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2024-06-22

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共13篇)

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篇1

在这六天的研修过程当中,我每天都看视频,写作业,修改作业,参与讨论,自己感觉过得很充实愉快,也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感到欣喜。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看到的每一篇作业和老师的留言中都流露出积极向上、乐观求知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状态对老师们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只有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知识来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指导教学。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知识能力欠缺、不思进取,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综合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吸收经验,自身不断的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

通过这段的培训学习,我了解到“微课程”、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技术资源。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将依据教育教学原理、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建立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篇2

“叮呤”,一声轻轻的脆响,电脑屏幕一角弹出《城市建筑》约稿邮件。点击打开——关于“我的2014”,主题“旅行”。

旅行,似乎算不上一个典型“专业”话题,却隐隐地感觉有趣。遐想,发呆,下楼,吃饭,路经工作室楼下书店,不经意一瞥,一本书躺在那里——《再不远行,就老了》,作者叫王泓人。拿起翻阅,原本先入为主以为的“先生”王泓人竟是位八零后姑娘。瞬间,我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没资格讨论“旅行”了。

但显然,王姑娘所言武断且悲观了。建筑师对旅行的热情绝不会随年长而衰退。每逢长假,微信“朋友圈”中充斥着碧海蓝天、椰林树影,当然还有高大明亮的空港车站、令人垂涎的世界美食。建筑师的旅行,将休闲漫游与业务锤炼紧密结合,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提升自我修为的必需功课。此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百多年前那位著名的青年“驴友”,瑞士人让纳雷(Charles-Eduoard Jeanneret)的名字。

1907年9月,刚满20岁的年轻人让纳雷背上行囊,开始了横跨欧洲的“壮游”(Grand Tour)。从事钟表装饰的父亲嘱咐儿子在旅途中一定要仔细观察建筑,可年轻人却更希望这趟旅行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虽然曾学习钟表装饰的他成绩优异、手艺精湛。让纳雷在旅途中与家人持续通信,不断地提到他为之倾倒的色彩、雕塑、光、乔托、米开朗基罗……

故事若向后自然发展,结局或许同样精彩——年轻人吸收了旅途中的艺术养料后不断提升技艺和修养,勤于练习,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敏锐、细腻、技法卓越的画家。然而旅行途中几行印在旅行手册某页一隅的短小文字,改变了让纳雷同学的一生。这条指南,吸引他前往距佛罗伦萨西南三英里的伽卢索(Galluzzo)山区,参观那里一个建于14世纪但人迹罕至的修道院。就是这个修道院,触碰到了这个年轻人内心深处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东西。

“我发现了一种解决居住问题的独特方式,”那天晚上,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然而,人们恐怕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景观了……那些修道士是多么的快乐!”伽卢索的独特空间布局震撼了让纳雷。“我看到,在和谐的托斯卡纳乡村,一座现代的城市闪耀在山顶,……连续的环状宿舍形成了华丽的景观。每一间房间都可以俯瞰平原,并且在较低处开口通向一个围合的小花园。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愉悦的居住方式。”

旅行激发了让纳雷心底的激情,1910年,他结束旅行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艺术学校,随后受学校之托再次去往柏林研究德国装饰艺术。他在德国接触到德意志制造联盟,并结识了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罗(Luding Mies van der Rohe)几位今天听上去如雷贯耳的人物。

10年后,让纳雷借用外祖母的姓氏,开始自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2年,当柯布西耶设计自己的第一个住宅(未建成的Immeubles Villas)时,他仍旧深情地回忆着当年的伽卢索。

这就是那个被柯布西耶自称改变了余下一生的旅行。

显然,柯布西耶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从旅行中成长的大师。在众多著名建筑师教诲年轻学生的文本记录中,“旅行”几乎成为他们一致推崇的重要学习方式——亲历场所、感受空间、触摸材质……那才是最好的课堂!

二、我的旅行

以如此奢侈的篇幅大谈名师足迹,明显有跑题之嫌。好在本人早已过了那个不得不揣摩作文阅卷标准的年龄——但那其实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不幸几乎全被挥霍到浩瀚题海中去了!今天,即使心在作痛,却也只能向那个“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岁月虽无法逆转,但可永葆年轻之心。旅行,成为工作之余滋养心灵的一次次幸福的奢享。

我心中的旅行,通常得远离日常熟悉场景,投入到相对陌生或极具反差的空间。这些年,旅行对于我,犹如呼吸一般必不可少,但我并未将其简单视为阅读建筑、扩充案例的职业训练,而是如久陷雾霾时需要清澈空气的迫切。繁重、奔忙,充斥于心的各项事务需要有一次次放空,以能量满满的内存迎接下一次崭新的开始。

喜欢驾车旅行,因为自由。公务出差,时间已被精确安排,从A航站楼到B航站楼,开会办事,几乎没有兴致和时间逗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每年寒暑两季,我都会尽最大可能,与家人或好友,用车轮丈量每一寸道路,感受乡土“细部”。2013年夏季的西北四省、2014年春季的云南环线和夏季的川黔桂湘渝。每一次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引擎轰鸣的时候,一场探索便已启程。

2014年仲夏一天,高速路口集结。两辆车,三家人,迎着朝阳进发。成都—贵阳—凯里—西江—肇兴—桂林,既饱览大地风景,又享受驾驶乐趣。在西江,领略强大市场经济推动下的古苗寨建设“新貌”;在肇兴,感受侗族人民传统而现代的生活方式;黔桂交界,体验市政建设滞后崎岖艰难的山路;在桂林,亲历国际旅游名城的火爆和个别人的蛮横霸道……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中国。我的兴奋不是来自对这些著名“景点”的拜访,更在于以这样无缝、线性延伸方式进行的丈量和体验。贴近地面,感知温度,岂是天上轰鸣掠过的航班所能体验到的?

数日后,桂林启程,直奔湖南怀化,计划停留一宿后直返重庆。西南多山地,虽高速公路建设迅猛,依然尚存大量空白。自贵州开始,道路崎岖、沟壑纵横。高速公路遇山开洞、遇沟架桥,一路风景不断。从桂林至湖南途中,蜿蜒山路让人陶醉。由于时间并不宽裕,原计划从桂林至湖南再到重庆一线以赶路为主、游赏为辅,未曾想,这次夏季之行最为深刻的体验正来自于这段本来计划匆匆赶路的途中。

进入湖南境内,天色逐渐阴暗。不多时,豆大雨点开始撞击前风挡玻璃。雨越下越大,无奈还是停留在服务区休整等待。查看手机,距离怀化数十公里的洪江,有一个“古商城”。恕我孤陋,之前并不了解。有文字简介“洪江古商城……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现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1)、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似乎很有意思。到底是直奔怀化,还是前去此地?稍作犹豫后决定:去!

雨势稍小之后继续出发。拐出高速,驶入小道。幸运的是,在驶入小道不久,雨渐渐停住了。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所有人的心情逐渐放松,开始谈笑风生。路上虽遇几处道路半幅垮塌,小心驶过,还算有惊无险。天色将暗时,顺利抵达目的地。

古商城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隐匿——存于洪江这座看似极为普通的小城之内。将车停在一条日常街道旁,我们步行进入一条窄巷,一个旧时小镇迎面而来。一色青瓦灰墙的窨子屋飞檐翘角、雕龙画凤,错落有致。我们没时间全面探究“七冲、八巷、九条街”的独特格局,但见商城内青石板路和码头顺应地形、蜿蜒迂回,已大呼过瘾。清末民初的门匾、门联、石雕、石刻随处可见。与不少已经名声在外的名镇名村相比,这里最为难得的是依然存有真实的生活和大量百姓居所。我们漫步、品读、拍摄、讨论,孩子们追跑嬉戏,凝固了旅途中不期而遇的一段快乐时光。

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在古商城用完晚餐,已是黑夜。打开导航,向着怀化市区出发。怀化一夜,清晨再出发。途径矮寨大桥,又有一个意外收获。在大桥附近的苗寨,享受了几个小时的田园空气。跌宕的沟壑山峦与平整的高速公路相遇,令人过目不忘。时间所限,从湖南到重庆,一路不能再停留。看着沿途路牌一个个地名闪过,心中不免惋惜。夜抵重庆时,已累得几乎直不起腰了。

可惜这样苍白的文字描述,将真实感受折损十之八九。还记得2013年夏天从青海湖到德令哈一路两侧苍凉的景象,暮色的降临在天空上演了一场色彩奇幻的云景大片,从五彩斑斓到深邃幽蓝。那一刻的美,让人不禁眼眶湿润。坐在副驾驶的朋友举起相机狂按快门,看到屏幕的回放时又不断叹气没有实景的美丽。我一边安慰他,同时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把这景象刻在脑海里!海阔天空,云卷云舒,畅快淋漓地都融化在眼前的自然胜景之中。

三、风景,不容错过

“闲行闲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甚么功果?”五百年前,文人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曾写下这句词。面对人生,古人常有今人难企及的自在之感——“自在”即“心理之自由”。法国人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曾从政治权利视角在《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一书中讨论了自由话题。[1]不言而喻,自由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弥足珍贵。古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亲友远行,便意味着长期离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蜀道、天堑、崇山……横亘在古人面前的地理障碍数不胜数,但古人心中的自在,又岂是同时拥有手机号码、微信账号、微博账号、QQ账号、电子邮箱的今人所能体会的?!手机、网络、飞机、高铁,使现代人从信息自由到行动自由都得到古人无法想象的“技术支撑”,然而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与交通联系也使得时空急剧压缩,结成一张稠密大网,让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发达科技能带来物理层面的自由,而精神层面的自由,仅凭科技是难以实现的。相反,过度发达的信息与时空移动方式,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束缚和依赖。

旅行,便是为了这份自在,哪怕短暂。对于旅行,不必刻意、功利,甚至攀比、炫耀。从“身游”升华至“心游”,才实现远行的真实价值。年轻的柯布西耶在旅行中完成了数百幅速写,拍摄了大量在当时来说颇为昂贵的照片。甚至可以说,旅行成就了一代大师。现在,当镜头被低廉地整合进手机,我们早已不认为存留图片是多么困难而又珍贵的事情。事实上,最有价值的头脑意象(image)不是影像(picture),而是感觉。有些感觉,非要前行在路上、在远方才可获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远行都似乎在追随和寻觅着某些记忆和传统。它们已被我们搁置和低估了很久,如今却以深入骨髓的力量提示着我们心随身至的轨迹,神奇而幸福。

这几年的私人时间,我更愿意以“匍匐前行”的姿态去触摸中国土地的多样和细腻。无论足迹远近,旅行之于生活,更是一种态度:坐以待毙,还是奋力前行?多年前,谭咏麟的一首老歌里唱道:“经过长长的旅途我终于惊醒,错过多少沿途的风景”,生命,正是一场旅行,或长或短,沉睡也好,清醒也罢,我们其实一直在路上。

摘要:旅行作为建筑学职业训练、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绝大多数建筑师喜爱且必经的成长环节。旅行过程不仅能够获取来自真实场所的实际专业信息,更能作为调节身心的重要方式深度参与到建筑师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旅行,建筑师,建筑学训练

参考文献

我们一直在路上 篇3

OUTDOOR:请您说说这些年对您影响最大的登山活动。

次仁桑珠:我是2008年担任公司领导工作的,担任了2008年卓奥友峰登山领队,2009年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登山领队,2010年珠峰和卓奥友峰登山领队。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2009年珠峰山难事件和2010年卓峰雪崩事件。这两次登山活动,我都是领队。2009年珠峰登山活动中,第二组登顶下撤时突发了吴文洪体能衰竭无法下撤的事情,我当时在北坳营地进行现场指挥,我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在大本营留守的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请求他的支援。当时就对吴的向导做出了留守待援的指令,我立刻带领组救援队,从北坳营地出发,攀登至8650米处,从手持电台里不断听到向导的报告,一直到宣布救援失败,在那十多小时的持续救援中,我们甚至带上了高压氧舱,虽然我们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刻。

那一次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成绩,一次登山季节带领近20名客户成功登顶。我们从这次事件也总结出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要用我们职业的经验帮助客户判断他的实际状态。协助他作出规避风险的决定,并且要恢复领队的绝对权利。

2010年卓奥友峰,因为天气的原因,降雪量超出预期。修路组遭遇雪崩,造成2名向导重伤,5名轻伤。一直到登山季节结束,我们也没有获得再次登顶的机会,此次活动宣告失败。

商业登山活动是以登顶作为成功的标志,但是,我经历的失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说攀登和人生一样,都是一个过程。那么安全就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不能接受有些尝试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结果。永远不能。

2010年珠峰登山活动中,我在8750米阻止了5名客户,因为他们超过了规定的关门时间,的确再过两个小时,他们都能登顶,但是我没有把握把他们带回大本营,我很清楚这些客户对我的埋怨和不理解,过了一年我想说:对不起,我做的对,我不后悔。

OUTDOOR:圣山探险建立的十年里,一定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请您评价一下,现在的服务水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次仁桑珠:圣山探险是为解决西藏登山学校毕业学员就业的问题所建立的,公司每年也从登山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支持登山学校持续办学,公司从2001年建立一直到2006年第一次独立举办商业登山活动,其中5年主要是以劳务输出方式向国外登山队派出高山向导和协作,让他们直接在具有国际商业登山管理经验的公司里去学习,这些在登山活动中取得的管理经验非常重要,主要从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方面,我们得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但是一贯沿用照搬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根据我们国内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

比如在登山活动中,我们的餐饮服务主要以中餐为主,辅助西餐。我们陆续派遣学员到成都的四川烹饪专科学校去学习川菜和西餐。我们现在有一批具有三级川菜厨师证书的高山厨师,他们在各个营地,可以提供多达30多个品种的菜肴。

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服务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同行标准,比如在向导方面,我们在做到一比一的同时,还增设了备份向导,国外一直是一比三。

在高海拔探险活动中,我意识到客户心理需求也需要更多的关注,我们除了详细掌握客户在各个登山阶段的体能指标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客户心理的干预和指导。因为有些客户因为把登山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那么不可避免会对自己有一些心理暗示,夸大了自己的体能状况,在极度条件下,这会造成很大的风险。我们在分组问题上,会采用抽签的办法,尽量做到公平。

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扎根青藏高原,做好现在这些服务项目,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好。圣山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公司的从业人员都很年轻,但是我们希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务标准,为更多的登山爱好者提供优质和安全的探险服务。

OUTDOOR:您同时还担任西藏登山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工作,从登山管理中,是否会将发现的问题在登山教学中进行一些调整?

次仁桑珠:西藏登山学校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际,已经非常完善,但是随着登山条件的不断变化,我们也要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喜马拉雅山区近年来秋季登山季节降雪量在不断增大,在些高山营地地况和地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加入对个别山峰特点区域需要掌握的器械知识和地况地貌和气象知识。

在登山教学中加入实际救援预案的内容,在法国高山救援内容基础上加入适合喜马拉雅山脉特点的内容。每年去山峰实习的学员都要进行救援预案的演戏。

OUTDOOR:企业都会履行一部分社会职能,圣山探险在所处的服务行业是如何做的呢?

次仁桑珠:圣山探险是西藏自治区内一个合法注册纳税的服务性质企业,公司成员绝大部分都来自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民子弟,他们每年的收入也会对家庭有所帮助,公司的一部分职员在拉萨买房安家,还有职员在做一些茶馆和旅馆的生意,只要不影响工作,我们一直是支持的。

在登山季节,我们需要大量的营地工作人员和物资运输人员,我们和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政府合作,每年雇佣大量的营地服务人员和牦牛工,事实上也为当地的经济作出了贡献。

随着登山活动的进行,当地出现了以观光旅游,餐饮旅馆、高山运输和营地服务多种形式的商业形态。

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由西藏登山队主导的西藏高山救援体系,公司的高山向导每年冬季都要参加西藏登山队组织的高山知识培训,也派出向导参加一系列的高山救援演练活动。

OUTDOOR:请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圣山十年的路程。

我们一直在路上诗歌 篇4

我们一直在路上,与灵魂相约,共赏风景,描摹着未来,寄予着希望,看荷莲花在夏夜里倾情地绽放。

我们一直在路上,携手并进,共写辉煌,一路捡拾着美丽,一路放声歌唱,一路赏花儿的娇艳,一路闻小草的芬芳,把欢乐的种子撒向苍茫大地,撒遍沟野河床。

我们一直在路上,尽赏西子湖畔二十四桥美丽的人间天堂,十里长堤述不尽奇闻轶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在心中久久激荡。

我们一直在路上,走近世界屋脊,看虔诚的圣僧手捧着洁白的哈达,神情庄重的诵经理佛,凝望天山之颠的雪莲花氤氲着熠熠四射的金光。

我们一直在路上,怀揣梦想,伴着真情,带着渴望,共同拨动四季的音符,随奔涌的河流一路跳跃着,奔向远方……

我们一直在路上,看天安门城楼上的五星红旗高高的迎风飘扬,看骄傲的共和国不断的茁壮成长,尽显大国风范,威震四方。

我们一直在路上,点亮生命的火把,手拉着手,踊跃前行。为了心中的那一片圣洁的土地,为了美好的共同的理想。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篇5

其实有时不用所谓的美丽,不用所谓的智慧,只要勇敢就足够了。做人,一定要有血性。不卑不亢,不惹事不怕事,直面人生,因为头上是天,脚下是地;敢恨敢爱,敢面对敢负责,简单清爽,因为覆水难收,错过难回;是哭是笑,是倾心是疏远,明明白白,因为一生只有一次。血性,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准则,做人的品质。

有血性的人,胸怀会更宽阔,人生会更灿烂,生命会更精彩。任何事情,总有答案。时间,既公平又不公平,因为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心境不同。时间,既能把感情磨砺的纯真透明,也能把感情模糊的支离破碎,因为往往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间,造就惊喜,造就永恒,也造就传奇,那是因为不离不弃。

有时候放逐于时间,并非懈怠,并非躲避,并非无奈,而是一种坚守,一种距离,一种责任。音乐,如风,如水,如诗。世界,有音乐,才多姿、才多彩、才美丽;岁月,有音乐,才快乐、才忧伤、才静谧;生命,有音乐,才执著、才无悔、才永恒。懂得音乐,就是懂得人生;懂得人生,就是懂得自己;懂得自己,就是懂得幸福。

让音乐静静起伏,缓缓入心,默默涤荡,伴我们一直在路上。捻一缕清风,让岁月如水,染白双鬓,浸满沧桑;着一袭青衣,让人生如烛,涤荡阴霾,浅释尘缘;叹一声禅心,让生命如花,静默绽放,馨香弥留。指尖流动的风景,是秋叶在辗转,在飘零;刻骨铭心的情怀,是秋雨在潸然,在泣下;月色小舟,无人来渡。物是,是否人已非。物非,是否人还是。物非,是否人也非。

心灵的旅行我们一直在路上散文 篇6

生活中太多烦琐,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刻意为自己的内心腾下一片天地,感悟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夺去了什么!一边梳理,再一边总结。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我想,每个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拥有着不同的心态,而这心态也许就源于人们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我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健康的成长,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沐浴最温暖的阳光,吃最可口的食物,就应该去感激大自然,感激伟大的父母赐予我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能与生命的意义相比较呢?秋日里,在阳光下飘飞的落叶,都会有几秒在枝与土之间的逗留,再入土为肥,滋补树的根系,这就是叶子对大树滋养的感恩吧!物竟如此,何况人也?当一个人懂得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万事万物,即便看庭前花开花落,也会明白珍惜当下才有真正的意义。

长久以来,我都在寻找如何在这嘈杂的尘世间营造平和心境的方式。读书、听音乐、散步,或用文字来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切身感触:在学生时代,我们喜欢在笔记本上抄写一些名言锦句,激励自己,或者写一些随笔,得以释怀。可是等我们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这些就渐渐搁浅,生活环境改变了,心境也就不同了。因为写文字是不能心浮气躁的,是需要安静,需要灵感的,没有一种祥和的心境,动笔都难。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动力,主见和观点,不要总是去看别人怎么做,不要去羡慕,效仿甚至嫉妒别人,因为这些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给自己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然后奋起直追,才会可能有动力,步步为营,脚踏实地才不会被别人言行打乱阵脚。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乎的并不是目的.地和沿途的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在一声啼哭中开始,在亲人的哭声中结束,哭是起点,也是共同的终点,喜怒哀乐,贯穿了每个人生命的旅程,人的第一声啼哭,是对陌生世界的恐惧,也是为即将开始的人生之旅壮行。“感受过春的浪漫,方知秋的深沉,领略了夏的热烈,才知冬的冷静,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方能感受江南的温婉多情,见识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才能体会草原的博大辽阔,放飞心灵,在思想的天空自由翱翔,以文字为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继续着心灵的旅行,我们在路上。”

冰岩作坊:我们一直在路上 篇7

这个以汪海兵的网名“冰岩”命名、致力于校园web开发的技术团队,曾荣获“微软杯”全国高校网页设计大赛一等奖和“华为杯”网页设计大赛冠军。在成立至今的短短10年里,他们始终走在全国高校web开发团队的前列。“冰岩”这一名字,也伴随着“华中大在线”“在线ftp搜索”“DiggCD”“手机版华中大在线”等品牌,为教育网内诸多用户所熟稔。冰岩作坊所维护的华中大在线,日流量逾十万,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门户网站;其自主研发的在线ftp搜索系统,跨越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用户群体,可查询教育网内2000万条数据,日均流量逾万;冰岩作坊开发的“手机版华中大在线”,让华中大的学生可以不需任何费用,通过手机检索校内图书馆资源,以及教室、自习室的使用情况……

成长篇:起于平凡,追求卓越

1999年7月,时任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第21届团长的汪海兵在北京实习。一次郊游,他和同伴提起了做校园网站的想法。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在千龙新闻网的实习之余便常常“开小差”——为自己和伙伴们的校园网站之梦“深谋远虑”。

汪海兵介绍说,当时,各大报社已有了网站,网络版“报纸”将是发展的趋势。学校也在大力支持网络建设,校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对外宣传的重要部门,也应该建立一个网站。而且,互联网容纳海量信息,网络新闻不受报纸版面限制,可以为记者团团员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当年8月,不等开学,汪海兵就将办网站的想法向学校作了汇报。

一路绿灯。很快,房间、设备迅速到位。“开站元勋”高峰回忆道:“‘华中大新闻网’六个隶书大字在华中科技大学校报编辑部一侧的墙上显得格外醒目。而它的下方,是一行小字——‘冰岩作坊’,一个以汪海兵网名‘冰岩’命名的网站制作与维护团队。”

那时,中国高校互联网方兴未艾。刚成立的冰岩作坊只有3个核心成员,也真的就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坊。然而,就是这个仅有3个成员的小“作坊”,在很短的时间里打造出了华中大在线的前身——华中大新闻网;并在随后的十年里,造就了高校web技术团队的一个传奇。

2000年,冰岩作坊成功将新闻网升级,涵盖“新闻、时政、艺文、资讯”四个子网,华中大在线正式上线,华中大学子的网络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丰富;2002年的元旦,冰岩迎来了两份新年厚礼——“微软杯”全国高校网页设计大赛一等奖和“华为杯”网页设计大赛冠军;2005年,华中大在线ftp搜索正式推出;2006年到2007年,教育网ftp搜索系统升级,新版本采取独立自主研发的文件系统,访问数据量可达几千万,能够提供更好的搜索效果,同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响应用户的请求,数据资源大小不再成为限制;2008年,手机版华中大在线正式上线,DiggCD研发成功,自定义华中大在线首页导航上线……

起于平凡,追求卓越,冰岩作坊一直在路上。

气质篇:我们永远在路上

从华中大新闻网到华中大在线,从FTP搜索到“I KNOW”问答平台建设,从手机版华中大在线到音乐平台DiggCD……冰岩作坊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一个高产的团队。因为在冰岩,有一种气质,叫做“在路上”。

成立10年以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冰岩人都保持着“在路上”这一可贵品质。每年暑期,他们会组织成员暑期留校,攻关各种新项目,升级已开发的多种产品;每个学期,冰岩作坊都会有不同的开发项目在运营;因此,每个学期,华中大学子都能体验到冰岩提供的全新网络体验。

2007年上半年,冰岩作坊推出一款针对校园的问答互动平台——“I know”系统,到2008年6月,“I know”积累校内数据已达1万7千多条。经过长期的积累,“I know”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一个不可代替的知识库,方便了全校师生的检索。

2007年12月,冰岩作坊推出一款校内在线聊天工具——“Talk”,与传统的评论、留言方式相比,更具及时性和方便性,让用户之间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

2008年10月底,由原华中大在线艺文网音乐频道衍生而来的DiggCD音乐互动社区正式上线,原有单纯的音乐资源提供进化为网友参与互动的Web2.0社区。这也是教育网内最早的基于web2.0的音乐网站之一。在DiggCD上,用户可自由添加好友,自己制作音乐专辑,除了在线试听、乐评等传统功能外,DiggCD还能分析用户音乐喜好,向其推荐歌曲,根据品位相似度归类相同品位的用户等。推出仅一月,DiggCD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达到了一万多。

自成立至今,冰岩开发的各种产品和项目已有百余种。

冰岩人的“在路上”,也是一种“在创新的路上”的状态。与最快最新的网络新技术、新发展同步,这是冰岩不变的追求。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管理处处长李永智对冰岩作坊“创新、团队、育才、顶天立地”的评价中,“顶天”是指冰岩人不断追求Web技术最前沿知识,“立地”是指冰岩人将前沿技术与服务师生联系在一起。

2008年5月,冰岩作坊推出了手机版华中大在线,当时国内的3G网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冰岩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正是凭着一股创新的精神,凭着一股韧劲,冰岩作坊将华中大在线搬上了手机。如今,不需要任何服务费用,华中大的学子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地检索华中大校内图书馆资源、查询当天的教室、自习室使用情况。“足不出户也能方便知晓校园重大信息。”这是一位手机版华中大在线用户的评价。

创新,无处不在。前不久,华中大在线首页导航自定义页面上线,用户只需用鼠标轻轻拖动,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配置各个栏目的位置;华中大在线FTP再次升级,相关提示、模糊搜索、校内、站内搜索等新功能引进……

“沿途的风景会很美,但我们的目标在前方,耽于眼前的景致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冰岩人用创新和成绩来诠释着“在路上”这样一种品质。

效应篇:网络IT人才的孵化站

在冰岩作坊的2009届毕业生中,就业捷报再次传来:3人签约百度,2人签约腾讯,这5个人中的4人为本科生;同时还有多人保送中科院和本校的研究生……要知道,冰岩作坊只是一个包含各年级学生总数仅30余人、毕业生仅12人的团队,因此,这真是一个不俗的成绩。

每一年,冰岩都会为微软、百度、腾讯等国际、国内IT企业输送不少优秀人才。冰岩作坊创始人汪海兵,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加入腾讯公司,不到两年,成为腾讯互动娱乐事业部产品总监。2007年10月,汪海兵创办上海淘米网络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互联网服务;团队成员李旸,华中大在线FTP搜索引擎原型系统的主要开发者,现就职于微软亚洲工程院;团队成员王闻宇、汪亦菲均参与了PPLive的创建……

我们一直在寻梦的路上散文 篇8

车一直向东,寻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车一直向南,面向太阳照射的地方,我们是去寻梦的一族。时速302㎞的平缓一直在雾霾和太阳肩并肩中前行,播音的双语提示音不时萦绕在你的耳畔。间或有高低起伏的大山和平缓低矮的丘陵闯入你的眼帘,这样出行的日子真好,虽然带着学习任务,一天一美篇,但这何尝不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从平凡的生活走向梦想的殿堂。

我们是秦汉唐的后裔,挥袂振八翮的奢华,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之最繁华,是现在西安城的二十倍左右,比纽约还大得多的多,那是何等的豪气!我们乘着这样的“梦想号”列车出行,也是历史的新标高了吧。来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摆渡,恍然有穿越之感,思想洗礼,灵魂出窍。

有一些轰鸣在空中飘荡,那是机车的簌簌声。

从华山西开始,就穿行在山尖有常绿的松,山腰有灰色的枯草,鞍部有几家民居的虚幻中。高的丛林,矮的麦田,大棚外劳作的农人箭一样飞过。在城市郊区还有成片成片的碉堡房震撼着天宇,看来世界各地都一样,我们又回到了凡间。

后座是操着方言的两男人,像开着机关枪一样对着话,只是叽叽喳喳的音穿过你的鼓膜,至于说的什么,只有他俩懂得。

前排有拿刀切牛肉之人,在座位前的小桌上铺上一层餐巾纸,一大块牛肉,红红的,一看就是辣牛肉,右手执刀,左手按肉,左右上下撕切着,切一小块递给过道另一侧的妻子,再切一块塞进自己嘴里。牛肉吃完,又是水果餐,男的削了一个苹果,先给妻子切一半,留下的一半是自己的。再来一包小零食,好像是泡椒凤爪,男的有滋有味地咀嚼着,女的不时还递过来一把杏仁,夹心枣核之类的干果。男的吃完先装妻子桌上的垃圾,又装自己桌上的垃圾,流水线的套路,我的天,有夫如此,妇有何求?推小车的列车员来了,又要了两份橙黄色保鲜盒装的热乎乎的宰排。男的娴熟地撕开袋子,用纸擦拭着餐具……

车厢里溢着肉香味儿。男的穿着白亮亮的衬衣,插着耳机,听着什么不晓得。看来是老旅行家,绝不亏待自己的胃。

吃是享受,看也是享受。这样的旅行惬意与否?生活就是用来享受的。在咣咣晃晃中我们一直前行。有人已在颠簸中睡去,让冬日暖阳温温地敷着面膜,闲适恰好!静养人生,OK矣!

我们在寻梦的路上。鼾声如雷响起。

太阳挂在丘陵的肩上,西边的云彩灰蒙蒙的,两层楼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备用房,应该是洗澡间,南方的房子也不再是记忆中的那般模样,高高的斜顶屋成了记忆中的.碎片。绿的麦畦和褐色的空地相间,空地似乎是水稻割后的茬儿。偶或还有一湾一湾的水潭,光射在湖面上,粼粼的波纹褶皱着远处的疏影,大的河,小的溪流,挤挤歪歪地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或蛇行或斗折,或平躺或斜倚,嵌在田畴中,镶在墟落里,插进山坳间。

到处都是水,这里可是水精灵的乐园,树底是水,草窝是水,路边是水,绿的水,澄明的水,沼泽地里油油腻腻的水,还有白色的水鸟铺张着翅,在水面滑翔。两层的尖顶房也出现了,一色的白墙蓝顶,红的楼绿的瓦黛色的山参差起伏,流过眼眸,湿润了睫毛弯弯。

夕阳照在淮河上,光闪闪的,水满满的。山不再是灰色,绿一块,红一块的,山上还有塔。方块格子的梯田层层叠叠地蔓延着。村落傍在湖边,风一样飘着的云,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一座丘陵,又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一座湖泊,造化钟神秀,鬼斧在江南。

我们从小亲近惯了土的旷达,而今却抚摸水的世界,就有了水的轻盈。水土树草天太阳自由自在地流走着,连远处的高楼都游走着,无所顾忌,无所事事,索性由着心性,爱怎么地就怎么地,没有章法的章法,除了和谐还是和谐,老子天人合一的自然,道法道,非所道的哲思。噫吁兮!乐乎美哉!

一过徐州,天明净了许多,这大地似乎多彩了起来,橙黄浅黄深红赭石红……一过南京,连雾都散开了,天愈发明净,瓦蓝瓦蓝的。看来上苍是偏爱江南,给了水乡泽国的润泽,也给了翠绿丰盈的生命。江山如此多娇,都给了娇羞的吴地。

到苏州下午五时刚过,天已黑尽,国土广阔,东西时差尽显无疑。冬风拂面,清凉微寒,我们带着梦想走进了苏州。华灯初上,缤纷斑斓,我们披着羽翼穿行在江南。苏州可是“吴馆娇娃风流地”?江南可是“浓妆淡抹总相宜”?梦想可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

走在苏州的街上,我们就行在了梦的故乡,一切充满了迷幻色彩,我似乎已不是以书为魂的墨客,而是那个浣着纱,沉默了游鱼的佳人,在回眸一笑百媚生时,解了强吴夫差的铠甲兵戈,壮了卧薪尝胆越王的铁马冰河……丝竹管弦,雨打风吹去,尘埃落定,我在哪里?泛舟秦淮看河川悠悠还是三尺白绫回归了大地?

一切都不再重要,只留下我倾城倾国的貌,任凭后人顶礼膜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谁增色谁添彩,谁就是那副裱了镜框,慢捻精挑,轻斟细酌,最亮丽的画。活在古往今来的岁月里,山转水流,斑驳陆离,芳华荏苒,伊人如花。

我已醉,梦儿蹁跹,思绪翱翔,相逢苏州,莫不是前生的缘,注定了此生凝眸的爱恋,掠过或明或暗的灯光和渔火,捕捉灵动,绣成脉络图,鸡汤也罢,聒噪也罢,唱成《冬行苏州赋》,氤氲在空中飘散。

焚一炉香,枕一桢梦,拈一缕魂,花前月下,遇见前生,刚好的你。

水汽在河湖上沆砀叆叇,南方的雾没有北方的厚重和深邃,却依旧在空中漫着清冽的微寒,早霜稀薄,似一层轻纱浮在绿甸上。清晨六点半的苏州刚睡醒,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揉揉眼,眸里射进一丝光亮,光催着时间,已是启程的时刻,要与熟稔的一切作别。

一铲儿的白墙蓝顶房,常州到南京一路多山,车在低矮的群山中穿行,出一座山见一条河,见一条河又进一座山,出了隧道是山,出了山进了隧道,车在山中走,人在山中行。

不觉,我们已走在回程的路上。

温婉可亲的李枫艳局长,斯文尔雅的段涛主任,平易近人的任柯局长,素日感觉“高而上”的距离,在今天的相逢中,都缩短成一句句的温暖。

记得我们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听任局长用纯正的老陕讲“苏州奇遇记”,告诫我们出门在外要有辨识能力,任局不时用很溜的普通话做着旁白,我们静静地听着,没有一个人打断他的讲解,那时任局已完全是一个说书人,一言一语,一举一止……牵动着听众的兴趣,听到正酣处,鸦雀无声,任局又转为老陕招呼“大家都说嘛,怎么成了我的一言堂……”

逗比的魏瑛大姐插话:“你这经历跟我在北京的经历是复制粘贴的……”,说时魏姐便绘声绘色讲起了她的历险故事。别看魏瑛老师是个“开心果”,可当秦汉带队组长绝对盖了帽的,一等一的尽职尽责,10分钟一点到,5分钟数人头,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决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哪里有需要那里有魏姐。

眯着眼睛却聚焦智慧的郑选刚老师,脸大笑四方的姚伟卫老师,思维跳跃的“活地图”刘阳,柔声细语的赵林华老师,体贴入微的张瑛老师,风一样速度的“沙宣”,不对是沙峰……这个临时拼凑的大家庭趣事多的扳着指头数不完,谱上曲,就扭成“关爱圆舞曲”,每一个音符跳动着笑声。

出门在外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的名字叫“秦汉”“西咸”,我们既有铁的纪律,又有水的温情。从最初的拘谨矜持到磨合和睦协作至最后的插科打诨,我们完成了一次次的任务,升华了一次次的智慧。

相逢是杯红酒,嫣嫣的红色抿一口,绵而有味,醉到心窝里,酥软了一冬的记忆。苏州是一次邂逅,虽然我们不曾相遇过,但我们都是“秦皇汉武唐宗”的后裔,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相同的根基。相遇只是千年的约定,只是在对的时间到了对的地方做了对的决定——游学苏州。

我们在寻梦的路上,邂逅了苏州,邂逅了彼此,也邂逅了最美的性灵,让我们带着最美的苏州,最美的彼此,最美的性灵再去邂逅最美的梦想。

说再见,说声再见不容易……如若有缘,我们会再次邂逅,不论以哪种方式,我们都在等待那个最美的邂逅。树红叶蝴蝶飞,几山银杏黄金甲。

我们把一切留存在记忆的长河里,画成拙政园的四季,永远绽放美丽。

我们与苏州的差距说少一点就是中韩的差距,说多一点就是中美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教育、文化、素养……不同层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与南京相比更甚。

南京的大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人影,初冬的寂阒可见一斑,进入商场,却有着仲春的温暖,货的海洋,人的海洋,喧声鼎沸,吃喝玩乐都在楼里,人还需要上街吗?地底下的地铁口摩肩接踵的人,急急匆匆地飞行着,地铁似乎有感应键,看到急颠颠奔跑的人,已关上的门倏忽打开,人上来,又立马关闭。到了换乘站,人更多,有急匆匆下车的,有侧着身子挤上车的,这速度就是南北的根本差异,地铁口直接与商场对接,地铁口直接与机场的候车厅相连,地铁口也是地下通道,旋转式的电梯直接将地下与空际相连……交互式、拉网式、放射状的交通枢纽,辐射到各个方位,各个角落,大大提升了行走的速度,也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大城市的高速度就是这样挤出来的,在统筹兼顾中缩短了距离,拉长了有效时间,每时每刻生活都是充盈的,就连走路似乎时间都是算计好的,掐秒的生活节奏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回来乘坐吉祥航空的8468号民航飞机,飞的是七千米高度左右的海拔,地面上的网格化地貌地形凹凸有致,立体的沙盘上平缓地移动,几乎每一个起伏,每一个凹凸,每一座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盘,星星点点的水域,蜿蜒绵亘的群山,曲曲折折的河道……都细腻可见,川道里线绳一样缠绕的公路,山麓两侧的村落,电厂里细高的烟囱,粗壮的冷却塔……历历在目。

冬季没有大的气流,虽然飞机在平流层的最底端飞翔,远处的白云覆盖了忽而倾斜的羽翼,远山与机身平行,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放眼俯瞰,太阳在东,潋滟的光滑过机翼上的8468,反射弧照到舷窗,窗内有一直俯瞰眺望的眸,眸里有清澈见底的思绪流荡。

飞机一直感觉不到在穿行。

到了秦岭,更惊讶造物主的神奇,这魔法棒一挥,就是自带美颜的相机,广袤无垠的山岭重叠着,交错着,参差着,飞机在秦岭里估摸飞了有半个多钟头,就进入了一些高高低低的楼宇,面积较大的城市,应该是西安的上空,再飞就是一条褐色的绸带,河道两侧下切的崖壁突兀着,河水缓缓地流着,不紧不慢就像北方的生活永远那么悠闲自在,绝对是我们的“母亲河”——渭河,飞机再向北,就进入咸阳的境内,逼仄的空间里稀疏的楼,狭窄的街道,东西延伸条带状的城市框架进入眼帘,连北塬上的陵冢,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中间凹陷的斗状冢……都尽收眼底,天空中灰蒙蒙的霾弥漫着。

播音员的友情提示音响起“各位旅客,谢谢你乘坐吉祥航空,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请不要打开安全带,不要启用手机……”

飞机平稳着陆,在机场的跑道上滑行着。

我们在天堂的美轮美奂里走了一遭,让灵魂出走了一星期,又回到了现实,回到灰头土脸的农耕生活。

这真应了那句话,梦飞得再高,跌回老家,打你个措手不及,等你幡然醒悟,梦已散尽,现实愈加真切。

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篇9

7月13日到7月19日,我参加了漳州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这次培训质量很高,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专家为我们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如何当好班主任、未成年常见违法犯罪预防、班主任十五个怎么办、教育的艺术、学生成长密码等,全市共一百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培训。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收获颇多。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目睹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的迷人风采,还有幸聆听到了专家们数年来的经验总结。专家们妙语连珠、语言幽默,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他们精辟、独到的见解令人叹服,对班主任工作的钟情和热爱溢于言表,从他们的报告中,让我看到原来班主任也可以做得这么出色,这么成功,让学员们受益匪浅,深受鼓舞。这次骨干班主任培训对我来说,不仅学习理论,提升思想,更是心灵的洗涤。

兢兢业业铸师魂――全国十佳班主任田丽霞老师做的报告是《班主任十五个怎么办》,老师讲到高兴时激情高涨,说到动情时潸然泪下,念起学生作文来绘声绘色,讲起学生来眉飞色舞,他时不时要卖个关子,吸引着大家兴趣盎然的听下去,将报告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博得我们全场连绵不断的掌声。

田老师以她平凡而生动的事例给大家展示如何更好的当好班主任。田老师身为一线班主任,理解班主任的苦衷与辛劳,一开场就与“并不是只有吃精心准备的早餐才叫幸福,精心去吃早餐也是幸福!”来探讨怎样看待班主任工作,目前很多老师都觉得当班主任累、烦、吃力不讨好,越干越没劲,都不想当。田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人的心态特别重要,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像向日葵天天向阳,过好每一天。

田老师侃侃而谈,讲了那么多,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田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她眼中的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优生差生她都能给予自己的爱。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对班上死心眼的女生上,能因势利导,朝自己优势方面发展,最终也能在自己的行业上,成为佼佼者。反观我们自己,这些道理我们谁都懂,但我们又有几个人能不离不弃的去帮助有缺陷,成绩极差的学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困难就没能去积极面对,更多是放弃。在自己漫漫的教学生涯路上,我们应该以田老师为楷模,鞭策自己,才不会愧对可爱的孩子们。

聪明智慧显才华――温州九中的方东海老师,是全国“知名班主任”,他讲的《学生成长密码》。方老师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接手新班级,善于创建班级的凝聚力,首先他会做好新学期的班级计划,并认真带领大家一起去遵守。他的管理方式方法丰富,富有创意。他讲到气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该遵守的原则就要遵守;走完所有格子的游戏让大家明白做事要大胆破常规;给班级取班号,拍集体照,体育比赛创意造型,让我耳目一新,给我灵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动动脑筋,办法总是有的。

另辟蹊径显卓越――听了全国心理健康特级教师耿喜玲的报告,她给我们做了《做一个学生喜欢,自己幸福的老师》的讲座,让我知道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班主任,应该有必要具备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异常的鉴别及干预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困境,挽救一个孩子,成全一个家庭。作为班主任,以后得多去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学习总结得提升――这次培训很受启发,讲师们诙谐生动的讲述了他们各自几十年来班级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全面而具体,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让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班级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和很多优秀的教师一样,方老师的班上也有详尽的班级公约。公约的每一个条例以及对违反者的惩戒措施都来自于学生,是大家都一致认同的。我想这样的规定即使很多,学生也愿意去遵守,他们会觉得遵守公约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在这里方老师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对于犯错的学生,即使惩罚,也要让他(她)不失尊严。比如学生迟到了,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写一篇作文,还是到操场上跑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仍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他下次还怎么忍心再犯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化管理为核心理念。

二、管理班级要有耐心与爱心

从厦大附中姚校长不嫌弃腿有毛病的同学,五顾茅庐感动学生;从田老师悉心的引导耳朵听力有障碍女生找回自信;与及王文英老师如何管理问题大王老大的方式方法,让我明白教师职业的不易与辛苦,唯有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才能感化学生,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我更多是批评责备,埋怨别人,责怪家长,很难把差生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多动一些脑筋。让更多的花朵开心地绽放!

研修,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篇10

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05年7月29日~3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设立图书展示区和图书现场销售区,展销的图书达10多万种85万余册。展示区共设450个标准展位;图书销售区总面积4000平方米,设置了700多个图书展架,向参观展会的市民开放销售。两岸共500多家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参展,大陆方面为380多家,350个展位,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全国文艺出版社联合体、古籍图书联合体等数十家中央级出版机构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广东等省市的品牌出版社。台湾方面参会的出版和发行机构有200多家,100个展位,组织了2万多种共5万多册的台湾图书参展,内容涉及文史哲、科技、生活、法律、教育、医学、漫画等类。

台湾排名前十位的出版社均参加了展会,包括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远流出版公司、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城邦出版集团、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这是台湾书商来大陆参展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展会。在近300名的台湾参展商中,有146人包机自台湾直航金门,通过厦金航线抵达厦门参展,这也是台湾出版发行界首次以联合组团形式通过厦金航线前来大陆参展。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交易会现场到会客商有近万人,参观和购书的人数有10余万人;交易会共销售和征订图书2000多万元,其中,现场销售图书额500多万元。这当中,台湾图书销售额近200万元。会上共有100多种图书达成版权交易意向。

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06年9月20日~24日在台北世贸中心展览二馆举办。展厅面积6800余平方米。设精品展示、图书销售和版权贸易3个区,展位330个(大陆展位160个,台湾展位150个,版权贸易展位20个);参展单位共460家(大陆196家,台湾264家);大陆参展人数303人;展示图书共13万种50余万册(其中大陆展示图书共26类、11万种、35万册);大陆参展图书共2000万人民币码洋由台湾金典书局企业有限公司全部包销。5天展会期间,现场销售图书470多万人民币码洋。台湾图书出版发行单位也十分踊跃,有影响的200余家出版商都参加了展会。此次大陆展团,无论是展馆面积、参展人数、图书品种和数量,还是图书销售金额,都是两岸出版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期间,还举办了大陆图书精品展示、向相关图书馆赠书、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与发展高峰论坛、两岸知名作家签名售书、“魅力福建摄影图片展”和图书版权签约仪式等多项活动。

这次大陆组团参展,在台湾出版业界和民众当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反响,特别是303人的庞大参展团和2000余万元人民币的图书集中入岛,以及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两岸出版界之间深入交流合作的成果,反映出台湾出版界对进一步扩大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台湾民众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表明了大陆简体字图书在台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说明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平台作用。

展会期间,在大陆展区参观和购书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始终络绎不绝,一次性购买几十册、几千元人民币大陆图书的民众随处可见。许多台湾民众反映,大陆图书品种多、价位低、选择范围广,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非常有意义。据统计,有关本界交易会的报道和转载报道总量达万余次。

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07年10月26日~31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厦门书城举办。交易会展馆总面积36400平方米,共设图书展位394个(大陆287个,台湾107个)、展示书架960个,出版相关产业展位400个。两岸共有745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大陆出版机构286家,台湾出版单位459家);参展图书共20万种110.5万册(大陆图书18万种104万册,台版图书2万种6.5万册),总码洋约3600万元人民币。6天展会期间,前来参观、购书和交流的业内人士和读者达20余万人次(境外书商约500多人,其中台湾书商约400多人,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采购商约30人);图书销售共计1948万元人民币码洋(大陆图书销售1430万元,台版图书销售518万元);两岸业界共达成113项版权贸易合作项目(版权输出42项,版权输入71项),另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期间,还举办了“主宾城市——北京馆”文化成果展示、海峡两岸出版发行高峰论坛、出版相关产业展示与洽谈、两岸业界合作项目签约、两岸大学生“阅读与人生”演讲邀请赛、作家签售、新书推介、赴金门文化考察、网游动漫展等56项活动。

此次交易会,因书目新、数量多、品种全,受到两岸出版单位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图书展示厅,大陆的《钦藏英皇全景大典》、《中国稀见史料》、《台湾文献汇刊》、《闽南文化丛书》,台湾的《中国地方志》、《明清档案》等史料巨著,吸引了大批业者和民众,其中《中国稀见史料》与台湾8家图书馆达成各出售1套的意向,《钦藏英皇全景大典》被台湾金典事业集团买走;在图书销售区,从四面八方赶来买书的人群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台版图书中的学术类、工具资料类、经济类、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图书也受到大陆读者欢迎,展会期间台版图书销售和征订额达518万元;在图书馆现场看样、采购厅,两岸200余家的馆藏机构现场采购图书108万元、看样采购300多万元。交易会期间,台湾业界共采购大陆图书520万元。

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于2008年9月19日~28日在台湾举办。交易会展场总面积达9781平方米(台北世贸中心展览三馆主会场展场面积7481平方米,台中市文英馆分会场展场面积1300平方米,台南市金典书局分会场展场面积1000平方米);主会场设立展位366个(大陆280个,台湾86个);参加本届交易会的大陆出版机构、发行单位及相关产业295家443人(出版集团单位13家、出版社203家共264人,各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12家53人,图书发行单位13家39人,出版相关产业单位8家12人,期刊社18家28人,图书馆13家21人,新闻媒体15家26人),台湾出版机构58家;大陆参展图书共10万余个品种、37.5万册、2050万人民币码洋。4天展会期间,共销售图书1225万元人民币码洋(现场销售175万元人民币码洋),大陆图书馆采购台版图书150万元人民币码洋。共达成了102项图书版权交易合作项目(引进36项,输出66项),还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本届交易会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为组委会为名誉主任的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赴台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首次在台设立主宾城市、大陆期刊展示区,首次在台中市、台南市设立分会场,首次组织563名大陆参访人员乘两岸直航包机分别从北京、上海、厦门往返台北。本届图书交易会作为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为此,组委会办公室对涉及整个活动的3个会场开幕式及图书展销、北京主宾城市成果展示、出版及相关产业展示、大陆精品书刊展、“海西风采?魅力福建”图片展、《印象厦门》摄影展、《闽南文化丛书》等重点图书推介会、版权贸易、两岸知名作家签售、两岸合作项目签约、两岸大学生“阅读与财富”演讲比赛、《书香两岸》杂志首发式、向台中市等有关单位赠送图书、文化考察等十多项内容进行周密安排。

本届交易会是20年来海峡两岸出版交流活动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图书品种最多、活动涉及面最广、两岸业者参与程度最深的一次出版交流活动,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大陆新闻出版界出境办展参加人数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交流最深入、受众面最广的文化交流合作盛会。

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09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交易会主会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场面积2.64万平方米,设10个展区、1320个展位,比第三届增加20%;图书展示区622个展位(大陆482个,台湾140个),增长58%;厦门外图书城和厦门新华书店中山店开设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图书销售区,交易会展场总面积4.6万余平方米,超过以往在厦门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三届交易会展场面积总和;主会场展出图书20余万种、146万册、增加1/3,总码洋约3800万人民币,其中台版图书3万种9万余册,增加超过1/3,书目新、数量多、品种全,囊括两岸各出版机构近两年来的新书、重点书和畅销书。在台湾展示区,台版图书数量、品质均比第一、三届交易会有大幅提高,学术类、工具资料类、经济类、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等多种新出台版图书首次在大陆书展亮相。首次在大陆展会亮相的《传记文学》、《电子月刊》、《教育资料集刊》、《财金杂志》等近千种精品期刊,展现了台湾期刊出版水平。出版相关展示区新增的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印刷、图书设备、出版文化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展示、展订和展销,联通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上海主宾城市活动以“海派出版,世博书香”为主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号召,推出了世博图书主题展、沪版精品图书展、重点图书推介会和著名作家签名售书等系列重头活动,充分展示上海城市的新内涵、新发展和上海出版的新形象、新成果。

本届交易会设立100平方米版权贸易展示区,展出大陆和台湾的版权样书1300余本,比第三届增加一倍。交易会期间,共有版权交易180项(版权输出45项,版权引进135项),其他项目签约20项,翻了两翻。

一直在路上 篇11

昨天的找虐一日游,在旁人看来还是有点好玩的。明媚的春天里,一群人背着包,跨着自己的宝驴,带着水轻装上阵,趁着青春肆意奔跑~多么有意境,多么有活力。的确,我们就是这么幻想着的,然后就果断的付诸行动了。

没错,我们从早晨九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半多一直在路上,很少停歇,从早晨的太阳到正午的太阳,知道那个“夕阳”,我们一直在奔跑。“那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从早晨喊到晚上;从满是激情的嗓音一直到嘶哑;从感觉到酸疼的腿到最后麻木了的腿,我们一直在路上,很少停歇。在滚滚车流里面上高架桥,后来知道那是违规的(惭愧~),在被风吹碎的阳光中忘掉了所有的烦躁和劳累,在一次一次 出现的些许绝望和努力爬坡中挑战自己的那小小的极限。一路上,我们插科打诨,叮嘱呼号~ 趁着年轻,我们在使劲折腾,因为,只有折腾才能让我们一直在路上不停歇。

大学的第二个学期,第一次放假~一切都是很正常.唯独我们几个闲不住,在我的怂恿下,做出了一个相当刺激但是也挺2的决定~骑车去玩.从这个想法的提出到出发,前后不超过24个小时.临出发前,我的手机电量只有百分之七十多,充电宝没电,早饭没吃(还好去买了几个包子,还有土豪寝室长请的茶叶蛋~),路线没找,甚至目的地都是我们今天早晨起来现想的…不过无所谓,还有百度地图,还有自行车啊..就这样,打开GPS、流量和百度地图,我们出发了,踏上了这一个找虐的一日游.时间,九点三十分。

出了农贸,拐上宁镇公路,前面就是明州大桥。以前走上去过,但是从来没有骑车上去过。第一个大考验啊,主桥虽然只有1.3公里,但是从辅路上去到下来,还有一个四五十度的坡,感觉不比爬山难啊~这里说句实在话,明州大桥我们本来是不能从辅路上的,直到下了桥才发现,自行车禁行!

从明州大桥下来,根据百度地图的指引,我们拐进了鄞州区。就是这个指引,开启了我们一直走错路的一天。。百度地图的不靠谱今天真的显现出来,允许我吐槽几句,它能把南北搞混,能把步行方案安排到走高架桥。。就是因为方向搞错了我们差点就走错了路。从小路走向正路之后,遇到了高架桥。吸取大桥的教训,我们决定还是走辅路,不走高架桥。结果,如上所述,路线方案给我们死活就指引走高架!无奈,在一个十字路口徘徊和转悠了四次之后,我们决定自己问路找路。

毕竟是大学生哈,这点问题还是难不倒我们五个。。于是乎,小路上多了五个疯一样地男子。一路上不停地呼喊那句“那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额,,需要联想一下原版的那种口吻才懂。时间,十点三十分。

清明节的宁波~貌似去祭扫的人真不少。山上感觉都是在冒烟,还时不时有鞭炮响。鄞州区的环境和绿化真心不错,正好 赶上春天,用姹紫嫣红来形容都感觉太逊色了!

三 Time goes fast!于是乎,我们爬上了三个高架桥,因为我们找不到小路到东钱湖。三个啊,每个都是五六十度的坡,感觉想在爬山,但是比山还难一点,因为两个轮子不如两条腿好使~通途路的那个桥,上到顶端时,向下看看其他的桥,各种分叉,各种交错。当然,比起北京西直门差远了。

经过向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以及警察叔叔的问路之后,我们终于到了东钱湖。时间,十一点五十。已经是精疲力竭,回看东钱湖,正值中午,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水荡漾;远处青山蒙蒙,近处油菜花开得正好。第一感觉,这个东钱湖真心景色不错,就是不怎么大,也就那回事呗~ 于是我们雄心勃勃的开始了环湖之旅,是真的环湖之旅啊!到最后真的把东钱湖转了一圈。这都是后话了。

东钱湖有租赁自行车的,都是那种两三个人一起骑得那种车子,还挺好玩的。骑在自行车专用道上,湖边凉风习习,阳光正好。我们骑着车一直没有停下,知道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去哪里吃饭啊?!湖边的石头上倒是趴了不少的螺蛳,但是这玩意不会收拾。。又是一遍一遍的问路,一个大姐说,你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会有吃饭的地方。然后可以去小普陀,反正从小普陀再绕回来是一样距离。

此言一出,我们几个就好似打了鸡血~那一通骑啊,真是静若处子(下坡时),动如疯兔(上坡时);腾若游龙,奔如饿虎啊。还真是啊,真是一小队饿虎向着有饭的地方飞奔过去!

熙熙攘攘啊,全是来此觅食的人们,不少还是带着专业的装备骑来的。随便找了一个饭馆就进去吃了。时间一点二十。不得不说,上菜的速度是真的够慢的!每个菜在桌子上存在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水足饭饱,小憩一下~感觉真心不想走了啊,太舒服了。但是,还是得走啊,不然晚上都没地方睡!出发!向着小普陀进发!时间,两点整。

出了吃饭的地方,一路顺着不算宽敞的路骑行。刚开始还感觉满血复活,但是越来越感觉不对劲啊!因为我们一直在山中间走着,而且,我们的路自从出了那个茶厂之后就一直是上坡,这就说明~我们一直在上山!之路的大姐说遇到一个红绿灯就右拐,可是我们都走了好久了就是看不到红绿灯,公交站牌倒是看见不少啊!不过无所谓了,拐回去会用更长的时间啊!且行且珍惜吧。

一直到福泉山景区的入口,我们开始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这个坡,真tm陡!走走停停,骑累了就推着,推累了就停下。就这么折腾了半天,到了峰回路转之地!“下坡啦!”,铿锵有力的三个字让我们五个再次满血复活。有多难走的上坡就肯定有多爽的下坡!十几分钟我们都在刹车!任凭风把衣服挂的猎猎作响,把眼睛吹得只能眯着,精神高度集中,生怕前面突然冒出了一辆车。这般爽,不敢相信!感觉又是疯子附身,我们玩命的呼喊,喊着“那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玩命的加速减速,超车(幸亏是车少)。直到~ 直到又一片波光粼粼出现,像一面打碎的镜子,各自有着自己的光芒,藏着自己的梦和想念。这应该是东钱湖的另一边了。刚到时看到的那青山的朦胧身影大概就是这些吧。迷蒙的雾气这次留给了对面,看不到金黄的油菜花了,只有阳光的碎片播撒在这湖面上。风起了,一片片的阳光向我们这里涌来,汇聚起来,突然又在岸边撞碎。

不敢继续停留,因为害怕天黑之前回不了家啊。。绕过一个建筑工地,沿着一条小路走啊走~就到了小普陀的门口~ 虐心的开始!小普陀景区明文规定,门票三十,自行车不许入内!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再骑二十分钟回到之前的那个岔路口!顿时,我们的心里像是有千万头草泥马在奔腾!以下是我们的心理变化:

“我*&„„%¥#@#¥%„„&*&„„%¥#@@#¥%„„&*((*&„„%¥#” “你@#¥%„„&*())(*&„„” “靠#¥%&*(„„” 还能怎么办啊!回去呗。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返程之旅。时间,下午三点。

从岔路口走向了正路,继续绕着湖走,终究会走到起点的。还好,剩下的路都是比较平坦的。不过,路边的高档住宅区啊,真心让我们狠狠地艳羡了一把,看来当年老冀讲的城市功能分区没错啊,我信了!按照百度地图的指引,我们来到了环湖南路那个岔路口。话说这次百度地图终于靠谱了一次。时间,下午三点四十分。为了不再走冤枉路,我们在这个路口研究了好久,徘徊在去城区还是沿着湖走之间。终于有一个大哥给我们带了路,继续沿着湖边走。真心不爽啊,整个返程都在逆风,那风吹的,汽车就像在慢走,根本骑不动~在竭尽全力的骑行之后,我们出了东钱湖景区,拐上了安石路。从安石路只要走上鄞县大道,就意味着我们~~~~~还有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到家啦!从此开始,我们的路途变得十分顺畅,但是还是有点头疼,毕竟还有三个高架桥!(友情提示:自行车不能上高架这是规定!我们知道错了~)此处不再赘言,其间困苦和断断续续的绝望自己知道,你懂得!

走江南互通桥时,感觉特别刺激但是非常危险!现在想想真的后怕!车辆呼呼地从后面驶来,我们推着自行车(实在骑不上去了)在路边战战兢兢地向前挪动。一次一次地想要放弃,感觉只要是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我们就肯定会直接在那个桥上睡下了!但是没有人去想一个这种理由,因为都忙着看路啊,忙着抓紧去安全的地方!在那种情况下,可能用尽所有的语言都没法描述,因为一个人的极限已经激发了,没有什么可以动摇。就这样,我们抄近路,上高架„„

天色慢慢的暗下来,夜马上就吞噬天地了,我们还有最后两个~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明州大桥!精疲力竭,撕心裂肺的狂吼: “(*&„„%¥#¥%„„&*&„„%¥#@¥*&„„%¥#@” “到家了!”

一直在路上作文 篇12

——题记

总是会做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自己总是在不停地奔跑,一圈圈的道路就像是一个迷宫,跑,却总是没有个尽头。绕来绕去,没有出口,只能不停地跑,就一直在那条周围垒着青砖的小路上。直到被惊醒,才发现自己早已汗水涟涟……

或许,我一直都在路上,从未停止过奔跑。来来往往的人影儿恍惚都只是一瞬间。匆匆,错过了风景,那个童年,那个笑脸。曾听说,童年只是个停靠,总归要被遗忘在路的远方,总归要被岁月所沉淀,过了就过了。可是,那个充满欢欣的小站,停靠的太短啊,一旦错过又怎容我回头?!不止一次的后悔,为何就不肯停下执着的脚步,哪怕就只是一瞥也就满足。可是现实中没有童话,残酷地融化了我的梦,那般的天真都被加上了“过去式”,没有烦恼的日子也只是过眼烟云,要散去,也要离开。

路在延伸,脚步也仍在继续。我不再喜欢气球,也不再贪恋糖果,更不再相信童话。只是静静地仰望天空,思考着未来,描画着梦想。我不再

称自己为小孩子,因为留不住的童年。喃喃地:“长大了,我知道……”

岁月模糊了那一季的风景,一切都尘埃落定,被尘封在了那段曾经的往事里。泪水蒙住了双眼,却也只有用力地擦干,向前看,只因自己一直在路上,因为坚强,所以固执地不回头。。

前方未知的路我无法猜测它有多长,只能用我的理性一点点地去描去写,将它原本的黑白填满色彩。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艰辛,但至少我不会让自己懦弱地回到原点。

那激昂的青春散发着她独特的芳香,这风风雨雨的十五年,送走了一些过往,却也迎来了希望。就像那棵古树,岁月的年轮抒写着的辉煌。那脚印深深浅浅,记录着点滴。一个人的脚步,一个人走,在那泥泞中的蜿蜒,只是一种见证,一种印迹。

一条路,只交给一个人,不管是初始还是末终,只要心在路上,一路上掠过的风景最终都只是永恒。

一直在路上作文 篇13

……“我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读到这,我才发现了她取得成就的秘密――屠呦呦的心中,直有个梦,正是因为她对梦想的不断拼搏,才促进了她的成功

想到这,我突然回忆起了小学的个采访性活动――“寻找最美河流”。在大队辅导员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学的六名大队委同来到江东村,去寻找最美河流――江东河。

江东河不宽,却很长,眼望不到头。整条河比岸边要低上截。河边两岸没有裸露的土地,被花草铺成的地毯覆盖着,青草点缀着花朵。再往里走些,你会发现蓬蓬的芦苇丛,花絮飘扬。如果再加上美丽的江东河,以及河上生机勃勃的白莲花,便是摄影师眼中最美的景色了。

如果细致些,蹲在岸边仔细地看,寻找河面上荡漾的波纹,你就能发现,不远处的鱼儿正在吐泡泡呢!看似平静的江东河,河下其实是片热闹。很少看到如此有生机的河了。

“最美河流”探访完毕,接下来就该去探访“最美河长”了。段路程后,我们敲开了方主任的办公室门。

大部分谈话都是在曹老师与方主任之间进行,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些宝贵的话语。

面对曹老师“您是如何治理这条河流”的问题,方主任做出了回答:“几年以前‘五水共治’刚开始,上级就要求我们整治这条河流。当时这条河流没人管,于是居民都将生活垃圾或污水往河中倒。整条河臭气熏天。想要治理的确是个大问题。

我们首先挖管道,将家家户户的污水排至污水管理场。记得光是这步就花费了我们大半年的时间,接下来我们才真正管治江东河……”

方主任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这整个过程,听得我都有点晕了。江东河是如此的美丽,而这美丽的背后,又有方主任多少个夜晚的不眠不休,又有人们付出的多少艰辛?我没有真实体验过,但还 是能想象出方主任为其付出的巨大努力。而他们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是梦想,个能整治河流的梦想。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上一篇:法语聊天常用下一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