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2024-06-08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精选8篇)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篇1

无论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允价值都是引发最多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公允价值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也不断得到规范,按照财政部2010年年报通知的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时,需进一步披露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计量的详细信息。

(一)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继续维持较低水平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全部上市公司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86.9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0.39%,较2009年下降47.55亿元,绝对值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下降0.45个百分点。公允价值连续两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并不广泛,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较小。有509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2009年增加19家,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数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28.59%下降到2010年的24.68%。在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509家上市公司中,245家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为120.61亿元;264家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额为33.60亿元。与2009年相比,产生公允价值净损失的公司数量增加,但损失总金额减小。

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看,绝大部分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对较小。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在10%以内的公司占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司总数的90%,这一比例较2009增加4个百分点;其中占利润总额比例在1%以内的公司为67%,较2009年增加12个百分点。同时,2010年没有因公允价值变动而改变盈亏方向的公司,而2009年和2008年分别有7家和4家上市公司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使税前盈利或亏损。

(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问题

从2010年年报情况看,限售股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在实务中存在不同理解。

2010年年报披露的情况显示,上市公司对持有的附有限售条件的股票估值采用的方法各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市价估值;(2)按照《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中的公式估值;(3)采用期权定价模型估值;(4)按成本计量。由于不同公司对相似情况下限售股票价格确定的方法不一致,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并力求统一。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成本法核算。从年报披露情况看,绝大部分公司对于持有的非上市公司的权益性投资,都视同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作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也有公司本年度因为其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以无法取得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由,将其从金融资产重分类至长期股权投资。仅从会计准则规定看,上市交易并非判断公允价值是否可以取得的唯一标准。在何种情况下应视为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取得,会计准则层面应提供具体原则,以指导实践。

(三)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披露情况

在2010年年报中,公司应按照公允价值三个层次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三个层次公允价值分别按照以下方式确定: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

我们选择2010年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或交易性金融负债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从披露的信息情况看,大部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集中在第二层次,采用第一层次(公开市场报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占比分别为12%和3%。在按照第二层次确定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对具体在同类或类似资产价值的基础上考虑什么因素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披露不尽理想。

二、资产减值现状及影响

(一)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继续降低

2010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2,357.47亿元,较2009年增加394.96亿元,同比增长为20.13%;2010年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例为14.31%,较2009年下降19.05%,同比下降57.10%,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较2009年进一步降低。

实务中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包括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等共17项。从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增减变动情况来看,2010年增加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贷款损失、商誉减值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增加的金额占总增加金额的81%。其中商誉减值损失是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比例最大的项目,增幅近9倍。2010年变动比例比较大的项目还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变动比例均在5倍以上。

从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占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比例看,两个年度占比最高的项目都是贷款损失项目,占比均在65%以上。由于贷款减值损失主要存在于银行类上市公司,若扣除该类公司,非银行类上市公司2010年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较2009年增加了168.89亿元,增幅为29.02%,其中增减变动比较大的项目依次为:商誉减值损失较2009年增加68.50亿元,增长889.61%;存货跌价损失较2009年增加55.72亿元,增长61.41%;坏账损失较2009年增加25.27亿元,增长13.45%;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较2009年减少24.18亿元,减少64.21%。非银行类上市公司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等三个项目,三项金额合计占比为76.22%。

(二)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情况

2010年年报中,上市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使用的公司数量排列依次为个别认定法结合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结合账龄之外的风险组合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结合余额百分比法,以及个别认定法。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虽然准则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提出了单独测试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规定金额重大的具体判断标准,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2010年年报中,上市公司确认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按照某一具体金额;按照某一占比,比如10%以上;按照排名,如余额前几名。

从年报披露情况看,上市公司一般对以下两种应收款项按照个别认定法不计提坏账准备:一是合并报表内母子公司往来及子公司往来不计提坏账准备,二是对上缴政府保证金、银行保函等保证金性质的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另外,对于应收关联方款项,有的公司将其包含在一般应收款项中测试并计提坏账准备,有的公司单独规定相应的减值计提方法,也有个别公司规定对应收关联方的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看,应收关联方款项并不因为关联方关系就没有损失风险,仅以关联方关系为由不计提坏账准备没有足够的依据。

(三)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

商誉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系购买方付出的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但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商誉的减值测试应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

在年报分析中,我们关注到部分公司商誉减值发生时间与商誉确认时间非常接近。通常情况下,由于商誉产生于公平交易中,并且包含在合并成本内,在相应的企业合并发生时,购买方能够预计该差额今后将从合并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中逐步得到补偿。然而,个别上市公司在合并事项完成后不久,甚至就在产生商誉的合并交易发生的当年,就对相关商誉计提了全部或部分减值。如有关商誉的确认并非产生于购买日股价相对协议日股价大幅变动的情况,且被合并方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等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此类减值计提与之前的合并目的似乎相悖。

三、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一)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财务报表中相当部分的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根据最近可利用的、可靠的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

2010年报中有10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会计估计变更,变更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期限、调整固定资产残值率、改变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改变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比例、变更制造费用分摊和约当产量的确定方法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

2010年会计估计变更导致利润减少的上市公司有56家,减少利润合计114,888万元,会计估计变更导致利润增加的上市公司有39家,累计增加利润1,000,460万元。有两家公司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改变了公司的盈亏方向。另外,有7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估计变更对2010年度净利润无影响,有4家公司未具体披露会计估计变更对公司利润的影响金额。

(二)会计差错更正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2)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等。

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分为主动更正和被动更正两种情况,主动更正是指公司通过自查形式,发现了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并自愿进行更正;被动更正是指有关监管机关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检查时发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错误或会计处理错误、计算错误等,并以书面文件要求公司进行更正。2010年报中共有8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会计差错更正,其中主动更正73家,被动更正15家。

上市公司主动进行前期差错更正涉及的原因比较复杂,常见的有税金补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或金额有误,另外也有公司调整以前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等。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会计差错更正改变公司2009年度盈亏方向。在被动进行前期差错更正的公司中,纳税汇算清缴问题占据主导地位。

(三)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误用和混淆

由于会计差错更正和会计政策变更均涉及对以往年度报表数据的追溯调整,个别公司混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本应是会计差错更正的事项作为会计政策变更。例如,2009年会计准则已经对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但某公司并未根据该规定进行会计处理。2010年年报中该公司对2009年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更正,并调整了2009年报表相关数字,却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由于公司在披露2009年报时已经有相关会计处理政策,并可以合理预期公司能够知悉该政策,如果2009年未按要求处理应属于会计差错。

另外,由于会计估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也有公司在以往年度会计估计结果与日后实际情况不符时,简单作为会计差错处理。例如,某公司披露“预收账款某项余额属长期挂账未予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经批准,本报告期公司将该余额调整以前年度营业外收入。”如果该事项在最初入账时,根据当时取得的信息列于预收账款是正确的,则不能判定为前期差错。又如,某公司披露“公司以前年度根据与各债权人签订的《借款协议》计提借款利息,同时在《借款协议》约定的范围内计提逾期罚息及复利。本期经管理人审核并经法院裁定确认的对各金融机构欠付利息与财务报表存在较大差异,公司做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以前年度计提的利息和相关税金。”如果公司编制前期报表时,依据当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确认利息及逾期罚息,则后续新情况出现或原有合同的变化导致的调整不应作为会计差错。

四、企业合并和长期股权投资

(一)股权和债权的分类

从2010年年报分析看,部分公司划分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项目实质上应属于债权性质。如某上市公司和A公司(独立第三方,非上市公司)分别持有B公司49%和51%的股权,而且各方约定,在未来三年中,该上市公司不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协议约定期满后,若上市公司决定退出,可将对B公司的投资按不低于其享有B公司的股东权益为基准价格转让给A公司。协议同时约定,若B公司提前终止清算,保证清算时上市公司将取得不低于其在B公司中所享有的股东权益价值,不足部分由A公司补足,同时由另外一家公司为此提供担保。此外,B公司承诺在约定期限内按照出资额的15%向上市公司分配固定利益,不足部分由A公司补足,多余部分由A公司享有。从该协议分析,上市公司对B公司投出的资金虽然从形式上表现为股权投资,实质上主要承担的是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并没有承担被投资单位的经营风险,因此应分类为长期应收款等债权类资产。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合并日的确定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发生于同一集团之内,因此判断该业务或股权的控制权转移时点有时会存在一定争议。从2010年报披露情况看,在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为对价进行企业合并的情况下,大部分交易中以上市公司股份发行的当天作为合并日,也有以上市公司股份发行的当月初或当月末,或以董事会改选当期的期末作为合并日的情况。尽管选择期初或期末作为合并日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实务操作的需要,例如为了合理界定合并日前后期的利润等,但从披露情况看,公司普遍对控制权转移作出了不同的判断。

合并日的判断原则与购买日一致,即控制权转移的时点。在发行股份收购股权的企业合并案例中,控制权转移判断涉及的几个重要日期按先后顺序排列通常是:(1)股东大会批准日,代表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已获股东大会等内部权力机构通过;(2)证监会等部门批准日,代表合并事项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3)资产交接日或股权过户日,代表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权交接手续;(4)董事会改选日,代表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享有相应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5)上市公司股份发行日,代表购买方已支付了购买价款。在上市公司股份发行日,合并方通常能够全部满足判断控制权转移的条件,所以大部分上市公司将其判断为控制权转移日,但不排除实务中有控制权转移的时点在合并方股份实际发行日之前或之后的情况。

(三)以发行股份为对价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成本的确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合并成本是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对于购买日存在公开报价的权益性证券,其公开报价提供了确定公允价值的依据,除非购买方能够证明权益性证券在购买日的公开报价不能可靠地代表其公允价值,并且用其他的证据和估价方法能够更好地计量公允价值时,可以考虑其他的证据和估价方法。

从年报披露情况看,上市公司计算企业合并成本的依据包括购买日股票的收盘价格、以估值技术确定的股票价格和被购买方资产的评估价格三种。一般情况下,在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到购买日之间时间间隔较长,并且在此期间股票市场整体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如果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股票同时带有较长的限售期和严格的限售条件,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司发行股份的价值,并据此计算企业合并成本。如果确实无法选择适当的估值技术可靠确定公司发行股份公允价值的,也可以考虑以购买日被购买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五、所得税相关问题分析

(一)所得税相关披露情况

2010年上市公司所得税费用共4,680.22亿元,较2009年增加1,500.79亿元,实际所得税负担为21.08%,较2009年下降0.77%。2010年有1,898家公司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为2465.03亿元,较2009年增加741.68亿元,同比增长43.04%。2010年有816家公司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1,209.66亿元,较2009年增加154.32亿元,增长14.62%。

(二)所得税相关会计问题

所得税相关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所得税率的判断和对补缴前期税款的会计处理。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个别公司2010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到期,2011年度需要复审,公司在编制2010年年报时需要估计暂时性差异在未来转回年度的适用税率,并据此计算相关递延所得税。对所得税税率的判断属于会计估计,公司应根据年报编制时可以获得的可靠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是否能继续获得税收优惠进行估计,即根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其他相关规定的理解判断未来期间适用的税率。如果后续情况证明公司的会计估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只要公司在编制前期报表时并不存在错误,相关影响均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2010年年报中,部分公司涉及由于税收稽查等原因补缴税款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在过去纳税的过程中出现了漏交、计算错误等差错引致当前的补缴,且影响重大的,应按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追溯到差错发生的期间;如果是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政策变化(例如资产负债表日后新出台或者新修订的税务政策),则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应将补缴税款计入当期。

六、非经常性损益情况

非经常性损益是客观评价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监管指标。从2010年年报披露情况看,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整体损益影响不大,但对个别上市公司的盈亏仍具有实质性影响。

(一)对上市公司整体损益影响不大

2010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为16,471.8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合计为15,637.2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合计数为834.58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5.07%,该比例较2009年度的7.42%下降了2.35个百分点。多数上市公司2010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不大,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小于50%的公司有1,681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81.52%,其中影响小于10%的公司有1,088家,占比52.76%,非经常性损益在上市公司整体上不属于主要收益来源。

(二)对个别公司的盈亏产生较大影响

2010年有175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的绝对值在50%以上100%以下,占上市公司整体的8.49%;其中ST类公司为24家,占全部ST类公司的13.95%。206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的绝对值在100%以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98%;其中ST类公司为88家,占ST类公司总数的51.17%。20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194家公司当年净利润由盈转亏,12家公司由亏转盈。

从近三年的情况看,2,062家上市公司中近三年均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盈利的有27家,占公司总数的1.31%;其中ST类公司为10家。

对于2009年亏损的公司,2010年有168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有84家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为亏损。

(三)主要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从影响金额看,非经常性损益主要集中在“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和“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合计713.62亿元,占2010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85.51%。

从公司的影响面看,“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出现的频率最高,有1,995家公司涉及此项目,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6.80%;其次是“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有1,906家公司涉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2.48%;再次是“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有1,814家公司涉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8.02%。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篇2

一、财务风险衡量和影响因素

公司负债筹资时就会存在固定利息支出, 会产生杠杆效应。设投资收益率为R, 权益收益率为r, 利息率为i, 负债为D, 权益为E, 总投资为 (E+D) , 则有:

可以看出, 当R>i时, 即D/E越大 (即负债比重越大) , r会越大;反之, r越小。这表明公司存在负债筹资就会存在固定利息支出, 会带来杠杆效应, 当投资收益R能达到预期目标, 债务存在会使股东收益率r变大, 给股东带来额外收益;反之, 当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 r变小, 使股东收益受损。

财务杠杆效应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衡量,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表明财务杠杆效应越大, 财务风险也越大。财务杠杆计算公式为:

其中, EBIT代表息税前利润, I代表利息支出, PD为优先股股利, T为所得税率。

在利息支出、优先股股利一定时, 从计算公式可以知道DFL是单调递减的, 即随着EBIT变大而减小。当EBIT=I+PD/ (1-T) 时, DFL趋向无穷大, EBIT<I+PD/ (1-T) 时, 一般不计算DFL, 因为这时的财务风险其实比EBIT=I+PD/ (1-T) 时还大。

从计算公式及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DFL受到EBIT、I、D/E、PD等因素影响。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EBIT越大, DFL越小;I、PD越大, DFL越大;D/E越大, 杠杆效应越大, 即DFL越大。此外, 这些影响因素会受到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 DFL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外部经济环境、内部资产运营能力等。DFL代表了财务风险, 影响DFL的因素也是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

负债筹资带来财务风险, 高风险对应高收益, 如果财务杠杆收益能抵消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较高的财务风险也是可接受的。较高的财务风险一般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生, 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 避免陷入财务危机。

二、收集风险相关信息

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可以传达出相关风险的信号, 为有效识别财务风险, 一般最少要收集以下信息:

(一) 财务相关业务信息。

主要收集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现金管理等相关业务信息, 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相关财务指标, 如成本核算将影响盈利能力、现金管理影响营运能力。识别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风险成因, 有效管理风险。

(二) 会计政策制度等信息。

会计政策制度的科学性不但是合法合规的要求, 还会直接影响相关经营成果和财务指标。

(三) 财务指标信息。

财务指标信息是最直接的风险信号, 是财务风险大小有效判断指标, 也是识别风险成因的重要因素。主要收集包括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等财务指标。

三、财务风险评估分析

(一) 财务预警

相关信息纷繁复杂, 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 在达到某个标准时, 公司就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处理风险。可以运用财务相关数据建立相关模型, 如通过相关财务比率, 运用统计判别将不同公司划分为不同危机类别,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Edward Altman在1968年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 用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模型表达式为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 x1..x5分别代表营运资金/期末资产、留存收益/期末资产、息税前利润/期末资产、股东权益/期末负债 (股东权益中, 非流通股计算净值时流通股以市价计算) 、营业收入/期末资产。当Z<1.8时, 财务状况极差, 财务风险很大, 控制不当极有可能破产;当1.8<Z<2.675时, 财务状况不稳定;当Z>2.675时,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以广东省中山市13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合并报表数据为例, 这些公司的DFL和Z得分如表1。DFL大的公司, Z值并不一定小, 这说明财务风险大的公司不一定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反之, 财务风险稍小的公司并不是不可能陷入危机。

表1中, Z<1.8的为mlsgs, 1.8<Z<2.675的为Zlgs, 其他公司皆为Z>2.675。Zlgs的EBIT为负数, Z为1.8279, 财务状况不稳定;Mlsgs的DFL为1.2186, Z为1.2842, 财务风险不是最大的, 但却最有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

(二) 风险辨识分析

公司到达预警线可能陷入财务危机, 要分析产生预警原因, 采取对策避免陷入危机。以Mlsgs为例, 这里仅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2014年的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71.18%、税前利润517362631.97元、利息支出7745593.31元、2015年的资产负债率66.88%、税前利润301139620.03元、利息支出65822999.6元, 利息支出变化不大, 主要是净利润大幅下降导致DFL从2014年的1.0150上升到1.2186, 财务风险上升, 但它的财务杠杆系数在13家公司中依然并不是最大的, 而它却是最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表1中, Mlsgs计算Z值的几个指标中偏低的是营运资金/期末资产、股东权益/期末负债, 说明公司营运资金偏低、长期资本比率偏低, 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偿债能力, 留存收益/期末资产、息税前利润/期末资产两个获利能力指标并不低, 资产营运能力指标营业收入/期末资产居于中间水平。这说明公司主要是偿债能力导致的财务危机, 该公司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66.88%、短期负债比率 (流动负债/期末资产) 为64.04%, 说明导致财务危机的是流动负债偏高。

四、风险管理对策

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一般有风险承受、风险控制、风险规避和风险转换。风险承受一般针对没有预测到的风险, 只能承受结果;风险控制一般是有把握控制风险不再进一步恶化, 不会导致结果难以承受的情况下的选择对策;风险规避一般是回避某种活动, 避免成为相应的风险所有人;风险转换是把某一风险转换为另一可以承受的风险。

Mlsgs导致财务风险上升和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直接因素是利润下降和短期负债比率太高, 其中, 利润下降主要受主要产品的营销费用上升、生产基地搬迁、同行价格战和产品同质竞争和产品成本的滞后等因素影响, 预计市场价格稳定后, 利润会上升。Mlsgs虽然利润下降, 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差, 解决目前可能的财务危机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短期负债过高的问题, 合适的对策显然是风险转换, 即把短期负债导致的风险转换一部分其他风险。一是借长期负债偿还短期负债, 但由于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已经很高, 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不能起到降低作用, 显然不是最佳方法;二是把持有的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 可能是较佳的方法;三是发行股份进行权益融资和进行资产重组, 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 有助于降低整体财务风险, 但这不太适合解决短期债务的问题, 可能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五、结语

合理的负债筹资在带来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杠杆收益, 只要收益能抵消相应的财务风险, 高财务风险也是可接受的, 高财务风险不意味着一定会陷入财务危机, 相对较低财务风险也不代表着就不会陷入财务危机。公司需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合理管理财务风险, 在带来杠杆收益同时避免出现陷入财务危机的窘况, 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主要进行收集相关信息、风险评估、采取对策等步骤。

摘要:本文在分析财务风险衡量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以中山市13家A股公司的数据为例分析, 提出收集信息、风险评估、采取对策等策略进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艳.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关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4]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23) .

[5]裴潇, 黄玲, 陈华.基于Z值模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 2015 (04)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篇3

【关键词】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因子分析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决策的支持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的财务评价。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基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提供的指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对其综合财务状况进行了评估,为投资者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一、财务指标的选择

为了充分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投资者获利能力、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选择了16个财务指标。

1.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具体指标如下:股东权益比率(X1)、流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

2.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就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资产占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周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创造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否和盈利能力强弱的关键环节。具体指标如下:存货周转率(X4)、应收账款周转率(X5)、总资产周转率(X6)。

3.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主要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公司将来迅速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指标如下:销售毛利率(X7)和净资产收益率(X8)。

4.投资者获利能力。公司股东持有公司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通过对股票投资者获利能力的分析可以通晓公司股票的股东回报情况。具体指标如下:每股收益(X9)、每股净资产(X10)、每股资本公积金(X11)、每股未分配利润(X12)。

5.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具体指标如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税后利润增长率(X14)、净资产增长率(X15)、总资产增长率(X16)。

二、财务绩效评价的分析模型———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即因子来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样本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www.cnlist.com),根据该网站公布的名单,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不包括电力设备类上市公司)共32家,剔除掉ST公司,总样本数为26家。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我们提取5个公共因子(见表1)。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6%以上,可以认为这5个公共因子基本上覆盖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共因子在许多变量上有较高载荷。为了更好地确定和解释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应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对旋转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个公共因子由每股净资产(X10)和每股资本公积金(X11)、每股未分配利润(X12)决定,代表了企业的投资者获利能力。

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由股东权益比率(X2)和流动比率(X3)这两个指标决定,代表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第三个公共因子主要由销售毛利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这两个指标决定,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由存货周转率(X4)、应收账款周转率(X5)和总资产周转率(X6)三个因素决定,代表了企业的营运能力。

第五个公共因子主要有税后利润增长率(X14)、净资产增长率(X15)、总资产增长率(X16)这三个指标决定,代表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一)因子得分,因子得分系数

从表2得到了因子得分,就可以将标准化变换后的数据(ZX)带入因子得分函数而得到每个样品的因子得分。

(二)因子得分函数

F1=-0.0063ZX1-0.0461ZX2+0.0332ZX3+……+0.2535ZX14+0.0543ZX15-0.0866ZX16

F2=0. 2378ZX1+0. 0733ZX2-0.2691ZX3+……-0.089ZX14-0.0426ZX15+0.0004ZX16

F3=0. 1008ZX1+0. 0656ZX2+0.0184ZX3+……+0.0107ZX14+0.0491ZX15-0.081ZX16

F4=-0.0776ZX1-0.1337ZX2+0.0159ZX3+……-0.0602ZX14+0.3131ZX15+0.1053ZX16

F5=0. 0035ZX1+0. 4765ZX2-0.042ZX3+……-0.076ZX14+0.1986ZX15+0.566ZX16

根据公式可以得到样本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排名(如表3)

由以上分析可知,凯迪电力、深南电A、哈投股份三家公司投资者获利能力较强,三家公司的营运能力方面都有些欠缺,还需加强。明星电力、闽东电力两家公司盈利能力较强,国电电力的偿债能力方面有些欠缺,还需加强。深圳能源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投资者获利能力四个方面都表现良好。万泽股份、凯迪电力、深圳能源、华能国际相对其他上市公司发展能力强,万泽股份还需在营运能力方面有所加强。西昌电力、申能股份、穗恒运A 营运能力很好,但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

通过系统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各个企业的优点及不足所在,对企业日后改进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对投资者更好地认知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篇4

1、负债经营率与利润增长率的综合搭配分析

负债经营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它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它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值。

我们将上述指标结合考虑,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如果两者同时增长,说明企业虽然加大了外部资金的投入,增加了一定的风险,但同时企业合理利用了资金,利润也有所提高,其举债经营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润,说明举债措施是对的。如果同时下降,说明企业在缩小负债规模的同时也缩减了盈利水平,其盈利潜力受到制约。

2、流动负债率、流动资产率、利润增长率的综合搭配分析

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资产,流动资产率=流动资产/资产,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

我们将上述指标结合考虑看企业的盈利前景。如果三个指标同时提高,说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业务,增加了生产,也扩大了利润;如果流动负债率提高而流动资产率降低,但利润率提高,说明企业的产品销售很好,供不应求,经营形势依然保持良好的局面;如果流动负债率提高,流动资产率降低,利润率降低了,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恶化,企业将发生资金困难;如果流动负债率和流动资产率、利润率同时下降,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正在萎缩,企业的盈利前景非常不乐观。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通过将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进行关联搭配分析后,如果显示企业的盈利能力都在减弱,那么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潜力值得我们商榷,投资者应该谨慎对待。

案例分析

我们先利用禾银上市公司分析系统,运用第一种方法举例分析。以华天酒店 000428 2002年12月31日数据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负债经营率由2001年年末的1.59%上升到2002年年末的11.77%,但利润增长率为-19.8%,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的举债并未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报酬。

再用第二种方法举例分析,仍以华天酒店为例,我们分析流动负债率、流动资产率、利润增长率三者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指标名称     2001年   2002年   增长率

流动负债率   35.8%     27%     -25% ↓

流动资产率     32%     22%     -31% ↓

利润增长率                   -19.8%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一 篇5

一、公司背景及简介

1、成立时间、创立者、性质、主营业务、所属行业、注册地;

2、所有权结构、公司结构、主管单位;

3、公司重大事件(如重组、并购、业务转型等)。

二、公司所属行业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 ① 该行业中厂商的大致数目及分布;② 产业集中度:该行业中前几位的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的具体数据(一 般衡量指标为四厂商集中度或八厂商集中度);③ 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具体需要何种条件才能进入,如资金量、技术要求、人力成 本、国家相关政策等,以及厂商退出该行业需花费的成本和转型成本等。

2、产业增长趋势: ① 年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市场总容量等的历史数据;② 依据上述历史数据,及科技与市场发展的可能性,预测该行业未来的增长趋势;③ 分析影响增长的原因:探讨技术、资金、人力成本、技术进步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行 业增长的,并比较各自的影响力。(应提供有关专家意见)。

3、产业竞争分析: ① 行业内的竞争概况和竞争方式;② 对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行业对该行业的影响、各自的优劣势、未来趋势;③ 影响该行业上升或者衰落的因素分析;④ 分析加入 WTO 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及新条件下其优劣势所在。

4、相关产业分析: ① 列出上下游行业的具体情况、与该行业的依赖情况、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如可 能,应作产业相关度分析;② 列出上下游行业的主要厂商及其简要情况。

5、劳动力需求分析: ① 该行业对人才的主要要求,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情况;②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篇6

他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今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负面来说,以“银广厦事件”为起点,整个社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穷追猛打,受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从证券市场发展到现在,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人们不仅对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甚至对过去的绩优股都表示怀疑,对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也产生怀疑。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披露也因此而受到更大的关注。

他指出:信息问题是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今天主要从上市公司会计的特点、财务审计特点、年度报表分析等五个方面来介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1) 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坐“直通车”而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以前并不是一个股份公司,而是国企在几个月内改制为股份公司;或者由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然后申请发行股票并上市。从起,证监会要求公司改制完成一年后才能申请发行股票。但是过去,特别是、、,有很多公司都是改制、发行、上市在短期内完成,因此我们又把它称为“坐直通车”而来。这跟西方有非常大的区别,也是我们很多公司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根源。

(2) 国家仍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公司治理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最大的是“一股独大”的问题。在国家“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小股东无法行使他的权利。上市公司利用这种股权结构的关系,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国有股的比例,如果纯粹是按国家股来说,这几年大概都是百分之三十几。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来,所以相当一部分发起人也是国有企业,还有募集法人相当一部分也是国有企业。因此说国有股的持股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在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6.5%,上市后虽有下降,但仍为52.1%。

(3) 流通股比例偏低,机构投资者不发达。有数据表明,我国的流通股比例在这几年一直是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每年新增的股份中,流通股也占三分之一左右。19基金成交金额为2485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7.9%;基金A股交易量为1028亿元,仅占A股总成交金额的3.31%。虽然由于地下基金的存在很难用一个较好的方法来反映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但这个数至少能反映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不发达。

(4) 企业改制上市往往采用剥离的方式。以年为例,85.82%的大股东是以一个企业的名义出现,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背后有另外一个企业。其中,85.82%中有69.21%是集团公司。 在首次发行股票(IPO)的公司有94.6%(以19为例)是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兼任的,上市后兼任情况虽有改善,但仍高达62.6%。这从另一侧面说明该特点。

(5) 股票发行上市带有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上市公司会计的特点

(一) 上市公司会计的一般特点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信息更公开、更详细:上市公司要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是非财务信息,对各种情况要作充分说明。

(2) 更真实:因为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他就无法按公司的基本面来投资,整个市场的规范发展就根本没有基础。

(3) 更稳健:不能高估利润、资产,反而要充分估计可能存在的损失和负债、风险。

(4)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需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二)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的特点

1、我国企业改制上市坐的多数是直通车,而且往往剥离或捆绑上市,剥离或捆绑一直缺乏公开、合理的规范。

2、由于多数是剥离或捆绑上市,因此上市公司在上市前的财务数据都是模拟,无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因为一个企业一拆为二,拆出来的主体原来并不存在。按证券市场的一般做法,为便利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要提供3年的资料,这就需要模拟,这也是各个国家一个通行的做法。 但也是由于模拟的做法,财务资料的可靠程度就成了一个问题。

3、剥离或捆绑上市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手续没办齐或虚假。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篇7

1. 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财务报表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运用财务会计专门的核算方法和财务指标,根据报表中的项目和数据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1)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通过相对应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2)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3)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人员的业绩,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保障。

3.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组合情况和周转使用率。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的实现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

4.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率分析法是指将财务报表中相应有内在关系的两个或以上要素的数值相除,计算其相应比值的方法。财务比率是一个相对数,排除了规模的影响,使不同比较对象建立起可比性。它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代表了企业某一方面的特征、属性或能力。(2)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表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公司财务状况或投资效率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二、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分析案例

1.2013年泸州老窖经营业绩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属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主营“国窖1573”、“泸州老窖”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43112万元,同比降低9.74%,实现利润总额467970万元,同比降低23.9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43782万元,同比降低21.69%。公司表示,业绩下滑主要由旗下主导产品销量下降所致。因此,我们来分析它的利润表在近几年的变化。

2. 泸州老窖利润表分析

单位:万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财务费用外利润表的主要项目都较2010年有明显的提高,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故而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低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营业外收入2012年较2010年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增加影响所致,销售费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2012年和2013年大幅度增长,2012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2012年加大了产品市场推广力度,如宣传广告费大幅增加;其二是本期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相关费用如运输和仓储保管费等相应增加影响所致。2013年是由于运输和仓储保管费和其他费用增加所致。

3.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情况下,对中国白酒行业尤其是主要依赖于高档酒的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市场竞争也在的不断加剧,泸州老窖想要在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存活,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主要依赖于高档酒的经营模式,考虑战略转型,同时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迅速占领市场,才能保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运用财务会计专门的核算方法和财务指标,根据报表中的项目和数据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本文是在总结已有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引用比较法对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的利润表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最终得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利润表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篇8

关键词:财务造假;上海医药;收购存疑;资产贱卖

一、公司介绍及事件回顾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医药),1996年10月由原上海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改制组建而成,2002年9月进一步改制成为多元投资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医药产业集团,也是内地首家A+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产业链,是中国唯一一家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垂直一体化医药上市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医药领域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庞大,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医药企业之一,其资本结构为中国华源集团控股40%,上海华谊集团与上海工业投资公司各占30%股份。近年来,上海医药保持着年销售增长率8%的强劲势头,在医药各个领域形成了生产、销售及研发的领先优势。

然而这艘中国医药的“航母”却在2012年5月23日。被股民和内部人士曝出财务造假问题,遭到中国证监会、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出面调查,令“航母”大为震动,当日市值蒸发逾20亿元。而在这针砭时弊的媒体预言背后到底亦真亦假,且让我们从媒体爆料出发,还大众一个财务真相。

二、新亚药业利润虚增

新亚药业是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为了整合抗生素业务,在2010年12月30日,上药股东大会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是收购中信医药,第二就是花14.88亿元把新亚的抗生素业务从上药集团这边收进上海医药。最终新亚药业在2011年9月完成收购。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上海新亚药业有如此可观的利润。这反映出新亚药业有财务造假的可能。

事实上上海医药调整抗生素业务的构架是为了实现21亿元的高盈利承诺。然而在抗生素管控变严的背景下,当时上药内部觉得新亚要达到1个亿的目标有些困难.于是就参照了证监会针对重大资产重组的一个要求“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注入方在注入资产时需要对利润进行承诺,如果没有达到需要用现金补足”。也就是说,上药“悄悄”地以现金补足的方式将新亚的利润“拉”到了1亿。

在2011年报“承诺事项履行情况”中关于该项收购的事项标明的是没有“及时严格履行”。可以将注入现金的时间锁定在此期间内。

经过一番查找,在2011年年报的第107页中列出其抗生素业务于合并日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列示中,货币资金在何必日当天减少了4000万左右。即证实了上药通过注入现金虚增了新亚的利润。

此外,财报披露2011年度公司向上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收购抗生素业务,收购对价共计14.88亿元,其中10.70亿元由公司支付现金,尚未支付余额4.18亿元,转为应支付子公司款项。另一方面,公司声称,2011年度公司与上药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签订债权债务协议.协议约定公司应收上药集团下属子公司款项1亿元,与公司应付上药集团款项1亿元进行抵销。实际上,上海医药在收购抗生素业务上并未像外界看到的那样花了很多钱。

三、收购康丽制药存疑

2012年2月,上海医药发布有关收购常州康丽制药100%股权的公告。收购完成后2012年4月末,上海医药本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中将康丽制药纳入引发争议。2012年5月9日,证监会、香港联交所介入康丽制药收购案调查。

(一)重大知识产权瑕疵

在《关于盐酸万乃洛韦、泛昔洛韦、喷昔洛韦和缬沙坦原料的生产协议书》中显示,真正知识产权持有者丽珠集团与康丽制药签署的只是生产协议,康丽制药只有这些药物生产批文的使用权。而康丽的核心产品就是伐昔洛韦、缬沙坦等。其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超过90%。这样一来,只要丽珠与康丽进行产权纠纷,丽珠勒令康丽停止生产核心产品,上药的3亿元的第一单工业并购也就相当于买了个“空壳”。

(二)利润过早入门

在康丽和丽珠关于知识产权问题让在纠纷之中时,上海医药便迫不及待将康丽的利润并入了其2012年第一季度的报表中,虚增了利润。

在今年4月末上海医药公布的2012年度第一季报中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66.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6.0%。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制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5.2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重点产品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4.1亿元,同比增长6.5%。而这其中,今年2月份刚刚拿下的常州康丽制药有限公司的营收数字便已并表计入。上药在其季报的重要事项中提到营业收入增加与合并范围增加有关。其合并利润表和母公司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相差甚远,且母公司的收入增长率为负,便可推测出来。上海一家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经过测算发现,剔去收购合并报表等因素,上海医药营业收入的实际增长不足15%。上药的这次收购别有用心!

四、新先锋无形资产贱卖

今年4月26日,上海医药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抗生素业务进一步重组整合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决定由下属上海新亚以现金出资人民币2314.69万元向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其下属新先锋的无形资产(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等):交易完成后,新先锋不再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所有药品批文、在研品种(或在研项目)和生产许可证转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截至2012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本集团以6720762.31元对价向上药集团收购上药集团美国公司100%的股权。

新亚药业还将收购新先锋存货,租赁其土地、厂房、设备用于生产。“这项交易实际上是将新先锋的主营业务全部转让给新亚,但上海医药仅仅按照普通资产收购交易披露,并未披露新先锋的业务资料、产品信息及财务数据。

我在公司公告中找到2012年8月份发布的关联交易公告。公告指出新亚药业出自1610.22万元收购科发公司的固定资产、在研商品和无形资产。里面提到的科发公司94.58%的股份持有者就是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因此我怀疑该收购与新先锋贱卖无形资产事件有关。

五、结语

通过相关报道的查看以及2011年至2012年6月的年报、半年报、季报和公司公告的蛛丝马迹的搜寻,关于上海医药在三大收购事件上出现的端倪一一浮出水面。

虽然上海医药关于其涉及财务造假的事情仍持否认态度,对于外界也只是通过知情人士爆料来进行一些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医药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并且其内控也出现了风险。熟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上海医药高层管理间不存在矛盾,也不会有人爆料这些事情。事发之后高层人员换动的消息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上一篇:北京精神学习材料下一篇:自然之道作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