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2024-05-13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精选8篇)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篇1

这里的旧,是指新闻报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年重复的老题材,例如农业报道中“春种秋收四季歌”、如交通报道中的“冬运与春运”、教育报道中每年一度的高考,还有节日报道,如血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新年、春节等。在新闻报道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反复报道的老话题,如脱贫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如果在这些报道中,找不到一个新的角度,那么它们必然雷同、陈旧,引不起受众兴趣。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如每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报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些传媒在报道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与往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报告中没有提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数字。尽管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材料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总体经济效益创造了近5年来最好水平。但朱总理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关于经济增长率只有一句话:达到预期目标。《北京青年报》从这个角度做文章,采访了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报道《总理为何没提7.1%》。吴敬琏说:“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仍然带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提经济增长速度,表明我们向市场经济的政府更近了一步。”萧灼基也认为,“表现了政府的一种惟实态度。”此篇报道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1998年朱总理在政府上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指标使用的措辞是“确保百分之多少”,1999年说的是“力争百分之多少”。上述背景反衬出2000年“索性只字不提具体数字”的新闻价值。

在“以旧见新”的报道中,“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是很重要的。正是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从变化的角度人手,才容易在老题材里挖出有价值的新闻。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上文我们已经讲过,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也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人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例如:

豫南庄户纷纷举行交接仪式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 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这个村却有20多户农家在当地人觉得神圣的中堂位置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两个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到云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档,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城市的家电经营网络。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每到农闲季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赡养了自己的老人。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几年以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离不开一本地图册。生意越作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到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行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画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知道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画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四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

(《中国青年报》1994—04—26)

这篇报道取材于一个只有100多户的小村庄,而且主要讲了这个村里的一个农民李满仓的故事,他如何用地图换下全神图,开阔了眼界,走出去寻求致富之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人也纷纷走出去。于是不仅这个村,包括周围村庄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这个县里新华书店的地图突然畅销起来。全文从农民家里中堂位置的神像换成地图这样一个小角度切入,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封建保守的中国农民开始觉醒,他们不再把生财的希望寄托于神仙的保佑,而是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改变生存环境。由于从“小处”着手,这个故事写得很具体,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比如对原来东黑河的贫穷与闭塞的报道很生动,对首先致富的李满仓的报道完整细致。“小故事”越精彩深刻,“大主题”表现得就越充分。特别是一些细节的选择,发挥了“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如报道中所写的李世英,随着生意越作越大,家里的地图换了四次,已经换成全国地图了,并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被画上了记号,表示主人去过了。这个代替过去的神像,画着很多钢笔、铅笔、圆珠笔记号的地图颇有象征意义。生活中这样的“一滴水”是很多的。在“以小见大”的报道中,记者就是要依靠新闻敏感去发现与捕捉这些绚丽的水珠。这篇报道被评为第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

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通讯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常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调查追问得知,原来是由于历任厂长担心降价处理积压会影响当年的业绩。说它“小”,是因为这则新闻本身的外延(事件)小,不过是一家国有企业区区价值200多万元产品的积压;而它的内涵(所反映的主题)却实在小小,这篇通讯正是通过对这一有违常理的积压现象的透视,反映出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诸多侧面,触及了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出了袜子问题是“国企病”一面镜子的结论。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选择角度的实质,就是要学会“解剖麻雀”,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性见共性,深入挖掘蕴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普遍意义。

还有一种“以小见大”,在新闻特写中经常见到,一般表现为记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镜头,或者典型的场景。国际新闻摄影界的“抓拍大师”布列松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有意义的几何状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状态转瞬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①如果文字记者抓住了这种决定性的瞬间,并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也同样能够以小角度表现大主题。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例如1985年6月23日,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中国农业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发展草业生产的科学讨论会。不少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十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采访。第二天他们所发的稿件纷纷见报,大部分都是“公式化”的会议消息。虽然新闻的五要素俱全,但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惟独《经济日报》记者的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就会议写会议,而是选取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会上发言的精华部分。他的消息导语如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呼吁在我国创建一个新型的产业——草业,让草与农、林、牧、副、渔业平起平坐。

消息的主体部分则以钱的发言为主,逐段展开“为草正名”和论述发展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关会议的情况作为新闻的背景材料穿插其间。这样一篇①转引自《中国记者》.1992(2),57页。报道比起上述的会议消息显然新闻价值大大加强了。记者抓住了这次会议中一个有具体内容又新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切入,把一条“虚”的会议程序性报道,写成了一条实在的有可读性的新闻。

由此可见,“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上个例子所述,其他记者的那种“虚”的写作模式,可以套用到一切会议消息中,很难区分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在实际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改进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出路之一,就是要学会找出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之间实在的“不同”。因为只有具体的不同,有特点有内容的不同,才能构成新闻,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界习惯了顺向思维,“一条道跑到黑”,其结果往往把复杂的立体的事实写得简单、平面了。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例一:

《中国记者》1995年第6期上有一篇采访心得,讲的是一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往年化肥滞销,今年供不应求,农民要起大早,排长队买化肥。有人建议他在报刊上反映一下“买化肥难”的问题。他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角度,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个事实从另一方面不是说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舍得向土地投资了吗?这是一个更新、更积极、更有价值的角度。

例二:

《光明日报》20()0年3月9日刊发的一篇报道,也是运用逆向思维找的角度。记者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专门到全国政协妇女组的讨论会上采访,他认为这个组一定会谈到妇女问题,但结果与他的设想完全不同,妇女委员们并没有谈妇女问题。如果按直线思维,这个题目就没有新闻可做了,但反过来想一想,妇女组不谈妇女问题,不是一条角度更新颖,意义更深刻的报道吗?原文是:

三八节妇女组不谈妇女问题

本报记者张玉玲

“妇女组不谈妇女问题”。这是3月8日下午,记者听完全国政协妇联14组的讨论时得到的印象。

与记者有同感的是今天会议主持人——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衡委员。她说,妇女委员们现在很少谈妇女问题,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建议。妇女委员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大大提高,实实在在地在履行自己的权力。

中国交响乐团演员罗天婵委员首先说,她要对如何办好文化娱乐市场提出点建议;河北省监察厅副厅长赵桂英委员对一些干部随便批条子,口头许愿提出意见。

中国轻工业总会群星集团总裁段存华委员说,官员的权力不加约束,极易滋生腐败,“一定要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到底,加强监督”。当听说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被处死的消息后,有的委员竟拍起了手,兴奋地说:“太好了。”

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15位妇女委员还对西部开发问题、教育问题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胡启衡委员说,从前妇女委员开会总是呼吁要提高妇女地位,让妇女参政议政。而现在妇女不再空谈,而是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提出建议,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妇女的参政议政落到了实处,这才真正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光明日报》2000—03—09)

这篇稿件跳出了三八妇女节传统表态性报道的框框,记者报道了政协妇女组委员们的踊跃发言,她们的话题涉及众多国家大事,从文化市场的管理、反腐-败、政府机构改革到西部开发等,并没有仅仅从妇女的角度谈自身的问题,应该说这是妇女在参政议政方面历史性的进步。因此这篇稿件在逆向思维的引领下,挖出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例三: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多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还给孩子们快乐的时光。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会议,明令禁止了学校许多不适当增加学生负担的做法。对此,全国各种媒体一片叫好。在赞扬声中,新华社记者肖春飞却发现了值得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孩子们离开学校往哪里去?学校不办补习班了,家长又无力或没有时间管孩子,于是出现了一段真空。为此,记者走访了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最后形成了记者来信:《“减负”后小学生到哪里去?》这篇及时而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报道,也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在报道“减负”积极面的时候,也从反面想一想有无消极的一面。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好记者要善于思前想后,把顺向与逆向思考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所谓发散式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查尔福斯提出的。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在新闻写作中,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打个比喻,就是要求你的思维像一部雷达,做大范围、扩散式、不问断的扫描,以求把更多的事实置于自己的视野之下和思考之中。这种思维方式符合绝大多数事物的多因多果的客观实际。运用发散式思维可以帮助你发现和挖掘事物更多的角度与侧面。

例如,每年春节前后的铁路运输高峰历来是新闻报道的热点。例行报道集中在“火车拥挤”,“民工潮”和铁路部门如何应对。《经济日报》对2000年的春运,运用发散式思维做了新的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角度。首先,除了往年告急的广州、上海、长沙等火车站之外,武汉也在告急,从春运的第一天,旅客发送量便连续创出新高。农历正月十六,客流量猛然上升到1万,较去年增长了71.4%。于是《经济日报》把武汉作为报道重点,并对这个“九省通衢”城市的春运再一次进行全方位的“雷达扫描”,又挖掘出几个与经济动向有关的新角度:一是外出打工的客流方向与往年不同了,往年以南下的居多,而这一年北上、南下、东进、西行,客流走向多样化,说明各地的经济在回升与发展,能够挣钱的地方多了。二是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还在增加,说明种地增收有限,负担过重,农民不愿种地。三是假日经济兴起,旅游客流不可小视。这是运用发散式思维寻找角度的结果,它使得报道深入了,视野拓宽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也在老题材中找到了新角度。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统摄思维又称聚拢思维。与发散思维呈扩散式相反,这种思维的态势是向心的,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得对新闻事实更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被公认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的三大版块。上海《文汇报》有一个记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实地采访了北京、深圳、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片深入到一些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产业中去。在写作时,他将采访得来的数据与事实,主要聚拢到京深沪的人才结构、创新机制和发展潜力等三个问题上。通过对比和深入挖掘,他发现了北京和深圳有联手的可能,使两地优势互补,出现一个理想的模式:北京处于研究的上游,深圳处于产业化的下游,形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而如果上海准备不足,就有“出局”的可能。据此,他在1999年11月发表的题为《京深沪:谁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的研究性通讯中,从聚焦与对比的角度人手,提出了“上海怎么办?”这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报道发出后,在京深沪三地科技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上海市领导认为此文对上海面临的挑战和危机的警示很有价值。这篇报道之所以有深度,结论准确,挖掘出了事实的新闻内核,与记者成功地运用了统摄思维是分不开的。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著名记者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全国的形势、情况、问题、动向以及经验。如果一个记者能够以总理所想的这些作为社会大背景,具有宏观与全局的眼光,那么他在选择、掂量某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时,当然会找到把握时代脉搏的最佳角度。而一些地方新闻要想提升其新闻价值,也首先要“吃透上头”,即明确中央的精神。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起来,其新闻价值自然升值,针对性大大提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新华社攀枝花(1998年)8月19日电(记者熊小力 黎大东)长江

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仅是雅砻江岸近期所砍伐树木的很少一部分,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的木头在上面几个水运站捞上岸运走了,漂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他说,仅沿江的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乡的砍伐量更大。

世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仕俊说,四川宜宾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雅砻江主要流经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横断山脉,但现在,这条江两岸的森林资源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全长1517公里的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甘孜、凉山、攀枝花等地市州。

因水急谷深,沿江所伐树木主要以顺江漂流的形式运往下游,然后再装上火

车经成昆铁路运出。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看到,雅砻江下游两岸目前仅存些残次树木,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变成‘黄河’了。”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篇2

选好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如何选择好角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哪怕是一个很小、比较单纯的事实,都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报道的。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角度中,毕竟只有一个最佳的角度。记者只有努力花功夫寻找这个最佳角度,才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反映自己的报道。对选择角度重要性这个问题的认识,我有过感受颇深的教训。参加工作没多久,我到我们县的江城镇去采访水稻旱育秧推广工作,由于当时我刚刚接触新闻工作,不懂得选择角度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不懂得从什么角度去挖掘材料,采访结束后,我的笔记本上虽然记了不少素材,但在动笔写作时,却了理不出个头绪来,总感到丢了这点也可惜,舍了那点也心疼,最后虽然将稿件勉强写成了,但由于泛泛而谈,无所谓角度;面面俱到,该突出的没有说透,不该说的又讲了不少。因此,稿件没有被上级台采用。可是事过不久,玉溪台的一位老记者同样去采访此事,由于她抓住了在推广旱育秧中先进与落后两种思想斗争的角度去采访,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比较有份量的稿件。在市台和省台播出后,对当地进一步推广旱育秧技术直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将自己的失败稿件和那位老记者的成功之作进行了认真对比,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正在于不懂得选择角度的重要性,没有选好采写的角度。

以上正反两方面的采写事例说明,选择好采写角度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一篇稿件的成败。角度选择得好,才能在采写中抓住重点,不落俗套,于平中见奇,使一些看似不觉的新闻成国重要新闻。反之,新闻就会流于一般化,价值不高,读来乏味。

怎样选择好新闻角度

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选择好最佳角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努力。

1.选好观察和接触事实的新角度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如果不新,就会失去其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抓住新闻的“新”,才能把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新的成就、新的问题、新的经验、新的知识及时报道出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新”呢?我国新闻界一些老前辈的经验说明,新闻要新,必须角度新,而要角度新,则必须选好观察和接触事实的角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顺理成章的。

2.对选择好的新角度要进行深入挖掘剖析

既然“新”也是新闻的生命,那么,写得深不深,就可以说是它的生命力强不强的表现。所以,在确定了最新角度后,还要注重向新闻的深度开掘。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

选取角度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角度时,我们应该注意防止以下几种错误做法。

1.随意变“角度”

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单纯追求发稿率,不是面对事实选角度,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顾事实本身的性质如何,只用心于揣摸编辑心理,投其所好定角度,应付交差。

2.通用式的“角度”

在这样的稿件中,事实无个性、无特点、“角度”需要它如何变,它就如何变,完全成了新闻角度的附属品。作者把客观事实视为次要的,以为只要所谓“角度”对路,稿子就有出路。这种做法无异于编造事实,愚弄受众。

3.强加于人的“角度”

记者采访时,同采访对象谈话,不是真心实意地了解对方的看法,而是有意向对方施加影响,诱使对方说出他要说的话,把诱导变成了引诱,把提问当成了拿根竿让对方爬;还有一种强加于人的角度,是采用想当然的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

4.只取所需的“角度”

记者为了主观臆想“角度”的需要,对事实的处理,就象画家在配色盘里调配颜色一样,想配什么颜色就配成什么颜色,完全不顾及事实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看来好似在对事实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

5.无端美化的“角度”

记者在采写事实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事实,譬如绝对化地拔高就属于这一类。

以上各种选择角度的错误做法,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严重败坏了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要纠正这些错误做法,就必须时刻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条根本原则,克服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的毛病,坚持实事求是的采写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既先好角度,正确反映事物,又不犯上述各种强扭角度的错误。

如何选择新闻的报道角度? 篇3

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中打破常规,寻找新颖的报道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报道角度。 2011年以前,我们的很多新闻都是围绕领导在转,围绕部门在转,尤其是旗县级电视新闻几乎都是领导包场,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对人民群众企盼什么、关心什么、呼吁什么,报道的甚少。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报道领导、报道中心工作是我们的职责,不能不报。但变领导视角、部门视角、工作视角为平民视角,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全国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为出发点的基层新闻走上前台,一个个普通人成为新闻界的主角。2011年,《内蒙古日报》记者在扎赉特旗采访后刊发的稿件——《同一个世界 不同的童年》,记者就是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入笔,报道了扎赉特旗腰山村贫困小学生闫立伟的不幸童年和艰难生活处境。介绍了当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帮助小立伟的情况。这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报道,既树立了政府形象,又反映了群众呼声。当新闻见报后,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小立伟的行列中来。随后进行的跟踪报道《小立伟就要搬新家了》,更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条消息选用的是从群众角度入手,突出了新闻价值。由此可见,抓住了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

第二,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 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第三,从指导工作所需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 党的新闻宣传,一个阶段、一个时期都是围绕某一项中心工作,或某一项重大任务展开的。因此,新闻报道必须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并且步步紧扣宣传的节拍。要有节奏、分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最需要什么,先宣传什么,后宣传什么,哪些宣传了,哪些还没有宣传,该怎么样去宣传,这都要我们认真分析,认真研究,认真琢磨。然后,从“独家新闻”的角度去抓新闻,从指导工作最需要什么稿件的角度去写新闻。

近几年来,扎赉特旗旗委、政府把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作为富民工程,不断加大力度,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地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11年,扎赉特旗将原来数量型劳务输出向数质并重型转变,“建筑工”“焊工”“大货车司机”等工种成为当地输出的品牌工种。一个个农民工变成了持证工人,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实现了由农民向城市工人的转变。《扎赉特旗6万外出打工人员带回2.5亿元收入》、《打工妹当老板了》、《带领乡亲去打工》等新闻稿件,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对群众受益得实惠进行了充分展示,更对全旗的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宣传。

掌握报道角度的有效方法,才能从一般的事物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角度。

第一,从同中求异。由于工作和形势的需要,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重复报道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人或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避免报道的“千人一面”,就要善抓特点。

第二,从一般中找特殊。许多事物既普通又平凡,本身没有新闻价值,但在特殊环境、特殊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新闻价值,甚至会产生很大的新闻价值。比如说下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构不成新闻,但在持续久旱无雨的特殊气候条件下,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变成了甘露,于是这场雨便有了报道价值的新闻,它解除了旱情,滋润了禾苗,复苏了万物。我们只有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某些平凡的事,放在特殊条件下去分析,去认识,才能发现它特殊的一面,从中看到它的新闻价值,从而确定从什么角度去宣传报道。

第三,从正常中找异常。一些看似很正常的事,在其运动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这种正常下的异常情况,很可能就是一條新闻,甚至是一条比较有价值的新闻。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看似正常但又异常的情况中,去确定报道的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

第四,从偶然中找必然。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因果相关的,两者相互依存。因此,对某些事物的偶然现象,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而要找出它们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

第五,从比较中找亮点。比较,是对比事物优劣、好坏的一种手段。新闻报道中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于增强新闻敏感,识别新闻价值,显得非常重要。

第六,从逆向去思维。新闻作品多数是顺向思维,即从下面观察事实,顺向谋篇布局,但如果变换一下角度,效果就不一样。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一般的浮光掠影的报道,也不要老是跟着别人跑。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点子。当下面思考作不出文章来的时候,要想到来个逆向思考,说不定会发现很有创意的大新闻。

创新新闻报道角度,是与一般报道角度比较而言的,在选择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一个“新”字。新是新闻的特征,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是以事实为主要基础,离开了它就难以构成新闻。新闻要新,选择的报道角度也要突出新。因此,对于一些经常而又反复宣传的工作,反复宣传的主题,就要研究新的角度,从新的角度中再去选择好的角度。

二是要注重一个“引” 字。新闻报道的职能之一,是对工作的引导。因此,在选择报道角度上,要考虑主题的需要,要考虑对工作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如果离开了引导作用,一味去追求“新、奇、特”的角度,就失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意义。

三是禁忌一个“偏”字。选择好的报道视角都应该从新闻的基本事实出发,切忌离开最基本的新闻事实,搞人为的“贴金”,甚至依“气候”选择角度。有的工作明明是过去做的,但一个时期上级强调某一精神,这时为把过去的工作报道出去,硬是把新闻事实贴上某一精神“标签”去宣传。因此,选择报道视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禁忌乱贴“标签”,禁忌“移花接木”。

(作者单位:兴安盟扎赉特旗旗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邰山虎

CRM选择,从战略的角度出发 篇4

为了CRM的成功实施,也为了企业真正提高竞争力和利润,我们需要从战略出发,思考问题,才能使我们实施的CRM贴近企业的业务实践,

一个典型的CRM软件包括以下功能:

一、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说到底是增加利润,然而适合某个企业的具体方法却不尽相同。相同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实施策略。[next]

1、以增加收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收入的增加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维度来实现。

事实上,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考虑的问题都不一样,企业只有在确定了战略方向以后,才能真正了解CRM中哪些组件是现在企业亟需的功能。

采取不同的增长战略,需要考虑不同的维度来谋求发展。

2、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降低成本方面,可以考虑的因素有:

业务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

更有针对性地市场推广策略,优化营销和媒体投入的效果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可能产生效益最大的地方,释放瓶颈制约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

而不同的战略就直接影响到CRM实施中应当重视哪些部分。事实上,希望CRM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容易给企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二、市场推广策略的选择

市场推广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推”和“拉”。

·怎样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篇5

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由于角度选得好,使这篇随笔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显得极有新意。由此看来,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命题议论文虽然规定了议论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写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前面说过,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也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入议,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那么,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用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上面提到的《最后的“作品”》,就抓住了茅盾临终前写的“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这样,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有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失街亭》以后,就“斩马谡”的情节发表看法,写了《从孔明斩马谡谈起》的读后感,由于选择了“孔明用人”的写作角度,文中提出了“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的主张,对“识才、荐才”问题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就比论述“骄者必败”之类众所周知的道理新鲜多了。

自然,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对“执法如山”和“任人唯贤”的含意一知半解,对两者的联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问题上发表有新意的议论,也是很困难的。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例如: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家长的角度看子公司战略选择 篇6

我通常是做一个旁观者,除非是争斗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严重伤害。这么做一是因为孩子早晚要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和哥哥弟弟竞争,也得面临家庭之外的竞争;二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得益于我的一个朋友给我的启发,他和弟弟从来就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玩具、电视频道等资源的分配,兄弟两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旁观的时候有个想法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那就是最近接触的几个战略咨询项目。这几个客户都是中央企业的直属子公司,几家企业的一把手都在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而苦恼。苦恼的原因基本上都聚焦在自己作为子公司在战略选择的时候如何看待集团的战略规划和定位,这对于带着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领导者来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方向性问题。

回到家长和儿子的关系来看,其实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也是家长和儿子的关系。中央企业作为一个大家长,旗下有若干个孩子,家长为了整个家庭的和谐和整体利益,为每个孩子都制定了相对明确的战略定位。例如中铝股份对下属的五个铝加工基地都有不同的定位,中交股份也对旗下的六大业务板块都有各自的战略定位。那么问题是孩子们一定要遵守母亲给自己划定的框框吗?其实不然。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虽然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发展,但实际上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来调整规划的可能。因此,如果孩子们相互之间发生了竞争关系,只要这种竞争关系不致于给整个家庭带来重大伤害,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们通过竞争来增强自身能力。只要竞争有利于整体利益最大化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竞争给内部带来的伤害要大于好处,那自然会进行干预和制止,例如孩子拿着重物砸向哥哥脑袋的时候当然要拦下来。因为即便你在兄弟之间竞争,也要面临跟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只要这种竞争不至于带来危害,

据说当初杨元庆和郭为之间曾经因为人才挖角而向柳传志告状,柳传志的做法是不予干预,因为人才被自己的兄弟挖走总比被外部的对手挖走强,而且内部人才流动有利于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只要能够使人才发挥最大价值,在哪个业务板块并不重要。

因此,在子公司制定战略选择的时候不妨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要深入研究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方向选择,必须在母公司的战略框架下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因为不管内部如何打架,肉都是烂到锅里,如果你让肉烂到锅外边,那屁股可就要和母亲的巴掌亲密接触了。

第二,在母公司的战略框架下不要过分拘泥于母公司给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很多情况下母公司只是根据各个子公司的业务发展现状来进行区隔定位,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公司能够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在某个领域实现突破,不仅不会受到母公司指责,反而会赢取(全球品牌网)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整合业务和资源的可能。对于母公司来说,不管哪个子公司取得突破,都是整个集团的突破,不管是哪个子公司创造的利润,最终都会体现在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第三,子公司战略必须要体现出对整个集团的战略协同效应。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成立一个子公司都是希望这个子公司能够给母公司的业务带来创新和突破,而这种创新和突破往往是建立在相关多元化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子公司要做的事情跟集团的业务除了财务之外没有关联度,那往往都不是集团所期望的,也往往不是子公司所最擅长的。因此,子公司的战略选择一定要看能否体现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协同效应和价值。

洪灾“新闻场”的角度选择 篇7

1坚守洪灾现场,全面收集洪灾灾情信息

洪灾新闻的采访工作是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洪灾新闻的特殊属性,在洪灾现场,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新闻。但矛盾的主次性等要求新闻记者在洪灾新闻的报道中,应该注重把握主要新闻信息,适当地舍弃不重要的次要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在接收某地洪灾新闻信息时,最为迫切的要求是借助于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洪灾的现场情况、现有危害、 现有损失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洪灾新闻的整体信息。新闻记者应该深入洪灾现场,在尚未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不应该急于发声,而应通过“眼光六路、耳听八方”来全面地收集信息。 对于洪灾新闻来说,新闻记者在采访环节中,要适当地减少主观陈述,通过“借嘴”等方式,报道政府部门、水利部门等政府或专业机构,全面地报道洪灾新闻的整体信息。

2以救援为基础,全面报道救援进展提升信心

在洪灾发生后,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新闻媒体的准确客观地报道,不仅能全面地报道洪灾的整体灾情信息,还能引导灾民提升信心。在洪灾新闻现场,新闻记者要注重以救援为基础,开展全面性地报道, 向灾区人民传达政府部门的救灾决心, 为灾区人民树立抗洪救灾的坚决勇气。 一方面,在洪灾新闻现场,新闻记者应该准确地选择报道角度,对当前政府部门的救援投入、军民一心的救援组织工作等进行全面地报道。这是洪灾新闻的报道重点,更是洪灾现场的最基本的报道角度。另一方面,在洪灾新闻现场, 新闻记者还应该适当地“以小见大”。 对于灾民或者受众来讲,他们在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概述性的救援报道是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信心。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应该将生动的救援例子植入新闻报道中,提高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例如,针对抗洪救灾的报道,新闻记者可以以受到救援的家庭或个人为例,通过全面报道来展现受灾群众在受到救灾后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的运用, 能够有效地提升其他灾民的信心,突显抗洪救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以人文关怀为角度,诠释灾情中的大爱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决定了在重大的灾情发生后,新闻媒体应该通过自身的新闻报道,在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应该本着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弘扬社会大爱、弘扬社会正能量,给予灾区人民充分的信心,引导社会大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抗洪救灾的活动中来。作为新闻记者,在洪灾新闻场,应该转换视角, 适当地将报道的角度挪到普通大众的抗洪救灾方面。例如,在武汉地区遭遇洪灾后,当地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帮助武警战士、消防官兵等将市民输送至安全地带。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能够合理地引导受众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实际能力,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共同的抗洪救灾的一线中来,从而扩大抗洪救灾的影响力。此外,这种报道角度的选择,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弘扬和传达社会正能量。在灾情面前, 我们众志成城,在灾情面前,我们风雨同舟,这应该是灾情软新闻的报道选择, 更应该是灾情新闻的主要报道角度。

4遵循新闻伦理,适当地进行特写类角度选择

洪灾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巨大性等,都决定了洪灾一旦发生,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洪灾“新闻场”, 新闻记者应该始终秉持良好的新闻伦理观,少运用特写类的新闻报道角度,对灾民多一些人文关怀。不少新闻媒体, 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在洪灾发生后,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难免在新闻报道中,胡乱煽情或通过特写尸体漂浮等不堪画面来凸显洪灾的严重性。这种报道角度的选择严重违背了新闻伦理观,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吸引眼球的效果, 但不利于洪灾新闻的正确报道。因此,作为新闻媒体,在洪灾“新闻场”,应该遵循新闻伦理观,对于一些特写类的报道角度,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在报道受灾居民的实际情况时,切记刨根问底。对于灾民的受灾情况,可以采用“远景式”的报道角度,避免对灾民的二次伤害。同时, 在洪灾新闻的报道中,新闻记者还应该处理好自身的情感,客观全面地进行洪灾新闻的报道。

5结语

洪灾的爆发性、灾害性等特点,决定了洪灾新闻现场的新闻信息是片段的, 新闻记者在洪灾“新闻场”,应该科学把握报道角度,注重灾情的全面报道, 注重救援的及时追踪,以人性化的报道原则,客观准确地进行洪灾新闻的报道。

摘要:在洪灾新闻现场,新闻记者应该拥有一个全局性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来报道洪灾新闻。新闻记者在洪灾报道中,如何提升洪灾报道的准确客观性,本文认为,要选择性地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

关键词:洪灾新闻场,新闻现场,角度选择

参考文献

浅谈新闻写作角度和方法 篇8

关键词:新闻稿写作;选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093-02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位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就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在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不好的习惯,就是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原因,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新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1新闻写作的角度分析

(1)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许多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2)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3)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4)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不算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不算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2新闻主题和写作方法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2)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3)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4)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去描述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无法成为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参考文献

1 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角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

2 朱 韬.新闻写作“热身三部曲”[N].战士报,2007

3 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N].中华新闻报,2003

4 霍昭雯.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N].内蒙古日报(汉),2004

5 楼宇然.“五种精神”.新闻写作的支柱[N].中华新闻报,2003

Discusses the News Writing Angle and Method Shallowly

Li Guosh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ifies oneself to be engaged in the news to write many year experiences, key from news release source material accumulation and selection method, selected topic analyses and elaboration writing technique and so on angle.

上一篇:名师荟萃 精彩纷呈下一篇:皮皮找朋友的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