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2024-07-03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精选8篇)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1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讲授新课:

(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

(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

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讨论一: 鲁迅话:

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讨论二: 戴望舒诗: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讨论四: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2

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大学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他们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提高综合国力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运动史证明,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有青年大学生的率先觉醒和冲锋陷阵, 才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 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培育民族精神, 则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去为这宏伟目标而奋斗, 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的要求, 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化为立志图强, 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4、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性发挥出来, 向心力凝聚起来, 就能永葆进取之心, 就能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现在, 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 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 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 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2、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 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 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 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 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 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3、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 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 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 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 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 强民先要强魂, 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潮流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 要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今天努力学本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后作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一定的德性。育德过程实际是建构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 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建构过程 (内化) 的要点有三:一是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条、道德意识, 让学生晓真理,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懂荣辱等。道德意识不是基因生成的, 它是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 育德的第一个特点是“育”。二是建立学生道德信念。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意识、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外力, 靠舆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是他律。严格地说, 仅靠外力对行为的约束, 还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某种品德。只有学生将所懂之理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后, 升华为“信念”, 才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某种品质。要使知与情结合, 沟通渠道是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所以, 育德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情”。这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基础。三是启发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顿悟。启发悟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人, 知道怎样生活才最有价值。当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时, 并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时, 这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了。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 育德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觉悟”。

3、抢占网络阵地, 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 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 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目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 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需要的教育人才,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网络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4、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良好的师德师风蕴含着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的要素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身立教, 自觉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行为准则, 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要自觉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 只有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培养民族精神,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的继承人。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抢占网络阵地, 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⒈《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N], 2007年10月15日。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3

一、强化团结统一的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与大陆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学生的团结统一的意识。通过教学使他们懂得,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战乱,但统一的时间远远多于分裂的时间。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

《隔海相望》(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可侵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的了解,形成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对祖国历史的介绍,尤其是对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这一历史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在历史上虽然屡遭外敌入侵,但最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它是六十多年前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而对台湾岛美丽富饶的形象描述,更能激发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感情朗读、图片介绍、视频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样,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培养爱好和平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及金文中就有“和”字,而“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的传统。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追求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和平共赢的国际关系。由此可见,“和”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生活,共建和谐社会。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用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培养他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教材中,“无法愈合的创伤”“血迹斑斑的罪证”和“数不完的罪行”以确凿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那段惨痛的历史,也说明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宝贵和來之不易。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本,尤其是在教学“我们要和平”这一部分时,要通过讨论,使孩子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懂得和平、安宁的生活要靠强大的国力来创造和维护的道理,从而使他们能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崇高理想,为他们的学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继承勤劳勇敢的作风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依靠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炎黄子孙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完成历史所赋予的建设强大国家的神圣使命的需要。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勤劳勇敢的优良作风。

《我要攀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克服困难;启发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首先,笔者通过“生活中处处有‘登山’”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人生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挫折;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我学会了溜旱冰”和“张朋的一天”两则小故事,使他们懂得,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面对,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最后,笔者通过“我们去攀登”的教学,有效地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勤劳勇敢的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

自强不息最早出自《周易·乾》。原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形容自己不停息地、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鲜活事例比比皆是。孔子因自强不息而创造了儒家文化;屈原因自强不息而写成了《九歌》《离骚》;李白因自强不息而成为一代诗仙……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可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我心中的那颗“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能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力争实现这些目标;同时能汲取成功者的经验,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教学“我心中的‘星’”这部分时,笔者在介绍杨利伟的动人事迹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他说的几句话:“对航天员的训练高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要认准目标又愿意刻苦努力,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为腾飞的中华民族而深深自豪!”因为,这几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在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道出了他为祖国航天事业甘于奉献的心声,更道出了他因中华民族腾飞而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真挚感人的话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来自杨利伟的自强不息,来自我国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自强不息,更来自全体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学生领会了这一内涵,就会使自强不息的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心田,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光大。

总之,彰显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展示我国古代文明成果的需要,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能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广大学生身上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弘扬培养民族精神作文 篇4

弘扬培养民族精神

我的梦,梦

当浦江的浪花摇落满天繁星,点亮我们身后馆敞开的门窗,我们在流光异彩的世博园里,为迎来新学年第一课的开讲,我的梦在长城上生长,这梦想的长城,正在延伸祖先的荣光,长城的脚下,是五千年文明的土壤,长城的天界,是一个名叫未来的地方,下一个百年,我的梦,梦,花开何方,来吧!同学们!请打开心中最美丽的翅膀,这一刻让我们一起飞向北京,在那万里长城之上对话星空,和世界一起分享,今夜当世博园的灯光相逢长城的目光,我们要在这里集合起所有属于未来的梦想,哪怕只是一道稍纵即逝的流星,也请关注它,也许哪一天就能触发出新世界的曙光,请未来登上长城吧!一起收获少年永无止尽的梦想,少年智则智,少年强则强,我的梦是梦,的梦是我们的梦,要实现梦想,不单单要靠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需要同伴多给我鼓励,给我帮助,理解,支持,也就是这份理解,支持,最终会实现我们的梦想。坚持成就梦想。

人可有很多梦想,但是可能实现一个就足够了,只不过是刚刚才第一步跌到了,为什麽就不愿爬起来?明天总要面对,明天太阳还要升起,我们如果还想继续走下去的话,那只能换一条路。天空不留鸟飞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如果我们尽力了,却依然抵达不了梦的彼岸,我们无悔,因为我们至少奋斗过,如果我们付出了,得到的却不成正比的收获,我们无悔,以为至少我们付出过,此刻,唯有向前,唯有向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5

要.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内容共设两目,分别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依次讲了四层意思.首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具体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讲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支撑性作用.最后,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层意思.就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重点强调了2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二是指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认知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重点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难点是对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破策略是对比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成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

做起.说教法: 1.导入: 以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到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

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犹太民族在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施以种族灭绝的政策,大批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惨遭杀害,少数幸存.另有一小部分人逃亡美洲.但犹太民族并没有被消灭,战后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1948年,部分散落各地的犹太人回到中东故土,重建以色列国,实现复国宏愿.问:犹太民族经历无数考验,成为今天全球公认的优秀民族,依靠的是什么

答:犹太人的共同努力 犹太民族精神 问:犹太民族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2.过渡: 问:中华民族是不是也具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呢

答:有.(多媒体演示:民族精神代代传)问: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肯定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哪些内涵呢 我们

首先通过一些图片文字材料来分析一下.通过四组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形象感受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多媒体演示)拼搏十七年,今朝梦又圆——女排雅典奥运会夺冠

百年沧桑,今终回归——香港,澳门回归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团结统一.(多媒体演示)照片:杜照宇,郁建兴——中国和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爱好和平.(多媒体演示)温州精神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勤劳勇敢.(多媒体演示)神州载人飞天,中华千年梦圆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自强不息.(多媒体演示)女排,杜照宇,温州人,杨利伟的图片

问: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分别找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但是同学们发现了吗 他们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点.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那就是,他们如此努力拼搏的付出都是他

们什么精神的一种体现呢

答:爱国主义.3.民族精神的内涵

我们总结一下民族精神的内涵.(多媒体演示)

4.民族精神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后,非但没有沉沦和屈服,反而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奋起.问:你能结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悲壮历史来说说民族精

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吗

(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 四个大组各分析一个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各大组派代表发言.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等.通过大组代表总结发言结合史实感受近代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5.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丰富和发展.我们先来看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井冈山会师

问:大家知道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

答:坚定的革命信念.(多媒体演示)红军长征

问:大家知道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

答:革命英雄主义.(多媒体演示)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

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问:你们能来说一说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吗

答: 通过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大块内容5个精神的简单归纳,使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在我们很少提及民族精神.因为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理解民族精神的真正意义.当中国“神六”顺利升空时,我们会有欣喜;当中国保钓人士被日本被无理扣留时,我们会有愤怒;当中国申奥成功时,我们会有自豪;当中国台独势力日益猖獗时,我们会有震惊.这证明了在你我的心中,都潜存着一份冲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

感,而是没有意识到罢了.(多媒体演示)一个人一天可以换4套西服,却不能忘了骨子里的中国精神.德国和日本有着很强的民族精神,即使作为战败国,仍能顽强地站立着,成为现在的强国,我们同他们比,绝不缺民族精神传统,却应该学习他们如何传承民族精神.自然地过渡,使学生认识到比起记住民族精神的概念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传承民族精

神.19世纪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21世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

[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2个箭头组成的时间图,清晰地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去思索新时代的民族

精神是什么,由谁来继承发展.6.过渡: 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能靠祖先,不能靠别人,要靠谁

答:靠我们自己来继承发展.(多媒体演示)民族精神我传承 7.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多媒体演示)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现在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让学生通过3则材料的分析来明确当今我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避免了直接讲述的枯燥.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是什么

新时期民族精神必然具有新的特点,你觉得弘扬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原则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9.具体怎么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多媒体演示)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组讨论:作为青年学生,你准备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校园生活场景

小结: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其实很简单,只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础,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弘扬

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10.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媒体演示)红旗飘飘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

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精神已有了一些感性、零碎的认知,这

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加上我所教的是农村中学 的学生,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学习知识面较窄,信息相对闭塞,学生对于收集材料,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

力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教材分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学习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知道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迎接挑战”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课题又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201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多媒体自动展示与旁白对应的图片)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多媒体展示民族英雄图片

请学生说一说:这四幅图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抽生回答

问:以上四种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生:(爱国主义)

请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课件展示出来,学生齐读并且识记,师板书关键词

(二)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出示69页表格,请学生讨论后完成表格。

抽生回答,师展示课件。

师进行小结

出示长征图片,请学生简单介绍长征的故事。

请学生思考在长征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展示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

请学生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看书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有哪些丰富和发展?

抽生回答,师展示幻灯片。

师播放5月19日天安门广场默哀三分钟后民众自发喊出“汶川加油”的视频。

问: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

多媒体展示外国媒体的评论材料。问:外国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概?

学生:„„

问: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讨论后回答

问:我们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份子,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生:„„

师:是的,我们应当传承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我传承

出示“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图片

问:你对这一事件有何感受?

生:„„

出示“大学生沦落为乞丐”图片

请学生讨论:民族精神还应增添哪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

生:„„

问: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进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情感升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壮丽秀美的山河,更在于她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上得比较活跃,我认为也非常成功。我开始用玉树地震等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紧接着学生在听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朗诵以后,到了民族精神、领悟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收集新时代新形势下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场景异常热烈,惟恐自己那一组落后了,也显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本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法如活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变抽象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现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篇6

潮州市湘桥区新春园小学

我校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共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 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1、组织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4-6年级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撰写文章,经过评奖推选出5份优秀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

2、我们在全校开展以《我们的大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由美术组评选获奖作品,获奖作品连同《建国六十年辉煌成就图片》出版在宣传栏展示,供全体学生阅看。

3、我们还特别邀请关工委老同志许维鹏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为学生做《伟大的祖国万岁》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伟大祖国的发展史。

4、我们为弘扬中华道德文化,这学期举行国旗下全校诵读《弟子规》展演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诵读评比中谨记孝与信。

5、我们在课间唱活动中举行《爱国歌曲100首》选唱,让学生们在激扬、雄壮的歌声中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我们在全体队员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你一言、我一语”创编收集标语活动,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通过创编标语规范自身的文明行为。

7、国庆期间,组织学生观看10月1日庆祝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电视节目,4-6年级完成观后感一份;3-6年级观看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大型文艺节目,感受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从报纸上摘抄一则关于国庆节的报道写在读书笔记上。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7

一、强化团结统一的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 台湾与大陆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因此, 我们有必要强化学生的团结统一的意识。通过教学使他们懂得,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 饱受战乱, 但统一的时间远远多于分裂的时间。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是大势所趋。

《隔海相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可侵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的了解, 形成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 笔者首先通过对祖国历史的介绍, 尤其是对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这一历史的介绍,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它在历史上虽然屡遭外敌入侵, 但最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它是六十多年前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而对台湾岛美丽富饶的形象描述, 更能激发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所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通过感情朗读、图片介绍、视频展示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样, 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培养爱好和平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及金文中就有“和”字, 而“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的传统。几千年来, 中国人始终追求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和平共赢的国际关系。由此可见, “和”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生活, 共建和谐社会。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用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教育学生, 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 培养他们“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意识。教材中, “无法愈合的创伤”“血迹斑斑的罪证”和“数不完的罪行”以确凿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也说明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宝贵和来之不易。在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本, 尤其是在教学“我们要和平”这一部分时, 要通过讨论, 使孩子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懂得和平、安宁的生活要靠强大的国力来创造和维护的道理, 从而使他们能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崇高理想, 为他们的学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继承勤劳勇敢的作风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依靠这一点,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炎黄子孙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更是我们完成历史所赋予的建设强大国家的神圣使命的需要。因此, 在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勤劳勇敢的优良作风。

《我要攀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克服困难;启发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 首先, 笔者通过“生活中处处有‘登山’”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 人生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挫折;其次,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我学会了溜旱冰”和“张朋的一天”两则小故事, 使他们懂得,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正确面对, 迎难而上,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最后, 笔者通过“我们去攀登”的教学, 有效地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对勤劳勇敢的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

自强不息最早出自《周易·乾》。原句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形容自己不停息地、自觉地努力向上, 永不松懈。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自强不息的鲜活事例比比皆是。孔子因自强不息而创造了儒家文化;屈原因自强不息而写成了《九歌》《离骚》;李白因自强不息而成为一代诗仙……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引导他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可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我心中的那颗“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的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能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力争实现这些目标;同时能汲取成功者的经验, 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教学“我心中的‘星’”这部分时, 笔者在介绍杨利伟的动人事迹时,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他说的几句话:“对航天员的训练高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要认准目标又愿意刻苦努力, 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为腾飞的中华民族而深深自豪!”因为, 这几句朴实的话语, 道出了他在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 道出了他为祖国航天事业甘于奉献的心声, 更道出了他因中华民族腾飞而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真挚感人的话语, 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 来自杨利伟的自强不息, 来自我国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自强不息, 更来自全体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学生领会了这一内涵, 就会使自强不息的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心田, 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光大。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所作的高度概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两者是内涵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都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这使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在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时,还应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和国情意识教育

2006年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

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理解,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了解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国情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效果来看,国情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作用。

二、将近现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纳入国防教育的体系,拓宽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应将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近现代斗争史纳入进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的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反对外敌入侵,以及怎样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有助于他们吸取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继续、升华,如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和四川地震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等。将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共同担负起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

国防教育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同时,应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一方面,国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和渗透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例如,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挖掘并扩充自身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如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中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学生能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了解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世界观,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国防教育一起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理工科课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科史在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时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包含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也应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和熏陶,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使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升华。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环境

民族精神应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可以使民族精神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弘扬和培育。如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通过观看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或拜访革命老前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经典书籍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转换教育观念,营建“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阵地”。一是努力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教育网站或网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制成数字化产品,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二是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另外,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高校还可以建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典名著、宣传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内容的网站或网页,开展专题活动,借助网络开展互动式交流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得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紧密相连,应该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公司迎新年会主持词下一篇:沉潜的智慧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