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2024-07-2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精选11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

蒋忠平

2014-1-8

【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快乐兴趣生活素材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棠福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某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某中学的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2

作文课是师生心中的“痛”, 是多数学生想上而又怕上的课。一方面, 学生希望能够在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一方面, 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 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 有的敷衍成篇, 写的乱七八糟, 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范文, 导致语文教师很无奈, 作文教学力不从心。那么该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呢?实践证明, 打好基础, 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 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基础。

二、打好基础, 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 表现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 他们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 不会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 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才会入迷, 入迷才会顿生灵感, 有了灵感就想, 想出框架就写, 发现问题就改, 偶得佳句就用。这样, “长期观察, 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联想, 妙手偶得之, 一挥而就”, 久而久之, 写作就成了无形中的一种自觉行动。

三、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

初一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过了初一, 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作文训练了。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一般都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 老师要在作文教育的基础上深化, 做到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 这也是与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相结合的。老师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 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文都让学生去训练, 譬如看图作文、改写、续写等等。这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 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四、源头活水, 取之不尽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才会逐步拓宽学生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 积累创作灵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 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 这源头就是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人和事,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却没有对生活现象做认真思考, 没有领会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关注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自然界的花鸟草虫、美丽风光能激起人们的美好遐想, 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教者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大胆想象, 并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间接的生活积累, 每天记录名言、警句、谚语, 从电视、新闻、报纸中获取信息, 形成自己的观点。寒假开学时, 让学生写《你我眼中的春节联欢》《新春随想》, 张帆写道:“惊艳春晚, 千手观音的精彩表演震撼了亿万观众, 她们的成就是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泪水浇灌成的, 我们这些健全人除了敬佩, 除了感叹, 是否还应该做点什么。”每周六安排学生观看中央二台的“绝对挑战”, 然后写感想。

五、科学讲评, 注重实效

传统的作文讲评, 老师可能会将精选出的范文挑选出来, 由于条件所限, 大部分老师往往采用的是当堂朗读几篇优秀的习作, 之后简单说几句了事。其实,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多数一头雾水, 根本没明白老师所读的文章所云, 这样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探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老师将其改进为每期点评几名同学, 一学期里尽量让每名同学都能轮到一篇。可这样还是僧多粥少,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上问题, 归根到底是一个如何改变作文评改的传统思维的问题。为了让讲评不走过场, 真正发挥其作用, 教师要另辟蹊径——利用多媒体。每篇作文评改之后, 先挑选出几篇得失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其中成功的习作占多数, 也有一两篇在写作上出现典型问题的习作。之后, 将它们制成文档, 成功的习作打上作者的名字。在多媒体上讲评, 作品与学生面对面, 可感性强, 避免了老师“独奏”。具体操作时, 老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成功的作品, 将学生带入到作品中去, 然后让学生对着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问题的作品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要事先声明, 这是讨论、交流, 不是批评) , 可让学生先找出其闪光点 (哪怕只有一处) , 再组织学生进行“金点子”活动, 共同讨论如何加工润色就能使之变成一篇成功的佳作。这样, 作文讲评课上, 学生成了真正的参与者, 避免了只带耳不动脑的被动局面。在讨论中学生会很容易弄清楚如何写好要写的作文, 其间也已经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结束语: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 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 我们要勇于开拓, 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花朵,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切实做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志礼, 李德龙.写作思维训练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2]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策略;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素质是一个人学识、思想、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占据了重要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是目前作文教学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就目前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及初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来看,要改变当今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就必须做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

一、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受传统作文教学思维的影响,作文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阐述和诠释往往硬性地掌握在教师手中,而不是学生主体性的思考与选择。许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大多只分析、解读学生优秀的作文,而忽略了迫切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每个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写作中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空间,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使作文真正解除束缚,不再成为学生负担的手段。教师应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震颤,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和个性的表达。教师应在写作准备之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喜悦,不必用成年人的眼光和口吻过多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尤其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提倡写自由作文、观察日记、读书体会等,不限题材、不限主题、不限时间、不限文体等,对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大有好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作文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感受。

二、兴趣为师,快乐作文

德国教育第家斯多慧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我们应该采用朗读、张贴、课后传阅等方式,张扬每一篇优秀的学生文章;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激励性的教学环境中,快乐作文,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

三、指导学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背,积累素材

1.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

多读是一条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当承认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升学的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反映到作文中自然就借鉴少,内容空。于是,我就推荐征订一些品位较高、结合写作较紧,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报刊,如《语文报》《读者文摘》《作文》《意林》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既有利于语言积累,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拓宽了道路。

2.让学生动手,举办剪报、展报活动

笔者长期订阅《语文报》《文学报》《散文天地》《作文》等报纸杂志,常常把一些认为有价值的(主要是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和便于学生模仿借鉴的)篇章剪下来,每两周办一期剪报展览。剪报的内容比较广泛,有散文、随笔、时事评论、人物专访、游记、文体消息、新闻报道、微型小说、通讯、讽刺幽默、图片说明,甚至还有漫画,比较多的是各种报纸上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跳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脉搏,激浊扬清,说服力强,篇幅短小,像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在篇幅旁加上评注,有时还用彩笔圈圈点点,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

3.扩大阅读面的其他方式

可以在每堂课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美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资源共享,扩大阅读面。此外还要多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片段。多背,可以增加语言积累,不仅要求背诵的篇目要背,有些虽然没有要求背诵的部分,只要与写作贴近,也可适当、适量地背诵。阅读课与写作挂钩,即以分析课文来指导学生写作,讲评作文时联系课文,使阅读和作文既远距离结合,又近距离接触,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令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四、进行仿写训练

在新课改理念下,仿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正确认识“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使其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服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向他们提供优秀的例文引导模仿,范文的参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反映外在事物,表達内心感受,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在仿写中体悟佳作的成功之处,掌握思想表达、谋篇布局的良好方法,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示范文章的模仿,将不同文章的特征进行综合,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比如学过《春》《夏》课文,可以让学生也写《春》或《夏》,在模仿当中引发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思考青春和人生,进而体会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在仿写中提高创造性能力。当然,仿写训练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和完全以仿写来作为锻炼写作能力的手段,这样范文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写作的提高,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引导学生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自己思维和借鉴,学习才能真正实现通过仿写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学生作文的基础不同,爱好各异,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其特长,作文时可限定内容范围,放宽体裁方式。命题作文也可用同文题、不同体裁去写,只要能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目的,完成“观察—思维—表达”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语言,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景,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和一定难度的作文练习,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探索,用“新、奇”来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入手,发现优点多加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发展其潜能,使其作文水平螺旋上升。

六、倡导集体互评的作文评改方式

集体互批互评作文,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写作,扭转作文的阅读和评价权集于教师一身的弊端,使学生能够更清晰明白地正确认识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可以相互沟通修改意见,经过认真思考后,会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如果条件允许,不应采用一气呵成的修改方式,最好是选择渐进式修改策略,即全班修改、四人学习小组修改、两人学习小组修改、单独修改这一过程,也可交叉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充当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能够品尝到自主创作的快乐,体味到合作中成长的乐趣。与此同时,学生全员参加评改,都有锻炼批改能力的机会,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注意到好的作文应该是具有哪方面优点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认知和评改能力,节省了教师的批改时间,还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芬.新课改理念下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3]程翔.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J].中学语文教学,2007(5).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之我见 篇4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教室是老师的“一言堂”,讲台是老师的个人舞台任意挥洒,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长处,那就是便于掌握。但长久以来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主动,语文在其眼里就是认生字词,划段落,找中心思想,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这种学生不愿听,老师不得不讲的困境了。鉴于此,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有这样的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走出教学困境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教学。

何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组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团队,开展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这些理论性的叙述听起来不难理解,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体会揣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用心领会新课标中的精神。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首先要变。要把以前的“一言堂”改成“众言堂”,要从内心认同这种改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学中必须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允许他们说一些过激甚至错误的话语,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老师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正确引导。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被杜甫那种为天下人造屋的大爱所感染,联想到现实中的房价飞涨,忍不住对社会上的开发商,政府等有所抱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打击学生,学生能够产生这种想法说明其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房价的上涨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味的责怪某些人,要尽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在学习互助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语文课堂中解放出来。 另外,组建学习小组之后必须要有评价机制,我们教室墙面上有一张表格内容就是各个学习小组的得分统计,主要是平时积分课堂表现和考试平均分。根据平时上课给小组回答问题的多少给予相应积分,这样激发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性;以考试平均分衡量这一小组的学习互助方面做得怎么样,这样更促进了班内后进生的转化。也就是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以前的“要我思”变为“我要思”,把“要我答”变为“我要答”,将学习变成学生乐意而为的事情,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不自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

另外,在实施合作探究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有所不足。例如,让学生课堂探究发言可能会使教室乱成一锅粥,学生也可能会不着边际的乱侃一气而影响教学,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显示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而有序,这一点要必须做到。还有就是教学中如何做到探究,如果仅仅根据课本而简单设置几个问题,不尽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文章内涵,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深入思考,易于领会文章内涵。比如我在教学《梅岭三章》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在学生根据内容领会诗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英雄情怀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问题“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用“传”如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积极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同时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总之,新的一轮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认真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把我们自身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张明芹

★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论文

★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之我见

★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探讨

★ 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究

★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5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整天的写呀,做呀——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与之付出大相径庭,学生灰心、叹气,老师着急、头痛------

那么,怎样才能啃动这快“硬骨头”呢?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就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课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来当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做观众,在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来使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声情并茂的范读,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他们带到课文的意境中来。

2、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语音朗读、多媒体教学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3、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漫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是让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布置大量的思考题,使学生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时时处处进行培养

其实,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题得分率低,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忽视了现代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更为重视的是基础知识、文言文与写作 的教学。殊不知,选编进我们中学课本的这些现代文吸收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就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可以让学生尽情享受,可以说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使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对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切莫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教学它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它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媒体选择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三点:

1、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2、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非常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使学生变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上述的组合方法就不适用了。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当中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大大得益于恰当的电教媒体,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少慢差费”的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3、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只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要与学习者的状态相适应。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初次接触电教媒体时非常好奇,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习以为常之后注意力其中的程度便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春》时,我要求全班每人上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我校的校园网可实现校内联网和远程联网)将自己对《春》的艺术短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批改电邮之后分别发送回学生的电子邮箱,第二天语文课在电脑室上、学生在网上阅读到教师发给自己的邮件,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大增。此举有效地调低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二、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搞好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2、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都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的问题,“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时效果不太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明确了辅助教学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怎么辅”则要求课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使课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

三、合理的板书设计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运用课件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它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7

一、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养的提高, 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1. 重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是作文章的建筑材料, 要有意识地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材料词典 (如剪报本、摘录本等) ,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并反复阅读品析。有时不妨让学生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另外, 还应让学生时时翻阅品读、赏析感悟,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日子久了, 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到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这句诗也说明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应让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

2. 重生活感悟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南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真正要学写诗, 必须在诗外下工夫。学诗这样, 学文何尝不是?没有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 畅谈奇闻轶事, 蒲松龄怎能写出《聊斋志异》;没有自身曲折生活感悟, 奥斯特洛夫斯基怎能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生活中的细节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 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体验活动;鼓励学生要投身大自然, 捕捉大千世界的珍奇, 陶冶美的性情;引导学生要了解社会, 关注热门话题, 善于发现人生或社会中的动情点, 体味生活中的哲理。因为这些都可以丰富自己的感受, 提高自己的认识, 帮助自己积累材料, 从而为写作注入灵感。

二、注重学生情感的发挥

作文时, 很多教师强迫学生写某个题目, 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点, 所以使学生感到作文很没意思, 无形之中就导致其作文积极性不高, 作文水平低下。要想扭转这一现状, 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 接受作文, 喜欢作文。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表达, 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 也是一种心理需要。教师应告诉学生, 采用写日记的形式, 把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进行逐步积累, 不断丰富人生阅历, 这就是一种写作。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作文有一种积极的认知。同时, 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过程, 情有所感, 就会有所作。而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 让学生带着情感, 揣着自信去写每一篇文章,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

三、引导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贯彻落实“以真实为贵”的作文理念, 提倡写人记事, 说自己的心里话;提倡为真情而写。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健康情趣, 引导学生忠于自己、留心生活, 搜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表现真善美、假丑恶的话题, 以自己淳朴、真实的情感述说身边的人和事, 写出弘扬正气、歌颂美好、表达积极向上的健康情趣之文。平时碰到班内的真情作文, 教师要予以大力表扬, 并努力倡导向其学习。教师尊重不抹杀学生的健康情趣, 反对虚情假意、胡编乱造, 久而久之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学生的笔端。

四、积极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学生作文, 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大多是很随意的, 漫无目的地写到哪就算到哪, 写作前缺乏周密细致的思考和布局。那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的写作呢?笔者认为, 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第一步, 认真审题, 把握好文章的方向。第二步, 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 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 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 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 围绕中心选材, 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 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四步, 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 可详可略, 但一定要注意, 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第五步, 文学体裁的确定, 表达方式的运用。第六步, 修辞手法的选取,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第七步, 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 从全篇和局部都要有所考虑。第八步, 精心拟定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是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五、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的习作

作文评语往往是师生间心与心交流、情与情交融的窗口。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在作文评语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 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功, 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增强作文的兴趣和动力。如, 精彩的作文, 教师可在评语里说:“你是个有灵气、有才气的孩子, 读你的文章给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 它驱散了我身上的疲劳;立意出色的文章, 教师可这样点评:“你的立意与众不同, 想法独到深刻, 有味。”哪怕面对写作能力差、文章糟糕的学生, 教师也要去寻找值得表扬的点滴:哪句话、哪个词用得好, 教师就要加以情感性地鼓励点评“此句的运用真是太棒了, 妙用修辞, 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自己独特复杂的内心感受。坚持吧, 你会写得更好”……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用欣赏的评语给予学生信任、期待, 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 从而增强自信, 激发写作热情。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8

1.学生害怕作文,觉得“无话可写”。绝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学习任务繁重,整天被困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无暇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拿到作文题就不知道如何动笔。

2.老师教学时,指导不到位,命题随意性太强。老师和学生有这样的错误倾向:认为中考作文对学生的限制性少了,题目可以自己拟定,体裁可以自己确定,甚至作文的立意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决定,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没有必要对这些进行强化训练了。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使学生陷入了一种“不爱写不会写,更不爱写更不会写”的恶性循环中。

3.教师批改时,评语笼统空泛,不得要领。有些老师评改作文时,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评语过于简单,过于笼统,不能让学生从评语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

作文应该是一个自主创作的过程,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应该充满热情和兴趣。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把创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创作权交给学生呢?

一、统一命题,自主创作

基于应试作文是统一命题作文,所以在作文训练时,还是要以统一命题的文题为主。但是在统一的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创作的空间,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局限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关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的、机械的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要知道,考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所说的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写不必逼着他们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境或话题。

二、自主探究,突出个性

教师要利用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的思考、探索和发现。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那么学生永远都是在被动、消极的接受,就永远沿袭别人的老路,写作也就缺乏新意。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兴趣也就在此。自主探究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从而突出自己的个性。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

他们具有的这种想象力,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所无可比拟的,所以教师要引导、提倡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想象力表现出来。

三、积累语言,娴熟运笔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一定要剔除。优秀的作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的出色是重要的原因。

四、针对性评改,规范评讲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河南省正阳县彭桥乡中心学校 王进华

前几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推行的又与之前有了极大的改变,新课程语文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最大不同就是增添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和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的同时,却还来不及为我们前进的路上亮灯,一切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前进。

现实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一、应试教育之风依然盛行

在农村,升学率才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为此,老师们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合作探究、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与他们的思想土壤大相抵触。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成了他们的“遗弃儿”。

二、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基础参差不齐

在农村,学生不但经常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等不健康思想的侵扰,而且还会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青年的不良习惯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老师布置口头或书面作业根本就不会认真去做,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这里,经济落后,图书匮乏、网络不畅,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相对紧张。而且,教师对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人情、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流行时尚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校园中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资源也不够重视,总想自己一手包办,这样一来,本来就相对紧张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科学

老师们过于依赖课本,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自主性的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有的老师干脆把作文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级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部分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落实在打打闹闹上,教学策略简单机械,训练价值不大。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呈现的是虚假繁荣。

五、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缺乏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系统知识;二是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有的教师还不会上网、不会使用计算机;三是缺乏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知识,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所教学科的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四是不具有设计活动的能力,不了解和不能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不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面对这些教学现状,我们深思之余,认真分析,努力寻求良方,摆脱初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的教育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怎样才能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编写有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其话题主要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设计,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小结、延伸和综合运用,针对性和综合性强。所以,一线老师对综合性学习课不可有轻视之心,也不可随意、盲目地应付,更加不可省略不上。否则,要落实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因此,安排好课前准备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上网查资料,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到校内外收集资料,并明确组员职责、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等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自己也应多收集,用于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以保证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我们一些老师认为,乡村学校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其实,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的优点,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比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都是丰富的资源。比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等。在感悟大自然,体验生活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强,老师应因地制宜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为教学所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样,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不愁作文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写作方面,农村学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写出好文章。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适时带学生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再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在家里观察燕子的活动、花的开放、草的萌发,也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野地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认识、询问、记录,然后教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如日记、童话、寓言等)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熟悉的农村的认识。再者,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完全可以与城市学生的逛超市、旅游、上网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加以利用。

三、上好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课和综合评价课。

每次学习的准备过程结束了,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一方面博取众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参加展示的人员可人人参与,也可毛遂自荐,还可小组选派代表;展示的模式根据活动的主题确定,可以是文字及图片展示、情景表演、游戏、讲故事、辩论、演讲、朗诵、问答竞赛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课堂活动都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首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通常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即档案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备好一只袋子,将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查阅,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量化评分法。这一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都可记满分。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课标中指出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综合性学习的每一次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的评价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乡村,易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课堂上较难做到畅所欲言,对此,教师应借助语文活动课堂帮助他们学会理性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比如会喂猪,会种菜,会割稻,会做饭,爱劳动等,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锻炼胆量,敢于评价自己,敢于评价他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评价时,还应指导学生对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可从态度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学习成果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出学习活动的优秀者。评价方式要多样,角度要不同,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四、趁热打铁上好写作课。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被编排在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在积累资料,获取成果,收获体会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学生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对写作教学环节随意或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是残缺的实践活动教学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紧跟活动课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写作文,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系列活动,已经积累了不少相关话题的素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学生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贵州省独山县望城中学唐应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忽略了作文教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远远提不高,什么时候重视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深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是讲究科学,有目的,有计划,因人施教,方法得当,作文教学是有序可循的。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会逐渐提高上来的。

一、初中学生作文的训练,多是命题和半命题进行,以单项练习,仿写为主,以创造性综合练习为辅。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本中的单元为一小阶断,每一阶段中的练习,包括题型仿写,材料仿写,片段练习,然后有一次创造性的综合练习。如表现初中集体生活的作文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片段如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场面描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活动-------全校活动-------“惜别”,等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式地进行。通过这样的设计来练习,学生避免了“不会写”的苦叫,即使是较差的同学,也能沿着课文的架式写成一篇有所内容的文章。这样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下笔前的指导。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为什么写”,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指导学生懂得“怎么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鉴于以前忽视作文前的指导,只是简单地提出几点要求给学生,结果学生冥思苦想无法下笔,茫茫然不知所写,咬咬笔头一筹莫展的情况,而今注意了下笔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惜别》一文的写作,下笔前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此文,主要是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舍不得分别的事件(或是一个场面)进行条理以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场面描写表达出双方依恋之情,充分调动心理、动作、场面等描写手法,表达得生动感人。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我们生活中,难免有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的“舍不得分别”的场面,而分别时往往都会产生出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只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然后再指导学生懂得该“怎么写”-------这就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框架,注意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交待好记叙的要素,以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这样认真的指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勃发了写作此文的兴趣,把内容迅速地组织起来,不用很多时间就能把文章写出来了。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平常评改作文,除了用到的详细改、重点改、当面改、书面改等方式外,主要地的还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的习惯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据此,批改的形式有老师提示后学生自改、同座位交换改、小组讨论改等;评改的内容有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指出文章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找出自己认为文理不通的句子,当然能够改正更好;就作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出看法,写眉批和总批等等,都是渐次进行,逐步提高的。一般是,改前教师根据情况,从学生中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师边范读边评点,然后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全班性的议论评改。这样提供给学生(或小组)评改的范例,就可放手给学生去进行。例如教到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写完议论文习作后再自己找出哪是中心论点、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结构------引论是如何提出问题,本论如何分析问题,结论是怎样解决问题等。第二次又由小组评改;先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去眉批,总批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写作题材和生活积累,开阔了眼界,又能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生仔细批改文章的过程,也是辨析词语、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的综合练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的过程,一方面老师也能从改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减轻了负担,腾出了很多时间精心教改的问题,师生各得其所。

四、注意讲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命题、指导、批改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全面考虑,统一安排,是不能把作文讲评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的。学生批改完后,老师还要检查核分,作些必要的记录。凡习作中的通病,作些简要的记录,在讲评中提出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即可。一次讲评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集中在一两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我在讲评中一般都有计划做好的,讲评时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动的听众。有时让学生进行评议;有时先让习作者介绍写作简况(包括写作目的、构思、立意、选材等),然后在进行议论;有时刻一篇优秀习作以便让学生借鉴;有时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理论知识,等等。总之,讲评也要求多样化,不搞呆板形式,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不但懂得了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提高写作知识。

经过了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后,学生们提高了写作能力,语文水平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教育改革 新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中学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全面启动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培养主观能动性等。在如今的学校教学中,老师有着各自的教学方式,但是有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上依旧无法转变教学观念,使得阅读教学质量上得不到大的改观。有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会学”和“学会”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借助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相结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下面是我在近几年调查的一些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针对教学缺陷而在课堂中调整教学方式的实践,如有不足之处请予以斧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在如今的许多学校中,阅读教学不作为教学内容的必修部分,老师对阅读教学不重视,甚至没有开设阅读课,导致学生无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而是单纯地把文章让学生通读一遍,就开始粗略讲解,使得学生对文章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老师讲解的时候对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印象,严重阻碍教学质量。

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答案死板地讲解,认为学生答案和正确答案一样才是正确,不允许学生有其他见解,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和打消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4.老师无法将阅读教学树立一个完整的结构,无法制定出一个教学大纲。让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地使能力得到提升。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阅读练习作为一种能力的训练,长久下来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三、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能力的突破口”,如果不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只会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茫然的状态。思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然需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先让学生们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可以对于文章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层次阅读与分析,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里把文章分解分析得更加透彻。

在教学中,着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老师不能把自己所有的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比如我在教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去理解文中的一些情感。我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篇课文,在课堂中穿插讲述了普法战争时期的一些背景,让学生们先有一个大致的背景了解,创设了整篇课文的情境,然后学生就更容易去理解整篇文章。对于语句感情的把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将课文领会,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那些表现力极强、感情丰富的重点句子。比如我会让学生找出那些能够代表师生爱国主义感情的句子,例如:“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等语句。学生通过我创设的情境与引导,他们主观上去理解课文,能够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到实处,也侧面地使他们的感情认知得到升华,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是不会进步的。江泽民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们国家的创新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不竭的思想源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正处于新鲜的认知阶段,每个人对于课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疑义,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在课堂中说出来。我不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几十个人都是同样的思维同样的答案,那样只是拘泥于一个深坑之中,我希望的是跳出那个深坑,将各自的思维展示出来。比如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让他们谈谈各自的见解,如果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即使可能会与作者中心思想相冲突,我也会鼓励他,因为这说明他思考了。我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们分享各自的见解,加深与学生的互动,在一起探究的阅读教学中,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一起领略书本的广阔世界。

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只有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中单一地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灌输,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会在课堂中的空余时间,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去辅助我的教学。比如我在讲解《珍珠鸟》那篇文章前,先放了一段珍珠鸟的视频和几张图片,学生们被珍珠鸟的可爱的样子吸引了,都有了极大的兴趣。借着他们的积极性,我让他们阅读了文章,并且让他们带着“珍珠鸟的形态”“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它们?”“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去阅读,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对珍珠鸟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像作者一样产生了喜爱之情,因此更容易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需要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的时候,需要扩充一些文章或者诗词的时候,我会借助多媒体这个媒介,将所需要讲解的文章做成幻灯片形式让他们阅读,或者将问题制作成幻灯片让他们思考。这样省去了我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4.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互相提高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学生去品味重点字、词、句,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所谓“胸有点墨”,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去平时积累,然后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是对阅读教学的检验。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摘抄一些好词好句,作为一种知识去积累起来,然后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对于阅读的范围,要“精”“细”,这样才有利于将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与实践。

四、结语

总之,语文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所以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个流动的教学模式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情感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夙.创新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2005年第10期.

[2]谢福成.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刘秀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代语文.2005年第3期.

上一篇:补办入团申请书下一篇:项目质量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