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赏析

2024-06-26

送别诗赏析(精选8篇)

送别诗赏析 篇1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是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其歌词有许多个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最为标准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要论述的是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上,韩磊演唱时的这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从歌词来看,明显化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长亭、古道乃送别之所;芳草写离愁,是古诗中惯用的表达方式,连天的碧草,无处不在细碎浓密且生命力顽强,正如离愁;柳谐留,是古人送别时表达惜别之情的最佳象征物;清冷的晚风、不成调的凄凉的笛声、即将落山的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时浓浓的愁绪。[1]由景及人,天南海北的朋友零落过半,人生之事,欢聚难得且短暂,离别常在且长久。虽则浓浓的离情仍在,且离别不可避免,但是人们的心中仍然时时存有对于重聚的期待。虽则知交零落,生命有限,但聚时欣然,别时淡然,正是人生应有之义。[2]

从韩磊的演唱来说:歌曲分成四个乐段,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韩磊用演唱表达了对于人生中的送别的态度。韩磊的演唱明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第一二乐段组成,音乐起伏平缓,借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意象,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感处理方面,韩磊很好地运用了弱声演唱的技巧,听觉上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与一般意义上离别的黯然销魂非常吻合。听后,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情绪。

第二层次由第三四乐段组成,第三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恰当地表现了对于友人再聚的一种期盼。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稍有加强,虽然声音仍然较低,但是有些字的发音上,已经放开了。情感也平和了许多。歌声中对于离别有淡然的接受,对于相聚有深情的盼望。

第三层次是第三四乐段的第一次重复,以高八度的“啦~~~”代替第三乐段的歌词,然后再唱高八度的第四乐段“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一层次强度最强,音高最高,声音转高亢,放开了粗犷的喉咙,唱得荡气回肠。情感上,则已升华:离别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每一个人为了未来都必须离开曾经熟悉的人和地方去奋斗,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才可以更好的相聚。

第四层次是第四乐段的第二次重复,“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最弱,声音最轻柔,以“尽余欢”一收,表明应该珍惜相聚的美好,以“别梦寒”一放,表明应该接受离别的必然。离别被放在了一个哲理的高度上,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少不了去了又来的离别与相聚,既然如此,欣然相聚,淡然离别,如此便好![3]

二、与送别诗的对应解读

韩磊的演唱,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

第一种意境:黯然销魂。江淹《恨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此以后,许多文学作品中,离别的黯然销魂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诗有两首,第一首写了一位姑娘的美。诗人未直接描摹该女子的外貌,只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即,看遍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所有年轻貌美的姑娘,没有比得上这一个的,以群像的平凡衬托出个体的美。诗人十分喜欢这个美丽的姑娘,但是他们却即将分别。诗人摆了饯别酒宴,他和姑娘相向而坐默然无语。原本如胶似漆的两人,在此时都选择了沉默。是无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显然不是,是因为情太多太浓。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说些什么,因而只好沉默。在默然中,往昔之乐涌上心头,让今日之别更其愁苦。不能总是沉默啊,总得找个由头开腔啊!可是“惟觉樽前笑不成”,诗人端起酒杯,想冲淡一下离别的愁绪,想笑着喝下这杯离别的酒,但是,那笑容,分明比哭泣还难过。情不知如何表达,话不知从何说起,连勉强的笑都挤不出来。诗人只好颓然搁下手中的酒杯,不敢看姑娘一眼,因为他生怕姑娘会留下难过的眼泪。他别过头,目光望向别处,目光到处,却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两只红烛正燃烧着,跳动的火焰闪过了诗人的瞳孔。仿佛知道诗人即将与喜爱的姑娘离别,却不知如何表达情感似的,细心的蜡烛揣摩着诗人恋恋不舍的心,替诗人流了一夜的泪。即将离别的两人,就在沉默中度过了这难熬的漫漫长夜。

年少懵懂时,往往很少思及分别之事。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认为可以一直在一起。当此际,一旦面临分别,便是泪雨潸然魂也销。此诗此情,与韩磊压低嗓音向内收敛的第一段吟唱异曲同工。

第二种意境:深情祝福。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就会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因而,面对离别时,也会更多地给予深情祝福。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章明义,老朋友要离开了,自己在黄鹤楼为他饯行。没有铺垫,没有修饰,是李白一贯的风格,虽还未知后事,最起码能感受到一点,诗人绝不希望在离别时用泪水来浸透朋友的心。果然,他以“烟花三月”的无比明媚给了朋友满怀的希望。江南三月的风景,历来令人无比心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是无论用多少美丽的语言形容都无法穷尽的一种美,这种美,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因此,对于能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朋友,李白有祝福,在扬州这样的大都市里,凭借朋友的才能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羡慕,羡慕朋友可以身临其境体会江南无边的美景,何其幸运啊!

朋友乘坐的船解缆远去了,诗人在黄鹤楼上,一直注目,看着船影由近及远,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远处江天一色的所在。诗人依然驻足高楼,眺望远方,远处,只见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此时此刻,诗人依然驻足远望的身影让我分外感动。一般来讲,像李白这样高傲甚至狂傲的人,如果不是让他衷心敬佩的朋友,他很少假以辞色的,更别说如此深情了。

年岁渐长经过一番番离别的洗礼后,人终于会知道,离别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就收起不舍,淡然接受,以满含深情的祝福替代便是。此诗此情,与第二层次韩磊低声吟唱却平和淡然的情感颇为相通。

第三种意境:豪放开朗。如同人各有其性情,当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时,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往往会把这首歌唱得荡气回肠。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这个英雄群体洋溢着满腔热血,怀抱着滚烫的报国之心,他们踏着昂扬的进行曲,扯着嘶哑的喉咙,高唱着属于他们也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赞歌。他们是盛唐这个时代的号角手,他们唱出的堪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受过如此濡染,于是就算只是一首送别的小诗,也难掩其盖世豪情。

同样是让人黯然销魂的离情,而且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天空阴沉沉地,目之所及,无边无际的曛黄的云,连太阳也蒙上了这一层的曛黄,变得无精打采。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钻到你的骨子里去。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在风中乱舞。连南飞的大雁,仿佛都被吹得歪歪斜斜,排不成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漫天黄云、鹅毛大雪、凛冽北风,无一不让离别更增凄惨。但具有昂扬奋发的英雄的心的高适,却能随时随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来:当人人以为此情此景中的离别必定陷入极凄惨的境地时,他却忽地振起,抬起可能已经蓄满了眼泪的眼睛,望着远处振臂一呼:朋友,别发愁!凭着你的一身才华,前面的路上,你一定会碰上赏识你的人,一定会有数不清的好朋友,你的前途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这才是盛唐边塞诗人。他们深深懂得,现在的离别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也是为了更激动人心的相聚。所以且行且努力吧,下个路口见到的,是功已成名已就的崭新的我们!韩磊提高了八度的第三个层次的高亢音调中包含的正是这样一种豪放开朗的情感。

第四种意境:哲理深远。当离别的淡然开朗逐渐升华,其蕴含的哲理就会逐渐地被发现。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的清晨,刚下过一场雨。雨势不大不小刚刚好:既不至于让道路泥泞难行,也不至于毫无用处,以致尘土依旧飞扬。就像洒扫庭院时恰到好处地洒了些水,庭院既干燥又干净一样,这场雨使此时渭城往西去的大路上,通畅,干净。往常由于车来车往,尘土飞扬,驿站及驿站栽种的柳树都是灰头土脸,而这天清晨,因为有这场及时雨,驿站露出了它红砖碧瓦的本来面目,柳树也展露着其依依袅袅复青青的美丽清新。如此明净清朗的环境中,诗人设宴送别友人:精美的菜肴,上好的酒酿,二人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畅叙别情。酒过一巡又一巡,不忍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时刻还是到了。诗人勉强举起手中的酒杯,跟朋友说:“干了这最后的一杯酒吧!从今以后,在你西去的路途上再也没有我们这帮老朋友陪着你了。你要保重啊!”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是诗人撷取的最后一杯酒中,却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哀伤是一定有的,毕竟是一场离别;哀伤之外,更多的是对朋友的深情祝福和充分信任:如同人人皆经历过的,当我们大声地对朋友说:你走吧!其中包含的绝不是无情,而是多情;绝不是没有哀伤,而是有更多的祝福——展示才华实现理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人都会理解这样的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关键是在曲终人散之时,我们都还能保有对未来的期望。“无故人”即是有新友,一个个朋友离开,一个个朋友走来,离开的不忘,走来的相伴,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去去来来之中变得无比丰富无比多彩。当韩磊用轻柔的嗓音唱出“尽余欢”时,收起的是对于美好相聚的珍惜,当他同样轻柔地唱出“别梦寒”时,放出的则是对离别的淡然接受。离别终于被放在了去了又来的哲理高度上,成为了人生中蓄势待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蓄力场。

三、小结

《送别》的歌词,显然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浓浓韵味。通过韩磊的演绎,这种韵味极富层次感地传达了出来,又与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摘要: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二季舞台上演唱的《送别》,从歌词编排和演唱两方面都意在表达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的态度。其表演明显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正好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黯然销魂、深情祝福、豪放开朗、哲理深远。这样一种暗合,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关键词:韩磊,我是歌手,《送别》,唐代送别诗

参考文献

[1]李亮伟.李叔同《送别》词句意象考索——兼谈对古诗词意象意蕴的取用.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58-62.

[2]孟凡玉.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美育学刊.2011年第1期,97-101.

中国古代送别诗“水”意象赏析 篇2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送别诗;意象;水;离别;友情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2-1

送别诗起于《诗经》、《楚辞》,逐渐发展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是古人表达离情别绪的重要载体和方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感叹、惆怅。发而为诗,便成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感情真实充沛,没有造作,最易打动人心。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水、秋风、落花、黄叶等。这里要拈出其中的一种意象——水,结合诗歌来加以赏析。水,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描写,通常表达出的是离别的凄凉、惆怅,友情的深厚、真挚,思念的悠长、无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这大概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悲壮、最有气势的一首,也是临水送别的古诗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亲朋好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至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此处的“水”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悲壮和凄凉,衬托出壮士出征的气势和“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春色碧绿,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出自南北朝诗人江俺的《别赋》。诗句的优美之处在于借离别景色的描写,刻画出了诗人惜离别的感受。用“春色碧绿,春水绿波”,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希望无限,到处都是一片美好、温暖的景色,“春水”是希望、悠长与无限的象征。借此情此景把与心爱的人的离别衬托得更加凄凉、不忍与伤感。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丹阳送韦参军》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名作,严维的诗以送别赠酬居多。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无限思念的深情。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深感打动人心。“寒鸦飞尽水悠悠”,是诗人眺望之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离别的气氛,从而表达诗人的悠悠情思。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作者心中无限的忧愁。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此诗中的“水”表达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浓浓熟悉和悠悠情思,他与韦参军的友情真挚深厚,对友人的思念悠长无尽。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这首送别诗清雅而不落俗套,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诗人者排除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常态,把友情、沧桑情、兴亡情,都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萧条形象表现出来,融情于景。“宫前水”融入了光阴、无尽、悠长、无奈。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送别的人渐行渐远了,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绵绵不断,悠悠不绝。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作《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惜别之情。“故乡水”在本诗中的应用更显曲折含蓄,源远流长,也显现出了作者愉快、乐观的心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也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广为传诵送别诗《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水为喻,请君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江水相比究竟谁短谁长?情感是抽象化的,但是江水是具象的,绵绵不绝,延绵不继。诗中采用了设问比较的方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歌吟不断,诗赋连篇,造就多篇传世之作。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或黯然销魂,伤感痛哭;或凄凉依依,惜惜别离;或悲愤慷慨,引发动容;或含蓄比似,乐观向上……

参考文献:

[1]杨夫立,武红.唐诗三百首[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

[2]沧浪诗话·诗评

送别诗——《送别》 篇3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送别》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送别诗 篇4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 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赏析 篇5

一、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他的好友孟浩然饯行这件事, 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 抒发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

现代社会虽处于一个交通、信息畅通的年代, 可是孩子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出远门, 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他们也很少结识远方的朋友, 拥有真正知己的更是微乎其微。对于一千多年前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是很难感受到的。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 与作者搭建起对话的平台?这就需要在孩子们心中营造情感的氛围。于是新课伊始,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朋友送别的感人画面, 配上非常伤感的音乐旋律, 营造出了离别感伤的情境。然后, 我深情描述:古今中外, 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 他们或以诗相赠, 或互赠礼物, 或依依惜别, 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我们已经学过李白的一首描写送别的诗———《赠汪伦》 (请一生背) ,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 (揭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凄婉的音乐, 配上教师朗诵时的深情语调, 更增添了分别时的凄凉悲伤。这样的情境创设,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一股浓浓的离愁别绪便会萦绕于学生心中, 为引导学生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融合诗文情感, 品读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本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充分地阅读文本, 把入情入境的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让他们徜徉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给学生独立感悟的机会, 尊重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互相融合。

围绕课题“送别”, 我让学生说说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送别孟浩然, 引出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烟花三月”描绘了一幅举目不尽的阳春景色。这样的描写意境优美, 文字清新奇丽。通过对词语的朗读, 我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古诗的语言和形象之美。

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时, 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 抓住文中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深情厚谊的语句, 让学生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段对话语言极富感染力, 意蕴深远。于是我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抓住文中“您”“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 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的什么地方让李白敬仰?此时适度拓展课外资料, 引入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通过朗读讨论, 孟浩然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变得丰厚、充实。学生明白了孟浩然潇洒的风度品格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敬慕,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距离。另外, 我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让学生感悟李白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孟浩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把深深的眷恋之情埋藏在心底, 反而去宽慰李白。叙不完的朋友情, 道不完的离别意, 这些语言一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徜徉于课文的语言中, 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课文。

三、构建情感桥梁, 想象吐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 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 是不可能体味到诗词中的情趣韵味的。因此, 在这节课中, 我努力构建诗文与学生生活的情感桥梁, 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悟诗文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充满着浓郁的诗情。李白把孟浩然送上船, 船已经扬帆远去, 李白一直目送着远去的白帆, 直到帆影消失在尽头, 他还是伫立在江边, 凝视远方。此时李白都在想些什么呢?我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生动的画面变成丰富的语言, 通过练笔表达自己的情感。“江边杨柳依依, 它们和我一样, 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的离去呀!”“沙鸥啊, 让我乘着你的翅膀, 和好朋友孟浩然一起远行吧!”“我的心情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 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孟浩然, 祝你一帆风顺!我一定会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保重!”这样的语言既写景, 又带有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通过练笔, 激发了学生的言语冲动, 作者蕴含于诗句中的深厚感情得以表现和张扬, 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诗句的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

送别诗的情味 篇6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伤。送别诗中表现离愁别恨,自在情理之中。白居易《别常蓟》:“惆帐城西别,愁眉两不开。”直抒胸臆,直写离愁。杜牧《送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物抒情。感人肺腑。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一向洒脱豪放的太白,当此离别之际,也黯然泪下。

2勉励鼓舞

对方远行,或为功名、生计奔波,此时一番勉励之语,可暖其心怀,长其斗志:若对方有消沉之色,则一番鼓舞之言,亦不可少。勉励鼓舞一般避开愁苦之音,显得昂扬向上。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名。”勉励对方为保卫祖国建立汉将窦宪那样的不朽功勋。

3安慰宽解

人生遭遇挫折,本已使人愁忧;再加离别在即,更是愁上加愁。此时一番安慰宽解,或能稍解愁肠。因此,送别诗中也颇多安慰宽解语。裴说《春暖送人下第》:“雄文有公道。此别莫潸然。”是安慰落第之人。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人生何处不相逢。”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二者都安慰友人不必为离别伤感:心灵相通,重逢有期,又何必忧伤?

4同情感叹

当友人遭遇不公,处境艰难,有时安慰就显得肤浅,只好洒一把同情泪,长叹一声。宋之问《送杜审言》:“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当时坐事贬吉_州司马参军,宋之间大发感慨代鸣不平。刘长卿《送严士元》:“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感叹刚正之士的潦落途穷。

5关注忧虑

友人远行,让人牵挂。送别诗中表达对友人前途的关注与忧虑,也在情理之中。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江洲上,相思愁白苹。”颁联借“飞鸟”、“青山”表达对友人归宿的关注与担忧。后二联化用粱代柳恽的《江南曲》表达忧虑友人前途艰辛的不尽愁思。

6思恋盼归

朋友远行在外,让人思恋,唯盼故人早日归来重聚。送别诗中那浓浓的相思盼归之情,也让人感动。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一片真挚的相思之情。张谓《送裴侍御还上都》:“离魂将别楚,先尔到关西。”故人未行,相思已生。

以上所述,有送别时的忧愁、安慰、勉励、同情,也有别后的担忧、思恋等,这是送别诗主要表达的情感。当然,有些送别诗也表达了其他内容,如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诗人正出任江宁丞,因所谓“不矜细行”而被贬,作此二句以剖陈心迹,表白自己的高浩品格。但这样的内容在送别诗中很少,应届“例外”。

二、留别诗的情味

与送别诗相比,留别诗的数量要步得多留别诗的情感与送别诗有相似处(如离愁),相异处更多。

1铭感深情

高适的《别韦参军》是首长诗。其中“二十解书剑,……布衣不得干明主”等句写他弱冠之年入长安谋取高位不成。“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写的是求仕不遇后寓居梁宋的穷困落魄的生活境况。诗中接下来写当别人把“我”当作庸碌之辈看待时,独有韦参军与“我”相亲交往,尽管自身也不富裕却不时解囊助“我”,使“我”度过了一段“纵酒高歌”的快乐时光。此情此义,自然让人铭感在心。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深情的感激。

2别时惆怅

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直抒别时惆怅之情。杜甫《赠卫八处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念及将来世事渺茫,更添惆怅。

3人生感叹

人生远行。有为功名奔波的。也有被迫离开(如迁谪)的,留别诗中少不了人生感叹。况且。离别本身就让人慨叹。张籍《留别江陵王少府》:“迢迢山上路,病客独行迟。况此分襟日,当君失意时,”自己带病远行,朋友又正当失意,此情此状,怎不让人感叹。杜甫《赠卫八处士》感叹的是人生飘忽、世事渺茫。

4诉述心志

离别之时,向友人诉述打算与追求,在留别诗中常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白自己南游的目的。盂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的是应进士不第后的归隐之志。

高考真题送别诗 篇7

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2、(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单独回答“别情”给1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分)情感不匹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①代:站在友人角度设想、想象。(2分)回答“回想、想起、回忆”不给分。②友情(1分):情深意切。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3、(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4、(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蜀客》翻译: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别想着你的行程比我长,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5、(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伤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

【解析】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羁旅送别诗 篇8

一、什么是送别诗、羁旅诗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张说《蜀遭后期》)(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1、内容解读:“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 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 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 3 满天山。”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艺术手法多样。

1、情景相融,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借景、境抒情)解析: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 4 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实结合)

《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乐景哀情、衬托)解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对写法 :以彼写此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从自己写起,而是从思念对象写起。通过写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正意反写,相反相成。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 要原因,也在于此。《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妆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3、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4、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

三、表达情感

1、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凄婉悲凉]

2、情深意长的勉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话语平淡,情感深沉]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五、规律总结:

1.羁旅送别诗往往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的思想感情。常用

芳草、梧桐、孤雁、鹧鸪、扬花、杜鹃、月、水、长亭、浮云

等意象来表达

2.这类诗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 悲凉孤寂的3.常见的表达技巧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联想等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鉴赏时注意的几点:

上一篇:习惯养成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职场中容易退化的五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