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2024-07-11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共11篇)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

—《一分能干什么》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李晓群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时间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知道1分等于60秒。、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1分的长短,建立1分概念。教学难点:估计1分有多长。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神州七号飞船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吗?(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想看吗?

2、师:你来猜一猜这段录像大约有多长时间呢?(学生自由猜)你想知道到底是多长时间吗?(想)就是“一分”。

3、那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和“一分”交朋友,好吗?

二、实践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分”的时间有多长!(听一分钟表声)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钟面,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多了一根秒针,秒针最细最长、走得最快、走1小格是1秒。

滴答”一声是一秒。(师:你能学学秒针走动的声音吗?用打节拍学学秒针走动,结合课件,跟着滴答声小声数1秒、2秒。。。)在这里多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一秒的长短。

师:感觉一秒时间怎样?(很短很快)在生活中哪里有用到秒呢?(记录比一分还短时间。在倒计时用到、在跑步比赛中用来记录准确的时间。。。)师:不可小看这细细的秒针,作用还真大!还发现了什么? 生:1分=60秒(观察得真仔细)结合板书:1分=60秒 师:你怎么发现的呀?

2、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时、分、秒”,“时”是用来记录较长的时间,“分”是用来记录较短的时间,“秒”是用来记录很短的时间。你会应用吗?让我们 1 来个一分钟抢答!(课件出示填空题)3、67秒健康操。

师生齐做,做完后问:你们知道刚才跳了多长时间吗?67秒=()分()秒呢?

4、一分钟换算训练。(课件出示填空题)

三、活动体验

1、师:1分的时间究竟能干些什么呢?(板书:能干什么)

你来猜一猜1分的时间能干些什么呢?预测一分你能干多少?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吧.(学生小组讨论)

2、给你1分的时间你想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谈)

其他同学把你的学具袋拿出来,选择一件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谁的动作快!给你们1分的时间,看看你们在1分的时间里做一件事能完成多少?(学生动手做,教师记时)

3、时间到了,给你的朋友说一说你在1分里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同学之间交流)

4、你现在对1分又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呢?(感到一分能做的事很多)

5、师: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1分还能做许多许多的事,老师课前收集了一些资料。(课件播放资料,师介绍)

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一分钟,激光大约可以走1800万千米。

四、实践拓展

1、估一分.

师:如果我们没有钟表,你想用什么方法来估计1分有多长呢?(指名3-4名学生)

屏幕上有一个计时器,一会你转过身去,用你的方法估计到了1分,就转过来,幷记住屏幕上显示的是多少秒,看谁估计的最接近1分.(课件计时,学生估计)

师:谁来说一说,你转过来时,计时器上显示的时间是多少?

2、谈收获。

3、师:这节课就只剩下最后的1分了,老师送你们一首儿歌,帮助你们时刻提醒自己。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的比较成功,学生学的很主动,师生配合很好。反思成功的原因,2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比如在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1分的长短,建立1分概念”的突破上,教师设计了图像鲜明的钟面课件,让学生独立观察,幷提问“仔细观察钟面,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实际感受体验1分的长短,幷发现1分等于60秒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件的滴答声,让学生通过多种肢体语言体会一秒的长短,明白1秒是很短的时间,进而感受1分的长短,为重难点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二、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为主题服务的功效。本课设计了多个活动,都是教师经过多次筛选,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起到了为主题服务的作用,也就是有效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学秒针走动的声音”,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兴趣盎然中充分体会1秒的长短,学生会终身难忘,又为估计1分的长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67秒健康操”,这也是老师别出心裁安排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在愉悦中同时学会分秒单位间的换算,同时安排的“一分钟抢答”活动也为知识的巩固发挥了作用。课中还有一个主题活动“1分能干什么”,这个活动教师是让学生先讨论预测自己1分能干什么?干多少?教师再选择其中几个学生经常做的,如跳绳、拍球、击球、读书、写字、口算,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项目,教师给定1分钟,学生分别做,做完后,学生汇报交流,幷让学生谈体会。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1分的时间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其中一个学生谈到“当我们什么事也不干时,觉得1分的时间很慢;而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时间又过的很快”!说得多好啊!有效的活动促就了有效的课堂!听课教师也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喝彩!

三、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优化了课堂程序。这节课运用了教师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首先激趣引入的是经过剪辑的神州七号飞船成功发射的一分钟镜头,科学时事的渗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发展,一方面很快切入主题,让学生体会一分的价值,感受一分的长短。接着出示画面鲜明的活动钟面,让学生随着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亲身感受一秒的长短,一分的长短,以及秒针和分针的变化联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自主发现1分=60秒这个知识点,为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很好的道具,实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有效性。在这个课件中,活动钟面起到了贯彻始终的作用,有三处用到了它,在感知1分的长短时、在体验1分能干什么时、在估1分时,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67秒健康操,伴随多媒体音乐的 3 播放,效果也很好。

专家点评:

一、情境的有效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神七飞天”是2008年发生的一件重大科技事件,教师在这里剪辑一段发射时的精彩片段,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随着里面的倒计时“10、9、8、7、6……”老师及时问:“你们知道这精彩的一刻有多长时间吗”?学生猜测是1分时,老师说:“对,就是1分!看来,在1分时间里,能发生这么伟大的事情,我们有必要和1分交朋友”!很自然引入了主题。

二、过程活动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积极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老师围绕“一分”设计了“听钟表声感受一分”、“用肢体语言表示一秒”、“67秒健康操”、“一分钟抢答”、“一分钟做事”、“估计一分的长短”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让孩子们欣喜不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他们深切感悟到一分的长短,幷懂得了要珍惜每一分的时间。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三、教学媒体化,激发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

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形象的直观形象思维,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四、评价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2

一、课前活动准备, 体验知识的重要

1. 课前搜集活动, 体验知识的亲近。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 有些知识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模式教学, 小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吃力, 这样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 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只有让这些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感知到知识的随意性和重要性, 体验知识的亲近感, 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 因此课前的一些数学搜集准备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课前游戏活动, 激发学习的兴趣。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能够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一位外国心理学家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任何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产生研究它、探索它、感知它的需求, 因此课前如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课堂参与活动, 体验知识的由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动手实践、创造, 从而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思考, 真正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 获得深刻丰富的感受和发展。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就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上想办法通过分和移,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活动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下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然后再拼成一个长方形;也有同学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我提问:“你们都是沿着什么剪得?”从而找寻共同点:都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 再提问:“仔细观察你拼成的长方形, 它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时同学会很快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时再出示小组讨论题:1.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

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践, 小组讨论, 学生能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只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发现、概括、推理, 学生才能真正对知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在学生头脑中永久保存, 真正做到意义理解。

三、课后开展活动, 适度拓展课堂

数学课外活动能配合课堂教学, 加深巩固数学知识, 发挥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可以有:

1. 布置数学环境:

把校内一些具体事物用数字表示出来。例如在教完《实际测量》后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学校中旗杆、大树、楼房的高度, 道路、操场、园地、教室等的长度或面积。把测量计算的结果写在特制的标牌上, 分别安插或悬挂在相应的地方。这种做法对学生建立数量观念是很有益处的。如一条道路50米长, 学生天天在这条路上走, 长此以往, 可以使他们对50米的长度有具体的观念。

2. 布置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报告。

例如在教完《百分数的应用》后, 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学校的近视率、回家后收看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某次测试的及格率、优秀率等。通过调查、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巩固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3. 布置课外制作。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 可以叫学生回家制作几个指定了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 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条制作长方形, 然后沿着对角往两边拉, 看看会发现什么?通过这些动手小制作, 既让学生更加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又解决了为什么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 周长不变, 面积变小这一难点。

4. 开展各种活动竞赛, 如低年级的口

算竞赛、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 高年级的综合能力竞赛等, 以赛促练, 以赛促进。

5. 在教室里布置数学角。

可以指导高年级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数学角, 一般布置在教室后面的一角。内容有反映班级各种情况的统计图表, 学生自制的数学教具, 常用的计量和测量工具, 数学游戏材料, 从报纸上搜集的工农业生产数学资料以及学生优秀作业。数学角的资料和工具, 由班级的数学兴趣小组负责保管。也可以在各科综合的知识角中, 划出一定地位安排数学的内容。

6. 开展课后每日一道思维题的活动,

这些思维题既可以在奥数书上找, 也可以结合近阶段的教学任务自己设计编排一些。这样长久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可以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品格。

丰富课堂活动,促进有效教学 篇3

而实际上,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确有一部分学生富有学习热情,主动探究,表现踊跃,学习效果良好;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被动听课,表面上跟在老师后面活动,听、说、读、写,实际上他们的热情没有被点燃,思维没有被激活,所得的只是一些死知识,语文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提升;更有少部分学生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完全成为语文学习的“边缘人”。这样的课堂,时下不在少数。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称为“有效教学”?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要真正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满足于少数优生撑着台面,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胸中要有强烈的效益意识,不能只满足于预设任务的完成,更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精心选择教法。

而活动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应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笔者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精心设计各种语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感受自己的进步。课堂活动的形式有:

文章大家讲:有的课文浅显易懂,可放手让学生讲。先让他们小组讨论,提出能带动全文理解的若干问题,并准备好答案;全班交流时,由一组向其他小组提问,待其他小组答好后,提问的小组再补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文章的方法,学到了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到了做老师的自豪感,始终热情高昂。

朗诵比赛:学习诗歌、散文等文体时,这种方法往往凸现出它的魅力。在品析完诗歌或散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后,适时安排组与组间的朗诵比赛。学生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自选内容,根据内容、根据组内成员的优势确定朗读的形式:或男女二人轮读,或四人交替读,或齐读……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一组组精彩的朗读使人置身优美的意境之中,往往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言文知识竞赛:学习文言文时,可采用竞赛法。具体做法是:预习课文时,可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向同学请教;课上在朗读课文、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等环节,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大组与大组间竞赛。A组一同学可任意选择B组一同学回答,表现好的加分,回答不出的不扣分。学生的心理是争强好胜,巴不得别的小组得分低,喜欢抽基础差、不认真的同学。所以,所有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和自己的面子,预习很认真到位,在别的小组同学故意刁难时,学习滞后的学生也能有不错的表现,而组内同学的赞扬更增强了他学好语文的信心,让他(她)明白了努力付出便一定会有收获的道理。

片断连缀活动:学生习作普遍较为成功时可用此法。先阅读四人小组内其他人的作文,借鉴别人长处;各人自选(或改出)一个最精彩的片断;然后合作完成四个片断间的过渡语,使之形成一篇精美的完整的文章;组内商讨朗读的形式,试着朗读;上台配乐朗读。此法一改师评生听的被动听讲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学生都能热情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性。台上各小组声情并茂、精彩纷呈,博得阵阵掌声;台下众同学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赞许,陶醉在篇篇美文之中。

专题探究活动:新课程中安排了一些专题探究活动,学生对此活动情有独钟。往往在课前几天,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要求人人占有丰富的资料,组内成员互阅资料。上课时,根据课堂重点,四人根据占有的材料,讨论确定探究的话题,形成小组的观点(或结论),并以手头的材料作论据阐述。上“长城专题”和“鸟专题”“叶专题”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一些边缘学生特别喜欢探究活动,他可以发挥自身善于收集资料善于表达或思维独特有创意的优势。探究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上课轻松活泼,乐于参与。

经常开展的课堂活动还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口语交际、作文互评、综合实践、手抄报设计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再是充当“看客”,而是竭尽所能地当好“演员”。

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仅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自学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4

促进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公平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吴晓樱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以及相关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形式一般为集体教学,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讲都是一种集体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然要利用提问来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启发,加强幼儿集体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对于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提高提问质量,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与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每次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都要提出多达二十几个问题。问题数量较多是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点,但是许多教师无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得幼儿的思维得不到正确的启发。一些问题是幼儿本身就懂的,教师对幼儿所懂的东西进行提问,忽略了幼儿不懂的内容,降低了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提问质量的不足,对于幼儿中那些思维能力较高的幼儿来讲是不尽公平的,他们的思维优越性得不到肯定与表现,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具有恰当的难易程度,幼儿教师需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进行有效的设置,使其保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也不能过难,要考虑到全体幼儿的思维水平,使幼儿在问题的接收方面享有公平的待遇。另外,幼儿教师要还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利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幼儿进行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教师要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公平化处理,让提出的问题与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相符合。

比如在就认知动物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 “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呢?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做到有话说,具有在回答问题方面具有平等性。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小朋友能就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为我们大家做一个介绍吗?告诉我们它长什么样子或者有什么特点?”幼儿在观察动物时,最先会对动物的外形进行观察,动物的一些行为特点会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问题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所以,正确把握提问的质量,对于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增加思考时间,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幼儿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在提问时,与小学生、中学生相比,幼儿需要更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不会给幼儿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一些教师甚至会在一秒之后就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回答。这么短的时间无法使幼儿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运转,对于幼儿的学习自信心来说具有打击性。思考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到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增加思考时间,是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重要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幼儿的智慧进行开发,因此,教师需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

比如在进行幼儿绘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对物体的形态进行认识,在绘画之前认识更多的东西。比如在针对图形进行绘画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三角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图形进行认识。幼儿教师一般会利用教学模具的呈现,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一旦有幼儿反应过来,教师就不会再给其它幼儿时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严重影响到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意延长问题的思考时间,引导幼儿在教师说开始回答之后再说出自己的答案。从幼儿的整体思维水平出发,合理设置问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思维量,对于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煮义。

三、改变提问方法,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提问的方法是提问环节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考察的重要标准。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掌握提问的密度与节奏,促进幼儿明确学习活动中的重点与难点,使提问要以满足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要保证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提高要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难度要从浅到深,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明确的思考方向,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保证思路的清晰。讲究提问方法,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支架,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合理发展。

比如在引导幼儿对剪纸知识进行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出发,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幼儿对剪纸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让幼儿看一些关于剪纸的视频,然后对幼儿进行提问。像“小朋友们,你们知识这一艺术的名称是什么吗?家里有人会做这个吗”,从剪纸的概念出发,让幼儿对剪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剪纸实践,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剪纸心得。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建立在幼儿具有一定认知基础的水平上的,可以满足幼儿对回答问题公平性的要求。

【结语】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5

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一直以来,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倾力打造校本教研共同体,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2015年11月13日整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先后聆听了扬名中心小学音乐、美术、英语、品德、数学、语文六位教研组长关于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全面、深入、细致的介绍,通过各位教研组长全方位的报告和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我对扬名中心小学“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发展情况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掌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很深的感受。

一、确立明确的研究主题。以问题引导教研,把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教研组一个学期确立1—2个研究主题,使教研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先研究起来,在改变中不断提升。改评课为议课,弱化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围绕研究主题做了哪些改进和尝试,鼓励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用性原则,各个教研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根据各自学科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教法学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如语文组开展的《语文学科知识能力达标实施手册》编写、核心问题研究;数学组开展的解题能力培训、学科基本素养培训、即兴演讲培训;英语组开展的新教材研究、直拼Phonics教学研究、命题能力培训。

三、稳步推进,系列开展,引领带动。学期初各组共同研究制订出学期教研重点、计划,安排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学期教研活动路线图——“教研组行事历”。

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紧张有序,稳步推进,不盲目开展,不急功近利。系列开展每个主题的研究,一般采取先学习相关的理论依据,观看相关的录像等,为教师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组建中心组教师团队和磨课团队,做好榜样引领,上好示范课,使每位教师能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研究;最后开展教师之间日常的、常态化的研讨课,共同探讨反思、反复打磨改进、共同成长提升。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 篇6

简介: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文摘首页 教学论文 实用文档 个人简历 论文中心 演讲范文 英语学习党团社会 职场技巧 作文园地 法律文书 幼儿教育 故事大王 教育论文 高考专题

节日庆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教育文摘 > 幼儿研究 > 幼儿语言阅读与识字 > 幼儿内容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4-11 6:29:03 发布人:lsy1chj2wdh3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促进 幼儿 语言发展

新幼儿语言教学观,不再注重语音、词汇、句子的训练,而在于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大量的积极的言语交往。我们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以保教结合为原则,以综合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启蒙个性发展为核心,真正把语言走向孩子的生活、走向游戏、走向孩子的交往。而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纲要》的要求,联系本园的实际情况,我作了有益的探索,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第一: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应当说,这些年来我们已从观念上认同了这样的提法但是,究竟什么是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是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换句话说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言语告知给他人。然而,在有些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忽视

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流者”。如果教师不在乎孩子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一个孩子说说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孩子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孩子有说的机会,那么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全心全意也有了语言运用的机会。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等。实际效果往往是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因此,如果我们教师能正确对待这些“错误”和“创造”给幼儿支持、鼓励及补充和修正的机会,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效的自我调整,教师积极的交往态度和高超的应答技术,不仅会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还会起到“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并使幼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促进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例如:综合活动《我的小脚》中,在小组讨论部分我就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无约束的大谈特谈,让他们的语言得到发展。

第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和学习的机会。

1、创设良好的语言活动区

语言区是幼儿园区域设置中比较常见的饿区域之一,可是喜欢去的幼儿并不是很多,变得“门可罗雀”。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语言区的创设上进行了以往不同的改变,立足体现“以人为本”,将语言的运用和学习很好的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

幼儿有话可说、愿说、敢说,说透彻,真正做到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几乎。(1)、利用“电话机”交流。我发动家长把家里不用的旧电话机带来,放在语言区里,幼儿特别喜欢打电话,讲悄悄话,幼儿可以在这里说说自己愿意说的话,无所顾忌。(2)、创设家庭化的环境。我在语言区里铺上了泡沫地垫和靠垫,这样幼儿就有可以享受家庭化的宽松的环境,在这里,孩子们畅所欲言,哪怕是集体活动中一直不响的孩子,也都敢大声说话了。(3)、提供语言复读机。让幼儿感受扩音效果,激发说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胆小怕羞的幼儿,通过扩音增强了自信心。

此外,还可摆设桌面教具,木偶,指偶等,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加深理解活动内容,使讲述更为生动。悬挂一些图片,摆放一些图书、画报以及幼儿自己动手绘画、剪辑的连环画,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讲述活动。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 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1)、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跟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有较强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的语言发展与特点,如哪些孩子语言发展较差,哪些孩子语言发展较好,哪些孩子语言发展一般,哪些较特殊,相信在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一个孩子一个样的观点,定能在幼儿的交流中有侧重地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其次,教师应有技巧地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

:当幼儿捏好了一件作品之后欢天喜地地跑过来告诉你:“老师,我的蜗牛捏好了。”“噢,知道了。”你如果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回答的话,那么你们的谈话就此结束。但是,如果你在当时引导孩子充分谈论蜗牛的话题的话,如:“你觉得你捏的蜗牛什么地方最美?”“你为什么要这样捏”

“你以前捏过蜗牛吗?”等等,这样,教师与幼儿关于蜗牛的个别交流就展开了,对于这些不善于表达、语言发展比较滞后的幼儿,教师有技巧的重视个别交流特别重要。再次,教师应给幼儿准确的语言示范,在个别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语言。幼儿语言学习又多是通过模仿,在幼儿的语言表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教师准确示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总之,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要多利用晨间、课间、餐前、餐后、离园等活动时间与幼儿多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才会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晨间活动接待时,与幼儿说说今天是谁送你来的?怎样来的?在来的时候路上看到了什么?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幼儿的语言。(2)、增加自由活动的时间

爱说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或大声争论着某件事,总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我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增强了幼儿意愿活动,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时间和机会,来进一步发展

幼儿的语言。例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幼儿在“超市”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模仿“顾客”和“售货员”的活动,不仅巩固了一些礼貌用语,还学会了准确使用“一条毛巾”、“一瓶可乐”、“一支牙膏”等量词;在餐前幼儿在谈论某某时,不是说“你们烦死了,这么吵。”而是结合幼儿的进餐活动,让孩子爱说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组织餐前谈话活动,让值日的小朋友描述午餐的菜谱,鼓励幼儿与同伴轻声交谈,你对菜谱的一些看法;在餐后幼儿可以聚在一起谈论动画片,也可以看图书讲小故事,或者三三俩俩的谈东论西,如果这样的活动时间能经常给予幼儿,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运用的机会,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3)、提供诱发幼儿想说话的材料和游戏

语言是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的,为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我精心为他们提供各种玩具材料使幼儿有话可说,激发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如:在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种子》中,我按内容之外还另外精选了几种怪异的种子,展示在活动室周围。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三五成群地议论那些奇怪的种子,有的说这是某某,有的说那是某某,不明白时还会主动来问老师:“这是什么种子?”另外也可在一日活动中提供诸如“小记者”、“天气预报员”等角色游戏,诱发幼儿参与其中,不同的角色讲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

演绎不同饿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提高说话的积极性。

3、在其他个领域中渗透语言教育

各领域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语言活动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各领域活动中有利于语言教育的因素,在设计和组织各领域教育活动时,充分利用幼儿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在完成各领域教育目标的同时,完成相应的语言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艺术领域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认可或评价,而是采取让孩子们互相观察、交流、取长补短,让孩子们自己互相评价他们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要这么画。孩子们会像讲故事一样述说他们自己的构想,这样为他们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大大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又如:在社会活动《我是小记者》中,我让幼儿带上问题去采访老师,阿姨及同伴。他们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的调整了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语言。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语言发展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多媒体课件《森林选美会》展示了森林里的飞禽走兽参加选美的故事。熟悉的动物形象一下子就把幼儿吸引住了。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参加到这场“选美大会”当中,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理由,选出自己心里认为最美丽的动物,有的甚至互相争论起来,其教学效果绝非仅仅依靠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以

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到语言活动中,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第三: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虽然没有很多知识和经验,但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星月上的世界,也能够幻想地上的昆虫小草的天地。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值得一提的还有拓展性的教学。教师给予幼儿声音、画面、语言等信息提示,可以唤醒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语言讲述的内容。

1、声音方面 例如综合活动《搬新家》,一开始教师就播放鞭炮声,并设置问题:“你猜要干什么了?”一下子调动了幼儿说话的欲望,在播放《猫和老鼠》碟片时,教师故意关掉声音,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展开联想讲述。

2、画面方面(1)、例如看图讲述:《他真勇敢》中,我设计了多个情节,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启发幼儿的求异性,独特性,讲出不同的情节。在此基础上我又创编了一组情节:“如果我真勇敢,你会做哪些勇敢的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从不同层面拓展幼儿的思路,促进语言的发展。(2)、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让幼儿画《海底世界》,一开始我观察一位小朋友他画得挺好的,画了各种各样的鱼,我想待会儿把他的画展出来,结果我转了一圈,再回到他这里,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看到一片红的。这时我并不及时给予批评,而是请他回答为什么要变成红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条鲨鱼来了,咬得出血了,海水也变成红的了,只看见红的了。(3)、语言提示方面:又如:中班以“季节”为主题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春姑娘用春雨唤醒嫩芽,用春风唤醒花蕾”,然后引导幼儿想像:春雨是怎样唤醒嫩芽,春风是怎样唤醒花蕾的?生动美丽的画面触发了他们丰富的想像,有的说:“春姑娘说嫩芽宝宝,快快醒来,披上绿衣,快快长大”;也有的说:“春姑娘,小花小花快起床,不能再睡懒觉了。”孩子们的回答如同百花齐放,是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灵感,是美丽的卡通形象引起了幼儿的联想,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另外,例如表演游戏、谈话、猜谜等方式,也可帮助幼儿学习语言。第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只凭教师在幼儿园内对幼儿进行语言发展的教学往往是不够的,还要靠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社会、家长是幼儿经常生活和接触的地方和人,因此我们与家长商量,请家长在家中训练幼儿,协助老师及其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1、过亲子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与爸爸一起玩跷跷板的游戏,父女或父子一起边说边表演,在玩的同时激发幼儿说的欲望。

2、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的素材。如:好听的故事磁带,好看的动画片等,家长针对幼儿爱听爱看这一特点,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听完看完后讲给大家听。

3、识地逐步引导孩子看图讲故事。这时家长不能操之过急,要耐心、爱心、细心地鼓励孩子多讲,不要随意打断。

4、结合散步、郊游、逛商场等,要求孩子讲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提高孩子有意的注意意识,促进语言的发展。

总之,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生活的内容,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因此,幼儿园语言教学应是全方位、立体化,我们应立足于幼儿的长效发展,着眼于提高幼儿语言整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最优发展。教育上

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幼儿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发展,语言潜能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

2、郭咏梅 《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学前教育 02年03期

3、许丽萍 《让语言去更受孩子们的喜爱》 学前教育 03年03月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本日:2 本周:12 本月:16 总数:624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上一篇幼儿:浅谈幼儿园早期阅读 下一篇幼儿:多种手段配合使用,训练幼儿说话能力 相关文章热门文章· 合理有效的利用环境进行科学教育

· 如何恰当有效的利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提高 · 关注幼儿发展 提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 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有效回应推进二期课 · 影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因素 · 在体育游戏中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案例 ·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体育活动 · 幼儿体育活动中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 浅谈体育活动资源的有效利用 · 小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 · 教养笔记

· 幼儿园大班班务总结 · 我国各个省份简称 · 让幼儿自己在做中学 · 幼儿园中班班务总结 · 大班毕业赠言

· 幼儿园教师个人总结

(七)·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毕业诗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教学

一、积极创设良好探究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往往采取单纯的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 而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没有把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引入课堂, 从而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沉稳有余、活力不足。要想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物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物理探究问题的设计,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动手的能力, 以体现“从生活中感受物理, 通过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因此, 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探究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物理现象和事实的感受与体验, 来自于对物理问题的敏感与好奇, 来自于对物理原因的猜想与假设, 来自于探究过程中师生不同观点的撞击和辩论, 来自于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困惑与豁然开朗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 物理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 就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积极创设和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富含接纳意识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激发知识和思维, 催生学生关于物理学习的猜想和假设, 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辩论、相互影响, 为物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 物理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维价值和物理问题时, 应该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采取一种“老师也不清楚,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并参与物理探究活动。虽然物理老师的知识经验比学生丰富得多, 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教师只能给与必要的建议与引导, 而绝不能把答案直白地说出甚至代劳。同时对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答非所问或者错误、失误现象 (这也是正常的) , 物理教师决不能嗤之以鼻或者指责的神色, 更不能直白的批评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者给与一学生定的解释。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理甚至有价值的部分积极给予肯定与表扬, 对学生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做法给及表扬与赞赏。

二、积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科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情境, 继而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探究意识,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活动。因此, 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与所学知识相吻合的探究实验活动, 设计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可以排解疑难的实验, 以便物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物理教师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 使学生在认识、分析这些平常的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从而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例如, 在学习“滑动变阻器”有关知识时, 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忽明忽暗的舞台场景,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控制舞台灯光明暗的装置, 即滑动电阻器。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过的与电阻有关的内容: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变电阻的几种方法: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的材料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而后没物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怎样使设计的电阻使用更方便”,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上述几种方法, 得出改变导体的长度最为方便。继而引导学生对“直线式变阻器”十勇士的不方便之处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思考最好的改进方法。经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终得出了滑动变阻器的设计方案。在上述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 物理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从改变电阻的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如何增大电阻的变化范围?怎样使设计的作品使用更方便?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浅入深,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含量, 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价值

物理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实验——概括——反思——改进——应用”的过程中去发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进而掌握物理定律或者规律。因此, 物理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 使学生在“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 以维持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在参与、体验、感悟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实验的方法, 在与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加工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物理教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考价值, 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属于已知条件和相同条件, 哪些属于未知条件和不同条件, 从思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探究问题现象的过程中完成对物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在实验、反思的过程中感悟物理实验的方法,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最终学习并掌握实验探究方法, 同时在获取相应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总之, 物理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活动该过程中去体验、反思、总结、提升,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8

物理课堂 探究活动 有效教学

一、积极创设良好探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采取单纯的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没有把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引入课堂,从而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沉稳有余、活力不足。要想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物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物理探究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动手的能力,以体现“从生活中感受物理,通过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物理现象和事实的感受与体验,来自于对物理问题的敏感与好奇,来自于对物理原因的猜想与假设,来自于探究过程中师生不同观点的撞击和辩论,来自于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困惑与豁然开朗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物理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就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积极创设和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富含接纳意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激发知识和思维,催生学生关于物理学习的猜想和假设,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辩论、相互影响,为物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物理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维价值和物理问题时,应该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采取一种“老师也不清楚,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并参与物理探究活动。虽然物理老师的知识经验比学生丰富得多,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教师只能给与必要的建议与引导,而绝不能把答案直白地说出甚至代劳。同时对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答非所问或者错误、失误现象(这也是正常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嗤之以鼻或者指责的神色,更不能直白的批评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给与一学生定的解释。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理甚至有价值的部分积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做法给及表扬与赞赏。

二、积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科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继而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活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与所学知识相吻合的探究实验活动,设计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可以排解疑难的实验,以便物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师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认识、分析这些平常的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有关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忽明忽暗的舞台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控制舞台灯光明暗的装置,即滑动电阻器。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过的与电阻有关的内容: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变电阻的几种方法: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的材料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而后没物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怎样使设计的电阻使用更方便”,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上述几种方法,得出改变导体的长度最为方便。继而引导学生对“直线式变阻器”十勇士的不方便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思考最好的改进方法。经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得出了滑动变阻器的设计方案。在上述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物理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改变电阻的实际教学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如何增大电阻的变化范围?怎样使设计的作品使用更方便?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价值

物理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实验——概括——反思——改进——应用”的过程中去发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物理定律或者规律。因此,物理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以维持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体验、感悟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实验的方法,在与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加工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物理教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考价值,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属于已知条件和相同条件,哪些属于未知条件和不同条件,从思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探究问题现象的过程中完成对物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实验、反思的过程中感悟物理实验的方法,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最终学习并掌握实验探究方法,同时在获取相应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该过程中去体验、反思、总结、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9

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 李爱华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习惯,思维创新及解题策略优化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发挥计算教学的功能。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作引玉之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接触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实用价值,才能避免计算与应用割裂的局面,才能改变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误区,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上衣64元,裤子36元,我们全班52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数,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52。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结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里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实际需要,实现了计算的实际意义,学生了解了哪些地方可以运用规律简算,体会了简算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积极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再如,在“连加”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许多型号不同,颜色各异的车辆在不同的车道停了下来。先让学生把这些车辆分类,学生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有按汽车排列顺序分的,有按车道分的,有按颜色分的,有按汽车型号分的„„,再让学生算一算共有多少辆汽车。由于学生分类标准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各种各样。这样,不仅实现了活跃与多样的统一,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多样化是生活中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连加算式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整体就是各部分之和”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新课结束时教师再次创设情境:“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本领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用数学的意识。后来在小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连加问题。如:我早上吃了2个苹果,下午吃了1个,晚

上吃了1个,一共吃了4个苹果;教室前面有2盏灯,中间有2盏灯,后面有2盏灯,一共有6盏灯;我第一周得了2颗星,第二周得了3颗星,第三周得了5颗得,一共得了10颗星。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再是枯燥无味,周而复始的计算。

二、注重自主探究,提倡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去组织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同时要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解题策略,提高计算的效率。如:“9加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计算方法,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是积极主动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了“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从9接着数;先将9补成10,再算”等多种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先充分肯定了这几种算法都很不错,接着又提出了“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的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又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得出了“凑十法”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自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也是初步的数学方法意识的培养。

再如:教学“25×44”,在“25×4×11、25×(40+4)、(20+5)×44、25×2×22”等算法中,第一、二种方法更能体现巧算的简便效果,因此,这两种算法在学生目前的计算运用中是最可取的。总之,教师的指导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多样化的算法,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构建起优化的思维方法,真正使学习与交流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运用服务。

计算教学一直都被认为是枯燥的,学生算起来没有兴趣,算法又单调,所以课堂中我们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体验与他人共同交流算法的过程,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加强习惯培养,提高计算能力

很多的学生在计算问题产生的时候,往往会以“我都会的”,“一时粗心”来解释,教师对计算问题解决的指导策略也是让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问题,大量事实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在计算上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从源头上抓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是学生静心计算的前提,是学生看清数据和计算符号的基础,计算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按格式书写,不潦草,不涂改。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和估算的方法,把它们作为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估算和验算来发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的习惯。

浅谈教学反思促进有效的教与学 篇10

马岭中心校

曾维琴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这里的话看起来还是挺好懂的,但是我们仔细发掘,其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第一个点就是课堂教学实践。就是老师做反思的非常重要的目的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然后本身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或研究对象,最终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还有一个词非常重要就是“自觉”,自觉,就是教师要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自觉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方式,更是一种行为的习惯。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准确地揭示了反思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那么,我们反思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思本节课的成功点。教材的开发、使用上是否到位;教法上有哪些创新,这些方法可以在哪些章节上运用;本节课把哪些旧知识一起串讲了,学生明白更彻底;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的方法;在重难点突破上采用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哪个环节做得最到位等等。

2、反思本节课的不足处。教学方法还可以用哪些学生会更易弄懂;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更简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收获甚微;从这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有哪些缺陷等等。

3、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4、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叫雪儿高质高量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数学学习活动的内核思维?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等学生学习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最好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景中展开的?

(2)对于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3)课堂环境的营造你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还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

5、教学后反思是指“回头思考”或“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并作出理性分析,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每节课、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总之,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效果

我很有幸参加了上次的数学国培学习和这次校本研修,在国培学习的这段时间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学习模块八中的如何运用反思与评价促进有效的教与学。我在第一次上了过后,就进行教学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进行教学,把在国培中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时,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得先理解周长的涵义,我在第一次教学时,就以回忆周长的涵义是什么而导入新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同学们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具体指的是那一部分掌握的不是很清楚,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很难进行。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前进行教学反思,从新进行教学设计,导入时不仅要回忆周长的涵义,还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让同学们对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进行指一指,更加具体的理解实际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埋下基础。

总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有效的主体活动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1

一、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外语学习(克拉申本人称为“习得”)的五个重要假说①。其中“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掌握语言规则,并且经常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应该说,必要的监控是必要的,但是过分的监控会使外语学习者不敢大胆开口说话,从而丧失练习的机会,久而久之便可能会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克服怕丢脸的畏惧心理,把过分紧张的监控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变“惧言”为“乐言”,使学生敢于把英语清晰、大胆地说出来。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梯度的口语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练习。其次,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尽量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教师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容错和纠错是很具艺术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有错必纠,会导致监控过度,影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开口率,也就会最终影响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适度纠错,而且是适当纠错是必要的。所谓“适度”,就是要选择与学生语言整体面貌直接相关的重要错误来纠正,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谓“适当”,指的是纠错方式要灵活、巧妙,而不是一定要当面直接指出。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克拉申关于外语学习的五个重要假说中还有一个假说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即“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一假说认为,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外语学习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在学生学习动机既定(一般为升学)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足够的兴趣,而不是视其为负担,这也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单一的课堂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始终对其保持关注,这一点对于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同样是发言,演讲和辩论是不同的,表演和讲故事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复述,阅读后复述和听录音后复述就很不相同,有提示词语的复述和不提供提示词语的复述难度也不一样;“克隆式”的按原意复述和附加意见的评论性复述对学生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很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课堂活动的形式及其组合应该时刻照顾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无游戏的穿插,对课堂活动趣味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节完整的课堂活动中都是辩论和演讲,即使两种形式交叉进行,学生还是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很快会因紧张而感到疲劳。游戏可以是谜语、猜词比赛这样的小型的、个体的活动,也可以是故事会、演讲或辩论比赛这样的大型的、集体的活动。同样是猜词的游戏,一人表演一人猜和一人用语言描述一人猜效果就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对每个游戏形式也应该有更为细致的分类设计。当然,这些游戏活动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三、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渴望

应该承认,目的语环境的缺乏是目前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而让每个初中生都去英国、美国待上半年的想法又近乎天方夜谭,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外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身临“英语”之境,同样是摆在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按照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教师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目的语尽量近似的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非常有益。创造真实英语环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请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讲英语,哪怕是使用肢体语言,也尽量不使用汉语;注意教室的设计,可以定期出整版的英语板报或者在板报中长期保留专门的“英语天地”之类的栏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园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英语广播或者举办诸如英语文化周的活动。

另外,为了创造尽量真实的英语环境,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活动的不同实现形式的可理解性和难度等级。按照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语言教师给学生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略高于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i+1”公式。如果教师输入的语言材料明显高于学生的水平,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即使再真实,对学生来说也是没意义的,因为它不可理解;如果教师输入的语言材料明显低于学生的水平,尽管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这种输入的难度低,学生一样不会得到训练,也不会有获得新知的成就感。只有“i+1”式的输入才会使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自信心。因此,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是每个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可以理解的英语交际情景中,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的渴望,这种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积极创设尽量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交际活动,从而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五个假说分别为: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自然顺序假说只涉及语言结构自身的认知规律,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素“学生”和“教师”基本无关,因此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启发意义也不是很大。

作者单位 河北省香河县第八中学

上一篇:工会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转正定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