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的作业

2024-07-24

形势与政策的作业(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的作业 篇1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类111 姓名:韦顺帅 学号:1104200146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如一阵春风,振奋人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凸显地位。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

形势与政策的作业 篇2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 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维护稳定大局, 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 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 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 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发布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 无统编教材, 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 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 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 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 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 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 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驳斥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 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台湾问题。

2008年~2009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邪教“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台湾问题。

2009年~2010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 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 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 “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 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 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 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 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 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 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大学三年或四年, 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 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 在同一时间, 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 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 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 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 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 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 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 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偶尔一、两次还可以, 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 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 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 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 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 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 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 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 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 当然, 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 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 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 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

所谓“大范围”, 就是每学期开学前, 由党委宣传部牵头, 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 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 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 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 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 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 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 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 因此对大学生而言, 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 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 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 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 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 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 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 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 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 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 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 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 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 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 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 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 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 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 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 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 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 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 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 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 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 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四川文理学院从2004年至2012年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做法与经验, 并对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宋雪萍, 孔庆祥.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几点构想.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育文.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民日报, 2011.5.8

[3].刘志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講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則。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形势与政策作业 篇4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在中西部几年试点后,目前已扩展到全国25个省(区、市),使22748万亩荒山、荒滩和陡坡地重披绿装。据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最近完成的退耕还林中期评估报告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转变,有效遏制了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构筑了生态安全体系。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初步改善了工程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全省新增林地645.7万亩。目前,全省大片荒山、荒滩和梯田正被绿油油的小树所占领,去年全省城乡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01天,为多年来所罕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国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但是最近几年来,恶劣的气候使得青海省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森林覆盖率仅有3.1%,是全国各省中最低的。为了保护河流源头的生态环境,青海省3年来已经将22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或还牧。不但改善了长江、黄河等河流源头的生态环境,还使全省30多个县市的环境得以好转。该省计划今年将216万亩土地退耕还林还牧,将有41个县市从中获益。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林生态组副组长秦玉才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将对我国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5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需净增森林面积16.48亿亩。业内人士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退耕还林规划任务完成后,将新增林草面积4.8亿亩,工程区林草覆被率平均增加4.5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以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部署。工程建设范围之广涉及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1897个县(含市、区、旗)。从6年(1999~2004)来的实践效果看,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域,成为许多地区农村经济活动的重

心,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方经济发展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退耕还林还草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要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因此,对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背景及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剧了自然灾害,加大了受灾地区的贫困程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使我国上下都强烈地意识到,加快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继1996年、1998年之后第三次跨过5亿t大关,全国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状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以此为契机,中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实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以粮换林草的基本方针,从此拉开了我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序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到2010年,总计新增林草植被3200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466.7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3万hm2(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见表1),陡坡耕地基本耕还林还草,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被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

经过1999~2004年6年努力,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任务1671.1万hm2,其中,退耕还林700.2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种草970.85万hm2(见表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从试点到全面展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的。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正式在13个省(区、市)展开。2001年,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展到2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启动。2003年,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将退耕还林还草等六大重点工程作为实现林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确保质量。其有计划地逐步推进的特征是很明显的。(2)退耕还林还草已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4年之前,退耕还林还草表现为规模扩张型,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99~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省份由3个扩张到25个,退耕还林还草计划面积由44.7万hm2增加到574.9万hm2,整个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是前3年试点任务总和的2.5倍。2003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比2002年还多了130多万hm2,达到713.33万hm2。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成果、规范管理、落实政策和后续发展等方面,全年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总任务缩减为373.3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66.67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06.66万hm2,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成效,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开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据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2004年3月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据水利部门监测,黄河龙门水文站在年径流量近似的情况下,输沙量由1998年的4.48亿t降为2002年的2.35亿t,减少了47.5%。2000~2004年,黄河实现连续5年不断流。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特别是强沙尘暴发生的几率也大大降低。据观察,内蒙古凉城县蝗虫的数量也有所减

形势与政策作业 篇5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了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也较多,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决不可掉以轻心。从国际看,尽管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基础仍不牢固、进程也不平衡,风险和隐患依然不少,复苏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正在经受考验,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余波未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看,农业稳产增产和抗灾救灾形势严峻,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管理通胀预期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繁重,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此外,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这些情况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进一步增多。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上,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而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关键是要围绕“一个核心”、坚持“基本政策取向”、突出“六个着力”。“一个核心”就是,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基本政策取向”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六个着力”就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抓好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继续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

1谐稳定。

二.怎样看待我国周边的动荡?我国的“大周边战略”主要从那几个方面着手稳步拓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做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正是基于周边关系对我国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必须准确“把脉”、从容应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稳步拓展 “大周边战略”。

一要强化“和平发展对外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对外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对外工作须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对周边态势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加强对周边重点国家与“热点”、“难点”的调研。二要拓展周边外交的内涵与外延,以“分片经营”为基础,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平洋“六大块”,统筹陆地与海洋事务,统筹“东线”与“西线”,统筹周边外交与沿边沿海发展。打破不同区块、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三要将“睦邻外交”推陈出新,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巧妙化解美国的“分化”伎俩。周边外交应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力量对比,充分体谅周边邻国对中国加速崛起的“心态失衡”、“心理落差”乃至“疑虑”与“担忧”,大力“增信释疑”、致力“互利共赢”。扎实稳步推进周边经济、文化、安全与环境合作,与邻国在经济上加强相互依存,在文化上培育“亚洲”认同感,在地缘环境上加深“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妥善处理与邻国的海洋权益与边界争端,增加军事互信,拓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减缓“安全困境”,力争将“外力”介入的机会减少到最低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

六是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

七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形势与政策

1、你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的形势,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中国,是一个正在腾飞中的巨龙,在今年世界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中国仍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在稳定世界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强,逐步走向一个世界强国。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当今的中国形势不容乐观,如中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都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还有各个大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对我们的公司进行反倾销制裁,这一切都是针对迅速发展中的中国,但同时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也应该让我们看到的机遇,我们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巧妙应对,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做好应对策略,做好下半年应对经济危机的工作,我们应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在此基础上,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上,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在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工作思路的同时,也要把握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继续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信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将会取得新的高度,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伟大复兴。

2、怎样看待我国周边的动荡?我国的“大周边战略”主要从那几个方面着手稳步拓展?

答:近些年来,中国的周边是一直很不安定的,尤其是近些日子里来,周边各方向多个国家与多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如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伊朗核问题僵局、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韩朝“天

安号事件”等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是中国面临严重而复杂的挑战,最主要的挑战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

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

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

五是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

六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

这些挑战也使得中国不得不紧张起来,不得不扮演起调解者的角色,为什么中国要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呢?因为一个国家要想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安全环境,尤其是周边的环境。而中国是一个有十四个邻国的大国,并且对于腾飞中的中国来说,周边的稳定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通过我国的努力来改变我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从而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与腾飞。

当今周边的不安定,使我们更深切的认识到周边地区稳定对我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重要。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中国用一脉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以“四片经营”基础,对周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清了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并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通过远近结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稳步拓展: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

六是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

七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作业 篇6

《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总书记话,题 目:姓 名:王兴卫学 号: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完成日期:做合格共青团员》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共青团员严于律己 20160419310017 专业 卓越人才 班 2017 年 06 月 16 日

共青团员严于律己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就要要做到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是共青团员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共青团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同时共青团还是党的亲密助手,肩负着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艰难历程还需要要求共青团搞好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字:

刻苦努力

树立远大理想

勇于担当

一、既然是共青团员,就得必须刻苦努力

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一样,要求共青团员有先锋模范的作用,在青年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挣做班上学习好榜样,积极帮助班上同学以及宣传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团的知识,增强团的意识。列宁曾说过:“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是从星期六义务劳动开始的。”在公交车上让座,在马路上扶老人们安全过斑马线,一些极小的事情,都是我们把空谈付诸实践的好机会。在家中孝敬父母都是每一名共青团员必须做的事。由此,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是需要我们在各方面都必须完善的。

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拉蒂默

二、共青团员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可以将我们的目标确立好,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就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将来可以更好的融入共青团的团体之中。有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自己可以为社会、为共青团、为共产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史拉兹所说:“我们用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接纳团体,与团体共同进步,同甘共苦才是我们共青团员必须的团体精神,就像同一个班集体一样,要会融入集体,拥有集体意识,学会为集体而考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学会微笑面对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失败,有时候“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周总理那样的伟大理想,渴望拥有巴尔扎克那样的人生目标,渴望拥有卡纳基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有几度发誓要努力拼搏,但是却整日躲在宿舍里玩网游和玩手机,这明显偏离了共青团员的基本要求,他们没有了目标,更加没有了理想,他们显然已经失去了人生的导航,每天虚度着过日子。如果人生失去了理想,生活就会失去光彩。失去了理想,生命就会枯萎。失去了理想,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失去了理想,人生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艘在大海上失去导航系统的舰艇,随时都有可能撞焦。而共青团需要的是一名能够明确自己目标的团员。

三、共青团员要勇于担当

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诚信的表现。用于担当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才能够见识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每当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时,这时就需要的是我们的勇气。没有勇气,怎么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呢?共青团是一个需要有责任和勇气的团员,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都能够冷静的面对他所面临的危险。

如果没有勇气来承担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够履行共青团给我们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的义务呢?

怯懦只是夺去安全的手段,它不仅减削我们的卫护能力,甚至于驱我们于毁灭之崖,使我们碰着从来无意干犯我们的灾祸。——沙甫慈伯利

担当是一种表现,一种接受与责任的彰显;担当是一种勇气,一种大爱与慷慨的豪迈;担当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与思想的跨越。担当精神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贯穿于我们党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农机跨区作业的新形势与思考 篇7

1农机跨区作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

1.1跨区作业的市场化促进了机具发展

在江苏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效益的拉动下,江苏稻麦联合收割机数量多年持续增长(见图1),其中自走、全喂入式收割机近十年增量占收割机总增量的87.8%,纵轴流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因处理能力强、清洁度高正逐渐受市场青睐。在“八五”“九五”期间,江苏新型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之后,苏中、苏北的发展成为新的亮点,尤其是以徐州、连云港为代表的苏北地区,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见图2)。表面上看这种发展仅是机具数量的变化,实质上是农机化发展质的飞跃。早期,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投入力度大,农机化发展起点高、进程快;而苏北地区受地方经济条件所限,财政投入有限,农机化发展主要依靠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市场化之后,江苏省购机补贴政策向苏北地区倾斜,进一步加速了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发展。长期以来,江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均以苏北地区机具为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2跨区作业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服务为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和作业收益开拓了思路。随着江苏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机插秧工作的推进,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发挥其机具、技术、人力优势,除参加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稻麦外,还相继开展了机收玉米、机耕、机插秧、机植保、秸秆机械化还田等跨区作业服务。插秧机跨区机插已成为江苏跨区作业的另一张王牌,服务市场基本稳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作业服务面积逐年增加[1]。近五年江苏跨区作业情况见图3(说明:从2014年起,由原来统计本地机具出去作业情况改为统计外地机具来本地作业情况,故数据曲线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1.3跨区作业的运营理念更趋理性

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江苏乃至全国稻麦联合收割机量的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机手、机具相继加入到了跨区作业的行列,跨区作业量在2008—2009年达到了高峰。随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市场供需矛盾开始转化,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总体平衡,局部地区机收市场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出现了机具扎堆、相互压价、争夺市场、效益下降等恶性竞争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推进,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机具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在提高,江苏稻麦联合收割机参与长途跨区作业的团队、机具逐步减少,百台以上联合收割机组成的跨区作业大团队已不存在,跨区作业团队规模基本上都在10台机具左右。苏南地区稻麦联合收割机重点在当地收获,几乎退出跨区作业队伍[2]。苏北地区跨区作业服务相对活跃,特别是连云港、徐州、淮安地区,2016年参加跨区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均在6 000台以上。由图3可以看出,外地来江苏参与跨区作业的机具在减少,江苏本地机具正逐步占领作业市场。就全国而言,跨区机收仍是夏秋大忙的主力。2015年全国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总量达56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有30万台。

1.4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不断优化

在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发展的前十年,跨区作业业务以机手自己联系、朋友介绍为主,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2003年农业部出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鼓励和扶持农机推广站、乡镇农机站、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户等组建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中介服务。中介机构的存在解决了机手在跨区作业过程中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单独寻找作业机会难的问题,但部分跨区作业中介组织也存在着规范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文化业务素质较低的现象,多收费少服务、只收费不服务、重复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在跨区作业市场日趋规范、机手外出长途跨区作业日趋理性的情况下,大规模的组队形式已不适应生产需求,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机大户作业队负责人、跨区作业经纪人为首的小规模、成员基本稳定、作业区域相对固定的跨区作业团队已成为市场主流,订单作业、合同作业成为跨区机收的新趋势,跨区作业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1.5跨区作业的服务收益总体下滑

相关研究表明,除去联合收割机折旧以及油料、维修、食宿、运输、中介、雇用人员费用等投入成本,收割机单台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即可盈利。早期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机收规模和机收价格都在高位运行,多数农机户一年即可收回购机成本。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联合收割机数量持续增长,跨区机收作业竞争日趋激烈,联合收割机单机作业量不断下降[3](见表1),在作业服务价格上涨有限的前提下,机手的收益不断下降。以无锡市为例,该市2009年跨区作业成本仅占收入的61%,到2011年已上升到66%[2]。在成本构成中,人工工资和油耗各占35%左右,是影响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2009年跨区作业的平均收费价格为982.5元/hm2,2011年上涨到1 143元/hm2,上涨了17%,而利润率却从2009年的40.4%下降到2011年的34%[4],收益明显下降。

1.6信息化技术助推跨区作业有序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正加快向农业机械化领域渗透,“互联网+”农机生产管理服务模式对跨区作业的影响初显端倪[5]。“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江苏平安农机通”、滴滴农机等手机APP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免费发布机具供需、收种进度、作业价格、气象变化、油料供应等作业服务信息,引导机具有序流动,提升了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可以预防各种突发状况的产生,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的有序开展。

2有关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1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的优势

引导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发挥团队机具、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机械化耕整地、秸秆还田、水稻插秧、植保、深松、小麦播种、收获乃至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区域的季节、茬口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拓展跨区作业的范围,做到拓展一项、服务一方、满意一片,有效地提高机具利用率、使用效果和服务效益。同时,结合省级乃至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实施跨区作业的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及其负责人(或经纪人),建立统一的服务诚信评估体系,以提升跨区作业服务队伍的人员素质,提高跨区作业服务质量,促进农机跨区作业健康持续发展。

2.2关注本地机具需求与引进机具作业质量

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全面掌握当地机具数量及作业能力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进外来机具,并依据当地种植制度和生产习惯,做好作业质量、作业标准和作业规范的宣贯工作。例如:为配合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实施,明确外来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必须要有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并对留茬高度、秸秆切碎长度、抛撒均匀度提出具体要求。为保障外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顺利开展,确保当地农作物及时收获,农机管理部门有责任在外来机具到达之前,向社会发布当地作业需求和条件,避免耽误农时,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2.3疏通农机跨区作业中的关节点

农机管理部门应围绕减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要求,本着服务于农、方便为民的原则,加强部门间、部门内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抓好源头管理,确保农机跨区作业从头到尾、由始到终畅通无阻,杜绝机具“带病上路”。将农业机械的持证率、挂牌率、检审率(即农机“三率”)整治工作与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补贴、农机保险、合作社建设、平安农机创建及技术安全培训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取消跨区作业证免费发放、持证通行制度,实现农机具“靠脸”通行、优惠加油,真正实现“农机在手,畅通全国、服务全国”。

2.4统筹谋划“互联网+”在农机跨区作业中的引领作用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跨区作业中的应用仅限于信息发布与传递,应用范围较窄。在跨区作业的进程、轨迹、规模、质量、成本效益管理方面的应用基本空白。为此,要统筹谋划,开发适用于跨区作业的“互联网+”农机生产管理服务技术,搭建便于管理部门、机手、农户多方互动的即时性、开放性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分享;开发机具作业管理模块与专家决策系统,用于精准定位、面积测量、质量评估、费用测算;集成创新联合收割机等大宗农机具的机务管理,便于牌证、年检、保险、维修跟踪管理服务,便于合作社等机具拥有者掌握机具动态和作业实况,实现农机生产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机具跨区作业的针对性、时效性,保障机手和农户的利益。

摘要: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重点,分析当前农机跨区作业的新情况和新现象,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机,跨区作业,形势,思考

参考文献

[1]肖鸣祥,等.农机跨区作业新途径的探索与思考.江苏农机化,2012(2):12-14.

[2]叶红谏等,无锡市联合收割机发展状况的调研.江苏农机化,2012(2):15-18.

[3]李二超.农机跨区作业规模与效益的经济性分析.农业经济,2010(3):80-82.

[4]杨进,等.农机跨区作业发展—以江苏沛县为例·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2):14-19.

形势与政策的作业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课堂教学 政治思想

目前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从而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必须从优化“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开始,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探讨。

一、 对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评估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大、对事物的反应敏捷、勤于思索、比较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对“形势与政策”课比较爱好。但是,受就业严峻现实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技能而轻政治的思想严重,其表现在专业课堂人气聚集、座无虚席,而“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学生却稀稀落落,请假、迟到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千头万绪,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学生只重视对业务技能课的学习,轻视政治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专业技术精便好就业,“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陈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学医的要懂得医术、护理;学音乐的要能吹拉弹唱;学英语的是要打好单词和口语的基础;学历史的要弄清古代、现代的社会关系。总之,各科有各科的专业,只要能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其它公修课都无所谓。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学技术”。

二是部分任课教师受目前市场经济的表面现象影响较大,认为有技术能赚钱就是人才。只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就是为国家培养了合格人才,误将“形势与政策”课当作副科对待。还有些青年教师,看到学生的这种思想和表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敢面对学生,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无能为力,产生了应付和逃避的思想。于是对混乱的课堂纪律不加干预,备课敷衍、课堂教学被动,对课后的思考题从不检查、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得过且过、考试开卷、批改从宽。

二、 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

(一) 教学语言要生动风趣。“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教师切记不能板着面孔,更不能用训人的口气传授教学内容。要有能力把握课堂气氛,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现场表现,用通俗易懂、生动趣味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如:用警句箴言、诗词佳句,寓言神话、谚语成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授课的趣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讲授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得当、条理要清晰。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备高度知识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从客观角度分析,知识即使再丰富,对于那些轻政治、重技能、“单打一”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感染学生。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故事,一句发自内心的诗词引用,一个恰合眼前情景的成语甚至歌词,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仅是愉悦的微笑,还有对知识的深刻印象。一个语言幽默、活泼、生动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轻松、有趣,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形势与政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教学要发挥手势、眼神的助讲作用。一个善于用手势和眼神的任课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讲课中要合理地运用手势动作,去表现内容的深度广度、问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这样做能体现任课教师讲课的风格和艺术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两点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是不能长时间的重复一个手势,如不停地划圈、摆手等;二是不能滥用手势,也就是说动作不宜太多,要求要用得少、用得巧、用得有意义。如果说讲课是一门艺术,那么手势动作就是这门艺术的表现手段之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本身就具备有传情达意的功能。用眼神助讲,能给学生一种敞开心扉、诚信于人的感受。同时还具备赞成、反对、喜怒哀乐的表现力。教师在发现教室某个部位有异常现象时,一个眼神射去,立刻就会引起对方的注意,虽然没有用训斥或指责的语言,却达到了此刻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效果。一般来讲,在课堂上运用眼神的正确方法是:面对学生眼神要专注、做到情感饱满,言未出而神先行,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心灵产生互动,引人入勝,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教师的眼神不要长时间盯住某一个学生,否则会造成该生恍惚不安,影响学生听讲。教师要用通揽性的目光传神,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正视自己而不是盯住自己。用这样的眼神助讲,恰如其分、值得提倡。

三、 讲课的吸引力在于形势与政策的真实性

教师讲授形势与政策,必然会牵涉到许多具体事例。用典型的事件说明问题潜藏的含义、用事例感召学生、用事实教育学生,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真实才有说服力、只有说服力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及作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始终要贯彻这一原则,从事实真相出发、把握矛盾的主要特点,把总的形式和任务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既有科学论据,又符合社会实际,即要讲成就、又要摆问题,既报喜又报忧,让学生为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同时又为存在的问题而担忧。让他们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在忧国忧民的思考中产生动力,立志为解决问题报效祖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真实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不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更不能被一时的假象所欺骗,要做到勤动脑、多思考、准确而又全面地看待问题,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以最新的论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四、 “形势与政策”教学重在解决学生学习疑团

要想上好每节“形势与政策”课,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求知倾向和思想情绪,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心理学认为:“那些符合人们主观需要、愿望和兴趣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并加以科学的阐述,不仅能解开学生的心理疑团,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胸怀。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党的政策和新形势下的任务。

例如:当教师讲到美国舰队驻扎在台湾海峡,协助台湾防御,给大陆造成威胁时,就能看到同学们的举止表情里透出一种愤慨的情绪。接着就有学生举手提出问题:“我们的探月卫星已经发射成功,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人心安定、国力强盛,为什么还不建造航空母舰和美国对峙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确实取得了领先地位,但和超级大国相比还相对落后。现在没有建造是个事实,但将来中国建造的航空母舰,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性能方面、肯定是世界领先地位。另外,航空母舰主要是用来远航,为空军提供必备物资、为飞机起降提供场地、为飞机作战提供能源。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过去和将来都不可能入侵他国,更不能长期屯兵于别国领海,这就是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主要原因。第二,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点我们丝毫不能动摇。如果现在就有了航空母舰,而每年经济消耗就要用百亿的支出核算,而巨大的经济支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极为不利。第三,目前我国的核潜艇,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是航空母舰的克星,对航空母舰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家,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都千方百计地索取我国核潜艇的先进技术,企图加以研究。它说明了我国的核潜艇在克制航空母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通过回答问题,解开了同学们思想上存在的疙瘩,满足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使他们懂得目前抓住机遇,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使“形势与政策”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下一篇:黑板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