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2024-08-17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共10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1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

喝酒的事。

提问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五、课文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 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 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字词解析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猿(yuán) 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4

一、根据汉字写拼音

1.溃退()泄气()督战()要塞()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2.颁发()遗嘱()建树()仲裁()巨额()屠呦呦()青蒿素()嵩山()竹篙()3.凌空()翘首()酷似()潇洒()轻盈()悄然()由衷()新秀()屏息敛声()眼花缭乱()如梦初醒()

浩瀚()娴熟()咆哮()紧绷

白手起家

4.桅杆()()镌刻()一丝不苟()()殚精竭虑()*艉()5.挟()樱花()掌故()

绯红()宛如()落第()畸形()不逊()匿名

呜呼()凄然()教诲()油

抑扬顿挫()()诘责()光可鉴()杳无消息()正人君子()

深恶痛绝()烂熳()喝采()6.溺()佃农()劳碌()私塾()周()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妯娌()7.颊()黝黑()粗糙()崎岖()平庸()滞留()愚钝()器宇()蒙昧()酒肆()缰绳()轩昂()胆怯()藏污纳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髭()诚惶诚恐()入木三分()髯()绺()鬈()侏儒()锃亮()8.微妙()燥热()

滞留()禁锢()

鞘()涟涟()盎()沥青()骤雨()

窒息()吹嘘()荧光()筋疲力尽()和颜悦色()*娄()炽热()猝()

踱()

搀()交卸()狼藉()游逛()踌躇()马褂()镭()钋()13.迂()拭()簌簌()赋闲()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差使()箸()14.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

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15.兴味()洗涤()卑微()()消逝()繁殖()

牛犊()茸毛

凋谢()遏制()濒临()深渊()星辰()俯瞰()16.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

鸡枞()釉()成语积累: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

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恍然醒悟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心思,费尽精力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形容非常光亮润泽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正人君子:正人,正直的人。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 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庇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筋疲力尽:形容精神和身体十分劳累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触目伤怀:看到某种事物,心里感到悲伤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恹恹欲睡:形容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张目结舌: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5

[测试范围:第14、15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练习。(3分)

从门诊到病房,张定宇脚步pán

shān(),但是速度不减,张定宇每天的时间、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的。那时,张定宇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已经一年多了。这种罕见的疾病又称渐冻症,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医治,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就像被慢慢冻住一样,直至呼吸衰竭。随着症状加重,张定宇上下楼越来越吃力,也出现了肌肉萎缩的症状。可是,在抗击险情期间,他不曾退缩,始终jiān

shǒu

()一线,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萎()缩

(2)根据拼音写词语。

pán

shān()

jiān

shǒu()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茅盾不是命运的宠儿,其前行的路并非坦荡如砥、鲜花盈野,而是充满困难与挑战的。

B.杜江特别提到,老年人也会刷手机刷到不能自已,相对年轻人,他们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C.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阿来曾长时间行走在马尔康大地上,阅读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谷,探访土司的故事,但他没想到,小说《尘埃落定》竟妙手偶得。

3.下列句中加点的“暖”与例句中的“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老父过铁道为儿买橘,这一暖心之举感动了众人。

A.天暖了,不用穿大衣了。

B.百花村社区举行包粽子比赛,为“情系端午”活动暖场。

C.重庆90后暖男手绘漫画,教父亲使用银行查询系统。

D.危机结束后,期待汽车市场回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超过两年左右,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B.能不能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是一个人责任心强的表现。

C.同学们都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并倾听着张校长的讲话。

D.2019年7月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

5.把下列各项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据了解,遂川左安桃源梯田被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其一年四季景象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春如银链挂山间

夏如绿浪从天泻

秋如金塔顶玉宇

冬如白玉砌云端

B.春如银链挂山间

夏如金塔顶玉宇

秋如绿浪从天泻

冬如白玉砌云端

C.春如绿浪从天泻

夏如白玉砌云端

秋如金塔顶玉宇

冬如银链挂山间

D.春如银链挂山间

夏如绿浪从天泻

秋如白玉砌云端

冬如金塔顶玉宇

6.默写填空。(5分)

(1)那是______________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茅盾《白杨礼赞》)

(2)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晏殊的《浣溪沙》中,词人由自然的变迁更替,而产生了对光阴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与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4分)

“德”文化意蕴深厚,华夏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试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德”所包括的文化内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我能感觉到她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兄弟姐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意,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送我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走下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如此不舍的目光。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住院部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就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住院部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到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走出电梯间,穿过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看我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有改动)

8.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的背影的三件事,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概括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10.请你按要求进行品析。(6分)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以删去,理由是什么?

(2)结尾段中的“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简要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感情。(6分)

第四单元 周周清(一)

一、基础清

1.(3分)(1)wěi(2)蹒跚 坚守

2.C(3分)点拨:“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在此处不合适。

3.C(3分)点拨:例句中的“暖”指温暖人心、细心体贴,与C项中的“暖”含义相同。A项中的“暖”指暖和;B项中的“暖”指使气氛活跃;D项中的“暖”指向好的方面发展。

4.D(3分)点拨:A项“超过”与“左右”语义矛盾,应删去“超过”或“左右”;B项两面和一面搭配不当,可以删去“不能”;C项“注视”与“讲话”搭配不当,可以在“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后面加上“着张校长”;D项没有语病。

5.A(4分)点拨:“绿浪”代表夏天,“金塔”的“金”代表秋天,“白玉”的“白”代表冬天。故选A项。

二、素养清

6.(1)力争上游(2)去年天气旧亭台(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5分)

7.①不懈奋斗,顽强拼搏(或:勇于进取,执着追求);②恩泽万物而不计得失(或: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大公无私;忘我利他,积善成德);③诚信为本;④以身报国(或:舍生忘死,报效国家)。(4分)

三、阅读清

8.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走廊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2分)③这个周末,母亲站在路口看着“我”远去。(2分)

9.示例:她是一位关心儿女、深爱儿女的母亲,(2分)她特别珍惜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2分)

10.(1)示例:“才”字细致地写出了母亲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关门,如果删去,就显得平淡无奇,不能表现出母亲的不舍与爱意。(3分)

(2)示例:这里用一种特别的说法来表达情感,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我”淋雨母亲似乎能感同身受,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3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6

学生版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读准拼音▶(把正确的读音打“√”)

钥匙(shi

shí)

缤纷(bīng

bīn)

凉爽(shuǎnɡ

suǎnɡ)

▏静心练字▶(按照笔画顺序写一写)

颜笔顺:

闻笔顺:

梨笔顺:

▏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注意,小心。

:连续不断地,多次地。

: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整体感知

▏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之情。

课中导学导练

◎随堂测评

一、书法展示。

(读拼音,写词语)

yánliào

ɡōu

zhù

fēnɡ

shōu

ɡǎnjǐn

()

()

()

()

二、火眼金睛。

(比一比,再组词)

曲()

梨()

淡()

粮()

由()

莉()

谈()

娘()

三、各就各位。

(在不同类的词语下面画上“

”)

1.金黄

紫红

红枫

雪白

2.苹果

橘子

桃子

西红柿

3.冬天

夏天

晴天

秋天

4.菊花

鲜花

桂花

水仙花

四、辞海拾贝。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清凉()

清凉——()

温柔()

温柔——()

准备()

丰收——()

炎热()

欢乐——()

五、修辞在线。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3.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4.松柏穿上厚厚的衣裳。()

5.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技巧点拨

判断修辞的方法:①比喻分两种基本类型。如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等,如甲是乙,出现“是、为”等;②拟人是用写人的动词来描写事物,用称呼人的名词或代词来称呼事物,并赋予事物以人的语气或心理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六.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我会填。

(1)一()颜料

一()小扇子

一()邮票

一()菊花

(2)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2.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课后能力提升

◎课时作业

七、课外阅读。

秋天的画

老师教我画画,还教我涂上美丽的颜色。

星期天,我在家铺开画纸,我要画一张顶好的画送给老师。画什么呢?我想啊想。忽然,窗外飘来桂花香,我望去,啊,眼前是一幅多美的画!

我先画桂花,把那金灿灿的桂花画了很多很多,想让老师也闻到桂花的香味。

我再画草坪,发现草坪不像夏天那么碧绿,草尖仿佛染上了透明的金黄。那草坪边的一行小白杨,绿叶中突出几片金黄的叶子,随风舞动着,像飞来了金翅鸟。

我又画通往果园的大路,阳光下,远处一片果林闪着多少明亮的星星,那是苹果熟啦。别说我画的苹果太多太多,今年的果园就是这样。

窗外的风景画完了,我刚要放下画笔,见通往果园的大路空空的,像少了点什么。啊!想起来了,我们几个小伙伴要到果园去,要把掉下来的大苹果拾到篮子里,交给果树队。想到这儿,我连忙在大路上画了几个提篮子的小伙伴。

明天,我要把这张秋天的画送给老师,还要请她猜猜:那些小伙伴里哪个是我?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颜色

()的桂花

()的金黄

()的星星

2.“我”的画上都画了。

3.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快和好朋友一起交流吧。

6秋天的雨

教师版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读准拼音▶(把正确的读音打“√”)

钥匙(shi√

shí)

缤纷(bīng

bīn√)

凉爽(shuǎnɡ√

suǎnɡ)

▏静心练字▶(按照笔画顺序写一写)

颜笔顺:颜颜颜颜颜

闻笔顺:闻闻闻闻闻

梨笔顺:梨梨梨梨梨

▏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留意:注意,小心。

频频:连续不断地,多次地。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整体感知

▏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中导学导练

◎随堂测评

一、书法展示。

(读拼音,写词语)

yán

liào

ɡōu

zhù

fēnɡ

shōu

ɡǎnjǐn

颜料

勾住

丰收

赶紧

二、火眼金睛。

(比一比,再组词)

曲(乐曲)

梨(梨子)

淡(平淡)

粮(粮食)

由(自由)

莉(茉莉)

谈(谈话)

娘(姑娘)

三、各就各位。

(在不同类的词语下面画上“

”)

1.金黄

紫红

红枫

雪白

2.苹果

橘子

桃子

西红柿

3.冬天

夏天

晴天

秋天

4.菊花

鲜花

桂花

水仙花

四、辞海拾贝。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清凉(凉爽)

清凉——(炎热)

温柔(轻柔)

温柔——(粗暴)

准备(预备)

丰收——(绝产)

炎热(酷热)

欢乐——(悲伤)

五、修辞在线。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比喻)

2.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拟人)

3.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比喻)

4.松柏穿上厚厚的衣裳。(拟人)

5.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比喻)

技巧点拨

判断修辞的方法:①比喻分两种基本类型。如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等,如甲是乙,出现“是、为”等;②拟人是用写人的动词来描写事物,用称呼人的名词或代词来称呼事物,并赋予事物以人的语气或心理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六.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我会填。

(1)一(盒)颜料

一(把)小扇子

一(枚)邮票

一(朵)菊花

(2)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2.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课后能力提升

◎课时作业

七、课外阅读。

秋天的画

老师教我画画,还教我涂上美丽的颜色。

星期天,我在家铺开画纸,我要画一张顶好的画送给老师。画什么呢?我想啊想。忽然,窗外飘来桂花香,我望去,啊,眼前是一幅多美的画!

我先画桂花,把那金灿灿的桂花画了很多很多,想让老师也闻到桂花的香味。

我再画草坪,发现草坪不像夏天那么碧绿,草尖仿佛染上了透明的金黄。那草坪边的一行小白杨,绿叶中突出几片金黄的叶子,随风舞动着,像飞来了金翅鸟。

我又画通往果园的大路,阳光下,远处一片果林闪着多少明亮的星星,那是苹果熟啦。别说我画的苹果太多太多,今年的果园就是这样。

窗外的风景画完了,我刚要放下画笔,见通往果园的大路空空的,像少了点什么。啊!想起来了,我们几个小伙伴要到果园去,要把掉下来的大苹果拾到篮子里,交给果树队。想到这儿,我连忙在大路上画了几个提篮子的小伙伴。

明天,我要把这张秋天的画送给老师,还要请她猜猜:那些小伙伴里哪个是我?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颜色

(金灿灿)的桂花

(透明)的金黄

(明亮)的星星

2.“我”的画上都画了桂花、草坪、大白杨、大路、果林、苹果、提着篮子的小伙伴。

3.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快和好朋友一起交流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

三、知人论世

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注意,红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课下注释没有,就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四、擂主争霸

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每一节新课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欢迎大家来到“思齐杯”擂主争霸赛。让我们一起回顾比赛原则

1.回顾原则:正确率最高;书写最工整;速度最快。

上期擂主:何佳骏

你们准备好挑战他了么?

2.开始听写

3.核对订正

鲜腴yú篱笆líba吆喝yāohe苔痕táihén密匝匝zā

4.本期擂主:

恭喜同学!同时也欢迎大家向他挑战!

五、寻雨踪,感知课文

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文吧。

大声朗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作者围绕“雨”写到了哪些人、事、物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娇羞的苗族姑娘;善良的母女;肥大的仙人掌;种类繁多、味极鲜腴的菌子;“火炭”一样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酒店外高大茂盛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悠闲的鸡。

看似杂乱的事物,其实他们都有着作者对昆明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把这些散乱的事物连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六、品雨情,解读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8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分为两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是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和理解网络提供的新空间。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分为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社会生活讲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尊重他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他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礼貌诚信待人,同时也要在理解违法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预防犯罪。教学难点是理解各个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违。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分为两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服务,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共分为三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课标要求(一)第一单元 1.1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6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二)第二单元 1.5 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三)第三单元  1.4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第四单元  1.7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2.8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3.5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养成亲生活的行为,合理利用网络,维护秩序需要规则,做文明礼貌的人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实干创造未来(二)难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维护和改进规则  践行诚信,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如何关爱他人,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尝试用希沃授课助手教育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

4.注意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

5.课前布置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7.多听课,不但要多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教学进度表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新实践。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三个逻辑统一◆上册八个主题(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

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9.2 与学生交流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 1.1  坚持改革开放 2 9.5—9.9 1.2  走向共同富裕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 9.12—9.16 2.1 创新改变生活 2.2  创新永无止境 4 9.19—9.23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3.1 生活在民主国家     5 9.26—9.30 3.2参与民主生活 活动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做法 6 10.3—10.7 4.1夯实法制基石 4.2凝聚法治共识    7 10.10—10.14 5.1 延续文化血脉 5.2  凝聚价值追求 8 10.17—10.21 认真阅读经典,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9

饮 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饮 酒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自读课文

2.指名朗读

3.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 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 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再读诗歌

(七)绘美景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春 望

(一)导入

时光隧道图片,让大家回到唐安史之乱时期,体会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

1.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感受朗读的抑扬顿挫。

2.再读诗文,解决生字词音、义问题。如重点字溅()抵()搔()浑()

胜()簪()

(四)诗文学习

1.生字词解决的情况下,感知全诗内容。

2.逐句剖析诗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首联作者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合作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4.整体把握诗文。

主题探讨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5.试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

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三)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

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

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赤 壁

(一)导入: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

【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5.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总结提升

《饮酒(其五)》一诗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悠闲自得的心境。

《春望》一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被叛军围困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抒发对历史的感慨,表现出非凡的见识,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和愤慨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篇10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

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

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4.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2.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探究一】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结论:(1)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探究二】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结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日本离我们‘最远’的是(B)①南昌起义 ②九一八事变 ③卢沟桥事变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2.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D)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D)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4.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对日作战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这些数字主要说明(C)A.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 B.国民党参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国民党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 D.军人英勇杀敌与政府消极抵抗形成鲜明对照

5.后,标志着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C)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6.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

阶段。(B)A.防御 B.相持 C.反攻 D.进攻

知识点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

7.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取得的首场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A)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8.国民党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C)A.缺乏美军援助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9.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B)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上一篇:作文做家务500字下一篇:文员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