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2024-08-19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共8篇)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篇1

课题名称:《中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态度形成的研究》

撰写:高兴星

年级/班级:高二三班

课题组长:吴淋淋

指导老师:魏艳红

课题组成员:李婷;吴琳琳,翁焰芳;高兴星;王硕东;翁武平;李永升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中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缺乏主动探求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被真正调动、激发起来。针对中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我们开展了中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态度形成的研究,意在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英语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利用它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担负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和途径。

随着新教改的深入,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然而学生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下已经学了三到六年英语形成的“填鸭式”教学思维定式,他们的意识没有改变,学生等着老师去“灌”!我校现在高一,二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没有主动思维、主动提问的能力,只等着老师去“教授知识”,我想在我们中国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大家都知道,知识是要领会的,“灌”只能灌知识,不能提高能力。所以,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构建有效课堂,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到“我能学”的转变,培养学生提问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些问题,我组将《中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态度形成的研究》作为课题,旨在通过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并找出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校学生现状特点,调查问卷得出的启示:

(一)调查目的和方式

为了解目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及他们当前英语学习主动性情况,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对高山中学高中部三个年级名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共设问题18个(其中开放性问题3个),发放问卷共520份,收回508份,其中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97%。在问题设计上,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高中生在校的课内学习和课外的自主学习情况。题目分为三部分: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及方式的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英语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3%的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比较满意。但29%的学生外语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在我们问及“你认为学英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时,占前两位的选项为“语法”和“单词”(分别占到40%和24%的比例)。这样的结果反映出,尽管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这些年来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我们试图从注重语法的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然而我校学生关注的重点还是停留在语法和单词这两方面,问及“你平时是否‘开口大声’地读英语”时,44%的学生有时,而35%的学生则很少,这充分说明“口语”和“听力”这些交际性技能不受关注。这也提醒我们英语教师能在这方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帮助。

2、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

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就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方面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5%的被调查学生会经常自觉预习,形成了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36%的学生是想起来就预习,而另外24%则是老师要求才预习。但是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并不科学,其中29%和28%的学生分别“看一遍”和“记单词”(这两项的比例达到了57%)。少部分学生(35%)会找侧重点和难点。

而在课堂上45%的学生会边听边记重点,说明他们有一个基本正确的学习策略,但是只有23%的学生会边听边思考,力争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仅仅注重“记”。其中53%的记重点,31%的学生会有时看笔记。这一结果同时也应证了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欠佳。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学生在课后英语学习的情况,50%的学生会经常主动检查并更正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调查中我们非常担忧地发现,课后64%的学生仅仅通过“做作业”来学习英语,34%的学生做习题集,30%的学生会阅读英语文章、报纸,这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课外知识的扩展上有待提高。43%的学生有时会注意收集英语标识、广告,这样的数据说明:在有了几年外语学习经验之后,小部分的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外语“语言意识”,懂得“学以致用”,抓住身边可能的机会学习生活中的英语。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有利于中学生养成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巩固、提高外语水平。

3、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所以问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34%的学生是为了学生他国文化,这说明初中生的求知欲很强,但是也有26%的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反映出他们应试学习的情况。48%的学生反映在上课刚开始的10 分钟最能集中精力,而42%则是在课堂中间10分钟最能集中。37%的学生有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34%的学生很少参与,这也反映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英语教师应注意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把握初中生心理特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最大化地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二、课题研究价值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学生一旦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将会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发愤图强,并能对不同环境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的某种学习期望和学习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在:

1.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2.通过研究可以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在教学中,以理论指导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围绕课题,深入思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分析,有力地促进了老师的成长,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走进学生的世界,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了解学生,解决问题。

2.期望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品质,提高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力。

3.希望能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老师们专业的理论化素养,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协助教师进一步构建有效课堂。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地处市区偏远地带,规模小,教师数量少,教育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困难,提高教师处理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以及他们英语学习存在的困难。(分析报告附在后面)

2.分析研究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英语学习的心理特征。

A.认识能力方面的特点

①感知的能力增强了,特别是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了。

②注意力比较稳定和集中。

③记忆有了显著的发展,主要依靠意义记忆,而不是过去那样主要依靠机械记忆。

④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了初中,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它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成了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另外,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也有发展,但很不成熟,主要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看不到事物间的依存和联系。

B.情感意志方面的特点:

初中生富有朝气,热情活泼,在感情上丰富强烈,常易激发冲动,情感上的两极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总的说,初中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少年期身心发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矛盾。他们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具有两极分化的可能,向上可以冒尖成才,出类拔萃,向下,亦可能越轨犯罪,误入歧路。

3.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引导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态度形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首先,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其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

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语言现象,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2)具体从三方面阐述: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 学法的指导

3)不论在教学哪个过程,都要对学生多赞美,鼓励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对后进生,我们尤其要多鼓励,少批评,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他们。

4.再次通过调查问卷,反馈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给课题予以理论支撑。

2.调查法:通过对本校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主动学习的行为结果的调查,具体分析,不断修正实验方案。

3.观察法:在教育的实践中,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直接观察、记录、分析,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研究中注意理论探索和实际研究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1.本课题遵循理论学习-实践模式-评价改进-模式确立的研究过程,前一阶段研究为后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但每个阶段都构成自身独立的研究任务和研究价值,总体上相互支撑。本课题主要是应用性的研究。

2.本课题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手段,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相结合,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重视比较分析研究。

七、研究过程回顾

1、准备阶段:2009、12--2010、5(1)选题讨论,设计方案,申报立项。

(2)成立实验研究小组。

(3)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理论,请校领导为教师提供培训。

(4)查阅文献,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审视、分析变革的思路。

(5)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2、实施阶段2010、6--2010、1

1实施研究计划。计划活动落实到人,运行操作。收集积累资料,改进研究方法。

3、总结阶段:2010、11--2010、1

2再次通过调查问卷,反馈问题。进行深入重点研究,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形成成果。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及附带的研究成果。

4、最终成果形成:2011、1本课题的结题报告,成果汇编,课例相片及光盘。

八、研究成果概述

(一)探索了新课程中小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导策略

学生主动学习态度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而课堂是教师展示生命价值的舞台,是中学生生命生长的土壤,我校绝大部分学生(除了学生区的部分学生)都是全日制住宿的,只有周末和假期回家,而在学校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我们重点探索了“中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导策略”:

策略一:营造主动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如果没有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对老师有畏惧感,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活动,主动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营造主动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用关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赏的目光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对于学生不同意见,不要轻易作出否定的评价。

3.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尊重学友的精神。为了不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教学中可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倾听别人发言,先肯定优点,再提出建议。教师评价小组整体学习进步与否而不是指向个人。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体验到愉悦和成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4.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策略二:培养学习责任感,激发参与动机。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是否有效、学生主动性学习品质能否发展的关键。

1.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如教师的导入语、课件的适当运用、游戏、辩论、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好一样事物非常重要,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那么怎么培养兴趣呢?活动的作用不容忽视。老师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课外活动课给学生看他们喜欢的英语版影视,动漫,如《人猿泰山》,《狮子王》,《阿甘正传》等;听他们喜欢的明星的英语歌,如张靓颖的很多英语歌,学生也将很乐意查歌手的一些英语资料,写影视欣赏等;开展各类比赛,如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卡拉OK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书法比赛等,做各种游戏,如“单词接龙”,“吊死鬼”,“Do and Guess”,“传话筒”等,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习责任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学习活动毕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初中学生很容易在课程适应上遇到挫折,从而影响学习兴趣。显然,光靠直接兴趣维持学习是很不够的,还应注意培养和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使他们逐渐懂得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必须有意识、自觉的去对待学习,体现中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有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品质,这是中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学习上有追求。只有这样,强化着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促使他们履行学习责任,形成责任感。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4.以学科自身的知识价值和特有的审美价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结合旧经验把新知识运用到实践情景中,可以让学生感到熟悉、有价值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科本身特有的审美价值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等。

5.适当开展竞赛,激发成就动机。竞赛是根据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获得成就的需要来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得最为强烈,因而可以提高学习成效。当然,竞赛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竞赛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外,还可以将个人竞赛与分组竞赛、团体竞赛、自我竞赛等方式结合起来用,以克服竞赛带来的消极影响。

策略三:创设主动学习时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1.发挥师生榜样作用。实践证明,主动学习态度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示范给学生一些主动学习的技能外,还要注意利用学生中的主动学习榜样。如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主动学习故事、介绍预习方法等。

2.大胆地“放”,精巧地“扶”。“放”是指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相信他们,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凭旧知探索新知,让学生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无限乐趣。

3.把学生放在活动中培养。因为人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人性得以丰富。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交流、辩论、表演、竞赛等活动,把这些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之经常化。并把课堂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

策略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不愿学,学不会,原因之一是“不会学”。因此,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把学习方法做为礼物送给学生。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1.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如“送”给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教师可针对学习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细致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

2.在教学生方法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学法的指导落实在三环节:课前,课中,课后。A.课前的引导策略:1)要形成学生主动预习的态度,首先应该培养其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预习的内容以及方式。引导学生就各个单元的topic涉及的话题进行预习;对于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引导其对课文的预习;英语词典不可忽略的作用。3)教师可以在平时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多鼓励学生。B.课中的引导策略:1)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2)教师要注重自身积极教学和个人学习态度。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改变角色;微笑是至关重要的;多赞美,少批评。4)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时间,场合;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多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5)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6)防止“消极态度论”。C.课后的引导策略:1)帮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获得快乐。2)课堂之外英语词汇的自主学习。3)开展合作学习。4)布置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学以致用。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好习惯,受益一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初中是养成习惯的黄金期,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书写,读音、朗读,笔记,作业,知识梳理,课外阅读等习惯。对于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老师要时刻放心上,平时就要纠正,推广好的作业,促学生私下交流,开展书法比赛,发挥榜样作用,老师要注意赏识和鼓励相结合。开展朗读活动,形成每模块的对话和短文学生以3-4人组到老师跟前朗读和展示,纠正学生读音,节奏等,培养朗读能力。笔记不时的检查,提醒,并展示好的笔记习惯,加以表扬。作业采用小组批改(老师收上来检查),和面批相结合。指导学生知识梳理,如比较两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式,学了多种时态后,利用“时间轴”多个时态加以对比,对比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这方面的能力。课外阅读方面,利用报纸指导学生阅读,制作自己的“词汇本”,赏识学生的“词汇本”。

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预习作业外,主动增加预习内容,预习时,会用工具书解答疑难,独立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提出疑难问题;上课时,积极展示学习成果,经常主动请教,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能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作业时,独立完成,积极改错;复习时,积极自我检查,查漏补缺,评价反思,调控学习。

(二)实践成果概述

1.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策略性、学习的灵活性、学习的批判性、学习的自制性、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的自控性得到较好发展,尤其是学习自信心有了长足的发展。喜欢提问的学生多了,常常看课外书籍的学生多了,把动脑筋当成一种乐趣,讲究学习方法,在没有外力束缚下自己按时完成作业,自觉按计划学习的学生更多了。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学习方法得到了改善,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能主动计划自己的学习,恰当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课前能主动预习课上能多感官参与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强;掌握了多种记忆方法,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捷、更有广度和深度;质疑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越来越“会学”了。学生学习质量日益显著,综合素质不断发展。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邀请家长来校听讲座,观看学生作业、作品等,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在这个对话平台上,让家长、教师各抒己见、讨论争鸣、共商对策,分享成果。课题研究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情支持,有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增强感到由衷的高兴,认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很有价值。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有了明显转变。许多家长已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来指导孩子的学习,能用发展的眼光和自信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4.通过研究可以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在教学中,以理论指导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围绕课题,深入思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分析等,有力地促进了老师的个人成长,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为以后的教学思考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1.研究存在的问题

1)要重视课题研究过程的“质”。反思我校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认为针对性还不够强。在一些我们常言的“术科”教学的研究上比较缺乏实践性。

2)我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而学校网络及视听资源有限,有时布置学生的预习及查寻相关资料的条件有限,因为不能带player播放器,所以学生也没办法进行个性的、针对自己视听方面的练习,而回到家中父母大都也没时间辅导,而且平时相处时间也少,所以放松了相关指导,这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3)但从整体上看我校校本教研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特色还不突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性做得不够,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还有待探究。

4)专业理论不够丰富,研究的深度不够

5)教师在整理自己的资料的过程中,平时不够注意素材的收集,总结材料缺乏基础材料的支撑,有些空乏。过程性的资料较少。特别在教研组的活动中,在各种资料的收集上还不够细,特别是教师的发言记录不够细致,闪光点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对创新来说是很可惜的。

2.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研究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如何促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2)探索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对促进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形成的作用。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篇2

笔者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学中发现, 深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一个难点。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之后, 还要考虑怎样开展研究, 力求使课题具有创新性, 并有一定深度。在现实的研究性学习中, 不能深化研究课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学习的难点之一。有的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不知道如何寻找研究角度, 不知道如何能找到着力点;有的虽然有一点思路, 但内容不全面, 不丰富, 不深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指导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这些问题, 笔者做过一个简单的尝试, 敬请指导。

一、区分研究层次, 确定课题

深化课题研究必须分清课题性质, 区分不同的研究层次, 但在此之前, 寻找问题、鼓励多问是区分研究层次, 确定课题类型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智慧之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可见,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同样,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问题的提出举足轻重, 它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是启动学生研究的动因。其实, 问题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当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积极发掘课题, 在各种问题中区分研究层次, 确定课题类型。

例如, 课题“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鼓励学生多问, 学生就会提出各种问题, 中国名山大川无数, 为什么唯独封禅泰山?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怎么如此受到崇拜?泰山与帝王之间有什么联系?泰山封神有哪些故事?泰山海拔1545米, 在五岳之中只列第三, 为什么古代帝王封禅偏偏选中泰山而不选择海拔比泰山高的华山和恒山呢?为什么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长”或“五岳独尊”呢?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查阅一下资料, 答案也许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 有历史原因, 有地理原因, 有文化原因, 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 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时, 觉得是在解决“自己”的事, 那种学习的热情、动力是一般问题无法相比的。

二、区分研究层次, 确定课题类型。

引导学生寻找问题, 鼓励多问的基础上, 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些问题中会产生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课题, 分清这些课题属于不同层次的研究, 进一步明确课题类型, 深化课题, 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课题类型大致分为三种:知识探究型、探因研究型、创新研究型。

1.知识探究型

知识探究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是发展基础性学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它尽管只是初步的, 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 激发学生“再发现式”研究性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例如, “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初探”等, 这些可能都属于知识探究型研究性学习, 往往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类书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简单, 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研究形式来完成。

2.探因研究型

探因研究型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是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研究,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或查阅资料, 然后通过对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与关注”、“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的流传与影响”、“《诗经》为什么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等。这些课题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经过独立探究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 甚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也有可能涉及到前人研究的“盲点”或“交叉点”, 这类带有一点点“准发现式”成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能有效地解决“为什么”的探因型问题。

3.创新研究型

创新研究型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是最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它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而且要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 做出论断。它能有效地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创新研究型问题, 是发展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例如, “情景一体意境交融——谈古诗中的“月”、“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诗歌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欣赏我国当代诗歌一得”、“设计我们生活中的广告”、“梁实秋与闲适小品”、“汉书与书法”等。

三、借助常见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深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确定课题类型后, 动手研究前, 怎样使研究深入下去, 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解决常常依靠一定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 对深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大有裨益。

我在教学中重点给学生介绍以下几种。

1.纵向探究法

透过纵向思维, 要求学生学会关注某一问题发展变化情况, 善于透视各种现象, 从中筛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信息资料, 以逐步理清研究方向和思路。培养学生一问到底的探索性和质疑精神, 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显示出思维的层次和深度, 最终找准问题的所在。

例如, 课题“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 通过纵向思维, 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古代史书中有哪些侠客故事?古代史书中有哪些侠客形象?为什么会出现侠客阶层?这些侠客有什么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与作者写作有无关系?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对后来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使课题充分地展开。课题研究思路开阔了, 就自然清晰了。

2.横向比较法

引导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外在联系, 触类旁通, 简单说就是学会比较。例如, 课题“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通过横向思维, 可以提出这些问题, 二者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特征有何不同?二者是否具有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通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 弄清二者的联系比较点, 问题分析清楚了, 怎样开展研究也就找到了思路。

3.求异思维法

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并且从有关作品中寻找怀疑或否定人家观点的证据, 以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 课题“《醉翁亭记》中的主旨实质:是一个‘愁’字”, 有人认为依据仍然包含在《醉翁亭记》中:1.作为一个被贬官的人, 断然不会有“乐”, 他的“乐”只是强作欢颜罢了, 而骨子里正愁着呢!2.他的“宴饮”只不过是“借酒消愁”, 要不怎会“饮少辄醉”呢?3.山中景色“朝暮”和“四时”的变化, 无疑是人事多变的一种象征, 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求异思维的过程, 往往会把研究者的思考带进更为深入的层面, 令人耳目一新, 取得更大的收获。

4.变向思维法

你从这个角度去求证自己的观点, 我的观点虽然与你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来得出这个结论的, 这就是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例如, 课题“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有人从虚拟意象创造的角度来论证, 有人则可以从夸张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论证, 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运用这种变向思维的方法, 虽然不能像求异思维那样可以自创新论, 但能够补充别人研究的不足, 同样能达到研究体验的目的, 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确定了研究性课题,学生都踊跃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本人就此谈谈生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一些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修本中有“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10个课题。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由于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又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活动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制订几个课题以供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大多只有一个课题名称,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为此在研究性课题——“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细化、确定研究题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面较广,应首先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尽量地细化题目,选择确定一个较小的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具体进行研究。例如,“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先将其细化为“萘乙酸(NAA)对苹果(梨、杨、柳等)插条生根的影响”等若干个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材料的选取、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制、时间场地、方式方法等)选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即有尽量多的研究方向、尽量多的子课题。

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题目确定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即所确定的较小范围的有具体方向的研究课题;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论依据,包括实验原理、假设、预期结果等;材料,包括时间、范围、内容、场地、仪器、药品等;方法、步骤,指采用的具体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等等;结果结论,根据对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断而形成的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下面是一个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题目:2,4-D对菊花花芽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2,4-D对菊花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设),能延迟菊花的开花时间(预期结果)。

目的要求:学会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盆栽菊花(5组,每组2盆~3盆)、2,4-D母液、小喷雾器、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

a.配制浓度分别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选取5组盆栽菊花(每组2盆~3盆)编号,放置在光照、通风、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相同环境下管理。

c.分别用配制好的4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喷洒编号1组~4组菊花的植株(第5组作为对照组)

d.实验记录:定期观察、测量、记录菊花的发育情况。

e.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出现误差的原因);绘出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表;分析2,4-D浓度与花芽分化时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思考题:用2,4-D处理菊花植株对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响。

注意,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过程、步骤;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实际,简单可行,效果明显;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三、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本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高峰和重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二是总结交流,对本次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科学、可行性强的、预期效果显著的、环节齐全、步骤严格等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辩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也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归宿的活动课程。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如下优点: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

参加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多种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中,给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处理和分析,从调查研究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认识不到位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时间得不到保证

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交流,周期较长。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即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五、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中的必修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合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教育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出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具体的指导工作。

2.掌握方法为研究性学习铺路架桥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之前,要进行方法论的指导,降低操作的难度。教师可就处理信息的方法、实验设计程序、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格式等,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可操作性。

3.理顺关系,使研究性学习和谐发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是配角。学生是策划者、操作者、自我评价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唤创新。其次,协调好主、客观因素。

4.总结经验,让研究性学习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学习实施后,师生要及时总结。总结是评价的基础,总结是为了开拓未来。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后,总结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8-49.

[2]创新课时训练:生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1):57-89.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4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实验设计实验方案

【摘要】对学生进行切实的环境教育,实现其从受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与实践者,体验环境问题的严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科技进步、关心环境保护的现实态度。引领学生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精神与合作精神。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规定:

1、知识方面: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能力方面: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大纲中反复强调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等。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环境意识要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

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我尝试就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专题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实施的过程

(一)课题动员与组织:

由教师介绍“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与江西河湖的今昔对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重视环境保护。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污染问题。然后由教师提出要求:自拟课题研究环境问题,可以是用实验方法模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也可以是搜集资料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或危害,内容不限。学生自愿组合成最多四人的研究小组.共同初步选定小课题.并收集与本小组选题有关的资料,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二)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课题并拟定整个活动计划。有的实验小组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和预期实验结果。有的小组选定了非实验课题,限定了资料来源,小组成员分工,研究进度等计划。

(三)开题报告

各小组组长宣读实验或实施计划,教师和学生共同审核其设计的可行性。最后由学生从节约经费,实验结果明显,材料易得等角度论证确定由螺蛳,摇蚊幼虫,水蚤,小鱼,家鸽做指示动物;由黑藻,麦苗做指示植物。有的实验药品由学生自备如洗衣粉,洁洁灵,农药乐果等.

实验课题小组上交较成熟的实验方案。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调查生活中的污染,吸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香烟对家鸽精神状态的影响,酸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酸雨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普通工厂的一般酸性污水对生物的危害,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香烟对植物的危害,探索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及专题研究天津市水污染现状与其原因,关于大气污染调查简析,关于大气环境的污染的调查报告,我国今年沙尘暴探源等等。

(四)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然后由各课题小组分组完成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由各组成员总结实验结果。

(五)结题与答辩

各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后,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由教师进行初步评审,合格后在本班内组织答辩。由各组代表宣读研究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建议与意见。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二、探究的成果

1.学生们写出了研究论文,其中不乏内容详实,论据充分的科学论文。

2.学生们认为此次探究所得颇丰:

(1)展示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自我进行了深刻的环境教育:学生们模拟了酸雨对麦苗生长的影响,酸雨对池塘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对建筑物的危害.模拟了富营养化,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的危害;香烟的烟雾对家鸽的生活力的影响;有的设计了噪声对人心跳频率和血压的影响,还有的设计了生活中的污染物如洁洁灵,洗衣粉,肥皂对小鱼等指示动物的影响.有的设计了吸烟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并巧妙地设计了如下模拟吸烟的实验装置:

注射器

未点燃的香烟

培养液中有水蚤

注射器

点燃的香烟

学生设计的模拟吸烟的实验装置

这样的学习安排,从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坚持一周多的准备实验,既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又体会了科研并不神秘,关键在于关注生活,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学习获得了单凭教师讲授所无法替代的深刻认识。在论文中有的学生写道:“在搜集资料和实验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我国的酸雨危害有多么严重,越来越近切的感觉到整治我国酸雨问题的必要性。请看下面一组事实:重庆市的马尾松因酸雨危害而成片死亡,街道两边树木在60年代至80年代更换了3次树种,但都无法抵御酸雨的侵蚀。嘉陵江大桥的钢梁,因腐蚀严重,必须每年除锈和油漆一次;重庆的电视发射塔,建成三年即锈迹斑斑,在九年中维修了三次。城市中的建筑物,基本是又黑又脏。„„”“我们亲眼目睹了酸雨的危害,心中更是震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首先应该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每篇小论文后都附有小资料如《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香烟破坏微笑》,《现代家庭中的污染》等。对环境污染的深刻认识溢出纸面。

(2).学生在实验中还有了新的发现,对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在我们加酸30分钟后观察第一瓶水蚤存活数量时,发现一只存活的个体,当时我们兴奋极了,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竟然还有生存者。过了三天再观察,发现其中水蚤的数量已经稳定下来,并没有如当初想像的那样一个不剩。生命竟如此顽强!在酸性环境的折磨下,它们终于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便是生存斗争的胜利。”从中学生能够理解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于是对理解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论据。

(3).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这次实验中,我们有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实验条件。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体味了科学研

究的兴奋和精彩,锻炼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在其他常规课程中体味不到的。另外值得自豪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协同互助,各扬所长,实验的气氛是融洽怡人的,合作是愉快。„„一次有益的科学实践,对我们科学思想的建立和完善大有裨益„„”。

三、实施过程的启迪:

1.此探究学习过程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是巨大的财富,丰富的资源。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绝不再是不做作业的倦怠与懒惰,学生们为了这个小课题查阅的大量的资料,设计实验过程与实验仪器,并自觉地体现出对照的实验方法。学生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表现出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成为了研究的伙伴。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一片天空,学生就能飞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

2.学生们的研究工作表现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感动。有的对比了天津99 年与2000年城区空气质量周报,提示大家天津市环境质量下降,并动员大家分析原因;有的探讨了我国今年(2000年)沙尘暴的起因,有的调查了天津市水污染现状与原因,有的调查了生活中的污染问题,并最后达成共识要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一次性饭盒,少寄贺年卡,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每个人为保护环境都贡献一份力量。3.师生共同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这是任何其它形式的教学不能比拟的。

四.思考与不足: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明显的,但也有一些不足。

1.耗时耗精力,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但研究的是高考很难进行考查的内容,虽然属于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但因为与高考相分离,所以受到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反对。

2.学校的电化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而布置学生回家完成无疑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教师所不愿做的,因此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完整。

虽然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教师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篇5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苏省宜兴中学 班级:高一(14)班

小组成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节日风俗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礼仪风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风俗的变迁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参考材料:

1.百年中国社会风俗变迁http:// 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http://wenku.baidu.com/view/c7be2e4a2e3f5727a5e9628b.html

指导老师:何平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篇6

(一)综合课题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

2、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4、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5、生活中的物理

6、“整体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7、《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题型解析

8、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9、求力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0、时代呼唤纳米科技

11、“图解法”题型归类

12、GMm/R=mg在高考题中的运用

13、有关超导体的知识

14、物理实验中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

1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16、物理与化学的联系

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

18、“和平号”坠毁始末

19、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20、生活中的能的转化

21、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

22、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归纳

23、物体形状对物体抗压影响

24、关于食品保鲜问题的研究

25、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

26、为什么当代青年如此迷恋网络游戏?

27、安塞中小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研究

28、浅议物理作业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29、浅谈可再生能源30、高速公路“弹簧路”形成原因及防治

31、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

32、历史上的中国物理

33、物理问题与模型

34、物理与数学

35、物理与化学

36、物理与生物

37、物理与体育

38、物理与文学

39、物理与人生40、物理最佳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4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吗?

42、初中物理教师与高中物理教师共性与个性

43、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的中学时代

44、UFO的研究

(二)科技制作

45、研制水“火箭”

46、自制孔明灯

47、自制火灾报警器

48、制作简易太阳灶

49、制作煤气报警器50、制作磁悬浮列车

51、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

52、无线电收音机的制作

53、中国古代帆船模型的制作

54、应用蚊子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制作电子驱蚊器

55、制作比赛抢答器

(三)研究报告

56、小刀、菜刀、斧头中的力学知识。

57、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8、(机械)传动装置的研究

59、考察、研究传感器 260、研究“放大”作用的实现61、关于篮球投篮问题的研究

62、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63、人为什么要有两只眼睛和耳朵?

64、从物理角度研究热牛奶与冷牛奶的结冰速度65、无频闪视力保健台灯优于其他电灯的原因

66、防盗门的防盗原理67、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68、宇航生活69、航天飞机

70、诺贝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71、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72、家电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73、红外线与电动按摩

74、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的中学时代

(四)调查研究

75、灶具的演变76、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77、城市的环境与光污染78、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如何减少手机污染?

79、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80、汽车中的物理学

81、厨房里的物理知识82、新能源调查

83、延安市水体污染情况调查、评价及废水处理

84、关于家庭使用太阳能的调查报告85、大气污染的产生、危害及治理对策的研究

86、汽车尾气污染调查87、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

88、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89、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报告

90、电视的昨天、今天、明天91、电灯的昨天、今天、明天

92、日光灯的启辉器的昨天、今天、明天93、电话的昨天、今天、明天

94、邮票中的物理知识95、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

96、影视中的物理知识

(五)科学报告

97、从电冰箱到臭氧层98、温室效应

99、关于宇宙形成学说的研究 100、浅析超导体

101、爱因斯坦的一生102、牛顿的一生

103、星球大战的真实可能性104、物理与现代军事科技

105、紫外线产生、检测和预报106、关于潮汐发电的总结报告

107、能源的研究108、百慕大三角之谜

109、火箭原理与空间探测

110、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 111、太阳能的利用112、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

113、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114、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115、节能灯的节能探究116、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

117、空间弯曲,时间倒流----爱因斯坦相对论

(六)实验研究

118、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19、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

120、研究影响钟摆快慢的因素121、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

122、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123、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

124、自来水电阻率的测定125、电流与化学反应实验研究 126、测量安塞标志建筑物:东滩山《安塞腰鼓》或中街《百盛商厦》 127、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探讨128、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 129、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

130、用激光笔做光学实验

131、摄影技术(相机自备)

132、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探讨

(七)微型课题

133、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

134、研究弹簧产生的弹簧发生的形变之间的关系

135、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36、铅球比赛中抛掷最佳角分析 137、有关超导体的知识138、对两种永动机剖析

139、航天技术的新发展140、核能的利用

141、静电对人体及动物机体的效应的研究142、紫外线产生、检测和预报 143、近视产生的原因和预防144、太阳能源之谜

145、从占星术到天文学146、双量运动的机制和黑洞的发现 147、磁卡和IC卡148、测定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149、有关太阳的神话、典故、风俗150、谁能让鸡蛋不碎? 151、日光灯的起辉器的工作原理152、哈哈镜成像原理 15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与高中物理课题研究 篇7

一、开展物理课题研究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 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长。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使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世代相传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 而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开展广泛的课题研究教学活动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质疑精神。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课题研究模式以学生为主, 教师以引导者、参与者、质疑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研究, 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既体会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中明确提出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要求, 并做出了实例, 虽然比重不大, 但是也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把课题研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是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方式。首先从学生能力的养成上来分析, 课题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题研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题的选择上就开始要求学生自主进行, 同时在课题的展开上又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知识, 并与同学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在课题的成果展示上又要求学生独立组织与展示。整个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如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等。其次从学生的发展上来考虑, 新课程更适应当今物理的发展, 如时代性与基础性并重, 自主性与多样性共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题研究正是一种必要而基础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的实施方面, 更加注重学生通过研究,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基本技能。“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精髓。课题研究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与自主研究, “授渔”而非“授鱼”。学生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 也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二、物理课题研究教学的内涵

1. 物理课题研究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研究教学与普遍推行的探究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区别在于课题研究教学是引导学生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学习, 课题确立、课题准备、课题开展、成果展示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与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即包括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自主学习, 也包括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课题研究则注重学生利用科研方法, 自主解决问题, 其解决过程是唯一的、创新的, 获得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

2. 物理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课题研究的共同特征

(1) 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高中阶段的课题研究一般都是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的, 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和学习能力差的同学都能在研究中得到提高, 在参与研究的同时既学习了知识, 又养成了积极的科学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 注重过程, 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 课题研究教学的过程是复杂和特殊的, 在不断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如在研究“水火箭”的过程中, 要不断解决一系列问题。首先考虑水火箭的飞行原理与火箭、飞机的飞行原理有何不同;其次是怎样设计“水火箭”, 作为箭体的饮料瓶内需装多少水, 怎样才能保证充气过程是单向的, 还有“水火箭”飞行的稳定性、高度如何控制等。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自然获得了知识和方法,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3) 学以致用, 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探究教学非常注重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一般的学习活动相比较, 课题研究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更注重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 个性评价, 全面提高课题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学生既能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提高自我评价;也能在相互协作中自由表达观点, 获得他人的认同, 得到他人的正确评价;还能在成果展示中发挥自己的优点, 得到大家的正确评价。这些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评价不同, 前者强调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更注重发展性评价。

3. 物理课题研究的特点

(1) 物理课题研究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比如高一课题研究示例中的“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随着课程的展开, 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课题也显现出来, 如“电磁炉的原理与应用”。

(2) 可操作性及实践性强。物理课题研究中很多是需要学生动手实验的,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是物理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的实验题材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

三、物理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

1. 学生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能够观察生活并发现问题, 从自我学习产生的各种信息中挑选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并解决。如一学生在观看了正月十五的焰火后发现焰火在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一致性的特点后, 利用所学过的平抛物体运动的知识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并查阅相关书籍得出结论。

2. 探索性物理实验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掌握必要的试验方法是中学生面临的难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开放部分物理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利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机会是课题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高一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试验研究课题。

3. 科技制作

丰富的科技小制作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大量的制作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将小制作提升为小发明。如“制作孔明灯”“风筝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水滴起电机”等。

4. 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

新的科技问题及物理学前沿问题往往是学生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新科技问题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如“火箭的发射与回收”“黑洞”“超导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 它们与课本结合紧密, 是当今物理学前沿学科问题。

5. 人格力量

许多伟大的物理科学家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科学成果, 同时为大家留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科学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高贵的人格魅力等。通过了解物理科学家, 学生不但能够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 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养成热爱科学的好作风。

6.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虽然主要应用于社会科学方面, 但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很多物理学观点都是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如地球磁场变化是通过全球各个检测站得到的、全球气温变暖是通过调查各地数年来的气候值而得到的等, 都可以作为社会调查项目。

7. 扩展性学习

课堂学习是有限的, 大量丰富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媒体和书籍有选择地学习, 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课本知识的同时都有继续深入学习的渴望, 这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扩展课堂知识、拓展知识面。

四、物理课题研究的基本环节

作为中学生, 一般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因而作为教师, 引导学生实施课题研究的重心就在于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 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能力。物理课题研究最好以小组方式展开, 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与提高。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成员并分配工作, 其中课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示例课题, 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确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认可和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研究。其次由小组讨论确立研究方案, 对课题的研究过程确立大致的课题计划之后, 由小组成员分头搜集并筛选相关资料以及共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展示课题成果, 并在班级内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五、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1. 教师是研究过程中的引导者

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许多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 以避免学生盲目开展研究、避免学生遇到太多的困难与挫折。必要时对学生研究进行指导, 但整个过程应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 小的问题和挫折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 教师只要注意控制学生的研究方向就好。

2. 教师是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者

教师可以作为研究的合作者加入讨论, 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 以同伴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建议与指导, 同时也可以故意设置障碍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实施, 大家都认识到了教育的目的不止是传授知识和经验、训练技能,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积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课题研究拓展了这一领域的教学, 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 中学物理中课题研究的引入, 就是加强全面教学的进步之处, 同时能引发教育教学方面更深的思考。

摘要:物理课题探究教学是一种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活动, 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其内容主要有物理试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方面。物理课题研究教学包括课题选择与准备、教师引导与参与、学生自主学习与提高、成果分析与展示等基本环节。和研究性学习一样, 课题研究是按照教育的基本认知规律进行的, 学生需要评估课题、设定研究目标、筛选研究内容、控制研究过程、论证研究结果。其侧重点是过程和方法, 而不是结果, 它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篇8

摘 要: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广泛,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接受性学习的必备材料,而且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文章提出了如何以教材为基础来拟定研究性课题。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课题

1.前言

通常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项目或课题进行的,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有无价值和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课题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可供研究的问题,但不可能什么都去研究,所以要有所选择,合理取舍。而做好选题工作,不仅要有踏实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而且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应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合作,确定研究的课题。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研究的课题,选定的课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内容。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研究性课题选择的几点看法。

2.如何以教材为基础来拟定研究性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广泛,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接受性学习的必备材料,而且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结合教材拟定研究课题的方式,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由于阅历尚浅,认知能力有限,如果完全抛开教材另辟蹊径,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而依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对象,他们比较熟悉,容易把握,便于研究,更重要的是不易偏离语文的范畴。例如,根据《离骚》拟定“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的课题。根据苏轼诗词欣赏可以拟定: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这样定题,抓住了学习的要点,有章可循,清楚明了,大大增强了研究的可行性。语文课题研究,只有结合教材,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2.1把教材直接作为研究课题

过去,语文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形成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克服以往的这些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迷信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完美的不可逾越的规范到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大量的诗词曲,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把现有的和以前学过的所有诗歌联系起来,以诗人个体为研究单位,通过诗歌内容来总结分析诗人特有形象、性格,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像李白、杜甫,这些重要的诗人,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再如,在《论语》中,通过学习孔子师生的对话来了解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成为儒家经典,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同时《论语》中是否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一些言论存在,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经典。教师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实现学生的再思考。

2.2在教材重组中拟定研究课题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对象,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如何运用。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多。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开拓教材的研究性价值,注重从教材中寻找研究课题。首先是给某些课文寻找相配对的内容,运用比较阅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如我在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宋词教学的顺序时,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放到《“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之后,与《“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进行联系与比较,形成对豪放词的整体风貌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专题研究意识,多样性地展开教学,并与唐诗教学中的李白、杜甫专题教学呼应起来。再如《<史记>选读》的教学,我首先安排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意图是通过这篇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本让学生对《史记》的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了解这本教材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教学的容量,拓宽教学的空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创作,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简称“以写促读”,它的教学流程可以表现为“阅读——发现——创作——交流——阅读——修改——再创作”,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没有终点,可以一再进行,使学习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之中。

2.3 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课题

上面两种学习方法,都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比如,学生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便可能对苏词思想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一系列疑问:苏轼为什么错将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古战场之赤壁?三国时代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众多,他为什么唯独对周瑜仰慕不已?说周瑜又为什么扯上“出嫁了”的小乔?作为北宋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为什么还会有功业无成的感慨?……这些涉及到人生态度、政治理想以及创作手段方面的问题,很值得探讨,因此也就有了可研究的东西。再如,学习《史记》中保留下来的成语及特点,《史记》精彩对白赏析,可以研究“先秦人关于国家、忠诚的概念与今天有何异同”,可以就课文研究“先秦的人才观”“从曹刿、蔺相如到诸葛亮”,也可以对先秦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国君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他们的个性、命运、指挥艺术、外交案例)等等。这种由教材引申出来的多元课题,既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学生通过对背景性资料的阅读自行获得;也可以是教师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进行进一步探讨。

3.结语

确定研究课题是课题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培养观察与思考、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观后感下一篇: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考察学习的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