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2024-08-12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共14篇)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篇1

一、简单起步, 循序渐进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一开始写日记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应该降低难度,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 从一句话入手。

学完汉语拼音后, 我就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句式, 如:“什么东西怎么样”, “什么时候,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什么时候, 什么怎么样了”, “什么时候, 谁看见什么”, 等等, 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写一句话的日记, 来记录自己在一天中的点滴见闻。

2. 掌握日记格式。

在写的过程中, 我逐步教给学生日记的基本格式及书写句子的格式, 如开头空两格、简单的标点符号等。

3. 写好几句话。

随着学生眼界的扩大、认识的提高、识字量的增加和词汇的日益丰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写一句话过渡到写几句话。要指导学生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 教给学生一些连接句子的技能。

二、调动感官, 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下去, 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可见,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日记的起点和源泉。教师应明确, 这一阶段布置日记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

1. 展现精彩校园。

除了家庭, 学校是小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所以校园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只要处处留心就可以有很丰富的日记题材。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下课十分钟同学之间的游戏;观察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文娱活动;观察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2. 感悟家庭温馨。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 也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每一天在家里所发生的事;父母每天在家里都做哪些家务活;父母每天和你说过哪些话、为你做过哪些事;你为父母做过哪些事。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不仅素材丰富了, 而且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 领悟自然风情。

大自然能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能带领我们走进诗一样的境界。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我根据天气的变化经常带领学生到室外, 去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 畅想夏日的无限风情, 收获秋日的累累硕果, 领略冬日的优美风光。

三、及时评价, 增强信心

低年级学生尤其需要鼓励, 因此,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鼓励, 从而增强写日记的兴趣和写好日记的信心。如, 有个学生写道:“今天, 我把家里的地板扫得干干净净的。”我这样评价:“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如果你能把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写出来, 你写的日记将会更加精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品尝到写日记后的成功与喜悦, 就会对每件事都更加关心, 想再试一试, 更希望提高自己。

我的童年生活 篇2

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随着姥姥一起去了国外打工,我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不知道我那时算不算留守儿童,我只知道,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的童年生活依旧很美好。

在上二年级以前,我是不住在这个小镇上的,我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每到春秋两季的时候,都要到田地里种秧苗,割稻子……这时候,我理所应当地被委托給了我年迈的太姥姥照顾。记忆中,太姥姥虽然满头白发,但却很有精神,身体也很好,我总是喜欢跟在太姥姥的屁股后面,吵着让太姥姥给我买好吃的,太姥姥牵着我的手,笑着说:“好,给宝宝买。”太姥姥每次说完这句话,我便总能捧着一大袋的零食回家。现在,太姥姥虽然还像以前那样疼我,但是我却不能再缠着她给我买好吃的了。

有一次,爷爷奶奶要到地里去割稻子,我缠着爷爷,无论如何都想去地里看看,他们实在拗不过我,只好带我去了地里。那天正好刚刚下过雨,清风夹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那感觉很是惬意。因为刚下过雨,满是泥土的路有些泥泞,我感觉鞋子沉甸甸的。临近中午的时候,土已经干爽了,田鼠们也都出来活动了,我和爷爷发现了一个田鼠洞,里面有好几只小田鼠,爷爷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根细绳,把那几只小田鼠的腿一个个绑在了这根绳上。那几只小田鼠的毛都是黄白相间的,眼睛也黑得发亮,它们挣扎着想重获自由。有几只田鼠的腿上已经有了血痕,我央求爷爷将它们放生,爷爷没办法,只好放了它们。大人们忙着收割庄稼,我忙着抓蝴蝶,捉昆虫,玩得不亦乐乎,累极了,我竟然躺在收割完的稻秆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我再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床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太姥姥,有爷爷,有奶奶,有稻秆,有田鼠……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每当我回想起这些事,我的脸上总挂着与那时一样无忧无虑的微笑。

【指导教师:马辉】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篇3

20xx年10月31日,郝老师组织我们到潍坊市科技馆进行研学。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等在科技馆外,我便迫不及待了。但无奈,排队的人很多,我也只能在人群中挤着。

终于进馆了。科技馆好大啊,我都快看不过来了。我们先来到地震体验区排队等候。谁料工作人员竟说:“很抱歉,因为地震体验区的扶手较高,而你们现在还有点小,不适合进场体验。”我有点失望,但很快就被其它的东西给吸引过去了。看那边,机器人们在跳舞,它们动作整齐美观,像在跳节奏感很强的拉丁舞,还能很明显地看出谁是领舞的,谁是在独舞,好有趣啊!

紧接着,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测长相机器的区域。郝老师将时间调到二十年后,液晶屏立马显示出郝老师二十年之后的面孔。经过那么长岁月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但是深邃的眼睛显得更加有智慧。我也过去看了一下,不用说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帅小伙子呢!

我们又来到了宇宙区。在这里,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地球、太阳和月亮。我知道了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同时也自转。宇宙很神秘,需要探索的秘密有很多,不禁勾起了我浓浓的兴趣,回去可以好好查阅一下资料了。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篇4

以前,未分开的时候我们吃的饭一直都是奶奶做的。如今,分开的第一天,我又不会做饭,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回来。住在隔壁的二婶看见了我,她看出了我那寂寞的心,开口道:“雪儿,你爸爸妈妈没回来吗”我回答:“嗯。”她微笑着:“你无聊不”我点了点头。心想:她问我无不无聊,难道想带我去游乐场我暗暗地笑了。然而,二婶拉着我的手上二楼的那时刻,我知道我想得太天真了。她不是带我去游乐场,是教我玩电脑。

她手把手教我:首先教我怎样使用鼠标,后来又教我玩游戏,又教我打字,又教我。我很开心。从此,电脑成了我的解闷工具,一无聊就到二婶家玩。一天晚上,我趁热打铁:“爸爸,咋们买台电脑吧。”爸爸说:“傻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会玩电脑,买来干嘛”我得意地说:“我会啊!”“你真的会”我点了点头,说:“嗯,是二婶教我的。”他露出了一丝微笑:“那好,改天我买,到时候买回来了不要说不会啊!”

“知道!”

三个月后,我家真的有一台新款的液晶电脑。我高兴地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里面的游戏。每次,爸爸妈妈去上班,妹妹到幼儿园上学,奶奶家比较远,我放暑假,无聊的时候就会打开电脑。

放国庆假了,我叫爸爸带着我们全家出去游玩,而他却说:“不想去,难得放假,让我睡一觉。”我生气地说:“我很无聊啊!”“去玩电脑吧!”我只好无奈地打开电脑。心里暗暗得抱怨爸爸:电脑我都玩腻了,还叫我玩,我现在都近视了。心里一团火。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篇5

走过的童年时光,使我们知道了童年是那么的重要。每个人都会经历不一样的童年,然后有着不一样的乐趣,养成不一样的性格。童年是最好玩的,每个人都非常向往。它没有大人的烦恼、压力和勾心斗角,有的是开心、可爱和天真无邪。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在田野上肆无忌惮的追逐嬉戏,冬天一起在屋外打雪仗,做雪人;夏天一起去河边游泳。走过的童年,让我们不在有当年的孩子气,没有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撒娇,没有因为父母的一时半会地离开,而声嘶力竭的哭喊。而是,让我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了,稳重了。

童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翻开我的日记本,看着那些歪歪斜斜地字迹和那些简简单单的几行意思,仿佛看到当年的情景;翻开我的相册,看着自己稚嫩和稍显微胖的脸,感叹时光的流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童年也是如此。童年是我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天真想问父母;是非常淘气不听话;是看见好吃的东西就要买;是学习不好就会挨批评;是跟小伙伴打架不记仇;是难以忘怀的;是不可或缺的……

童年时光使我们有了非常多的乐趣,是数不完,道不尽的。因为有了童年时光,才有了许多挚交,有了青梅竹马,有了我们的以后。

让习作焕发童年生活的光彩 篇6

摘要:出题习作,囿于限制,感到束手束脚;自由习作,海阔天空,还是难以下笔。作者以校园生活为视角,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习作,从身边素材撷取精彩,摈弃成人化标准,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地表达,忠实于生活,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习作实践生活体验校园视角

一、困惑和惊讶

[现象一]“出个题目吧!”——对自由习作的无所适从。

在习作教学中,本以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是降低了写作难度。没想到还是有学生为此苦恼——他们挠着头皮说:“老师,出个题目吧!”似乎有了题目,才有内容,才能动笔写。

学生对自由习作的无所适从,让我困惑?

[现象二]《梅之韵》——来自孩子的“成熟”与“深刻”。

梅之韵

大雪飞扬,飘落田野,铺洒山岗。

心里升起一阵喜悦:是披上斗篷,去踏雪寻梅,品赏梅之

凌寒怒放,还是像老翁那样“独钓寒江雪”?

翻过那不高的山岗,来到平日嬉戏的山坳,平时那株不起眼的梅花却格外显眼,寒梅枝头,被白雪覆压,艳红蓓蕾,任冰雪包裹,几朵初绽的花苞在晶莹雪花的包裹下。笑对漫天飞雪,似乎在这个冬尽春来的冰野雪地里,它才是真正的主角。我欣赏眼前的景象,忘却寒冷,久久伫立,雪已没过双脚,此时才感到冬在笑着,自豪地笑着。朔风袭来,寒意益增,可梅花在风雪中毫不畏惧,仍是笑对长空,充满了自信与信l心,它那对春的期待是那么热烈。那鲜艳的花朵仿佛就是雪中的一团火焰,散发着热烈的激情,“俏也不争春,只把眷来报。”在教九寒天,是梅首先透露了春意渐行渐近的信息。是它引来了春意盎然,是它唤醒了百花争艳。对梅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不禁深深地钦佩。眼前已分不清是雪花在飘舞还是冬梅在蹁跹,而它的铁杆虬枝,曼是刚劲有力,宛如游龙,交错纵横,曲而不失坚,刚而不失柔。不禁让人暗暗叫绝。“飞雪迎春到。”它仿佛不再只是寒冷的代名词,它似乎是为了梅的坚毅而飘;为了梅娇艳而洒。也是为了梅的顽强而落。

梅,凌寒怒放,遇到困难顽强坚毅;梅,坚毅顽强,碰上阻碍绝不放弃。它的不怕困难,它的刚柔并济,它的热情似火,它的居功不傲,更是打动了我的心灵。

这篇习作出自我校一个五年级学生之手,教师未作任何改动,类似的文章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笔下。

这是孩子的习作吗!文章用词的“老到”,立意的“深刻”,以及她对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得心应手。让我惊讶!更惊讶的是孩子从没有“踏雪寻梅”的生活体验,对于梅花的认识只是来自于绘画作品与他人的文字,而写梅花也仅仅是因为爸爸说的“可以写关于梅花的文章”!

二、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困惑与惊讶之余,不禁深感忧虑: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啦?

也许,教师忧虑得更多的是现象一,但我以为,现象二同样存在着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习作时已经完全把自己置于了真实的生活之外。在习作中已看不到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形,读不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正如周一贯老师看到的:当前儿童作文存在着最严重的、最不应该的缺失——“儿童的精神世界与生命真实。”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缺失呢?

1成人化的优秀作文标准,让学生迷失了自我。一直以来,教师,也包括部分家长,都以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指导和评判着学生的习作。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习作时能用上“好词好句”,还十分强调习作内容要“有意义”。殊不知某些成人眼里的“好词好句”是多么狭隘,甚至僵硬!而成人心中的“意义”与孩子世界里的“意义”又有着多大的差别!对语言的苛求,对内容的限制,让学生不知所措。那些生活里琐琐碎碎的趣事,多少有生命力的词句表达,属于学生自己的那一份思想情感,都在教师不屑的眼光中渐渐遗失。学生在习作时变得越来越束手束脚,学会揣摩老师的意图、迎合家长的喜好,追求辞藻的华丽与立意高深。已经成为他们正常的习作状态!而在这揣摩与迎合之中,他们渐渐丧失的是生命的灵性,失去的是独立的自我!习作已完全成为一种文字加工作业,彻底地背离了“作文原点”: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流露!

2不正确的习作素材观,让学生遗失了生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的习作材料问题而煞费苦心,每进行一次习作,就先搞一个课堂小游戏;或者在作文前,先布置家长带孩子出去活动活动。他们甚至这样替学生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重,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单调啊,怪不得习作缺乏素材!于是,学生在打开作文本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大叫:“最近没什么活动!”这是多么可笑!习作的材料应该来自于生活!可无形之中,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把生活等同于了活动!难道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不是的。曹文轩在《生活无处不在》一文中说得好:“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吗?……你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你没有发现你就在生活中吗?”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他们缺少的是把目光投向生活!缺少的是用心去体验生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成人化的习作标准,不正确的习作素材观,实际上反映的是教育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儿童的漠视,对儿童生活的冷落,它让小学习作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使儿童作文缺失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与生命真实”。周一贯老师说得好:“儿童作文永远连接着真实的生命。”孩子的世界本是多彩的,他们作文里的世界同样也应该是多彩的!小学习作教学,呼唤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三、行动:从校园生活入手

在童年生活中,校园生活是最精彩、最本色的部分,也是习作教学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在校园里,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孩子相处,他们做的是最自然的自己。思想更自由大胆,精神世界更独立。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关注生活,注重体验,抒写真情,是让儿童习作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学生走上快乐作文之路的一个极好的开始!

如何从校园生活人手呢?

1引导关注:让纯真的校园生活进入学生的习作视野。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研究儿童,走到儿童中间去,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并捕捉校园生活的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他们把这些真实的生活事件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写进作文里去。每天放学前,教师不妨腾出点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一天中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围绕一些焦点事件说说看法。也许一开始学生看到的、注意到的并不多,说得也不多。但渐渐地,内容会丰富起来,学生会发现,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其实包含着许多新奇而有意思的内容,习作何须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可贵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久而久之,因为教师的关注,校园生活自然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进入他们的习作视野,成为习作重要的素材库。

2注重交流:让学生感受习作的意义和乐趣。出自同伴之手的反映校园生活的习作,读起来往往自然亲切,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聚在一起交流这些作品,往往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快乐。而且,熟悉的事件,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交流会很热烈。当意见有分歧、口头的交流不能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时,往往就会有再一次用书面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围绕校园生活引导习作并组织交流,让学生时时有一种参与表达的冲动,促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习作氛围。经常性的习作交流,也让学生在习作时,潜意识里有了要面对的读者——老师和同学。习作有读者,这对他们很重要!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习作其实和说话一样,并不是一件困难事!习作能让他们和朋友倾诉烦恼、分享快乐,能帮助他们和他人进行对话、表达思想……它是一种表达方式,生活需要这种方式的表达。习作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习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3鼓励求真:让儿童作文因真实而焕发生命的光彩。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始终是引导学生习作的关键。在小学,尤其是作文起步阶段,评价的标准不宜过高,但有一条是必须抓住的——表达的真实性。只有从真实起步,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体验,才能帮助他们走出习作困境。在以校园生活为视角的体验式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真正好的习作一定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的。习作因真实才更打动人,因真实才更有个性,更显精彩。对那些真实而有个性的作品,教师则不吝自己的夸赞之辞,让真实的表达受到欣赏与鼓励。慢慢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欣赏和鼓励而努力,试着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儿童作文才能从千篇一律转变为众人千貌。鼓励求真,引导儿童习作回归真实,是让儿童习作走出困境的关键。

总之,以校园生活为视角的体验式习作教学,不仅是写作内容的一种返璞归真,同时,也是写作态度的一种返璞归真。作为小学习作教学起步阶段,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习作,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捕捉习作素材:学会了思考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让学生真正感受了习作的乐趣,明白了习作的意义。实践证明,从校园生活入手,引导习作,能让学生的习作焕发童年生活的斑斓光彩!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篇7

但我想自己点火柴的愿望是那么强烈,我现在真的想像不出当时在一个4岁小女孩的眼中,火柴的火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终于,机会来了。那天奶奶领着妹妹到小区的健身区去玩了,家里只剩我一个人,点火柴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好奇心促使着我,我终于决定去点一枝火柴,一进厨房就看到那火柴盒放在厨房的灶台上,我的脚轻轻的移动着,随着离灶台越来越近的身体,心跳也加快了,拿火柴的那一刻,我发现我的手都在颤抖。不知怎么的,火柴盒已经拿在手上了,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根火柴,划火柴的那一刻,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嗤――”,火柴点燃了,一朵金色的火花在我眼前跳动,还冒出一缕淡淡的烟,火柴越烧越短,大颗大颗的汗珠从我头上滑了下来。我怕奶奶回来赶快将火柴吹熄,扔进了垃圾桶。

当天晚上我决定不睡觉,可在床上躺着躺着便睡着了,梦里梦见奶奶追着我说要打烂我的屁股,我猛的惊醒了,潜意识的摸了摸床单,感觉湿湿的,便大哭起来,奶奶看见了说:“你妹妹尿床,你哭什么?”掀开被子一看,妹妹正在“地图”地睡得正香呢!

我的童年生活的作文 篇8

那时的我总是很困惑,为什么太阳花总是正对着太阳呢?然而过了一阵子,太阳花好像对阳光失去了兴趣,她们不再喜欢太阳花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做了一个很残忍的实验。

我在向日葵垂头时,用一根木棒把其中一棵向日葵的头支起来。向日葵这么喜欢阳光,我现在把她的头支起来,那么这棵向日葵结的籽一定会比其她花好。我得意地想。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收成的日子。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院子,我来到我的得意之作面前,却发现那朵向日葵的籽里面长满了许许多多的虫子。我更不解了。我跑去问奶奶。

奶奶摸摸我的头,说“傻丫头,向日葵之前总是向着太阳,那是因为她们还没有她们自己的孩子,光明是她们一生的追求,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光明。而后她们不再追求光明是因为她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们要保护她们的孩子,她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世上的每位母亲都不会让她们的孩子受到伤害,每位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就像你的妈妈也很爱你是同一个道理的。”

那时的我不是很了解奶奶的意思,但也没再问。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奶奶的意思。原来,那时的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行,我剥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自己孩子的权力。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感情的,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懂得关心别人,呵护别人,动物也会,植物也会:向日葵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情愿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母鸡通过千辛万苦把小鸡孵出来;企鹅妈妈为了孵出自己的孩子,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然后才由父亲代孵,自己出去找吃的……种种迹现表明,世间上的每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为了我们的饿生存,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为了我们,她们放弃了一生的追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她们付出点什么吗?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篇9

[关键词]孔子;童年生活;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经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在儿童期中已很明显……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实际上,儿童成长经验中的众多变量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孔子是贵族之后,可惜3岁失去父亲,17岁失去母亲,所以“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困苦的家境、艰辛的生活是如何铸就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本文借助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考察先秦关于孔子童年生活的文献,以期对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所了解。

一、“俎豆之戏”:一种象征性游戏

《史记·孔子世家》载:“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司马迁视孔子为“至圣”,诸此事记应当绝非杜撰。父亡母亡固然是大事,而惟独在双亲亡故之间插入孔子儿时游戏,可见司马迁对这段史料的看重。

孔子幼居曲阜,此地历来保存周制典章,为一时政治文化中心。各种礼节、仪式得以观瞻模仿,为“俎豆之戏”提供了现实根基。孔母贵为贵族颜氏之女,习得熏染与言传身教之间,更是为孔子礼器之戏提供了支撑。《卫灵公》即云:“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此话表明孔子成年后对“俎豆”之戏仍有很深的印象,并将之抽象为一种符号,用于标示礼制。

“俎豆之戏”的发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孔子早期成长环境的视角,司马迁将之置于父亡与母亡之隙,有其特别的深意。据《孔子家语》:“生三岁而梁纥死”,及《史记·孔子世家》将其母之死定于“孔子年十七”之时,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孔子玩“俎豆之戏”应发生在其3—17岁这个年龄段。又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我们认为这一游戏事件发生在孔子3岁到15岁之间可能更为合理。另外,若依儿童心理学中有关儿童游戏类型发展阶段的判断,这一时间段还可以合理地缩短到孔子3岁到10岁之间。根据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类型的划分,俎豆之戏实质是一种基于模仿的象征性游戏,皮亚杰把这种模仿又称之为延迟模仿,即“在原型已消失之后才模仿”。这种模仿能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实现动作表象向内部表象的转化。孔子在这一期间,“常陈俎豆,设礼容”,自然会调动其空间地图的视觉表征及其表象。然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皮亚杰接下来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有趣的有关象征性游戏的引申:“象征性游戏经常同无意识的冲突有关:性兴趣,防止忧虑和恐怖,防止被攻击,防止跟攻击者合在一起,因害怕冒险或争夺而畏缩等等。”这种引申至少和我们的已有观念——作为“至圣”的孔子游学四方、积极人世的形象相冲突。但是它提供给我们一条透过“象征性游戏”的表象,探索游戏背后孔子人格塑造所牵涉到的种种复杂因素的线索,如家庭结构和幼教习得等等。

二、不安全感的来源:家庭结构的失衡

《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原为野合而生,并且父亡之后,孔氏母子并未被告之父墓所在,这在宗法的古代无异于否认其合法身份。可见,叔梁纥与孔母之间的婚姻所涉及到的父母子女的合法存在、劳动力支配、财产权(对上)、作为子女福利的财产(对下)以及婚姻双方家族团体之间建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关系等均未被确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孔子社会地位的先天缺失。孔母携3岁孔子迁居曲阜,组成母主家庭,寄居母系,就是这种社会地位缺失的无奈之举。在由孔氏母子组成的母主家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在场和父亲的缺席都可能对孔子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哈里斯较早指出了母主家庭的典型特征:“一种极端是母亲和孩子单独生活,因为这个女人很富有或者很穷。另一个极端是母亲带着孩子去同她的姐妹和母亲一起生活,组成扩大的大家庭……母子家庭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贫困的结果,因而它染上了许多社会恶习,于是被认为是不好的家庭。”

母子家庭需要背上沉重的负担,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又有文化方面的。在此环境下,解释孔子早期的游戏,尤其是其人格发展,恐怕不能不谈到孔母的引导。《孔子世家考》:“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此记载说明了孔母在孔子早期成长中的指导作用。孔子的“俎豆之戏”与孔母直接相关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俎豆之戏”的器材需孔母提供,游戏态度上需要得到孔母的支持,除此之外,形成孔子的“俎豆之戏”至少还必须有被模仿的对象。诸种因素都暗示着孔母在“俎豆之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孔氏母子组成的家庭中母亲的在场还有以下影响:从性别角色分化的角度而言,学前儿童已开始学习性别的意义,并且开始认同他们的同性父母和学习如何与异性父母建立关系。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母亲的性格在塑造孔子自卑内敛敏感的取向时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桑德克(santrock)等人在1986年对母主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些男孩与从未再婚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对这些男孩来说,他们通常要经历最为艰难的调试——从儿童期到青春期。一般而言,与同性监护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下列方面得到了提高:自尊、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性、安全感以及成熟度。”而孔子是在与异性监护父母一起生活中成长的,这就意味着他不太可能在这些方面获得较好的发展,相反他可能更多地产生不安全感。与此同时,古代宗法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孔母长自贵族中,其言行携带的信息肯定比一般女性更具文化意义。孔子自3岁丧父后一直随母居至成人,对母性人格和行为的模仿、对母性技能的练习,必然会增强孔子人格女性化的取向,使之形成“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孔子好礼、矜敛、谨慎、敏感都与孔子从母居极为相关。

其次,父亲的缺席也是有影响的。“在婴儿期,父亲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就是创建一个家庭单位……将外部世界令人愉快的潜在刺激和兴趣渗透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但对孔子来说,父亲的过早去世使之未能发挥出稳定一个家庭的作用,母子安全感的缺乏恐怕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父性的缺席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父性压抑得以避免,从而给孔子将来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无论其年龄性别如何,失去父亲或母亲都会带来不安全感,失去

某些自我价值,失去爱和被爱的感受,感到焦虑、孤独、愤怒、怨恨、负疚、抑郁、无助,并且担心自己被遗弃。”母亲的在场和父亲的缺席是孔子自卑与内敛性格产生的家庭根源。

三、孔子储积型人格的形成与自我超越

弗洛姆曾提出储积指向的性格范式:“这一型人对东西、思想或者感情都是有条理的……他不能忍耐东西的零乱而会自动地重新加以整理。对他来说,外界的人好像要冲进他坚强的阵地,井然·有序象征着控制外面的世界,一切东西的放置、保存都有适当的位置,以免被侵犯的危险……一切东西不但安放在适当的位置,而且也要有适当的放置时期;特别守时是储积型的特征,这是控制外面世界的另一种方法……他们的最高价值是秩序和安全,他们的座右铭是:天下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储积型性格与孔子对照,将会有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孔子的“好礼”可以形而下地解释为对“有序”的追求,如我们可以把孔子的“俎豆之戏”与上文中的“整理零乱器物”相对比;把孔子一生抨击礼崩乐坏、世界失控和周礼不再的苦恼与上文中的“井然有序象征着控制外面的世界”相对比;把孔子一生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反对战争与上文中的“他们的最高价值是秩序和安全”相对比;把孔子的“好古”与上文中的“这类人的座右铭‘天下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相对比。所有这些对比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推测孔子可能从其童年时起就感觉到了外部世界的无序,从而产生了不安全感,进而形成了储积型性格,而且我们可以推断孔子的储积型人格是倾向于自卑的。

不过,在这种储积型性格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一种断裂,那就是孔子童年的安全感缺失与其成年后的积极人世相悖。孔子成年后表现出一种成熟与稳重的自我,很明显与其儿童时期相同而又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个体并非总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锻造,随着个体能力的发展与成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逐步凸现出来。在孔子那里,我们看到了其人格超越和升华的表征。

《孔子世家》云:“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这种叙述态度极具隐喻意味。父母为子命名(不管寓意如何),在客观上造成他人呼喊此符号时,主体须主动答应或者提供反馈。根据这条文献,我们可以推出孔子名字蕴涵的双重意义:一是由“祷而生”推出来的天命色彩,’所谓“吾闻将有达者日孔丘,圣人之后也。”(《左传》昭公七年);二是降生环境所引发的现实自卑。我们能经常在孔子的表述中发现这种自负与自卑的冲突,如“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又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檀弓篇》)

这种自卑与自负的依存与冲突非常明显,代表了孔子所意识到的自身血统之高贵(《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与眼前现实之低微的基本冲突。这种冲突在早期的孔子那里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矛盾的人格,即本质是自卑的,外在却是自负的。“因自卑引起的‘过度敏感性’常与病态的自负相伴而生……在自负与自卑之间存在这一个恶性循环,二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当然这种情况只能维持到他对现实的自己发生兴趣为止。”这种论断是有道理的。如孔子就没有陷入自卑与自负的恶性循环,他藉以超越自卑的途径是他在现实中那种好古敏求的精神和对礼的追寻。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为笔者的这一论断提供相关证明。埃里克森认为5~12岁的儿童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勤奋与自卑,即“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中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勤奋学习形成认知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如合作、正义等,通过获得他人的赞许来获得自我身份感。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正是他获得超越自卑的力量之所在。

四、结语

实际上,并不是“俎豆之戏”与孔子人格形成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俎豆之戏”只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观察到游戏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俎豆之戏”与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一种事后的、表象的、非情节的模仿。“事后”导致了游戏者不得不高度地记忆与抽象原初的礼仪活动;“表象”导致了游戏者不得不调用足够的视皮层想象空间,而“非情节”则造成了游戏者必须高度兴趣集中才能进行下去。这使游戏者极易受到矜持有节、审慎有度的仪式精神的浸染,并将之内化为个体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个体人格的深层特征。

我的童年学校生活作文 篇10

然而,爸爸告诉我:女儿,童年应是紫色的。朋友之间不吵架,做永远的好朋友这是多么和睦啊!于是,我学会了宽容和体谅,慢慢地慢慢地,我似乎读懂了朋友的心,开始了解朋友。

妈妈告诉我:女儿,童年应是蓝色的。每一个人的是多么宽广呀!你要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学会关心朋友,帮助朋友,这样才是她们的好朋友。于是,我开始关心朋友,帮助朋友:谁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谁没带铅笔,我把我的铅笔借给她。

爷爷告诉我:孙女,童年应是红色。每个人都要拥有勇气,每个人的心应该是火热火热的。要试着接触自己害怕的东西。于是,我试着去接触蟑螂,渐渐地,我不是很害怕蟑螂了,因为我有勇气,我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他烧起了我的斗志和勇气。让我想起了有一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成功是靠自己的,张老师说:靠山山会倒,靠天天会塌,靠水水会流,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于是,我试着听张老师的话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

我的童年生活(700字)作文 篇1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得叫着夏天&&夏天,知了的欢唱让我的童年生活听见了笑声,茂盛的梧桐树让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调皮的伙伴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生机。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都会走进乡村,亲近大自然。城市里的喧闹与灰尘在山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空气是那么地清新,天空是那么地明朗,一切又是那么地寂静,使我感到心旷神怡,满心愉快。乡村的田野一片金黄,勤劳的农民正忙着收谷子,我在阡陌间欢快地走着,放声背着《悯农》这首古诗。背完了,我便驱赶着土鸡,学着黄牛哞哞的叫声。累了,我就蹲在小溪旁,观看鸭子戏水。乡村的风光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幅绚丽的图画。

小时候,每到夏夜,我都会来到梧桐树下,和小伙伴们讲故事。我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放开自己甜美的声音,编出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讲完故事,我们来到一处草坪里,踮起脚尖,提起裤边,让自己的脚轻轻踩到草坪地,竖起耳朵,静静细听,虫子的歌声有多美。接着,我们在草坪里相互追逐,欢乐的笑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夏夜的谈话声、虫声、欢笑声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曲优美的旋律。

小时候,每到酷暑,知了就会在树上唱着夏天的歌,我则跑到外公的菜地里玩耍。虽然天气闷热,可是,外公的菜地里,南瓜、冬瓜、黄瓜的藤向四处攀爬,一片片绿叶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外公的菜园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我有时在菜园里静静的观看蚂蚁搬家;有时让外公用竹棍和塑料袋制作捕虫的工具,然后挥舞着它,去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时摘一个个红扑扑的番茄解渴;有时在菜园里的杂草中,拔几根狗尾草编出几只毛茸茸的小狗。外公的菜园是我童年生活中一道迷人的风景。

我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美好的夏天让我的童年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初一:李林翰 篇一:小学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是啊!童年生活就应该这样,这样的童年生活才叫童年。

小时候,我可以在草坪上乱喊乱跳,可以搂住爸爸的脖子又唱又疯,可以„„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山非常高,童年的水非常清,童年的树非常绿,童年的语言非常幼稚,童年的欢声笑语非常多„„ 我们来到一棵梧桐树下。由于我是他们之间最大的,所以,他们喜欢叫我老大,这不,又一个小弟来了。“报告老大,据我?千里眼?所知,这棵树上存在着敌人,是否进攻?”我的手一挥,小弟们个个冲锋陷阵,勇猛无比。

敌人们被我们这突如其来的进攻吓的四处逃窜。“阻击手,准备,发射!”我大声喊道,“遵命。”我们与敌军展开一场恶战,我们大获全胜。

看到我的臣民都臣服于我,妙也,妙也。

“彭舒群,彭舒群,醒醒,太阳都晒到屁股了。”

我如梦初醒,原来是一场梦啊!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一次,我愿回到童年。看窗外杨柳依依,不觉得回想起了我那如花一般美、香的童年!

篇二: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 七年级五班 王鹤冰

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编织着美丽的岁月。

一、烤气球

在我的记忆中,把烤干需要用水,因为我经常看见妈妈把没有干的衣服放在炉子上,衣服最后就不湿了,而且,火还可以烤东西吃,可以烤土豆、烤肉等等。记得有一天,我在院子里拍气球,突然,气球一下子就飞到大水坑里,我踩着板凳上来把气球捞出来,但是气球已经湿了,哎呀,这怎么办啊,忽然,我想起来了家里面的火炉,对东西了,用火烤不就行了吗,说不定还可以像土豆一样可以吃呢,一想到这个,我立马跑进屋里,把湿气球放在炉子上,“啪”一声我向炉子一看,那里还有什么气球啊,只剩下一股东西被烤焦了的味道,我顿时无措起来,看看已经爆破的气球,我〝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闻讯赶来,听到事情经过后,笑着摇了摇头说;“你个小淘气鬼呀!”

二.卖废品

记得有一年,阳台上堆积的东西特别多,妈妈每次看到都会说:“该到把这些东西扔的时间了。”有一天,院子里一个人吆喝着“收酒瓶子喽,收酒瓶子喽!”妈妈听了,把那人叫住,说:“哎,我家有不用的东西。”那时的我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听

到这些,便跃跃欲试,说:“妈妈,我来完成任务吧!”“好吧,不过不能无功而返哦。”“嗯。”来到楼下,那人便开始清算数量,过了一会儿,他算好了,说:“一共五块钱。”这时我想:五块,怎么这么贵!我想起了妈妈在菜市场与菜贩讨价还价的口吻,便对那人说:“太贵了,三块可以吗?”那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一眼,便塞给我三块钱,飞也似的奔了出去。我回到家,本想妈妈会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可迎来的却是晴转多云。哎,我自然是少不了一顿竹笋炒肉丝了。

三.下田劳作

小学三年级,到了放假的时节,我和爸爸一起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了,那天爸爸带来我去田地里,看大家都拿着镰刀在田里挥来挥去,我的心有点痒痒了,我对爸爸说:“爸,我可不可以试着割一下麦子啊?”爸爸欣然答应了。二舅把刀递到我的手上,感觉刀把上余留下来的温度,我的信心更强了。但是,我只劳作了二十分钟,就累得直不起腰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收获。

四.雨水有助于成长 有一天我到公园去玩,看到林业工人正在给树木浇水,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要给小树浇水呢?”妈妈说:“浇了水就能够多长啊!”“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雨,我想,树苗浇了水可以成长,那我如果浇了水,是不是

可以快点长大呢、我立马兴奋地跑了出去,张开双臂,使雨水落在我的脸上,身上。后果就不用说了吧,那就是我因为发烧在床上躺了三天。

童年的生活说不完,也道不尽。时光老人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童年早已一去不回,但是,只要有一颗童心,我相信,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篇三:小学作文:童年的生活

童年的生活

童年的趣事多得像满天的星星一样,让我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国庆节,爸爸、妈妈带我到素有“天下篇四:小学作文:童年生活的回忆

童年生活的回忆

还记得那时,那时还小,少不经事,在乡下中生活,生活总是如此平凡。总有一个故事,一滴泪水,一张照片,一个声音,一段记忆,没有它们就无所谓完美的世界,那就是所谓的生活,生活只有瞬间。每当看见了相片,就觉得,时间是一瞬间的,不停的前进。还记得那十几年前,当初我只有十一岁。那时候只要我一帮爸爸干完活之后,我总是和朋友跑到原野玩耍。因为我们乡下人从来没读过书,所以我们也会经常让一些高傲自大的“有钱人”认为我们没知识,但是,我们还是一样总是过着快乐的时光慢慢的成长。

我有时跑到家中附近的草丛捉些蟋蟀,在那时还发现了蟋蟀的啾啾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就在这里,当时我捉蟋蟀后,阿妈看到了就和我说:“无论是什么生物,我们都不要让他们没有自由的空间。我们乡下人,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动物们。”当时,我就把蟋蟀给放了,让这美丽的乡下继续保持这个美观下去。虽然我们乡下人都是贫穷的人,但是还是很慷慨,我记得每当村中有人需要帮忙,村长和阿公还有老爸都会帮忙他们筹款。

描写童年生活的作文-我的童年生活 篇12

一、主体性探究模式基本理念

主体性探究模式,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以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简要的说,就是在社会性学习中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主体性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强调问题的引领,强调教为学服务,以教促学。该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围绕话题展开。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话题,适当取舍将话题归纳整合,并划分为若干小专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制订方案,明确分工,开始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资料、探究梳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深入到不同主题的探究小组之中,指导他们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资源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直观的交流平台。

二、主体性探究模式的实施关键点

(一)关注生活,合理设计

一位德国学者曾说,15克盐让你一口吞下很困难,但将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全部吸收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犹如盐之于汤,道德认知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活力,才容易被儿童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教师要保持汤的温度,做出属于你和孩子们的那碗“汤”,这就是儿童生活的德育价值。

主体性探究模式尤其重视这一价值。具体说来,教师在进行主体性探究教学活动设计时,选取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素材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生活;儿童展开主体性探究的过程要在生活中进行;其结果要超越生活,使儿童不仅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还要形成探寻人生价值、自我建构生活并型塑健全人格的能力。

为确保儿童主体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可以从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入手来设计活动,这其中还可以包括儿童典型的真实生活案例。在引导儿童关注生活现象的同时发现、思考生活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这需要老师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既要把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关注他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又要把视野放宽放远,引导儿童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

【案例分享】《到哪儿去买》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到哪儿去买》是“学做聪明消费者”单元中的内容,围绕这个话题,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我是金牌小导购”的活动。先让每个学生写下“我最想购买的商品”,然后以“愿望清单”的方式,列举出学生最希望购买的10种商品。每个小组选择1-2种感兴趣的商品,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展开生活调查:

(1)这种商品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2)你会推荐同学在哪里购买?为什么?

各组分别派出“小导购”,围绕“愿望清单”中的某种商品,推荐不同购物场所。希望购买该商品的同学则扮演“小小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要接受哪位“小导购”的建议。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金牌小导购”和“聪明消费者”。

为了当上“金牌小导购”,学生需要围绕一种或几种商品,到生活中了解、调查不同的购物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学校和家庭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有的还会请教父母亲友,或上网查找信息。同时,他们还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分析不同购物场所的优势与不足。学生推荐的购物场所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聪明消费者”和“金牌小导购”的互动交往,能逐步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的购物场所及其特点,并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购。

(二)充分体验,有效探究

体验可以更好地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儿童的心灵。它是个体的身心与外界交往,并生成情感、新知的实践过程,可促进儿童道德把知、情、意、行等要素统一起来,从而促使个体不断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在开展主体性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个“为什么”的道理。

为此,教师要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儿童对体验的回顾与思考。让儿童通过体验后的再探究,深化对相关道德问题的认识,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案例分享】《好习惯 早养成》教学活动(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没有任何监督和记载,交流养成好习惯的故事变成了学生现场编造故事。第二次试教时,该教师将教材上的人物对话做成了PPT,满以为这次学生有话可说了,可是当问到“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时,学生清一色地摇头。

试教结束后,听课老师们建议:教学活动要真实开展,学生要切实记录自己每一天的习惯养成情况。于是,在后面几个试教班级中,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习惯养成卡”,组织学生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该教师切实监督学生填写卡片,落实习惯养成。

再次执教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养成卡”,交流体验过程。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发现,大家能坚持的方法各不相同,几乎没有人能够全部坚持下来,每个人在这段时间里,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nlc202309040445

师:这21天,“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你坚持得怎么样?你是怎么坚持做到的?

生1:我有几天坚持得很好。我请妈妈当监督员,不完成作业,就不从房间里出来。

生2:我每天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为了得到“笑脸”,我快速地做,边做边想,做得是不是正确的。

生3:以前我做作业,奶奶总是一会儿给我送酸奶,一会儿给我削苹果。现在我跟奶奶约好了,做完作业再去吃。

生4:我只有一天没有给自己画笑脸。那是因为,我一口气努力做,到只剩下一项作业的时候,心想:这下可以歇口气了。于是,我拿出饼干,边吃边去看动画片。可是时间不等人,到我看完电视想起要做作业时,已经八点半了。

生5:我有的时候慢,是因为我不会做。

师(问其他学生):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6:我会去请教爸爸妈妈。

生7:我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最后再想想。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进行主体性探究时,儿童主体体验的重要性。只有真实的体验,儿童才有真实的感受,教学才能真实地达成目的。当教师改变策略,落实“21天养好习惯”的体验活动时,每个参与者都认真地实践,真实地记录。在分享、交流体验经历时,孩子们也自主发现了养成好习惯需要的品质,如坚持、专注,还找到了帮助习惯养成的方法。相信这段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注重引导,提升思维

探究是没有止境的。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总结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他们引向课外,拓展延伸。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自身与问题的联系,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其在合作探究、交往对话中启迪道德思维,增长道德智慧。

【案例分享】《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片断(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师:是不是趋利避害就可以解决科技成果的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呢?让我们到现实生活中去看一看。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吧,这有一座苹果园出现了病虫害,你会怎么办?

(出示案例:苹果园里里出现了病虫害:A顺其自然;B使用毒性强劲的杀虫剂;C使用毒性较低的杀虫剂;D其他方法。你会选择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请学生按照A、B、C、D的选择分组,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选A。虫子也是生命,苹果园很大,小小的虫子也吃不了多少。再说用农药会有毒,我们人吃了苹果也会中毒的。

生2:我选择B。免得虫子吃掉更多的苹果,所以要赶紧杀掉他们。

生3:毒性较强的杀虫剂对虫子毒害较大,对人也一样,日积月累人也会中毒,所以我选择C。

生4:如果虫子适应了这个农药的毒性,有了耐药性,怎么办?必须调高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就越来越大,会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生5:我们选择D。因为不管是毒性弱还是较强的农药,都是有毒的,都会对人们造成伤害。我想能不能让小鸟来吃虫子,这样可以杀死虫子还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师:选择是智慧。大家都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再认真想想。你们的选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做出选择后相对应的后果。A:没得吃;B:杀光一切;C:低毒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我们也有苹果吃了。)

可是,这样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播放农药残留视频)看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都不敢吃东西了,实在是太可怕了。

生2:看来低毒农药其实也是剧毒无比呀。

师:你吃苹果削皮吗?低毒农药消灭了虫害,但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农药残留。面对农药残留,家里人是怎么做的?

生1:我妈妈都会把买回来的菜泡好长时间,而且要泡好几遍。

生2:我奶奶还会用淘米水、盐来泡菜和水果。

生3:在我们家所有的水果都是要削皮吃,而且要把皮削得深一些。

生4:我妈妈还在超市里买了专门去除农药残留的洗涤剂。

师:面对新的问题,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它,尽量把农药残留带给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草原绿鸡,既养了鸡又治理了虫害。

面对农药的危害,科技工作者在积极研制绿色农药,推广新型的无害灭虫法,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带来的危害。

这节课没有流于简单口号式的灌输,而是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科技利弊。另一方面,教师尊重每个儿童的经验和认识形成的过程,注意让儿童自觉地探究,获得反观自身意识,提升和超越自我认识的机会,而不是急于灌输和控制教师认为应该给予的东西。

鲁洁教授曾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在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真心地帮助学生,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扩展和提升现有的课程资源,挖掘身边一切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才能让学生主体在课堂上充分自主探究,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500字 篇13

我童年生活里,有许许多多令我快乐而有趣的事,那些事好似天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数也数不完。今天,我就把最耀眼的一颗摘下来给大家看看!在我六岁那年,我看见体育频道里的运动员们打篮球、游泳、踢足球个个是运动健将。看完后,我也被他们吸引了,总想学着他们的动作做运动。

就在一个星期天,我跟妈妈到河边去玩耍。路途中遇见一个小水坑,水清清凉凉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的印出蓝天,白云。顿时间我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游泳队员那么高的个子都能游过比这大几倍的水池。这个水坑这么小,我个子这么小也应该能游过去吧!我站在水坑边学着游泳队员的动作,双腿并拢,面向水坑,不管三七二十一跳进水坑。只听扑通一声,咦!怎么回事?我直直的站在水坑中。妈妈看见了问我:“你要干什么啊?”我说:“在学游泳队员游泳呢!”妈妈顿时捧腹大笑说:“哈!哈!你这傻孩子,那些运动员是经过千辛万苦的锻炼才会游泳的。还有这是水坑不是水池,怎么能游泳啊!我刷的一下脸红了。哈哈哈!这就是我的童年。

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该上小学四年级了。童年像一串七色的泡泡,里面装满了童真和童趣,童年又像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编织着无数天真与快乐;现在回想起来,既感到留恋,又感到好笑。我们一定要珍惜童年生活,不要让童年白白流逝。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550字 篇14

我的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我从小我便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家住在乡下,这就导致了我也在乡下。也许是在农村的原因,我的童年较之城里的小伙伴多了许多的乐趣。爷爷奶奶的年龄大了,所以我每天不需要读很多的书,我只需要完成爸爸妈妈留的一些小问题就可以了,然后我就可以出去玩。在农村,最好的一点就是,小伙伴多。每天中午邻居家的朋友就会来找我,一群小伙伴。夏天,我们一起做网抓蜻蜓,我们一起玩过家家,玩做饭的游戏。今天去你家,明天去我家。秋天,我们跟在爷爷奶奶后面跟他们去田里收粮食,实际上我们就是去捣乱的。冬天,我们从不怕高冷,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其实,现在想起来,这些游戏我们日复一日的玩耍,但仍不会觉得无趣。每一天都充满了快乐,那时的我们没有一丝的烦恼,无忧无虑,可能是那时的我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吧!

后来,等我大一点,父母便要接我回去上学了。离开乡村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便告别了我的童年生活。回到家中,我开始上学,每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跟小伙伴玩耍。不对,妈妈根本不让我出去,因为外面危险。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小伙伴,因为大家都很忙。可以说,每一天都不复我在农村的开心了。

去年暑假,我回了一下乡下,长时间的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我发现再也没有儿时的感觉了。小伙伴还是那些,但也没有童年的感觉了。

上一篇:四年级安课文内容填空下一篇:系统的行政管理是高校发展当务之急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