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2024-09-07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精选8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篇1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日益受到关注。对城公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有限的利用空间内,建设小型的生态城市,在提供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符合我国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进行简单阐述,并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要点,以期推动我国现代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是衡量现代文明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城市的规模与数量大幅增加。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最为健康的环保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是将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与建筑结构进行小层次整合,最终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建设与环保节能的双赢目标,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十分必要。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篇2

西宁市西郊乐园景观拱桥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植物园内, 跨越公园内人工湖。工程总投资约60万元, 于2012年建成, 实景如图1所示。工程总体布置如图2;图3。

桥梁主要参数:主拱净跨径8.0m, 辅拱净跨径4.5m, 拱圈均采用半圆曲线钢筋混凝土板拱, 拱轴线底部附加0.5m高直线段;桥宽4.2m, 净宽3.4m;桥梁下部采用变阶扩大基础。

2桥梁建设条件及技术标准

2.1地形地质

工程场地为城市景观公园, 地面高程介于2253.7~2253.9m, 较平坦。据地勘报告[1], 在控制深度内, 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第四系杂填土 (Q4ml) 、卵石 (Q4al+pl) 、泥岩 (N1X) 。

2.2气象水文

西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属高原半干旱气候, 特点干燥多风, 夏季凉爽, 冬季寒冷,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太阳辐射强和昼夜温差大。据青海气象台多年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5.9℃;最低气温-26.6℃, 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379mm, 平均相对湿度55%, 最小相对湿度0%。桥址处人工湖为静水湖, 规划蓄水深度0.6m, 常水位2251.830m, 湖底高程为2251.230m。

2.3技术标准

人群荷载集度4.0k N/m2;桥面最大纵坡1∶3;地震参数:场地类别属Ⅱ类, 抗震设防烈度属7度区第三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不存在液化土层, 场地属建 (构) 筑抗震一般地段;标准冻深1.23m。

3概念设计要点

作为一座城市公园景观桥梁, 概念设计时必须考虑公园景区的现状、规划及定位, 遵循如下全局性设计理念和原则:

3.1设计理念

桥梁定位和功能应服务于公园景区整体定位和功能, 桥梁应融入环境并提升环境。西郊乐园系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西宁市为湟水景观带提升付出长久努力。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 湿地保护工程整体定位和功能是通过工程实施来保护和恢复湟水河流域湿地, 恢复湿地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改善河滩湿地景观, 为迁徙鸟类提供适宜栖息环境;使湟水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小气候功能不断增强;改善并恢复河滩湿地多样性景观, 促进西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综上可看出湿地景观整体定位和功能多集中反映人文、自然、宜居等方面, 作为这一大背景下一座小型景观桥, 不应现代、高调、突兀, 而应古典、淡雅, 精致。基于这一理念, 西郊乐园桥方案设计选择图1所示3孔古典实腹式拱桥。

3.2设计原则

基于前述设计理念所提出的3孔古典实腹式拱桥方案在具体设计时尚应综合考虑桥梁专业自身设计原则[2]: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美观环保。在设计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设计原则, 其主要作用在于使桥梁在融入环境前提下确保结构自身合理性、节约投资。西郊乐园拱桥建成后不仅景观和结构上获得市民一致好评, 其建成核算总投资亦低于建设方原定投资预算 (60万元) , 取得经济上成功。

4总体设计要点

4.1桥长

常规来看桥长取决于造价控制目标和功能目标。简而言之, 因桥梁造价高于路基造价, 桥梁长度一般尽量可能短, 足够跨越既定地形即可。但作为公园景观桥梁, 它连同人工湖一起均为人造景观, 就有必要协调两者关系:既不能桥长过短, 也不宜过度浪费投资, 同时还要兼顾美观性。从美观上讲桥长占湖面全宽一定比例, 桥台顺接一定路基并予以山石、绿化点缀, 较全部采用桥梁跨越人工湖水面方案景观效果更好。

基于上述造价、功能及美观三方面考虑, 西郊乐园拱桥桥长定为26.3m, 约占湖面全宽 (83m左右) 32%, 路基长度约占全宽68%, 路-桥比例较接近黄金分割率。

4.2桥面高度、纵断

西郊乐园拱桥桥面高度和纵断设计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1) 人性化:桥面过高将导致行人通行劳累。桥长一定情况下桥面过高则桥面坡度较陡, 不利西宁这类寒冷地区冬季行人通行安全。反之桥面过低则桥梁景观效果较差, 不利于观景行人获取一定高度视角。 (2) 景观效果:作为景观桥其整体高度应与周边景物相适应。如周边景物较低, 桥面过高将致使桥梁自身有突兀之感, 反之则使桥梁过于隐形, 缺乏景观点亮功能。就西郊乐园拱桥而言, 其周边树木高约10~15m, 桥高约5m, 亦接近黄金比例。 (3) 立面效果:合理纵断设计是保证桥梁立面效果及通行舒适性关键。上、下桥坡度决定踏步舒适性, 西郊乐园拱桥上下坡率1∶3, 系总结城市天桥踏步舒适性经验的结果:城市人行天桥踏步比例一般1∶2~1∶4间, 1∶3是相对舒适台阶比例。

上述三点不是独立的, 桥长确定后, 桥面高度与纵断设计相关,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两者协调和平衡。

4.3拱圈线形、跨径、矢跨比

4.3.1主拱线形

拱圈线形一般有圆曲线、圆曲线结合直线组成圆端曲线、椭圆曲线及悬链线等, 其中悬链线形拱轴线多用于大型拱桥, 在小型拱桥中不多见;竖向长轴椭圆曲线及圆端曲线多用于桥面距离水面较高且桥长较短的情形;竖向短轴椭圆曲线或坦圆弧曲线多用于桥面距离水面较低且桥长较长, 没有通航需求的情况。西郊乐园拱桥在设计时结合桥高、桥长、水位等几方面因素, 最终采用半圆弧线拱轴线底部附加0.5m直线段拱轴线。底部0.5m高直线段在正常情况下隐于常水位以下, 其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基础底面高度, 使其落至有利持力层并防止枯水时基础顶面外露过多, 影响景观效果。

4.3.2主拱跨径、矢跨比

在桥面设计高度、桥长及拱圈线形已基本确定的前提下, 跨径和矢跨比的确定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1) 确定主拱拱顶最小侧墙高度:作为景观桥, 可按拱顶填料分层压实厚度来确定拱顶最小侧墙高度, 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通透性。按填料种类的不同, 规范[3]对其分层压实厚度有不同的建议值。西郊乐园拱桥填料为灰土, 设计取拱顶灰土最小厚度30cm; (2) 根据桥长确定主拱跨径:拱顶最小侧墙高度确定后, 可根据主拱占全桥长度的适当比例及拱圈总数来确定主拱跨径。特别的是, 当拱圈为圆曲线形时, 拱圈高度即决定了其跨度。西郊乐园拱桥即由拱圈最大高度取净跨为8m; (3) 根据跨径和桥面高度决定矢跨比:主拱跨径初步选定后, 逐渐加大矢跨比可以改善拱圈受力, 减小拱座水平推力。实际设计时可以拱顶最小填料厚度为极限, 采用选定跨径对应的最大矢跨比。如若此方法得到的拱轴线仍过坦, 可以调整跨径或拱圈数量, 重复这一过程, 直至得到合理的矢跨比和较好的景观效果。

4.3.3副拱跨径

副拱跨径的确定主要考虑两点: (1) 平衡主拱推力:从这一角度来说, 副拱跨径不宜过小, 否则中墩水平推力将较大; (2) 与主拱跨径匹配:这是一个美观上的要求, 目的是为了获得由主到次, 跨径由大到小渐变的效果。西郊乐园拱桥副拱净跨径为4.5m, 亦接近主拱的黄金分割比例。

4.3.4副拱线形、矢跨比

副拱的线形和矢跨比应尽量与主拱一致, 保持全桥风格统一。

4.4基础设计

由2.1节可知西郊乐园拱桥地质良好, 具有承载力较高的卵石层且其深度适宜。故设计时未考虑桩基础而是直接采用扩大基础。扩大基础的构造设计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 台阶应采用斜坡变阶以避免枯水期将基础较大顶面及其直棱角露出, 影响景观效果; (2) 基础应根据各墩水平力情况, 沿桥纵向设置合理偏心, 使上部结构合力尽量作用于基础底面中心; (3) 设计计算时, 应使各墩、台基础抗沉降安全系数趋于一致, 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4) 基础埋置深度除计算要求外, 尚应置于冻胀深度以下, 防止基础底部地下水冻结、鼓胀, 对结构造成破坏。

4.5附属结构

4.5.1拱上填料

拱上填料种类很多, 为方便施工, 简化填料内部防、排水设计, 西郊乐园拱桥拱上填料直接采用3∶7灰土, 分层夯实后加铺表面钢筋混凝土垫层及踏步。

4.5.2拱内排水

为防止拱上3∶7灰土填料在施工期间或板结前雨水渗入拱脚凹槽等低点, 拱肋顶面预先设置素混凝土调坡层, 调坡层以拱肋中心为高点向外成双向1.5%横坡 (见图3) 。雨水沿此横坡排至侧墙墙脚时再通过预埋于侧墙内的Φ50mm带筛孔钢管穿出侧墙排至人工湖。

4.5.3外立面装修

拱桥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 外立面装修是一般公园小拱桥完善景观效果的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最关键工序之一。作为上承式实腹拱桥, 其运营过程中变形和振动较小, 一般石材贴面工艺即可用于其外立面装修。西郊乐园拱桥采用大理石石材, 古典石材栏杆等外部装饰后, 景观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5结语

(1) 城市桥梁特别是城市景观桥梁设计是项自理念到细部系统工作, 除结构本身外, 它还牵涉管线、规划、美学、环保等多层次、多领域问题。国内鲜见关于城市桥梁设计方面权威专著, 新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4]虽有提及设计应符合规划等要求, 但它更多关注的还是结构设计层面问题。本文在城市景观小拱桥设计方面论述纯属抛砖引玉, 其设计体系完善尚需业内同行共同努力。 (2) 从西郊公园拱桥建成后效果看, 虽结构简单但景观效果却不输于片区内造价更高的其他桥型。这提示我们广大桥梁设计人员, 工程投资和桥梁建成后功能、景观效果间投入产出关系也是值得深思问题。

参考文献

[1]西宁市湟水河二期绿化景观工程三孔桥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详勘阶段) [R].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 2012 (09) .

[2]JTG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1) .

[3]JGJ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11) .

城市公园景观植物设计分析 篇3

摘要:

如今,公园景观已然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需要一个环节优美宜人,帮助舒缓精神压力,提供舒适自由的空间场所。因此,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试图分析其景观构思与设计,展现其特色植物配置,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提供宝贵学习建议。

关键词:公园景观设计;景观空间分析;植物配置

杭州太子湾公园紧靠西湖景区,与众多西湖美景相互照应,共同打造了杭州城市景观美景。但其早年间,虽占得天独厚的的地理环境,却未被及时设计规划,造成西湖周围景观资源失衡。为此在1987年,政府决定开始对太子湾进行景观规划,希望太子湾公园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营造风景秀丽、具有浪漫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性公园。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

(一)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与设计

太子湾公园是为平衡西湖周围风景资源而后期修建而成的,如今太子湾公园闻名全国,每年都要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欣赏优美景色,赞叹独具匠心的景区设计,实为我国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典范。“虽为人作,尤为天成”的造园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其要求设计者在园林规划中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要将设计结合自然。而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就是以顺应自然、追求天趣为宗旨。太子湾公园倚靠九曜山与南屏山,高大的水杉林封闭了北部,东边清静的寺院,处地僻静,环境幽美。由于靠山,因此在规划时,山体景观的合理应用便成了首要问题。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本就是基本元素,两者突显园林的生气与命脉。因此,必须对山水进行保留与加强,尽最大努力赋予太子湾公园“高山流水”,在其“静”的特征上展现“动”的一面。而这样的设计使得公园整体灵动活泼,更好的和周围其他景区相融合。

(二)太子湾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在景观空间布置中,太子湾公园以简洁明快的空间设计自成一体,追求浪漫的同时也营造更多自由空间。

地形分区上,主景区是东岸的琵琶洲及西岸的翡翠园,园内水体曲折蜿蜒,坡岸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形成特色水岸景观?。材质考究、造型雅致的小桥,连接着两岸园路。伴着水声,不久就看到一座石砌拱桥立于水面,流水涌至石桥前方的横石处淌落,轰鸣之声回荡四周,令人有身临幽泉深谷之感。

水系规划上,太子湾公园借助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实现园内水系的流动性。钱塘江水经中部河湾注入西湖,将园内部分水系变为动水景观。同时,引水河道接纳钱塘江水后沿池湾溪流左右迂迥,由多个出水口流入西湖,并在引水洞口上方建造邀月潭蓄积山水,旁设隐敝水泵,以此将引进的钱塘江水压入潭中,再将蓄水吐出,层层下跌,造成飞瀑叠水的美景,最后回流入西湖,如此这般推动太子湾公园水体良性循环,即构造了园区水景,也保护了当地水资源。

二、太子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

(一)植物丰富,主题突出

太子湾公园中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较多的是木兰科、蔷薇科、山茶科等。漫步在公园中,可发现各色各类花卉树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落叶,不同类型的植物在不同时节展现着特有的姿态,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春季,樱花的浪漫、风信子的斑斓以及郁金香的典雅弥漫在整个公园中。因此举办的春季花展更是吸引大量各地游客来此观花留念,场面令人惊叹。

(二)四季分明,配置简洁

公园景观重点虽是春季景观,但其他季节景观特色并未被忽视,依旧按照季节变化而形成绚丽的季相景观:春季花香,夏季成荫,秋季飘红,冬季盘曲。太子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从整体出发,力求简洁淳朴,打造花卉树木自然成景,尽量减少人工雕凿。公园中造景手法大多是组团、成带的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乔、灌木,整体中彰显变化,增强观赏美感。

三、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空间设计分析

公园景观运用不同组合与搭配的植物,形成虚实疏密、曲折起伏的山林之景,营造既有开阔草坪,又有封闭山林的多样园林空间景观。

(一)垂直与覆盖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樱花种植在园路两侧,树冠枝条向上延伸蔓延最终连成一片,覆盖园路。树下花草,视野开阔,形成花径走廊。此外,随园路布置的中小型乔灌木,形成覆盖空间,漫步在树下,满目葱绿。秋季树叶变色之时,园内仿佛出现彩色丝带飘舞,极具魅力。冬季叶落,形成的半开敞空间满足人们对阳光的需求。

(二)半封闭与封闭空间植物造景设计

半封闭空间指的是望山坪与逍遥坡两大草坡。其中,望山坪草坪周围有四个组团空间,组团间留出透景线,空间开阔。北面、西面群落以春季景观为主,东面、南面以秋冬季景观为主,形成四季皆景。逍遥坡草坪仿英式园林,众多郁金香色块搭配樱花,形成高低景观。其中欧式教堂增添了异国文化气息,博人眼球。除西面外,其余均以高大乔木进行虚隔,展现空间的开阔敞亮。

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遵循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园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展现着“人工之中见自然”的风格,着重体现和象征了自然之景,创造出一种简洁、静雅的景观之境,更是筵席古典园林的传统美的同时又结合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由此,对杭州太子湾公园景观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将为今后城市公园景观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上海静安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3(07)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高亚红,吴玲,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及其空间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4] 张竞,宁惠娟,邵锋,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2010(06)

[5]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城市公园设计说明。 篇4

一、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自由的”公园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规则式园林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规则式的建设会引起长沙人的认同,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规则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设计目标

1、“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角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人们的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考虑设计空间。通过不同空间序列来符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2、空间层次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考虑其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疏密有致、虚实互间,有封闭、半封闭、敞开等不同选择。每一个空间都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

3、文化传承

其地理位置是位于长沙市,因此考虑文化上的深入挖掘,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

4、生态建设

设计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项目为其生态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都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布局的形式以直线转角的形式来表现,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创造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性公园。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主次清晰,并以不同铺装材质、纹路、尺寸来区分。同时道路分级明显,为管理,娱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方便。

五、植物配置

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5

【内容提要】:

随着现代科技、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精神需求领域。年轻人远足跋涉、户外徒步,追逐着生命的气息,感受着年轻的步伐。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环境的发展。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城市山体公园以立体绿化的空间形式及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设施一同向人们展现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山体绿化环境。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利用城市内部或外围的自然山体,或呈带状、或是独立的山头开始营建山体公园。但往往与城市的联系不紧密,公园位置较偏,加之园内的设施、活动没有达标,导致公园的游人容量较小,没有体现城市山体公园的价值。现今,人们也开始逐步探索城市山体公园的发展道路,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如何展现城市文脉,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加强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联系,保护山体轮廓线,仍是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目前,对于山体公园建设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山体公园设计理论很匮乏,而我市今年又在大量建设山体公园,如四方区双山、水清沟东山;

李沧区坊子街山、河南庄山、枣儿山等,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亟需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适合城市山体公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实施性的理论,使山体公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市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健康生活的山水园林化城市公园。

本文以城市山体公园与城市关系为背景,在研究城市公园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貌学、城市设计和山地建筑、城市绿地系统等学科知识,分别从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布局、山体公园景点组织,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发展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在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引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塑造丰富的山体景观空间、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文化等城市意象,将城市的记忆在山体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表达和延续,使得山体公园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下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带给山体公园设计的启示:(1)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规划布局的关系(2)山体公园规划布局手法

2、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系组织创新(1)基于山体特征的游览体系设计(2)结合山体脊线空间的游廊设计

3、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与表达:(1)城市山体风貌特色的展示(2)地方特色的游线组织(3)表达地域特色的建

筑及其景观设计。【关键词】:

山体公园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前言】:通过近几年山体公园规划景观设计工作,我们发现青岛市这些山体公园大都存在老化状况日渐严重情况,逐渐出现林相老化、群落层次单调、品种单

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设施陈旧、环境功能单

一、景观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大都应用在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中,例如建筑入口的无障碍坡道、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无障碍设施也刚刚起步。当下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障碍设计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等多个领域中必将广泛应用。那么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应遵循那些原则及注意事项呢?

一、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1)无障碍性:是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

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划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易识别性:是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二、园林景观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标识牌,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米时,应每隔10米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仅作简单的说明,不一一列举。

三、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

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篇6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浅谈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 篇7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 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 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 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 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 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 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 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 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 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 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 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 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 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 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 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 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 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 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 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 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 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 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 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 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 显示自我的价值, 得到社会的承认, 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 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 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 加强整体性, 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 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 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 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 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 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 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 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 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 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 长久以来, 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 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 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 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 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 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 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 要从多方面入手, 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 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 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 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 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 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 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 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 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 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 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 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 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 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 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 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 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 无论其状态如何, 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 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 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 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 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 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 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 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 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 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 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 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 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 植物生长困难, 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 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 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 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 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另一方面, 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要: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其设计的相关内容, 旨在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生态

参考文献

[1]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2]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3]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4]但新球, 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12.

小议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85-1

0 前言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

然而,在城市建设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的城市公园的乡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各种公园景观风貌趋同一致。正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趋同性现象,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开始研究将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而城市文化公园也就成为目前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公园不仅具有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还能够保护、继承和宣传其所属城市的人文风情、社区文化、习俗礼仪等传统。城市文化公园更注重对城市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使城市公园不仅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更能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将城市公园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体现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1 城市文化公园设计的指导原则

1.1 突显人文特色

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是展现现代城市文化文明,弘扬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生机澎湃、活力四射的现代城市公园,因此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应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风格高雅的现代文化景园为目标。

1.2 注重场地肌理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城市文化公园应该是基于场地原有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是在场地不能适应发展需求或与领土景观特征相去甚远时进行的一种帮助场地资源再组织、再运行的方法[1]。城市文化公园应在满足城市公园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场地特色及现状风貌的原则,挖掘场地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城市文化公园最基本的原则。

1.3 设计以人文本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在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尊重公众意愿,增加公众的参与性。城市文化公园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的橱窗,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通过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要求,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景观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真正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活力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

1.4生态设计优先

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就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城市文化公园也不例外。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顺应自然的和谐景致,设计原则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城市文化公园的环境景观应是自然植被多、群落多、种类多的生态风景空间。特别是选择地方长势强盛、造型优美、抗性良好的优势植物材料配以合理地方生态的针阔比和乔灌比,打造自然优美的城市文化公园景观。

2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2.1 文化要素的合理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而城市文化公园则要强调将文化要素结合景观要素,将各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城市文化公园的特色景观。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认同的基础。

(2)地域建筑:民居建筑是地方性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具有依托自然又抵御自然的地方特征。

(3)民俗风情:“民俗”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的理想、信念、情趣、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是民众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的真实体现。

(4)地区产业文化:产业文化由地方文化长时间不断累积而成,而不同产业、区域、居民、风俗等因素,均对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有所影响[2]。

将文化要素与建筑相结合,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使建筑与文化特色相统一。其次在植物选取时多采用乡土树种,将地域植物与特色植物相结合,丰富季相景观,赋予文化景观的生命力。此外,文化要素还应与公园中的主题小品相互协调,在小品材质和形式的选择上注重体现文化特色,表现城市公园的文化主题。

2.2 公园景观空间的营造

城市文化公园中更强调景观空间的序列组合,从而表现城市的空间特色。将文化公园的各部分景观空间按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是为游客营造最佳景观空间。

首先是利用文化主题打造空间序列,通过空间序列节奏性的变化来调动和引导人的情绪,可以使游人在进行游园活动时,自然地体会到空间的秩序和变化,并伴随产生相应的心理律动和情感的序列[3]。

其次是将公园内的文化景观空间并列放置。将景观空间紧紧围绕文化主题线索,依据环境内部特定的联系,按照一定的空间序列结构形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环境空间形散而“神”不散。

3 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文化特色不断被“吞噬”,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就是要避免城市面貌走向趋同。努力发挥城市特色,保留城市传统文化景观,为我国城市景观增加文化魅力。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体会传统文明,继承传统文化特色,最终形成鲜明的外向型文化特色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并强化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2] 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罗艳艳.民族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云南民族村新建民族村寨”工程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上一篇:又见炊烟起散文下一篇:研究生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