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2024-05-25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共7篇)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1

(草案)

编制好“十二五”计划,对于实现我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政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现规划如下: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实现“特色产业名乡,生态经济强乡”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绿色白泥。到2010年,“十一五”规定确定的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五年来,乡党政领导精诚合作,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立足创新,转变作风,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0年底,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4.5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21%;工业总产值298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16%;财政收入2010年达33.8万元,年均增长率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448万元,年均增长率18.6%;粮食总 1 产达7326.12吨,年增长率15.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18万元,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72元,年增长率16%。乡党委政府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市级科协先进单位”、“市级妇联先进单位”、“市级统计工作示范乡镇”,县2006——2007年“四好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县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2006——2009年党建工作一等奖、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计划生育工作二等奖”等称号,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总量增长预期目标,全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乡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不动摇。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0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7514.57万元,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475元,提高到2010年的3572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2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33.8万元,年均增长182%;招商引资从2005年的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0万元,年均增长46%。连续三年完成县下达的偿债工作任务,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工业经济目标考核三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是争取项目资金1520万元建设赤水河环线公路;建成村级标准泥结碎石路28公里,改造 2 村社公路50公里;硬化通乡水泥路6.2公里、硬化场镇1.5公里。二是争取项目资金和筹措50万元,改造和新建白泥场镇供水站和菜板场镇供水站;筹措资金40万元,整治大堰30公里;争取和筹措资金40万元,解决旱山村4000人基本饮用水问题。三是争取和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境内20多千米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补助资金更换群众用电便压器6台;争取和筹措资金10万元,解决历史以来未通电农户60多户。四是争取资金200万元,大力发展光纤通讯、程控交换、光纤电视等现代化事业,普及率达50%以上。五是投入资金20多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个,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4个。

社会事业整体推进。一是争取资金40多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修建容纳45人的敬老院,解决“五保”老人老有所养问题;五年来发放资金300余万元解决农村低保户共5930人次;补助群众“九房”建设304户,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农户自筹资金900多万元;累计发放春荒、冬令款40多万元;城镇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累计解决480人次,发放资金100余万元;发放资金134万元解决农村“五保”745人次的生活困难问题。二是五年中,投入资金68万元修建菜板小学教学楼;投入资金36万元改善3所村小教学设施;投入资金140余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重大传染病预防和监控,提高处理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推行新农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数达到93%,累计报销330余万元。争取国债项目80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修建住院大楼、添置办公设备等;争取扩大内需资金17万元,自筹资金140万元建设村卫生站1个和13个村卫生站增添设备。四是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改善人口结构为核心,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投放资金2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和网络管理进行建设。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控在4.86‰,综合节育率85.13%,节育服务及时率100%,三查率98%。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就。共计解决7100多人次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3600人次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争取扶贫新村项目3个,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农户建房、饮用水、技能培训等;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00多万元用基础设施改造,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农户53户。六是劳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落实社会保险政策,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保率达100%。七是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好农村文化阵地,成立老年协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学习,充满和谐氛围的农村文化阵地。

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我乡一直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乡大力实施“三清”、“四改”、“五通”工程,切实抓好“七进”活动和“五乱”治理。通过实施“211”示范工程,努力打造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家园。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努力把白泥打造成“文明、和谐、富裕、生态”的现代新型乡镇。

二、发展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特色产业名乡,生态经济强乡”为发展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镇、两村、三线、五园”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导,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特色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安全维稳工作,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 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把白泥打造成为“生态、和谐、卫生、健康”的典范乡镇。

三、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每年递增20%以上----财政收入每年递增3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我乡各项社会事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四、“十二五”发展基本措施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特色引领,效益优先;成片推进,规模发展;组织运作,市场经营”为原则,充分发挥本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布局,重点加快“五园”(白泥村——蔺州三台土鸡养殖示范园,顺河村——无公害水果基地示范园,沙坝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园,菜板村——水产养殖示范园,全乡——返乡民工创业园)建设步伐。

——蔺州三台土鸡养殖示范园。利用本乡生态优势,以大菜公路(大田坳口至菜板)、白金公路(白泥至金星的沙坝村段)沿线为主,以人口村庄相对集中和放养场地宽的白泥村、顺河村、沙坝村为重点,形成蔺州三台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到2015年,以蔺州三台土鸡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蔺州三台土鸡种鸡培育基地和专用饲料加工厂,培育专业养殖大户20户,核心养殖示范户500户,年出栏土鸡产量达80万只,土鸡蛋达400吨,年出栏土鸡苗100万只,培育种鸡10000只以上。

——无公害水果基地示范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独特气候条件,把发展天然无公害脆红李产业作为强乡富民的一项产业来抓,通过采取政策推动促发展、典型带动促规模、科技拉动促增收、协会促动促服务等“四动战略”,使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将大沟头到菜板村、文光小学到沙杠公路两边这些最适宜栽种水果的坡地都种植上脆红李;在其他荒山、高山和偏远地区鼓励农户种植脆红李,使之成为退耕还林、生态观光和经济达到多赢的示范区。到2015年,投 资20余万元,培育优质脆红李树苗,种植脆红李1500亩以上,改良人生李1000亩,鲜李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以上。

——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园。根据沙坝村区位和地理优势,沙坝村距观文、大村和石宝等乡镇较近,目前观文、大村和石宝的煤矿都正在兴建当中,这几大煤矿员工均是万人以上,并且沙坝村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地势平坦而肥沃,光照充裕最适于种植海椒、黄瓜、茄子、南瓜、番茄、大蒜、洋芋、红苕、绿豆、莲花白等各类蔬菜,尤其是农民广泛种植的海椒又辣又香,是古蔺麻辣鸡的首选原料。到2015年,以专业合作社为助推器,新建6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新建种植大棚750个。

——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园。根据菜板村天然的地理优势,与贵州省仁怀市接壤,属赤水河畔山谷地形,气候较为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著名的零污染赤水河的支流菜板河蜿蜒流经此地,水质好适宜养殖多种鱼类。菜板坝拥有大面积相对平整的稻田,具备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养殖的理想条件。重点抓好“赤水河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完善相关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规模达400亩以上,创立并唱响“赤水河鱼”品牌。

——返乡民工创业园。在逐步实施以上四个“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回引招商力度,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提供优惠 8 政策,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全乡范围内逐步打造返乡民工创业园。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确保产业发展快速推进。全面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线”(白泥——金星、白泥——椒园、赤水河环线公路)为主,逐步推进乡、村、社公路的升级改造;以观文水库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利用白泥河、菜板河的水资源,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配合县上的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奋力突破交通瓶颈。完成“白金”公路的21公里油路改造工程,硬化赤水河环线公路17公里,打通白泥至椒园(胡二沟段)的连接路,争取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扶贫新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和升级,打通农村断头路50公里。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以观文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建设塘、池、堰、库、窖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解决“旱山村”人畜饮水及灌溉困难问题。以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维修、硬化全乡14口山坪塘和8条大堰,确保蓄水保水能力,解决旱灾经农业带来的损失。——加快水电开发力度。加快白泥河、菜板河的水电开发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白泥河梯级水电开发取得新进展,建成两河口电站,对卢塘坝、顺河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加大投入,改造老旧线路和输变电设备,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力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光缆直通行政村,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乡被县上列为全县重点打造的“五大新农村示范片”之一,即:“观文——白泥畜牧产业示范片”。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中有序”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一镇”、“两村”(白泥场镇、顺河村、沙坝村)建设,重点打造白泥、顺河、沙坝三个村,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厨、改水、改厕和改圈工程建设,加大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农村用户沼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环境优美、产业有支 撑、生活全面小康、民风民俗文明、自我管理有序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白泥。

——开展科教兴乡。进一步推进“两全普九”,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加强白泥中心校、菜板小学等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心幼儿园建设。强化农民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培训经费渠道,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度,为乡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健全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完善计划免疫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基本卫生知识。逐步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

——统筹人口发展。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十二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继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普 11 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加快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民政福利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就学、就医等权利。

——健全民主法制。改进和完善政府决策制度,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五年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乡为主导思想,破满破难,开拓创新,为开创发展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态、和谐、卫生、健康”白泥而努力奋斗!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3

以来,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入手,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的指导思想,以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职能作用,为我区法治化、和谐

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使全区的司法行政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五年来先后被市政法系统授予集体三等功,被市司法局评为“四个一流”先进单位,各项工作在市司法行政系统均位居前列。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一)以依法治区为目标,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断推进全民普法新进程

以来,我区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四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不断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以宪法和基本法律为重点,在全民中深入宣传和普及,围绕机关、学校、企业、单位、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普法送法活动,在普法形式上,以现代传媒扩大普法教育覆盖面,形成了高潮迭起的普法宣传局面。我们不断丰富“法律进社区”的普法内容,巩固和发展“六个一”工程,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站的作用,在各个社区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并为居民提供各种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我们以规范法律顾问工作和完善政府涉诉案件管理制度为抓手,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进程,当好区领导参谋,通过成立“区法律顾问团“,做好对政府涉诉案件的对口管理,为领导科学决策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做好了依法治区管理工作。我们还重点抓了普法依法治理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用局部实践有效带动“五五”普法的整体推进。

五年间,全区200余名法律工作者深入到社区解答法律咨询6000多人次,举办大型普法讲座80余场,听课居民5000余人,累计展出法律宣传板80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26000余份,承办政府诉讼案件30余件,为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实现了经济、社会、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中共沈阳市委的《沈阳信息》、中共辽宁省委的《决策与参考》、沈阳市司法局《法治之路》杂志、《工作研究》和《沈阳司法》简报,先后刊载了我区推进“五五”普法、开展“六进”活动和抓好法律进社区工作的经验做法。,由国家司法部法宣司司长肖义舜带领的“五五”普法调研组,特意到区万泉街道办事处永丰社区视察“五五”普法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对我区“五五”普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的5月我局在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做了《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情况的报告》,汇报了“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普遍好评。

(二)以“平安”为中心,规范基层基础建设,大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年来,我们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通过基层基础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的人民调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1、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展开。基层司法所是维护街区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底,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13个司法所的立户列编工作,抓好了“体制、编制、人员、职能、场所、经费”等六个落实,并全面规范了13个司法所的簿册档案,全部实现统一标签、统一封皮、统一目录、统一填写规范和统一管理,并根据各所人员分工、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和纪律规定等内容,统一制作了司法所工作流程板,累计投入3万余元,制作78块展示板,每个司法所的6块示板基本样式全部统一。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强了业务指导等软件建设和制度建设,明确了我区司法所的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了对司法所人员的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我们坚持建设、管理、工作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机制和反馈、回访机制,实行各项职能项目化,把考核工作作为司法所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 “双争四评”活动的开展,更加全面地督促工作,激发干劲,使各基层司法所较好地完成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深入、细致地推动了司法所的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司法所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我们的东站司法所、万泉司法所、文官司法所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规范化司法所、沈阳市优秀司法所,夏宁、李福霞、陈鹤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司法所长。

2、人民调解工作成果显著。五年来我们坚持 “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工作方针,先后开展了“三抓四防”、“万人大调解”、“双抓双促”等活动,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入手,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4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黄庭,平安黄庭,和谐黄庭,魅力黄庭”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战略,按照“农业做好,工业做大,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二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五年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国民生产总值4077万元,提高到8817万元,增长了216%;工业总产值由906万元提高到2263万元,增长了429%;农业生产总值由1565万元提高到2511万元,增长了160%;粮食总产量由3525吨提高到4477吨增长了127%;劳务收入由978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增长了306%;农民人均收入由2870元提高到3996元,增加了1126元。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06年以来,我乡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国家投一点、群众自原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全乡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投劳2万多个,水泥硬化8个村村级公路26公里,全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并且通过农民“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投资200余万元,投劳5000多个,水泥硬化组级公路33.7公里,通花村实现社社水泥路,新修泥碎路 14.8公里,全乡农村通路建设翻天覆地改观。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城乡面貌

我们按照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5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疏通阴阳沟10余条,新建垃圾池17个,投资10余万元新修垃圾填埋场。全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四)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

五年来,我乡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乡及农村低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加强计划生育国策的领导,全面落实家庭奖励、扶助资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0%以上;第六次人员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经济普查顺利完成;便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受理群众各类事项5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 100%,“五五”普法顺利验收。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继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项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农村基础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维稳、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够理想,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率很低。

二是全乡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快,工作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全盘考虑能力不强。

三是工业经济不强,工业项目不多,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缓慢。

(五)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五年来,我乡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关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德育工作,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始终坚持“执教为民”的理念,牢记“三个面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敬业、博学、善教、爱生”,五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二是加大财力投入,重视硬件建设。为了改善教育环境,向高标准的办学理念靠拢,我乡投入400多万新修“留守儿童”之家600平方米,教学楼一栋1100平方米,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更是各具一色,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六)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乡卫生事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五苗”接种率达9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每年以灭鼠、灭蟑螂为重点,春夏秋打三次“除四害”战役,新建卫生厕所20座,新修农村卫生站6个,营造了全乡“创卫”的浓厚氛围。同时,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卫生硬件建设逐步提高,投资60余万元新修住院部400余平方米,面貌改变,为患者看病住院创造了舒适的条件。

二、二0一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彩”XX县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全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稳粮食,调结构,农业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完成“三百粮食”工程。水稻3278亩(其中,三维强化栽培100亩,宽窄行条栽2800亩),小麦、油菜稳定增收,新增种植大户50户。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采取强力措施,组织专业队伍,坚持巡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禁止流动摊占道经营;二是规范交通秩序,禁止车辆乱停乱放,取缔农用三轮车非法载客营运8辆。三是规范卫生秩序,加大卫生投入,新增保洁工人1名,实行分段分人全天保洁,坚持每天清运垃圾,使场镇卫生清洁;四是组建专业场管管理执法队伍,加强巡查,对车辆乱停乱放,摊位乱摆乱卖,乱撑杆搭棚,流动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实施罚款处理,使场镇市场、交通、卫生、经营秩序规范有序;五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在全面加强整治的同时,对农村、单位分别制定了工作考核细则,落实了“三包”责任制,实行月评和不定期考评排位。

(三)、惠民利民切实保障民生

1.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为切实搞好农村城乡低保工作,乡上组建了专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全乡农村8958人,城乡181人,确保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2.切实搞好救济救助优抚工作。积极开展对困难党员、群众和病残老弱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活动,半年来,发放优抚、救济金 218400万余元,医疗救助25人,救助资金2万余元,尽量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3.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城乡低保专项补助等资金79.9657万余元。

4.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乡参保8165人,参保金额达16.3280万元。

5.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到农家,乡上组建了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切实做好家电下乡的各项服务工作,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我乡加大计生宣传力度,狠抓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强化计生工作措施,至10月完成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户,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2700余元,处理违法生育对象9余人,征收社会抚养费21.60万元。

(四)、抓安全、保平安、促进和谐黄庭建设

1.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签订责任书22份。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和宣传、执法治理“三项”活动,抓重点、攻难点、强整改、保平安,实现了全乡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促进了全乡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处,出现苗头早化解,特别人员重稳控,实行党政领导挂帅,建立“四包”责任制,有效遏止了非正常上访,确保全乡社会稳定,全年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村85件乡11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9件,及时办结市长、县长热线,调处、办结率达100%。

3.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做好防邪排查,帮教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综治街头宣传,印发资料61份。

(五)、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树立人人学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乡上成立了财务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全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会议,公示等形式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开公示,增强公开透明度。

(六)、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组织建设。围绕创建“五好”党委、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深化“三级联创”、“三村建设”,积极开展“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和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新发展党员12名。

2.思想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推动黄庭乡发展的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

3.作风建设。建立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实行机关干部包村驻村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工作作风纪律,坚持干部职工上班签到和轮流值班制度,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干部竟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

4.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则)和XX县惩防体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4份,严格执行《XX县国家工作人员十不准》,狠杀“五股”歪风,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重点是对重点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实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十二五”规划即开局之年(2011年)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是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关键阶段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农业为主线,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为起点,以安全维稳为关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建设“健康黄庭、和谐黄庭、生态黄庭”,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夯实品牌战略,积极鼓励石锣村、春屋村水果、辣椒、地瓜连地建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带动“九龙湖”休闲旅游项目。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以春屋村环库路硬化为中心,解决“九龙湖”周边公路畅通,人行方便,运输方便,带动旅游发展。其次全乡新打机井50口,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及灌溉供应。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才队伍,重点推扩养殖业、种殖业技术培训,提高种养业经济收入。再次以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维修全乡30余口山坪塘,确保蓄水保水能力,解决旱灾经农业带来的损失。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100余万元修我乡至XX县龙门乡公路,拓展视野,拓宽经济发展渠道,重点安装石锣村8、9、10组,春屋村2组自来水工程,解决500余人吃水难问题。

(四)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农村三职干部“述评述廉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财乡管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注重村干部的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抓好惠民工程的落实。认进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上,把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资金、信息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5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6

“十二五”打算

“十一五”以来,全市城市管理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全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情况

城市供水能力大幅提高,全市现有自来水厂13座,设计供水能力105万吨/日,在建水厂1座(市第二自来水厂,建设规模为每天10万吨工业原水和5万吨自来水)。积极做好水质改善工作,配套建设了市安居工程管道直饮水项目,实施了南郊自来水厂水质改善项目,建成国内首个10万吨超滤膜工艺深度处理水厂,大大改善了市民饮用水质量。城区居民水表“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进展顺利。报请建设部、科技部、环保部批准,将“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水专项,并确定某某市作为研发基地,“十一五”期间到位资金1800万元。进一步加大了燃气设施投入,民用燃气得到跨越式发展。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保障供应”的目标,积极做好燃气供应管理工作。目前,城镇燃气普及率99%。城市供热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热力行业主管部门,2006年3月,经市编委批准,在“某某市燃气安全检查监督站”牌子上加挂“某某市热力管理办公室”牌子。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大供热设施配套投入。积极推进供热计量分户控制改造,提前一年完成了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任务。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力度,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我市现有污水处理厂6座,设计日处理能力31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0.94%。在建污水处理厂2座,其中,某某港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日,预计今年年底竣工。仙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日,可实现仙河、孤岛两镇居民生活废水100%处理。不断完善城区排水设施,完成了弥河路工程、汾河路雨污水管线工程等,中心城区雨污水管线达804公里,建设排水泵站32座,排水能力达到255立方米/秒。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我市目前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共有5座,设计日处理能力880吨。在建项目1座,为广饶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位于县城北侧,占地44.56亩,采用BOT模式,设计日处理能力200吨。与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就建设某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洽谈。该项目规划日处理规模1200吨,一期建设日处理规模600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清理店外经营41000余户,取缔乱摆摊点、流动商贩53500余个,规范拆除门头牌匾5420余块,清理卫生死角7760余处,各类垃圾155000余方,清除乱涂乱画15700平方米,查处乱停乱放车辆12300余辆,规范大排档经营摊点14100家,城市容貌大为改观。环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全市道路保洁面积达2437.30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加591.3万平方米,保洁水平稳中有升。园林绿化方面,近几年随着黄河水城建设的深入,我市城市绿化突飞猛进,先后建成了清风湖景区、明潭公园及广利河沿河绿化等一大批绿化工程,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375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1443万平方米。城市节水方面,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工作,2006年5月,我市被原省建设厅、省经贸委命名为“山东省节水型城市”, 2007年3月被原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做好国家节水型城市复审工作。加快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中心城道路改造,先后实施了胜利大街北延、黄河路西延、南一路西城段等40余道路工程,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面积由1414万平方米增加到2049万平方米;各种桥梁由133座增加到194座。其中,中心城道路总长度达523千米,总面积1331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十三纵”的城市道路主框架。全力投入黄河水城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2007年实施了广利河西城城区段(黄河路至明泓闸)、五六干合排(西五路至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沙营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完成工程。2008年实施了老广蒲河截污导污、明潭公园、秋月湖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东城污水管线改线等工程。2009年实施了清风湖景区续建工程、广利河顺河道路暨岸线平整工程、石油文化节点、广利河黄河路节点和东二路桥节点工程及东城截污工程。2010年重点抓好清风湖景区完善提升工程和黄河水城水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城市拆迁,先后实施了体育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运河路、南一路、惠州路、北二路、机场道路等多项拆迁任务,没有引发任何社会不稳定因素,为黄河水城建设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组建了黄河水城管理办公室,开展水城养护管理工作。

二、2010年城市管理工作情况

2010年,市城市管理局组建以来,一手抓机构改革,一手抓业务工作,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成机构改革,搭建起了新的城市管理工作框架。按照“以工作统一思想、整合机构和人员”、“以创新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好机构改革和业务工作,既确保了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队伍不散,又实现了统筹有机运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26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行使,完成园林企业资质审核、燃气经营、排水许可、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等审批事项。二是探索建立了新的工作机制。打破原有市政、执法分散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四个“一体化”工作新模式。即,整合环卫、执法、园林、市政等方面人力、装备资源,实行市容管理一体化;同步实施道路建设与相关设施配套,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项目建设、市政配套、执法管理配合联动,实行重点项目建设一体化;建立统一指挥、规范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处理机制,实行应急管理一体化。三是行业统筹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加强行业指导,在全系统下发了6大类21项工作考核任务及标准,制定了8项行业工作规范。全面做好污水垃圾处理运行监管,开展了污水绩效专项考评工作,综合调度城市防汛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实现了城市安全渡汛。四是全市城市管理“一盘棋”的格局初步形成。针对不同时期,在城市管理系统集中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公用事业安全检查、环卫工人节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垃圾污水处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指标,纳入了全市综合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市政公用事业正常高效运行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始终坚持建设管理服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管理运营力度。城市供水、供气、集中供热运行安全平稳,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管养水平稳中有升。大力实施植物多样性改造,认真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定时对城区主干道路洒水除尘,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善。扎实做好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市政设施完好率、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严格规划监察,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处理。同时,围绕市民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改善水质,增加水源。针对黄河原水水质差的问题,采用先进的超滤膜组合深度净水工艺,建成了目前国内首座10万吨膜工艺净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106项标准,大大改善了市民饮用水质量。积极推进市自来水厂调补原水工程,与广北水库联网,使水库库容由640万方增至3640万方,解决水库库容小、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发挥行政职能,解决燃气供应不足问题。今年4月,城市管理部门接管燃气行业管理职能后,在全市燃气紧张,公交车、出租车加气难的情况下,主动与胜利油田沟通,增加供气指标,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加气难题。同时,组织编制了燃气发展规划,增强政府对燃气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实施便民工程,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围绕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创新思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施了登州路供热站增容工程,解决东城北一路以北区域供暖问题。协调油田,结合胜北社区热电联供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将西城30万平方米市直破产企业旧住宅区(免缴供暖配套费)和250万平方米范围内社会采暖用户接入集中供热系统。建成了胜利大街跨黄河路水系人行桥(即连接安居晨阳学校至辽河农贸市场人行桥),实施府前大街与东三路改造,及时修补了西城济南路、北一路、西二路、西四路等11条主干道路及宾平街(供销商场与商业大厦之间道路)、东城旧住宅小区出入口道路,开发区实施了南一路、沂州路等道路改造,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三)加强市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市政重大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骨架。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仅市城市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7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中就承担了4项。一是实施城市南展区道路建设工程。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拉开了城市南展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同时,加快实施汾河路、弥河路、天目山路、烟台路等道路工程,配套完善新建小区市政设施。二是实施城市景观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了机场大道东八路景观绿化、北二路综合改造、胜利大街(电视台至南二路段)滨河景观绿化,打造了城市三条景观大道,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三是建设广利河引黄补源和应急导污工程。市政府确定实施后,我们加紧施工,尽快投入使用,在广利河上游治污完成前,既解决广利河上游污水直排问题,又可为广利河补充黄河原水。

(四)加快黄河水城建设,打造高效生态城市品牌。一是加快实施清风湖景区亮化绿化提升工程。在清风湖景区安装以LED为主的各类新型绿色节能灯具1万余盏,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光源示范区。实施了清风湖景区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4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7300余株,其中大规格乔木1100余株,建设了清风湖冶园、码头、广利河胜利大街桥工程,清风湖景区成为黄河水城的标志性核心景区。二是全力做好黄河水城污染治理工作。在今年夏季黄河水城第一阶段(景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污染治理)尚未启动的关键时期,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排,广利河水体污染严重的现状,城市管理部门主动与环保等相关部门对接,聘请专家,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综合施治,广利河、清风湖及环城水系水质达到了景观水标准。汛期广利河行洪与污水排放、景观蓄水有机结合,与水利部门建立了科学的河道闸门启闭机制,达到了排除污水、存蓄雨水、改善水质的目的。三是加快城市水资源处理和应用。与哈工大联合组建了超滤膜研发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净水工艺技术。与北京碧水源公司合作,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大力推广污水资源化工程,解决污水问题,又可作为黄河水城景观用水。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我市作为全国首批22个“城市水环境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城市之一,列入11个典型城市行列。四是扎实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已经省初审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于2011年对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验收。五是积极推进中心城路灯节能建设改造。对43条道路原有路灯实施了LED节能改造,打造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五)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顽症,多措并举,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展了中心城别墅区乱搭乱建专项整治。自5月份开始,与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配合联动,通过规划许可、房产证土地证办理、开发商资质评定等措施,累计整治违法建设310户。住宅小区乱搭乱建问题得到全面遏制。二是开展了带泥上路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城市管理部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警等部门,重点对东城区域建筑工地、城中村、油田井场、大型货运车辆等集中整治,成效明显。三是开展了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面对户外广告设置凌乱、审批易发生不廉洁问题的实际,全面加强城市户外广告管理,制定统一规划和年度建设使用计划,组织公开拍卖,既规范了城市广告设置,又实现了城市资源的有偿使用。四是开展了重大活动专项环境整治。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等重大活动期间,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督导检查和协调调度,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展示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三、“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加强供水、供气、供热供应保障和安全监管

突出抓好供水、供气、供热工作,确保优质安全平稳供应。结合城市发展,实施南郊水厂扩容工程。全力抓好“十二五”国家水专项课题启动。按照我市高压天然气管网和某某市中心城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市域燃气设施和市中心城区天然气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多方面引进天然气气源,进一步满足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完成某某市中心城区热力专项规划根据市中心城热力规划编制,加快市域供热设施和市中心城区供热设施建设与改造,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推进既有建筑及新建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改造任务。

(二)加强市容市貌管理

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机遇,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抓好景观道路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制定道桥、路灯等养护管理规范和环卫保洁分级养护标准,建立城市桥梁安全检测机制。逐步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环卫作业市场,完善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资质管理制度,确保市容环卫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行机械作业率,力争“十二五”末主干道全部实现机扫。搞好环卫企业、景观照明企业资质管理。结合旧街道改造,实行高压入地,消除空中线网,净化城市空间。全面推行LED路灯照明改造,力“十二五”末争达到70%以上。规范环卫、路灯协会,逐步建立桥梁、城管监察等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重点规划好特色街建设。编制城市道路难点设置导则。并将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保洁要求等作出规定,向社会公示。通过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三)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

完成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指导各县区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和景观绿化工程,形成城区水道网。加强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广水面绿化,彰显我市湿地风貌。全面实施道路绿化,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形成城区绿道网。搞好花园式单位(小区)的建设和评选工作。开展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将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防护绿地纳入城市规划。建立全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提高公园绿地管理水平,完善公园设施,对现有公共绿地进行提升改造。

(四)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

加快污水处理厂特别是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处理工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搞好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经济、小型、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收费方式,提高收缴率。抓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垃圾收集、运输管理,构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按照住建部规定每平方公里建设一座的规定,“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建设垃圾转运站。在全市80%的干道上设置分类废物箱。

(五)抓好黄河水城建设管理

把黄河水城水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综合治污工程、水系循环工程、水源建设工程。紧紧围绕“保水质、保水量、保水活”的目标,积极推动水体污染治理、滨水绿化、垃圾清理、设施完善工作;雨水、中水涵养与再利用;水系开挖确权、土地整理工作,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确立的治水目标。加强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筹集建设资金,促进良性发展,稳步组建水城集团公司。

(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田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有“十二五”工作规划 篇7

和今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大陇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稳定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制定了“稳定、理顺、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和“优化农业、发展工业、激化商业、全民创业”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群围绕“十一五”发展的既定目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

这五年,全乡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在乡第二届一次人代会上,本届政府确定到任期末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到2011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206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实际完成情况是:2010年,全乡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8.1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70元,2006-2010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94亿元,分别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

这五年,是我乡民营经济克服各种困难,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工业强乡”理念的指引下,我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冶金压延、电子装配、服装加工、体育用品、渔具生产的五大特色产业。海陇钢铁公司在2007年投入200万元完成平炉技改后,成为我乡首个年生产能力过亿元的企业。金泰耐磨公司在取得ISO2000质量体系认证后,2010年又投入2000万元实施了万吨耐磨球扩建项目,1

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市场。海王(马鞍山)渔具公司是我乡惟一一家外资独资企业,公司2004年就取得了外贸出口自营权,公司开发的1000多个系列产品先后打入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并在日本设立了批发销售网点,以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稳稳占据日本市场。同时,这些年,乡党委、政府还充分利用本地留守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先后引进了豪远电子、启奥服饰、鑫隆服装等各类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数十家。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就地转移农民就业3400与人。2010年,全乡实现工业产值4.82亿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

这五年,是我乡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特色亮点纷呈,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五年。五年来,我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安全农业、特色农业,形成了以河蟹生态养殖、优质葡萄种植、大棚草莓促成栽培、蛋鸡和肉鸽规模养殖的产业特色。截至2010年,全乡水产生态养殖面积发展到3.1万亩,拥有万亩河沟生态养殖基地、万亩湖泊自然放养基地、万亩池塘精养基地。2010年通过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专家组评审,成为我省首个“中国河蟹之乡”。全乡优质葡萄生产面积发展到1280亩,年生产能力2000吨,利润突破1000万元。由龙大葡萄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夏黑”葡萄品种在安徽省首届优质水果展示与评比会上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全乡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拥有5万只蛋鸡规模养殖企业1家,5000对种鸽和2万只肉鸽规模养殖企业1家,养猪专业合作社2家,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全乡获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13个,获有机食品转换认证产品6个,注册农业商标6个,现有农业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规划启动了观光休闲农业,计划以我乡的特色农产品和水面为基础资源,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以沿途观光和 2

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形成“一轴四区”的观光线路(“一轴”:青大路沿线至双潭湖景区;“四区”:草莓采摘区、葡萄采摘区、水面垂钓区和双潭湖景区),积极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新景点。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9170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

这五年,是我乡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五年。社保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应保尽保,参保率达100%,参保人数31269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22679人,参保率为92.46%。教育方面。全面实施了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将原来的塘桥初中、大陇初中、新丰初中调整合并为大陇初级中学,将原来的两所中心小学、12所完小、1个教学点调整为两所中心小学、5所完小,继而调整为两所中心小学,同时清退了67名代课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使教育布局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继实施了4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面硬化工程、1.6万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自来水管网与大公圩中心水厂对接工程、南圩大桥建设工程、大陇排灌站建设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深入开展了“环境建设年”、“环境提升年”活动,全乡共建立市容环卫管理组织14个,配备保洁员61名,购置垃圾转运车63辆,建立大、小垃圾池543个,集镇新增垃圾桶60个,保洁员全部着装上岗,一日两清扫、全天候保洁和垃圾日产日清的卫生清扫保洁机制进入常态化管理。同时实施了农村卫生厕所改厕工程,五年累计新建卫生厕所3000余座;实施了生态村和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五年累计有5个村获市级“生态村”称号,有2个村获省级“生态村”称号,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正全面展开。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全面发展。完成了科技进乡村(社区)达标创建,实施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完成了8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8个村的农家书屋工程以及乡镇文化站建设工 3

程,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工程建设和12个村的村级一体化卫生室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方面。实施了霍村新农村旧村改造工程,按照“三改三整”的要求,完成了霍村自然村沟池清淤、改水、改厕、改圈等村庄环境整治,建成了两个厕所、猪圈集中区,做到粪便集中处理、集中利用;按照“以水衬景、以景落户”的规划要求,完成了村级主干道的绿化、亮化,铺设了4500多平方米的草坪,并植了树、安了路灯,进一步美化了环境。同时在村中心区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民的文体生活;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确定了村卫生保洁制度和文体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申请省级财政支农资金251万元,实施了霍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2010年我们为全乡乃至全县发展,全力实施土地置换工作,完成了301亩的置换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社会治安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面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的严峻形势,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综合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乡村组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和群众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实行了常态化管理。加大了重大矛盾纠纷的摸排和调处力度,妥善处理了南柘与塘南杨垛因水面纠纷引起的群体性械斗事件、韩村釜底港水面纠纷、双潭湖承包纠纷以及多起交通事故、突发性案件和老上访户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启动了“阳光村务工程”,“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得到有效落实。

五年来,我乡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计生形势依然严峻;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配套不完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流通、知名品牌建设等环节尚属空白,产业基础亟 4

待提升;休闲农业尚处于萌芽状态,资源优势亟待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二十字方针”任重道远;人民群众对乡村干部的工作满意度不是很高,机关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我乡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我市“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是贯彻我市“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呼应“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五年。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实现新跨越,成为摆在全乡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历史重任。为此,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清新形势,顺应新潮流,以“富民”为核心,以“生态水乡”建设为主题,以优化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经过五年努力,把我乡初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民富足、社会稳定的宜居乡镇。未来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继续控制在低生育水平。为此,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生态水乡”建设为主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我乡东濒运粮河,西依姑溪河,北望大青山,位于当涂县粮阜和渔业重地,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我乡农业产业特色明显,有河蟹生态养殖面积3万余亩,是安徽省首个“中国河蟹之乡”;有荣获安徽省首届优质水果展示与评比会一等奖的千亩葡萄园;有13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转换认证产品,是全县“三品”认证最多的乡镇。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本地及周边区域工业企业少,5

加上我乡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近年来,随着我乡生态农业、安全农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乡镇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具备了打造“生态水乡”的基础。立足后发优势,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生态水乡”,首要的是要做好科学规划,做到方向明确、立意长远、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群众拥护、具有可操作性。

2、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生态水乡”。要结合“生态水乡”建设规划,将“十二五”规划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项目包装,建立项目库,通过招商引资、鼓励“三资”参与建设、争取上级扶持等形式,积极开展引资、引智工作。同时,强化宣传,对外树立形象,对内统一思想,内外结合,形成共同打造“生态水乡”的合力。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千方百计破除项目融资难、落地难、产业不配套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生态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条件。

3、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以河蟹为主导的水产品和以葡萄为主导的果品等两个系列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本着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本地优势,水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促进河蟹稳产高效。双潭湖拥有万亩湖泊,且独自成圩,水质良好,是当涂县境内河蟹、青虾等水产品的最佳种质资源库,如果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开发,不仅可以解决我县主导水产品种植资源库空白问题,降低养殖户因种质资源混杂而引起的养殖风险,而且这里面也孕育了巨大的商机。水果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葡萄方面,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合作社和果农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力争五年内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0亩,为筹备葡萄采摘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在产业规模集中,积极创办现代农业(葡萄)科技示范园方面加大硬件投入;三是积极组织果农参加全省乃至全国规模的果品展评会,宣传推介和提 6

高我乡葡萄的市场知名度;四是加强良种良法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提高葡萄品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筹备葡萄采摘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同时“以葡萄为媒”,做好引资、引智建设“生态水乡”的大文章。

4、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我乡现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不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要积极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企业创新体系工程。按照“有科技人员、有研发经费和设备、有研发课题、有技术依托单位、有激励措施”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全乡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引导鼓励全乡成长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二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产品培育工程。帮助企业研究发展方向、发展战备,落实发展措施,尤其是对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的规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同时,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紧密型合作。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协调人才、技术、项目、融资、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民营科技企业真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宣传、保护和管理,加大专利申请、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申报力度,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的开发和保护能力。

5、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土地置换工作,切实解决土地要素制约瓶颈;着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日常化、长效化;着力推进农村违法建房整治工程,重点整治违规违法用地和乱占乱建行为,同时抓紧编制完善建设规划,加快新村建设和就存整治改造步伐,促进农民建房集中化、有序化和规范化;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四旁绿化”和房前屋后景观绿地改造,美化绿化镇村环境;着力推进乡村面貌改善工程,开展交通干道沿线综 7

合整治行动,加大农贸市场管理力度,完善道路交通标志和特殊区域警示标志,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做到秩序井然,管理规范;着力推进农村水源治理工程,全面整治农村河沟池塘,实施水生生物修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优化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

6、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今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乡积极响应全县在全省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省争第一、中部争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影响特别深远。

为此,2011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乡镇”为落脚点,全力实施特色农业的“12345”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而又因地制宜发展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科技领先型工业,巩固和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全面落实民生工程,努力做好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工作。

2011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实现工业产值5.67亿元,增长17.6%;农业产值3.54亿元,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6%,财政收入3840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增长12.6%;人口自然增长继续控制在低生育水平。

今年下半年,我乡将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推进我乡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我们将立足本地优势,把转移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护环境且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引进1-2个工业项目。要充分利用土地双挂钩的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陇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功能区,将奋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完成工业干道硬化工程。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用足用活政策,促其发展壮大。

(二)优化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我乡独特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全力打造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观光农业。积极打造、全力实施大陇乡特色农业发展的“12345”工程,紧紧扣住“做大做强蛋鸡养殖,全面开拓蔬菜基地,巩固提升水产效益,大力发展草莓种植,奋力拓展葡萄产业”这个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具体抓进度、抓质量、抓落实。

一是在现有富贵禽业蛋鸡养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有条件的农户加入同类行业,使全乡蛋鸡养殖规模今年达到10万只。

二是要全力支持南圩农业开发,围绕南京都市圈、马芜铜皖江城市带和马钢集团等人口集聚区的菜篮子供应市场,全力开拓 9

2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并为打入市场、占领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当年建成、当年见效。

三是充分利用“中国河蟹之乡”这个荣誉,通过科学投入、科学养殖、科学管理,全面巩固提升我乡3万亩的水产效益。乡水产部门要不断总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促进全乡水产养殖户年年丰收、财源广进,并使全乡水产养殖步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在昌龙草莓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发展草莓种植,力争今年达到400亩,以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拓展大陇农业特色,提升市场知名度。

五是在葡萄现有两大基地的基础上,奋力拓展葡萄产业,确保3000亩,力争5000亩。乡农业部门及各村都要开展广泛宣传,层层抓落实,确保葡萄种植面积落实到位。要求以百亩成片为拓展方向,不鼓励零星种植。政府将在今年新增的葡萄种植上每亩一次性补贴200元,以支持这项计划的迅速实现。这项工作要做到村村有计划,村村有基地,并作为对乡农口部门及各村的年终考核任务。另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就是葡萄示范区带头人要在供苗、供肥、技术指导上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使新增种植户信心足、发展快、效益高,使大陇葡萄对内做得活,对外叫得响,荣誉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再通过建设较高水准的“农家乐”,让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流连忘返,以此展现大陇特色。

(三)强化财政税收,确保经济运转。

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努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二是积极培植税源,提升财税收入 10

质量。三是严格控制行政性支出,努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四是继续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确保全乡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依法取得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推进孙赵新农村建设工程。要在全面总结土地置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土地双挂钩任务。将下大力气严厉控制乱占滥建行为,对置若妄闻、顶风作案者将追查到底,非法建筑一拆到底。将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促大陇至新生的环圩公路早日通车。同时,在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完善村村通断头路的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着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推进农村违法建房整治工程,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改造工程,着力推进乡村面貌改善工程,着力推进农村水源治理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优化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今年政府将重点完成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任务。

(五)坚决实行“村为主”机制,下大力气扭转计划生育被动局面。

要充分认识我乡计划生育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一如既往地痛下决心,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翻身仗。结合我乡计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早孕发现率、四项手术到位率、社会抚养费征收、两非案件突破等关键问题上下狠心、出实招、求实效。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包保责任制,坚定不移地坚持计生“村为主”方针,做到用铁的手腕紧抓计划生育不放松,严格兑现奖惩政策。

(六)全力以赴抓好社会稳定工作,维护一方平安。

进一步充分发挥乡村组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和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把治安隐患和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杜绝和控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11

对矛盾隐患要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对遇事推诿、工作不作为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恶性案件,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极个别煽风点火,煽动不明真相群众聚众闹事的为首分子,坚决依法打击,绝不姑息。

(七)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做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协调各方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深入推进“阳光村务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以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为主线,规范和落实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严格实行村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确保村级公共权力阳光规范运行。要保持工作连续性,妥善安排并顺利开展好乡村两级的换届选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新农保工作任务。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紧紧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省、市、县安排的民生工程。同时将统筹推进武装、宣传、水利、民政等各项工作,做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八)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干事创业中体现出自身价值。在全力推动大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全乡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以火热的激情,抢抓机遇干事业;必须拿出拼的干劲、抢的速度、争的意识,去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各项工作快速、和谐发展。

一要做到“想干事”。“想干事”是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觉悟和境界。实践证明,一个人工作中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取决于是否“想干事”。要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去“想干事”。时时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工作放在心上,尽职尽 12

责,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要以对自身价值负责的态度去“想干事”。要树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观念,要形成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意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研究工作,反复权衡优劣,作出科学决策,全力付诸实施。

二要做到“会干事”。“会干事”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个人光有“想干事”的良好愿望是不可能成就事业的,要做到“会干事”。一是思路要清。我们必须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始终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要经常分析工作形势,在工作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推动大陇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决克服工作中“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随意性,做到工作有计划、有主见、有创新、有佳绩。二是任务要明。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精通业务知识,要把责任重于泰山化作实际行动,要清楚知道今年干什么,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同时要做到各项工作统筹兼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把细节考虑到位,把工作落实到位。

上一篇:在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XY苹果助手闪退修复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