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2024-09-11

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精选8篇)

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1

第一章 引言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重写法,轻过程,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局面,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课堂”走向“开放课堂”,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第二章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2.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少交流,少集体活动,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

第三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3.1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3.1.1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

3.1.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那里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得到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它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3.2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

3.3、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作文训练当中,可以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第四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4.1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4.2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张煜恒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认为:我在教学写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两棵松树写起,教学楼,左侧的操场——学生的乐园,以及后面的学生公寓。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第五章 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

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5.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取水”。

学科整合,拓宽视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大胆想象,丰富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5.2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5.2.1 准备阶段生活化。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

5.2.2 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1)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生活。

(2)校园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5.3作文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5.3.1利用图片、简笔画或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这个方法既通用又实用,它适合所有地区的作文教学,简单又方便,利用这些工具多少都能激发学生好奇、探索欲,同时也能起到定格生活瞬间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对物品和已有生活的对比,形成不同的感受,诱发习作兴趣。

5.3.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5.4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他们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5.4.1 作文评语多样化

实习的时候我认真观察了那里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吧,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象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5.4.2 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笔者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

(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

(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

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

(4)教师评。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作文的点评者,一怕挫伤了学生自尊,二怕打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就我看来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他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微素.浅论作文教学生活化[EB/OL].

[4]衡南县咸塘中学.张煜恒——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EB/OL].[5]杜威著.学校和社会[A],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2

一、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其主张“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将生活、经验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 给予学生充分生活以及课堂纵向深入的条件。因此, 教师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学生主体的情绪、心理, 又要重视自身的教学艺术, 以推动数学课堂的良性发展。学习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心理,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引导课堂走向。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往往会给学生特定的心理暗示:教师更希望我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在这种精神环境下, 学生具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被焕发。教师可以从教材、探究材料处理等两个方面来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 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主要资源,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加工, 如保留数学知识点, 将教材中过时或乏味的案例以生活案例进行代替, 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如在《数据收集整理》一课中, 教材以“校服颜色选择”这一案例为素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其进行灵活地更改, 如将这一案例转变为一次实际的数据调查活动,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邀请一位学生来做调查者, 其余学生作为被调查人员, 要求调查者统计班级学生对“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喜爱情况。教材生活化处理既是对教材有取有舍、合理利用的体现, 也是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的重要途径。其以教材为依托, 将生活案例、情境以更为灵活、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 在引起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 传达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信息,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引导。

(二) 探究材料生活化

实践探究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生活化探究材料“包装”的数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使“生活化”这一主题一以贯之, 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对活动保持浓烈的兴趣。如在学习《找规律图形》一课中, 教师可以将“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引入到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 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寻找周围具有规律性的图案;2.将寻找到的图案进行简单的绘画;3.发挥想象, 自己创作美观且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这一探究活动以生活事物为切入点, 使学生将眼睛从理论知识转移到生活之中, 课堂目标从单纯的学习能力提高转移到观察能力培养之上, 其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而且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使整个课堂都呈现出浓厚的“生活”味道。

二、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模式

课堂一般分为课堂导入、实施教学、总结反思等几个阶段, 生活化教学不仅渗透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 而且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生活化数学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 课堂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所谓“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博取他们的眼球是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实验发现, 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往往显示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也就是说, 相较于普通的课堂导入方式, 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的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生活案例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对“统计”二字有初步的认识。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 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这是我在我们学校花坛拍摄的郁金香图, 看到这些美丽的花, 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并在上面写出具体的数字呢?”学生涂完之后, 教师可以对比出示图片和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 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答案不言而喻, 教师趁热打铁:“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借助校园花坛的郁金香小施魔法, 一下子就使学生的眼睛盯到图片之上, 并结合一问一答的方式, 成功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 实施教学:有效结合生活实例

引出课题之后, 实施教学则是数学课堂开展的重中之重, 案例剖析、探究活动、知识点应用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灵活地运用生活实例,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1. 开展贴近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 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 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好奇心强、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典型特征, 教师不妨借助他们这一心理, 设计特色而高效的数学课堂, 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 去掌握数学学科的结构。

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一课时, 教师可以以“我的菜篮子”为主题, 设计有关于“蔬菜价格一天涨跌情况”的调查活动, 带领学生开展关于“统计”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到菜市场, 选取一天中的三个关键点为调查时间:早上6点, 中午12点, 晚上8点, 来调查某一种蔬菜在一天内的价格变化情况, 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折线统计图, 说明蔬菜价格在一天内所呈现的规律特点。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 并结合他们的完成情况来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在这次实践活动的策划中, 教师以活动先行, 并且摆脱了课堂的束缚, 倡导学生主动融入到生活之中, 运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读生活现象, 这既是通过生活舞台来展现数学, 也是利用数学显微镜来观察生活。

2. 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推动课堂的深入发展,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数学问题生活化旨在以问号的形式来展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 要以生活实践、经验为依托, 创设具有启发性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仍以《找规律图形》一课为例, 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何为规律, 也要能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帮帮他”的数学问题: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 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 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 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在这一问题中, 教师将“画规律图形”这一简单的任务蕴藏于帮助老豆博士设计窗帘的文本之中, 不仅增强了故事性, 具有人文关怀, 而且将具体人物、窗帘这一生活中的事物置放于问题之中, 可以说是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 总结反思:实行人文性的生活化评价体系

总结反思是确保课堂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 它一方面要求师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 起着查漏补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设计有效与否、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当与否。无论是总结, 还是反思, 其大都以评价的方式进行反映。从生活化教学方式来看, 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形式要求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评价要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能力发展等, 进行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差异性, 因此他们在课堂的不同环节之中表现各有不同, 有好有坏。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切勿拿着同一根“尺子”来进行比对, 相反, 要在纵向比较的基础之上, 进行横向的比较, 从而更加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的进步情况。另外, 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一般为开放性的题目, 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耐心听完他们的奇思异想。

2. 过程性。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对应, 其要求是注重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而非对最后结果的“一刀切”。生活化教学极其强调对生活问题的探究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堂一般以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主要组织形式, 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往往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衡量得以实现。因此,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 可以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来, 以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3. 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评价要全方位、多层次, 如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生活化教学为课堂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 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而且还能够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如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 小组成员可以就不同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互相进行打分, 而学生自己也可以从主观的角度出发, 对自己在小组中的“出力”情况进行评价。

试论中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 篇3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1.课堂生活有互动与交流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传统上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特殊性确实存在,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由主动的体育爱好者变成被动的体育爱好者。学生作为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与在其他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生活需要。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便是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活需求,给予学生一个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通过互动与交流,获得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体验,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忧愁、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能够享受人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人格得到尊重,在体验生活中学到知识,得到成长。

2.日常生活有运用与创造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生活化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尽量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并围绕结合点开展系列活动,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在结合的过程中使得新的教学内容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认知结构中,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并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中,少数优秀的学生更能创造性地运用。

3.未来生活有准备与发展

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面向未来,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不但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应该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生活化的体育教学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锻炼意志,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突出重点,学以致用,使学生将来能有更好的体魄。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体育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生活的角度来构思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安排,具体可从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的过程与方法、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

2.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有现实感,还要有理想性,要在课堂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设计

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就要多样化,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游戏、比赛、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相应发生变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实施主体关系的和谐性

中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主体主要为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互动中实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

1. 师生关系和谐化

体育教师和学生关系受到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生活化的体育教学要求尊重这一规律,保证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来说,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化特征及其引发的互动关系,并且在教学活动安排上要注意到这种关系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并将之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体育技能知识、归纳体育锻炼方法,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这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2. 学生间关系和谐化

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而不是体育竞技场上的比赛。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塑造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在体育锻炼与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言语交流、信息共享的能力和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堂是生命相遇,是生活所需的课堂。生活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应以学生的课堂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生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论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4

一、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生活化的情境,从而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枯燥单调的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化的情境必须要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是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某节主要讲述球形这一几何图形的课堂上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天放学后,小明和几个同班同学在篮球场上打篮球,旁边有几个同学在围观加油,小明的篮球技术非常好,篮球在他手下旋转跳跃,不一会儿就投准了三个球,同学们一片欢呼喝彩,那么他们知道篮球为什么能够自由旋转吗?学生由于都对篮球非常感兴趣,因此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就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出关于球形的知识。

二、利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生活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也是学生自己的,若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从理论转为实际应用的过程,并且实践教学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就“节约用水”这一社会话题进行课外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天能够浪费多少水?这些水一共能够盛满多少个圆柱体水杯?继而教师再以计算所浪费水的体积为由引出关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既让学生体验了生活、明白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又教会了学生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能够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5

(河北省任县西固城乡中学)夏莹莹

【摘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更不例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素质提升这个核心,从对“教学”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出发,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观点。并从五个方面对它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本操作等加以合理的充分比较和论证,得出了“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重要的、完美的、可行的结论。大胆提出了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接踵推开,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法、评价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更不例外,围绕素质提升这个核心,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几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实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死板的课程内容设置、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和单纯性的“师传生受”模式而言。“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把书本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从课堂上向课外生活空间扩展,是把“教”和“学”向生活中渗透,使教学活动融入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突破课程和教时设置的局限,突破课堂上“师传生受”的单调形式,利用社会丰富的生活事例,开展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和实践,使教学活动和谐、情感、生动、活泼,促进师生共同提高。这样,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直达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

这里所说“生活化”教学模式,绝非是通常所说的“结合实际”教学方法。从打破封闭式教学方面来说,的确“生活化”教学模式与通常所说“结合实际”教学方法有相同之处,但是,“生活化”教学模式与之相比,却有本质的区别:

(一)、对课程的内容设置给予了扩展:是以生活事例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为了结合这个实际;

(二)、对课时的安排设置给予了扩展:从固定的课堂课时灌输,转向注重于生活中的经常性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对师传生受的传统观念给予了改变:是以社会生活实际为大课堂,要求在生活实践中相互为师,互为学生,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二、“ 生活化”教学模式最能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本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钦定的事,教师无权改变或更动课程,当然也无须思考课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课程的预设进行知识性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两者是机械性、定向性、单纯性地发生关系。这样,不但学生觉得枯燥,教师也同样会感到无味。师生的思想很难得到融合兴趣,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发挥。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应当看到,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比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如果课堂上的问题与实际问题形成两种较强反差,形成“课堂上一个世界,课堂下一个世界”,就很难让学生拿课堂上的问题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提并论。那么,课堂上的东西必定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甚至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这样,不但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连知识教育的效果都无法保证。

相对于课堂上陈旧、枯燥、机械、死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而言,“生活化”教学模式因为注重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充实书本课程,所产生的效果体现出新鲜、情感、灵活、生动,则会深深刻在学生的印记里。所以,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双重效果。现在的政治课程设置,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提高认识的素材。而教学活动,则是师生共同学习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共同提高思想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知识和素质相结合的完整文化“系统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既在课堂上规范的展开,也在生活里灵活的体现,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才是真正进入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核。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根本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生活化”的角度理解,还应当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政治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师生与社会之间发生的一些相互关系。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严重存在学校中心主义、教师中心主义,严重缺失学生的积极参与地位,学生没有自主性,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甚至产生对教师乃至社会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在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做好知识的教学外,主要是做好学生的引导、促进、协调工作,并在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自己。

另外,着重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其素质的提高不是指个人技术能力的提高,而是指政治态度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所以,最不可忽视的一面是以身施教。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应当建立联动机制,把“生活化”教学活动扩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中去,形成“所有教师都是政治教师”,不能让每一个教师的不良素质影响到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检验整体师生思想、道德、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让课内课外无处不是教学,努力创造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促进学校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这才是“生活化”教学的最本质的体现。

四、“生活化”教学模式最能体现知识、情感、态度的素质价值

知识、情感、态度素质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思想政治课追求的最终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智力、情感、态度素质等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观念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素质及其发展提高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素质的发展提高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整合。首先,必须重视形式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生活教育。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体验,生活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就更应该看到“生活化”教育的作用所在。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学要把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要重视知识、情感、态度素质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素质不仅强调个人的素质,更强调个人素质与社会整体素质的统一。要把知识、情感、态度素质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从实践和理论知识上多方面得到提升。成为教学的灵魂,使思想政治课变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

五、“生活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践行自主、互动、探究方式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呼唤教学活动要彻底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除了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外,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住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缺少思维、体验的窒息的学习方式,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提高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状态。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际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研究、体验的东西显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批判意识、认知意识,有利于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心社会,树立爱国、爱党的正确立场和健康的道德、法制观念。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篇6

本学期是科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第一学期。根据课题方案及实验教师、实验班学生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二、工作思路

坚持科研为本,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改革意识,扎扎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体系。

三、实验步骤:

(一)、形成阶段: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进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工作。

(3)、制订实验方案,进行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 三月份:

(1)、召开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课题会议,布置本学期的课题实验开展及实施计划。

(2)、根据中心组的实验计划,结合实验进展情况,制定本学期实验计划《按月》。

(3)、课题领导小组下到部分实验班随即听课,与师生座谈交流,调研课题进展情况。

四月份:(1)课题实验展示课,实验教师互相听评课。(2)、实验教师参加中心小学观摩课听课。

五月份:(1)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误区、反思等各方面进行交流。

(2)、实验教师参加中心校开放周听课活动。(3)、上交一篇课题实验论文进行交流。

六月份:(1)、从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的意义、能力培养、课堂实例、误区、反思等各方面进行交流。

(2)、通过面试采集数据,与其它非实验班级进行对比,了解实验进展及成效,及时进行反馈。

(3)、期末召开全体实验教师总结会议,实验教师上交课题阶段总结。

四、实验的目标:

(1)、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2)、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特有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感等。

(3)、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7

一、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 把教学归朴于实践, 归朴于生活, 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 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 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 爸爸分月饼, 分得很均匀, 每人一样多, 接着让小文去分水果, 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 最后引出:人分物品, 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 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等教学活动, 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元角分的认识”后, 教师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店, 标上“一只书包35元, 一只文具盒15元8角, 一块橡皮5角, 一支铅笔3角, 一个削笔器16元2角, 一把尺子1元2角……并且准备一份换好的零钱, 让同学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 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 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老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 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 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2、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学习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还未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没有很深的生活感触。对外界的很多现象、事情不能理解。如果利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些图片和场景来教学, 就会更形象, 可以使他们很快的进入正题, 也就更容易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认识对称”一课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收集一些学生熟悉的画面和图片。如:剪刀、眼镜、树叶、蝴蝶、蜻蜓等等。把它们的对称轴用虚线画出来, 问:“这些图片当中, 从形状上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很多同学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它们说出来。于是我进一步说:“对了。那么你们能够说出来这样两边一样的图形叫做什么吗?”于是就在这种导入之下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环有哪些这样的图形。通过这样的认识, 就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感受到对称这个概念, 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对称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3、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学习“循环小数时”, 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 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 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 晚上从西边落下, 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 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 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 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 周而复始, 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 (1) 21÷22, (2) 1÷3, (3) 5÷9。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76-99=176-100+1”,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1, 难以理解, 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76元钱买了一件99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176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1元, (再加上1元) 。所以, 多减去的要1应该加上。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 每一次学完新课后, 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如果粉刷家里某一间屋子, 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每平米用x千克涂料, 需要多少涂料。学生积极性很高, 第二天都把自己计算结果带来了, 计算方法大多数正确, 个别学生没有减去门窗面积, 我指点一说, 学生马上明白了错在那。我提问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不需要粉刷的面积应该减去。

每平米所用涂料千克×平米数=一共所用涂料的千克

教师提问:如果粉刷楼房的外墙你们能计算出需要多少涂料吗?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能。

这样学生既熟练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这样的教学进一步认识到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教学, 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 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不仅将学生直观的生活图像、已有的生活经验带进数学,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 把教学归朴于实践, 归朴于生活。

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篇8

关键词:情景;小学数学;创设;生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生活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生活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2、生活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3、生活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4、生活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決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生活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1、例题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2、导入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

3、练习生活化,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

三、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吸引力”。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所以,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由上而知,创设有效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学情境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三是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总之,教师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上一篇: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下一篇:电厂师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