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小学

2024-06-23

古诗词教案小学(共9篇)

古诗词教案小学 篇1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小学学过的古诗,进行归类,按类积累背诵、运用古诗。2.继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复习方法中复习古诗词,按类积累背诵、运用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古诗词的音乐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春晓》,要求学生仔细听,你发现了什么?歌词是首诗《春晓》 是啊,诗可吟可诵,可读可唱,我们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老师相信,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让优美的古诗词在我们口中吟诵,让诗情画意在我们心中流淌。

揭示课题:漫步诗林

二.诗歌整合,梳理归类

(一)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1.古诗万花筒

诗中有春花秋月,有飞禽走兽,有历史典故,有山水名胜„„让我们走进古诗万花筒,你的一双慧眼能否发现其中的奥秘呢?(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分组汇报,正确的得5分)

(1)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2)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分组朗读两组诗句)

(3)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填上植物的名称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分男女生读以上两组诗句)小结:牛刀小试,可以看出大家古诗的积累还不错。精彩继续—— 2.看图吟诗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看——(出示图片)这儿有几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古诗。(抢答题)看看你能不能当个小诗人,给这些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呢?

出示图片,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村居》《小儿垂钓》 学生齐读或背诵以上古诗

3.小结:像以上我们复习的这些诗句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山野景物以及安逸闲适的乡村生活为主,我们把这类写景的诗叫做“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起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们吟咏自然山水、农村景物、田园生活,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当中,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出示,齐读诗句)代表诗人及作品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王维《鹿柴》、《竹里篁》、《鸟鸣涧》„„

(二)诗中有情

1.浓浓的思乡情(思乡诗)过渡:古人的诗词中不但有画,更有情。诗人把自己的相思别恨、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化作了一首首充满情意的诗词歌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他们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融入到诗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

对王安石来说,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张籍来说,乡愁是那一封写了又拆的家书——《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那一个寒风朔雪中难成的梦——《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对杜甫来说,乡愁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吗?(指名说)„„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真挚的朋友情(送别诗)除了思念家乡亲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送别诗也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指名答诗句后,齐读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友人的真挚感情;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来比喻情之深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安慰朋友;

王勃更是乐观,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惜,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三)诗中有理(托物言志)咏物诗

《梅花》、《墨梅》、《卜算子·咏梅》、《咏柳》、《画鸡》

(四)哲理诗

陆游的《游山西村》 苏轼的《题西林壁》

三.理解诗意,学以致用

1.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按内容来分,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写景的诗(山水田园诗)、思乡诗、送别诗、咏物诗、哲理诗、边塞诗等。(指板书)把学过的古诗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有条理性,那么背诵记忆起来就更加清楚明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填空,然后再写出相应的诗的类别。

举头望明月,()。遥知兄弟登高处,()。——思乡诗

海内存知己,()。洛阳亲友如相问,()。——送别诗

(),为有暗香来。不要人夸颜色好,()。——咏物诗

明月松间照,()。接天莲叶无穷碧,()。——写景诗

大漠孤烟直,()。但使龙城飞将在,()。——边塞诗 欲穷千里目,()。问渠哪得清如许,()。——哲理诗

3.举一反三:生活中古诗无处不在,在你心有千千结,却又不知如何张开口时,不妨借古诗来传达心声。比如好朋友要到异地去生活了,你可以说什么?

(生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要求:抽选作答。听提示,按序号用诗句作答。(1)芳芳数学考了99分,有点得意,爸爸对她说:“取得好成绩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力争,好上加好。”

(2)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花,不禁感慨地说:“ ”

(3)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诗句 “

” 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5)中秋佳节,我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心中多了几分伤感,这正是:“ ”。

四、吟唱词曲,课堂小结

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吟唱《但愿人长久》

板书:

诗海拾贝

诗中有画————田园诗 诗中有情————思乡诗

送别诗

诗中有志————咏物诗

边塞诗

古诗词教案小学 篇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 学生识记, 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 利用音乐欣赏古诗, 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 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 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 且只留于形式, 这样的模式教学, 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 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 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 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 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放开自己, 放开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 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 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 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 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 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 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 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 诗比做“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 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例如杜甫的《绝句》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 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 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 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 动、静, 远、近的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 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 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令其久难忘怀。

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 情感明快的, 读起来语调轻松, 语速较快,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 读起来语调低沉, 语速较慢, 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 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 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 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 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 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 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 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 古音读“xiá”,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 有时读“xiàn”, 这是一个通假字, 表示“出现”的意思,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诗的意境, 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 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 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 情感体验相对较少, 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 领会意境, 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 还原描绘的形象, 从而由表及里, 品味特有的意境, 领会蕴含的道理, 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课上为学生补充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还原诗人的写作背景, 诗人当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外, 听到混乱多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此诗, 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 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中创新”、“画中创新”、“写中创新”, 开发其创造潜能。这对学生而言, 将受益无穷;对教师而言, 也会受到启发与激励。

相关链接 《诗词五首》教案 篇3

通过诗词凝练语言艺术的独特的表现角度,表达丰富的诗意内涵,高度浓缩的诗情、诗境。

二、内容解读

(一)内容呈现

《渡荆门送别》:美丽的故乡满怀深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秋词》: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赤壁》:咏史以借题发挥,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则是机遇而已。

《过零丁洋》: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境况,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浣溪纱》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图,下阕抒怀,由溪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二)设置问题情景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浓缩的丰富内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选择一首诗或一首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交流对活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渡荆门送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景?这首送别诗是否为朋友送行?

明确:这首诗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尾联中“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到楚地。

话题二:古诗吟秋多以“悲”为基调,为何《秋词》却没有悲秋之意?

明确:自古人们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开头就奠定了诗人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高旷豪迈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诗为什么以“赤壁”地名为题?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他仅仅是说周瑜的成功吗?

明确: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战役。而只有三十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话题二:《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诗人痛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话题三: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浣溪纱》这首词?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写作此词,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动感,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了动感。

话题二:为什么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是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正因为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辨认一番,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话题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他在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话题四:“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你能谈谈有哪两重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指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话题五:你能指出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耐人寻味,如果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会遭遇像“二乔”一样的命运。那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诗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以他们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忧国忧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请你归纳。

明确:①李白初次离别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恋恋深情。

②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观论调,以一只白鹤为顽强奋斗的化身,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带来生气。

③杜牧借咏叹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深厚的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

⑤苏轼在逆境中用豁达心境处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轻,关键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叹。

话题二:这五篇古诗词从不同艺术风格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请归纳。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以小见大,容量丰富,包含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②《赤壁》风格是以小见大,想像丰富,含蓄别致。

③《秋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因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

④《过零丁洋》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极为感人。

⑤《浣溪纱》在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链接二:选择一首写景的诗,根据意境画一幅山水画并配诗。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秋词》天高云淡的秋日,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③《浣溪纱》上阕的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链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举行四季赛诗会。

明确:(略)

(五)阅读体验

1.你读了这五首诗词,对诗的语言有什么体会吗?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你能否展开想像的翅膀,头脑中有诗有画吗?

4.你能理解古人的宽大胸怀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练习处理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阅读《千家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小学教师古诗教案 篇4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6

(一)小学生在现有经验下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知识还相对比较薄弱,生活经验也相对比较少,对于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没有生活经验加以辅助是很难理解的。比如说学习《悯农》,学生没有在农间老劳动时的辛苦体验,就比较难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在学习曹植的《七步诗》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曹植和曹丕的关系也不是特别清楚,就很难体会到曹植在诗中所表达的手足相残的悲痛之情。对古诗词中意境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小学生对这两方面的理解都比较薄弱,学习古诗词自然就有一种难度。

(二)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古诗词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家长往往只是注重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讲解单一的知识点上,只是要求对古诗词进行背诵,却忽略了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所包含的意义。在这种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会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对古诗词的教学产生负面的作用。

(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落后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小学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是采用对旧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留一定的作业,达到让学生巩固与提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常都是教师在台上讲一整节课,但是讲解的内容又是把古诗词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接受这些知识点,教师只管一味灌输,学生很难建立对古诗词知识点的系统化认识,知识结构难以构建,学习起来就会很吃力,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导入情景,联系实际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对于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人来说是难度比较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在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后,就选择退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导入恰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古诗词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和古诗词所营造的教学氛围相吻合,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耳濡目染中进入到古诗词所营造的氛围,学生理解和学习古诗词就会容易很多。比如说在学习《游子吟》时,教师给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母亲对孩子的念念不忘的母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游子吟》的基本理解之后,让学生讲述妈妈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和自己为妈妈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游子吟》这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锻炼到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和看法,教师要对古诗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自己情感,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教授感染给学生,使学生也能够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才能给深层次的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把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达到共鸣。教师必须要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的同时还必须要能够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积极稳定的情绪,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问题,时刻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古诗文的信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中国获取满足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三、总结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好好继承和发展。而对小学生从小就以优秀古诗词进行熏陶,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同时学习古诗词也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小学语文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当今情况下仍旧有很多问题。小学生在现有经验下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古诗词教学认识存在误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学古诗词时感到压力很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很吃力,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朗诵;意境

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中,可能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教学时往往就仅仅是采用教学生诵读所学的诗歌,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诗歌的诵读上,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甚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要求学生会读以及会背诵古诗词,而古诗词的句子和小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所以理解起来就又多了一份困难。导致学生在长时间不能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被要求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产生恐惧的心理。低年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的时候,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生字,进行诗歌背诵。这样学生理解不到诗歌的意境,而古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了,那么具体要怎样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呢?

在上诗歌课程之前,可以要学生提前预习,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古诗歌朗诵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之前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致风格,大致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有所提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有很大的区别的,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的。若不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好古诗词的内容,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偏差以及错误。所以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古诗词的预习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到诗歌作者的相关背景,让学生能够重视下面的备注,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找到诗人想要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在帮助学生预习的时候,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出现的生字、难字,保证学生对于古诗词有完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基础认识和感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学生的记忆力也是最强的。所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好好的抓住的这点。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背诵的训练,但是这样的背诵训练部仅仅只是普通的训练,需要的是教师在朗诵的时候注入很强的情感,以及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的心态。这不仅仅只是对诗歌的简单背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诗歌的内容,真正了解到诗歌的文化魅力,也能够真正的学好诗歌。

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对诗歌的积累,小学生阶段对于诗歌的积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多的朗诵和和背诵。小学阶段的古诗歌,一般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这些诗歌在首联,颔联、尾联应该怎样读,应该怎样短句,读的时候需要代入的情感是怎样的,就要在学生背诵之前给学生讲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更爱清楚的明白具体的每首诗词的具体含义和意境。教师的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古诗词中,朗读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部分,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古诗词都有很好的很严格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帮助学生背诵积累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现在很多的诗歌教学就存在在注重背诵部分了,往往就是忽视了诗歌中真正的意境美。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诗歌,背诵诗歌的时候就一定要在学生背诵之前把诗歌中的意境帮组学生理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在背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讲的意境和诗歌的含义,达到以一个真正的能够理解诗歌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让背诵的诗歌积累的诗歌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点。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却又有意蕴丰富的内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味。学生要充分的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不仅仅对于诗歌中的字面有所理解,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诗歌教学的时候是简单的实字教学,忽视了意境的部分,慢慢的反而让学生磨灭了自己的想象力,学习不到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比较注重的一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上的培养。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出诗歌中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歌中的意境,学习到诗歌中的真正精华部分。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能够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都很好的融入为一体,用简短的几句话,几段文字,体会复杂多样的情感,有着非常特殊的审美功能。小学生刚接触古诗词,可以再古诗词的熏陶下,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有接触到的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小学生在唐诗巨匠李白的营造下去感受那个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案小学 篇8

二语(上)25、古诗两首-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识字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 3、加深对保护动物的认识。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2、使学生能自编排手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们学过哪些拍手歌?有什么特点呢? 二、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3、指名读课文:读音要正确。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读:读出节奏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 3、自由读:画出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 4、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重点指导:“天空雁群会写字”它写了一个什么字? 6、同桌的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 四、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拍手歌,并在班上表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分析、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词语。接力认读生字。 2、出示投影:指名读句子,读准字音。 二、识字写字。 1、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朋友认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说词语、出示卡片:巩固汉字。 4、写字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物、鸡、猫。 5、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教师辅导,集体讲评。 三、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的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上一篇:钢结构装修合同下一篇:竞标会发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