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2024-06-28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共6篇)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篇1

本学期,我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中重点研讨,我读了《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这本书,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经验。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是以游戏为主。而区角游戏,是我们每天在园都在做的事情,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幼儿在自由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地位,时时把握好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并进行适度的指导。从而让幼儿能在区角活动中通过自主活动达到教育目标。但是,在看似简单的区域活动中,区角的创设、活动氛围、活动形式、材料提供、幼儿兴趣及发展需要、活动作用、教师的观察指导等等都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地方。结合朱园长的讲座及自己在区角活动中的困惑及问题解决作如下总结与感想:

首先,理清区角活动定义,了解其活动功能。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指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托,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它能够促进幼儿自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发现自主的游戏、学习的,他们在寻求游戏中的快乐;在游戏中锻炼、发展其某些方面能力,学到新的知识、本领。

其次,把握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首先需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程度,设定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的创设和开展不光光仅停留在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时间里,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开放。各班级中的区角安排要考虑到班级中的整体环境与之相互和谐的。这其中也加入了教师的一些主观因素,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审美等方面来决定环境的创设,努力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下更好的游戏生活。总体就是做到“敏感捕捉,理性筛选,适时投放”。

同时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添置是关键,它是幼儿活动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活动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和玩具的提供。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在投放区角材料时,需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采用层次性策略。投放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游戏区角后,接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对于游戏的规则,预设和生成的灵活把握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合理的观察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其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单纯灌输,而喜欢在活动中自己尝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因素,他们认识的知识,只是周围生活中最粗浅的,所以有时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正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因此,我觉得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等等。

教师在活动中,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再进行观察,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篇2

一重视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1. 改善环境, 开展区域活动, 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我们力图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 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如创设了益智、建构、美工、角色、操作、语言等活动区, 在小班开设了娃娃家、汽车王国;在中班开设宝宝医院、理发店;在大班开设宝宝银行、超市等活动区域, 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探索、创造中快乐地生活、个性地发展!

2.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幼儿园最能给予幼儿自主性游戏机会的场所是区角游戏。教师不仅应关注游戏区角的设置, 更应关注区与区之间幼儿的流动和材料的流通。理想中的区角游戏状态应该是孩子们个个有事做、时时有事做, 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动物品的流通, 引发孩子的自主交往和创造热情。为此, 教师应善于结合教育内容, 为各个游戏区角增添半成品材料, 让儿童始终有新鲜感, 时时有事做。孩子们在区域中尝试、体验、探索、经历着真实的生活, 区域活动为生活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机会, 为经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教师应配合目标、幼儿能力投放区角中的材料, 以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二善于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 并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与能力, 选择恰当的指导策略, 给予孩子适宜的指导, 从而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1. 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渗透隐性指导

对幼儿区域游戏的引导, 教师应更加讲究策略, 善于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如:每一区域所粘贴小脚印或摆放的小椅子数量, 代表这一区域可容纳人数。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时, 发现每张椅子都有人时, 幼儿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 而不破坏区域秩序, 这就是椅子满座的提示。

2. 加强教师的间接引导

第一,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如:在中班“好邻居”主题活动时, 我们又以角色游戏为主线, 将幼儿已有的购物经验充分展现在游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顾客与售货员的关系, 从而促进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不断提升。

第二, 教师明确自己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更应该以幼儿的意愿为前提, 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建议。如:在进行角色游戏“逛商店”活动中, 幼儿出现了缺乏礼貌用语的使用, 看到这种情况, 我就以顾客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主动和营业员用礼貌的语言进行沟通, 为其他幼儿做出榜样, 渐渐地幼儿能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做文明的顾客和营业员, 游戏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三在师生的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1. 善于接住孩子的话题

适当开展游戏讲评, 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 如:幼儿甲:“今天, 我在水果店当营业员, 有人要买菠萝, 可是店里没有菠萝。”老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给他做了一个。”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 (教师接住孩子的话题, 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 幼儿乙:“可以用纸画个菠萝, 再把它剪下来。”幼儿丙:“可以让妈妈用黄颜色的布缝一个菠萝。”可见, 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求出发, 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求, 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时, 提供了借鉴。

2. 帮助解决游戏中突出的问题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 还可以利用机会关注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 在帮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 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 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 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

总之, 区域活动是孩子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区域活动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满足孩子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有利于促进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 值得我们幼教实践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索和丰富其组织和实施的规律、特征与步骤等, 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幼儿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统一。

摘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供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游戏和学习的活动, 活动区域的创设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 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动手能力;区域活动不仅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而且是幼儿习得活动规则的重要途径, 为此教师应重视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善于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 在师生的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活动区,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磊.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与指导 篇3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幼儿能喜欢,能持续引发幼儿的行为?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否能引发幼儿更有效的探索?

如何指导区角游戏,才能做到润物无声、有效推介?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感到幼儿的“游戏”并非如此简单,“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蕴含着巨大的魔力,而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和区角创设中却经常以“游戏”的名义绑架幼儿。老师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老师辛辛苦苦地设计制作,原来无形中框住了幼儿游戏的天马行空,包办了幼儿游戏的“手舞足蹈”。而我们老师去钻这个牛角尖,经常走进这样怪圈。华爱华教授告诉我们当我们老师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惫,把孩子搞的无所适从的时候,转变观念吧:“变我想让孩子怎样做为我想知道孩子怎样做”。

我想要做到这个观念转变,我们老师要做到两点:

第一、放下手中的活,静下心来“静赏花开”。

第二、给孩子权利、给孩子自由,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她去“奔放”。

新接手的这一批大班的孩子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幼儿园经历,但他们大多都没有参与“区域活动”的经历。一切要从头开始,物质的准备、还包括思想意识的重建。经过两周的努力,我们班的区角终于建立起来了。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们共划分了建构屋、益智堡、杂货店、美工坊和休闲书吧五个区域,每个区角都有家长和幼儿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讲明规则,介绍完材料,就要进区角玩了,孩子们非常兴奋,拿起自己的“小身份证”纷纷选择自己心仪的区角去了。有的孩子目标很明确,认准一个地方就投入的玩了起来;有的转来转去不知道先选择哪个好;有的先在这里玩玩,发现别的区角也很精彩就转移了阵地。当然,第一次接触这些新的环境难免有矛盾,有兴奋之余的彷徨,还有忘我的投入,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孩子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准备给他们适当的指导。

我发现,材料丰富的美工坊一开始就门庭若市,可不一会就门可罗雀。我本人比较喜欢美工坊,也对这个区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投放了很多的材料,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为孩子们会自己动手,忙碌的不亦乐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幅“惨淡”的光景。难道是孩子们不喜欢?难道我们的材料不适合大班幼儿的兴趣。我很不甘心,眼看着自己美好期望变得渺茫。不能轻易放弃,我决定最后“救市”,挽回清冷的局面。于是,我径直走到美工坊坐下来,拿纸做起来漂亮的剪纸。那些“游荡”在区角外还没有主意的孩子被我的举动吸引了,纷纷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你教我们吧。”“好啊,请出示你们的身份证。”孩子们一下明白了,纷纷把身份证插到了美工坊里,跟随我做起了剪纸。

就这样,美工坊里每天都有新花样,每天都很繁忙,孩子们收集来松果,我给他们调好各种颜料,他们就用小刷子给松果穿新衣,就连最坐不住的张家钺也能呆在美工坊一下午不肯出来,美工坊天天门庭若市,孩子们都以能在美工坊工作为傲。我不禁窃喜,救市成功了!

小区域大学问读后感 篇4

在如何投放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对待冷门区和热门区、如何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如何指导和评价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如何将区域活动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等方面剖析的很清晰。现在的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区域活动,但区域活动不是一件时髦的外衣,谁穿上都漂亮,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会帮助大家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二: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割空间布局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

有研究指出,教室空间的分隔会影响幼儿在区域内活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因此,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班级的空间有多大、无论把活动室分割成几个区域,空间的布局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

1、区域的数量与大小要适宜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的活动室不仅要用来开展区域活动,同时还用来进行集体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因此,班内设置多少个活动区,哪个区域的面积要大一些、哪个区域的面积要小一些,区域活动面积与集体教学活动场地如何协调共存,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区域数量的选择与活动室空间的大小、班级幼儿人数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不能一概而论。空间大的活动室,活动区域自然就可以多设几个空间小的活动室,数量就得适当减少。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区域所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次进区人数的多少、幼儿在区内的活动频率、活动幅度等指标来具体确定。通常情况下,承担近期重点目标的区域面积比非重点区域的面积要大,以确保重点目标的落实一次进区人数多的区域面积比人数少的面积要大幼儿进区率高的区域面积要比进区率低的面积大活动幅度大的区域比活动幅度小的区域面积要大。这样设置不仅带来活动上的支持,同时兼具空间视觉上的美感,切忌平均用力。当然,对于区域的数量及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幼儿的选择不断加以调整。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篇5

一、活动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及《指南》精神, 促进幼儿园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兼而提升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教师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寻找差距,从而提高区域创设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1、班级环境创设情况,教师对班级物品的管理及摆放。

2、活动区区域设置、设施设备的配置、材料的提供和幼儿区域活动实施情况。

3、区域操作材料是否具有操作性、层次性。

三、评价标准:

1、区域设置: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设置相应活动区域,在空间的分隔上、区域的选择上要便于幼儿活动。每个班级至少应设置4个区域,至少包含一个固定区域。(小班娃娃家、中班语言区、大班数学区)

2、环境创设:整体氛围美观、大方、区域标题明显,有网络图、有规则图(能让幼儿所理解的);幼儿作品呈现多元;体现墙面与幼儿区角活动的互动。

3、材料投放:

(1)教育性:区域的创设与材料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与材料的教育价值。

(2)适宜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兴趣及能力来提供材料玩具,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3)操作性:材料能引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活动,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不断探究的活动材料。

(4)多元性: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材料的选择和利用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巧妙利用废旧物品;

(5)创意性: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区域活动游戏,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趣味性、艺术性,达到美观、新颖、多功能的要求。

(6)安全性:本着安全、卫生、耐用的原则,区域设置便于幼儿活动,材料便于消毒,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四、评比办法

1、实地查看各班目标与实际操作相匹配。

2、实地察看各班幼儿活动情况,听教师介绍幼儿的操作活动,对各班级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

3、实地查看班级区角活动过程性、结果性材料(包括幼儿作品等)并调查幼儿活动情况。

4、奖项设置:全体教师及园办整体赋分,评出优胜班级;现金奖励:全园设一等奖一名(奖金2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100元),其余均为三等奖(奖金50元)。绩效评分奖励:一等奖80分

二等奖50分

三等奖30分

五、评比时间: 2014年11月30日

保教部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篇6

关键词:域性体育活动;创设 ;指导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内自主参与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其多样的活动区域、宽松的活动氛围、互动的运动方式成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的补充,成为发展幼儿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活动中,对如何进行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创设与指导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变“统一活动”为“自主活动”,变“模仿学习”为“探索学习”,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变“盲目指导”为“适宜支持”,让幼儿获得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与环境、人、物互动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基本动作的目的,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体育”。

一、体育活动区环境的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进行体育区活动的先决条件

1.根据场地空间设置活动区域

合理的区域设置是保障区域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在活动前,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划活动场地时,不仅要考虑各区域活动的性质和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各个区域需要多大的空间,环境、场地、器械如何安排和巧妙利用,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本园的环境和活动区域进行有效的结合,设置钻爬区、触跳区、投掷区、平衡区、攀爬区、跑跳区等,并使设置的活动区发挥最大的功效性。例如:我们将投掷区设置在场地边缘,并留出较大的区域空间,以此控制投掷方向,保持安全距离;楼梯拐角处比较低矮,可放置“纸箱迷宫钻爬组合”;还可利用廊架上悬挂的高低不同的自制塑料袋球练习纵跳触物;我们还充分利用草地边沿固定废旧轮胎,设置成平衡区,让幼儿进行平衡练习;倚靠园内大树架设攀爬梯,一座天然的攀爬区就设置成了……这些区域的设置能使幼儿的活动性、层次性、差异性得到满足。

2.根据动作发展设置活动区域

幼儿阶段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对幼儿基本动作的关键要领充分理解和认识,在创设体育区活动环境中,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结合本园的实际,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为基本点,设置各项活动区域,如钻爬区、平衡区、走跑区、投掷区、攀爬区、跳跃区、悬吊区、球类区等,幼儿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攀等,都可以通过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得到发展。

3.根据天气季节设置活动区域

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要随时灵活调整,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增加运动量较大的跑跳内容,在夏季炎热的天气可多进行玩沙水活动。这样,区域性体育活动既有锻炼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少量局部的活动又有大量的全身运动,既有基本动作的锻炼又有综合素质的活动,不论春、夏、秋、冬季节,幼儿都有适宜合理的锻炼活动,获得多种运动体验,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二、体育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多样多功能材料是幼儿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1.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

幼儿的活动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让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其发展水平的体育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活动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如投放的高跷,有易拉罐制作的、有竹筒制作的、有木块制作的,它们有高有矮、有宽有窄,有的可用绳子提着走,有的像鞋套一样穿着走,幼儿可根据自己能力、喜好及难易,选择适宜高跷和玩法,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2.投放的材料具有功能性

多功能的材料能使幼儿的体育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在活动中要注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动器械能体现一物多玩,变形重组。如投放的梯子平放在地上可练习走平衡或单双脚跳;横的侧立,梯子有一定的高度可当跨栏进行跨越练习;将梯子直立起来幼儿可攀爬;教师抬着梯子两端幼儿可玩悬吊,锻炼臂力。我们还利用PV管,截成长短不一,有粗管、细管,加之二通、三通、四通、弯管配件的连接,可让幼儿拼搭、拼插出各种造型,变化变形成栅栏、方格、屋架等,使幼儿不仅练习了建构,还可利用搭建好的造型进行钻爬、跳跃等活动。

3.投放的材料具有多样性

幼儿园现有的锻炼器械有限,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然物等低结构材料制作不同功能的运动器械,如轮胎、塑料袋、瓶瓶罐罐、报纸、竹子、扑克牌、紙箱等制作具有不同功能的运动器械,从而生成了各有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幼儿园日常各种材料的不断储蓄和积累,特别是废旧材料的收集,能极大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幼儿将这些器械合理搭配开展活动,如“竹梯和轮胎”搭在一起玩过“桥”平衡游戏,“PV管与纸球”结合可玩“曲棍球”游戏。另外,还可结合户外的大型器械和购买的材料开展体育活动,合理投放材料,尝试多种玩法,对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所在

体育活动区的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对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适度而有效地开展指导呢?

1.注重自主性

体育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场地、玩伴、材料和时间,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去计划、安排,去判断、解决。教师在活动中则是以活动的观察者以及问题的帮助者出现,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凸显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

2.富有针对性

在活动中,遵循幼儿动作发展呈小步递进的特点,合理改变练习环境,增加练习难度,不断提高幼儿动作质量和动作的适应性。如在走平衡木时,在幼儿走得比较熟练、轻松时,可以手提沙袋向前走,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前一动作的发展,又在难度上有了提高,保持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运用暗示性

运用暗示性教育,幼儿活动操作性能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应有重点地指导幼儿活动,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如给幼儿提供木梯,大部分幼儿将木梯平躺在地上走平衡,玩法比较单一,这时教师可以暗示引导说“还有其他很多种的玩法哦,小朋友想想”,提醒如梯子侧立可怎样玩等,幼儿易受暗示,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幼儿举一反三想出多种玩法,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运动兴趣。不同的玩法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促进了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幼儿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

在活动中,教师用鼓励、肯定、赞扬的语言和眼神暗示,鼓励每个幼儿。根据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暗示和鼓励。

4.创设情境性

赋予幼儿一定的角色,让幼儿扮演着角色活动,他们会更加喜爱参与活动。可提供一定的故事情节和创设活动情境,幼儿围绕着内容自己想象情节展开活动。如小班幼儿练习跨越、走平衡、跑跳等动作,教师可创编《小兔采蘑菇》故事,设置小河、独木桥、草地等情境,让幼儿在有故事情节、有情景的游戏氛围中进行活动,完成练习,这种有趣的情境体验,幼儿能始终保持浓厚的运动兴趣。

5.鼓励互助性

引导幼儿互助学习,让幼儿教幼儿,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机会特别多,在结伴活动中,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得到同伴的帮助,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完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让儿童教儿童,”不仅学者得益,教者在教的同时,也获得了巩固和发展的机会。

6.注意安全性

上一篇:道别的祝福语下一篇: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维稳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