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2024-09-10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丰富的资源”是第三单元第一个学习主题 《地球哺育了我们》的第二个活动主题,是在前一个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地球景色的美丽和资源的丰富,并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哺育之恩,人类离不开地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究地球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感悟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地球,体会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地球上有巍峨壮丽的山峰;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奔流不息的江河海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究地球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地球,体会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受、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之恩的感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美丽的山水一课中,我们领略了地球上奔流不息的江河海洋;巍峨壮丽的山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还有那郁郁葱葱的森林……

地球不仅有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蕴含着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默默做着奉献,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地球给予人类的“丰富的资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

1.教师引导:地球中的资源有哪些呢?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你对地球的资源有哪些了解? 自然资源定义呈现。研究方法介绍。2.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梳理自己的材料。3教师组织班内汇报交流:

4我们的资源种类如此众多,那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1)是资源的有限性,即是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2)是资源的区域性,即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地域差异。(3)是资源的整体性,即每一个地区的资源在生态上存在着彼此联系,所以要综合的开发与利用。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了解人类生存与地球资源的关系

1.教师引导: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原料,她与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许多关于地球资源与我们的关系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组织班内汇报交流

四、整合资源,知识拓展:珍惜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师引导:对于地球母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离开她而生存。她哺育着全人类,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但母亲的负载是有限的,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她担忧,为我们人类自己担忧。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2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优势,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远程教育资源综合表现力极强,可以把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丰富多彩,集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以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思维活跃,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学习兴趣极其浓厚。例如教学《山市》这篇文言文时,学生很少看到海市蜃楼,难以想象,学生学起来就没有兴趣。教学时,在远程教育网上下载很多海市蜃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市蜃楼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利用远程教育网中提供的与课文配套的动画,一边讲课文一边播放动画,直观而形象,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教学氛围中会感到兴趣盎然,自然就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内容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和理解这样的课文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常规教学也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效果总不理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的某些缺憾,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由于我校地处河北省河间市,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济南不很了解,即便是了解也只是耳闻一些济南的地理知识。教学时,学生借助远程教育资源目睹济南冬天迷人的美景,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旋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进行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优化,使教学变得轻松自如,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知之甚少。于是教学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和视频短片。学生一边欣赏银幕上各式各样的拱桥画面,一边兴趣盎然地听着讲解,对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装饰等了解得非常清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方便,可以产生类似于对实物的亲身感受,再加上配乐简介,比干巴巴地看几张挂图或是教材插图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从而轻松的掌握了课文内容。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板书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很难实现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提高语文成绩。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教学时,只需点一点鼠标即可,节省教学时间。利用省下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知识拓展、课堂讨论等,这样课堂的知识容量自然就加大了,减轻了学生课下作业的负担。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强烈的舞姿粗犷、豪放、震颤,火热壮观的舞蹈场面奇伟磅礴,隆隆隆隆的鼓声愈捶愈烈,激昂高亢……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指导学习课文,学生情绪高涨,激情真切。然后在远程教育网上下载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当堂进行仿写练习。如下载播放《千手观音》的舞蹈视频后,有的学生写道:“千手观音变化万千,忽而孔雀开屏,忽而亭亭玉立;忽而双眉绽放,忽而电闪雷鸣,忽而舞动肩臂,忽而顶天立地……令人赞不绝口!在聋哑舞女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不卑不亢,不向命运低头!”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展课堂空间,建设开放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实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境界。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结合最近几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让学生围绕“中国航天”“太空奥秘”的探究专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写出有关航天科技专题内容的感想、设想和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增加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献身世界科学的志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

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研读网页,促进课外名著研读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使语文教学这一目标得以良好实现,我们将语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不同年级指定不同的名著进行研读,如七年级研读《西游记》,八年级研读《水浒传》,九年级研读《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相关的研读网页。如《西游记》的研读网页涉及《西游记》全文,《西游记》电视剧本,以及专家研究《西游记》文学成就方面的论文,《西游记》连环画等,网上与《西游记》相关内容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师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等。按不同年级不同名著,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并做好指导工作。事实证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名著研读网页,探索了一条名著阅读的新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促进了课外名著的研读,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民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皮连生.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语文现代信息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梦稀.现代教育装备建设[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教学实践 拓展 开放 活力 教学资源 学习空间 学习素材 生活气息 学习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2-018-010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学生学习百分数是有充分的旧知支撑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的。但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有时经验积累得太多,不见得是好事,因为经验积累得再多仍然是具体经验,具体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必须经历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而且,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认识仍然处于模糊阶段。于是,我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备课中思考:“百分数定义的背后更深远的数学内涵是什么?课堂中应该怎样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和经验,又超越他们已有的旧知和经验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在反复琢磨后,我逐渐明确:要开放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要激发学生潜能,让课堂充满理性思考。基于以上认识,我便有了“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实践。

一、拓展学习空间

“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生活中又见过百分数,因此课始我开门见山,直接出示百分数,并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百分数的读写。因为熟悉百分数,所以很多学生其实已经会读写了,教师只需要顺势而导、依学而教,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示范,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能成功地融入学生的经验之中。至于百分数与分数在分子、分母、读法、写法等方面的区别,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学习。只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认识,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把课堂变成一个激励自主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丰富学习素材

百分数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刻画和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新教材中直接给出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并让学生根据此意义描述生活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可是掌握了定义并不等于就理解了概念,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百分数这一数学本质,真正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呢?这里,让学生先“跳”进去后再“跳”出来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因此,课堂上我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和生活中的百分数,如“我们班50%的同学会游泳”“电脑安装程序格式化进度14%”“衣服成分中羊毛含量70%”“销售增幅120%”等,让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是谁和谁在比、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最后自己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在这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说明。所以,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是不是所有的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列举你调查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一说它的含义,然后小组内研究一下,看是不是都这样。”……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自己收集的素材的加入,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感悟才更生活化、多元化;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学生活动,数学交流才变得更有内涵,课堂教学也于无形中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三、挖掘教学资源

通过对教材主题图和实际生活中百分数意义的深入解读,学生已经能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了,但教学不能就此止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提炼和深化。

四、增强生活气息

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本课教学所提供的素材无不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来,既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百分数的现实含义。为此,我还特意设计了以下一个环节。如下:

(1)A品种红枣单个重20克,含糖9克;B品种红枣单个重20克,含糖7克。这两个品种的红枣哪个更甜?

(2)甲品种红枣单个重20克,含糖7克;乙品种红枣单个重50克,含糖13克;丙品种红枣单个重25克,含糖9克。这三个品种的红枣哪个更甜?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1)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而对于问题(2)就无法直接得出结论,使学生惊奇地发现百分数原来是那么的贴近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从而主动去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可见,在教学中增强生活气息,能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引人入胜。

五、提高学习趣味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有趣的情境则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百分数的作用,我先提供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信息“哈密大枣平均出肉率96%,鲜果含糖量在32%左右,含可溶性固形物47%,可食率96%,干果总糖含量77%以上,蛋白含量高达50%,干果含水分在15%以下”,再把信息中的百分数替换成最简分数“哈密大枣平均出肉率,鲜果含糖量在左右,含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干果总糖含量以上,蛋白含量高达,干果含水分在以下”,然后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觉?”看到学生乍见信息对比时的吃惊和短暂思索后的感悟,我相信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增加了课堂的灵性与活力。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4

马安镇中心学校 闵传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扎实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教教材”和简单地“用教材教”的观念必将要改变,而开发课程资源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既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会提高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或者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由此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说,教材是教师用以教育学生的一种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中新编的教材资源非常科学,也通俗易懂,它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配有图画,又附有彩色文字,集生活性、趣味性、人文性与艺术性于一炉,将知识点巧妙熔化在生活与艺术的交互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消化,同时它还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学、探讨、归纳与总结能力的提高,避免了传统的标准答案死板化、生硬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新课标中的新编教材资源又有它严重的缺陷:一是它过于偏重城市,尽管这些资源图文并茂,但它却是片段式的图景截取,既不完整,又不真切,学生总有一种隔膜的陌生感;二是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较少,不容易让学生对教材的资源很快地理解与消化;三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学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具材料奇缺,尤其是远程教育资源,好多资源根本不适合农村地方教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利用教材资源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把目光盯向了校外,做到大力开发乡土资源,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一、搜集整理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

马安镇地处郧西县中心地带,北接秦岭南麓,南临汉水,山峰连绵,清河潺潺,岗岚巍峨,川廊雄阔,自然风光十分秀美,素有“两 河夹一川,最奇白家山”之说。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把这些有价值的乡土人文资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就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的资源在比较对照中有个透彻的理解,从而使各学科新理念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同时学生自幼生活在此,经年累月,感受其日精月华,自然会产生亲切感,采集起来自然会兴至所趋,得心应手。

1、将自然景观拍摄成照片,如灿烂壮观的晚霞、皎洁如银的月亮、璀璨闪耀的群星、光华无比的太阳、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连绵逶迤的山峰、回旋奔腾的河流等等,可以备作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理解生物进化现象及作文写作题材。

2、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亲自眼见的动物,如温驯而又勇敢的猫、顽皮可爱的狗、贪吃贪睡的猪、盘绕葡行的蛇、攀腾跳跃的鼠、安闲勤劳的牛、善良纯朴的羊、善游喜戏的鱼、飞翔欢唱的鸟、善建筑、爱弹琴的蟋蟀等动物的外貌和生活习性的描写与叙述,同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3、地名的神话传说(传记式),马安镇各处的地名很多,几乎是每一座山都是一部感人的故事,每一条河都记载着动人传说。这些地名的由来有的是以地貌命名的,如凤凰山(树撑岩村八组有一座山梁远望活像一只翩翩欲飞的凤凰)、石塔河(石塔河河边有一尊大石塔)、等等;有的是神话传说命名的,如马鞍白家山村的烈马洞(见搜集的传说),如香口乡树撑岩村三组的白龙洞。(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个碗口大的洞口。相传,远古时候,有一条白龙在这个洞里修炼,年长日久,终于修炼成神,要出洞飞天。一天,它托梦给一个好心人说:“请你在明天早晨把鸡子关好,再到后檐沟挖一条小沟,一直挖到堂屋中间,我会变成小蚯蚓从小沟里走出屋外,绝不会用大水冲坏你的房子。”到了第二天早晨,那位主人果然按着梦中龙的话做了,那条龙刚一出门,就发起咆天大水,声音震耳欲聋,那条龙飞身上天,卷云而去。)、树撑岩(地址在树撑岩村五组,那里有一座大山,山势雄奇,摇摇欲坠,山脚下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把这座危山紧紧撑住。相传,远古有一个本领高强,无恶不作的巨人,经常做坏事,害得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天宫上的玉皇大帝看在眼里,义愤填膺,决定派一天神下界镇压。那位天神找到那个巨人,大战八百回合,恶斗了三天三夜,那位巨人战疲乏了,变成一座大山倒下来准备砸死村庄所有人,天神一看急了,赶忙变成一棵大树把它撑住。一直到今天 这个模样。)疙瘩寺(白家山村四组,是郧西县最高山峰之一,海拔1200余米高。山顶有古寺遗址。相传,早在唐朝时期,山中建了百座大庙,庙中有许多神像,神卜占卦,甚是灵验。为此香客不断,终日香烟缭绕,远近闻名。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非常有趣。这里略去不谈。)有的是以植物命名的,如花栎岗(现今白家山村二组,山形如岗,地势较缓,远望甚是温柔而不盛气凌人,许多年前,岗上满是茂密的花栎树,故名为花栎岗。)等等,传说内容生动形象,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大有裨益。

4、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如碾盘沟(疙瘩寺西北面)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率军在此处安营寨,造有十八碾盘,加工粮食。供养大军。)对帮助学生理解明朝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对搜集到的乡土资源,按照科目,我们进行了归类,整理成集,以备教学适时运用。

二、将地方资源与教材科学的整合 搜集这些有价值的课外资源,关键在于有机运用,如果应用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教材的内容,弥补新教材中资源的不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想象、思维、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达到消化运用的效果。概言之,就是要把乡土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地整合。那么怎样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做到乡土资源与各学科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比较恰当:

一是备课时预设乡土资源内容。怎样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透彻理解,教师需要对每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要设计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解五年级语文上册《日出》一文时,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要预设:“说说你看到太阳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预设:学生亲自观察山区的太阳到底是怎样出来的,与海上日出有什么出别。这样就把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达到水乳交融的妙境。

二是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内容。尽管教材内容很生动,但学生没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其概念是模糊的,陌生的。怎么办?譬如指导学生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上课前,教师可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蟋蟀是什么东西吗?它又叫什么?”“你看见过它吗?它长得什么样的?它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别是它的腿有什么特点?”开头让学生对蟋蟀有个整体印象,这样对蟋蟀怎样建造住宅就容易理解多了。三是课中讲课穿插乡土资源内容。有些学科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们不熟悉,往往对课本中的内容一知半解。这时候,可穿插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资源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容易明白。如在地理课中,气温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怎样辨别方向?等,我们可以穿插:雨水足,玉米、麦子等庄稼就长得好,反之,农业就欠收;冬冷,万物萧条,夏热,草木茂盛,但易发洪水;至于怎样辨别方向,我们既可以看太阳的东升西落,植物的北枯南茂等方面进行判断---四是以例讲解运用乡土资源内容。还有些学科知识时事性比较强,比如初中政治中引导学生理解上层建筑先进与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三农政策”好,人民的衣食住行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透彻了。

五是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内容。虽然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但还不够深刻,同时也不够全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加以佐证。如教学地理课,可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搜集本地地理内容,或引导学生亲自下乡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了解当地的物产,了解某地名的由来与传说,这样,既让学生消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三、积极抓好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研讨。

乡土资源的运用对于新理念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补充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却不是短期所能奏效的,也不能靠某一个的力量办成。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要形成一种氛围,要形成一股合力,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好。使乡土资源真正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广泛开展“开发运用乡土资源”的教学研讨。怎样做到这一点?可以这样做:

1、教学观摩。搜集整理乡土资源,这一点似乎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使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教学观摩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个环节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到这项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学课,把人家好方法,好措施“借”过来,结合本地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开展教研。这一活动就是集体实施上课、说课、评课的过程。上课时要把乡土资源巧妙地嵌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教材内容学得通透,悟得明白;说课,通过自述,把自己的经验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听众及时地了解讲授者的方法与过程;评课,让听 众肯定讲授者的优点,指出或补充授课时的不足,然后取长补短,以利今后更好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常规落实。为了不让这一活动走过场,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师乡土资源运用与整合的落实情况,及时通报,限期整改,真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好课推广。通过开展优质课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开发运用乡土资源的兴趣,再通过评选、推荐,产生公认的优质课,进行循环讲授,把好课推而广之,使全体教师借鉴、学习,学得方法、学得技巧,然后甄选-,实行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推向“功德圆满”。

5、认真做好资源运用后的反思与总结。在条件有限的农村学校,开发运用乡土资源,优化服务课堂教学的过程非常重要,它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可等闲视之。因此,作为教师每授完一课要时时检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得,有哪些失,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以利今后在教学中时时闪出亮点。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阶 段 小 结

观音镇中心小学周代英

观音地处交通要道,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源,素有“盆地”之称,这里盛产着各种农特产,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以“亲近乡土”为内容,通过纵向、横向的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纬度,同时还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是一种高能学习活动的整合。学生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拥有的资料去进行创新性学习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去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开发“亲近乡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要有本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课题组教师立足观音实际,立体开发身边所有利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资源。

1、活用学校资源:农村小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就是天然的课程资源。我们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运动场……这些围绕学校教育而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生成了很多的教育课程。如:“学校外操场的水杉树”“绿色草坪”“荚竹桃”学生都能把这些植物的外形特点写得像模像样。再如“学校内院的广玉兰”“小叶黄杨”“冬竹”这些植物学生写起来都是拿手好戏。特别是原来院内的那坛冬竹,学生能模仿《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把冬竹春夏秋冬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还能运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把冬竹的高、粗描写下来,这坛冬竹成了我们学校3—6年级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

2、活用乡土资源(1)自然类乡土资源: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雨雪霜等天体气象类课程资源,观音地处有利环境,形似“盆地”,这里有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源:如凤凰山,天宝山,娘娘山等,在我们学校附近,在学生的家门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写成作文集,素材分别为《天宝山的传奇》《娘娘山的传说》《凤凰山的来历》等。

(2)、社会类乡土资源:观音小学地处集镇中心,超市,文化广场,菜市场,书店,这些人性化的交际氛围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熏陶,口语交际表达等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双休日我们有意安排学生“到菜市场去讨价还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到书店帮售货员推销书籍”学会帮别人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售货员的艰辛。到学校后我们就专门设计这类“口语交际”先让学生演练,再写下来。

(3)人文类的乡土资源: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出现的各式人物,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自制豆芽机个体创业史”“向留守儿童献爱心”等。这些都是现成的鲜活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让学生写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如有的学生写《自制升降课桌》《自制门扣》《自制酒水壶》等。

3、活用民间传说资源:观音地处交通,历史悠久,具有传奇色彩。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民间掌故”方面的挖掘。同学们有的查阅《观音史》,有的采访上了年纪的老人等,搜集了许多资料,如“观音地名的来历”“牛耳山的传说”等地名的来历。学生在此基础上,写了属于自己的《龙花会的由来》《观音菩萨的传奇故事》等。而且这些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感到特别亲切,有兴趣。

4、活用风俗民情资源

我们观音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更是有浓郁的乡土味,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中秋吃月饼……我们结合庆祝节日,开发利用相关的“节日课程”,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我们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上网,看电视,查找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生对此也特感兴趣,对屈原这个爱国诗人更加敬重。

(二)确定了“亲近乡土”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的目标

1、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感受和体悟生活,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效果。让学生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家乡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家乡、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 “亲近乡土”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亲近乡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体系:四年级为《我爱我家》,高段为《我们的学校》《观音的由来》《龙花会的传说》《天宝山的传奇故事》,其中五、六年级的已装订成册。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乡土气息浓厚的生活教材,身边教材,也使老师们具有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开发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题实践与研究过程中的困惑

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家长、社会的人才观当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地位远没有提升到它应有的高度;对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安全、师资是制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主要因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具体的评价很难把握,有些评价理念注重过程、强调体验等都难以落实。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阶段小结

又是一个学期结束了,本学期在教育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实际,我们小组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继续利用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更好的为课题研究以及教学服务;二是试着新开发当地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为学生学习语文辐射更广阔的天地;三是在口语交际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另外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研究试验阶段我们着重以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我校课题组成员常在一起研究、探讨、集体备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试着尝试了以下教学:

1、设置语文教学活动

书法课

利用写字课开设书法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写字的激情,同时写好了字也是更好的服务于语文学科

日记交流课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日记,以激励他们取长补短、比学赶帮

歌词鉴赏会 这在学生心中是一个新鲜、有趣的话题,他们乐意讨论歌词的内容,并能通过其中的寓意来鼓励或鞭策自己

诗文朗诵

抑扬顿挫、仿古留今,这个活动能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与习惯

读书报告会 每周(天)一读,一月举行一次报告会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积累与运用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口才课 课前一分钟说话或结合口语交际课,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佳作欣赏课

通过学生选出公认的佳作供班级、年级、年级段评 价欣赏,使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了。

实验班级的教室内,“图书角”“我会读”的阅读栏、“我真行”的评比栏、“看谁写得棒” 的习字栏„„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生机与活力

2、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主要试用高年级)以教材的某一文章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以某一课文为基点,自组单元教材体系。

以某一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文字或评述性文字扩展。

3、结合课题研究,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是开展“开放性识字教学”在课题实验中,教师除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外,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中识字。基于低年级识字量较大较难这这方面,课题组老师研究试着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品袋、饮料瓶、广告、招牌、媒体等识字材料上,在翻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一本本的集字本,你会发现,越是他们自己亲手做的,记忆越是深。不妨大家也试试,这确实是激励小同学认字的一种新、好的方法。在课题实验中,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例如,现在喊得较响“留守孩子”问题,学校每学期补给班主任电话费,建立起“亲情电话”链接留守孩子与他乡父母的心;学校还 启动了“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仪式,为留守孩子建立了心于咨询室、谈心制度、成立爱心书屋、开设心理健康课等,以此来温暖

4、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 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服务语文教育教学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村组)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如白云区南有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北有自然秀丽的帽峰山,中间有白练般的流溪河,占尽地理上的优势,而且白云区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如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醒狮等。更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如陕南周报社等。由于是农村地区,种养业发达,乡镇村各有特色,如棚栽反季节蔬菜,葛根粉,电孵小鸡,本地大冬瓜等等。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溪流、小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 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为此,我们不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解决“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的问题上,我们认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

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欲望的好办法。学生通过看表演或自主参与表演,对人和事有了直观的印象,说起来会更有兴趣,表达也会更清楚。另外,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角色体验,表达更有感情,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二)、教给方法,指导说话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通过不断地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在口语交际课中,从如下 几方面去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口语交际课前,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交际内容有关的资料,使交际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丰满起来,使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

2、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我们在集体备二年级下册《你该怎么办》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紧接着教师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所惊动,而且发现门外并不是所熟悉的人时,有什么好的办法既能自我保护又使来人自愿离开?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说爸爸的姓名”、“报电话号码”“说爸爸上班的路线”„„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人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这是更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服务与教育教学。

四、运用主要方法和手段。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走访民俗家、当地老者;翻看书籍;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将资料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

2、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语文课程、探索让本土人文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经验总结法。

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角度,结合实践、分阶段总结,形成经验材料或在学习中体现出来。

通过实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阶段总结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

2007-6-12

浅谈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县教研室的号召和督导下,我校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起步近两年了。农村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利用的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两年来,我校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已经渗透到语文、数学、体育、安全教育等学科中,教师、学生、学校都受益非浅,它既增强了师生的素质,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校园文明建设,同时对“创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农村课程资 源在语文学科中的开发和利用向大家作简单的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鉴于此,我校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农村语文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非常多,它包括教师、学生、教科书、图片、实验室、图书室等,语文教师要有效的开利用,同时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蓝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语文,使语文与生活脱节。课改后,虽然还把教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语文向课外拓展延伸。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语一年级下册是围绕专题组织内容。课文的第一组是围绕“美丽的春天”把各项内容完整地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学习了这组课文之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仅局限在课本里,而要作课外延伸。我校语文教师就让孩子们去寻找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诗词、歌曲、图片、文章、自然现象等。当学生走进生活查找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后,教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举行了一系列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如让学生讲春 天的故事、唱春天的歌、背春天的诗、跳春天的舞、画春天的画„„还让学生在课外寻找春天:“春天来了,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春耕的?”“春天来了,我们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唱、跳、背、画、讲、看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又一有效途径。我校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校为单位适时组织了竞赛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参与,给学生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正体现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上。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我校举行了“成语积累挑战赛”选出了擂主;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我校举行了“讲故事比赛”选出了故事大王;为了渗透“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我校举行了“普通话朗诵比赛”。

还可开展讲故事比赛,选出故事大王。为了通过讲故事比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采用讲课外故事加分的办法。

3.以教师的多角色为导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一个教师担任多科目教学,要么两个老师包一个班,要么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多,教师这一课程资源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种角 色的组合,即多元角色,我校教师就利用自己的角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了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二、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小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语文,语文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如:“你今天学了什么?”“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你能不能把今天学过的课文背一背?”等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我们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对家长提出了要求,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我们就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我校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识字渠道。学生通过收集化肥袋,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字;收集粮食,认识“面粉”“大米”等字;收集种子袋认识“种子”“小麦”“玉米”“高粱”等字。学生的识字欲望大大增加了,看到实物“水桶”就问“水桶”该怎么写?看到实物 “扁担”就要想“扁担”二字是怎样写的。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是围绕“温暖的家庭”这一主题,用三字经形式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家爱我,我爱家。”教师就将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

三、开发利用村镇的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小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从《计划生育公开栏》认识了许多人的名字;从对联中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而且积累了许多成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日新月异”„„

2.参加校外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集镇每半年就能观看两次外地杂技团来卖艺表演,在街道居住的300多名学生都会去观看。在一场演出里学生既能看到杂技演员非常惊险、辛苦的一幕幕,也能看财源滚滚来的一幕,语文教师就要 求学生谈感想、写观后感,使学生明白杂技演员要想混口饭吃,真不容易,多么危险、艰辛啊,再联想到自己的未来,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能挣钱,日子多难过呀,从而激励学生自己要好好学习,有了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才能避免将来受苦。

3.参观自然风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节假日里,有好多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旅游、参观了本地的自然风景,老师就要求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整理、修改成文后再在语文课上交流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语文、学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

2007年4月

“马鞍”的传说

地处郧西腹地的马鞍镇,版图面积约172平方公里,人口约2.3万人。东部与土门毗邻,东南部与观音交界,西部与六郎相连,北部与香口接壤,是郧西古老的乡镇之一。这里有山峻水秀、树茂石奇、花香鸟悦、果硕粮丰的自然资源,有民俗情暖、文古韵悠的人文资源。从地理角度分析,全镇由“两河(石塔河、惠家河)一川(马鞍川)一山(白家山)”构成。特别是马鞍川,风景秀美,土地肥沃,地域平坦开阔。青青的圣裕河水从川中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川、下川和集镇数千人畜,灌溉着川内数千亩农田。

人杰地灵的马鞍,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马鞍”就是由古代传说而命名。

距马鞍川西北部20余公里处海拔1200余米高的白家山中,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半山腰中有一溶洞,洞口狭小,而洞内却别有洞天,有天窗、石钟乳、清泉,洞内洞洞相通。相传很久以前,洞内有一匹烈马修仙得道数百年。一日,沉睡的烈马惊醒,想到洞外溜溜。于是烈马从洞中挤出,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经和煦的山风一吹,烈马抖了抖鬃毛,昂首长嘶一声,奋蹄腾空,一路从白家山中飞奔而出。当飞奔至马鞍川时,烈马身上的一匹金鞍滑落坠地。由于烈马飞奔速度太快,行至离马鞍川六七余公里处的马鞍关时,烈马才发现马鞍失落,于是,从马鞍关调头返回寻找。在马鞍川找到金鞍时,恰遇路过的二郎神,二郎神对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马鞍川情有独钟,有意将金鞍留于此地,造福方圆数里百姓。经二郎神点化后,烈马弃鞍于川中,返回洞内继续修行。

数百年后,人们根据传说,把烈马修行的地方取名为烈马洞村,把金鞍坠落的开阔的地方取名为马鞍川,以当地政府所在地为界,以上为上川,以下为下川,把烈马调头的狭隘的山口取名为马鞍关。

(闵传杰搜集整理)

关于课题《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阶段小结

2006年6月13日,《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在羊尾小学举行课题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课题组成员有县教研室副主任张光印、小学高段语文教研员吴世定,春桥小学语文教师黄艳、土门镇小学教师张启银、柯晓红、观音镇小学教师韩久坤、费荣林、周代英、马鞍镇中心学校教研员闵传杰、羊尾镇中心学校教研员李永寿、羊尾小学教师陈世军、段维兰等。课题组负责人吴世定主持研讨会,会上,土门镇小学教师柯晓红汇报了参加全省首届阳光杯作文论坛的情况介绍,课题组成员分别汇报交流了近一阶段研究情况。现将汇报的课题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1、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带动了教研活动的 健康有效的开展

随着课题《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各校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工作中以课题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观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教研组成员的带动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亲近乡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体系:四年级为《我爱我家》,高段为《我们的学校》《观音的由来》《龙花会的传说》 《天宝山的传奇故事》,其中五、六年级的已装订成册。马鞍镇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组织编写《马安的传说》作为乡土教材之一。今年上半年,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征集地方传说、民间故事等文章100余件。参入搜集创作的有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中心学校还和镇政府网站联合,开出“民俗风情”专栏,专门发表搜集整理的文章。土门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成员经常常在一起研究、探讨、集体备课,设置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2、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土门镇中心小学结合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是开展“开放性识字教学”。二是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三是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马鞍镇小学教研组把乡土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一是备课时预设乡土资源内容;二是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内容;三是课中讲课穿插乡土资源内容;四是以例讲解运用乡土 资源内容;五是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内容。

观音镇小学教研组开发“亲近乡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一是活用学校资源。二是活用乡土资源。包括自然类乡土资源、社会类乡土资源、人文类的乡土资源等。三是活用民间传说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了“民间掌故”方面的挖掘。四是活用风俗民情资源。

羊尾镇小学语文教师为让学生从小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一是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二是参加校外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三是参观自然风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学期我们《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组成员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收到了良好效果。

3、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羊尾镇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增长知识。如收集化肥袋,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字;收集粮食袋,认识“面粉”“大米” 等字;收集种子袋认识“种子”“小麦”“玉米”“高粱”等字。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不管看到什么,都要追根求源。观音镇小学教师利用双休日有意安排学生“到菜市场去讨价还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到书店帮售货员推销书籍”学会帮别人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售货员的艰辛等。到学校后专门设计这类“口语交际”先让学生演练,再写下来。马鞍镇小学教师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亲眼所见的动物,如温驯而又勇敢的猫、顽皮可爱的狗、贪吃贪睡的猪、盘绕葡行的蛇、攀腾跳跃的鼠、安闲勤劳的牛、善良纯朴的羊、善游喜戏的鱼、飞翔欢唱的鸟、善建筑、爱弹琴的蟋蟀等动物的外貌和生活习性。土门镇小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对溪流、小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5

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吕标初中 江艳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农村的美术教育,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方面的因素,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其实农村学校的艺术课程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这些资源识别、开发及运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近几年农村美术教学实践,我发现农村的美术教育虽然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根据农村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美术教师完全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探究和尝试。

我对诸城市的部分乡镇中学的美术教学资源做了调查,资源都很丰富。各个乡镇都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中心学校,这样有利于师资和各种资源的整合。各乡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中心学校所在的环境优雅,社区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如民风民俗、民间故事、民间美术等。虽然是农村学校,但现代气息与乡土气息水乳交融,可供我们挖掘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有很多。

如:民间艺术的学习(版画、年画;泥狗、布老虎;窗花、挂笺;草编、竹编等);自然材料的运用(树叶拼贴画、蔬菜水果造型、麦秆造型、玉米皮编织、泥塑造型、豆子粘贴画);废旧材料的运用(易拉罐造型、酒瓶画、吹塑纸造型、蛋壳画)等。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丰富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教学探索:

一.利用民间美术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民间美术丰富课堂教学是农村中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的集市上,有各种草编、竹编制品;有泥狗、布老虎、绣花荷包、鞋垫;还有窗花、挂笺、风筝等等。很多初中美术课的内容与民间美术都有关系。九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过大年》专门讲过年的习俗,可以让学生到集市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过年的习俗,像过年家家户户贴对联、窗花、门神、年画、挂笺等。上课时营造喜庆吉祥的氛围,师生互动,了解民间美术活动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七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门》,里面提到了门神,我就给学生扩充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讲了门神、灶神、财神的传说,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门神、灶神、财神画的色彩、人物造型、构图等。上课前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分类的方法收集材料,根据学生的条件,自由组合,分头采用不同途径搜集,最后整理汇总。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清晨》是学习雕塑的造型·表现课,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我让学生到集市上观察泥狗和布老虎的造型,有条件的可以买来带到课堂上,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用泥模仿制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自然材料的运用

.疏菜水果大显身手

蔬菜水果是物美价廉的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也是很容易找到的,我经常用它们来丰富美术课堂。八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方寸之间》是一节学习篆刻的课程,让学生准备刻刀和石材是不现实的,我就想到了用土豆或者萝卜来代替,既是唾手可得的材料,又容易操作。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剖开的土豆和萝卜上制作了许多漂亮的印章,变“无米之炊”为“有米之炊 ”。另外,我在蔬菜水果的造型上进行了探索。如:用茄子做成企鹅:菜花、茄子做成绵羊:白菜、茄子做成鸭子;冬瓜做成小猪;地瓜做成肥老鼠;香蕉做成小狗和章鱼;南瓜和橘子做成各种表情的脸。我把自己的探索应用到课堂上,学生们都很喜欢,纷纷争先恐后的模仿。

树叶拼贴画

在农村树叶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主要树种有杨、槐、桐、柳、榆、松、楸、椿等。我们用树叶和花瓣做成美丽的孔雀、大宽帽的女子、可爱的青蛙等,甚至在收集的树叶上画上漂亮的图案做成书签。

豆子、麦秆、玉米皮这些都是农村特有的丰富的资源。豆子粘贴画

豆子的种类有红豆、绿豆、黄豆、黑豆,并结合大米、小米、燕麦、荞麦等等,颜色应有尽有,大多数农村家庭都自己种植,因此很容易备齐它们。我们用这些五颜六色的豆子做成奥运福娃、威猛的老虎、可爱的大熊猫、艳丽的花卉等等。

麦秆造型

麦秆更是农村的学生容易取得的材料,在收获的季节,让学生准备一些,洗净晾干。我们主要用它结合彩色的布头做成好玩的稻草娃娃。当然,真正的麦秆画,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等多道工序,工艺相当复杂。对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我仍在探索之中。

玉米皮编织

农村的学生大多心灵手巧,很多从小早就跟家里人学会了简单的编织,在课堂上教给他们如何配色,师生共同交流,创造出了美丽的艺术品,像形状各异的手提包、草鞋、坐垫等。三.废旧材料的运用

运用废旧材料来制作各种实用物品和装饰品,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又可以変废为宝。我们用废旧饮料瓶制作了报刊架、笔筒、花瓶等;用啤酒瓶贴上报纸在上面绘制了许多个性图案;在收集来的鸡蛋壳、鸭蛋壳上画脸谱、各种表情,结合彩色纸做成憨态可掬的小猪等。

用废旧的塑料袋制作风筝

现在的风筝都是用塑料纸做的,我们何不试试用塑料袋来制作风筝呢?于是我们收集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袋,还有竹签,用竹签做好骨架,把黑色的塑料袋绘制上图案,粘在骨架上,用红色的塑料袋做成尾巴粘上去,一个绿色环保风筝诞生了!

四.自己动手绘制文化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的衣着打扮越来越追求时髦、追求个性,并且盲目模仿和崇拜。针对这一点,我决定利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我在课堂上实施了绘制、改造服饰的教学探索。我从集市上买了一些白色的T恤衫,在上面绘制了一些简洁漂亮的图案,比如:花卉、小动物、文字等,平淡的白衫变成了个性文化衫。然后,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制作,学生们都很喜欢。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文化衫,尝试绘制文化衫,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2.关注家乡文化特色,通过对文化衫的设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化衫的设计,了解诸城的文化特色。三.教学方法、用具: 1.师生讨论,主要侧重学生的切身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动手操作,最后进行作品展示。

2.诸城特色文化的相关资料、文化衫、铅笔、水粉笔、丙烯颜料、白纸等。

四.教 学 过 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手绘文化衫的欣赏。

问:今天老师穿的文化衫是自己绘制的,看看主题有什么含义? 答:学生(1)这是超然台

学生(2)是宣传超然台文化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乡诸城,老师准备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的资料和图片。老师绘制的这件文化衫,就是对我们的文化古迹——超然台的宣传描绘。文化衫都反映了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取向,这这节课,同学们就来当一次文化衫的设计专家,设计一件个性鲜明的文化衫作品。2.文化衫主题设计:

主题一:《以宣传我们的家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衫》(宣传、表现家乡的文化内涵、内容积极向上)

主题二:《以宣传我们的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衫》(宣传、表现校园文化,内容要有新意)

同学们任选一个主题进行文化衫设计,图案在组织上不能太散,颜色搭配要和谐,注意对比色的运用。3.学生分小组进行制做:

(1)将文化衫平铺在桌子上,注意一定要擦干净,以免弄脏衣服,用铅笔把所要画的图案轻轻画到文化衫上。

(2)用丙烯颜色把用铅笔画好的轮廓填充起来,其中要注意丙烯稀稠的把握,以能够均匀涂在文化衫上为最好。(3)把作品放在通风处使其自然晾干。4.作业交流欣赏讲评

(1)学生代表上台讲述设计图及设计思路(2)师生互评 5.作业拓展

牛仔裤的图案装饰、鞋子的图案绘制。

(1)图案的主题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新意,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2)色彩饱满均匀,色调统一、符合配色规律。通过这种设计课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不再盲目地模仿别人的穿着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五.借助博物馆丰富课程资源

诸城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65件,三级文物383件。品类齐全,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藏品以诸城地区文物为主,全面反映了诸城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史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对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考察,并且搜集、整理资料,以便于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激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诸城博物馆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各种历史文物和浩瀚的画卷。七年级美术下册第5课“远古的呼唤”,是让学生了解原始艺术的一节课。原始艺术表现了先民的生活理想、情感追求。它质朴、粗犷、奇特的艺术魅力令人们赞叹不已。但是仅凭课本的几张图片是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原始艺术的独特魅力的。诸城博物馆收存的文物,有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既有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表达人类文明的原始文字、绘画,还有灿烂多姿的装饰品。这些古老的人类文明,足以让学生领略原始艺术的美。

由于农村的家长观念不够开放,交通也比较偏远,所以大多学生很少进城,免费的博物馆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参观过。这一点对于广大的农村学生是急需改变的。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篇6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体现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风气。图书馆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字:图书馆 素质教育 读书活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新技术时代。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的生存能力之一。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民心工程,更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读书学习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过程。特别是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意识,拓宽知识面,又可以丰富和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激发他们爱国爱民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轴,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图书馆的使用,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书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因此在使受教育者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其具备知识更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便在未来激烈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图书馆可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馆藏、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为扩大学生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

图书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支柱之一。除此之外,图书馆还以其特有的服务性和学术性,全面介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层面中去。因此,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图书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把图书馆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硬件,着力抓紧抓好,发挥图书馆的多种功能,使它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二、营造文明、高雅的读书环境,使其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图书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配合教育政策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能否发挥好的作用,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彻底转变过去把图书馆视为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把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大图书馆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领导精力的投入。给予图书馆较充裕的场地。美化图书馆的周围环境,逐年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文明、高雅、安静、书香馥郁的读书环境。尽 可能地增加图书馆现代化设备的更新、添置,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和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要加大对馆藏文献开发力度,保证馆藏文献的健康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这样,既能保证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健康有益的浸润,又能使他们得到身心愉悦,并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引导教育,使他们对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海量存贮及数字化信息具备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有高品位的图书馆设施及环境,图书馆应建在宁静的地方,但不宜太远,便于学生使用。图书馆内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方便择书、自由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图书馆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三、各校联合办馆,把图书馆办成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把培养教育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各方面能力作为办馆的根本目的。图书馆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主动了解各年级的授课内容,根据本校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学内容,选购有关的图书资料,定期出版读书指南,指导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介绍新书及其它的新的信息。加强网上咨询服务,总之,学校图书馆要根本改变过去纯粹是藏书、借书、坐等人来上门的被动局面,应当开门办馆,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校联合办馆。学生有进入各个图书馆的借阅证,这样学生选择读书的范围扩大,他们可以到各图书馆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图书馆通过传播知识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图书馆要想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首先要求图书馆要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当选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热爱图书馆事业,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的人担任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注意落实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待遇,做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图书馆的敬业精神,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对图书馆员的要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四、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在校的所有师生应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拓展读书活动的外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洛厄尔曾说过“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最具魅力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在自寻灭亡”。读书能愉悦身心,寓教于乐,使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张弛有度。要使校园保持读书热,就必须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读书,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一)推荐师生阅读书目

学校倡导学生“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针对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 注重时代性、参考性、科学性、思想性,并做到三个结合: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学生阅读书目相结合,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学生建立“流动书橱”,制定好书交换办法,定期交换图书,让书流动起来。教师阅读主要通过赠送图书、订阅杂志和推荐阅读书目,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名家大师教育专著及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刊物,一部部大师及专家的作品开始走进教师的阅读视野。另外,教师更需要博览群书,以使自己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地方、站在庐山之外更冷清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活动。

(二)开设校本阅读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了保证读书落到实处,可以成立读书小组,举办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创办校内刊物,开设校本阅读课。语文教师做到几个一:指导学生制定学期读书计划,基本做到每月读一本书;进行阅读方法和撰写读书笔记指导;每月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如好书推荐、读书摘记展示、读书心得交流等);办好书香园地,每月更新一次。校本阅读课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周的这节课,成为学生最开心投入的时候,学生们还会把这种读书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节假日、星期天,课外阅读也成了不少学生汲取知识营养和放松的一种方式。

(三)举行读书报告会。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要无限相信书的潜力。“新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师生多聆听窗外的声音,让师生聆听大师,走近大师,学习大师,提升思想、精神品味、人生境界。

在迈向新世纪的历程中,图书馆应全方位地服务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全方位的服务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使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利用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图书馆可通过增加有益身心的书刊,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及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调整心理状态,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接受挑战。建设好图书馆,管理好图书馆,使用好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晶.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教学与管理.2005(3)2.黄淑超.试论少儿图书馆如何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图书馆论坛.1999(2)3.刘冬梅.杨丽娟 浅谈图书馆应如何配合学生素质教育 [期刊论文]-图书馆建设2000(3)4.卢建学.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8年03期 5.孙奎香.中小学图书馆应为学生营造绿色空间[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

张秀芹,2005年6月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期间,积极学习和参与语文教学改革,主动尝试小组合作教学,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校长的带动下,不断向先进校学习经验,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

通讯地址:李兴庄学区中心校

063700 联系电话: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篇7

一、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学科教学

对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可组织专职人员,如网管员、计算机教师、学科教师,广泛收集、处理、整理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学校教育资源网站,完善校园网建设,丰富学校资源库内容,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园网。对学科层面而言,学科教师可以建立有学科特点的资源,即学科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参考资料、教学设计、媒体课件、学科资源、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内容,这些资源的积累有助于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科实际,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材再开发

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应用。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如某学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幻灯片制作技术。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幻灯片制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师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上搜集、检索、处理相关信息的技能,并通过网络工具进行课外辅导交流,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互动。许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其专用的电子邮箱,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和学生沟通、交流,使网络真正成为信息收集、传递的工具。如很多教师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社交网络,利用个人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将大量关于学习方法、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学科练习、教学反思、教学指导、课题研究方法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外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沟通的便利性、及时性与学科教师实时、充分地交流、对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情感。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见解,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并从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丰富教学资源 改变课堂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学资源;课堂策略;高效课堂

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国学精粹的任务,具有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特点,正因如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文言知识,同时又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长河中,“亲历”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欣赏那文化花圃中绮丽的“花朵”……可是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是功利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只知道无休止地机械记忆,而教师也由之前的“传道授业解惑”摇身变成了各类文言知识点的“复读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针,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又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提升(即落实和强化学生文言知识的识记和掌握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主动感知历史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出现重重困难。由于时代久远,历史变迁,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与今人不同,再加之古文言缺少运用的空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在所难免。面对如此困境,高中语文教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着手

高中三年,从必修到选修,文言文教学始终伴随学生左右,而在这看似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都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遇到相关知识点,提醒学生做好标注,以便课后记忆,这种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的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到的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高考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更不用提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了。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1.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

教材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但仅依靠这一片土壤就想培育出绚烂的花朵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教材空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由此,帮助他们走进历史,走进民族文化的精髓。

除了运用已有资源外,我们还要自创资源,比如,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自查资料,讲一个有关古代名人的小故事,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缓解了课堂授课压力。

2.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激励学生阅读,在阅读中运用所学,感悟古人智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既可以开拓视野,扩展知识储备,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因此,鼓励阅读中国经典作品,并为学生提供阅读可能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另一个侧重点。我们开设了阅读课,除了基本的阅读积累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些适合自己理解的文化典籍,读后,要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既可以是字词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对内容的理解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倾听者的角度,而不是授课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多说,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地方,更应该大胆表扬。学生在鼓励下,自然发现了身上的闪光点,就不会再惧怕阅读晦涩的文言文了。

语文大家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体悟汉语言言简意丰、遣词考究、艺术高潮等特点,从而熟悉并热爱民族语言,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提升纯洁高尚的精神品格。我知道,文言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李秀明.高中文言文自主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实践[D].赣南师范学院,2014.

上一篇:大学生化妆舞会策划书下一篇:担保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