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老王》优秀教案

2024-08-11

初中七年级语文《老王》优秀教案(精选6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老王》优秀教案 篇1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

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并思考问题。

(1)老王的生活过得如何?

(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职业: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生活艰苦 身体: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 居所: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老王(没名):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单干户

受恶意攻击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病人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 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1、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善良淳朴

2、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 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展开全文阅读

③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六、写作训练。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投影显示以下文题,请学生任选其中一题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想。

(1)他(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2)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让学生简述叙事内容。

课文中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眼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善待老王

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4、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三、关注“老王”

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

极富爱心 善

互爱(人道主义)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四、总结与扩展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3、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五、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教师赠言:

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板书设计:

幸 运

展开余文

“我”—————善良

交 | | 体

往 | | 现

老王——————善良

苦——不幸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二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震撼

叙事 琐碎平淡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三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初中七年级语文《老王》优秀教案 篇2

(一)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二) 结合画面,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三) 有效提高考生的叙事和描写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一) 激学情———渲染氛围。

今天这节课, 我扮演的角色是中韩跨国旅游公司的导游, 将和你———XXX小朋友一同进行一次有趣的跨国之旅, 去采集异域风情。

(二) 播风光———诱发兴趣。

现在是“作文在线”时间, 我们乘坐“龙文号”快乐作文专轮, 一同来到世人称之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的韩国。这里风景引人入胜, 人民诚挚坦率, 是个理想的度假胜地。韩国风景优美而且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包括山岳、湖泊、温泉、海滨、皇宫、寺庙、宝塔、古迹、民俗村及博物馆等, 除了美景外, 韩国还有时尚的美女明星、很炫的时尚设计。它新旧并存、古今融合;举办过1988年夏季奥运会、有着现代文明的风采;它具有5000年文化传统, 至今仍保留着古代东方文明的精髓。

我们从这幅画面上可以感受到韩国美丽的自然景观, 的确不同凡响, 不愧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然而, 它的神秘不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观上, 更值得韩国人骄傲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吧。

(三) 展人文———采撷珍珠 (词语积累) 。

这里盛产莲藕。每逢宾客来访, 热情好客的韩国朋友总是将他们的土特产———莲制产品拿出来招待贵客。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争艳竞俏各吐芬芳婀娜多姿风姿妩媚轻摇曼舞玉洁冰清仪态万千含笑迎风凌波仙子竞相开放怒放争艳碧叶亭亭争奇斗妍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什么特色产品呢?请你跟随导游一起, 到韩国最大的一家百货超市去瞧瞧。)

(四) 逛超市———选择精品。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在我们中国引进的古代莲籽, 现在居然成了他们的“拳头产品”了。)

1. 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 成语

莲开并蒂、出水芙蓉、碧水荷花。

(莲藕不仅在种植上超出了其他国家之上, 而且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荷塘文学”的氛围,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闻名遐迩的时尚魅力之都, 并把它珍藏在我们的智慧袋里吧。)

3. 优美语段

(1) 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 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 把湖面盖得严严实实的。

(2) 那片片荷叶, 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 有的轻浮于湖面, 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 似层层绿浪, 如片片翠玉。

(3) 翠绿的荷叶丛中, 亭亭玉立的荷花, 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 含笑伫立;像娇羞的少女, 满脸绯红, 微微含笑。

(4) 一朵朵荷花, 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 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 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极了。

(5) 月光下, 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 连成一片, 是那样亲密无间。

(五) 进乐园———欣赏美景。

我们在这异国的领土上, 饱览了一顿荷塘文学的大餐, 品尝了碧如翡翠的荷叶, 娇羞欲语的荷花, 感受了月光下亲密无间的朦胧和雨丝沐浴下的媚态, 下面我们一起去进行实地考察, 亲眼目睹韩国的享有盛誉的“荷塘美景”, 领略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

(播放韩国动画《醉色荷塘》)

初播———看: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

再播———说: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场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重播———写:具体要求:

1. 以“荷塘美景”为话题, 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按一定顺序进行记叙,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2.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

3. 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教师巡视学生写作, 适时点拨)

(六) 结束语———拓展思维。

浅谈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一、前言

作为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小说教学是学生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高度,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学生阅读素质的提高和他们个体生命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小说就像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里面有丰富的大千世界,它用丰富的词汇连缀成曲折生动的故事,为我们传承文化,展示时代气息。这样的作品是初中生积累个人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小说是语言与思想共生的艺术,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学习,至少从课堂上接触的文章中,学生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去领略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到文史哲人的气息,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领略言语世界的奥秘,从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小说这种大容量的文学样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不论是华美丰富的还是质朴简单的艺术手法,都为读者呈现出百态的人物、千状的社会。不论是用那种创作手法,作者都力图接近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历史,表现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感受得到共鸣。因此,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会从艺术的真实中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学生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适当指导。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知识素养,身负重任。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具有泛政治化、泛虚构化以及泛文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小说单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读物,也不能当作一种愉悦感官的通俗读物,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法走进小说,感受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解读小说的创造性。致使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自然感到兴趣缺乏。

3、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市面上的畅销读物,偏重于休闲娱乐性,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情节程式化严重,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较多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大大减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能力。

四、初中小说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满堂灌”。教师不应该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在小说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和氛围,而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挥。任何学习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和点拨,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基于小说的特殊性,其对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在教材中选取的小说文章,具有完美的艺术传达性和深刻的价值内涵,最适合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可以通过集体阅读或自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初步阅读,形成一个粗略的第一感知印象;随后教师借以这个首要的触发点,让学生主动体会小说中呈现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提高分析能力。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能够让学生内心中固有的美学理念得到洗礼和创造,并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和小说相对统一的审美因素以及审美交汇点。

3、进行讨论,让课堂回归学生。老师讲授的道理对论文解读是有效的,可学生对课外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可度是有限的,同一篇小说在老师和学生看来是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是整体,学生看到的是部分,让课堂回归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把零碎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小说的精髓、表达力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学生对这篇深刻的小说理解起来一定是困难的,所以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重要,同时学生的消化更重要,好的教学是让学生思路清晰,认识某一个道理,并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身边的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以点到面、以小见大,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作者那个年代,却可以感受现在的时代,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将课本带到现实,这样就高于教学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便在于此。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说阅读教学,主体不仅是教师,学生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在配合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学生需从自身出发,充分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万变不离其宗,一篇完整的小说,总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只要充分掌握这三个方面,把握文章的主题可行性非常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大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作文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提升,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可深切体会,多读多看,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会展现在眼前。此外,学生还需多多进行課外阅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辅助阅读。学习不仅在课堂内,还在课堂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4(09):88-89.

[2] 赵卓青.在阅读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传承[J].语文学习.2015(02):115-116.

[3] 马雅玲.小说应该教什么?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60-62.

八年级语文《老王》教案 篇4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

1、在个人自主感悟后,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能力训练与提高。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如: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普通人“老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认识老王:

1、请看课本P79页插图,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习惯。同时为接触作者笔下的老王、理解老王打下形象基础。)

2、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心中有诸多疑惑和猜测,假如这个老王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如他的职业、他的生活、他的家人等。(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二)、了解老王:

1、走近老王: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圈点,可旁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你感觉优美的字词句,意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概括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整体把握。)

如:孤苦伶仃、生活艰苦、淳朴善良、知恩图报、关心别人等,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老王的“善”和“苦”。

三、重点研读:

(一)品味经典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意在体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匠心。)

师侧重引导学生精读8――22段,“老王送香油、鸡蛋”,质疑探究。

提示:

1、为什么老王去世前还要给我送香油?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2、欣赏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学习写人的.方法)

3、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4、老王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二)解读重点句

善良老实憨厚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

明确:照顾太少,关爱不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愧怍”)

换句话说,作者觉得她应该要更关心老王,更要照顾他,帮助他。由此我们能得知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文中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作者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2、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

(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所做的)

五、小结(音乐《爱的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不幸与幸运之分,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让我们用爱呼唤爱,用善点燃善!

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3.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抒写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想象与联想来创造意境。

2.借诗歌语言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教学难点:

如何将哲理融入诗歌写作之中。

教学创意: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多数人都喜欢诗歌,有时候还触景生情有一种写诗的冲动;但真正认识诗歌的同学相对较少,知道怎样写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写作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可触可摸可感。在品味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继而欣赏歌曲《涛声依旧》导入,提示学生注意歌词内容;出示课件1:诗歌《枫桥夜泊》内容;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视频;出示歌曲歌词。

导入语: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它由歌手毛宁在央视1993年春晚上演唱之后就红遍大江南北。请同学们再读歌词,看看它和那首《枫桥夜泊》有没有联系?(生答)对,其实,一首好歌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一首好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诗歌的写作,那就是“常怀一颗好奇心”

教师板书课题:常怀一颗好奇心

二、佳作赏读。

1、教师出示课件2:《春雷》(诗歌见学案)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请学生自由对诗歌进行品评。请学生用“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好在……”的句式作出评价。教师示例: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好在全诗自始至终使用了比喻、你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雷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先驱者的情感。

4、教师予以总体评价。

这首诗选取春雷为意象,避开其破坏力,讴歌其感召力,立意高远;选取春雷之声为“点”,通过联想与之相关的物象构筑一幅幅画面,具有图画之美,切入点小;层层推进,卒章显志,结构精巧;用第二人称呼告抒发感情,真挚热烈,又用比喻、拟人手法贯穿全诗来塑造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形象美、意境美,手法巧妙;同时注重了用韵,如“章”、“行”、“盼”,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之美。

三、教师归结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课堂练笔。

过渡语:那么,在学会欣赏一首好的诗歌之后,我们该怎样学着去创作一首诗歌呢?

1、教师指明写法之一:学会想象与联想,让诗歌的内容具体可感,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在脑海里闪现出一幅幅画面或者故事,这就是诗歌的图画之美。

教师板书:想——图画美

2、以具体诗歌为例,具体解说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出示课件3:流沙河的诗歌《理想》的部分诗句;联想的几种方法——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的想象能力训练。

如:看到屋舍的瓦顶,如何进行想象——可以想成妈妈的洗衣板;看到屋旁的大树轻摇——可以想象它正在搓洗自己的绿衣裳;看到天空中的白云——可以想成洗衣服时产生的白色肥皂泡……也许你正在楼上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心中却渴望出去玩,你又可以想象,天上有孩子吗?他们在干嘛呢?于是,我们可以把它写成诗句。(出示课件4,诗句内容见学案)出示课件5:小练笔——想象能力训练。

“秋风与秋叶/正在划拳赛酒/渐渐地/风醉了,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然后展示,师生互评。

过渡语:除了要学会通过联想或者想象让诗歌具有图画美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注意的呢?

4、教师明确写法之二:要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动人,感悟要切合实际,这是诗歌意境美的一种体现;但是诗歌不同于表白,抒发感情、抒写感悟时不能过于直白,否则就算不上诗歌了,应该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情境,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教师板书:情——情感美

出示课件6:张锋《化石吟》第六节。

明确:诗中作者将赞叹之情和“远古”的具体情境——恐龙、猛犸象、林木等结合起来,赞叹的情感就有了依托,远古的情境越是勾画得逼真、丰富,赞叹之情就越是抒发得真挚、强烈。

5、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的抒情训练。

出示课件7:一次考试失败了,你心情沮丧,你如何抒情?

示例1:考试失败/我不敢对妈妈讲/只有独自/独自品尝忧伤

示例2雨帘中穿飞的燕子/如果你快乐/就请到我开着的窗前/背了我湿漉漉的心/一起去飞 教师点评:示例1中作者的感情抒写出来了,但感染力不够,因为其中没有具体的形象,读者也无法融入作者的感情里去;示例2中,我们就借助雨帘、燕子、开着的窗、湿漉漉的心等具体的形象、情境看到了作者的忧伤,是不是更能感染读者呢?

出示课件8:小练笔——将情感融入具体恰当的形象与情境中去。

表现满足、闲适之情示例: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何其芳《秋天》)

学生训练。

表现轻松、愉悦之情:

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过渡语:诗歌仅仅抒发感情,即便真挚动人,也会让人觉得没有深度,比如我们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总会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而掩卷深思,诗句给了我们哲理的启示,因此,诗中还应该写出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即诗中之理,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会令人深思,才会让人回味无穷。

6、教师明确写法之三:要抓住事物某方面的特点,或褒或贬,入情入理,用比喻或拟人手法来写出隽永凝练的语句,就是哲理诗,要注意写出有价值的诗句,就必须运用反常的思维,言人所未尽之言,说人所未透之说,这也是诗歌的一种意境之美。切忌把哲理写得明白入画,也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情境来表现。

教师板书:理——哲理美

7、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抒写哲理的训练。

出示课件9:有哲理而形象的诗句。示例:

筷子——哪怕尝尽酸甜苦辣,却还是那么正直。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流沙河《理想》)

课堂小练笔:请根据给出的食物,作理性思辨,写一两句诗。

竹子:荷花:石头:泥土:萤火虫:红对勾:学生当堂训练,自由展示,师生互评。

8、小结。

小结语:其实,诗歌中所抒发得感情和抒写的哲理,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板书:意境美。

过渡语:有了画面、意境,是不是诗歌就算完美了呢?当然不够,好诗还需要让读者琅琅上口,就是要讲究音韵之美。

9、出示课件10:张锋《化石吟》第一二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学生齐读。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了吗?请你说说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是注意了押韵,如“巴”、“牙”、“花”、“话”,二是连用四个“最早的……”句式,重叠复沓,让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乐感十足。

教师板书:读——音乐美

10、教师指导学生训练诗歌的音乐美练笔。

明确:音乐之美需要通过高声诵读才能体味到,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务必要加以诵读,注意运用好相同的句式写作,同时还要尽量押韵。

11、出示课件11:诗歌音乐美小练笔。

请揣摩下面诗句,补上诗中所缺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含义恰当,音韵和谐。

(1)课间,在黑板上/我们将老师的形象细细描画/老师来了/快擦/快擦/擦去一副眼镜/擦去几条皱纹/呀,来不及了/情急中/丢下一缕

(2)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学生当堂训练,展示,师生互评。

四、出示课件12:教师下水作品,教师朗读。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睡眼惺忪的花心里

没有对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有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一滴单纯的露珠

少人注意,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明媚的清晨

我会变成洁白美丽的云朵,升起

教师自评:这首诗用拟人手法,让露珠自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引人注意,但纯洁、澄澈,自生自灭,“在阳明媚的清晨”变成“洁白美丽的云朵,升起”形象可感,而且符合实际;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露珠的赞美之情,又以实写虚,赞美社会上那些默默无闻做出贡献的人,同时,“变成云朵,升起”又能启人心智,情中寓理;也采用了一些相同的句式,注重押韵,有了些许的音韵之美。

五、课堂总结。

总结语:要写出好的诗歌,首先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让诗歌具有图画之美;其次要通过具体的意象,抒发感情,抒写哲理;最后还要注重诗歌本身应有的音韵之美。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感情,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人世间最美的诗行吧!

六、布置写作训练任务。

请你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细节,试写一首小诗。内容自选,主题自定,题目自拟。要求内容形象具体,意境优美,具有音乐美。

附:板书设计

常怀一颗好奇心

想——图画美

情——情感美

意境美

理——哲理美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5.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上一篇:皮鞋生产公司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游农庄五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