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2024-07-13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共11篇)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1

[摘要]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采取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根据黑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的学习状况,科学的分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配备教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我院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有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省份,也有来自条件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尤其是英语教学,和学生听力口语的基础密切相关。如果把这些学生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就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差的学生又跟不上的现象。我院经过长时间探索研究,决定扭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其关键是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

二、我院分层次教学的探索研究

1.如何科学合理的把学生分开层次是“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分层次原则可采取统一考核的方法,实际水平和考试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教学的编班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统一考试的成绩统计结果,学校规定分数线,把基础好的,基础一般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分为A班(快班),B班(普通班)和C班(提高班)三个层次。分层次时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A班和C班时少数,而B班时大多数。还可以根据学期成绩进行调整,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2.合理的分层次是我院“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合理的安排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每个级别的学生都能适应该级别的教学内容和水平。过高或者过低的要求都是不适宜的。我院在对不同的层次学生选用的教材也是不同的,主要有《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大学体验英语》。这样,就能达到因材施教。如果我们在选用教材,规定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的话,会使程度稍差的学生丧失信心,给教学造成困扰。

3.我院还针对教材的不同配备不同的教师。实施分层次教学并不意味着给学生分层次,也不意味着要把骨干和高职称的教师用在少数学生身上。主要目的还是要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提高各个级别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无论是分配到A班还是C班,都应该得到同样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基础不好的同学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我院在教师配备上做到了周密的安排,在每个层次都配有骨干教师和优秀主讲教师。再根据ABC不同级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A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所以对他们就采取多一些泛读,多一些语篇分析的方法,而对于基础薄弱的C级学生,应加强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补足,将高中的一些语法知识融入大学的教材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4.我院的教务管理也在分层次教学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学英语分级打乱了系、班级的体制,不可避免的给教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不好,就会影响分级教学的成果,所以我院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在教学设施的分配上,在教学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考试组织上,规章制度的配套等等,我院教务处都在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充分的挖掘潜力,使得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法,更应该是一种教学思想。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利用这些差异使教学得到优化。它又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应形成这种“层次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润青.关于英语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

[4]黄兆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2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由此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深化和快速发展, 各类岗位对所需人才的英语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英语实用能力。教育部在2004 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课程要求》指出:“鉴于全国各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 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化, 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学生, 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既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 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发展需要”。

自《课程要求》颁布以来, 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这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人们日益重视英语教学改革,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更新教学设备, 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等方面。尽管如此, 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依然不强, 相比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英语教学发展仍然严重滞后。因此, 2007 年,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关教育部专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结合大学英语教改实践, 对 2004 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主要涉及教学要求、教学性质和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不合理。

部分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脱节、重复, 主要原因是选择教材不当。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 教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决定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是公共英语所选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 甚至很多人认为大学没有必要学习英语, 上英语课也没有收获。二是有些教材课本内容设计方面偏重课文和语法, 很少有听力和口语的练习内容,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学内容的不合理和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 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

(二)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原有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是一些教师仍然袭用老旧的教学模式, 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学生没有任何主动实践的机会, 只能被动听课。二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课文和语法的讲解、笔头练习等书面知识, 极少培养或训练学生的实际交际听说能力。三是仍有一些教师仍然在课堂上使用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方式, 而不会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制作形式新颖的幻灯片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中, 老旧的教学模式与时代发展脱节, 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 缺乏英语学习主动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三) 师资不足。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 而教师数量的增加却非常缓慢。随之, 大学公共英语授课教师人员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 学生数和教师数不成比例, 师资不足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教师每周都承担几十学时的教学任务, 工作量大。因此, 英语教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另外, 教学班级规模过大, 学生人数众多, 任课教师无法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也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力与口语的指导, 这也使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继续推进, 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也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同届学生中, 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有些人是学艺术出身, 有些人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 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从没接触过英语。他们英语基础薄弱, 听说水平较差。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同班上课, 学习同样的教材,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有的学生一再灰心、厌学旷课现象日趋严重, 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建立新型分层级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

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改革后的新教学模式应使大学英语教学向着主动性学习、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完美融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应能完全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新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摆脱教材束缚, 从简单的语言传授转变为对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制作新颖的幻灯片, 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材料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如小组讨论、对话练习、表演短剧、话题演讲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知识, 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该调整教学内容, 不应只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应该是英语整体运用能力的锻炼。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需要注意的事情。教师还应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众所周知, 学以致用, 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其教学目标应为使学生具备用英文交流的能力, 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二) 分层次教学或称分层教学, 也称为分级教学。

分层次教学的实行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因材施教是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史上提倡的原则。其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提倡的“因材施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针对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给以不同的指导;二是顺应学生的爱好, 发挥其特殊才能;三是针对学生的缺点, 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补救, 做到对症下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大力颂扬, 他将孔子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 并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才,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主张教育应该“尚自然”、“展个性”, 反对“守成法、求划一”, 还认为教学尊重学生兴趣, 应该不拘形式, 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模式及意义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 教师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的特点。全体性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从全体学生出发, 实施适合各层、各类学生的学习,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全面性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体现层次性, 具有针对性;差异性指教学应考虑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一) 分层次教学实施模式与教学管理。

一是大学英语基本能力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时间为大学 1~2学年 (以本科为例) , 力图打破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静态模式, 实行分级动态教学, 并在实际教学中, 采取学分制作为管理和激励手段, 即当学生完成某一级别的学习后, 可获得相应学分。开学之初, 学校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科学设计入学英语水平考试, 并结合高考外语分数, 综合得出新生的英语入学成绩, 并在此成绩的基础上分为不同的起点。一般来说, 学生需要在4个学期修完基本级别课程。每修读完一个级别, 就自动进入到下一级别进行学习, 并获得相应学分。二是在分级教学中, 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实行动态、弹性的管理, 而且考试成绩也需要实行双轨制管理, 即分层次教学动态管理成绩和学期成绩。与此同时, 校内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便更好地加强对学习过程管理与监控。在考试命题方面, 应侧重于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加大主观题的分值比重, 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考察。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提高主观题比例, 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第一、二学期听力测试的分值比重调高;期末考试写作部分设置最低分数线, 等措施。

(二) 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1.师生职能的转化。

传统教学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主导者, 学生都是在进行他主学习、被动学习, 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边缘地位。在分层次教学中, 教师的身份向组织者、引导者进行转化, 其工作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 而学生也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种转化互为因果, 其中也暗含学生意识的觉醒。

2.师生关系的转化。

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教师是中心, 学生为教学活动的边缘。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师生关系转化为“我——你”关系, 而扬弃了“主体——客体”师生关系, 它体现了平等、尊重和认同。

五、结语

高校英语分层级教学改革还会受到一些问题制约, 如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的师资不足问题、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办学过于封闭, 开放程度低、争取外部办学资源主动不够等问题。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需要竭尽全力转变教学观念和以实际行动支持分层次教学, 以满足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琳霞.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3

摘 要: 目前,大学体育改革相关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师要想使体育工程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想在体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非常有必要对体育教学模式做出一定的改变,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分层次教学模式应运而出,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引起了大学体育教师们的重点关注。文章将详尽阐述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际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应用措施。

关键词: 大学体育 分层次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教师充分发挥其对于大学课堂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1]。分层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特长表现得更加完美,而且能够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体育教学效果。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不难发现许多大学在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往往通过最终的考试成绩,这种方法明显不是很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体育教学的效果。而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种不好的状况,故体育教师非常有必要注重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展开。

二、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现状

1.观念体制出现偏差,重视文化教育。

目前,应试教育还是社会各个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相关单位并不是很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他们往往表现出文化课程最重要、体育教学可忽略的态度,这种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文化课程方面的学习,而且要不断强化体育方面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均有所提升。由于学校的管理者比较偏重于文化课程的教学,这样不利于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施行,同时不可避免会妨碍到体育教学的展开。

2.师资力量不健全,分层次体育教学受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到非常关键性的效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学生自身潜在的优势,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功用。然而,通过进行一系列调查之后,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差,许多教师仅仅学过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水平明显有所不足。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部分体育教师依然选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展开体育教学,故无法发挥出分层次教学的巨大效用。由于体育教学老师没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查看大量的调查数据,不难发现部分高校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明显不符合要求。由于学校过于注重文化方面课程的学习,使得他们在制订教学计划往往会轻视体育课程的开展,从而不断缩减体育课程的课时,甚至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程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程的开课率不可避免会变得非常小,学生也将无法接收到更加系统化的体育训练。同时,许多学校在体育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往往显得比较单调,并且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深刻影响,致使教学效果比较弱,在体育课程中,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致完成各项体育活动。

三、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应用措施

1.掌握分层教学主动性,了解学生个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特征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能够挑选出最适宜的教学模式来展开课程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针对每一位同学的个性来进行教学。学生的特征是很难把握好的,这需要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务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来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以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伟大意义[2]。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这种极具层次感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教学是有着较多益处的,故需给予重视。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及兴趣爱好往往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过程及成效均会产生一些影响,这时,教师务必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来展开教学,依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制订出一系列教学方案和计划,并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顾及所有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同一个体育项目而言,由于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故体育教师制订教学计划非常有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多层次的水平,这样教学目标将会变得更具成效。

3.体育合理分组,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特征等都不相同,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更加有助于教师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培养[3]。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实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展开课堂学习,学生能够依据思维的不同层面得出自身对体育锻炼的独特见解。对于体育课程中的那些团体类型的活动,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层次性的分组,并不断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在体育小组分组之后,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能够加强自身的适应校园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

四、结语

体育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改革也在迅速推进着。在这种情势下,大学体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分层次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体育教学效果变得更好,学生也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晓鸣.对高校篮球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7):56-59.

[2]康贵江.利用分层次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31-35.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4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是:检查预习,确立目标;展示提纲,指导自学;师生交流,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分层要求;达标检测,总结提高;分层要求,布置作业。l、检查预习,确立目标。要求教师根据上堂课布置的预习提纲,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预月情况。确立好教学的层次目标,这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首要环节。目标一般分为浅层次目标和深层次目标。所谓浅层次目标,即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的智能教育。所谓深层次目标,即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开发教育。层次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基础。2、展示提纲,指导自学。要求救师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门的工具,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层次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依据提纲,在自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3、师生交流,小组合作。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4、课堂练习,分层要求。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5、达标检测,总结提高。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通过达标检测所反馈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二、“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l、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活动、积极探索为特征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2、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学方法参加学习活动。如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学,课后的巩固练习,都提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学生静听。静观教师的讲授和操作。这样既能使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又能使学习困难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使其人人学有所得。3、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设置、施教分层要求、检查分类指导、表扬分层评价,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4、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课堂上合作小组成员间学习中的互助,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锻炼和交流机会。三、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l、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宽广,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该是: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同的条件;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三是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四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五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 “生活世界”的沟通。2、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巧”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门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3、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问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4、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按”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可“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5、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由,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问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5

默认分类 2010-09-18 22:25:54 阅读2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牟平一中

为更好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我校在08级率先探索推行了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实践中,有成绩,有经验,也有不足,在此愿意将我们的经历、感受和点滴收获,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我校08级共招收新生2100多名,每个平行班学生的入学成绩高于700分的有20人左右,低于400分的也接近20人,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差异都很大,教师如果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为此,学校决定在08级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

二、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

(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也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校为各类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学科间存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使处在相同“最近发展区”的生生交流、师生双边沟通有“共同语言”,彻底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三分”,即分层教学、分层考试和分层提高。

(一)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A层次教学侧重于夯实学生学科基础,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创新的精神;B层次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这类平时不容易成为课堂主角的学生,焕发学习的激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C层次则要使学生通过努力,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并兼顾补缺补差,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

习惯、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等。

(二)分层考试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每学段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各层次本着“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单独命题,分层次考试,以“考”来检验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展情况,以考促学,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层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如果说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那么分层提高就是由每个个体的提高而最终达到全体学生的提高。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波浪式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宣传发动,统一认识

统一了各层次家长、学生、教师的认识,赢得家长和学生以及教师的认可。

(二)优化人力资源,确保方案有效实施

一是优选各层次负责人,保证各项工作科学高效运转;二是选好各层次学科负责人,确保教研及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

(三)制定层次教学计划,明确层次教学原则

各学科在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时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一改过去的“一刀切”、“一个模式”、“大一统”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A层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B层的教学一定要打好基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掌握和会运用所学知识。C层的教学按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到高二6月份完成学业水平测试所需内容,且着力在打基础、养习惯方面下功夫。

(四)科学编班,动态管理

学校以行政班为单位,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能力水平、发展志向填报各科学习层次志愿;结合学生申请和学科测试成绩,按A、B、C三个层次,以3:4:2的比例,对36个行政班按九个学科(公共课与语文搭配走班上课)进行分层编班,安排课表、教室,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节课,每个学生照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自习和其他活动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

(五)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弹性管理

每学期结束,具备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调换层次,但学校要统一组织考试,由各学科分层次教学管理委员会确定到上一层次学习的名单,并进行公示,同样也允许学生申请到下一层次学习,实现教学班弹性

流动和相对固定的有机结合。

(六)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管理措施,才能确保这

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1.充分发挥层次负责人、层次学科年级组长作用

各层次负责人为更好地掌握本层次各科的教学情况,每周必须推门听课两节,包组参加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教案、业务学习等教学常规检查。各层次负责人每周召开本层次工作例会,总结一周听课情况、参加包组教研情况;汇总一周值日情况,分析研究各自层次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

下周工作重点。各层次学科年级组长带领各自层次教师认真搞好集体备课,针对各自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授课方式;按学校的要求,加大对三种课型的各个环节的研究,搞好树标课;确定各层次的作业设计;同时实行师带徒制度培养青年教师;把好本组教案关。

2.设立教学班班主任,制定教学班考核办法

我们设立教学班班主任,对走班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安排固定座次,每节课,教学班班主任都要查人报单;成立教学班班委会,制定教学班考核办法,从纪律、卫生、节约、安全、公物爱护等方面对教学班和学生加以量化考核;每学期安排两次教学班班会,总结班级情况,提出班级发展要求;要求教学班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加强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等。

3.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确保分层次走班教学“走出”成效

我校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市教科院关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始终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不放松,不断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坚持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确立了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套路,“读(阅读)、研(研讨)、点(点拨)、练(训练)、悟(顿悟)”。同时制定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授课模式。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4.实行“部分素养过程评价”,推行全员全程管理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实施,给行政班班主任带来管理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推行了“学生部分素养过程评价”,实行“全程全员管理”。具体做法是:每班每周按“学习态度”和“公民素养”两大方面,分别从课堂纪律、时间利用、课前准备、复习、预习、作业、测验、发言讨论、辅导九个维度和卫生习惯、公共场所、同学交往、爱护公物、语言文明、诚实、拾金不昧、勤俭、学习纪律、休息纪律十个维度对学生每天的表现实施全程管理和评价。“学习态度”由教学班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班级每周对两大方面进行汇总,如果某位同学同一维度一周有两次表现不好,则该维度为不合格;期末对每位学生每周、每个维度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作为学生评先树优和填写发展报告的主要依据。

“学生部分素养过程评价”和“全程全员管理”,彻底改变了只注重结果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只唯成绩和单凭主观印象投票评价学生的做法,学生平日的表现直接影响期末综合素质各维度的评价等次。此举让全体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做管理的主人,真正做到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全面发展,大大减轻了行政班班主任的工作量,使学科分层次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五、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成果及反思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优化了教学管理层级,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促进了学校管理的快速稳步发展。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以全体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08级第二学段检测,我校九科均在B层次以上的1044名同学参加一定范围的考试,总分800分以上达760多人;第四学段考试,总分800分以上达772人,其中980分以上3人。C层次的学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所学知识的考试,有的学生竟能得满分,150分的试卷平均在110分左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学年中,有100多人次升入上一层次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赞许。但在实施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借鉴: 1.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班级较多时,可在级部下设学区,使同学科教师的听课、教研可错时进

行。2.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每节课两

(三)个学科的搭配,应按认知规律考虑组合,避免相同科类的学

浅谈英语分层次教学 篇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1年12月13日

布卢姆说:“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思想要求教师面上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那么又如何使那些英语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

布卢姆说:“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思想要求教师面上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那么又如何使那些英语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各自相应的提高,始终是我们英语教师不断探求解决的难题。针对学生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就不能给学生定同一标准,而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与同行们切磋。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面对基础知识程度高低不一的学生,实行一刀切教学,自然收效不大,要向课堂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程度,把题目的难中易与学生程度的好中差密切地联系起来。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为了尽快缩短他们的距离,让差生补回所缺的知识,优生进一步提高能力,我还采取了一段时间的“复式教学法”,即把座位按分组学生调整,讲课时,先让AB组的同学自己学习单词,预习课文,我则先教会C组的同学读单词,讲规则及一些基础知识,然后由B组的同学读单词,A组同学纠正,接着讲授新知识;做练习时,我主要看C组的同学,由A组的同学来评讲练习,一般都能讲得很详细,思路清晰,最后教师再补充,这样既巩固了C组同学的基础知识,补缺补漏,又锻炼了A组的同学的口才,胆量;B组的同学则跃跃欲试,形成你追我赶的场面,效果很好。

三、练习方面

做练习时,更需要运用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作业可分为长期性和阶段性两种,长期性是每月一练,既可以抄课文、写单词,也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使学生每天都接触英语,时间虽短,但成效极大,慢慢形成习惯;阶段性练习即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题目,A组的学生重在提高能力,多做阅读题;B组的要求多分析题目,弄清究竟;C组的则要作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同时,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例分析本》,把练习、测验时做错的题写上,留下答案空白,如经讲评后仍不懂,要详细问老师,然后每隔几天拿出来再看这些题,再进行选择、分析,几轮反复,熟记在心,再遇到类似的题,也能触类旁通。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由A组的学生给C组的学生评讲练习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锻炼A组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使C组同学逐步补回所缺的知识,循序渐进,成绩不断提高,受益匪浅。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7

一、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是在承认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前提下, 根据其潜质的差异性, 对其做层次上的划分, 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

1. 层次划分的标准。

学生潜质的差异性是层次划分的主要标准, 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兴趣程度。基础知识水平可以量化为学生入学一学期后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专业兴趣程度主要是指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偏好, 可通过专业教师的反馈意见和专业兴趣调查完成。基础知识水平是主要因素, 专业兴趣程度是辅助因素。

2. 层次划分的级别。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基于此, 我们学校在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改革中主要分成了两个大的层次:从同一级所有会计专业学生中选出50名学生 (全部学生的5%~10%) 组成“实验班”进行“精英化”教育;剩余学生为基础班实行大众化教育。

3. 各层次教育体系的设置。

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是差异化的教育体系设置, 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过程, 实施不同的考核与控制, 从而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学校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教育体系设置如下:

实验班:以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为目标, 精核算、善理财, 全面掌握会计知识和财经知识的延伸学习, 达到助理会计师、会计核算及理财能力。

基础班:以培养小企业会计、出纳、库管、收银人员为目标, 通过日常核算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习, 会核算、懂经营, 达到会计证、会计基本核算能力。

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基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在2007级会计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创建会计实验班。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 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考核和测试, 选拔出50名优秀学生组成会计实验班, 剩余学生为基础班。

1. 选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根据实验班培养目标要求, 选拔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培养潜质和成长空间。因此, 学生选拔标准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情商素质和智商素质。

对实验班学生选拔评价采用多种方法, 以求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和评价。

综合评价评价法:通过日常学习、活动表现等形式,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点评价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素质。

综合考试评价法:通过期中、末考试等形式, 由教务科和任课教师重点评价基础文化、专业知识。

专业笔试评价法:通过教考分离笔试等形式, 由相关老师重点评价专业知识。

2. 培养方案的制定。

(1) 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新课程和新技术。就我校自身情况看增设了企业认知沙盘课程、英语口语、形体训练等实用性课程。在教材选用上为配合学生考证的需要, 教材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考试专用教材, 辅以校本教材。 (2) 师资配备。实验班主要由专业教师、外聘专家组成。教师负责系统教授所学知识, 外聘专家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性讲座。选择具备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 有责任心等特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同时配备主干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 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班级管理。 (3) 实施的重点。全程式电子档案跟踪管理,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模拟实验改革, 通过企业沙盘课程, 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和感知不同岗位, 同时提升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4) 考评方法。职业学校的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除了社会公考的专业资格证书外, 在考评方法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考核。

三、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起点”难定、“教学着眼点”难选、“教学切入点”难找的三难局面;有效降低了学生厌学、辍学、好学生没学精, 基础差的学生没学会的弊端, 同时通过对起点高、潜质好的学生的“精英化”教育, 打出了学校的品牌, 带动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以学校实践为例, 第一届会计实验班90%以上的同学在成功顶岗实习后找到了合适的会计岗位, 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 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及时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得益于他们在学校期间受到的“精英化”教育。

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使个人潜质好的学生受到了“精英化”教育, 充分调动和挖掘了他们的潜力;同时对于基础班的学生通过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培养目标, 加大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分角色、分岗位的模拟实习, 提高了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 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实验班学生的会计证通过率达到了100%, 实习期间助理会计师通过率接近50%, 成为学校会计专业的一大亮点, 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 同时带动了学校的就业工作。

诚然, 我们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想化, 它在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通过实践这种方法无疑是可取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骆泽敬, 徐琍.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理性思考.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

[2]赵统臣.分层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药学教育, 2005, 21 (4)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教学质量

一、分层次教学的客观因素

大学物理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在向学生介绍基本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大学物理传统的教学班一般是以2-3个自然班合班组成,这样的教学班组成比较便于教师与教学班学生的联系和沟通。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学生层次、地区差别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另外,有些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授课方法和生活模式,而少数学生则不能很快适应,这就给授课教师带来授课方法、要求、节奏、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困难。学生中既有学有余力者,也有学得非常吃力的。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上无法两头一起抓,只能兼顾中间那部分学生。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既不利于优秀学生的迅速成长,也不利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思维启迪、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这一切决定了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不容回避的任务。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使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规模协调发展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物理多元化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能多起点、多落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元化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次的原则。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原则是以课堂和实验室为主阵地,以分类教学、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为基本形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情况制定大纲、教材和分层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一是物理基础,参照学生的高考的理综成绩;二是高等数学基础,参照学生高等数学A的统考情况;三是专业方向,根据专业特点与物理基础知识的联系; 四是个人志愿,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物理兴趣爱好;五是动态调整,根据大学物理A综合学习情况,实行阶段性小幅动态上、下调整,直至学完大学物理课程。其中A 层次的学生占10%,这些学生整体素质高、基础扎实、学习刻苦、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竞争、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B 层次的学生占40%左右,这些学生一般物理基础较好,智力因素较好,上进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成绩较好但不够稳定。C 层次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对学习物理有畏俱心理,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而且大多数人的学习自觉性差,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学生合理划分层次后,分层编班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分层分班是把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排在同一教学班,这种形式即便于授课教师把握授课方法、要求、节奏和难易程度,又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

2.多元化分层次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根据我校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本着加强基础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物理基础和不同专业培养计划对大学物理的学时和要求,按照“平台+模块”的方式分别制定了电类、非电类、工管类、信息类、电子类等五类不同的教学大纲。所谓平台是指依据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非物理类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精选出的各专业各层次通用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物理部分的A类内容,包括力学、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学、电磁学、热学等方面的基本物理思想与物理规律。模块则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类进行设置,主要为《非物理类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经典物理的B类内容、近代物理部分的内容及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在“平台+模块”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经典物理部分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掌握,因此要求用于基础平台教学内容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0%,用于模块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30%;对于B层次要求用于基础平台教学内容的学时占总学时的80%,用于模块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0%;由于A层次学生物理基础较差,对于C层次要求用于基础平台教学内容的学时占总学时的90%,用于模块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10%。

3.相对稳定的分层次教学队伍。根据教师的授课特点、授课方法、授课手段和个人意愿等方面选派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为A、B层次授课的教师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在内容拓宽和加深方面较有经验的特点,为了加大课堂信息量,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为C层次选派的教师通常是教学经验丰富、耐心细致、善于启发式教学的中老年教师。为了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所带层次的教学方法,掌握该层次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各层次授课的教师不穿插授课,并保持各层次的教学队伍相对稳定。

4.分层次教学过程。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高等数学和物理基础都很好,对于基础平台中的内容,教师一般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而对模块中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应用介绍较多,同时要求学生申请学校的创新实验项目,并要求学生每学期撰写两篇与模块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对B层次的学生而言,数学物理基础虽然较好,但是应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够,因此在学习基础平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模块中的内容则偏重于对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介绍,鼓励学生申请学校的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写总结,每学期撰写一篇与模块内容相关的小论文。由于C层次的学生数学物理基础较差,因此教学重点主要为基础平台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由浅易开始,力求轻松、有趣,侧重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尽量少用纯数学的理论推导,突出理论的阐述与应用,以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高,A、B层次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几乎为100%,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完成的论文有很多闪光点,反映出这些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C层次的学生上课秩序明显好转很多,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变少,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率为95 %以上,学生普遍感到教师能根据他们的物理知识水平和学习的能力、状况、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使他们克服了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了物理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2.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均有较大提高。在未分层次之前,期末考试各教学班的通过率在70%-80%,平均成绩在65-80分之间,总评成绩的通过率为75%-90%之间。分层次教学之后,A层次的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为95%-100%,平均成绩在90-95分之间,总评成绩的通过率为98%-100%。B层次的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在85%-96%,平均成绩在78-88之间,总评成绩通过率为92%-100%。C层次的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在77%-91%,平均成绩在69-82之间,总评成绩通过率为90%-98%。

3.通过模块教学,学生对物理学在工程实践和新技术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主动找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做他们的指导教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同时也带动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现了新时期高校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建明.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平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56-57.

[2]毛强,彭振生.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6):137-139.

[3] 彭振生,徐小华,王桂英.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大纲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3)111-112等.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兰州交通大学教改项目(2010-14);兰州交通大学实验教改项目(2011-13)资助,主持人。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9

所谓“层次”,有如下几种分法:

一、座位的层次

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他们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他们采取分层次的教学,解决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别,这方便了教学。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在第1、2、3竖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4、5竖,又作为一组。或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后面第4、5、6排,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1、2、3排,作为另一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其它的几种分法。

二、备课的层次

学生分组后,要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我们教师的备课也要分为几种不同的层次,从而适应教学需要。

1、教学内容(材料)的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教学内容应该多一些,教学难度也应该大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严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教学内容少一些,教学难度降低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宽一些。

2、教学要求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对所学内容不但要求理解掌握,而且要灵活使用,学会运用。学习成绩差一些的那组,对所学内容只要求理解,熟记,基本能掌握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以预习、自学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以表扬、鼓励为主,多讲授,多朗读,多操练,熟读所学内容材料,能理解课文意思。

三、上课的层次

在同一间教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可采取复式教学。

1、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预习、自学。老师先布置一些预习题(可以写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基本上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通过学习,让他们基本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习题。

2、成绩较差的那组学习完所学内容后,布置他们一些课本上的习题,让他们在课内完成。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检查预习情况,再对所学内容进行点拔提高,深化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对学习成绩较差的那些同学,要多带读,多操练,熟记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语言知识,熟读对话、课文内容、能理解所学内容即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他们上台表演(复述)所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4、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只布置课本上的练习题。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但要求完成课内作业,还要布置一些课外习题,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英语成绩,迅速成才。

四、辅导的层次

辅导对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早读课要下班辅导,布置朗读的内容,提出适当的要求,完成朗读任务。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带读,熟读所学内容,并要求背出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老师进行检查登记。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就课文内容能进行问答。课后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尽可能阅读英语原著,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每周用英语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测验的层次

初中英语阅读课分层次教学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因此初中英语阅读课分层次教学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一个班的学生在个体上,各种能力上、兴趣爱好上、知识摄取量上等等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导致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我们老师就应当因地制宜,分层次教学。就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我们老师不因地制宜,分层次教学,整体一刀切,学生的潜能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更不可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抹杀掉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学生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

英语课上我们有教师往往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所用的时间也无任何要求,甚至是教师打发时间的有力借口。而英语课上阅读无处不在,教师教读的目的在于最终学生会自己读;我们不能只管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读,更没有分层次教学阅读。

英语阅读课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第一、现在的中考、高考英语试题,都是通过对文章的篇、段落、语言的背景句子的阅读来完成答题的,换句话来说,没有不经过阅读就可以完成答题、得出正确的答案试题。第二、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英语教学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其中一项就是阅读的能力,而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有艰巨的过程。第三、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害怕英语阅读、不喜欢英语阅读,甚至讨厌英语阅读,这种现象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还妨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抹杀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兴趣。

英语阅读课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关,它对我们教师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所以说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学习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素质,联系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怎样做到阅读课分层次教学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每一种阅读活动都是要有目的与任务的。有记忆或背诵的,有读后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的,有读后复述课文或模仿其语气的、有训练语音、语调的,有培养语言感觉的;就其任务或目标不同,还有精读、泛读、通读、跳读、速读、选读、略读等等方式;而每一在种读它的功用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给学生指出: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取精华。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跳读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英语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就其学生的音量不同,还有默读,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就其快慢还有快读、慢读等。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心里有数,把全班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的程度把握在心中,同样的一段阅读内容,学生读后,不同的学生应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不同的能力或水平要求。如有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问题,有的是两个或更多,那么,只要做到了,我们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作业布置上,也要分层次要求学生,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投其所好,各有所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班学习成绩整体进步或上升。

第三、阅读课分层次教学也离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让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和帮助;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第四、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应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技巧等,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

总之,书是读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教学,定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论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 层次教学 ;地理知识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4.“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輸油路线。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1.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2.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1.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2.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3.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4.评估与预测观念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5.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满足其自身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代内公平和代间公平四个方面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三个子系统。

上一篇:学校纸张浪费问题下一篇:我的姑姑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