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之路优秀作文

2024-06-02

我的成长之路优秀作文(精选8篇)

我的成长之路优秀作文 篇1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一)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我的成长之路不光是用劳动和汗水搭建而成的,还是一条需要乐观、需要智慧、需要品德、需要>勇气才能修建而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我已经走过了14年的春夏秋冬,真怀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怀念依偎在父母怀里>温暖、快乐的感觉,怀念听着摇篮曲进入梦乡的那份恬静。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快乐自在,生活在我的五彩斑斓的童年梦中。

时间从我的身边慢慢流逝,我也背上了书包,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从此,我便走进了神奇的殿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对各门功课都很感兴趣,聪明好学的我,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矛,在班里一直担任班长,特别在英语方面连续二年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还有证书,我从没为此骄傲过,更是我学习的动力。

转眼间,告别了小学的学习生活,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春之路,我一定不会让路的茫然、路的飘渺遮蔽双眼,我将要挥起手中的彩笔,奋力的摇之一挥,挥出青春的绚丽,挥出青春的搏击风雨之坚韧,挥出人间的尽善尽美,挥出“甲光向日金鳞开”的乐观。作文

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长大了,一种成长的喜悦陪我度过精彩的每一分、每一秒。但烦恼也会让我感到生活之艰辛,学习之压力,同时也会让我变得更坚强,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让我去面对生活的考验,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之路,让我拥有一颗平常心,学会在平淡日子里生活,享受成长所带给我的一切感受。我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我的成长之路留下一串串精彩的记忆吧!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二)时间在不停地走,我们也在不断地长大。每个的成长都是不同的,但一样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幸福、快乐的,也是坎坷的,充满烦恼的。

记忆中,还没上学前的时光是无忧无虑了,这段时光我是在乡下我度过的,除了吃,就是玩,没有任何烦恼。每天,我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到田野里抓小虫子,玩累了,就到家里吃饭。晚上时,奶奶会抱着我,坐在院子里一边欣赏那美丽的夜景,一边给我讲>故事,我总会伴着奶奶讲故事的声音进入那甜甜的梦乡。

记忆中,上幼儿园的时光是快乐的,也是害怕的。上幼儿园后,我就要离开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了,每天我不能再和家人们在一起了,我感到十分害怕,但想到每天可以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画画、塔积木,我就会感到开心、快乐。晚上,我总会和家人们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好笑的事,惹来他们的一阵大笑。

记忆中,小学的时光是快乐而又烦恼的。刚踏入这个小学时,我不免有些好奇,渐渐地,我熟悉了这里,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老师每天都会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还教我们写字、读拼音,我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每天如山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写作文更是要绞尽脑汁。多少次我想放弃学习时,老师和家长们那期待的目光又给了我前行的动力。于是,我打起了精神,大量地阅读,下课时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不懂的题目,渐渐地,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从中下游一直升到了班级前三名,我高兴极了!小学的时光让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成长是快乐的,成长是美好的,同时,成长也是坎坷的,但每个人都会成长,让我们不再抱怨,不再发牢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三)从小到大,我们从来就是以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公子和公主的生活,可是,我们为父母亲做了些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而我却不认为。感恩是一种美德!

我曾经读过一个叫《便当里的头发》的一个故事。里面讲了:在一个贫困的年代里,作者的便当很丰盛,而一个男孩的便当始终能从里面挑出头发来。一次,他请作者和他的同学去他家玩,我们到那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读完后,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的成长之路优秀作文 篇2

一、曾经很痴迷——网络游戏

2000年, 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 其出发点是利用网络帮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网络的负面影响很快在同事间蔓延开来。部分教师热衷网络聊天和游戏, 作为代表人物的我备受领导“关注”。我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 就是打开电脑玩游戏、聊天, 痴迷于虚拟世界, 把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聊天由原来的“二指弹”变为“十指翻飞”;下班后“加班加点”接着战斗。有一次校长站在我身后, 我都没有察觉到, 仍然全神贯注地玩着游戏, 当校长说:“你到我办公室来。”我才意识到身后有人。来到校长办公室, 校长并没有像我预想的劈头盖脸狠批我一顿, 反而关上办公室的门与我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作为教研组长, 要做的应该是带领同组教师进行研究和学习, 而不是带头打游戏。学校花费大量财力配备电脑、连接网络, 初衷就是希望为你们这些年轻教师今后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通过互联网下载学习资源, 为你们的教学能力提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不希望再看到你打游戏、聊天。听说你现在聊天打字很快, 你把聊天的工夫用来写些文章不是更好吗?”

校长的话使我醒悟过来, 打游戏、聊天只能作为业余生活, 决不能把它当作生活、工作的全部内容。回想当初, 若不是经校长提醒, 不知道我对虚拟世界的痴迷何时才能清醒过来。

二、曾经很羡慕——教研成果

2003年, 学校为完成科研强校的目标, 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掀起了全校教师专心搞教科研的热潮。

有一天, 我问办公室主任:“你平时工作这么忙, 还能写出这么多教学论文, 有什么经验?”办公室主任递给我一本杂志说:“这是给体育组订阅的《中国学校体育》, 一会儿拿回去好好学习。我浏览了几篇杂志上刊发的文章。虽然我不是体育老师, 但感觉里面好多文章咱们体育组的老师也能写出来。对于你来讲, 应该不是很难。我想你一定有能力在上面发表文章。”

也就是从那时起, 我才真正接触到《中国学校体育》, 并仔细阅读、理解其中刊发的文章, 汲取营养。后来, 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教学总结性的文章, 并向《中国学校体育》投稿两次,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当我再次询问办公室主任写作经验时, 主任笑着对我说:“写文章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性, 否则一定会损失文章本身具有的价值。对于现在的你来说, 一要多看多想, 在学习中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二要勤动笔, 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提升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三是先参加论文评选活动, 找到自信后再进行投稿。”

在后来的工作中, 我一直坚持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灵感与感悟。如果身边没有笔和纸, 就记录在手机里, 等方便时再转到电脑里进行系统的整理、完善, 直到最后成文。

三、曾经很热爱——网络教研

2007年, 我成功加入《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自此, 我进入了另一个痴迷阶段——痴迷于网络学习。三年时间, 我共撰写文章109篇。每一篇文章, 我都投入了很大精力, 反复修改、完善, 同时接受博友的检验与点评。2008年10月, 我第一次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发表了一篇经验性的文章;之后, 我学写博客的劲头迸发出来,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 我几乎每周上传一篇教学文章。因为长时间打字, 我落下了“键盘手”的顽症。但对于网络学习的劲头, 并没有因此受到丝毫影响。现在, 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 就是到《学体》博客圈看看, 对好的文章认真研读并进行评论。随着自己不断学习、反思和借鉴, 我博客中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鼓励;博客访问量也由当初的每天10余人次, 上升至最多时一天309人次。面对博友的厚爱与鼓励, 我更积极地写出高质量的博文与大家分享, 在留言和回复中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经验心得。在自己痴迷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先后得到了博客圈管理员和资深成员的帮助与支持, 使我有了更明显的进步。

四、现在很淡定——历练自己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自从加入博客圈, 我的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我必须以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去学习、接受同行的观点、思路和经验, 将学习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断完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各种条件。2009年, 我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2010年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2011年初被评为市首批名师;连续四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先后对全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和国培计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虽然名誉接踵而至, 但名誉可不是功劳簿, 它是一种动力和压力, 我会永不止步地继续向前走。

2011年春节期间, 我看到北京的龚老师写的一篇有关排球垫球准备姿势的博文后, 深受启发。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一个本来就应该掌握的问题, 但是在我自己的教学中, 不知道教过多少次, 还是会出现错误。在那一瞬间, 我意识到自己无论是作为体育教师, 还是名师, 不论头顶的光环有多大, 还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去掌握、去学习;更感觉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 每一个人都走不到尽头……

我的成长之路 篇3

八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担任初三班的班主任。那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心情激动又兴奋,恨不得让班上每个学生都成为尖子生。可事隔不久,品学兼优的学生王小溪,却因我的简单粗暴而离开了学校,成为我心底永远的痛。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小溪这孩子,不仅人如其名,如小溪般文静清秀,成绩也在班上数一数二。临中考前两个月,我发现她的状态很茫然,甚至在课堂提问时答非所问,成绩也一落千丈。我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来询问,她却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我只好关照她要调整好自己心态,打定主意找个时间去她家一趟。

我还没挤出空闲去小溪家,却在班上捡到一只写着“王小溪收”的粉红色纸鹤。当时想把信交给小溪,转念一想,说不定能了解孩子这段时间的思想动态,于是我悄悄把信折开了。“溪,自从上次在竹林见面后,我无时无刻不在回忆你的温柔……”天哪,这白纸黑字刺痛了我的眼,更刺伤了我的心,难怪小溪她最近如此反常,原来是陷进了“早恋”的泥沼。

俗话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年轻气盛的我被“恨铁不成钢”的怒火烧昏了头,气冲冲叫出了正在上课的王小溪,在走廊上抖着信劈头盖脸地训斥:“难怪这些天你魂不守舍,难怪你无心学习,原来你已经名花有主了……”

王小溪惊恐地看着我,双眼像雨雾中飞涨的湖泊晶莹透亮,终于,泪珠儿成串涌了出来。王小溪捂住脸冲出走廊,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猜测和窃笑声不绝于耳。我又恶狠狠地在班上发了一通脾气,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第二天,王小溪的位子空着。第三天,依然空着。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于是放学后去她家家访,谁知铁将军把门,一家人不知去向。邻居听说我是老师,便叹息着告诉我说:“前段时间小溪父母闹离婚,母亲随一个男人去了广东。真是作孽哦,小溪偷偷地流了好多泪,真是苦了孩子了。”

“那小溪呢?”我急切地问。

“本来小溪是想跟着爹的,但前天不知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哭了整整一夜,说是在这里呆不下去了,昨天随她娘去广东了。”

我如遭五雷轰顶,满脑子都是小溪那双美丽的泪眼,眼眸中含满了惊恐、委屈与愤怒。我后悔极了,本该与她促膝谈心,听她敞开心扉告诉我少年愁滋味的,我却逼她小小年纪离乡背井。

不久,我收到了小溪的来信,信中说,她如今在广东东莞,因继父不肯支付昂贵的学费,她不愿让母亲为难,就到鞋厂做工了。那只纸鹤信是初三(2)班的小旭写的,是小旭求爱遭到拒绝后,胡编出来的一封信。

小溪的信如磐石重重压在我的心头,我立即找当事人调查,证实了小溪没有说谎。我马上写信请求她回校,愧疚的泪濡湿了洁白的信笺,可一封封信如石沉大海。我又多次请她父亲转告我的意思,但还是没能盼回小溪的身影。

第二年,我调离了这个令我伤心的学校。为了让小溪的悲剧不再重演,我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兼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我力争做得最好,充分理解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期间产生的烦恼,并予以有效疏导,让每个花季中的男孩女孩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有了小溪的教训,我把“冷静”二字作为处理班务的原则,遇事不急于下结论,用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成长的烦恼,真正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爱你,需要更多的欣赏

每届学生中,总是有一些学习成绩差的,有的是认真刻苦,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有的是自暴自弃,不仅学习差且纪律也差。说实话,对于后一类学生,我没什么信心,只要他们不影响到别人,就万事大吉了。

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对这些孩子的看法。三年前,我担任初一(4)班班主任,班上有个名叫张伟的学生,长得牛高马大,体育课是他的最爱,运动场上常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其他科目则一律不感兴趣,由是我斥之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初二上学期,学校举行运动会。张伟异常兴奋,报了三个比赛项目,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校,下午最后一个离校,运动场上洒满了他刻苦训练的汗水。比赛时,他有一项夺得第一名,有两项破了学校纪录,为班级大大地争了光。

当张伟如将军般凯旋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也非常高兴,第一次在班上表扬了他,还在他个人积分栏上添加了一颗星作为奖赏(这可是班级最高荣誉哦)。张伟的脸红彤彤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运动会过后,奇迹出现了,张伟如脱胎换骨,上课精神抖擞,作业不再拖欠,虽然成绩还不很理想,但他学得认真刻苦。我又一次当众嘉奖他,鼓励他说:“努力了就是100分!”

张伟的转变,不仅令我欣慰,而且促使我对学困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内省——对优生的赞许、赏识是应该,但投向学困生的眼光也应该是鼓励,不能用恨铁不成钢的严厉和不屑啊!

从那以后,我对学困生们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开始欣赏他们的体育才能、绘画能力、音乐天赋……鼓励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去发挥特长。同时,也注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请他们也摆正心态,给孩子找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我驚奇地发现,欣赏如一道阳光,照亮了几位学困生的心扉,三年后的今天,他们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学习音、体、美等专业。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4

在幼儿园时陪我长大的不是电视,不是玩具,也不是兴趣班;而是书!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让妈妈、奶奶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学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后,就开始自己看起书来了,在学习间隙中我也依然会阅读很多动物小说、科普类书籍等。

除了看书,我还有另一个爱好,那就是画画。我喜欢画动物,尤其喜欢画狼,我可喜欢狼了,它的品格忠诚、集体观念强、爆发力好、耐力好、战斗时越战越勇。犹记得我小时候去少年宫学儿童画,长大后又在城北少年宫学素描,到现在我都已经画了好多本狼了。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妈妈问我要不要学打羽毛球,我觉得好玩便答应了妈妈。于是妈妈就开始一步步的教我:怎么拿球拍;怎么打;怎么发球;怎么接球等等。到现在,已经可以和妈妈对打了,连妈妈的险球我都接得到,拖地球、闷球、二连击更是不在话下,在妈妈耐心教导和鼓励下,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5

既然是伙食大总统,首先就得安排伙食。早饭我想好了,就做火腿鸡蛋三明治。早上七点,我就起床,在厨房里”乒乒乓乓”地忙开了。我先拿起一个鸡蛋,轻轻在锅沿上敲了一个缝,然后双手用双手掰开,金灿灿的蛋黄和蛋清一溜烟滑进锅里。可我的技术不到家,一些细碎片也跟着掉进了锅里,我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筷子把蛋壳碎片夹出来。在一旁监工的妈妈忍俊不禁,故作严者地说:“大总统,你这打捞技术还行,不然我们今天就不用吃三明治了,直接吃蛋壳就行了。“在妈妈的指导下,荷包蛋很快就做好了,接下来是切火腿。我一口气拿了三根火腿,撕开外包装,放在砧板上切成两段,然后放在刚刚准备好的面包里,再加上荷包蛋。原本以为做三明治很简单,做了才发现也是一个技术活。接着,我又按照之前的工序又做了两个。

俗话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我决定中午要吃得丰富一些。爸爸做饭经验丰富,于是一吃完早饭我就请爸爸按我写的菜单到菜场买菜。回到家,爸爸当起了大厨,我乖乖地在一旁打下手。在我的帮助下,爸爸很快了做好了红烧排骨和番茄炒蛋,技术娴熟,味道喷香。

吃完午饭,晚饭就简单了。我只用把中午的剩菜用微波炉热一下,确保一家人的“光盘“行动。最后,我再以”大总统“的身份”命令“妈妈和我一起洗碗。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6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迷恋夏天的风雨和冬天的冰雪,开始在书海里遨游,探寻人生的真谛,体验成长的滋味。我就像一棵生长在狂风暴雨中的小树,虽然被吹得直不起腰,但是雨天一过就可以迎来晴天,我依然追求着灿烂的阳光。

现在,我能自己独立做事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了,不再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爸爸妈作文妈的弱小者了,不再是一受伤就喊爸爸妈妈,不会自己处理伤口的小天使了。我要像白杨自己扎根生长,不再需要父母的保护,学会抵御生活中的不确定,我要学会这些才能算真正长大了。

在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来都不知道还有比自己更强的。在我上四年级时,老师总是夸我鼓励我,我就越来越骄傲。直到有一天我的成绩下滑,我才开始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路·露·录 篇7

我怀旧, 并不是简单回忆过去, 而是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回想自己的人生, 也许是成功之途, 摸到一些规律;二是这些, 对立志成材的青年教师或许有点帮助与启发。这正是我写此文的缘由。

再来说说题目, 为何起《路·露·录》?“路”即道路, 写我走过的从教之路;“露”乃点滴之意, 截取路途中数个关键点;“录”, 就是把以上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 像个回忆录。

从何时说起?还是从我上小学开始吧!

50年代, 影剧———伴我机缘

1949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不到7岁的我进入了北平 (即北京) 崇文区穆德小学读书, 1955年7月毕业。那是一所回族学校, 由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先生等人捐助的私立学校。

一转眼, 我已上到五年级了, 学习成绩不错, 是第一批少先队员, 后来还担任了中队委, 曾经有两次到怀仁堂为首长和国际会议献花。

由于我的童声很好, 有幸参加了区小学生朗诵比赛, 以一首儿童诗《也许》获得了一等奖, 接着, 又被推选参加了市朗诵比赛, 虽然没有获得最高奖, 但机遇却来临了。一天, 学校通知我到西单六部口当时北京教育局所在地开会, 会场中央围坐着几位专家, 除了我以外, 还有十来个小学生。主持人让我们每人朗诵一首诗, 当时并不知目的, 朗诵完就回家了。等到第三天, 通知又来了, 仍然到六部口去, 这次只有四个小朋友, 其中包括我。主持人开门见山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选孩子配音演员, 为苏联儿童影片主角配音, 你们四个被选上了。”我恍然大悟。原来, 这些专家是电影厂的, 来北京听市朗诵比赛, 特地选人的。我当时又惊又喜, 拍电影与我结缘了。

就这样, 我第一次乘上火车, 远离家乡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厂, 为苏联儿童影片《河上灯火》主角之一———季玛沙配音, 度过了整整21天,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回来后, 机缘接踵而来, 北京电影制片厂邀我为中法合拍的《风筝》中的法国角色配音, 中央记录电影制片厂邀我拍摄短剧《钟》, 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多次录音, 曾与孙敬修爷爷合作过。之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少年广播剧团, 我成为了首批团员, 每周都要去复兴门外排练节目, 还经常演出, 记得最清楚的是, 排演了一出儿童剧《可怕的梦》, 我担任三个主角之一, 以模拟梦的剧情教育一个丢三落四的孩子。曾到“人民剧场”公演, 还有幸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中央领导表演。由于我的努力, 在1957年六一儿童节, 剧团评奖, 我获得一等奖, 奖品由自己选择, 在当时很丰厚, 一本集邮册、一副乒乓球拍、数本书。这份忙碌的业余生活, 一直到上高二才停止。

60年代, 教师———半路结趣

要认准一个职业“饭碗”———我偶然当上了教师

1961年, 我从北京49中高中毕业, 当年就参加了高考, 喜欢的是理工, 并不是文科, 考入了吉林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 到了大学, 不知怎的, 身体复检不合格, 只好退学。

我当时的想法, 既然没有机会上大学, 就要有职业, 就要有“饭碗”, 自己挣钱, 这是人之常情。年已18岁, 迈入成人行列, 人生进入另一个关口, 该独立生活了, 不能靠父母养活一辈子, 还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个原因, 我的父母是养父母, 亲生父母在西安, 在我出生不久, 由于家庭贫困, 生育子女太多, 而且前面的男孩均夭折, 迷信的说法只要把我送人, 就能保住后面的男孩。可巧, 我生母的妹妹没有孩子, 就这样一拍即合, 就把我过继给了“老姨”, 即养母, 来到了北京。要有个职业的“饭碗”就更迫切了。

那时, 国家包分配, 不会没职业。不久, 工作下来了, 1961年底被分配到北京崇文区上头条小学, 于是在没有选择余地、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专业培训、对教师工作无了解, 也谈不上有无兴趣的情况下, 偶然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那时教师行业地位低下, 有句流行话“家有三斗粮, 不当孩子王”, 俗称“臭老九”。特别是男孩子当小学老师, 更让人看不起。但是, 有了职业的“饭碗”, 每个月有37块钱的收入, 也可以了。

我就是这样, 半路与教师结缘, 一结就是几十年, 我的简历很简单, 就是在北京崇文区上头条小学工作16年, 到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做教研工作26年, 直至退休。如此简单, 由于一切听从党的召唤的原则, 党指向哪里, 就在哪里安家的思想, 说明我对职业的态度是专一的, 没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 为了饭碗需要职业, 可职业不是为了饭碗。我坚信行行可以出状元。真是人有不测风云, 由于我拼力工作, 只干了两年, 就因为突然吐血, 患了肺结核, 一住就住了一年医院, 可巧, 1964年国家要给老师涨工资, 就因为我超过连续6个月病假, 不能涨, 结果与同教龄的老师总差一级, 干职业却让我的饭碗变小了, 真是一步赶不上, 步步赶不上, 将近20年还是37元的工资, 直至80年代评职称, 我才赶上。即便这样, 我也不想跳槽, 要认准一个职业“饭碗”不动摇, 这就是敬业。百般诱惑甘清贫, 敬业志坚不动摇。

在工作中找兴趣———几次内部的调动

虽然我认准一个职业“饭碗”不动摇, 但领导决定的内部小调动, 也是经常发生的。拒绝吗?不可能;谢绝吗?不可取;消极怠工吗?不应该;怎么办?60年代, 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廖初江有一句话, 对我启发很大———“不能从兴趣中找工作, 要从工作中找兴趣。”干一行, 就要钻一行, 干好一行, 当成事业、专业去完成。刚开始校领导, 对我不了解, 安排教地理、历史副课, 质量要求不高。

经过一段考察, 校领导觉得我认真负责, 就调任毕业班, 教六年级数学, 这可是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分数应用题的难点, 我做教具、搞比较、摸规律、拟练习、印篇子, 学生成绩有提升。为了集中精力研究数学, 工作中的兴趣促使我大胆提出新方案, 当时学校六年级有三个班, 按常规, 每个老师包班, 既教语文又教数学, 兼班主任, 为了便于钻研教学, 提高质量, 我提出一个人教三个班数学的要求, 不当班主任, 每天3节课, 一个教学内容连续教3次, 可以越教越熟、越教越好, 而且课表安排, 三个班轮流上最好的第3节。熟能生巧、巧能生华, 华能生趣。

正在我兴致勃勃之时, 领导看我有培养前途, 调我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又一次内部调动, 必须扔下喜欢的数学, 拾起不熟悉的教育, 怎么办?从工作中找兴趣的原则引领我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少先队大队工作范围涉及全校, 活动时间在课间、课余、假日, 我边摸索边研究, 慢慢地找到了门路。成立了学校文工团, 包括鼓号队、文艺队、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组、幻灯组;定期组织大队活动, 没有钱, 自己做;不会, 自己学;有困难, 想办法。搞得红红火火。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文艺队六一要演出《大刀舞》, 没有道具大刀, 我就当起了木匠, 用钢丝锯切割三合板, 做出刀形, 漆上便宜的银粉, 用粗铁丝弯成圈, 系上红绸条, 做出了20把大刀。

●文艺队演出没有伴奏, 我就利用周日, 借学校仅有的一台小手风琴, 买了一本初学手风琴手册, 苦练, 终于能伴奏了。还排练了几个小节目, 假期到街道、旅馆义务演出。

●学校有台幻灯机和一些幻灯片, 长期闲置, 可放映要专室, 需屏幕要遮挡, 很不方便, 于是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能到教室里放映就好了。困难最怕有心人, 终于想出了办法。我做了一个小型暗箱, 屏幕是毛玻璃, 成立了幻灯组, 利用课间操时间到各教室轮流放映, 受到欢迎。

由于我的努力, 当年就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这样干了3年, 刚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一次调动来临了, 改教语文, 这又是个新任务,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去探询新的兴趣点。

我做第一节公开观摩课

我上的第一节公开观摩课, 使我与语文结趣更牢了, 可称教师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那时,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地处崇文区, 师范生到我所在的南昌路地区 (当时是地区街道办学) 实习, 要听一节公开课。带队的师范教师是刘德彰 (后也评为特级教师) , 为了提高质量, 要选做课教师, 进行了两轮的选拔, 第一轮每校出一名共10名做课, 选出了3位, 其中有我, 第二轮3人再做课, 最后决定由我做观摩课, 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也是难得的机遇, 真是又兴奋又忐忑, 又有压力又有动力。于是, 用上全部的精力, 做着准备。那时, 语文教学受政治思想第一,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 必须上“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 每节都要围绕一条毛主席语录进行教学。我执教的是一篇歌颂英雄的文章———《金训华》, 写的是在他与洪水搏斗勇救群众, 光荣牺牲的事迹, 要突出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公开课在兴隆街一个礼堂进行, 有近200人听课, 这场面又是一个难得的锻炼, 紧张伴随着努力, 现在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我抓住课文金训华的三次“打、拱、冲”的分析, 一勇二搏三舍, 博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由此, 我做公开课、接待课的机会逐渐多起来。更增添了教学的自信。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 第一次公开课应是提升的催化点。公开课属于非常态课, 除了对别人是学习, 对领导是督导以外, 对自己的提高极有好处:一是有压力, 人无压力轻飘飘, 压力易转化为动力。二是有目标, 拿出自己最大的水平、精力、时间, 精心备课。三是有参谋, 为了达到公开课的效果, 往往有专家、同事主动帮助, 出主意, 这是提升的好时机。四是有试讲, 反复推敲, 过程大有裨益。五是有听众, 当众上课, 见世面。六是有反馈, 课后, 听课者评议, 促进自己反思。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因此, 紧紧抓住公开课的机会, 催化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70年代, 借调———塞翁失马

70年代初,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 一个突如其来的调动, 打乱了我语文教学的道路。那时, 小学属地区街道管理, 所属的南昌路街道缺乏干部, 领导决定, 把我借调到街道政治组, 负责宣传工作。这就使刚刚建立兴致的语文教学中断了, 心里并不乐意去, 但服从分配的原则, 只好硬着头皮上任, 一干就是两年。

1976年, 粉碎了四人帮, 人人喜扬扬。拨乱反正使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 由街道办学回归到区教育局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质量, 准备成立区教研室, 教研员从各街道借调教师中选, 我自然被选中了, 当然高兴极了, 我又可以重操喜欢的语文教学。当时, 崇文区教研室创建, 就设在教育局里合属办公, 只有4个人, 语文数学教研员各两人, 我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 开始了既熟悉又生疏的教研工作。

80年代, 教研、课题——如虎添翼

80年代, 是教育事业走向正规的好时期。自从担任语文教研后, 我的视野开阔了, 接触的是全区56所小学的领导、教师, 全市教研同行, 甚至国家级教育科研专家。服务对象已不是一个班的学生, 而是全区语文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可称既熟悉又生疏。

我第一个科研课题

教育科研上马了, 注入了新的动力。祖国农业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焕发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启发。有了明确的教学责任目标, 师生也会努力完成, 提高教学效率。于是, 我1981年申报了、主持了区八五科研课题———语文教学责任制, 也是我第一个科研课题。首先在体育馆路小学进行实验, 从课堂教学入手, 创建了每节“责任课”的模式:确定责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验收责任。使老师上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取得了较好效果, 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北京日报》曾两次报道消息, 接踵引来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的来访学习, 我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与鼓励。实验学校也扩大到4校、8校、12校、24校、28校, 接着逐渐扩展研究, 借鉴了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构建了“教学责任序列化———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整体框架, 形成了语文教学责任一条龙。获得区八五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教学月刊》连续发表此课题论文。

我主持的第一个课题———语文教学责任制, 受到基层如此的欢迎, 取得预想不到的成绩, 出乎我的预料。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分析起来, 原因有三:一是此课题顺应了当时“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的市级18字方针的导向。二是找到了解决语文教学“教学目标盲目、课堂教学低效、教学管理忙乱”的弊病。三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强, 本着“明确、落实、验收、高效”的原则, 教师易掌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不简单”。

90年代初, 科研、专著——我参加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课题

90年代初, 在一次市的研讨会上, 我认识了中央教科所的研究员潘自由教授, 他正要主持研究“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 “九·五”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听了他的介绍, 颇受启发。我深感到学习策略的何等重要。此课题似乎点燃了一盏明灯, 找到了学会与会学结合的突破口。我立即申报, 我区成为此课题的首批实验区, 组织了本区的骨干实验队伍。并与北京市教研部小语室联系, 联络各区县, 成立了北京市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会, 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从此, 我跟着潘老师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 成为核心组成员, 并担任实验教材编委, 主编了第9册语文教材, 结识了全国许多志士同仁。先后参加了多次年会, 我指导的实验教师:陈培荣、逄静、扬慧、王文丽、刘艳君, 他们做的学法指导课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

为了指导实验, 强化、优化学法指导, 系统整理, 我撰写了多篇学法论文, 归纳出“学法”的六个特征 (科学性、目标性、程序性、功效性、独立性、层次性) 。摸索出备学法的三要素 (学法目标、学法操作步骤, 学法指导措施) 。探索出“导法、悟法、用法、选法”四个教学环节。总结了课堂上的学生悟学法的六种方式 (回顾法、点拨法、追问法、交流法、尝试法、发现法) 用学法的两点操作 (选择用学法的例子必须具备学法的同一性和语言情境的不同性;教师在指导时要放心、要放手) 。创设了学习策略四部曲 (有学法———异学法———优学法———创学法) 。并将这些成果结合学生具体能力, 主编了一本有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一书。这些对语文教学效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为学生持续发展找到了课堂操作策略。

这段科研历程与成果, 使我对创新有了切身的体验, 要敢于、善于创新, 必须具备以下的素养:一是把握时代的脉搏。跨世纪人才的五大支柱之一即是“学会学习”,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先生期待的“教是达到不需要教”境界的实现, 正是靠“学会学习”搭桥。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给金子不如教点金术, 赠猎物不如送猎枪, 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 蕴涵的举一能反三的哲理。学法指导顺应了时代的方向。脱离了时代的需要, 所谓的创新就失去了光彩。二是冲破现状的束缚。创新具有改变的性质, 创新必须切中现状弊端。我深入教学一线, 大量听课, 调查现状, 发现语文教学低效, 普遍存在三个问题:1重教轻学。2重结果轻过程。3重个别轻一般规律。而学法指导正是冲破现状束缚的突破口。三是找到解决的钥匙。方向确定了, 现状要突破, 可现状怎么突破过河呢, 必须解决桥和船。所以, 我用大量时间精力, 提出了上面的许多教学操作策略。四是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任何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冲破荆棘丛生, 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认为:搞研究需要三劲。没有钻劲, 就深不了;没有拼劲, 就干不了;没有韧劲, 就做不好。掌握三劲的动力缘于对事业的热爱, 对教学的喜爱, 对研究的挚爱。那时, 我已担任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 虽然行政事物很多, 家庭负担很重, 上有80多岁的父母, 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 但我始终没有丢掉专业, 经常是“上班干事务, 下班钻业务, 抽空操家务。”

90年代中, 评特、带徒———我当上了特级教师

1994年, 市政府决定要评定特级教师, 程序是采取市里给区定额, 市级下达参考名单, 与区级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最后由市评委会评选, 市政府批准。由于我的多年努力, 是1988年首批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 申报材料丰富, 以及在市里有一定的知名度, 市级下达参考的名单有我, 区级推荐名单中我被排在第一号。我当时感觉是水到渠成。不久, 经过市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评定, 市政府批准, 1994年9月20日正式公布我被评为北京特级教师, 并于9月26日下午3点,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颁证大会”。北京市的领导、市教委的领导亲自到会, 老特级教师也来祝贺。我清清楚楚记得, 是市常委王大明为我颁发的证书。51岁的我登上了人生一个新的高度。

我评上了特级教师, 当然高兴了, 但另一种心情却占了上风, 总觉得这称号沉甸甸的, 是新的压力。我感到“特级教师”称号包含着多层含义:一是光荣的称号。二是学科带头的重任。位置有了变化, 不仅自己要走在前, 还要带动大家一起走。三是继续钻研的号角。它不是终点, 应是新的起点。四是严于律己的警钟。有句成语“高处不胜寒”, 它有四点内涵:你站在最高处, 风口浪尖, 稍不站稳, 就会跌下山谷;你站在最高处, 最易高傲, 一览众山小, 飘飘然;你站在最高处, 别人仰视, 你最容易脱离群众;你站在最高处, 众目睽睽, 时刻注意你的一言一行, 稍一出错, 不仅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会扩展到对“特级教师”称号的公信度。所以, 我必须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时刻以“越是饱满的稻穗, 它的头和腰就越是弯着的”这句话敲警钟。要加倍努力, 不负众望, 做到名副其实, 响当当的“特级教师”,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1岁后的路怎么走……

培养青年, 责无旁贷

当上了“特级教师”, 任务有了明显的变化, 除了个人继续发展外, 重点是带青年教师, “特级教师”的光环必须为培养教师发光发热,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这种认识, 不光是自己的理解, 也是各级领导对自己的新要求。崇文区教育局为了培养骨干教师, 打造名师, 决定由特级教师带徒弟的办法培养, 双向选择我决策成立了4个“导师团”, 我任语文导师团团长, 负责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 这个机制, 对崇文区教师队伍建设起了意义深远的作用。骨干教师的培养分4个梯队, 按苗子、徒弟、研习生、高研生, 每个梯队都有标准, 有不同层次的导师, 两年评选一次, 定期升降。

那时, 我带培的青年教师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名正言顺的正式拜师的徒弟, 到2007年为止, 先后共有12人, 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 都有不小的成就, 我看到他们的迅速成长, 很欣慰。

带培的青年教师另一部分就更多了, 作为区教研部主任的我, 不能有亲疏之分, 只要是国、市、区的重大教学任务, 不管是不是徒弟, 是不是本区的, 是不是本市的, 不管是派下来的, 还是找上门的, 都要尽心、精心。只要时间安排开, 来者不拒。培养的内容多为备课、听课、评课、赛课、讲座、改稿。

印象最深的是指导教师参加全国、全市教学大赛。1997年全国小语会要举办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每个省只能派一名选手参赛, 为了推选参赛教师, 北京市提前举办了阅读教学大赛, 每个区也只有一名选手, 由此, 1996年崇文区也提前进行了选拔赛, 选出了培新小学佟旌老师去市里比赛。我作为主要负责她的指导教师, 经过多次备课, 赛的课———《登山》, 荣获全市一等奖第一名, 自然就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赛。这次, 我又是主要负责她的指导教师, 赛的课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市教研室的大力帮助下, 我与佟旌老师备课、试讲、修改, 精益求精, 几个月竟有21次之多, 其中有一天奋战到凌晨一点, 当佟旌老师的爱人深夜接她时, 开玩笑地说:“就40分钟的课, 几个月还没说完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终在马鞍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还有一次, 我负责指导徒弟王文丽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备课。参赛的课文是《五彩池》, 怎样才能既品词品句、又训练学生运用语言, 夯实基础,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呢?我带领老师们反复研究, 寻找结合点, 终于在板书上取得了突破:在孩子们分别品读了“水池”“池水”和“池底”的美丽之后, 教师利用总结全文的契机, 与学生合作, 巧妙地将板书中的词语连成一首诗: (括号里的字由学生填)

水池无数 (尽) 铺展

形异大小 (有) 深浅

池水多彩 (又) 多变

池底石笋 (真) 壮观

(感受) 瑰丽 (须) 晴天

这一设计既帮助学生疏理了全文, 感受了大自然之美, 又让学生活用了浯言, 体味到了语言的诗韵之美。试讲后, 正在大家为此设计暗暗欣赏的时候, 我又提出:学文要为学生的思维留有更大创新空间, 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用语言的乐趣。于是, 又增加了绚丽的一笔。即学生小组合作, 为诗再加上最后一句。在市教学大赛的会场上, 当学生迸发出“五彩瑶池在人间”“原来瑶池不在天”“藏龙山上显奇观”“还得站在高处看”等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语句时, 所有听课教师为此设计拍案叫绝。王文丽老师在这届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唯一的特等奖。我看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从内心感到幸福。就在王文丽老师捧起了特等奖的证书的当天下午, 我又感到了崇文小学讲座, 由于劳累过度, 突然大腿不听使唤了, 急诊判定得了脑血栓, 病倒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 慢慢恢复了, 又开始了工作。

教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教师代代相传, 培养青年是时代的要求。我有这样的认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是趋势, 长江后浪超前浪, 这是必然, 长江前浪帮后浪, 这是责任。”有了这样的思考, 我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有了动力, 就会尽心尽力。

如今, 找上门备课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很多都是慕名而来。我经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都来找我呢?就是因为是特级教师吗?”慢慢地, 从教师们的言谈话语中渐渐悟出了原因。他们说:“跟赵老师备课, 几句话就顿开茅塞。”“和赵老师备课, 不紧张, 很轻松。”“赵老师的点子多, 是点子公司。”“与赵老师备课, 收获很大, 真有用。”“赵老师设计的环节, 老师们都说是亮点。”“他是获奖专业户。”当然, 这些都有些言过其实, 夸大的赞誉, 但也从中过滤出一些我与青年备课的态度与方法。1.有“四心”的态度。真心培养、耐心帮助、精心指导、关心成长。崇文区教研中心白瑞祥主任曾赋诗:“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提携后生关爱徒弟, 青年幼苗精心护理, 热心助人甘为人梯。”2.把握教学方向, 体现新理念。3.准确钻研教材。4.在互动中评备, 在询问中备, 在研讨中备, 在需要处备。

21世纪初, 思想、编材、讲学———迈进新台阶“教学思想研讨会”的召开

2001年, 崇文区教育局决定召开“特级教师赵景瑞教学思想研讨会”, 意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思想, 鼓励教师上进, 终身从教。对我来说, 要把40年教学、教研经验再上台阶, 提升到思想的高度, 这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于是, 开始为研讨会做四项准备:一是做一节观摩课《语言的魅力》;二是撰写一本体现教学思想的书;三是会上做一个讲座;四是由区电教馆为我录制一个短片。2001年4月26日上午, 在崇文区教育局礼堂召开了“特级教师赵景瑞教学思想研讨会”。亲临大会的有市教育局汤世雄副局长、北京小语会李春旺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 北京教科所副所长, 著名特级教师叶多嘉、张光缨、杨丽娜、娄湘声, 区教育局王贵良、刘永胜局长, 以及各区县教师代表共200多人出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为我的文集《事业·科学·艺术》题词“执著地追求, 不停地攀登, 丰富地积累, 智慧的结晶”,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的题词是:“把教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 终生为之奋斗;把教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 不断探索规律;把教学研究作为一种艺术, 追求完美境界。”国家心理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特意写了贺词。会议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君华主持。会议隆重而热烈, 除了我做课、讲座, 领导、专家发言外, 最使我感动的是, 9个出席会议的徒弟上台鲜花, 而且每个人都以一件生动事例, 深情地讲了我对她们的培养。俗话说, 男人有泪不轻弹, 可当时我也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最后, 我发表了感言:

我的感谢、感想、感悟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蜡烛。

照亮了别人, 燃烧着自己。

我知道:我的光亮微不足道。

是您奉献能源, 给我火种。

也许您这样讲:你已到了高峰。

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套啦!

我知道:我是山上一棵草, 不是我高, 是山高。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勤奋的园丁。

成果累累, 成绩显著。

我知道:不为事业耕耘的园丁, 无能无用。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梯子。

让青年教师在你肩上攀登。

我知道:没有沃土支撑, 梯子怎立住?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浪头。

在浩瀚的教海中畅游。

我知道:看长江后浪超前浪, 这是必然。促长江后浪接前浪, 是责任。

也许您这样讲:你今天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知道:句号后, 还有个省略号。

经过召开研讨会, 总结我的教学经验的实践, 梳理出我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观点, 称不称得上是教学思想, 不好说。但却是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结晶。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条:1.教文要育人, 作文学做人。2.学语文是生活, 生活中有语文3.语言要训练, 语言需交际。4.“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吃透、用透。5.让学生主动学, 启学生创造学。6.读写双向结合, 读写益彰双赢。7.重视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习过程。

经过召开研讨会, 我对教学思想如何才能形成, 有了初步的轮廓。拿出来, 供立志成材的中青年教师参考。1.体现方向性。2.普遍规律性。3.具有独特性。4.专题系统性。5.教学操作性。6.实践有效性。

2001年, 编教材———涉足新域

2001年7月, 国家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 这是语文界一件大事。北京市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 要新编小语教材。市教育局决定我参加编写, 成为8个编著者之一。这样又涉足了一个新领域, 有人说:“编教材这条船不好上, 也上不好, 还下不来。”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光荣与辛劳并肩。

从第一册编起, 滚雪球似的往上编, 为了敢上学生使用, 都有限定的时间表, 每册教材编写程序是:定标———选文———定生字———研练习题设计———送审———根据审查意见修改———打印电子稿———3次校对———出版。每册每人主负责一个单元, 除此之外, 还要编写配套的练习册、教学参考、自读课本。每册教材都要经过多次集体研讨, 有时为了一个练习题的设计竟讨论、争论一个多小时, 从中受益匪浅。第一轮12册已编完, 随着课改的深入, 实验使用的情况, 版本的改变, 北京小语教材正进行第二轮的修定, 到2007年已修改到第10册。

这段编教材的实践, 虽然辛苦, 但对我的积淀大有裨益。首先更深刻地认识教材的重要作用:它是理念的体现, 教学的依据, 教改的导向, 学语的途径, 语言的规范, 考核的根据。它必须要“三严”———严肃、严格、严谨。

其次, 在编写的过程中, 为了一篇文章的选入、一个练习题的设计、一个词语的推敲, 都要讨论一个多小时, 为了学生, 为了教学, 真是精益求精, 精雕细刻。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编写第10册《跳水》的课后一道练习题就经历了几修几改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 (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读了这篇课文, 说说主要内容, 说明了什么。

修改意见:训练概括的表达能力不到位、不扎实。

第二次设计:填空:文章讲述了这个故事, 说明了。

修改意见:虽然概括全文的表达训练得到落实, 但课文主要表现的是船长, 却笔墨很少, 必须训练学生抓住文章规定的意思, 培养阅读能力。

第三次设计:填空:文章讲述了这个故事, 说明了船长。

修改意见:虽然训练突出了文章规定的意思, 但课文还可以多元理解, 题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理解。

第四次设计:改为两题。

1.填空:文章讲述了___这个故事, 说明了船长___。

2读了这篇课文, 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和同学交流。

这样, 既理解了文章的主要意思, 又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

2003年初, 非典———空中课堂

2003年春季, “非典”突如其来, 中华民族遭遇严峻考验, 北京成了重灾区。快要退休的我面临一个抉择, 非常时期应做什么?

2003年5月4日, 闹“非典”让人们谈病色变。北京正值放假, 我接到市教委的紧急电话, 要开辟“空中课堂”, 让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给在家的学生提供辅导, 征求我的意见。这突然的任务, 是市领导的信任, 作为共产党员, 不能谢绝打退堂鼓。于是欣然接受, 马上驱车到紧挨市急救中心的市教委开会。当时街上车都很少, 畅行无阻。由于任务紧急, 6日录制“空中课堂”, 8日播出, 只有一天的准备。我立即想专题、写脚本、做课件、试讲, 顺利完成了“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课文”“联系语境理解课文”的两讲任务。为了提高收视效果, 在每讲的最后, 我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孩子们:

非常时期生放假, 空中课堂习在家。

党爱花朵呵护娃, 合理安排学计划。

遇到问题不用怕, 看看讲课思方法。

上网咨询打电话, 不必出门就解答。

做好自护人人夸, 定叫瘟神踩脚下。

理解课文意道情, 联系语境好途径。

上挂下联勤思考, 阅读实践练真能。

随着“空中课堂”的延续, 并逐步改为“同步课堂”, 做课教师可扩大范围。我感到这是给区教研员及基层骨干教师锻炼、提升的好机会。特级教师理应为青年教师铺路搭桥, 也是在实践“三个代表”, 于是, 我一方面向市里多争取名额, 一方面由幕前退到幕后, 把机会给青年骨干。先后3次共争取到17节小语“空中课堂”的任务, 小语教研员全部上阵, 共6节, 约占三分之一。这在全市各区县是较多的。这么多的课, 需要帮助备课, 严把关口, 这比自己讲所用的精力与时间多出许多倍。每节课我都要与老师备课三次 (一备思路内容, 二备语言课件, 三备限时细节) , 在备课过程中, 既提高了“空中课堂”的质量, 又培养了教师, 还提高了自身, 一石三鸟。

中央教育电视台在非典期间, 开辟了直播栏目“今天我在家”, 其中有个小版块———“空中课堂特级教师答疑”。经市里推荐, 我作为嘉宾现场答疑。虽然只有5分钟, 每周一次, 共6次。先后解答了“怎样收看空中课堂?”“怎样复习生字词?”“怎样在家重视朗读课文?”……我能为全国小学生服务感到欣慰。

北京有个著名的“精诚”民办校, 成立了业余的“名师俱乐部”。在防非典紧急时刻, 准备投资开办“特级教师家庭咨询电话”, 义务为全市小学生提供服务。校领导征求我的意向, 其实这事是分外之事, 当时我这样想:特级教师在特殊时期就应做出特殊贡献。立即答应下来。为了不影响中心的工作, 提出将咨询电话安装在单位, 从5月14日每周一、三、四上午9:00~11:00值班咨询, 两不误。第一天我就接了40个电话, 共近150个电话, 能为学生做点事, 心里很踏实。我讲得口干舌燥, 乐此不疲。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在解答小学生的疑难的照片。北京电视台还播放了我接学生咨询电话的实况。7月, 我荣获了“崇文区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后, 退休———退而不休

2003年10月23日, 我办了退休的手续, 崇文区教研中心的白瑞祥主任多次挽留, 要返聘我继续担任教研中心副主任, 负责教科研工作。一方面是盛情难却, 另一方面是我丢不下我的语文教学研究, 于是欣然答应。

到了2006年, 崇文区教研中心要与崇文区教师进修学院合并, 成立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两套领导班子要合一精简, 我主动要求完全退下来, 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

真正退下来, 许多人劝我该休息休息了。可能我是个不能闲着的人, 无事可做很难受, 又成了一个自由的大忙人。做的事涉及的面更广了。

应邀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专家组成员, 复审评委。

继续作为北京新语文教材的编写者, 编出了10~12册的课本、教参、自读课本、练习册。

参与十五国家级“中小学生阶梯性阅读研究”课题的研究, 并担任小学实验组组长, 多次研讨, 作为副主编已编出1、3、5册阅读教材。

是世界华人中小学作文竞赛、教师作文教学论文竞赛评委。

参与区地方教材1至3册的编写工作。

继续带培数名青年教师, 参加教学大赛, 共15名教师获全国或市一等奖。

利用业余时间为北京市及全国各地提供教改支教服务, 听课、评课、讲座数次。应邀为全市小语教师、市郊区骨干教师及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等区作了新课标及教学反思的讲座。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 应邀赴广西、山西、山东、新疆、云南……全国各地教师分别做了“落实新课标, 改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作文训练”“新教材观三部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学术报告。

我有幸成为全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特聘专家, 多次参加了全国希望工程助学活动, 先后到边远贫穷、革命老区的广西临沧、甘肃白银、广西河池、甘肃华池、甘肃会宁、四川芦山、四川阿坝、贵州长顺等地送教, 虽然辛苦劳累些, 但精神愉悦, 感悟颇多, 收获颇丰。

清华同方主办的《中国多媒体学报小学语文》杂志, 我任主编。

为上海“方略教育”赴全国各地讲学。

我的班主任成长之路 篇8

实际上,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的班主任生涯却是从初中开始的。2000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所省重点高中任教,工作半年后,身为一名党员教师,为响应市教育局的“重点中学教师下乡支教”的号召,主动申请并同其它四位同事到木兰县五站镇中学支教。担任五站镇中学初中二(1)班的班主任。那时的我对班主任工作是既陌生又充满了好奇,但对如何当好这个“孩子王”却困惑不已。五站镇中学的老班主任王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后来我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去爱学生,对学生倾注你的爱。于是我与我的学生课上一起求知,课下一起游戏,我与他们一起打篮球,一起植树,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曾经有我和学生谈天的身影。

支教结束后我回到原单位担任高一(11)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我加入了省教育规划办“十五”科研课题一级子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课题组,成为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光有爱是不够的,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只是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宽容是爱的教育”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我班有一位男生,在上自习的时候经常说话,每次我都很严厉地批评他,他也承认错误,可就是改正不了,屡屡再犯。我知道,他对自己上自习说话的行为早已习以为常,他已经陷入了“说话——挨批评——再说话”的恶性循环当中。

有一次,这位同学上自习的时候又说话了,这次我意识到用老办法是不会奏效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决定不点他的名更不批评他,我要长时间看着他,静观其变,我从窗外就这样一直注视着他。他也看见了我,而且似乎也在观察我的反应,当我没有其它反应,而只是一直看着他的时候,他坐不住了,主动站了起来。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推门进入教室,问他为什么站了起来。他说他违反自习课纪律了,并请求我的原谅,我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主动承认错误的做法给予表扬。

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自习很少说话了,也能够安心上自习了。

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是该同学意想不到的。打破了他“犯错误——挨批评——再犯错误”的思维定势。他开始重新审视老师的态度,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对所犯的错误产生新的认识。亦即“老师变,学生变;老师老样子,学生老一套。”

当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上自习说话是一种错误的时候,就会自发的产生一种动力,即要把“说话”这个老毛病改掉。这种潜在的动力就是自律力,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自身行为,制定目标,完成各项活动。

我现在带的高二(14)班是去年刚组建的文科班,班级中大多是女同学,她们既有踏实好学的优点,也有敏感脆弱过于自我的弱点,加之性别差异,刚开始与他们沟通有一定困难,我班的李小萌就是这样的同学之一。冷淡的眼神,沉默的表情,与我偶尔的对话也是基于礼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中午经常迟到,通过同学了解到原因是和在高三就读的男朋友到校外吃午饭,基于对她性格的了解单刀直入就问题谈问题只能激起她的叛逆心理,让她更加疏远逃避我。于是我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对于迟到我只做常规批评教育并不刨根问底,看到我的宽容她还真有所悔改,这让我感到彼此心理距离已经开始缩短了。经过我的调查,了解到她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就是说李小萌式的早恋是属于单亲家庭造成的心理补偿式早恋。她是想找一个哥哥式的男朋友来保护自己,以求得心理安慰。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就在与她的交流交往中给她以关心和爱护,争取早日走进她的心灵,以便做下一步工作。批周记时,我发现她文笔不错,思考能力较强,常有些独到的见解,便在评语中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把她的优秀文章作为范文在全班进行展示,此后周记就成为我们心灵交流的主要平台,我的真诚与鼓励最终赢得了她的信任与尊重,我感到对她早恋问题的说服教育时机也已成熟。于是我抓住期中考试成绩落后帮她做质量分析的有利时机,就早恋问题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告诉她:爱也意味着责任,如果因为恋爱耽误了男生决定命运的高考复习,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那么两个人都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学生时代的感情是纯洁美好却稚嫩脆弱的,经不起学业的压力,如果真的想有未来,就应把这份爱藏在心底一起向共同的目标努力。最终她被我的真诚劝告打动,自己坚强的走出了情感误区。中午迟到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事后,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她说,“怎么我这么一说,你就和那个男孩分手了呢?”她态度很认真地说;“因为你对我好,你是为了我好!”

事后我的自我解嘲式的反思是:我实际上是充当了一个哥哥式的老师的角色替换了她的男朋友的角色才成功化解了她的情感危机。

当然,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式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我班当时还有一个与同年级某班男生谈恋爱的女生,叫宋嘉。这个女生平时为人非常懂事,有礼貌,是一个组织能力特别强、非常聪明漂亮且特别理性的女孩。对李小萌的教育方法不会适合她,因为她太聪明太理性了,如果分析早恋的危害性我都说不过她。于是我采取了另外的方法:正确引导。我告诉她老师并不反对你们俩交往,但要注意交往的方式、时间、场合与限度,不要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要因交往而影响学业和自己的前途,并且帮她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利用她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大胆起用她担任我班的班长一职,用她心中的理想大学牵住她,用班级的工作拴住她,用每次考试成绩要达到的名次逼住她,分散她的情感注意力,使她无暇顾及其它,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班级被她管理得非常好,她的成绩也突飞猛进,她还曾经考过全学年文科第一名,据说。她与那个男生现在仅仅是平常用几个短信联系一下而已,已很少见面了。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初陷爱河的高中生,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学生犯了天大的错误,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分析早恋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愿意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渡过早恋的河,用信任、理解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度过青春的雨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用“爱”的教育理念为我的班主任工作保驾护航,我也心甘情愿地用我的耕耘和付出陪伴我的学生度过人生中艰难而又重要的一段岁月。播种希望。收获明天。

上一篇:关于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的一些思考下一篇:城市的美容师可敬的环卫工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