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案例案例海尔

2024-06-18

战略管理案例案例海尔(通用8篇)

战略管理案例案例海尔 篇1

学号:

日期:——需求偏好分析 海尔的名牌战略

案例陈述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渠道电冰箱总厂,这就是现在拥有900亿品牌价值稳居世界500强,创造中国民营企业神话的海尔集团的前身。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1985年在张瑞敏领导下的砸冰箱事件让海尔员工悟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这个时候开始,“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这个事件是海尔确立名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此后,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1年海尔确立了规模经济道路,从此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张阶段。海尔为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已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大量高质量,高科技的外国家电涌入中国市场,面对这种全面而激烈的竞争,海尔提出了“服务终于利润”的战略思想,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并不断发现,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已创新和个性化产品创造新市场。海尔在这个国际化经营阶段反应及时,稳扎稳打,终于最终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提出问题

分析案例可以得知,海尔的价格虽然高于其他同类商品,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却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这不得不说是海尔的品牌效应。下面,我们可以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解析海尔的成功:

1.海尔创立名牌产品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

2.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哪些影响?

3.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是什么?

背景分析

海尔成立之初,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挤满了市场,但是,海尔的高层分析后认为,尽管国内市场上中国自己的品牌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冰箱”。为此,他们果断

地制定了“名牌战略”。由此,“名牌战略”成了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而“名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在同类产品之中首屈一指;意味着产品的种类一定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还意味着产品的服务一定要专业,周到,深入客户的心。海尔在张瑞敏的领导下,先后确立了“质量高于利润”,“服务重于利润”等战略思想,不仅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其他竞争对手,还有在服务等软性实力上战胜他人。并通过规模经济,多元化发展,开发个性化需求产品等等一系列措施获得市场并且创造市场,成功打赢与国内其他电器品牌的市场战争,并获得了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电器品牌叫板的实力。

逐个分析问题

1.名牌战略的行为对企业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需求是指在同等条件下的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在市场需求法则中,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与价格之间的变动成反比,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永远都是向右下方向发展的。而供给是指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产品的数量,根据市场供给法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产品供给量增加。海尔也不例外,若用图来表示名牌战略实施前海尔的供求曲线,则如图1中曲线(D)和(S)所示,海尔在供需平衡时的价格为(P2)。然后我们来分析这些曲线在海尔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看需求曲线,案例中,海尔确立了名牌战略后,坚持“高质量,高技术”从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1987年成为消费者最受欢迎的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1989年在原材料失控,其他冰箱降价促销的情况下,海尔不降反升,而销售量依然居高不下。之后的发展中,我们看到海尔从来没有通过打价格战获得销售量的行为,反而,其为贯彻“名牌战略”所采取的一系列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使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也始终畅销不衰。反映到曲线上,价格(P)不变,需求量(Q)增加,可见,名牌战略的行为使企业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平移的趋势(D->D1),形成了另外一条新的曲线(D1)。

而另一方面,海尔从初期确定“名牌战略”以后,即引进国外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高起点”的优势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而这个“高起点”对于刚跳过“生死线”的海尔来说,显然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造成在早期一段时间内,海尔的平均利润空间降低,这会导致海尔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给量的减少,反映到图上,在这个阶段内,海尔的供给曲线向左平移(S->S1),形成新的供给曲线(S1)。同时,因其成本的增加,海尔产品在供需平衡时的价格(P1)相比“名牌战略”实施前是要有所提高的。

后期,海尔扩张规模,并自1998年发起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了海尔整合供应链资源的能力,内部资源的整合产生出的强大的规模优势,显然,海尔的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它的生产成本,所以,在这个阶段内,海尔的供给曲线是向右平移的,即图中(S1->S2),而由于成本的降低,其在供需平衡时的价格(P3)也是有所下降的。

(图1)

2.名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引导着消费者需求偏好

广告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会暂时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熟知度,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消费者偏好的一种导向作用,也许会有人认为,名牌就是知名度,以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提高了知名度,就可以成为名牌。不错,确实有相当一些企业用一些宣传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后来又怎样呢?不是很快又下去了吗。通过海尔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真正能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种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和喜爱甚至依赖依靠的绝不仅仅是广告宣传,还有产品本身的高质量和高服务。

海尔从一开始就贯彻的“质量高于利润”的经营理念就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特别是他的砸冰箱事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使海尔能在初期复杂的市场形势中始终畅销不衰。从而奠定了海尔的名牌之路。

而之后的发展之路,也无不说明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消费者的偏好往往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物质条件,年龄,性别,教育,宗教,地域等等。海尔正是利用了这些因素来调整产品结构,翻新产品种类,使之切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都表现在满足某种客户偏好的能力上。例如,海尔集团根据上海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开发了一种外观比较小巧的冰箱,既节省空间又精巧美观,颇受上海消费者喜爱,也因此占领了上海市场.又如,在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且经常被人忽视的农村市场,海尔集团深谋远虑,认识到白色家电业在农村是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空白,因此,海尔集团根据农村消费水平低,电压不稳的特点,将现有冰箱的功能大幅度削减并把压缩机重新改造成适应低压启动的装置,结果也同样赢得了农村消费者的青睐.由此也可以看出,企业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是靠三个度来建立和维系的。第一个度是信任度,消费者认为你真诚,你可靠。这个度通过产品质量来体现。第二个度是美誉度,不仅认为你可靠,而且认为你干得好。换句话说就是服务好。第三个度才是知名度,这是在前两个深度基础上的广度的概念。也就是说有了产品质量和服务做保证,再加上持久有力的广告宣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才会形成良性循环而永立不败之地!

3.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从案例可以看出,海尔成功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可以总结

为以下几点:

1.成功的领导人。张瑞敏可以说是海尔的灵魂,是海尔名牌之路的最关键人物,正是他在海尔成立之初便果断的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从而确立了海尔的名牌战略。而之后,每一次决定海尔命运的变革都离不开他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和优秀的决策,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买海尔的产品的人,买的都是张瑞敏的信誉而并非海尔的产品,因为张瑞敏的个人素质对于大众来说就是品质的保证”。也许没有张瑞敏,海尔也会在“李瑞敏”“王瑞敏”的带领下走向成功,但不管是那个人,都说明了海尔的成功,离不开这样一个优秀的领导人。

2.第二个关键因素,便是大家普遍都认可的“质量-技术-创新-服务”,这是如今产业链中缺一不可的环节,也是海尔实施名牌战略缺一不可的要素。海尔正是在这其中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数一数二,才会在整个行业中稳居第一。从1984年的砸冰箱事件确立“质量高于利润”的经营理念开始,海尔便不断贯彻巩固自己“高起点”的名牌之路。如:为了使海尔产品在技术、质量、性能、外观等方面始终处于高起点,海尔与世界上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合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不打价格战,把精力放在不断创新,开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为上海设计的瘦长型冰箱,为农村设计的省电冰箱,为夏季设计的小洗衣机等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出“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在“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用户永远都是对的”这些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设计了,‘售前、售中、售后”的星级服务内容等等。这一路走来,我们作为消费者也确实看到了海尔在“质量-技术-创新-服务”这一产业链中每个环节上做出的努力与成绩。所以术

3.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海尔兄弟》是我小时候非常喜爱的一部动画片,如今过去很多年,剧中那对孪生小兄弟勇敢可爱的形象依然存于脑海,也正是这部动画片让“海尔”这两个字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正面的烙印,从此看见海尔电器上印着那对小兄弟的商标,我就倍感亲切!还有有关海尔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新闻故事:著名的砸冰箱事件;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为中国企业家争光;海尔技术人员“百里换冰箱”等等,可以说,海尔是一个“故事”的企业,而这些故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无形中就为海尔做了很多的正面宣传,大大的提高了海尔的知名度以及海尔在消费者心目中形象的正面性。而这些宣传很明显是海尔的“名牌战略”所不可或缺的。

结论和启示

结论:海尔集团的“名牌战略”,以及它长期以来贯彻“名牌战略”所作出的正确而持久的努力,使海尔的经营与成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消费者认可和支持—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用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大的市场...等等,并最终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财富,成为了一个享誉全球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名牌”。

启示:通过对海尔案例的学习和研究,我获得的启示太多了!比如对一个企业来说,价格战只会两败俱伤,短期内不折手段的一味追求高知名度,只会让企业昙花一现,质量和服务才是一个企业扬名立万的根本,关于这些以上文中分析的已经足够透彻。通过学习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海尔,现在在我的理解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名牌企业,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企业的精神。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具备这样的精神,也就有了成功的基因,那么,不管它在什么市场环境中,不管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企业也一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海尔网站:http://

2.百度百科,名牌战略:

战略管理案例案例海尔 篇2

关键词:海尔集团,品牌战略,企业管理

品牌战略的国际化趋势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我国众多企业来说, 迎接这种变革及潮流是本土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与当今国际跨国集团的高品牌影响力相比, 我国的本土企业品牌还处于比较明显的弱势, 在WTO框架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 要想做到以弱胜强、以小博大, 就需要企业管理层及国家政策制定部门进行认真的筹划。海尔集团较为成功的品牌战略运营, 就是较好地掌握了国际品牌战略运营的基本规律, 对于品牌竞争方面的要点实施理解较为深入。品牌战略对于企业管理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短期的经济利润增长层次, 更重要的是使得企业获得了长远生存发展的活力。制定品牌战略是一项考核企业管理层经营思想和商业思维灵敏度的工作。不管是具体的品牌建设, 还是品牌管理业务战略的宏观规划, 系统、详实地分析经营目标、提出相应的资源和能力发展路径都是不能跳过的必要步骤。

1 海尔集团成功的品牌战略实施经验分析

成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 在经历了近30年的稳定发展过程后, 目前已经成为了在国际范围内享有较高赞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 其生产的产品从最初的电冰箱单一品种扩展到了目前的拥有近百种门类、产品群规格上万的综合集成化产业品种集合[3], 对世界100多个国家进行出口贸易, 其在品牌国际化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自身品牌战略的坚持。海尔集团的品牌战略被分为三个互相连接的步骤, 即率先造就海尔冰箱的名牌效应, 然后定位企业从单一的冰箱品牌向多元化海尔品牌发展, 最后充分地进入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品牌战略实施和建设阶段。通过这些步骤, 海尔集团对外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对内也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培育了企业自豪感, 这些都有助于凝聚企业向心力、提高创造性,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海尔集团在世界范围内注册商标的优先思想目的就是对于海尔品牌国际化创造与占领的具体实施。

(2) 品牌推广的先难后易进入策略。对于选择优先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 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及经营经验后, 再进入欠发达国家市场的品牌推广策略, 海尔集团的运作理念是对于全球市场领先地位的迅速建立。为占据世界主流市场, 较快树立品牌, 海尔集团率先将目标锁定为德国, 以打擂的形式建立起高质量信誉, 其次在北美强势占据市场份额, 行业领先的地位确定后, 经营范围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之前建立的品牌强影响力使得其很快便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一点与实施先易后难而处处触壁的TCL品牌策略截然不同[1]。

(3) 品牌国际推广的本土化战略。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全球化及本土化品牌策略是企业适时满足所在国的市场需求、定制产品设计和制造、完善营销体系的必然选择。海尔集团的品牌推广就遵循了这一思路, 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的充分利用, 不仅获得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引进, 而且通过对行业信息的把握, 大量适合销售地消费者的先进产品得以生产并供应, 品牌信誉即口碑为海尔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再增长动力, 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交流整合还得到了创新和提高, 海尔品牌的本土化运营理念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4) 通过优质品牌的树立来建立企业文化。海尔品牌的成功充分应验了“引进中消化、继承中创新”的企业发展理念, 对于国际市场经营经验的总结、对于企业管理品牌效应的理解以及对于我国和销售地国情的结合这三个途径使得海尔集团创造出了适合本企业经营的独特方式, 创新及积极管理的企业文化得以形成, 品牌自豪感得以树立, 通过这些积极的信号传递,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 企业管理能够朝着更加集约和科学化的方向推进, 品牌维持及优化思想得以认可, 内部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极大地减少了管理成本。

(5) 积极利用大型的国际家电展销会进行品牌推广。海尔集团通过对国际范围内影响力大的高水平家电展销会的重视与参与, 获得了与世界同类产品生产商中的佼佼者互相交流与同台切磋的机会, 这样不仅对行业内的动态及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跟踪和获取, 而且通过这些交流与切磋, 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实力与形象, 扩展了其在国际家电业舞台上的知名度, 对家电产品标准由原来的本国可靠性及耐久性标准提升至国际产品采用的相关标准, 进一步保证了其家电产品的卓越品质和性能。

2 品牌战略推广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性分析

通过对海尔集团品牌维持及推广的分析可以发现, 企业的品牌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品牌效应对于企业的内、外部管理实施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不仅包括产品营销战略的完成, 更重要的是, 大量的实践表明:通过品牌的经营与管理, 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能够得到直接实现, 企业管理的四个顾及方面——产品、地域、促销、价格得以更科学地被认知, 人才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借助品牌得以优化[2], 管理的主动权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 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面临挑战。品牌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 对于企业管理培育客户忠诚度的影响。21世纪是进入品牌流行的时代, 对于品牌认知的深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人群中得到了共识, 公众的品牌产品消费倾向明显, 因此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维系及反馈客户, 而产品品牌的建立与被认知就可以对企业的客户管理起到非常大的助力作用, 对于优质品牌的忠诚度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形成固定思维, 企业的产品会较少受到同质产品的竞争, 固定客户群得以建立。

(2) 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节省管理的激励成本。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其聘用的员工, 员工对于所在企业生产产品品牌的认知与荣誉感会无形地增加其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主观能动性被调动, 而这一部分工作本应该是由企业对员工实行的奖惩激励机制来完成的, 毫无疑问会增加企业管理的成本, 品牌效应的积极影响就减少了这一部分管理成本, 企业的发展资金及管理资源得到优化分配。

(3) 对于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力维持管理的积极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在完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企业集团, 还是诸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较为稚嫩的民族企业, 一旦企业间开展价格战, 降价竞争的空间都会变得很小, 盈利和后继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压缩, 在对价格战的恐惧以及成本和规模限制的条件下, 对于品牌竞争的管理将变得十分重要。拥有自主品牌进入设定的细分市场, 可以为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力管理树立基础优势。

(4) 对于企业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为了获得长期的经营利润、较为稳定的销售业绩以及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关门的原因之一, 就是其企业管理理念中对于品牌树立及维护思想的缺失。实践表明, 在企业发展初期制定长期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交流品牌理念等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备考虑因素, 良好品牌的树立可以减弱经济周期因素对于企业经营的冲击, 创造无形价值。

(5) 对于企业管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的推动。品牌战略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思想的体现, 品牌的延伸可以实现连锁经营和加盟连锁的形式, 定牌生产、监制生产等形式带来的规模及集约化经营具有改善管理模式以及推动集约生产在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实施, 标准化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概念是与市场经济的公认哲学相对应的, 品牌效应使得产品在项目、技术、贸易合作等方面的障碍得到清除, 对于产品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都是利好因素[4]。

3 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措施及对策列示

对海尔集团品牌推广的成功经验分析和品牌对于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总结表明, 品牌效应已经成为企业占领市场及优化内部资源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品牌管理的措施具体如下:

(1) 以产品质量为基准, 提高品牌树立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品牌, 其物质载体均以实实在在的产品为标的, 只有在高质量产品支持下的品牌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海尔这个优秀的品牌就建立在其提供家电产品的高质量上, 因此企业建立品牌战略, 首要应树立优质产品标准, 然后才是对于优质品牌的树立与维护。对于品牌意识的树立可以通过对于经营能力的提高来加强, 品牌效应论坛之类的培训教育平台应得到充分利用。

(2) 规划品牌战略实施, 管理提升品牌信誉。由于品牌战略对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作用, 企业基于发展格局构划根本性的、长期的品牌维护行动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品牌策略解决的是全局性问题, 而不是偏重某一个管理层次的个别和局部问题, 品牌效应的着眼点不是当下。企业管理资源的局限使得其独立进行品牌规划不够科学, 可以咨询外部的专业机构, 共同规划、提升品牌战略及其形象构成。

(3) 科学确定目标市场, 正确定位品牌特性。由于顾客的偏好差异巨大, 企业进行品牌管理应将较多精力放在对于顾客消费形态的关注上, 利用品牌个性评价产品定位优劣, 突出对于特色品牌的建立, 这样产品的传播性才能更高。通过对于生产产品的特性因素向品牌中的灌输, 商家容易形成卖点, 消费者也容易在购买的商品中建立自己的个性, 这样通过品牌就区分了市场和消费人群, 较好地培育了定向顾客忠诚度。

(4) 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 重点进行形象传播和宣传。一个成功的商品品牌的建立, 其检验标准是消费者是否能够对其品牌提倡的利益点及核心价值达成共识, 因为其品牌价值是消费者认同和选择的主要动力, 企业管理品牌就是要对其核心价值进行提炼, 对这种企业价值观向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形象传播, 如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企业价值理念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在消费者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5]。

4 结语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外优秀企业的品牌效应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逐渐为我国众多企业所了解, 海尔集团的品牌化道路也成为国内企业所追求与模仿的对象。然而, 我们也要认识到, 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 即使得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山寨”等行为不能创造这种能力, 企业也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 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运营效果发挥甚至是潜伏的隐患。对于企业来说, 应该具有长远眼光, 不要只是着眼和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要思考如何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差别性, 只有建立在具备创造差别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企业才具备核心竞争力, 品牌效应才能真正发挥, 进而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燕.中小企业品牌管理及成功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5.

[2]于俊秋.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经营战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9 (5) .

[3]袁华剑.海尔集团企业品牌文化战略研究[J].管理研究, 2011 (4) .

[4]刘晓英.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J].企业活力, 2010 (09) .

战略管理案例案例海尔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趋势。文章从动态能力理论角度研究跨国公司,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海尔动态能力构建论证了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影响机制:能力拥有、能力配置和能力提升,探讨动态能力的影响机理,从而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为企业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文章还为企业如何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动态能力;案例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从事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国家或地区的疆界已不再成为经营上的限制,企业可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和投入,同时也将产品卖至全世界。再者。企业经济规模要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进行国际化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际化理论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的战略,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各种障碍和挫折甚至陷入了经营困境。已有的研究在宏观层面加深了人们对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但是缺乏从更深层次上研究企业如何动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没有将具体影响企业国际化的机制和路径揭示出来。跨国经营是企业国际化配置资源的一种战略选择,企业需要重构适合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体系。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动态能力构建的角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海尔的国际化道路研究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在不同区域里保持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如何提高国际化的成功?这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化理论

跨国公司是适应生产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一个国际化生产体系。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整体转移,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是以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为研究对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对跨国公司演进的分析上,传统理论一直将企业特定优势的性质及其跨国界的内部转移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在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77年英国研究跨国公司的学者邓宁(John Dun-ning)进行了新的综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有权一内部化一区位理论模式,OIL模型),对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从而使跨国经营理论对有关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更为全面,认为在国际化活动中存在着三种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能够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竞争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优势,是指企业技术品牌管理能力和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市场交易存在不完全竞争、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源配置外部市场不完全等原因。通过内部化转移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可确保企业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如优良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以及东道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投资环境等。区位优势是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和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布局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日益变化的动态环境中。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十分流行。但仍然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一理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论述含糊不清,几乎不能解释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时具体战略行为的差异,而且在微观层次的适用性明显劣于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这主要表现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无法解释以下现实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在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国际环境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而有些原本成功的企业却元可奈何地衰落了?另一方面,虽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虽然也提到了企业的利用优势问题,但却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即没有回答以下关键问题:企业如何培育有价值的资源?企业能力的根源在哪里?

二、动态能力

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要求企业重新审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被用来探索企业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实现不断成长的途径。

Teece在战略框架中引入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Eisenhardt定义动态能力指企业应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整合、重组、获取和让渡资源的流程。来匹配甚至创造市场变化。Zollo从组织学习的视角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活动的可学习的规则模式,体现为企业知识存量和新知识的开发。Teeee描述了动态能力的三大特征维度:明确的流程、资产、路径。Luo认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进行动态地调整与演化。提出动态能力可以看作是“高阶”能力,将动态能力细化成三个方面:能力拥有(Ca,oability Possession)、能力配置(Capability Deployment)和能力提升(Capability Upgrading)。Zott(2003)提出动态能力具有资源配置时机、成本和学习三种特征属性。时机指现有资源重组的速度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成本指交易成本和传导成本、模仿成本等。

综观所有这些定义,环境的动态特征是动态能力概念的出发点,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是这些定义的共同特征。动态能力强调“动态”和“能力”两个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不断更新竞争力的能力:“能力”是指则强调了企业在正确处理、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组织知识、资源和技能以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跨出国境,所遇到的问题较之单纯国内经营的公司更为复杂,评价跨国公司的绩效更为困难。地域上的分散性给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管理和内部的人财物等交流调控增添了困难,同时国内外环境的差异也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风险。面对与国内市场环境迥然不同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需要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运用现有的资源。对自身原有能力进行相应的革新与升级,开展业务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并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于整个能力体系当中。而且,在动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建立在原有能力体系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这就要求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不能只将能力简单地延伸到外国市场,而是需要企业在一体化的全球范围内对能力进行战略性配置,对其能力体系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新的能力体系,将各种能力与当地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形成差异化的而且相

互协调的各种活动,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构筑起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统一,从而获得持续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竞争优势。

跨国经营是企业国际化配置资源的一种战略选择,动态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组织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维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相比较而言,从企业微观运营层面使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能力拥有、配置和提升而创造价值,帮助企业重构适合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体系。

三、海尔案例研究

1984年12月,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正式成立,经过18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从当年员工不足800名。销售收入仅380万元。亏损却高达147万元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与金融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并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不断奋进。海尔产品也从原来单一的冰箱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等领域,产品包括86大门类,一万三千多个规格品种,海尔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 180亿元。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案例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验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是否适用:另一方面在于总结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是中国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之一,是国际化绩效较好的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企业。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值得总结和研究。笔者根据Luo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以海尔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向跨国企业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构建、配置、并更新自身的资源、能力组合,详细论述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满足全球化竞争的要求。真正成长为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全过程,

1,能力拥有(Capability Possession)。能力拥有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建立的不同,难以模仿的资源,既包括企业的财务、技术等实物资产,也包括品牌、声誉、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这些能力一般很难模仿、但可以产生经济回报和竞争优势。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能力如果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等四个特点就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力拥有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潜力,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基础。

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直强调无内不稳,如果在国内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到国际上去。企业国际化一定要首先立足国内,为开拓国外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即“无内不稳”。

1984年-1991年,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实施名牌战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2年~1998年,多元化战略阶段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1999年3月,海尔集团投资3 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姆顿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海尔工业园——美国海尔工业园,在美国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地化经营模式。以此为标志。海尔的海外直接投资彻底摆脱了为出口服务的目的。真正进入到国际化阶段,也就是说海尔用了11年的时间苦练内功之后才开始的国际化道路。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拥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就是实现海尔品牌国际化。海尔集团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路线采用先出口再直接投资的方式,具体发展路径是:出口——联合设计——建立贸易公司——当地生产,1990年海尔冰箱首次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海尔集团初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为海尔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为海尔随后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创造了条件。海尔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在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生产体系参与模式多数采用分包、OEM等形式,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相结合,很多企业出口的时候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却以出口创牌为导向,跨国经营中,海尔集团则坚决贯彻“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原则,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海尔集团均坚持采用自有品牌,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识”的目的,这也给海尔企业的国际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总之,能力拥有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拥有当今企业国际的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能力。因此,为了国际化的远期目标,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海尔模式,应当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企业自己的国际化品牌,为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能力配置(Capability Deployment)。动态能力理论更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但来自于企业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资源,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当资源被以外部和内部动态相结合的适当形式运用到竞争环境中去时,资源就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Teeee指出在动态的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及时配置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利用动态能力更好的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发展。张瑞敏认为要与对手共生共赢,与对手应对话而不应对抗,不仅要竞争而且还要竞合,要想办法寻求双赢。成功的企业擅长通过整合优秀企业资源为己所用,其目的就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合作方的优势资源,弥补自己的劣势。海尔整合资源的理念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2002年1月8日与日本三洋公司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达成战略联盟关系。海尔用三洋的日本网络销售海尔产品,三洋用海尔的中国网络销售三洋产品,海尔成功地进入日本市场。2002年2月20日与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采购成本和制造规模优势互补、双赢发展,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合作,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另外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

总之,企业在国际扩张中的能力配置是一种管理活

动,企业要改变观念,积极接收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资源,把可获得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动态配置。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国际化的作用。将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一环,双方将利用自己在技术、营销、网络、市场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海尔与三洋的合作、与台湾声宝的合作为海尔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对国际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了竞争力,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3,能力提升(Caoability Upgrading)。环境动荡是提出动态能力理论的重要背景,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能力提升是解释国际化成功的重要思路。跨国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拥有和部署能力的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其获得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力提升。

海尔的海外建厂并不仅仅为了实现规模生产,提高营业额,更主要是通过品牌的本土化克服来自陌生国家市场的信息、语言、文化、教育、商务实践和法律的障碍,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否则,由于经验和信息的缺乏形成的不确定性足以阻碍国际化的发展。逐步将品牌扎根于当地的消费者。真正实现与用户“零距离”。这就是海尔海外建厂的根本目的。例如海尔集团根据美国独身者和学生的消费特点,在美国市场上推出了60升到160升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箱。2001年。海尔推出的小型冰箱在美国180升以下小冰箱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30%。再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迈克冷柜”将冷柜的下部设计成抽屉式,充分考虑人机工学。使身材矮小及不方便使劲弯腰的人,能轻易地存取深层的食物。该产品一问世就深受消费者欢迎。海尔产品更加贴近目标市场。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海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从顾客和供应商等多种渠道提升能力,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销售,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能力提升是企业接收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知识和资源等,又要对企业原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跨国公司需要持续地建立和提升它们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转移,在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找到新机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并实现国际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不断进行能力提升是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关键。

四、小结和启示

跨国公司是适应生产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当今动荡的国际环境中要求得生存和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在国际扩张中的动态能力,从而达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目的。与以往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优势的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扩张不同,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论证了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影响机制。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为企业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拓展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优势的观点,单纯的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组合已经无法成为跨国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认为具有能力拥有、能力配置、能力提升的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克服异域性劣势、将自身独特的资源能力优势拓展到外国市场并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结论表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更重要的表现在企业的能力配置,通过能力提升,不断创造新的能力,对公司资源、能力的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篇4

一、东方神话

“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

“资本”是船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海尔号”有多大?

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

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他一上任,觉察到了市场信号,发出的号令是:“起跑创名牌,冲刺到名牌!”重任肩上挑,使命不能辱。76台冰箱不合格,他不是降价处理。而是扬起铁锤,一台一台砸烂。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效应:海尔产品件件皆一流!海尔人决不能心存“二等品”意识!13年来,“海尔”两字迅速膨胀,海尔优势逐年上升。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海尔已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是世界家电一强。

海尔品牌的价值,经权威部门评估。1995年为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国人喜欢海尔,洋人认识并接受了海尔。英文本是世界通用的文字,可美国、德国的经销商却偏偏在自己的包装和名牌上,赫然印上“海尔”两个大大的中国汉字。

文化的灵魂作用

海尔拥有一座采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富矿”,那就是企业文化。海尔员工人手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海尔企业文化手册》,总共30页,精致得特别,精致得可爱,这就是海尔文化的“经典著作”。全书三部分11章节,内容有海尔理念、海尔战略、海尔经营目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全书不足5000字,但它是企业文化“全书”。“全书”并非全部,看企业文化的真谛,主要看他们波澜壮阔的实践活动。他们巧妙地把“斜坡球体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如同一只球,在往坡上爬,必须不断克服阻力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1为此,必须实行“OEC管理(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面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位员工按“日日毕、日清日高”的标准检查自己,使每项工作每天都有新提高,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向上“爬坡”。“企业每天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这才是正常的、成功的。”海尔达到了国外企业管理专家要求的境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当它回实践中去时就变成了推动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才的根基作用

企业活动是人操作的,扩张也必定靠人去完成。张瑞敏是海尔“联合舰队”的“指挥长”。以杨绵绵为代表的三位副总裁,最善于领会、发挥、执行张瑞敏的意图,是优秀的“舰队舵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个事业本部的本部长、总经理们,他们都是谙熟悉市场,战法练达骁将。是他们把张瑞敏、把决策层的创造性延伸到“顶”到“边”,让海尔好戏连台,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辉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海尔崭新的用人理念和机制下面,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海尔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大选”,人事部把空岗情况公布于众,每个人都可以上台打擂。这种“大选”,为海尔培养了一批人才,造就了一批人才,激励了一批人才。资本、品牌、文化、人才,这是企业扩张的四大必要条件。从海尔看扩张,四项缺一不可,某一项不强亦不可。四项皆强,方可谈扩论张。假如基础不实,底子不厚,即使一时成功,也是勉强搭起的空中楼阁,很快就会倾塌,甚至会把自己拖垮。

三、扩张的战略

在风起去涌的企业兼并扩张大潮中,海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尔的兼并扩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一套自己首创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这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保证了海尔15项兼并扩张案例个个成功,其中有的案例堪称经典之作。羡慕海尔兼并扩张的结果,就应该研究海尔兼并扩张的过程,学一点海尔扩张的战略。

“吃休克鱼”理论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这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此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决定性的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兼并重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波音和麦道的合作就是“鲨鱼吃鲨鱼”典型案例。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鳗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5件兼妆案中有14件是按照“吃休克鱼”的模式进行的。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1+14>15的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鱼性不同,吃法有异。海尔兼并重组的十几家对象企业分属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海尔探索了不同的兼并重组形式。该红烧的红烧,该清炖的清炖。

归纳海尔的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整体兼并,也就是依托政府的行政划拨实现企业的合并,比如对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红星电器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洗衣机70多万台,拥有3500多名员工,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1亿多元。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兼并3个月后扭亏,半年后盈利151万元。

二是投资控股。整体兼并更多地出现在同地区、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兼并中,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则主要依靠投资控股的形式。1995年12月海尔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迈出了跨地区经营的第一步。1997年3月,海尔再度挥师南下,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并创下了“一个月投产,第二个月开成批量,第三个月挂牌”的“海尔速度”。

三是品牌运作。品牌是一种标识,代表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在通过运作资本实现兼并扩张的同时,海尔开始以无形资产调控、盘活有形资产的尝试。山东莱阳家电总厂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曾名列行业三大名牌之一。1997年1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以“以定牌生产”的方式合作推出了海尔“小松鼠”系列电熨斗。8月,又进一步组建了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首次以无形资产折股投入合资企业,开辟了低成本扩张的新途径。

四是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既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又是海尔“先进市场、后建工厂”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重组方式已经超越了“吃休克鱼”的模式,而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一条活 鱼。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海尔虚拟经营的成功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是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扩张重组新形式的探路者。克隆海尔鱼

“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这是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海尔扩张的宗旨:求强,而不仅仅是为了做大。想“做大”是很容易的。1997年上半年,海尔平均每两天就接到一个企业要求加盟的信息,涉及重工、轻工、电子、生物、服务等各个行业。仅就彩电而言,用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的话说:“一个通知下去,马上就可以拉进生产300万台的能力。”

因为求强,所以海尔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企业重组后的潜能。海尔兼并重组的过程,实质上是海尔自我复制的过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克隆海尔鱼”。许多人都问张瑞敏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尔搞兼并个个成功?张瑞敏总爱以麦当劳作比:麦当劳在世界到处设店,不管你的饮食习惯怎样,生活习俗如何,都能够征服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或者叫经营理念。兼并能不能成功,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经营模式。如果你自己的经营模式不成功或者不成熟,那么兼并别的企业只会是一种灾难。

一般接收兼并企业,第一个派去的总是财务部门,海尔第一个派去的却是企业文化中心。由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讲海尔精神、海尔理念。当年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就是如此,没有一分钱的投入,靠海尔精神、海尔理念激活了一个企业。今天这家被兼并的企业用同样的办法成功实现了爱德洗衣机的合作、重组,在被称为“中国家电之乡”的顺德复制了一个新的海尔。

海尔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昂首步入世界500强,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扬帆出海的“联合舰队”,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鱼”。中国经济要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

四、扩张风险的防范

兼并扩张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扩张也有风险,盲目扩张很可能给企业埋下致命的隐患。因盲目扩张遭致灭顶之灾的案例,国外有,国内也有。

所谓扩张风险,即企业在扩张时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可能来自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

在海尔13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合并、兼并了15家企业,产品从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洗衣机,又从“白色家电”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如果说一次扩张成功不足为训,15次兼并扩张的成功,就说明一个问题:海尔集团对扩张风险的防范,也有可圈可点的妙笔。

多元化风险的防范:“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时,一般都在打这个“如意算盘”。实践的结果显示,往往并不是都灵难,失算者并不比胜算者少。面对企业多元化扩张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风险,有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疑问。甚至提出:“谁家的多元化成功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的这个多元化发展战略,属于第三种立场。

“问题不在于企业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搞多元化。”海尔的决策者张瑞敏如是说。显然,对于企业的多元扩张,海尔人持的态度是:有前提、有条件、讲方针的谨慎的肯定。这是一种风险意识、有风险防范措施的立场。

海尔已经“亮了”的东西是什么?它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一是以“日清日高”管理法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靠质量享誉的名牌效应;三是覆盖广泛的市场网络和星级服务体系。

这三张“王牌”,主要是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海尔兼并扩张、资产重组的特色,也是其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秘诀。

组织风险的防范:五阶段对策

企业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上的集团化。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说,组织风险可是一种致命的风险。

如果规模化的结果是1+1<2,就是规模不经济。这种情况,一般源于企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不科学。

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力的度,历来是大集团最头疼的难题。分权不到位,所属的企业容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分权过度,缺乏必要的控制力,总体上又形不成1+1>2的效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模式,既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组织风险,又为实现1+1>2效果奠定了组织保障。

分权与控制力这对矛盾,在企业组织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1、初创阶段(1984-1988年):规律性的问题:企业组织不正规,海尔采取的对策:确立名牌战略,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定向发展阶段(1989-1992年):规律性的问题:低层管理者要求自主权。海尔采取的对策“权力分散化”。

3、分权发展阶段(1992-1996年):规律性的问题:因分权形成多个利润中心,协调、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允许各自为战,不允许各自为政”。

4、协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规律性的问题:管理部门出现官僚作风,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协调发展。

5、合作发展阶段(目前正向此过渡):规律性的问题:职工因创造性工作而感到紧张、压力。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实现个人价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感情和体力上都精疲力尽,但心理上十分满足”。

人事风险的防范:“赛马”、“用亦疑”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的管理,涉及选人、用人的观念,标准、制度和机构等内容。其中某个环节搞得不好,就会出现人事风险。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膨胀。人事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海尔在人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有效地防范了可能的人事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种尊重人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成才的积极性,防范离心力风险。

2、“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这可以有效防范“无事找事”的组织风险。在风险管理理论中,“无事找事”是组织人事风险的一个定律。

3、“赛马不相马”。“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就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人才选择中,从概念上消除,防范住了任人唯亲、用人凭领导好感的组织人事风险。

4、激励机制:工人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所谓“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变。管理人员实行“届满轮流,升迁靠竞争”。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范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所带来的怠惰风险。

5、“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张瑞敏有一个高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通过“赛马”方式“赛”出来的人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以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之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有些人权力大了就把握不住自己,监督就是爱护,无情就是有情。及时地审计,可防止铸成大错。海尔的这个高论,我们暂且称之 为“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在实践中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机制。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企业组织人事方面的授权失当风险,在海尔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防范。

在兼并扩张成为全国性热潮的今天,我们也给有扩张冲动的企业提个醒千万别漠视扩张风险!一定要研究扩张风险,防范扩张风险。

海尔是怎样步向成功的呢?

海尔原是一家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企业,争取到原轻工业部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经过10多年的裂变,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成功之处归纳为4点:

1、海尔的发展战略。海尔自1990年开始,按照“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相继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创世界名牌的奋斗之路,其提出的市场国际化的“三个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都体现了海尔的经营意识颇具战略性。

2、海尔的扩张之路。海尔发展之路实际是一条扩张之路,从资本运营、品牌运营、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3、海尔的扩张策略。海尔在扩张过程中所运用的“吃休克鱼”理论,以及吃鱼的四种方法,都是结合自身情况和周边环境,将自己的扩张灵活进行,而不是一味盲动。

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 篇5

1)海尔集团实施两种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是从1984年到1991年为期七年的品牌发展阶段。七年间只做冰箱一种产品,通过冰箱逐渐建立起品牌的声誉和信用;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到1998年的又一个七年,海尔通过多元化战略成功避免了产品单一带的竞争风险,同时形成了网络和产品互补。

2)海尔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特征是:(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充分使企业的能力与多元化的节奏相匹配,当能力一般时就放慢节奏,让能力较高时就加快节奏,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逐步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就逐步加快。(2)根据行业的相关度进入新的行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行业之间的相关度成正相关,相关度越高成功率越高。海尔的多元化正是根据行业相关度,从高度相关,到中度相关,最后到低度相关甚至是不相关。

计算题答案提示:

1、继续使用旧设备时:

旧设备年折旧=150*(1-10%)/10=13.5 万元

旧设备账面净值=150-13.5*5=82.5 万元<变现值 100 万元>

初始现金流量=[100-(100-82.5)*33%]=94.225 万元

营业现金流量=1500-1100-(1500-1100-13.5)*33%

=400-127.55=272.45 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150*10%=15 万元

继续使用旧设备净现值=272.45*(PVIFA10%,5)+15*(PVIF10%5)

-94.225=272.45*3.7908+15*0.6209-94.225

=1032.80+9.31-94.225=947.89 万元

2、更新设备时:

新设备年折旧=200*(1-10%)/5=36 万元

初始现金流量=200 +100(1-33%)=267万元

营业现金流量= 1650-1150-(1650-1150-36)*33%

=500-153.12=346.88 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200*10%=20 万元

采用新设备净现值=346.88*(PVIFA10%5)+20*(PVIF10%5)-267

=346.88*3.7908+20*0.6209-267=1314.95+12.42-267=1060.37 万元

海尔客户关系营销案例 篇6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登陆海尔的 CRM网站,按地域和产品查看销售信息。作为海尔集团商流本部的负责人,他会敏感地发现任何异常的情况。事实上,此类信息在 14 年前也有,那时周云杰刚刚分配到海尔一年。“那时是铁制的档案盒,里头有海尔的销售员手写的每家商场的销售档案。”

如今,海尔的客户档案盒已经被 CRM 信息系统取代,但是周云杰强调,CRM(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而是企业对待客户的态度,即使没有这些软件系统,海尔仍然会非常重视与客户的关系。

就像客户关系管理的硬件系统在升级换代一样,海尔在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上也在不断创新。现在,海尔对销售员的考核不再以销售量为依据,而是围绕“让客户赚钱”的核心思想,确定在四个指标上:客户库存的周转天数、客户利润率、客户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海尔产品在客户销售额中的份额。也就是说,考核的指标不是你有没有帮助海尔赚钱,而是你有没有帮助客户赚钱。

C:客户

海尔的客户主要包括以下 5 类:跨国连锁公司、本土连锁公司、大商场、加盟专卖店、专营店。其中销售额较大的为专卖店和大商场,其销售额分别占海尔总销售额的 1/3 左右,但本土连锁的增长幅度飞速提高。尽管周云杰说对每一个客户海尔都一视同仁,海尔仍然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客户倾斜,为此他们在总部设有大客户部,同时在全国42 个工贸公司中都设有专人为大客户服务。

海尔目前在全国的客户经理有 600 多个,平均 1 个人负责 10 个左右的客户,而海尔在全国的销售网点大概在 6000-7000 个之间。从2000 年开始,海尔将以往以产品线为单元的客户管理整合为按区域划分的客户管理。此后海尔的三类经理将各司其职:产品经理负责了解产品知识并实施营销策略;客户经理发现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需求;型号经理找寻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

“表面上的需求只要用心都可以看到。但是要做到聆听消费者的声音,那就需要全身心投入了。”周云杰说,对海尔目前 1.6 万人的营销队伍来说,观念的彻底改变仍待加强。如果观念改变了,和客户的关系就能改变,海尔和国美电器的合作就是一个例子。R:关系

国美与海尔的关系曾经不如人意。双方在做生意的理念上有差距:国美坚持提供价格最低廉的产品,而降价却是海尔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然而,2003 年 1-4 月,海尔与国美在北京市场上的关系发生了大转折:销售额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4 倍以上,国美成为海尔在北京市场销售额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客户之一。不仅如此,国美与海尔还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北京市场上共同展开营销活动,进行强势联合。

负责海尔在北京地区销售的北京海尔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对此变化的解释只有一个:海尔对客户,尤其是像国美这样的大客户的营销态度发生了变化。“说实话,对集团总部提出的让客户赚钱、用户满意、员工增值的说法,早先我们并没有悟透。”而在天才企业家加管理思想家张瑞敏的领导下,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员工的头脑中慢慢地渗透。同时,CRM 信息系统为差异化营销提供了支持。具体说来,张鹏每天登陆的海尔CRM网络为他和其他销售人员掌握整体销售情况提供大量帮助,而总部的商流本部为各地销售员搭建整体营销舞台又使各地区获得极大支持。而且,国美在北京总部的负责人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同时从海尔在北京的负责人和青岛的负责人那里获得快速反馈。

张鹏发现,海尔和国美市场定位冲突是可以解决的,以往海尔的销售者并未仔细研究国美的需求。一个销售代表被专门派往国美,了解对方的需求。“举个例子来说,尽管同为低

价电器销售连锁店,国美和大中对海尔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以冰箱为例,国美需要180-220 升、价格在2000 元左右的产品,功能上需要耗电少。而大中则需要品种更为齐全,不像国美需要高端精品和低价产品两个极端。”从去年开始,海尔在北京的销售人员行动起来,主动上门确定客户的市场优势和所需产品,帮助客户完成差异化定单。

国美电器总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李俊涛对海尔的服务很满意。“以往我们与海尔之间的冲突主要是价格冲突。随着海尔提供的定制产品策略推出,以往包销买断的矛盾就可以规避了。去年在北京市场上我们进行了大的整合,在此之前我们之间的交易量少,合作也不像现在这么通畅。”李俊涛强调国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实行了新的采购方式,即定制的方式。以国美销售的海尔产品为例,其中 70%-80%是应消费者需求而定制。

张瑞敏强调的速度也是和国美合作的一个法宝。“像按顾客需求定制产品的采购方式,我们与其他企业之间也采用。但是海尔的反应速度比较快,对我们需求的跟进速度快。”李俊涛说,“这种反应速度体现出海尔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度,说明海尔略高一筹。”M:管理

和张瑞敏一样,周云杰按照三个阶段来划分海尔的客户关系管理(1984年-1991年的名牌战略阶段;1991年-1998年的多元化阶段;1998 年至今的国际化阶段)。不过,张瑞敏强调的是三个阶段不同的管理理念:“质量”、“服务”和“文化”,周云杰则侧重于不同的管理实践。

在第一个阶段,即名牌战略阶段,海尔除了“抓质量抓服务”外,对国内的客户严格挑选,主要目标是国内声誉较佳、规模较大的商场。1984 年,在国内冰箱还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海尔在国内挑选了 10 家大商场作为专门销售点。此后商场的数目不断扩大,海尔在每个商场专门派一个人回访客户,了解销售动态、顾客反应等信息,并将客户资料放在铁制档案盒里。

在多元化阶段,为了将海尔的不同产品集中展示给顾客,海尔推行在大商场建立专卖店的销售方式。海尔曾在半年时间内一举与大商场共同建立了600多个此类的店中店。为了获得商场的支持,海尔向商场承诺专卖店的单位面积销售额会高于平均水平的1.2倍。

周云杰说,事后证明海尔的店中店单位面积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平均水平的1.5倍。这让海尔有机会把不同产品的客户关系管理统一起来,而通过海尔当时执行的“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制度,海尔的销售员能够迅速每天把顾客的反应反馈回总部。

周云杰说,海尔此时的客户关系管理处于“人盯人”战术阶段,销售员对各商场的情况被要求迅速返回总部。而海尔的 Call Center(电话服务中心)体系也开始在全国建立起来。1997 年,海尔第一个电话中心在青岛建立。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在全国29 个省市纷纷成立了电话服务中心,2000 年省市范围扩大到了 34 个。

在国际化阶段,海尔开始整合内部资源,试图开放网络平台,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2000年春节后,海尔上了由 IBM 和吉林大学合作研发的 CRM 系统。事实上,在此之前海尔就采用了 SAP 的ERP 系统整合物流等内部流程。周云杰说,海尔对 CRM 系统的态度是实用就好,海尔希望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而为海尔整个销售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持。

目前,海尔通过CRM 技术实现了与客户的“零距离接触”。海尔产品在各个销售点的每日销售情况在系统中会很快查询出来。具体说来,客户可以通过海尔的 CRM 网络获得三种服务:网上财务对账、费用查询等在线账务服务,管理咨询、客户投诉服务,以及企业文化、产品推介、促销活动等网上信息服务。对海尔内部的员工来说,他们作为内部客户可以享受到库存查询、日期查询、客户进销存查询、商业智能分析等在线系统服务。

周云杰说,CRM 是拆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墙”,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客户定单,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的目的;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并解决客户在营销和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大幅度提高销售业绩与客户满意度。

三菱重工海尔青岛鲁邦风情街案例 篇7

占地面积:6437 m2

空调使用面积:约1.5万m2

选用机型:KX4全直流变频多联机组

工程造价:460万

投入使用时间:2012年10月

1 工程概况

鲁邦国际风情街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正阳中路与春城路交汇处, 是青岛北部商业核心区——城阳正阳路上第一座多功能、综合型的大型风情购物街。总投资5.1亿元, 项目总建筑面积92746 m2, 街区定位于欧式风情街, 突出欧洲特色商业街的建筑风格。鲁邦国际风情街是由沿街商铺、商务别墅、室内商铺、酒店式公寓等多种业态组成的欧陆风情商业步行街。本案充分发挥城阳市中心区位优势, 设计具有独特坡地建筑风格, 传承青岛欧式建筑传统, 商业发展具有良性商业业态链, 通过科学的商业经营管理机制, 齐聚休闲、购物、餐饮、娱乐、观光、体验、商务、居住八大功能, 浓缩青岛特色吃住行游购娱国际元素, 满足消费者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全部需求。

2 工程意义

该项目是青岛北部商业核心区——城阳正阳路上第一座多功能、综合型的大型风情购物街, 是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购物、体验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具有青岛城市元素和情结的“青岛坡地风情欧式商业步行街”, 其必将成为城阳“黄金大道”——正阳中路上的地标性项目。

3 产品特点

(1) 环保健康:采用新冷媒R410 A, 不破坏大气臭氧层;

(2) 高效节能:全直流变频压缩机, 卓越能力控制高达190级;

(3) 环境舒适:直流变频风扇, 无级变速控制, 减少室温波动 (最高50级) ;

(4) 节省空间:超群的紧凑性设计, 可达24 HP为一体化母型机;

(5) 节省资源:冷媒回收运转, 最大限度减小维修浪费;

(6) 设计自由度高:两级过冷循环技术, 实现业界超高的25℃过冷度, 增强系统延展性;

(7) 整机使用寿命长:采用毛细管和电磁阀相结合的油分离技术, 保证回油效果。

4 应用效果

鲁邦风情街属于典型商业类项目, 对于空调产品的安装维护、节能、制冷制热、静音、装修效果都有很高的要求。三菱重工海尔对应项目的各项特点为其配备了KX4超级多联楼宇空调系列产品, 该设备有效利用空闲空间, 产品采用绿色环保R410 A冷媒, 具有清洁、不燃、制冷效果好等特点;全直流变频压缩机、高频直流电机, 能效比与国家标准相比提升60%;Mente PC电脑监控、7段故障代码显示等功能, 维修维护更简便。该设备满足了综合型的大型商业步行街的节能降耗等多种需求, 给客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设备使用效果良好。

本刊点评

本次项目三菱重工海尔以适用甲方商住办公一体式楼盘多样化需求的KX4系列多联楼宇空调赢得客户的青睐。

海尔的网络化战略 篇8

海尔的网络化战略准确把握了网络化市场的时代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本质,反映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这个最基本关系上。

1、人单合一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

张瑞敏正确地指出,工业时代的管理,如泰勒制,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分工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而网络时代的管理,是建立在合工基础上。我理解合工实质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融合。

合工的概念来自钱皮和哈默。合工理论(Theory of the Combine of Labor)是管理学一个新的理论前提,它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我把合工称为融合。我在1997年出版的《21世纪网络生存术》中提出,互联网将分工创造财富,变为融合创造财富。把前者称为迂回经济,后者称为直接经济。

同是分工的对立概念,钱皮和哈默的分工原意是指流程,我指的是产消融合,更接近张瑞敏说的人单合一。我以为流程再造只是操作层面的概念,而张瑞敏是从战略上来认识合工的,对钱皮和哈默的原概念有所升华,我更愿把张瑞敏说的合工,直接理解为人单合一。

2、产消逆转是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要求。

互联网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除了融合之外,还有第二重意义,这就是方向。经济过程的起始方向,不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而是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这是张瑞敏的独特思想。它与产消逆转是一个意图。

张瑞敏指出:“传统市场,企业广告决定用户的选择,但网络化市场已转为用户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网络化战略首先建立在对互联网市场的理解上:“在网上,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到了用户手里,用户说选谁的就选谁的,企业成被动的,所以企业要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为了适应产消逆转,张瑞敏提出两个主导的转变:“在外部,用户主导企业,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再到多对多。在内部是员工主导企业。因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定要靠员工去满足”。其中,员工主导企业,是一个非常大胆而有魄力的管理创新。它完全超越了日本管理经验。我对张瑞敏说,海尔模式具有普世价值。张瑞敏给我讲改造三洋就改造在这一点。只此一点就发挥了奇效,说明海尔模式不只是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海尔的网络化战略解决了网络化企业的组织架构问题

对于网络化企业,张瑞敏提出:企业必须网络化,变成网络化的企业,才可能适应这个网络化的世界。海尔的企业组织架构,从原来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又从“倒三角”扁平化为节点闭环的网络组织。组织的核心是网络化组织、网络化资源和网络化用户资源上的三无三自。张瑞敏从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要什么(HOW)三个方面,各有详细的解释。

三无是指针对网络化组织说的企业无边界,针对网络化资源说的组织无领导和针对网络化用户资源说的供应链无尺度。三无之间,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目标的关系。

1、网络化组织

1)第一个“无”,是企业无边界。网络化组织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边界被打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场新的产权革命。按工业时代的产权理论,企业是以专用性资本为边界建立的,不享有专用性资本的就在企业外边。但网络时代的产权,发生了归属(支配权)与利用(使用权)的二元核裂变,出现了“使用所有权”("access over ownership”)这种新的内外不分的新产权结构。

海尔的创新在于,实行平台型的按单聚散,随时按需汇聚全球最一流的资源,形成动态优化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并不是一定的,根据单不断优化。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我个人认为,按单聚散下一步要向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的OSPF动态路由链接的思路发展。也就是说,单不仅要包含生意,还要包含动态关系结构。

2)第一个“自”,是自生成。指自主经营体自驱动生成高标准的单。理想状态是高标准不变,实现路径随机应变。将来,由大数据驱动自生成,在生态圈中,与相关资源联起来,形成单。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大数据来定,通过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预先洞察,实时决策。

2、网络化资源

1)第二个“无”,是管理无领导。张瑞敏解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易经》的第一卦乾卦说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一直到最后最高境界就是群龙无首。海尔敢这样做,真是让人佩服。实际上,群龙无首后,每人都是CEO。原来一个CEO,海尔就成了世界第一;现在从上到下全是CEO,将来海尔更不好惹了。

关于群龙无首,我也在底下与海尔中层交流过。我问,决策权都交给一线员工了,会不会出现微观敏感,但对全局和长远不敏感的情况。他们说,这就需要领导呀。群龙无首后,领导并不是无事可做,一是要把握全局;二是用风险机制对“破坏性创新”进行支持;三是提供后台支持。

2)第二个“自”,是自推动。要从法约尔式的层层监控,转向人单优化;变成高单竞岗,能人聚合;实现人单正反馈循环,以推动出现更高的人和单。

3、网络化用户资源

1)第三个“无”,是供应链无尺度。供应链无尺度是借用安德森《创客》里提出的概念,是指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求。安德森的概念,实际是从巴拉巴西那里来的。巴拉巴西所说的无尺度(scale-free),强调的是自组织网络中的幂律分布规律,也就是长尾曲线。将来不仅要实现大规律定制,还要考虑按需定制。

2)第三个自,是自优化。通过预酬锁定,使自主经营体成为自推动的小微公司。从以往的层层按职务高低拿酬,变向单酬自推动。

在三无三自之上,是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这个愿景。成为自己的CEO,不等于光靠自己。每个人都是资源接口,以设计人员为例,不是看本人设计是否一流,而是看通过自己这个接口,是否能接来一流的设计。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能自寻师打天下,象亚历山大找亚里士多德。

张瑞敏指出,网络组织下面有两个基座非常重要:一个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上面的网络组织是在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前提下形成的,这里很重要的是战略损益表。网络组织最终的底座是海尔文化,就是我们的各种观念。观念不对,文化不对,肯定不行。

上一篇:行政部全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防暴力和防拐骗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