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2024-08-04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共10篇)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二、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3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教学难点: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查阅到的知识。2.体场那麽一个体育场能有多少个座位呢?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板书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5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五班有45名学生,男生24人,女生21人。总体来看,基础较差,好多学生连1、2、3、4、5等数字都不会写,还有几个学生连10个都数不清。再加上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编排教材,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为主。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

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

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备课。

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把集体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3.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4.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布置分层作业,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

四、教学时间:

数学上教学计划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第四中学小学部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6

第一单元 加与减

(一)买铅笔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捉迷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通过情景图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上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叫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学习“十几减8”一定没什么问题。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却不如我预期想象的那样。绝大多数的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却没那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油腻感想加法计算减法时,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的思想方法,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知其然而有知其所以然。我想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快乐的小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20以内比多比少的剑法。教学时以小鸭子为情景主线,贯穿全课。通过小鸭子进行口算比赛、小鸭子有用、小鸭子出难题等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始,我借助学生喜欢的儿歌将学生带到“快乐的小鸭的情境图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新知时,利用小鸭出难题的情境再一次机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挑战的小鸭难题的欲望,使学习变得主动。

动手操作,启迪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等活动获得数学新知。在主动思考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开会啦教学反思

《开会啦》是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基于前几课时都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信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

我主要放在通过画图理解减法意义上。教学时,我还是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意,接着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还缺几把椅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上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因此我提问:怎样让吴老师一眼就看出缺几把椅子?大家异口同声“画图”。接着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直观图列出算式:11-7=4,最后我主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跳伞表演 教学反思 《跳伞表演》的主要内容是比多少及20以内退位减法。本节课是在第三单元《在操场上》学习比多少以及前一课学习了十几减8、9的知识后进一步延伸出来的知识,重在巩固比多少的算理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从中感悟出了以下两点:

一、从教学活动中规范课堂常规。一年级学生需要用多种奖励机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大苹果、在文明卡上加1分等等都会让他们兴奋良久。在课堂中我只关注了发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的倾听习惯没有养成,所以课堂效率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关注到全班的每一个个体,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设计的教学活动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有事可做,那么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才不会乱而散。

二、课堂中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上课的注意时间过短,所以在涉及到较宏观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细化,比如:本课中“试一试”的算式较多,算过后还需找规律,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看书,显得过于困难,本身的趣味性不够,又比较抽象,学生易疲乏,而且做小动作的学生增多,课堂有些活而乱、活而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用小黑板事先将题板书出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再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来说他的发现,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让学生记忆深刻。注重细节,从学生实际年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入手,以掌控学生的学习节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美丽的田园 教学反思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地要求。因此在一开课,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分为两类,这也是一年级孩子没有的一个数学常识。一类是同类问题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关于鸟的问题,可以分为飞的鸟与停留的鸟,所以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另一类是不同种类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鸟与羊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此外,在课堂上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会逐步养成一个合作学习的习惯。教材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幅图提出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制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在教

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是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看一看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分不清楚哪个图片是哪道题,这需要教师个别的辅导和实物的展示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信息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很薄弱,让他们正确快速的说出正面、侧面存在着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看一看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数花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努力做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数数教学时体现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注意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但不足之处是教师应该多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考。数一数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开始,也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在本课中我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方面有: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习

新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对20以内数的组成比较熟悉,且多数学生会口头唱100以内的数,当然这种数数知识属于唱数水平,并未真正理解数的概念。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启发学生用小棒很快地摆出20根小棒。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发现摆“2捆10根”最快,又不容易错。接着我一捆一捆地添,让学生说说多少根。一直摆到10捆,这样直观地让学生懂得10个十是100。在这个过程中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动手做二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动手做三 教学反思

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

2.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新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对于七巧板组成的叙述、问题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说故事拼图形,以及对于个人或小组作品意义的阐述讲解等等,都是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已经完全突破了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蜡烛、小船,设计为“出题拼图”,因为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拼出来。结果正是如此,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 加与减二

小兔请客 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目也由浅入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不足之处:

1、学生的学法不够多样性,就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2、课堂前5分钟应该加入口算,让学生复习口算知识3、100减几计算不够准确,强调不够 采松果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青蛙吃虫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收玉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础知识,教材中提供淘气和笑笑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笑笑比淘气少收多少个玉米?”这一个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有些地方不太理想,需要改进。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本节课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回收废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能感觉到重点在哪里,但是不够突出,更重要的是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的策略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摆小方块这一环节,知识点没有渗透进去,只是浅浅地沾边,所以导致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另外,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课,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让每一个学生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对学生理解题意很不利。如此看来,“深入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一方面就很欠缺,对学生知识状态了解不细致,对于学生认知水平估计不周到,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在教学中,我操作不细致,过于心急,要知道,一年级小孩子的认知需要有一个扎扎实实过程啊!

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把题目做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中午,我马上针对这次课“比多比少”问题的训练点,制作了专项练习课件,对学生进行此种问题的强化训练。而在以后教学的习题设计中,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设计或选用 “比多比少”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们练习,让学生经常与“比多比少”问题对话,逐渐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分扣子》教学反思

《分扣子》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内容的。在本课中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根据形状、扣眼数这两个标准对14个扣子进行分类。第二个活动是根据颜色、形状、扣眼数这三个标准对17个扣子进行分类。两个活动结束后还安排了自我评价。首先是分14个扣子,这个活动相对简单,只有两个标准,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展示以及最后课件的演示,学生很快能接受,知道分法虽然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第三是让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并在自我评价之后又以对子的形式进行了相互之间的鼓励或者建议,将自我评价的作用落实。

但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在第一次分扣子时,放手还不够大胆,对学生的分法还有一些束缚。二是在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一样时,没有充分利用板书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效果不理想;三是学生自我评价部分,还没有充分落到实处,有点走过场。四是,板书还不够严谨,总结性的语言:结果一样,应该改为最终的结果一样。

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的东西,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要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活动二相对复杂些,有三个分类标准和六种不同的分类顺序,学生只要能在动手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就行了,所以在课堂上没有一一呈现六种,只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明白怎样分就可以了,然后四人小组以及四个大组分工,按不同顺序进行分类,结果一致,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六种分类顺序,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两个活动之后是自我评价,在评价后又两人一起说一说,互相评价,把自我评价的作用落实。最后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分类应用,明白分类来源于生活,结束本课。

在本课教完后,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用美丽的扣子图案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情景,让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的分类知识,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做好辅垫。使学生能从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所以在本节课的新知识第一次分类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的方法来分类。

《填数游戏》教学反思

《填数游戏》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这一单元中的一堂课。数学家们说数学十分有趣,可对于尚未对数学入门的小朋友们而言,实在很难体会数学中蕴藏的趣味。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让学生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游戏,用和羊村们的小羊们玩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也预设了一些学生出现的状况,然而,我的预设似乎还不够,还是有很多的学生状况考虑到,所以处理起来比较生硬。上过课后,经过数学组各位老师的指导,发现了自己在这堂课的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首先,《填数游戏》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走九宫格,但是我所设计的第一个游戏是让学生完成3*3排列的填数游戏,这个3*3的九宫格对于从未接触过九宫格或者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填数,有点措手不及,难以下手做,所以,是不是可以在第一个游戏之前,先设计一个如“田字格”、“十字交叉型”的简单九宫格,让学生先明白游戏规则,什么叫横行,什么叫竖行,什么叫不能重复。从一些简单的数据接触开始,多一些简单的练习,主要先得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其次,就是第二个游戏5*5排列的九宫格填数游戏的呈现形式,由于第一个游戏是重点,让学生探究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式是让学生上台填一填的办法,而我的第二个游戏的处理办法还是让学生填一填,显得有点过于单调,在第二个游戏的处理办法上是不是可以新颖一点的办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自由完成之后,是不是可以呈现一下学生的练习,从中找到新的解决办法。第三个游戏的处理办法还是算比较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都试着走出了迷宫。这三个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游戏的方法处理,所以花费的时间要多一点,如果第一个游戏处理得当,会为接下去的两个游戏做好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上又有了新的收获,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图书馆》教学反思

《图书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小棒操作中感知“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借助情境图,提出“《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共有多少本?”的问题,并列出算式28+4之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小棒操作,并用算式记录操作的过程。有的孩子先把8根和4根合起来,得到1捆又2根,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共有3捆又2根,也就是32根。即:8+4=12;20+12=32。而有的孩子则把4分成2和2,28根先和2根合起来就是3捆,再加上2根就是32根,即:28+2=30;30+2=32。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10根捆成1捆的过程,所以对满十进一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打下了伏笔。

二、在拨计数器中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摆完小棒,理解口算方法之后,请学生拨计数器。重点解决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个位原来有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就是10个珠子,因为10个一是1个十,所以要将个位的10个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个位再加上2个珠子,得到结果是32。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个位原有8个珠子再加上4个共有12个,满十个了,要将个位上的10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因而结果也是32。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个位的十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三、在沟通联系中强化“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满十进一”有了相当的理解之后,请孩子们列竖式计算。在这一环节还注意将前两项动手操作的活动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在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时,以“为什么8和4要对齐?这是拨计数器的哪一步?”“8+4满十了怎么办?怎么做不会忘了进一?”“十位变成了几?这个过程是前面两项操作的哪一步?”“当你看到竖式上的“进一”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来沟通操作与竖式计算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

虽然整节课非常重视学生对“满十进一”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竖式计算时都能较得心应手,正确率较高。但由于考虑这一节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所以不敢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而是一种方法接一种方法逐一进行,导致时间花费的较多,占用了练习的时间,因此如何做到即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又让课堂有学生练习的空间是我下一阶段要研究的问题。《摘苹果》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了估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教材安排了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等方法,展示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体验了算法多样化,有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的计算经验,掌握情况较好。从各个环节还说,情境引入环节简洁,直入主题,快速开始新知的学习,让整个课堂数学味道更浓一些。

探索新知环节,在找信息时,我请孩子举手说找到的数学信息,同时请全班孩子重复说,一方面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孩子读题的能力,在找准数学信息后再解决数学问题。

估算是新教材新增加的知识,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能从小开始培养估算的意识,在这一环节因为孩子是第一次遇到,虽然前面的学习中对把两位数转换成整十数的好处有所铺垫,但是孩子对估算的好处还没有很深入的认识和体验,所以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比较慢一些,通过方法的渗透和同桌之间的互相学习,部分孩子还是能比较准确的找到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这一点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要不断渗透和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列竖式计算的经验,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计算,只是在汇报时,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较弱,一些数学语言和计算过程不能比较流利地说出,很多孩子理解了算理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语言表

达方面,平时的课堂上也在强调和训练,但是效果不理想,孩子的参与面不是很广,所以在以后学习退位减法时还要在这方面继续训练。

练习方面因为让孩子自己探索的时间给的比较多,所以练习量不够,而且在竖式计算时还是有个别孩子容易出现写了进位“1”还是忘了加到十位上,还要再次强调检查的作用与好处。

课后孩子们在谈收获反馈出多数孩子能把握到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再带着孩子一起回顾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在孩子头脑中渗透归纳的意识与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阅览室》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阅览室“这一个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上我尽量给孩子们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时,先引导孩子们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因是第一次系统地出现,通过横着看和竖着看两种方式来分析统计表,然后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并有选择地引导孩子们探究“《儿童画报》还剩下多少本?”这一问题。

因有前面进位加法的迁移,很多孩子都会想到从3捆小棒中拿出1捆,拆开后是10根,从10根中拿去7根,还剩下3根,与剩下的2捆合在一起是23根。当用计数器演示时,孩子们也懂得向十位上借1个珠子,拨到个位上是10个珠了,我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要从3捆小棒中拿出1捆?为什么要从十位上借1个珠子?孩子们也脱口而出,因为没有单根的小棒,个位上没有珠子。

接着,我让孩子们尝试进行竖式计算,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面临真正意义的退位。此时,我对于竖式算法足够重视,结合摆小棒或计数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针对竖式,追问:个位“0减7不够减”怎么办?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到个位就“当十”来用了。在竖式计算时,孩子们容易忘记减被借走的“1”,教学时,我结合摆小棒或计数器,帮助孩子们理解。写竖式时,一定要把被借走的“1”点在十位上,我们称给它戴帽子,这样才不容易忘记,以此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跳绳》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1、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不同的游戏、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8的加减法,还为以后9的加减法学习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2、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练习题中,有习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认识各种不同形态的圆柱。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二、情境认知

师:今天老师把我获得创意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问为什么会获得一等奖? 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图形搭成的。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机器人中有没有相同的图形呢?现在老师邀请你们把它拆开,你们能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 同桌讨论,分成几类?

师:哪个孩子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孩子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 生分。

师: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出示课件,并在黑板上板书名称。

三、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从你们的学具袋里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学生描述,师随机板书)B、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拿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C、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件演示把一个长方体压缩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E、感知圆柱 F、质疑圆柱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反问:变化后的金箍棒还是圆柱吗? G、感知球,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最后一种,放在桌子上,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那的圆柱无法滚动? 师:圆柱和球滚动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连线

3、猜一猜

4、摸一摸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四种立体物体。

七、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8

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采用多种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加减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加减运算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食物的顺序,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能进行简单的估算;进一步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中的实物,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总复习

(一)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提高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区分各个类型计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4-5=

16-9=

13-4=

12-8=

11-6=

9-6= 3+5=

7+4=

学生口答。

二、回顾与交流。师:

1.你认识了哪些数?能按顺序数一数吗? 学生同桌互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32这个数?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除了书本中的表示方法,还可以用图形表示等。

3.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一说。请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明确比较数的方法。

4.请同学就各种小类型分别举例出题,指名说答案和计算过程,板书括号里的内容。

5.师:100以内的加减法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类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指名举例,并计算出来,说出计算方法。练一练:看谁跑得快: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得数的十位是几吗? 31+6=□7

75-6=□9

74-20=□4 54+9=□37-8=□9

35+30=□5

三、数的运算。

1.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每人一张练习纸,上面是100以内的口算题)2.把你经常出错的题目写下来,说一说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进位与退位,有没有进位和有没有退位。

3.“50-18”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举例说说。先让学生互说,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说生活题目。4.踩地鼠。

(1)54+6=50

()(2)73-20=71

()(3)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0,和是54。()(4)23+30﹥53

()5.智慧果。

师:想吃美味的智慧果吗?开动脑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果实里的算式对了,就能把它们摘下来。谁先来试试?()+62=68

()-40=53 76-()=70

54-()>50

四、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喜欢开动脑筋,在玩中又复习了知识,收获可真多。你觉得你在数不学王国里哪些地方表现很出色,或者你觉得哪个小朋友很出色呢?

板书设计:

总复习(1)

回顾与交流

数的大小与比较 数的表示方法

数的计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

(二)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过程:

一、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40+30

45+7

69-50

97-6 30+65

9+36

53-8

84+7 91+5

24-9

8+37

96-80

二、填一填,连一连。1.按规律填数。书本86页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说明:一个两位数,包括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2.连一连。书本第86页第3题。

三、用竖式计算:

+ 37

+15

-89 ——— ——— ——— ———

64-59

+27

+28 ————

————

————

————

四、在○里填上﹦﹥或﹤

34+29 ○29+3 53-36○54-36 49-37○49-36

67+38○67+34

五、情景题。

河里有一群鸭,小鸭有27只,大鸭比小鸭少15只,大鸭有多少只?

板书设计: 总复习(2)

河里有一群鸭,小鸭有27只,大鸭比小鸭少15只,大鸭有多少只? 分析: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

(三)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所学知识的生活运用。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教学过程:

书本第88页和第99页的内容。

9.少年宫组织两队同学参加夏令营,每队有3位老师,每辆车可坐50名乘客。第一队:47名学生 第二队:43名学生

问:需要几辆车?还有几个空座位?

第一步:先让学生求出每队的总人数,看一看能不能坐下。第二步:分析空余的座位。10.条件:

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鹅有18只。

问:你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呢?请学生同桌互说,举手自由回答。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计算。11.运木头

一共有90根木头,一次运了34根,一次运了38根。说明:问学生,你能提怎样的问题?(1)一共运了多少根?(2)还剩下多少根? 12.明信片

小白兔明信片:23张;熊猫明信片:38张;小鹿明信片:?张。合计92张。

(1)小白兔明信片和熊猫明信片一共有多少张?(2)小鹿明信片有多少张?

(3)请试着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13.套圈游戏。小兵:我得了42分。笑笑:我得了60分。小丽:我得了第二名。

(小象:28 小鹿:12 熊猫:30 企鹅;32)(1)他们各套中哪两个?(2)小丽可能套中哪两个? 14.跳绳比赛。跳绳成绩记录表

姓名 刘平张晓 李月 王立 成绩 76下 95下 83下 100下 名次

(1)把他们的名词排出来,填在表中。

(2)最多的跳

下,最少的跳

下,相差(3)第二名比第三名多条

下。

(4)第四名再跳

下,就和第三名同样多。(5)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板书设计:

下。

总复习(3).套圈游戏。小兵:我得了42分。笑笑:我得了60分。小丽:我得了第二名。

(小象:28 小鹿:12 熊猫:30 企鹅;32)(1)他们各套中哪两个?(2)小丽可能套中哪两个?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2.通过引导与交流来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能独立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进而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教学重点:灵活解题 教学难点: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65-12= 27+11= 61+29= 92-42=

12+80=

33+57= 75-20= 35-11=

28+52= 96-16=

38+22= 47-11=

36+54= 70-25= 35-14=

40+30=

81+15= 69-50= 84-14= 96-80=

二、填空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56的个位上是(),十位上是()。2.100里面有()个十,100里面有()个一;7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在()填上“<”、“>”或“=”。54+38()38+54 43-26()42-26

69-47()69-46

三、看图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兔比马多8只

马有45只

鱼比兔少3只 你的数学问题:

;列式:

;列式:

;列式:

四、想一想,连一连。

五、应用题。

1.一年级有98个同学去旅游。第一辆车只能坐40人,第二辆车能坐55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车?

2.一年级有56人参加游园比赛。在第一轮比赛中,有28人走了,又来了37人参加第二轮比赛。现在有多少人参加游园比赛? 3.一双球鞋的价格是72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比一双球鞋的价格便宜了48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是多少元? 4.三个同学跳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数 小红 25下 28下 30下

小花 21下 26下

95下 小明 24下 29下

(1)小红三次一共跳了多少下?列式:(2)小花第三次跳了多少下?列式:

(3)如小明是第二名,小明三次总数可能是多少下?

(4)如果小明是第二名,小明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板书设计: 总复习(4).一年级有98个同学去旅游。第一辆车只能坐40人,第二辆车能坐55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车?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

(五)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复习近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你学过的图形都是什么样子的?

二、有趣的图形。

1.找一找(机器人,汽车,书本90页第1题)请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的图形做个标记。

2.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连一连。(书本第85页第4题)小男孩看到小狗的背面,小女孩看到小狗的侧面。

3.下面每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连一连。(书本90页第2题)判断:谁坐在小熊的正面? 4.用附页图4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1)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2)把它分成两个长方形。

(3)把它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学生独立折一折,请学生上台演示折法。

三、小结。板书设计: 总复习(5)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过程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教学准备: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和学具。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男→瘦→最高→姓?)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给物体分类。(屏幕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思考同桌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 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长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师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

一个名字。探究正方体的特点。(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认识圆柱和球(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3、小结(摸一摸,说一说)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说出各个图形的特点。分辨出只有球和圆柱能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滚动。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3、观察机器人悠悠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新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篇10

(三)教学目标: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图形。(1)图中有14个长方形。(2)7个正方形。(3)3个三角形。(4)10个圆形。

2、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二、100以内加减法

(二)1、33+42 65-49 45+56 86-34 47+48 98-89 61+33 74-55 26+35 89-54 63+17 38+34 45+37 77-49 75+25

2、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牛比羊少18头。提问题:(1)兔子有几只? 37+6=43(只)

(2)牛有几头? 37-18=19(头)

(3)图和牛相差多少?43-19=24(只)

(4)兔比牛多几只? 43-19=24(只)

(5)牛比兔少几头? 43-19=24(头)

3、(1)需要(2)两车,还有(4)个空座位。

(2)学生共需要(90)元,老师共需要(12)元。

4、13+34+45=92 97-39-27=31 65-56+11=20 44+33-55=22 板书设计:

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

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上一篇:小学生国庆节旅游作文下一篇:市场营销学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