品的首个读者,常常是妻子或在单位里平日几乎不读书的小伙,如果他们能直言好看,自己会觉得靠谱。

小桥老树开始的写作动机非常现实—真是被奶粉钱愁的。2006年,他的女儿出生,但现实一地鸡毛:妻子辞了职,做生意,却失败,全无收入。女儿又出生,没奶,只好喝奶粉,而且她饭量惊人,一罐奶粉,两百多块,两天就吃完。全家指望他每月1500多元的工资,太窘迫了。于是,他开始琢磨挣钱的门路:自己学中文,平时又爱在网上看小说,而且那些小说写得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他就开始在起点中文网写小说,第一部架构是历史题材的。

连载两年的架构历史小说后,2008年,小桥老树开始写作《侯卫东官场笔记》。这部被很多人打趣可以让人“政治成熟”的小说,在他看来,真正抓人的不是官场内幕,而是它的故事。他说,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奋斗和成长的故事:一个毫无背景的大学生,怎么从底层一步步挣扎出来。而之所以选择官员这样一个角度,是因为官员这样一个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必然会和各阶层产生广泛的联系。他的野心在于他想说明,从1990年到2010年,在中国的普通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的故事里,以官场为主线,却串起了各种角色及其命运。

作家腔调:保卫作品生命力的满腔热忱

最终摘得本届双年奖桂冠的是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科幻系列小说”《三体》。

而其作者刘慈欣,更被评价为具有“科幻气质”,有人说:“他整个人和现实空间自然升起一种隔离。”

上台领取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金奖时,会场的一角里,很多“盗墓”粉丝拥堵着坐在台下的评委南派三叔,索要签名,一阵骚动。而台上的刘慈欣完全不为所动,气定神闲地缓缓道出:我觉得,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问题,不是房价、教育或者医疗,而是外星文明的存在。他甚至向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做出一个外星人如果出现的紧急预案:如果,市民看到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是该联系公安、军队,还是别的?这事被记者报道后,很多人当笑话听,刘慈欣却不,因为他是资深科幻迷。

《三体》以其瑰丽雄奇的想象力征服了读者。刘慈欣说,他的经历并不有助于他写科幻小说。他的经历简直太平淡:上学,工作,在基层工业部门,甚至三十年没换过单位;写科幻小说甚至难以体验生活,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体验不过是去参观卫星发射中心。说到这时,他秀了秀他的手表——那是他参观时获赠的礼物。但是,他觉得科幻迷大都有精神上的共同点,就是不喜欢平淡的生活。对科幻迷来说,有钱、名利、成就依然是平淡的,他们觉得整个世界就是平淡的,他们需要新的、属性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说,也许是经历的匮乏,让他有补充的欲望。

刘慈欣说,类型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和传统文学创作没什么两样。他喜欢在脑子里把大纲、细节等长篇的内容都想好。“我想得很慢,写得很快。”想内容的时候,他喜欢走路,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三体》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四年时间写成,大部分时间花在“想”上。

谈及类型文学的处境,刘慈欣说自己一直称科幻文学是在沉没的船上扬起的风帆,意指包括科幻在内的整个叙事文学,在读图时代,都在衰落。主流文学作品,背后有着庞大的学院派评论体系,如果作品没有销量,也能靠着这种评论体系生活和生存;而类型文学作品则只能靠市场和读者,如果市场和读者不买账,作者群就难以培养。但他认为类型文学没必要去获得主流文学的承认,因为主流文学的边缘化比类型文学更为迅速,而且从某种意义讲,类型文学与纯文学没必要谁向谁靠拢,而应该各自发力,真诚创作。

法国留学签证的三种类型 篇4

法国留学签证在整个法国留学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法国留学签证主要分为3种类型。育路留学专家为您一一介绍。

1.学生应试签证:

也就是说,这类法国留学签证适用于去法国参加竞考或者以考试为目的的短期留法学生,这类签证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90天。如果遇到考试合格并被相关法国大学最终录取的情况下,法国当局规定持有该类法国留学签证的学生无需回原籍国就可以获得长期学生签证。如果遇到某一法国大学要求学生在最终录取注册之前接受一项预备或补充课程时,也可以颁发“学生应试签证”

2.短期学生签证:

申请短期学生签证的条件是在法国的学习时间要少于6个月的留学生。这一签证的时间和类别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再次更改,即便法国留学学生需要在法国继续学习其它的课程,也必须先返回原籍国办理长期学生签证方可继续求学。持该类短期签证的留法学生,在抵达法后无需再办理法国居留证,因为该签证本身就具有居留效力。

3.长期学生签证:

长期学生签证的`申请对象为非欧盟成员国国籍的、去法国的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法国留学学生。长期学生签证会注明“大学生”字样,它的有效期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且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此,法国留学学生在首次抵达法国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法国居留证,在办理居留证的时候必须出示长期学生签证。留法学生在法国学习一年之后,只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对居留证进行延期就可以了。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篇5

命题作文是最传统的作文形式,但也是最有局限性的作文形式,为了局部改变这种弊端,命题作文之外又出现了所谓的“半命题作文”。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命题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是相对简单的。

先看命题作文(以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例):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特歌外,体裁不限。分析题目可知: 1.何谓“我”:

“我”是这双具有领跑和导航的神奇力量的翅膀的主人,“我”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而非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意象。首先,“大我”与“小我”均可。这里的“我”可以是中华五千年沧桑历史之“我”,可以是发展创新、宏大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我”,也可以是活力四射、平凡普通的微小个人之“我”。其次,“实我”与“虚我”均可„„关键是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第一人称“我”来构思选材,选择推动“我”成长、激励“我”发展、鞭策“我”进步的“翅膀”,着重写出“翅膀”于“我”的价值和作用。2.何谓“隐形”:

“隐形”说明它是抽象的或者是不易察觉的,需要用心品味、感悟的,精神的、意志品质层面的,“隐形”的不应是实体,如果是实体,也应回归到隐形上来。如想说毛笔是翅膀,则应落实到书法艺术是隐形的翅膀。3.何谓“翅膀”:

“翅膀”是一个比喻或者说是象征,翅膀,是一种动力,隐形的翅膀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翅膀要真正能起到动力的作用。“翅膀”的意义或作用可以与任何事物产生关联。选择“翅膀”一定要合理、新颖,应写出翅膀的内涵和特征。审题偏误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全篇不写“我”而写“他”,比如写奥巴马、霍金、普京等旁人;(2)不止写“一双翅膀”,而是写了多双翅膀,如分别论述了理想是“我”隐形的翅膀,乐观是“我”隐形的翅膀,智慧是“我”隐形的翅膀等等。优秀作文举例:请看1号作品

再看半命题作文(以2009年福建作文题为例——当年全国只有福建和湖北两省出了半命题作文,有人评论说他们是吃了高考作文的螃蟹):“这也是一种„„” 优秀作文举例:请看2号作品

二、话题作文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以“话题”形式为内容的高考作文出现以来,“话题”式作文就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应用写作》2001年第6期第52页)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可以自主选择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要与话题有关,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考生可以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方面自由发挥。以200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优秀作文举例:请看3号作品

三、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新材料”作文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甲卷和乙卷的作文题目提出来的。自1999年以来,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出了材料作文。而2006年的作文题目又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材料作文。那时的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6年的作文题这些限制都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就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命题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话题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话题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既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又能防止考生宿构。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文字性材料:我们以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为例: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分析: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

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牧羊人 —— “忘了自己叫什么”)①盲目模仿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④聪明反被聪明误(孩 子 —— “它也很可爱”)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优秀作文举例:请看4号作品

图画性材料:我们以2010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为例:

(原载于2010年1月22日《厦门商报》)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篇6

文章来源:商渡网 商小编(编辑)2013-08-1

2网站建设通常会侧重于某一种类型,三种网站应用类型并不是孤立存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有时候也会并存,企业必需充沛分析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现状,让网站建设从实际应用出发,协助企业发展。以下我们将企业网站应用的三种类型进行归纳分析。网站建设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偏重点。

第一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网站应用

企业会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产品销售、商务谈判、现金流控制方面,中小企业大都处于守业阶段。重点是原始资本的积累,用于做推广营销的人力与资金有限,企业的宣传也是通过简单直接的广告或在销售过程中来进行。

第二种类型:企业品牌网站应用

产品与技术趋于同质化,当今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需依靠品牌和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加强竞争力的方式,品牌信息的传达需要高效媒体,互联网是新兴的媒体,通过网站建立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企业营销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拥有优秀品牌的企业对于网站建设的要求不只在于简单的产品目录,更重要的展示企业综合实力,体现企业CIS和品牌理念,这种类型的网站对于美工设计要求较高,精美的FLA SH动画是常用的表示形式,网站内容组织筹划,产品展示体验方面也由较高要求,网站重点在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内容建设,以达到品牌营销传达的目的。

第三种类型:企业网站功能应用

改变职教课堂的三种基本途径 篇7

近年来, 在改变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各地积累了广泛的经验, 但是也存在许多困惑的问题, 总结分析这些经验与问题可以发现, 在一定的时空中, 改变职教课堂存在三种基本的途径, 即通过课程改变课堂、通过教师改变课堂、通过环境改变课堂。

这三种途径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是改变课堂的三种实践逻辑, 同时也是改变课堂的理论逻辑, 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影响课堂的三个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能给职业学校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教学改革以方向上的启示。

通过课程改变课堂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教什么”, 它是课堂的内容维度。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人们从课程出发改变课堂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 甚至很多学校把教学改革直接与课程改革等同起来。

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堂一般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动。

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多以增减课程与课时的方式出现。在学校层面, 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课程之间关系的调整, 学校根据专业的需要, 停开或减开部分文化课, 如烹饪专业不上英语, 或是数学课由周课时五节减少为两节, 类似的做法非常普遍。调整课时与增减内容在操作上很容易实现, 而且会使课堂马上发生改变, 因为教学的重心改变了。但是却碰到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即课程的功能定位, 特别是文化课的功能定位, 减少文化课的依据是什么?这种简便易行的操作与复杂的定位问题之间的矛盾, 影响着改革的深入。

二是课程内容的改变。强调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 特别是推进专业课领域的改革, 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 在这方面职业学校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也受到企业欢迎。在实践上, 通过课程的再次开发, 企业的实践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的特色化与校本化,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核心能力, 这样的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认为是有用的课程而且是学得会、有生命力的课程。

三是呈现方式的改变。以知识为载体的课程受到诸多的批评, 因此职教课程改革要在呈现方式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比较热门的改革方向是项目化课程, 通过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 以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艰难的工作, 需要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 从企业获取真实的工作项目, 经过科学的改造, 使之成为教学项目, 改变原来的学科体系, 建立行动导向体系, 即程序性知识体系。

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反映了课程改革的自然之序, 最终稳定的课堂改变是由“行动导向课程”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建立带来的。这样的课程具有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 指向“做”与“行动”, 因而内在地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点, 并有其潜在的功用与活力。

通过教师改变课堂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怎么教”, 从与课程的关系上看,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 实际上控制着课堂。因此, 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第二条逻辑。

同样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会有全然不同的课堂表现, 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改变课堂一般是通过改变教师的能力结构实现的, 最通常的做法是培养“双师型”教师。

强化专业技能。目前大量教师处于课程的“下位”, 当教师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的时候, 在教学中他们就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 只教理论性知识, 说到底, 教师只能教他们会的东西。因此, 强调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对推进课堂改变有特别的意义。例如教师参加了高级技能提升班的培训之后, 马上能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到课堂的改变, 因为教师会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课堂当中, 也就是教师能更好地实施课程, 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

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表象上看, 教师到企业锻炼是一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实际上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师的能力结构, 使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有更多实践性知识的成分, 这种成分对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企业锻炼本质上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过程, 能促进教师对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双重理解, 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特别是教师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造与二次开发, 形成校本性课程, 使之逐步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从企业引进教师。在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中, 目前十分重视从企业引进教师, 我们分析了部分从企业引进的优秀教师, 发现他们的能力结构具有一般教师不具备的特点, 他们本身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 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是学生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因此一旦他们具备教学的能力,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深受学生欢迎, 他们自己也在教学中体验到成就与快乐, 职业教育的理想课堂往往是在他们的践行下产生的。

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教学生。改变教师的能力结构, 就有可能把教什么与怎么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好的课程发挥出作用, 呈现为职业教育的“好的课堂”。

通过环境改变课堂

走出传统的教室环境, 创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习环境, 是改变职教课堂的另一条途径。

模拟的教学环境。目前, 职业学校大量的教学是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特别是实训教学。模拟的教学环境, 让职业能力的教学成为可能, 因为它具有职业岗位的情景性, 而且这种模拟不仅仅是环境的模拟, 它的功用是工作任务的模拟, 以及角色的模拟。因为有一个自己动手的过程, 学生沉浸其中, 学习兴趣自然增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于实训室的学习特别有兴趣, 说明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课堂改变是有成效的, 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提升。

真实的教学环境。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 以及对教学有效性追求的深入, 职业学校目前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 开始建立多种真实的教学环境, 这种环境以真实的现场、真实的任务甚至真实的角色为特征。理论上说, 在真实现场环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 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即“学校车间”与“企业教室”。所谓学校车间就是把真实的生产与服务场所搬到学校, 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教学, 所谓企业教室就是把企业的工作场所当成教学的场地, 这两种形态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 可以证实的是, 这样的教学环境变化会带来课堂教学成效的根本性改变。

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即它的教学成本会无限增大, 不可能成为各专业普遍的教学形态。在企业与研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正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种教学环境兼有模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特点, 可以通过软件生成虚拟的情景, 如各种气候条件下的驾驶, 会给学习者逼真的体验, 同时又会减少成本的支出。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企业在开发虚实融合教学环境的同时, 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与课程, 甚至可以系统培训教师, 这种课程与环境资源以及教师的整合, 是课堂改变的终极追求, 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无限的启发。

教学环境的改变是一种物的形态改变, 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 通过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有着特别的意义, 因为它能倒逼教学内容的改变以及教师的改变。当教师不得不适应教学环境改变带来的变革时, 教师就不再是课程改革的阻力, 而会成为课程改革推动的助手。

通过课程改变课堂、通过教师改变课堂、通过环境改变课堂在时序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是它们之间更是内在统一的, 因为教什么与怎么教以及通过什么教, 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高中数学建模常见的三种类型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模 类型

一、高中数学与建模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卓有成效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学生学习的整体发展来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模思想贯穿了高中数学教学,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需要掌握的建模思维路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时,高中数学教师应占据主导地位,从宏观入手,给学生卓有成效的指引。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密切配合,让学生了解和领会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学生指引明确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高中数学建模三种常见的类型

1.方程模型

在整个高中阶段,方程思想贯彻于教学的始终。从高中数学建模的角度来看,方程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建模模型。

例1.张三和李四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张三的速度是每小时走5千米,李四的速度是每小时走6千米,最后李四比张三早到了两个小时,问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例题1体现了方程思想,已知的条件不足以帮助学生逆向思维推出结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可以引入方程思想,让学生借助方程建模中的正向思维理解题意。

具体而言,例题1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构成两个式子,其中涉及两个参数,一个是总距离x,一个是总时间y,题目中两个人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由于李四一直在行走,所以第一个式子是x/y=6,第二个式子是x/(y+2)=5,由这两个关系式可知,总距离为60千米,李四的时间为10个小时,张三的时间为12个小时。

2.不等式模型

与以往的数学教学不同,高中数学教学不是一種简单的相等关系,而是通过一些数字和逻辑关系,构建一种或者几种数量间的关联,并且通过已知的等量关系计算,并选择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计算结果。

例2.消费者第一次在商场买商品,买了a件,花了b元,后来赶上国庆节店庆,商品开始降价,买120件可以省80元。出于贪便宜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此次多买了10件,一共花了20元,可知消费者第一次购物至少花了10元,问消费者第一次购物最少买了几件商品?

分析:例题2非常清晰地体现了不等式思想,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等量关系。因此,在建模过程中,教师需引入不等式概念,教会学生从不等式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具体而言,上面题目中提到的已知条件可以构成两个方程式,其中一个是等式,即(a+10)×(b-80/120)=20;另外一个是不等式,即b≥10。又因为本题是实际生活中的题目,所以题目中的a、b两个数字都是正数,综合考虑辅助条件与运算情况,学生可以得出消费者至少买了5件的结论。

3.数列模型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避开数列建模的有关知识。

例3.某地植树量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为定值a,已知2010年树木的保有量是2万株,2012年是2.2万株,求到2016年,地区的树木保有量是否会达到3万株?

分析:例题3是非常简单的等差数列建模案例,要想解答这个题目,只需要求出每年净增量为0.1万株。可知2010年至2016年的6年时间里,净增加为0.6万株,到了2016年树木的保有量一共为2.6万,所以到了2016年,全地区的树木保有量不会超过3万株。

三、结语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建模思想的具体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卓林.推进高中数学课程科学化开展的策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13,(8).

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篇9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 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 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融合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 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 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 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 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 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 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 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 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 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 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的教学要素的关系如图

(一)所示。

(一):

附图{图}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信息加工理论〔1〕。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 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接受式,可以形成 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 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 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对其反馈 的信息作出再反应。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 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它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重教的一面,又发展了重学的一面,把教 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历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该模式适应了历史知识因果联系性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 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历史事件既可能是前一个历史事件所引起的结果,又可能是后一个历史事件所 产生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正是从历史知识 的本质联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故 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的目的。运用得当,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会象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 向前迈进,螺旋上升。

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

通过谈话联系与新授历史知识内容有关的旧的内容,既复习巩固已有知识,1.导入新课:又引起新知识的 学习。(材料选自“人教版”初三《世界历史》第1册第23 课《美国内战》,下同。)教学示例:

师: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何时?它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775——1783年,它使美国获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如果说独立战争扫除了殖民统治这一大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的话;那么,70 多年后的美国内战则扫除了另一大障碍,为美国经济强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有关这方面 的内容。(板书):第23课 美国内战。

2.教学新课:通过谈话联系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层层相扣,使新知识逐步呈现,学生逐步接受 新知识。

教学示例:(教学目标是引起“美国领土的扩张”的教学)

师:独立战争结束之时,美国的领土主要在哪些区域?后来有了什么变化?

生:主要在大西洋沿岸,后来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师:这些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并依次讲述以下内容:1.领土的扩张(时间、方式、结果)]

3.总结新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使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建立起新的历史知识 结构,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

4.检查巩固新课:一般通过口试练习和笔试练习两种方式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达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 程度的目的,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 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 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 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教学要素的构成关系,如图

(二)所示。

(二):

附图{图}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 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 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 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 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2〕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实际上,早在80年代,该模式就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试验。

1982年,杭州的茅蔚然老师提出了“四段式历史教学法”〔3〕。他把45分钟的历史课分成四段来进行。第 一段,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新课内容,时间约5—7分钟;第二段,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讲课,约 25—28分钟;第三段,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教师回答提问,约5分钟;第四段,课堂作业,约 5分钟。这一方法明确而具体地安排了各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此后,上海的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和练习三段,1985年总结为“读、理、练三段式教学法”〔4〕。后来,杭州、兰州等地的历史教师又 先后提出了“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式教学法和“自学、精讲、练习”三步式教学法等,虽然名称各 异,但都具备了自学、辅导和练习的环节,并改变了“讲”的内涵,针对性强,效果好,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它们都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学——辅导式的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习总结。

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教材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 主要内容,并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

教学示例:(材料选自“人教版”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课时)。具体实施如下:

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等教具,向学生展示阅读本课内容的要求:(按一课时的量进行)①、阅读第1、2自 然段,归纳16—17世纪早期英国国内经济领域的变化;②、阅读第3自然段,总结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及其在 阶级关系方面的变化;③、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各自采取了哪 些措施,怎样评价?④阅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目,概括英国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采取了哪几种 形式?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说明了什么?“光荣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认识英国革命的功绩和对内对外的 影响?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并试作课题笔记。

第二步: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 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 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三步:教师精讲。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前面环节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 疑难问题进行精讲。所谓精讲,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 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其中,知识结构的讲授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明确各教学内容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和线索,理解各知识点 之间的联系。常常采取图示法进行。

第四步:练习总结。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评价、小结等活动,使 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及时的巩固。如上例,既可以针对阅读要求上所出的题目检测学生,进行总结 ;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进行练习总结。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 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 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 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 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5〕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教学要素的关系,如图

(三)所示。

(图三):

附图{图}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6〕。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 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 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 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 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式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 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 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 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 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 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既有听课、学习的过程,又有参与活动的过程,既动脑,又动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 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例如,上海有位教师曾经运用这一模式教学“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版”初一《历史》新教材,二课时)。大致情形如下:

第一步:在教室里创设宋元时期民间风俗的模拟场景。墙上贴满春联、年画,桌上摆满春卷、月饼、腊八 粥及烟花、爆竹等。经过布置,教室俨然成了宋元时期的一个“小社会”。

第二步:师生双方在模拟的“小社会”中学习。活动开始后,教师以一“长者”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春联、春卷、腊八粥等实物的来历和嬗变,并概略介绍有关的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化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等。学生一边对照实物,一边听故事似地了解有关知识。接着,师生一起在“小社会”里开展活动:观看年画,学写春联、学做元宵、学包春卷……个个忙忙碌碌,人人喜气洋洋,师生仿佛正在忙着过年。

第三步:临下课时(下午二节课连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宋元时期社会生活 的“参与”和“活动”,自然地感悟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传统的神奇魅力,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 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参与——活动式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 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 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 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此外,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目标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注:

〔1 〕参阅: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1992年10月版,教 育科学出版社。

〔2〕杨小薇著《中小学教学模式》,第127页,1990年4月版,湖北教育出版社。

〔3〕茅蔚然:“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教学月刊》,1983 年第1期。

〔4〕钱昌明:“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加速历史教学改革笔谈”《历史教学》,1985年第2期。

〔5〕参阅: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第197—198页,1991 年5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水利区域综合规划下一篇:西游记摘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