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作文

2024-06-05

香港旅游作文(共8篇)

香港旅游作文 篇1

今天是我爸爸公司团体去香港旅游的日子。我们先从萧山坐飞机到了深圳,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深圳出关到了香港,到香港后,我们乘豪华巴士到了浅水湾,这里的游客很多。我们在海边沙滩上玩了一会,又去了向往已久的迪士尼乐园。

我们进入园中,先登上了充满古典魅力的小火车,又去了神奇王国,体验园内不同的奇妙世界。又去了超真实的三维立体电影院,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惊喜体验。感觉人一会在大海,一会在太空,太刺激啦!等第二天,又坐船去了澳门,参观了大三巴牌坊,还有妈祖庙,还去了澳门最大的赌场,里面非常豪华,灯光五彩缤纷。短短几天的行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香港旅游作文 篇2

一项对一百多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有96%的学生写好作文后很少修改也很少再读自己的习作。[1]学生普遍缺乏修改作文的自觉性, 更谈不上具备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再看看目前较普遍的作文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一次写作课就是以教师的讲评为终结, 虽然教师会叮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订正, 但真正实行起来的却只有小部分同学, 大多数同学, 在听完教师讲评, 关注一下自己的分数以及评语后, 就基本上撂一边去了。一项针对7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把自己的作文重新又写一遍的人数是0。由此可见, 学生的每次作文是没有修改的, 老师讲评完了, 该次作文就算画上了句号。

有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是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的, 这样的边写边改, 对于写作不纯熟的学生而言, 只能是错字、标点、用词、句式上的修修补补, 是浅层次的修改, 是局部的修改, 因为必定有一些问题, 他们在当时当刻是觉察不出来的。这种修改, 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不大, 就像是闭门造车一样, 通过自悟自学是很难见其成效的。所以, 本文所提的修改是在初稿完成之后, 在给出评改建议以后的修改。

一项对30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约83.3%的教师认为, 学生不会修改作文。[2]因此, 他们干脆越俎代庖, 红色盖过了黑色, 兢兢业业, 似乎不这样, 就是不尽责, 于是, 修改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师的事。教师们勤勤恳恳地改, 而学生作文中的错误从开学到期末, 如小草般坚韧地生长着。殊不知,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帮学生改作文, 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改作文。这样, 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修改的必要性, 培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同时也让学生一定程度地了解写作方面的知识, 逐渐学会诊断和鉴赏作文, 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二、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把作文修改纳入作文教学流程的话, 那么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学课, 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批改—学生修改—教师评定。学生在完成初稿以后, 教师或同学对其初稿给出评改建议, 然后再由学生本人依据评改建议对其作文进行系统的修改, 最后定稿上交老师评定成绩。如此, 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学生怎么能够担当起修改的任务?他们怎么能够发现作文中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操作的问题, 即让学生怎么改。这实际上也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的最棘手的问题, 很多教师不是不知道要让学生修改作文, 只是害怕学生不会改, 不知道怎么让他们改。学生怎么修改作文, 实际上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是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是学生修改作文的标准。关于前两个方面, 目前的研究比较多, 但实践性不强, 成效也不大, 至于最后一个方面, 学生修改作文的标准, 似乎研究得并不多, 也就是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个清晰的较统一的便于执行的标准。笔者认为香港谢锡金、岑绍基所提出的同辈量表互改法[3], 给出了学生怎么修改作文的操作范例, 其量表的设计则为学生提供了修改作文的统一标准, 值得推介。

三、同辈量表作文互改法

1. 理论基础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根据谢锡金等的研究, 写作的思维过程是有很多个阶段的, 有关写作思维模式, 详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写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即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和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规则, 老师的指导, 写作环境, 以及已经写完的部分。操作因素包括提取资料、筛选资料, 设立目标、组织、预期, 写作中的一系列过程, 如下笔、预期、转换、暂停、复览、修订、解决写作困难、停笔以及最后的修改编辑。内部因素主要指的是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包括作者对作文题目、对读者的认识, 大脑中相关写作资料、写作计划及写作策略, 写作心态, 语言能力;短期记忆, 主要指写作过程中的关于各项操作的记忆。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 写作能力良好的作者在整个写作思维过程中都会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 在初稿完成后, 会不断地回顾、复览、修订, 直至满意为止。因此, 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若让学生充分地反复体验, 必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然而, 传统的写作教学, 忽略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 尤其是修改的过程, 学生无法充分体验写作思维的全过程, 这一思维过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又怎能指望他们的写作水平有多大的提高。谢锡金、岑绍基认为, 要改善写作教学的问题, 首要的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过程和修改过程有正确的认识。

在写作思维过程中, 修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修改有两个阶段, 一是写作中的修改, 二是写作后的修改。修改又可以细分为修订、复阅、最后复阅、最后修订、重写等多个范畴。修改的模式有多种, 比较典型的有两种, 一种认为“修改”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会产生两类不同的思维代码, 第一类是已写的代码, 第二类是脑中的代码 (即作者想写的意念) 。修改涉及这两类代码的认知配对。如果作者发觉两类代码有差异, 便会修改文章。如果作者已写成的文章与作者心中想写的意念相同, 写作便成功, 否则便失败, 则需修改。另一种认为学生的写作程序是一种不断地发现的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需要重组资料、分析概念等, 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笔误或小错误, 教师不必代替学生修改, 因为他们一般会在回顾或复阅文章的时候发现这些错误, 所以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有自我省察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即自我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们知道作家修改自己的作品大体是自己独立完成, 因为他们有这个功力, 但即使这样, 也不乏有征求他人意见之后再作修改的。而作为学生, 他们没有这个功力, 需要借助量表为他们提供诊断的提示和工具, 以便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审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通过这样不断地训练, 便能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借此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思维代码。

关于写作能力, 谢锡金和岑绍基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传统的写作教学以文体作为主要的训练单元, 学生要学习的文体一般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抒情文。但事实上, 一篇文章是由不同的表达手法及修辞技巧组织构成的, 即记叙、说明、议论和抒情, 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相互交叉、不能独立存在的。因此,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不是辨别文体。谢锡金等先后指出写作能力应该包括掌握写作思维过程的能力、表达能力、传意能力、评监能力和解决写作困难的能力。谢锡金、岑绍基主要对其中的表达能力和传意能力及诊断评监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这些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的量表示例。

比如, 表达能力可分为记叙能力、说明能力、描写能力、抒情能力、议论能力和游说能力。限于篇幅, 本文仅以议论能力为例, 议论能力可细分为下列各项:

1) 能够认识议论能力的要素

2) 能够确定自己对事物的主张或观点

3) 能够提供事实、理论或数字等论据支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4) 能够运用演绎、归纳、类比、例证、引证、对比及比喻等手法论证

5) 能够写出组织严密的论证过程

6) 能够列举理由证明对方论点中的错误、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

7) 能够列举理由证明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8) 能够根据论证过程的分析, 归纳出结论

9) 能够根据一般原理分析事物, 并综合作出结论

10) 能够从结论引申或演译说明更深一层的道理

传意能力的细项可分述为:

1) 能够清楚知道写作的目标

2) 能够运用不同的身份写作

3) 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写作

4) 能够准确地将讯息传递给读者

5) 能够针对不同的发表媒介写作

6) 能够运用不同的写作媒介写作 (如书信、公函、便条、启事、声明、新闻稿、投诉信、会议记录、演讲辞及应征信等)

7) 能够清楚知道及遵守各类写作媒介和发表媒介的契约

8) 能够选取适当的语调

9) 能够适当运用传意策略

诊断和评监能力的细项可分述为:

1) 能够找出文章的错别字

2) 能够找出逻辑错误的地方

3) 能够运用语误分析技巧

4)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5) 能够批评文章的表达技巧

6) 能够指出各种写作能力的特征

7) 能够欣赏别人的文章, 列出优点

8) 能够列出文章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师可以将上述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要求, 甚至根据具体写作课的目标和任务及要求有选择、有侧重地编制一系列量表, 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或专门性地训练学生的各项写作能力。

2. 量表设计流程及原则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写作困难、明白修改的理论以及认识量表的作用之后, 就可以开始设计量表了。设计量表的流程如下:

(1) 参考语文课程标准或者学校的校本课程; (2) 确定教学目标; (3) 选择适合的语文教学理论; (4) 根据教学目标再厘定一些具体的教学行为目标; (5) 划分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 (6) 预期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学生的程度分析; (7) 先确定量表的性质 (是诊断、批改还是学习) ; (8) 预期学生的学习兴趣; (9) 设计学习重点; (10) 设计课业分项; (11) 制定分数比例; (12) 打印; (13) 试用; (14) 修订; (15) 设计量表的变项; (16) 设计量表系列。

教师除了要掌握设计量表的流程外,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独立的量表设计原则:

(1) 项目和用字要简单明确; (2) 要配合文类的要求; (3) 要注重分额的比重安排; (4) 项目不宜太多; (5) 内容和深度要配合学生的程度; (6) 要配合写作教学行为目标; (7) 要配合写作的语境和处境; (8) 要避免偏中倾向; (9) 设定评核的焦点要有文字评论的空间。

3. 量表互改作文法的实施步骤

(1) 教师给初稿打分, 不作批改; (2) 教师介绍量表互改法的操作流程和实施的目标要求; (3) 指导学生利用量表分别对一篇优质范文和劣质范文评改, 即示范修改; (4) 学生分组互改; (5) 学生相互回馈; (6) 学生根据回馈修改初稿, 完成定稿; (7) 回收定稿, 根据修改情况在初稿分基础上酌情加分; (8) 回收改文量表, 评定等级; (9) 总结分析, 记录学生作品中严重错误类型, 改善今后教学; (10) 进一步完善量表及量表互改操作流程。

四、结论

同辈量表互改法, 既提供了修改作文的依据和标准, 也提供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首先, 让学生成为了作文修改的主体。写作是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修改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修改作文的过程, 才算得上是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 也只有反复进行这样的体验, 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 它提供了一个量表, 即修改依据, 消除了还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在修改作文时的盲目性。大多数学生不是不愿修改自己的作文, 只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从哪些方面改, 要改成什么样。如此, 有了这样一个量表, 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便有了标准和参照, 知道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知道要改成什么样。

再次, 采取互改的形式, 能比较客观地诊断和检测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诊断出的问题会更全面更彻底。因为, 由写作者本身来诊断的话, 可能会出现当局者迷或者主体成就意识的干扰, 无法客观冷静地分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最后, 同辈量表作文互改法可操作性强, 量表的各分项将修改细化为一个一个的小任务, 便于操作, 有清晰的流程, 每一步都可落实到位。

同辈量表互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援助, 让他们能够改进写作, 另一方面能够把写作的对象从教师转移到同辈身上, 把写作的功能从单纯的学校练习, 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传意上, 把学生作文的功能, 从单纯的教学功能伸展到传意功能上去, 使学生写作的时候有面向读者的感觉, 与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接近。

当然作文量表互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 量表的各评价分项是否合理, 分数比例是否合理, 学生评改时能否做到客观公正, 其操作流程能否更简化。另外, 作文量表互改法其适用面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认为它对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学生起的作用更大, 而对于上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意义不大。即这种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基础写作阶段, 而不适用于作文的培优。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不管怎么说, 它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问题, 值得尝试, 也期待更多地改进。

附:量表示例

参考文献

[1]王兆霞.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袁静芬.7~->9年级学生作文自主修改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香港旅游作文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启思版 初中语文教材 写作编制 比较研究

语文教科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与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而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对教材的依赖。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写作版块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便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大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写作编制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材中作文话题设计过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缺乏表达技巧的训练及学习策略的具体指导等。

于是,本文选取与大陆整体文化背景较为相似且在以上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香港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比较大陆人教版和香港启思版中写作版块的具体编制情况,分析总结各自的利弊,从而给大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写作编制以一定的启发,使之得以改进和完善。

一、两地课程目标之写作部分的比较与分析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因此,探讨两地教材的写作编制特点时,需对相应的写作版块在该地的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安排上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详情可见表1:

表1 两地课程目标之作文部分的比较

由上表可知,大陆与香港两地在作文部分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迥然相异的地方。

1.相同点:

注重对学生写作态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把写作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和养成善于表达、有独立思想、具批判精神等现代人品格的途径。两者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具体明确,并具针对性,如构思作文的能力及修改作文的能力等。

2.不同点:

大陆从学生视角出发,侧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与引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写作策略的强化与指导。而香港则把着眼点放在教师这一主体的具体指导上。香港语文写作注重教师对整个写作过程的指导,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细则,写作策略的指导等。

二、两地作文训练点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所谓训练点,即在不同课程目标的指引与要求下,按照一定的训练次序所设置的训练要点。如按表达方式编排的训练要点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详略、说明的顺序、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等。大陆与香港两地在具体的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版块中训练点的设置与安排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一)大陆教材作文版块训练点的设置

表2 大陆教材作文版块训练点(以七年级为例)

由上表可知,人教版语文教材作文训练点的设计是以主题为线的,其主题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详见表3.

表3 写作主题类型

可见,主题之下配置的习作文本,范围宽广、题材丰富,对学生的自主表达与写作可谓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二)香港教材作文版块训练点的设置

表4 香港教材作文版块训练点

由表4可知,香港语文教材作文训练是以文体为主线的。纵向来看,中一主要训练记叙、描写、说明能力;中二深化记叙、描写和说明能力的培养,加入抒情和议论的能力;中三深化描写、抒情、议论能力的培养。五种写作能力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只不过一种能力的各个要素在每个年级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学段的特征,每类文体的训练要点在学段上的分布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和明晰的序列性等特点。

(三)对比与分析

1.现行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作文编制的优缺点

(1)优点。第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形成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识的写作主题的安排符合“大语文”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表达。

(2)缺点。第一,教科书中的作文话题设计过大,如“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二,缺乏写作技巧的训练及写作策略的具体指导。第三,教科书中作文训练的文体意识不强。

2.香港启思版语文教材作文编制的优缺点

(1)优点。第一,重视写作过程。由前文可知,启思版每一单元均有训练的侧重点,都以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为主线进行安排。第二,强调学习策略。启思版教材除了对每一个作文训练点有明确的目标与具体指导外,还以丰富全面的补录作为能力训练点的一个强力补充。启思版在附录上注重实用性,制作简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该训练点的相关知识。

(2)缺点。第一,能力导向编排过于平面,仅以知识点为框架这一能力主题较为单一。第二,技巧过于零散,体系化不强。尽管写作能力在各個年级均有分布,并且各个要素在每个年级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在写作能力上虽体现了训练的序列性,但当把这些能力要素不规则地分布在每册的各个单元之时,这一序列性又被消解和打破了。

三、人教版作文版块编制的改进策略

写作部分的编制决定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写作实践。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编排上一改以往过度机械化和枯燥的割裂式作文训练技巧的编制特点,结合大语文的教育背景,增添综合性写作版块,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先前过度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局面。因此,从其出发点来看,这一改革是值得加以肯定的。

其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倡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训练与整合,引导初中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等目标的设定与实践又是启思版所不能及的。因为启思版往往将写作能力划分得过于细致,从而导致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整体把握不足。

然而,在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刻意回避對写作训练要点与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与落实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文所举的如缺乏表达技巧的训练及学习策略的具体指导等问题。因此,现行教材应在维持初衷的前提下,对此过程衍生出来的问题加以改进与解决。

(一)重视写作过程

关注写作过程是香港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编制的核心,它强调写作是一种学习行为,是可以分解为几个活动阶段的。启思版教材关注写作过程的指导,这对于大陆写作教学来说是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大陆写作教学目前还处于一种零散化、无序的状态。

以记叙文写人为例,小学阶段一般会要求写“我的同桌”,到初一写作“自我介绍”,初二初三写“我的老师”抑或是表现母爱、父爱等文章。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是个上升的梯度,但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从构思、修改、公开讨论到反思再修改的这样一个详细的构思写作过程,只偏重审题立意和选材的学习,这便导致他们对所训练作文应达到的目标层次缺乏认识。

(二)重视写作策略的具体指导

启思版教材在每个写作主题中均有写作能力的侧重点,有明确的作文训练点的讲解以及配有大量的练习,以此强化学生对所训练能力的落实。但人教版作文编制缺乏具体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只有一些作文或者活动的题目,较为空洞,缺乏实操性。

此外,人教版在写作技巧的训练体系方面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初一到初三的写作训练本应循序渐进,体现层次和递进性,如记叙文文体,在某个学段学生应具体掌握哪些技巧,达到何种程度,人教版缺乏明确的序列性作文指导。

小 结

综上,大陆人教版的作文编排更看重从整体出发,而香港则注重部分的落实。两者各有利弊,无谓孰优孰劣,因为二者皆建立于特定的教育与文化大背景之下。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可结合二者的优势,权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写作整体目标实现的同时,注重写作部分知识能力的具体落实,从而改进与完善现行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2001年版。

[3]何文胜《两岸二地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与创新研究》,文思出版社2007年版。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倪文锦、何文胜:《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葛丽《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部分编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雪《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8]白林倩《大陆香港两地初中语文教材之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9]杨丽《香港启思版与内地人教版教材之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0]林慕英《新课程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序列训练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1]魏晓娟《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文教学系统的批判与重构》,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香港旅游作文 篇4

“啊!!!!”知道吗,我正在玩迪士尼乐园里的灰熊山极速矿车。你别看从外面看排队的人很少,以为只要几分钟就能玩上,那可大错特错了。一进去排队,就会发现,前面还有好几座用来排队的房子,里面人山人海,你想抬起一只胳膊都难。前面的人一向前走,我们就要立马补上去,知道为什么吗?有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小男孩,本来排在后面,但是他们看到有很小很小哪怕一丁点儿的空儿,就立马钻过去,样子看起来 还 非 常 轻 松 。现在,有很多人正看着他们,他们好像觉得无所谓,还再钻。过了一会儿,我们抬头一看,呀!他们已经“钻”到前面好远了。

还有5个......还有4个......还有3个.......耶,到我们了!”一辆“极速矿车”有十多排,每排一个双人座位。一坐上去,我们就变身成“矿工”了。矿车开动,先是中速,接着非常快,左拐,右拐,在一个上坡前忽然停下,然后只听“砰”的一声,它开始向后走,妈妈对我说:“这辆矿车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它后退了一会儿,又听到“砰”的一声响,开始向前冲到了另一条车道,并且快速左拐右拐,我的身体都侧到了一边,感觉快要飞出去了,太刺激了!到站了,下了车,我还想再玩一次,但是看着排得密密麻麻长长的人群,再看看时间,只好算了。

我喜欢香港迪士尼,更喜欢里面的灰熊山极速矿车。

香港旅游作文 篇5

到了香港机场,我们坐了一辆的士先去了迪士尼乐园。迪士尼乐园位于大屿山,是个举世闻名的游乐园,是小朋友的向往之地。太空之旅、太空之战、森林探险等都是小朋友所喜爱的。晚上,我在迪士尼好莱坞大酒店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跟着妈妈去了海洋公园。海洋公园位于香港岛的南端,在那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水母,有红的、绿的,甚至还有紫的,可好看了。我还观看了海狮、海豚精彩地表演。香港真不愧是一个旅游胜地。

傍晚时分,我们去了太平山顶观看香港全景。当山顶缆车缓缓向山顶开去时,我真怀疑世界不是平的,当我站在香港第一高峰上,微风习习,香港的美景尽收眼底。晚餐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太平山。

我还陪妈妈去时代广场、太古广场购物,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价格比大陆要便宜,难怪妈妈说香港是购物的天堂。当我们满载而归乘着返程飞机飞向宁波时,我却还沉浸在香港的美景中。

初中作文:香港旅游攻略 篇6

香港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很多人眼里,这也许是一个购物天堂,一个繁华、充满灯红酒绿的城市,一个充斥着美食与时尚的地方。它也许多情,也许无情,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评价,而每一个在香港度过了生命中一段时光的人,也都对香港难以忘怀。

香港,是一个中西方文化汇流的聚点,高度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这里有世界上精华的浓缩和犹如加州一般热闹的不夜城,这些繁华也让香港成为了一个曾经人人向往的万象之都。

处于交通枢纽的香港,因为其隶属零关税的商贸要地,使它赢得了“购物天堂”的美誉,生活物品送往迎来,高端商品的价位让购物狂们心中难以自持;长年华洋共处的文化背景,加上港岛自身文化与手艺的灵巧发挥,变幻出独树一格的港式粤菜;太平山缆车、浅水湾海景、维港夜景让这颗东方明珠浪漫依然……坐在春秋航空香港到石家庄机票航线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是一座怎样美丽而古老的城市。

景点

1:香港景点一:维多利亚港

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是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同时也是亚洲的第一、世界第三大海港。由于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维多利亚港而拥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是世界知名的观光点之一,由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高楼大厦满布,入夜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香港的夜景因而与日本函馆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世界三大夜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是世界知名的观光点之一,由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高楼大厦满布,入夜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香港的夜景因而与日本函馆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世界三大夜景”。

2:香港景点二:海洋公园

香港海洋公园位于香港黄竹坑,享有“全球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称号。海洋公园分为3部分,分别为位于北面的山下花园和南面的南朗山南麓及大树湾。山上和山下两部分有空中缆车沟通。山下为水上乐园,是亚洲第一个水上游乐中心;山上是海洋公园的主要部分,有海洋馆、海涛馆、海洋剧场、百鸟居。南朗山与大树湾之间,则以登山电梯连接,是全世界第2长的户外电动扶梯。

香港海洋公园拥有全东南亚最大的`海洋水族馆及主题游乐园,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趣味十足的露天游乐场、海豚表演,还有千奇百怪的海洋性鱼类、高耸入云的海洋摩天塔,还有惊险刺激的越矿飞车,极速之旅,是访港旅客最爱光顾的地方之一,还有“太平洋海岸”洋溢着的北美加州海岸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美景。海洋公园在被福布斯网站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之一”,其后再于被福布斯排行榜公布为“全球50大最多游客到访的景点”。

3:香港景点三:迪士尼乐园

香港迪士尼乐园设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色景点、两家迪士尼主题酒店,以及多彩多姿的购物、饮食和娱乐设施。乐园大致上包括七个主题区,与其它迪士尼乐园相近,包括:“美国小镇大街”、“反斗奇兵大本营”、“探险世界”、“幻想世界”和“明日世界”、“灰熊山谷”、“迷离庄园”。除了家喻户晓的迪士尼经典故事及游乐设施外,香港迪士尼乐园还配合香港的文化特色,构思一些专为香港而设的游乐设施、娱乐表演及巡游。在乐园内还可寻得迪士尼的卡通人物米奇老鼠、小熊维尼、花木兰、灰姑娘、睡美人公主等。

美食

1:香港除了可以游玩的景点之外,它的美食也是相当有特色的。虽然香港作为一个融会贯通的城市,汇聚了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港式风味”。港式海鲜、港式茶餐厅小吃、港式烧腊、港式甜品……依稀记得大学时校门外就有一家港式烧腊店,生意不可谓不火爆。

2:其他的小吃诸如云吞面、虾饺、西多士这些,现在在其他地方也是能够吃到的,只是如果想要尝试最正统的港式风味,还是推荐到香港去品尝地地道道的港式美食。

注意事项

香港一些吃饭的地方是不提供纸巾的, 要自己准备好哦

香港旅游作文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香港旅游零团费黑洞揭秘 篇8

9月初,香港旅游业议会裁定李巧珍“严重违规”,被罚永久撤销导游证,而她的雇主、2009年被投诉5次的金凯国际旅游,则被罚款4.75万港元。

阿珍被罚,有媒体以《钉死阿珍,放生旅行社》作为头版头条的标题,香港立法会议员谢伟俊也指出,相关裁决并不公平,应该从制度上改变目前旅游业的扭曲生态。事实上,阿珍事件除了反映导游的素质之外,也揭出了香港旅游业发展20年的恶质变化和黑洞。

导游以佣金为生?

2003年,中国大陆开始开放大陆部分城市港澳自由行。一时之间,“香港游”这宗生意就兴旺起来。香港立法会议员谢伟俊对媒体说:“2003年时,香港的旅行社只有80多家,但到今天,已经发展到100多家。而低价团费中活跃的,约有四五十多家,当中不少是大陆人开的,他们部分是办‘一条龙’的购物团,即从旅行社和购物商店,都是同一个老板。”

但香港旅游业界对这些近年才涌现的“零团费”经营手法并无有效管制,反而变成了旅行社“外判”游客给导游,或是导游成为“自雇”人士的生态,使他们的收入缺乏保障。阿珍在记者会上承认购物佣金影响她的收入,而且旅客都明白,参加购物团的潜规则就是在指定购物点消费,行程上都注明在哪间指定商店停留多少时间。阿珍透露,团友在报团时也知道,至少在港消费3000元,旅行社才能回本。但潜规则归潜规则,旅客不消费,导游亦无可奈何。

购物团导游所面对的困局,是靠佣金作为大部分收入,却又不能强迫旅客购物。就以阿珍接待的购物团为例,从安徽到香港,团费只需610元,连交通费用都不够,何况香港的接待费,包括旅游车、吃住等。因此,不仅导游依靠旅客的消费去抽成,连香港的旅行社绝大部分的盈利,也是来自购物佣金。所以导游除了为自己,也得承受旅行社方面的压力。

总的来说,导游所占的佣金在比例上并不算多。导游总工会理事长黄嘉毅对媒体说:“佣金分配视乎产品而定,服装及电器最少,导游可分得营业额的1~3%,手表可分得3~5%,珠宝可分得5~7%。”由于内地领队也可从消费额中分一杯羹,导游也要先替旅行社将佣金付给大陆领队,之后再向旅行社索回。如此算下来,一名香港导游带一个团“至少要5万元消费额才能赚到生活费”。反观阿珍带的团,在回佣最高的珠宝店也只消费1.3万元,怪不得她万分焦急。

更何况,在出团前,导游须先垫支一部分费用。黄嘉毅对媒体说:“导游不仅要靠佣金,带团前更需先付一大笔费用,包括替旅行社垫支各种费用。”黄嘉毅自己也常带购物团,他说,由于“零团费”导游没有底薪,而且未有收入便需垫支,“还有家中子女需要供养”,所以买团的导游不免紧张旅客消费额,而阿珍情绪失控当需谅解。所谓“买团”,就是导游从旅行社接团时所付的“行政费用”,不论团友人数,两天团便须付500~1200元。再说带团期间的垫支费用,租旅游车用掉600~800元;还未计算团友餐费及内地随团领队生活费。黄嘉毅更透露:“旅行社经常拖欠代支费用,拖欠6个月也属平常事,甚至不了了之。”这更显示购物佣金对导游收入的关键性。

零团费的问题,除了香港旅行社本身的问题,也是大陆部分业界恶性竞争的结果。近年,大陆旅行社为了抢生意,同时看准部分大陆人到香港主要是为了购物,不会对旅游景点、吃住有太高要求,所以在组团时,高举购物团旗帜,尽量将价格压低,譬如从广州到香港,就只收45元。

导游与旅行社关系扭曲

赴港旅游20多年来,人数倍升,到2009年,内地旅客达1796万人次,占来港旅客人次超过60%,但导游和旅行社的关系,就越来越扭曲。一名资深导游小雯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入行的时候,导游还是有固定底薪,游客不是规定要给小费。但到了90年代初,一家大型旅行社打响第一枪,硬性要求游客给小费,同时减少导游的底薪。事实上,我们不是太喜欢这样,因为这是变相提高团费,老板则减少成本。到了2000年之后,更是畸形,出现导游不仅没有底薪,还要垫付大笔钱当团费支出,无论如何,这是很不公平的。”

香港业界对于这种情况,也非常无奈,导游界曾经尝试做出反击。2006年导游总工会成立,就是为了替导游争取底薪。工会与当时43间香港的旅行社签署协定,到港旅客每人须付每天50元接待费,导游与旅行社平分;协议又指明,旅行社不可拖欠导游任何代支费用、佣金和工资超过1个月。然而,后来由于协议书并无法定权力,部分旅行社接待费照收,却把它全部吞并,导游便只能靠佣金为生。

旅行社开店门槛太低,也是造成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只需50万港元就可成立旅行社。活跃于市场的香港的旅行社已达四五十间,行内就出现恶性竞争。

入行门槛低是祸因?

既然“零团费”对香港旅游业产生如此坏的影响,特区政府没有规管吗?香港涉及旅游业机构繁多,但实际功能有待改善。譬如,旅游业议会是业内自我监管机构,旅游发展局及旅游事务署负责推广香港旅游服务、推出利于旅游业界的措施等等。但诸多机构,政出多门,并无一套法定监管机制,导游作为“自雇人士”又不受劳工法例保障,最近,便有强烈的声音,要求政府成立法定旅游局,以官方机构身份监管业界经营手法。

单说旅游业议会,理事会成员29人中,谢伟俊指出:“这些理事主要来自大规模旅行社,它们主要办的是出境团或订票业务,却没有一个人代表香港的旅行社的。但香港的入境旅行近年发展蓬勃,怎么可能没有更细致的规管和规划呢!”

再说,导游的可替代性在于人行门槛低,只需中学毕业,在中文或英文科取得及格,就可修读导游课程,考取牌照。越来越多人能够达此最低标准,因此,导游对旅行社来说并非奇珍异宝,导游的谈判权就相对低。

面对阿珍事件,香港传媒的焦点不应指向在这个产业链中最末端的一环,而是应该反思整个产业结构,甚至整个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零团费”不但利用旅客贪便宜心态,并暴露了旅游业结构中的盲点;更重要的是,事件爆出了自由经济的原则性污点。阿珍事件并非一场闹剧新闻,而是对香港政府一直自诩的自由经济体系敲响了警钟。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外联部工作总结下一篇:135工作方法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