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2024-05-31

镇敬老院调研报告(共7篇)

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十八里镇敬老院位于十八里镇正西约1公里处,十八里镇敬老院建于2006年,2009年市财政拨款260万进行扩建,总占地面积约2267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房屋134间。院内有门卫室、医务室、娱乐室、会议室、读书阅览室、餐厅、食堂、洗浴室、健身康复器和四幢两层坐北朝南橫向排列的花园式小楼,被依次划分为普通生活区、拥军优属区、特殊护理区,用来供身体条件较好、复员退伍军人以及身体不好需要特别护理的五保老人生活居住。2011年,十八里镇敬老院获得河南省文明示范敬老院;2012年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十八里镇目前共有195人名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管理服务人员15名,其中,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有130名,平均年龄71岁,年龄最大的95岁。院方管理人员2名,服务人员13名。是一所集居住、生活、健身、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

二、具点做法

十八里镇敬老院建院之初,地域偏僻,经费不足,没有管理经验,服务人员极度缺乏,社会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为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广泛争取社会上的理解、支持、信任和认可,镇敬老院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探索,通过集体管理、民主决策、以副养院等方法措施,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养院,自给自足的服务民生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 建章立制 成立了以主管民政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镇民政所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综治办主任、国土所长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支持协调敬老院的一切事务。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的基础上,制定了院长责任制、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保卫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炊事员岗位职责、人员管理规定、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安全预案、老人亲属、来访人员登记制度、老人外出报告和请假等一系列制度。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集体管理 民主决策 提倡、支持、鼓励、积极推动五保老人参加敬老院的各项工作。选择身体健康、有执行能力的老人代表参与选举或者罢免院长;监督院内各项财务开支;定期检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日常事务管理;院民均可以就院内事务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提出要求。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内部事务,积极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及时在公开栏、明白墙上公示收入、开支情况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计划,广泛征求五保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质询。在敬老院内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生活工作氛围。

3、注重学习强化服务 十八里镇敬老院除两名管理人员外,其余13名服务人员均是从社会上招募来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定期开办学习班,邀请有关专家和医护人员讲解时事政策、法律知识和医疗陪护、饮食搭配常识等内容成为敬老院日常学习的必修课;周二、周五集中全院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听取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讲座。周一、周三、周五所有管理的服务人员抽出2小时时间听心理知识讲座,不断提升为五保老人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改善入院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把生活费由2012年每人每天7.4元提高到2013年的9.5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年发放冬、夏、春秋装三套和每月30元的零用钱;定期购买给老人洗漱用品;定期为老人理发洗澡。饮食方面,根据不同老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到荤素搭配,对患有疾病的老人,指定专门的服务人员送饭送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设有特护区和专职服务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护理。敬老院管理人员更是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每逢传统佳节或者有老人过生日,敬老院都要天专门准备一桌饭菜和特定的日蛋糕等向老人表示祝贺,力争让每位老人都过得称心、舒心。五保老人生活的房间,包括冬天用的被褥,夏天用的凉席、空调、电扇等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年底还将开展为五保老人供暖活动,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敬老院专门为五保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基本情况等,遇到有五保老人住院还指派专人照料。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做好帮扶记录。院里专门成立了丧葬小组,具体负责五保老人死后的丧葬事宜,解除五保老人对死后无人过问的担忧。该敬老院自建院以来共安葬32位五保老人,解决了丧葬费用7万余元,从根本上解除了五保老人对身后事的担忧。

4、以副养院 服务民生 由于五保老人多,镇政府每年扶持的6万元资金和上级主管部门为五保老人拨付的生活费用(每人每年3600元),在当前不断走高的物价水平下,除去吃饭、穿衣支出外,敬老院的电费、娱乐、院内设施维护和老人们的医疗和丧葬等费用支出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让五保老人吃好、住好、生活愉快、没有后顾之忧,管理服务人员自已动手将生活区后面20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平整后,种上土豆、甘蔗、藕、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空心菜、大蒜、洋葱、韭菜等反季节大棚蔬菜架和红芋等农作物。在后面的小沟旁边,建起板房用来养羊、养猪、养鸭、养鹅,就连房子后面的小河沟里也废地利用,被管理人员用铁丝网圈住用来发展规模养鸡。不仅能保证五保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大力发展养殖业,十八里镇敬老院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副养院”服务民生的生存发展之路。目前,敬老院每年养羊100多只,年创效益3万元;养猪82头,年创效益2.8万元;③养鸡3000多只,年创效益8.96万元;院内种植大棚蔬菜,年创效益4.6万元。敬老院还根据农村婚、丧、嫁、娶事情多的特点,购买了礼炮车向外出租,年创效益1.2万元;一年下来,纯副业收入达到20.56万元。利润的40%用于保证服务生产,10%用于服务奖励,其余50%全部用在改善院民的生活上,这种敞开怀抱面向社会极富特色的办院模式极大的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为当前形势下举步维艰的敬老院的生存和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5、创新形式 形成合力 十八里镇敬老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与社会的互动,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爱老工作,促进敬老院事业健康。在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协助下,镇里的企业及社会团体(华星粉业、聚鑫置业、友谊建筑公司、卢师傅食品公司、华标水泥厂、十八里镇中学、十八里教会、望堂教会、柘树教会)等,每逢传统节日都前来敬老院帮扶慰问,为老人们送去了爱心和真情。十八里敬老院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力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表达对老人问题的关注关心,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十八里镇敬老院在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极富特色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一系列包括服务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编制以及年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专业人才 人员年龄偏大 敬老院里现有的13名服务人员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的也过了30岁的年龄。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占2人,初中学历的有5人,6人的学历是高中。他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过来的,有的是退休后村干部,有的是附近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虽然有工作热情,为老人们服务的愿望也很强烈,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缺少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终将不利于敬老院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难以在品质上为老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2、人员编制较少 发展后劲不足 上级有关部门为敬老院核准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敬老院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经验与对策

十八里镇敬老院面对经费不足、编制及人员缺少等现实困难与问题时,不等不靠不抱怨不伸手,而是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创新形式,通过有限的空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出租等副业,充分发掘潜能,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破解当前敬老院普遍存在的生存与发展难题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具有鲜明的推广示范意义。

1、政策支持 政府在财力和人员编制上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应在工商、税务、小额金融贷款发放等方面为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发展第二产业,千方百计拓宽“以副养院”的路子。

2、提高素质 尽快引进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新型人才,加强对现有聘用人员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改善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向着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着人才要效益,向着思路要出路,向着观念要发展。

3、形式多样 企业或个人在履行社会义务,表达对老人的关爱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在年节或其它时间到敬老院慰问表示关爱,也可以支持敬老院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帮助他们强化造血功能。有场地的可以免费或者优惠为老人们活动多提供场所,比方说,卫生医疗组织可以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的身体检查,客运和景区可以联手为五保老人提供免费出游活动,电影公司或都剧团登门为老人送艺术进敬老院等等。

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2

1 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概述

本文主要以四川省南充市M镇敬老院的65位五保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对其中的6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老人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其中,6位访谈对象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57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63岁。六位老人基本接受过小学以上教育水平,仅有一位为文盲。六位五保老人的入院时间最长为7年,最短的不足1年。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1 M镇敬老院简介

M镇敬老院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该镇南海村境内,距离政府驻地2km,建筑面积约535.76㎡。自建院的58年间该敬老院累计供养五保老人已达125人,院内现有院民65人,年龄自49~93岁不等,年龄跨度很大。院内共配有管理人员4名,设院长一人,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肖某担任,肖某在敬老院任职已有六年,风评良好。其余3名管理人员,是由政府从优秀村民干部中选拔出来,其中一位许姓管理人员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主要负责敬老院的日常管理工作。院内管理人员实行轮班制,值班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安排院民的日常生活,例如伙食、就医、卫生保洁及其他休闲活动,维持敬老院的正常生活秩序,保证院民的生命安全。

1.2 五保老人基本生活情况概述

目前,M镇敬老院供养的56名老人中有3名托养老人,其余全为五保老人。院内的五保老人多为两人同居,住房人均可达到15㎡。由于人手不足,院内的五保老人只能自理生活,个别身体素质较好的院民还承担着院内开展的农业活动及其他副业,诸如养鱼、喂猪、养鸡、种菜等简单的农事活动。

据统计,马鞍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可达到每人每年1375元(其中:粮食350㎏,零花钱240元,医疗费用200元,服装费200元,食用油12㎏,肉类25㎏)。在院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除了有集体食堂以外,还安装有小型的天然气灶,便于老人自己做饭、熬药。国家每个月给每位老人拨付350元五保供养金,由院内统一开支,负责院民的日常衣、食、住、行、医等各项开支。受敬老院人手与财力的限制,敬老院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部分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均由院内安排其他老人承担护理责任,形成院民帮扶互助的形式,帮助体弱者减轻生活负担,更好的保障老人的养老需求。

2 五保老人的基本需求及其满足现状

马斯洛(A·H·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存在,而且按先后顺序发展。

五保老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的需要。受生活环境以及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五保老人普遍处于孤苦伶仃的弱势条件下,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吴晓林(2006)指出:“由于五保老人缺乏年龄优势、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子嗣供养、适应能力下降、没有经济收入,再加上社会缺乏必要而充足的社会救济,导致该群体与普通农村老人相比更加脆弱。”五保老人的脆弱性,导致在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承担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的义务。

2.1 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动力。生理需要主要包括空气、食物、穿衣、水、性欲等自然欲求,必须首先得到满足。由于五保老人普遍处于社会的底端,因而在养老问题上,我们习惯性地将五保内容等同于五保老人的实际需求。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食宿等需求均由敬老院统一提供,支出皆由集体和国家财政保障。

目前,M镇敬老院中仍有部分老人难以满足其自身的基本需求。因为缺少积蓄,部分老人只能选择通过捡废品、打零工等方式赚取一部分生活费用。比如61岁的袁爹爹,身体硬朗,经常会出去帮别人打零工,帮村民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一天20元的工资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虽然院内每个月补助老人30元的零用钱,对于比较年轻的老人却是杯水车薪。由于不满足领取新农保的年龄,如果不出去自己挣钱,很难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于五保老人来说,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生存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这三个重要方面。满足老人“衣、食、住”这三个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我国五保供养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2.2 安全需求有待完善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类普遍具有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安全的需求层次明显高于基本生理需求。五保老人处于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不同于一般人的安全需求,五保老人最迫切的安全需求,是其自身的健康与医疗保障。敬老院中的五保老人多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在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医疗需求。

年仅60多岁的张爷爷属于敬老院中比较年轻的老人。但是,他整个人看上去有点萎靡。病痛的折磨,让老人变得很暴躁,跟他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悲观。院内像他这样病痛缠身的老人占到60%以上。

“我就是病痛多的很呐,我晚上睡觉腿疼的不行,每天还会头疼,好几年了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还有就是上厕所的次数特别多,这些病都很折磨人啊。晚上也睡不好,身上难受的很呐。”张爷爷外出买药,也没有在敬老院所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买药,而是自己出钱到宏济医院看诊问药,医药费再由敬老院帮其报销。

就医需求无疑是年老体弱的五保老人最关心的部分。根据了解,敬老院每个月公布的老人的医药费开销,10~500元不等,每个月的药费总和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大部分老人并不是生病才会买药,而是为了买药而去买药。除此之外,五保老人的住院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解决了老人最紧迫的问题。

就医需求的保障解决了五保老人最大的负担,同时也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为老人们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

2.3 情感与归属的需求被忽略

情感与归属的需要,是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与生理、安全这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不同,五保老人的社交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很多情况下,社会各界普遍将“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这五个内容构成了五保老人的实际需求,从而忽略了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弱势群体的研究过程中,社会排斥理论属于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社会排斥理论主要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特殊型”排斥理论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是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个人参与社活动受到限制。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逐渐减少,更加处于弱势地位的五保老人更容易被边缘化,正是“特殊性”排斥理论的表现。集中供养于M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在社交需求方面的满足情况,要明显优于其他选择分散供养的老人。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几位,陈爹爹在生理以及安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更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现将我与他的谈话记录如下:

问:在敬老院的生活跟在家比起来,有什么好的地方吗?

答:在这里还是要好很多了。在这里,像我这种做不得的,在这里啥也不得管,只是吃饭的时候就舀饭吃,有啥子要不得啊。在这里,比家里还是好多了。

问:那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求是在家里满足不了的?

答:满足不了的,那就是这里有人关心。起码逢年过节,或者你人有啥子不好了,还有人能问你一句。你在屋里哪个得关心你嘛,那个会管你啊。我以前在家就是自己住,生病了也没有人问一句。

陈爹爹还表示自己很喜欢热闹,在这里过集体生活,可以“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相比自己独居在家时要愉快很多。

敬老院属于典型的群居生活,用老人的话说就是“这里面你要干什么都是大家一起的,不像我们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分散供养的老人多数独居在家,面临无人照料的困境,甚至有些老人平日里连说话的人也没有。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大部分老人每日的消遣方式以看电视、听收音机为主,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凸显了五保老人社交需求层面的空白。

3 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现状分析

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递进,满足过程也是逐级上升的,层次越高越难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基础,又明显高于物质需求。由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因为享有集中住房和饮食,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就会渴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五保内容的局限性,人们习惯性的忽略了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对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重点关注。

3.1 寻求尊重的需求难以实现

尊重既有自我尊重,也有社会尊重。自我尊重,就是人的自尊,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评价。自我尊重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及行动都会产生有力影响。

彭爷爷是院里负责清洁卫生的老人,工作一年多,尽职尽责,多次得到院内工作人员的赞赏,也让他工作起来更加起劲。M镇敬老院里统一发放的衣服上面印有“M镇敬老院”的字样。他擅长针线,就自己把它遮盖了起来。问起原因,彭爷爷不好意思的说:“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嘛。”彭爷爷觉得自己住进敬老院里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是住在敬老院的五保老人。

社会尊重则是一个人因为自身的地位、威信而受到社会的尊重、信赖与高度认可。居住在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集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必然成为促进老人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动力。彭爷爷隐瞒自己“五保老人”的身份,除了个人自尊的心理,也是追求社会尊重的一种表现。

3.2 自我实现的意识普遍较低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也是个人能力的发挥。但是,自我需求及其实现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根据《五保供养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内容中包括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但是,农村敬老院受财力、人力的限制,难以满足五保老人的医疗需求。M镇敬老院进行院民帮扶互助的形式进行开展护理工作,解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

院内的护理工作多是院长等工作人员安排的。每一位参与护理工作的老人对此都表示:“是院里喊我们做的呀,喊我们护理他们我们才做的。”而林爷爷在院里承担着一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的工作——护理瘫痪的肖婆婆。

问他是不是自愿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林爷爷很憨厚的说:“这个是院里给我安排的嘛。你说要是哪个完全自愿的话肯定没有哪个会自愿。别个不愿意护理,是院长安排到我,我就答应了。我护理她也有三个月了。像他们年纪要大点,我们稍微年轻一点,有啥子不能护理的。经常去看看,帮她收拾收拾,就当耍了,也不费力,只不过是要操点心,有啥子不可以嘛。像她这个瘫痪的,大小便都容易搞到床上,你平时多看看,她就不容易臭掉。你不招呼她就不行,管到起她就好点嘛。”

选择护理瘫痪老人,不仅仅是因为林爷爷“人好”,更是林爷爷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林爷爷照顾瘫痪老人之前,一直负责照顾院内的住院老人。其他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不愿意往外面跑”,都是林爷爷在做。而做这份工作,也并没有比其他人得到更高的生活补助。目前,大部分“五保”老人处于年龄较大、劳动能力下降、没有子嗣供养、缺乏经济收入的状况,导致该群体处于更不利的生活境地,其生存状况具有明显的高脆弱性。根据敬老院的实际情况,需要护理服务的五保老人占据一半以上,服务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老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由于五保老人缺乏家庭观念,常年独居生活是大部分的五保老人缺乏友爱互助的意识,愿意帮助别人的老人屈指可数。这也是老人缺乏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

4 五保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的缺陷

4.1 角色转换对五保老人带来的冲击

多数人的潜意识中,步入老年期之后人们最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农村社会,传统思想中老年人具有天然的封建家长地位,他只需要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不需要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老年人口社会角色的转换。

对五保老人来说最显著的角色改变就是由劳动角色到供养角色的转换,这种变化容易使老人产生经济危机感。五保老人在年老之后失去劳动能力,缺乏子女赡养的情形让他们的生活状况变得岌岌可危。处于自养状态的五保老人相对于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将面临更艰难的境地。社会角色的转变让五保老人变成集体、社会的依附者,使得他们主观的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根据实地调研,超过70%的五保老人认为只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愿意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以免给集体带来“麻烦”。

4.2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在笼统的将五保供养的内容等同于老人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必然遭到忽视。又或者,理论关注的角度与老人的实际精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专家多是从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在敬老院应该建立图书室、活动室或者康复健身器材。但是,这些对于五保老人来说却形同虚设。

就M镇敬老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院内设立的图书室、活动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验收工作而设立的,并无实际意义,并且还会使老人的住房减少,影响其他老人的入住需求。康复健身器材更是闲置多年,老人不懂得也不愿意使用这些器材,这些器材对老人们来说仅仅是休息的工具。理论需求跟实际需求的不一致,导致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层次被忽视,也是养老工作中屡见不鲜的问题。

4.3 社会各界对老人精神需求的忽视

相比其他社会养老机构,敬老院作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机构,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境地。五保老人所具备的“脆弱性”,导致人们过多关注五保老人的基本需求,而忽视了他们较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渴求状态。目前,社会各界对五保老人的关注更多的停留在形式主义,仅仅通过简单的献爱心活动,提供简单的日产用品之后就不再过问。而在五保老人看来,停下来多说几句话,简单的一个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陈爹爹)。

关爱五保老人并不只是形式上的“送温暖、献爱心”的慰问活动,不能只是“匆匆过客”式的形式主义,而应该真正关心老人的实际情况,从老人的现实需要入手老关爱五保老人。

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少不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物质供养和精神满足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满足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五保老人供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物质保障逐步发展为精神保障,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保老人作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五保老人生活状况及现实需求的改变,将会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稳定农村社会的工作重心之一。基于对南充市M镇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进行实地观察,以他们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五保老人,敬老院,集中供养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吴晓林,牛磊.脆弱性:农村五保老人的特质--来自湖南省农村五保养老问题的实证研究[J].甘肃农业,2006(11).

[3]苗艳梅.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J].社会福利,2012(3).

[4]左高山,吴晓林.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道德辩护[J].道德与文明,2009(1).

[5]苗艳梅.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J].社会福利,2012(3).

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3

刘锋同志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把院里的每位老人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与老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处。近30年来,刘锋没有休过一天假,时时处处关心和照顾这些孤老,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服侍周到。95岁的邓加丁老人得了脑血栓,长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刘锋每日亲自喂饭熬药,倒屎倒尿,直至老人含笑而去。86岁的李光华老人有天夜里2点多钟,小便失禁,腹痛难忍。刘锋闻讯后,迅速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为膀胱结石。老人住院期间,刘锋及其他工作人员日夜值守陪护直至他康复出院。老人逢人就说:“是刘院长救了我,他比亲儿子还要亲!”去年中秋佳节,从香港回大陆探亲的游修女到敬老院参观,看到该院环境优美,老人生活幸福,特别是听到老人夸赞刘锋时,不禁肃然起敬,连声称好,并当场拿出1000元港币奖励刘锋,但刘锋却将这1000元港币交到院财务上,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从台湾回乡的周文兴先生听姐姐细诉刘院长把自己当亲娘服侍后,不胜感激,连忙掏出一个红包塞到刘锋手里以表谢意。当刘锋执意不收时,周先生感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啊!”

刘锋同志深知要办好敬老院,不能光靠民政部门的补助救济,应当凭借自身优势,从实际出发,挖掘潜力,发展生产,增强经济活力,不断改善老人的生活。多年来,在刘锋院长的带领下,垦荒种地,开店办厂,种菜养花,喂猪饲鸭,经济收入逐年提高,1993年率先闯入全市“万元院”先进行列。该院已逐步实现了庭院生产基地化、剩余产品的商品化,从而使院里的经济大有好转,院里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老人们高兴地唱起顺口溜: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敬老院里好养老。

近年来,刘锋同志为改善老人居住环境,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日夜奔忙,四处筹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关怀下,共筹集资金50余万元,建成了钢筋水泥两层四合院式楼房,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多拥挤、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破败陈旧的模样。院民住房不仅宽敞明亮,而且还配有统一的床、桌、椅、柜等生活设施,另外还设有厨房、餐厅、娱乐室、阅览室、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并全部实现了通路(路面硬化)、通电、通水、通讯(电话和闭路电视),房前屋后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呈现出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迷人景象。住进了新房的老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笑逐颜开,高兴地说:共产党像爹娘,我们生活幸福住新房,空气新鲜冬暖夏凉,我们越活越寿长。

当人们赞扬刘锋“为社会分忧,代儿女尽孝”时,他总是憨憨一笑:“我只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的一份责任罢了。”

口孜镇敬老院老龄工作汇报 篇4

——记口孜镇敬老院工作开展点滴

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日,笔者在一次老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颍东区老龄工作很有特色,带着一份疑问,带着一份责任,笔者走进了该区口孜镇敬老院。

一看: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老人。

口孜镇敬老院位于阜阳城东27公里处,阜口路北侧。建于2009年10月,占地面积30亩,目前共有房屋96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一百多位五保老人入院怡享天年。已修水泥道路720平方米,现有健身器材14套件(占地330平方米),围墙540米,现代化冲刷式厕所6间,停车棚60平方米,猪圈60平方米,浴池2间。庭院绿树成茵,棚里蔬菜飘香,圈内肥猪兴旺,室内彩电音响齐唱,院民个个喜气洋洋。这是一所集生活、健身、娱乐、医疗、庭院经济于一体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良好的高标准敬老院。

二听:一听管理者很尽责,老人很满意。

院长康锡明介绍:

1、选拔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积极性。

我院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怀下,在全镇范围内从优秀的党员和退伍军人中公开招聘管理服务人员12名,院领导不断组织他们学习管理服务知识,并同他们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和细化责任分工,镇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对他们的工作情况明察暗访,如发现他们在工作中有懈怠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立即解聘。两年来他们对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把五保老人视为亲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院民的认可和赞扬。

2、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服务好院民,建设好敬老院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做到:一是“以人为本”,以制度管院。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院长责任制、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值班制度、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而且组织院民定期学习、讨论修订,促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二是强化院务管理。为确保院内规范有序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推选院民参与日常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同时赋予监督院长及管理人员的权利。如生活用品的购买,由他们参与、签字、验收、入库;帐目做到日清、月公布;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三是加强服务人员素质教育。坚持把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放在首位。针对院内供养老人热点、难点问题,经常展开讨论,商量对策,在学习探讨中提高服务能力。为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增强责任感与事业心奠定坚实基础。

3、提供优质服务,全力营造温馨和谐环境

为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镇敬老院始终把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一是做好环境卫生保洁和美化,每周一的上午、星期五的下午进行卫生大扫除已经形成制度,院内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洁和美化;二是周到服务老人生活起居,千方百计满足老人的愿望。如:督促他们早睡早起,晴好天气坚持晨练;根据老人的特点,在食谱方面做到荤素搭配,科学健康饮食;定期配给老人洗漱等生活必需品,定期给他们理发,按月发放零用钱,每人每月40元;对患有疾病的老人,及时通知医务人员,为他们及时拿药,或送医院,实行专人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不厌其烦,精心伺候;每逢中国传统佳节,都为老人准备丰盛的饭菜和传统节日食品,如月饼、粽子等;在老人生日的那天专门准备一份(鸡蛋、糖果)生日礼品送上,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的安排让每位院民都能过的称心、舒心,安享晚年。

二听院民说:

钓台行政村五保户马国贺,已83岁高龄。未入敬老院之前,孤寡一人,无人照料,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4,生活没有着落,身体状况特别差,而且不能行走,进敬老院后,由于营养得到了保障,体质渐渐好转。经过院卫生所医生的诊治护理,多年的老胃病也治好了,双眼视力也有明显改善,现在他本人可以骑三轮车到口孜集。这位老人经常讲:“敬老院就是自己的家,共产党就是最亲的亲人”。三是关注老人的健康工作。镇政府与口孜卫生院联系在敬老院设立医疗室,固定两名医生长期值班,为院民就诊提供方便,医疗室专门建立了老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亲属、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镇政府为他们免费办理城镇(农村)

居民医疗保险,打针吃药只需记账,如需住院还派专人照料。枣园村桥后村民武友三,现年81岁,入院后多次患病,心脏病时常发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于是我院指定专人护理,包括请医生,服药,洗漱,大小便,24小时身边不离人,在生活上还给加特殊餐。健康恢复后,他逢人就说:“我这条命就是共产党给的,不然的话,早都见阎王爷去了。”82岁的院民李富山,他先后患胃下垂、阑尾炎、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多种疾病,曾经先后四次做过手术,对待这样的老人,我们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住院期间,安排专人护理,院领导还时常去看望他,他感动地说:“天下谁最好?人民政府最好;地上谁最亲?共产党最亲。没有政府和党的关照,我咋能活到八十多?!”像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三悟:为提高老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院方有思路。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坚持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路子,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鼓励服务人员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劳动,学习技术,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如茄子等,增加收入一万多元;实行科学养猪,出栏40多头,获利两万余万。以此为敬老院增加了收入,提高了院民的生活水平。敬老院有娱乐室、活动室、阅览室等,全天开放,活动室内安装柜式空调,并准备了扑克、象棋、液晶电视、DVD、麻将等娱乐工具,适时组织一些比赛活动,进一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针对如何推动老年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镇党委书记汝海涛感慨

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组织企业单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院工作的良好局面,促进敬老院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敬老院管理工作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五保老人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我们将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科学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区实际的老龄事业道路。

表白寺镇敬老院工作简介 篇5

表白寺镇辖9个农村社区,农业人口2.5万人,其中,五保老人47人。自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从抓投入、抓规范、抓服务、抓环境入手,扎实开展敬老院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镇敬老院总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各类房屋设施60间,床位达到60张,正式员工5名,已集中供养39人,全镇集中供养率达到83%。

一、加大投入,配齐硬件设施。以创建全省一级敬老院为目标,列支专项资金,配齐了活动室、医务室、洗浴室、储藏室等房屋设施,为院民配齐了风扇、桌椅、床头柜、床铺等必备生活用品,伙房、餐厅房内配齐了公共餐具、消毒柜、灶具等设施,新建了一座沼气池,院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在院民宿舍内安装了有线电视,设置了专门的娱乐室,购置了麻将桌、象棋等娱乐设施,达到了县政府关于敬老院基础设施“五个统一”、“八个一”的要求,为院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规范机制,提高工作水平。抽调一名素质较高的机关干部担任院长,在社会上选聘了5名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定期对敬老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本领。同时,建立健全了院长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院务公开制、食堂管理制、财务、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等一系列制度,定期组织院民学习讨论,促使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使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

三、强化服务,营造舒适环境。敬老院根据老人特点,听取老人意见制定食谱,做到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安全卫生;在每个房间设两张床位和必备的生活用品,床上用品专人定期换洗;在每间院民宿舍内安装了呼叫器,使院民与工作人员随时沟通,确保工作人员随叫随到;对每位老人过生日,为他们准备好鸡蛋和长寿面;每逢中国传统佳节,都为老人准备传统小吃等等。同时,定期为老人免费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确保老人及时就医,保证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四、创新思路,抓好院办经济。按照“美化环境、以副养院”的思路,将院内空地开发为菜地,种植了韭菜、豆角、黄瓜等蔬菜,在各房屋前面栽植了柿子、苹果、梨、石榴等果树,同时,建立了集休闲、娱乐、绿化、美化于一体的绿色蔬菜景观长廊,主要种植各类藤类蔬菜作物,既美化了院内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表白寺镇人民政府

XX镇敬老院荣获三星级称号 篇6

XX镇敬老院荣获“三星级敬老院”称号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XX镇按照敬老院星级评定标准,积极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

位于XX村境内的XX镇敬老院,距乡政府20多公里,占地20多亩,可实现集中供养60人。该敬老院于2006年总投资10多万元由旧乡政府改造而成,现有砖木结构住宅2栋24间,其中食堂、活动室各占一间,宿舍22间。自2006年8月起,这里开始陆续接收入住者,收养对象主要为乡内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五保孤寡老人,现已入住28人。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XX镇敬老院秉承“为党和政府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的宗旨,借助此次星级敬老院评选活动,在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新添一批健身器材,不断丰富院内老人的业余生活,使精细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居住在这里的农村孤寡老人享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暖和幸福感。由于乡敬老院工作扎实、到位,近日,XX镇敬老院被包头市民政局授予“三星级敬老院”的荣誉称号。

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7

一、背景与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家庭收入也与日俱增。现如今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如何规划财富,如何让财富增值,便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及城市发展改革的先驱,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增大,收入不平等诸多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理财,重视这个金融化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群体的理财状况显得愈来愈重要。目前国内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理财现状”的调查研究仍显匮乏。我们小组进行此次实践调查,主要是了解上海市低收入家庭理财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加快上海市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及采访概况

我们小组选择了浦东新区的曹路镇(众三村、民众村)、川沙镇(湾镇村)、惠南镇(听潮四村),青浦区的练塘镇(张联村)、嘉定区徐行镇(张家宅)、宝山区(宝山八村)进行问卷的发放和采访。我们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同时我们小组在周末深入居民家中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该类家庭的整体现状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了市政府正在采取的一些财政支持举措以及这些措施的一些不足之处,更客观的了解到了这些家庭的真实需求以及家庭成员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理财观念误区,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三、数据资料统计分析

本次理财状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农业户籍家庭,这些家庭在沪成员数一般是3~5人。被调查者主要是企事业职工、个体户及已退休人员,其分布见图1。

问卷中我们把家庭人均月收入(元)分为七个层次,为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以上。对于低收入人群,每一个收入层次的生活情况有很大的区别,在经济学上,越低的收入所带来的购买力效用越大,所以我们在收入层次上划得很细,具体的分布如图2所示。

调查得出,低收入家庭的月平均支出大约2000元,主要消费在生活必需品支出、娱乐享受支出、医疗支出、孩子教育支出。其比例分布如图3所示。

由上述图3可以明显看出,这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支出占了家庭整个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比重,而由图4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些家庭的理财需求中,医疗养老、子女教育需求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综合来看,这些家庭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一般的生活支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提高自己当前的生活质量及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改善生活质量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需求,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因此,在有限的政府转移支出下,如何改善生活方式以及用现有的少量资金来进行增值保值,是这些家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进一步的理财认知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家庭对理财的认识是非常欠缺和片面的,具体如下:

在进行对理财认知度的调查后,我们发现41.1%的人对理财完全不了解,57.1%的人了解一些,但认为理财不可靠,1.8%的人认为了解一些,认为理财有必要。在所有认为理财有必要的人中有3人认为风险性是家庭理财时应考虑的因素,有2人认为流动性是家庭理财时应考虑的因素,认为收益率或投资周期是家庭理财时应考虑的因素的各1人。

尽管获取理财产品的渠道有很多,但主要有走访银行获取、报纸、亲戚朋友推荐,结果见图5。

有90%的受访者认为银行存款是既划算又稳妥的家庭理财渠道,所以绝大部分人愿意把每月余下的钱存进银行,剩余的购买其他理财产品。在购买的理财产品中有40%的人选择国债,20%的人选择股票,选择基金的占10%,选择保险的占30%。如图6所示。

个人或家庭理财意识淡薄,对理财产生的误区,对理财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的缺乏,是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些家庭在理财模式上,一般以购买单一的投资品种居多,没有去寻求最佳组合。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6%的人的房子是租赁的,0.8%是已购买的,12.6%正在还贷。

通过调查发现有87%的家庭中子女在上学,进一步了解到他们为子女准备教育费的方式是教育储蓄,一般不通过股票投资和教育保险。

当问及医保对自己及家人是否有作用时,绝大部分都认为有很大的作用。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些低收入家庭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朋好友借钱,也有自己掏钱和单位报销的,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7.3%、24.3%、8.4%。比较统一的是所有被调查者都有社会养老保险。在对养老要靠政府还是靠自己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希望由政府或以政府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来提供养老的保障。

被调查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接受理财师帮其理财,因为大多数人对理财师并不信任。可见,这些低收入家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此次调查的必要性。

四、在沪低收入家庭理财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从实际调查角度分析

首先,在我们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海很多低收入家庭常年入不敷出,他们也非常缺乏理财规划的意识。我们对他们工资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种状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本系农民出生,在国家收回他们的土地后,他们大多数就一直赋闲在家。有些人虽然去找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的知识,找到的一般是工作强度较大,工资较低的岗位。所以,收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政府的相关补贴也不会全部落入到农民的手中。以湾镇村为例,我们实地调查了很多家庭,他们确认国家是给了他们一定额度的补贴,但是这些补贴往往被村委会以全村养殖、种植为由扣押下来,没有落到农民手中,至于这些钱到底何去何从我们无从得知。由此可见,政府政策的落实环节确实存在较大问题。

其次,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往往没有富余资金,并且文化程度很低,理财意识淡薄,他们一部分人对理财一点都不了解,有些家庭虽然收入略高并且文化素养较高,但他们也只是把闲下来的钱投资于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基金的认识是:基金是用来圈钱的机构,对于投资者没有丝毫的好处。这些认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中国金融理财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比于西方三百多年的发展来说,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是微不足道的。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一直是各地方的目标,这样就会在不健康发展的同时,出现各种问题。媒体的快速传播更加使得人们对基金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基金从业人员的一些不良行为、股市的持续动荡、券商的违规操作等均使得民众对基金感到失望,而且,政府在向群众宣传理财产品和引导公民进行合理投资方面的工作做的非常欠缺。

再次,在沪低收入家庭对于理财的盲目性还在于,他们很少关注理财产品和一些理财节目,他们认为这些节目看起来无聊并且节目上经常用到一些专业术语,这使得本来就耐不住性子看这类节目的低收入家庭更加不关注理财,从而使正确的理财观念得不到广泛的传播。由此,低收入家庭的理财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二)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理财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金融服务业务。所谓理财,主要是商业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个人客户达到生活目标或投资目标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如今,欧美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非常成熟,早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金融服务,早已成为金融业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利润来源。而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理财业务还处在摸索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财富积累不多的人在理财观念上存在较大的误区。他们一般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理财是金融企业的事,只有有钱人,只有金融企业才会有理财的需求,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理财。显然,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此类种种误区使得我国低收入家庭的理财现状十分困窘。

五、在沪低收入家庭理财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我们发现低收入家庭在理财方面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这些低收入家庭在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后所剩资金甚少,一般无法开展理财活动,二是低收入家庭对理财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理财观念片面、狭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定了以下策略:

(一)低收入家庭需增强理财意识,转变理财观念

低收入家庭成员一般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对他们来说理财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他们的这些理财观念本身存在偏差,受传统理财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财状况非常不理想。

我们认为要改变他们的理财观念,首先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理财并不是要有了资金才可以理。低收入家庭成员一般认为只有当一个家庭有了适当的剩余资金后,才可以开展理财的活动。其实,理财包括了个人及家庭日常的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理财不仅需要规划出自己的生活所需,风险管控,而且要把富余的资产做合理的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理财不仅仅等同于投资。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投资,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财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先基本保障,再应急,然后是还贷,最后是投资和消费。

3.对保险的认识不足。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低收入家庭成员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的信任,不愿意购买任何保险。保险是为未来可能发生事故而导致家庭损失提供的一种补偿的保障,具有意外发生后的规避功能。虽然,当前国内保险市场不是很成熟,但是保险带给我们的正外部效应,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对中国保险的发展充满希望,相信我们大家会和中国的保险市场一起成长的。

对于改变低收入家庭理财观念的方法,第一,要先了解自己家庭的支出明细,然后再由此确定自己的理财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理财规划。第二,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留出三到六个月的平均月消费后,其他应该用来做理财。我们建议低收入家庭进行长、中、短期组合投资。组合投资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增加收益,分散风险。第三,我们建议该类家庭应定期开家庭小会议。家庭小会议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沟通,也便于公布理财资讯和效果。久而久之,正确的家庭的理财观念,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培养出来,进而低收入家庭的理财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二)要合理消费,使得资金产生剩余

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低收入家庭成员会抱怨:我无财可理,自己想做一些投资,但是就是没有资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控制消费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家庭理财中,投资、消费是此消彼长的互动因子。如果要提高投资比重以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控制如生活费、娱乐费、子女教育费等消费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每月的家庭消费支出。家庭成员可将家庭每月各项支出列出一个详细清单,逐项仔细分析。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减少浪费,尽量压缩购物、娱乐消费等项目的支出,保证每月能结余一部分钱。

我们认为,低收入家庭从消费上控制的具体方法有:

1.购物要理性:生活日用品可以等到节假日商场打折促销时进行批量采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购货款,而且还能节省车油费。另外,也可以和亲朋好友团购以赚取批零差价。值得注意的是,在节日打折购物时,千万别为贪小便宜而购买大量不需要的东西,那就得不偿失。

2.奢侈不可取:很多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苦自己但不苦孩子,尽管不太富裕,仍盲目让孩子穿名牌、用品牌。这种做法只会让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造成浪费。其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一般都能够理解父母。

3.消费要持卡:一些银行和商家经常联手推出信用卡。只要正确使用,在购物等方面我们就会得到较大的折扣。这些卡积分达到一定程度时,银行还会折算成奖品或现金返还给持卡人。一旦抽奖,或许大奖还会“砸”到头上。所以低收入家庭在平时消费时,可以用卡“赚”钱。如建行的手机银行“周五摇一摇”的优惠活动。

(三)采用组合模式进行投资理财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沪低收入家庭的理财模式非常单一,主要以储蓄的方式为主。近几年中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一味的将钱存入银行,自己的资产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然而低收入家庭一般都是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理财观念和模式都比较传统的家庭。我们建议这些家庭要根据自身收入情况,自身知识、经验和投资偏好,以及家庭主要收入者所处的年龄段,科学地选择组合模式进行理财。

1.收入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债券+基金,适合年龄26~45岁之间,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学历不高的低收入家庭。此类居民家庭积蓄逐渐增加,对理财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有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理财目标为既注重固定收益又追求一定的资本增值。可将20%的资金放入银行,存定活两便用以子女教育或大宗物件支出;20%的资金用以购买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金保险;30%的资金投入债券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30%投资高成长性基金,以追求资产的长期增值。

2.稳定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股票+房产,适合年龄45~60岁之间,年收入在5~10万元,学历不高的低收入家庭。此类家庭主要收入者事业已经处于稳定的时期,收入相对稳定,同时家里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又要面对结婚生子,必定花销比较大。

3.低风险安全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年龄在60岁以上,已经退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此类家庭收入固定,而且收入不高,对于家庭理财所追求的就是稳健安全,其家庭处在老龄阶段,身体已经衰老,更加注重的是保险,可将收入的40%用于保险,60%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四)进行稳健投资

低收入家庭,收入来源一般不稳定,因此,在理财时要特别注意资金的安全。

1.“财物安全”应放在最重要位置。相较而言,国债风险小、利率高,是比较适合低收入家庭投资的方向。另外,教育储蓄也具有利率优惠的优势,1年、3年期的按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息,6年期按5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2.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基本风险包括收入风险、意外风险,随着家庭的发展还会遭遇一般风险,包括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而对于投资意识强烈的家庭而言还会面对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绝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基本风险,例如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失业、生病、意外伤害、亡故等意外情况,整个家庭经济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物质基础,难以维持,从而引发恶性负债。购买保险可以降低因意外所遭致的损失,从而排除恶性负债。因此,在任何阶段的理财目标中都必须设立抗风险的投资计划,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各类保险的组合选择,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全面的保障。对于一般风险而言,则要进行长、短期投资的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完善投资组合、灵活调剂资金以应对风险。

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我们建议应该选择纯保障或偏保障型产品,以“健康医疗类”保险为主,以意外险为辅。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医疗保障不高的家庭,比较理想的保险规划是购买重大疾病健康险、意外伤害医疗险和住院费用医疗险套餐。如果实在不愿意花钱买保险,我们建议至少买份意外险,万一发生不幸,赔付也可以为家庭缓解相当程度的困难。同时,低收入家庭的保险额度至少相当于子女成年前所需的生活费、学费的总和。经济能力较好的低收入家庭,我们建议可趁早为小孩进行独立的保险规划。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建议也可考虑为孩子购买教育储蓄型保险,使孩子将来的教育资金有足够保障。

3.储蓄和保险投资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具有保护财产安全的收益,但其增值功能较弱。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必须寻找更有利的投资途径。首先,一些赢利势头较好的基金净值基本保持在101.44%~116.35%之间,投资收益非常可观。建议向专家咨询后选择购买3~4只基金构建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购买金额在1~3万元左右。其次,针对低收入家庭文化水平低,理财知识了解少这一现实,基金定投是一种是特别适合的投资方式,其简单易行,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下面结合案例对基金定投做一个特别的分析:

基金定投是定期定额购买基金的一种投资方式,它是指投资者约定每月扣款时间和扣款金额,由销售机构(包括银行和券商)在每月约定日从投资者指定资金账户内自动完成扣款和基金申购申请的一种中长期投资方式。首先,这种基金的投资方式,类似于零存整取,只要去银行或证券营业部办理一次就可以。其次,这种定期定额方式的投资基金可以平均成本、分散风险。最后,定期定额计划的门槛非常低,起点一般为100~300元,可以按月扣,可以按双月或季度扣,几乎不会给家庭带来额外压力,还能积少成多,使小钱变大钱,以应付未来对大额资金的需求,而且可以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同时这种基金定投的方式比起自己投资股票或整笔购买基金的投资方式,可以使低收入家庭在不知不觉中每月存下一笔固定的资金。在三五年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一笔不小的积蓄。

基金定投可以使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充分展示出来,会让我们的财富持续增值。假设年收益12%,如果每月拿出500元,在20年、25年、26年之后,将分别获得48万元、89万元、101万元的本利和。

六、结语

每个家庭都需要理财,重视这个金融化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群体的理财状况,对上海和谐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曹路镇及周边主要乡镇的调研,我们发现,在沪低收入家庭理财状况亟需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我们小组将针对部分家庭进行不定期的回访,协助这些家庭制作行之有效的理财规划,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在周边开展理财相关的知识普及活动。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对低收入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低收入家庭自身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理财进行到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中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上一篇:薪酬改革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十报恩 本名瑞鹧鸪,十报恩 本名瑞鹧鸪马钰,十报恩 本名瑞鹧鸪的意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