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2024-07-04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共9篇)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1

近日,锋菲复合的消息席卷各大媒体,正反声音各持一词,人们在争执之余不免感叹“中国式婚姻”还有几分真情?以娱乐圈为列,从黄奕,李阳的家暴,到姚晨,董洁的出轨,每一对昔日“鸳鸯”到“闹燕纷飞时”都有一种不弄死对方誓不摆休的“狠劲”。此情难堪,就如近日媒体所言,张柏芝遇见李亚鹏会说些什么呢!

娱乐圈的男女分分合合已是常事。哪怕纵观整个中国,“离婚”也已成不可忽视的社会话题。不禁想问,中国人那“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情意去了哪?当今还有几人会因为“爱情”而结婚。

或许,我不该这样去质问,因为在这样一个浮躁到都没时间去结婚的年代,人们拿什么去谈“情爱”二字。无论是少得可怜的时间,还是窄到没话说的交际圈,活生生的把中国“婚姻自由”政策架空的干干净净。

“没有时间恋爱那就得花时间相亲”的确,从很多亲朋好友口中得知,他们的婚姻基本“返璞归真”的交给了父母,一场场相亲,简单而实在。不过,每次听他们说得时候,多少觉得心酸,毕竟你只有这一世,再无来生。

没有时间可以挤时间,哪怕把去相亲路上的时间挤出来也行。没有交际圈那就扩大交际圈,在这个互联网泛滥,wifi随处飞的年代,多得是你想不到方法。就此,各大相亲活动,交友软件纷纷上场。有一个男士表示,自己就曾在各大场所用交友软件搜索好友,因为心疼流量套餐,就在网上下载了wifi上网精灵软件,这样一来手机连网都是免费,因为“零投入”所以直到找到女朋友才“金盆洗手”。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2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研究,热点与重心

一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管理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正式诞生,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莱维特首次提出。他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他的专著, 而之前都是以“工业心理学”命名研究心理学的著作, 将工业心理学更名为管理心理学, 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也是对工业心理学的有效突破。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等层面的人的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 管理心理学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 这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等诸多问题, 要求能从个体差异的角度研究职务分析、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理论和方式。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形态下, 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背景中, 管理心理学需要得到不断的发展, 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 在物质资本作用不再突出, 而人的因素作用不断加大的情形下, 人力资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只有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 才能在科学管理和决策中促进社会更快地发展, 管理心理学需要不断提供人如何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知识, 不断研究新的管理问题中的心理问题, 才能有效适应形势的发展, 不断促进人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 研究组织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科技的发展带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促进社会心理的演变, 社会组织只有在不断的变革中才能获得一种动态化的平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对企业重组、进行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是国际合作企业管理的研究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管理心理学也开始从对个体理论研究的层面转化为对整个组织层面的研究, 只有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使企业进行有效的机构调整, 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 提高员工适应性, 实现跨国公司管理组织文化的发展提升。

2. 研究领导行为

管理心理学要研究领导行为, 通过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的研究, 以及对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不同影响的研究, 有效发展领导行为理论。虽然在领导行为研究领域出现过不同的理论, 但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费德勒提出的认知资源利用理论。这种理论强调, 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认知资源的利用条件, 在组织变革中, 管理决策因素是关键, 对于组织结构的挑战, 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 研究领导行为比较重视在决策和判断中所采取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 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 研究权力结构, 研究参与体制, 研究如何加强决策技能的利用。

3. 研究激励问题

管理心理学是在研究激励问题的基础上诞生的, 激励问题是研究最多的领域, 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所谓的激励, 就是激发人内在动机和活力的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 使人能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促进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近年来, 人们对激励理论的研究没有很大的突破, 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对工资报酬制度的设计依然有很大的实际价值。公平理论提出, 要对职员进行工资报酬分配时要重视合理性和公平性, 使之能获得公平感, 这对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影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更大因素是相对报酬, 也就是受到他人收入和自己收入相对比例的影响。

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 在1979年正式诞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 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学习时期。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而来, 但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差距, 研究管理心理学要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不能全盘西化, 要能面对中国现实问题, 面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政治转型发展的新情况, 创新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向, 探究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内容,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特定管理问题的分析上, 在中西对比中, 努力探索适合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方法, 不断主动追求个性化研究, 使我国心理学研究得到有效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服务。

总之, 管理心理学在当今社会上的价值是显著的, 对于经济发展, 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借鉴西方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时, 也要能依据中国国情, 创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这样, 才能促使中国管理心理学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鲁嘉.管理心理学研究前沿的热点[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3

如果这十年中国电影有什么最大的变化,那应该就是本土市场的形成、整合与畸形发展。

近十年前,有评论家曾断言:在199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迅速地市场化之后,“市场便对文化——或更确切地说,是对精英文化关闭了……大陆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不仅受制于大陆制片与审查制度,而且辗转于金钱/自由的枷锁之下。”[1]在上世纪最末十年的市场化大潮中,中国艺术电影从社会生活中全面退却,1980年代独领风骚的“第五代”处境尴尬,每年的票房排行榜上,除了好莱坞,就是冯小刚,年度总票房在10亿上下浮动。

比数据更能说明情况的,是经历这一时期之后,电影既不能承载1980年代的艺术探索与社会批判功能,也无法成为大众化的娱乐手段,从知识分子到普罗大众,整个社会都丧失了进入影院的观影习惯,电影的主要载体变成了电视与VCD(主要是盗版),很多人甚至质疑:电影,至少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夕阳行业。

那些年的中国电影,基本上是靠着过往的声誉与海外的资金支持,在维持着艺术电影最后的荣光,内地商业电影除了冯小刚每年一部的贺岁片,几乎还未形成任何类型。即使冯小刚的贺岁片,票房也不过4000万上下,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纷纷倒闭,许多县城连一家影劇院都找不出来,引致了贾樟柯后来“电影还乡”却无处放片的难堪境遇。

现在回头看去,那是中国电影的一场转型之痛。中国的电影行业将从这一段蛰伏期中学习一些陌生的规则,无论是制作、排片、营销,还是题材、手法、价值观,都在重新的探索之中。中国所谓“民族电影工业”,会不会在好莱坞的群狼环伺中,如全球大部分国家、地区那样沦陷为完全的卖片市场?这个问题,比1980年代之问“我们何时能拍出进入世界级电影殿堂的影片”要严峻得多。

从2003年起,中国内地票房有了跳跃式的发展,从2003年的10亿到2009年的63亿,再到2010年预估达到78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5%,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电影圈,银幕块数呈加速度趋势增长,自1997年以来已经奄奄一息的香港电影,电影人大举北上,拍片口味重点考虑内地票房,台资也在不断寻找大陆电影投资机会。似乎,中国电影迎来了另一个春天。

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本土市场的拓展,观影习惯的重新回归,有着多重的原因,与中国十年来经济崛起有关,与社会娱乐趣味调整有关,亦与市场信息不完全、电影运作不规范有关。在市场行情看涨的形势下,中国电影迎来的问题变成了:孱弱的创作是否配得这样一个正在勃兴的市场?电影在中国精神生活中究竟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

“话题电影”独霸一时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票房仍是一盘中看不中吃的工艺菜。首先,符合资质的影院只存在于几十个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其次,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票房归入好莱坞引进大片名下;再次,单部电影总消费不菲,30~80元的票价之外,还包括交通费用、饮食费用——这已经不是一个你晚饭散步时掏块把钱看场电影的时代了。

这些因素,决定了所谓中国电影本土票房,绝大多数会被“话题电影”收入囊中。“话题电影”是指集中了投资、导演、演员、营销、院线、档期等所有优质资源的单部华语片。一开始,它曾被称为“国产大片”,然而,这是一种“大片”称谓很难涵括的“超级电影”。它一般宣示有创纪录的巨额投资,主创阵营充分的国际化,照顾两岸三地甚至全亚洲的口味;它可能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前,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话题炒作,并成功占据各种媒体的显要位置;它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制作与宣传,以吸引尽可能多的人群为销售目标;它往往得到电影主管部门的首肯与眷顾,在档期、选送评奖等方面先拔头筹……这些元素的组合,让这部电影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制造出一种“顶级消费”的成功幻象,并将“观影与否”变成一道短期的社交门槛。

这是中国电影为了配合畸形发展的赢家通吃市场,有意无意地制造出的怪异精神产品。在艺术电影已成明日黄花,商业类型片又远未成型的时段内,“话题电影”独占鳌头,成为本土电影几乎唯一的亮点。

以这些电影为由头,一场场纷繁往复的争论如火如荼,观影体验、专业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电影冲破了商业社会为之设定的娱乐属性与消费品定位,再一次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现实之中。“话题电影”的重要性,部分来自它的高传播度,更在于它与社会政治、文化议题的相关程度。

笔者大致将“话题电影”分为三类:

1. 第五代导演的转型之作,延续、反叛或重构1980年代精神资源;

2. 本土商业/政治电影的锻炼成型,重述历史与现实,抚慰人心;

3.外埠创作力量的介入,改写历史神话。

第五代当“炮灰”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四代导演郑洞天曾多次说,中国电影应该感谢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甘当炮灰,才有了今日中国电影的局面。言下之意,张、陈本可以躲在《红高粱》《活着》《孩子王》《霸王别姬》的光圈中扮演大师,不必趟商业大片这片浑水。而他们进入商业电影领域,牺牲自己的声誉,换取了本土电影市场的拓展。

事实上,很多人在批评从《英雄》到《三枪拍案惊奇》的张艺谋,从《无极》到《梅兰芳》的陈凯歌时,正是以张、陈过往的电影业绩当作参照系的。这些旧时的辉煌,既是他们的资源,也是他们的包袱。

并非仅仅是批评者要求张、陈延续1980年代以来电影承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功能,“第五代”自身也很难摆脱“批判——反思”的书写习惯。《英雄》一出,骂声盈耳,很少是针对张艺谋一如既往的浓烈色彩与极致审美,批评者几乎被刺秦者为了“天下”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以及“秦始皇修筑长城,保国卫民”的结束语气得发昏,认为张艺谋是在向强权低头,向暴政献媚。

有意思的是,八年之后,《大兵小将》(丁晟导演)几乎选择了与《英雄》一模一样的结局:王力宏扮演的王,被成龙饰演的小兵朴素的“回家种田”观念所感动,放弃了对秦国的抵抗,开城投降,以保黎民。评论对此却只字不提,影片拿下过亿票房的同时,并未遭受意识形态上的质疑。

个中原因,当然有时移势迁,社会宽容度增大的因素,但两部影片殊途同归,叙事姿态却有着相当的差异:《大兵小将》将叙事焦点集中于“小国”与“小民”,强调小民对太平年景的向往,而且,小兵最终为了保护本国旗帜的尊严,死于秦兵剑下,向观众呈现的是双重价值互换的吊诡(一心种地的小兵为了国家尊严捐躯,好勇尚武的王却出于“爱民”放弃抵抗),影片的价值指向并不清晰,观众可以从故事中各取所得;而《英雄》先是赋予刺客救民于水火的宏大意义,之后又以刺客自身的认知转变颠覆这一意义,无名且以身殉的方式“死谏”秦王。显然,明确的价值判断激起了关于暴秦的民间记忆的反感,再加上张艺谋本人的地位与背景,《英雄》无可避免地要承受意识形态解读的猛烈批评。

张艺谋似乎也想从这种泛意识形态的批评氛围中解脱出来,《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选择了相对模糊边缘的朝代与人物,后者甚至不惜用改写话剧经典《雷雨》的方式规避外界“不会讲故事”的批评。虽然有评论者指出,这两部电影也许掩藏着某些政治隐喻与反讽。但铺天盖地的宣传与浩大明星阵容、不惜工本的拍摄成本,仍然遭到本土观众的交口诟病:毫无创意的剧情、拙劣生硬的表演和俯拾皆是的雷人台词。

曾有不止一位批评者后来指出:在国内、国外观看张艺谋这一系列影片,观影感受迥然有别。国外观影时(尤其是与非华语观众一起),感受最多的是唯美画面对视觉的冲击——这是否意味着,张艺谋的类似影片,只有在非本土环境才能回归商业电影的娱乐本位?或许,当年的金熊得主,如今的奥运开幕式导演张艺谋,早已被当作一个政治文化符号,执导影片不可避免地遭到泛意识形态的过度阐释?

陈凯歌自《刺秦》受挫后的复出之作《无极》也有同样问题。陈凯歌一向以“电影作者”自诩,投资3亿的《无极》尽管一招一式,从全亚洲选角到场景、美工、特效,都摆出一副国际化的架势,但内里仍想通过人物的命运阐释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人生(大将军便完全是麦克白的翻版)。导演这种“人文情怀”与试图通俗化、奇观化的叙事相结合,让《无极》显得华美而空虚,当然没法让抱着娱乐心态付费观影的观众满意。胡戈之所以能用一部极度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轻易拆解《无极》构建的叙事大厦,除了迎合本土社会的反智倾向,影片本身也提供了无数夸大其词与自相矛盾的裂隙。

《梅兰芳》更明确地揭示了这种“轻”与“重”之间的冲突。作为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片,《梅兰芳》自然也就失去了《霸王别姬》亦真亦幻、戏如人生的轻盈与讽喻。而塑造正面得无以复加的大师形象,恰恰是商业电影的大忌。这部影片的口碑如何,可想而知。

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与观影错位,过度的包装宣传,获得的特殊待遇,也为张、陈等人树敌无数。《十面埋伏》上映时,首度出现好莱坞引进片一律让道,其他国产片避之唯恐不及的独大局面,以致《十面埋伏》尚未上映,许多媒体已经发表文章抵制该片;《梅兰芳》也在排片与宣传上对同期上映的影片如《叶问》构成打压,引发了强大的不满声浪。曾经以反抗与叛逆为标志的“第五代”,如今却呈现给外界一副既得利益者与影坛巨阀的形象。

“第五代”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运作模式,应该说只得其皮毛,骨子里仍然浸透作者电影的创作思路,同时深受1980年代宏大叙事氛围的影响。当他们单凭一己之力处理头绪众多的大片拍摄,常常出现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失控局面,这才造成场面华丽壮观,却连基本叙事都无法完成的中国式大片奇观。而当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将喜剧部分交给尚敬,收购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剧本,导演几乎是充当了一个摄影的角色,极致化的色彩是张艺谋唯一的痕迹。这部影片又一次从反面宣告了“第五代”商业电影尝试的失败。

观众要求他们讲故事出色,知识界希望他们能跟上思想的更新脚步,管理者希望他们成为行业的标杆与脸面,商业电影的尝试难以被认可,又不可能承载过往的批判—反思功能,“第五代”的任何一部新作,都担负着他们根本担负不起的责任。“第五代”只能在对旧日声誉的过度挥霍之下,成了中国电影新进程中的“炮灰”。

伪平民视角的历史重述

冯小刚依仗王朔式的“平民喜剧”起家,并开内地贺岁片的先河。执导通俗剧的出身,让冯小刚与其他科班出身的导演大不相同。他知道大众的观影乐趣何在,也不会将表达个人想法或美学理念放在创作的第一位。因此冯小刚在普罗大众中的声誉甚佳,自《甲方乙方》一路走来,虽然不太入评论界的法眼,却被视为大众欲望的最佳代言人。

当然,冯小刚并不甘心永远为大众炮制开心大餐。接拍完全不适合的《夜宴》,据冯自述,只是为了取得张艺谋、陈凯歌类似的“大片导演”地位,“让电影局的晚会上放我的片子”。(据《三联生活周刊》)《集结号》让冯小刚正式找到了他擅长的通俗剧、自身时代记忆与主旋律历史叙事三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让他获得了政治与商业的双丰收。

按照皮特·布鲁克斯等人的定义,“通俗剧”的特点是大喜大悲、表现夸张并善恶分明,其美学手法将是非、黑白、褒贬高度戏剧化。[2]冯小刚的平民喜剧别是一路,基本思路是抹平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尤其是在叙述现实时),将戏剧冲突转化为“好人间的误会”与“自私—升华”等小市民喜剧模式。《非诚勿扰》一开始早被设定为小人物形象的男主角秦奋无家无室,又赚了一笔大钱,从而将社会热点话题“连环相亲”抹去了全部社会、经济要素的投影,变成了纯粹的爱情奇遇与感伤主题。这部影片出乎意料地热卖,提示我们观影最基本的“造梦—逃避”功能,在问题丛生的中国转型社会,有着巨大的需求。相比之下,《天下无贼》更符合上述通俗剧的定义,只是将其复杂化为“善—改恶从善—恶”的三角斗争。

《集结号》的悲情故事在一个“胜利”的前提下展开,自然就呈现了“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的对立。“时代对个人的吞噬”本是恒久而深刻的命题,冯小刚却将它弱化成了秋菊式的执念传奇。没有人有意破坏,谷子地要争取的是全连弟兄的名誉,要面对的是战争造成的遮蔽与遗忘——而这种遮蔽与遗忘,并不构成对时代大前提的任何挑战。《集结号》的编导是将自己放在了与谷子地同一认识的水平线上,规避政治风险的同时又让结局抚慰人心,于是讲述者、观看者(包括审片者与观众)共同以一种伪平民视角重述被表层化、定型化的历史,从而获得了各自的满足。

《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同样的模式。灾难的源起是自然灾害,母亲无奈的选择造成了死里逃生的女儿32年的杳然出走。电影书写的主要是母亲的坚忍忏悔,与女儿如何通过另外一次地震走出阴影。与《集结号》一样,这部影片是彻头彻尾的“命运悲剧”,它没有直面地震本身,甚至很少为母亲的选择留出伏笔或提供解释,原著中女儿后来生活中遭受的伤害、挫折,从而导致她加倍的归罪于母亲选择的酷烈情节,都被一一抹去。剩下的只有电视剧式的苦情、别离与团圆。冯小刚不愿承担批判历史或社会的责任,也不愿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反思,他用一种十分安全的方式,完成他接受的重述历史的任务。

《集结号》与《唐山大地震》都获得了电影局的推荐与关照,《唐山大地震》直接就是一部“命题作文”,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几乎堪称完美,而它们传达的价值取向,通过数千万的观影人次,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犬儒主义相辅相成,再一次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中文艺对历史的缝合。

采用类似路数的尚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陆川比冯小刚显得更有“思想”的地方在于,他用泛人性的“反战”叙事取代国仇家恨的传统抗战叙事,试图用一种“更普世”的价值观代替既有的民族国家价值观,从而将那段历史做了遮蔽性的大肆改写。《南京!南京!》是否能直接为现实政治所用,尚难断定,但影片上映后引发的巨大争议表明,陆川正面挑战观众主流认知的做法,效果远不如冯小刚的避重就轻,更有利于重述历史、抚慰人心。

改写记忆的偷渡客

内地电影处于意识形态管理与商業运营的双重宰制之下,既无分级制度,又多禁忌雷区,可谓环境残酷。然而它的庞大市场潜力又吸引着全世界的电影投资与创作,尤其是同属华语地区的香港与台湾,很少有导演能不将“进入内地市场”作为影片需要考量的重要元素。

港台电影能否在内地取得高票房,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但成为“话题电影”的港台制作,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不凡之外,几乎都存在着对历史记忆中某一神话的改写,而且这一神话应该是能够被内地观众分享的——同样是改写历史神话,同样是删剪后放映,《色·戒》的争议性远远大于《海角七号》。

在《色·戒》引发的“套盒式论争”中,电影艺术、手法、演技是极其次要的成分,是否成功改编了张爱玲?这一在港台被反复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内地完全被淹没在另外层面的喧哗之中。最大的争端集中在“是否能看、该看完整版”与“这是否一部汉奸电影”两个问题上。有意思的是,藉由《色·戒》,香港、台湾地区再一次相对内地观众拥有了“文化特权感”,与此同时,比较极端的内地民族主义者,甚至还没有看片之前,就已经开始抨击这是一部“仍然跪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像《色·戒》这样,制造出如此鲜明又如此复杂的意见对立,影片定位在“文艺杰作”、“三级片”、“汉奸电影”等不同层面上滑动,导演李安的形象,也在“华人之光”与“文化汉奸”之间游移,折射出貌似一统江山的商业社会中,不同地域,不同群落之间,如此巨大的价值分裂。[3]

经由《投名状》试水大片内地市场之后,陈可辛、陈德森等香港影人联手内地发行商推出《十月围城》。这部影片各方面均堪称一流精细的制作水准,令同期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相形见绌。然而,如果仅从影片制作来说,接下来的《阿凡达》的观影狂潮,让这种精粗比较意义顿失。争议主要集中在《十月围城》的叙事内容上。

批评者认为,《十月围城》宣扬了“小人物应该为大人物无条件牺牲”的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与公民社会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与张扬背道而驰。另外,如此剧烈的暗杀与反暗杀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影片有篡改历史美化孙中山之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香港影人向大陆当局的献媚之作,通过歌颂孙中山取得进入内地市场的通行证。

这种批评是否合理,值得考量。熟悉香港电影的人会知道,这部电影的出发点非常简单,要讲一个舍生取义的“傻故事”,导演陈德森也说,孙中山只是陈可辛后来向他建议的,原初创意只要想“保护一个大人物”。而陈可辛说,选定孙中山,可以凸显“香港”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就连香港人,也久已遗忘了这一点。

问题是,片头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在宣讲完“民主”的要义之后,死于清廷刺客的枪下,寓意耐人寻味。而孙中山“欲享革命之幸福,必先经革命之痛苦”,在当时确为革命志士笃信之道理,放在今日中国社会的复杂语境中,也可以做多重的解读。有人甚至认为,那个历史上从未因登陆遭遇暗杀的孙中山,其实象征着香港与大陆社会都一直追寻的“民主”,小人物们舍命保卫孙中山,实则是在捍卫民主。

這样的解读,是否过度,可以讨论。但相对于借酒浇愁式的影评将《阿凡达》《第九区》简单对应为“反拆迁”的情绪宣泄,携带着异社会历史记忆的《十月围城》,显然比它表面上呈现出的动作、群星、报仇、爱国一类的标签要复杂太多。或许,它也就是在娱乐吸引力、主创者的人文情怀、内地主流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结合点。

《色·戒》《十月围城》在内地的上映,完全可以看作一种妥协,或合谋。片方用同意删剪、剧本审查等方式,避免明显的政治指向,在内地审查方同样避谈政治的默契之下,以商业片的形式登陆内地影院。然而,影片内含的对主流历史记忆的某种改写,却不可能因为审查或删剪而完全丧失,它会在貌似娱乐的观影中,在热闹纷乱的争论中,或多或少地传播着它潜在的意图与价值观。

“话题电影”的出现与日益增多,始终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冲突有极大的关系。话语空间的狭窄,精神生活的日益小众化,导致“话题电影”成为社会表达、交流、隐喻、分享的公共空间。好莱坞电影制作再精良,创意再多元,也无法替代这个功能。问题是,“话题电影”会随着审查制度的放松、社会的日益宽容与多元而逐渐消失吗?这不是一个针对电影的问题,它提问的是整个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1.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2.转引自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4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具备特别力量的群体,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为了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以及其精神文明状况,本小组开展一次以“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面向本校学生发放50张问卷,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这个社会重要群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现。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目前我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呢?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比如拆迁问题、通货膨胀、反腐败等政治性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事”较为关注,但数量不很乐观。

2、大学生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较为关注,对于一些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社会热点较为冷漠。

3、大学生获取社会热点的途径比较单一,关注程度也比较低。调查分析:

经济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之所以会关注经济问题,是因为大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层霜。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就业压力极大的现状,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抱怨,应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还是有找到工作的人,当然,政府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就业压力,我们要对国家持有希望,另外大学生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多加了解,对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应有所思有所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重点,利用在校时间汲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

之人。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当重要角色。

此次调查,目的是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导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见识也广了许多。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激情。相信自己能把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丰收”人才。

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总是时刻在变化发展的,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提高个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所以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把热点问题中反映出来的,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有关的论点,和正确的世界观结合到一起,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社会才会稳定,才会和谐。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自己的认识有可能会产生错位,不仅在个人发展方面有所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5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非常感谢您的合作,祝您生活愉快!

1.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的性别是()

A男性B女性

3.您平时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可多选)A上网B报纸杂志C手机

D电视E广播F其他

4.您喜欢主要浏览哪方面的内容()(可多选)

A时政要点B经济局势C文化娱乐

D体育赛事E其他

5.您比较关心以下哪个社会热点问题()(最多两项)

A 腐败问题B “三农”问题C 医疗问题

D 房价问题E 就业问题F 教育问题

6.你是否想过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

A是,并且非常认真的规划过B有过一些想法C没想过

7.您是否经常关注社会问题()

A每天都关注B经常关注C偶尔关注D不关注

9.“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

A不知道B知道(农业农村农民)

10.您是否了解医保的使用程序()

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1.您是否了解我国实施的第三套房贷政策()

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2.您的就业方向()

A自主创业B找工作,并认为前景非常光明C毕业后选择读研或出国

13.您是否了解本市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政策()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4.你认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如何()

A需要全面改革B需要部分改革C不需要改革D不知道

15.你关注当下热点问题的目的()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6

思想汇报

——当前社会热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敬爱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党总支: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从手指缝隙中穿越而过,世界的面貌也在马不停蹄地转变之中。社会在每时每刻不断产生各种热点新闻,而处在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这个社会存在的一刻,我们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当然,按照哲学的观点来说,社会和人都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那是一种好事。但是,如果一旦这个社会和人的发展轨道出现了扭曲和不正确的变形,其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将会是不可想象。

当安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个社会就被光明所照亮;当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这个社会就被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而遨游苍穹;当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个社会的人们因此获得了“远隔千山万水,一线两牵月下人”的方便......可是,当这个社会发明了三聚氰胺牛奶,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当这个社会发明了含塑化剂的饮料,人们又是怎么的一种态度?当这个社会发明了瘦肉精的猪肉,人们又是怎样的沉默?难以胜数的社会发明原本是值得鼓励的,可这些发明都被披上了一层污浊的外衣之后,你还会说这些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宣传弘扬吗?也许有人就要发话了,发明这些东西又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这般刁难我们?咋一看,或许没错。但我要反问一句,你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你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答不上话了吧!我们再把镜头拉到我们大学生身上。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着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这群人是怎样的一个所作所为呢?在面对这个花花世界,当代的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又是如何呢?

社会的热点当做一无所知,好像所有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以前的大学生以学习为荣,如今又有多少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呢?早上起床面对的是电脑游戏外加一份肯德基套餐,上课却满脑袋想着亿万富翁就是我,晚上又是穿着名牌衣服和女朋友出去看大片? 这样的价值追求,不能不说与这个社会的金钱主义毫无关系。社会在扭曲之中发展,难道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也要如此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古人的遗训,我们都给记到哪里去了?古人的精髓,我们都给忘记了多少?古人的呐喊,我们都给做到了哪些?呜呼,难道这个世界就已经被完完全全地扭曲了吗?试问我们的内心,难道这一切都看不见了吗?

青春的阳光依旧灿烂明媚,我们可以做到。平常抽个空问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家中的父母;见到好友亲人亲切地打一声招呼;面对每一个困难的时候都可以自豪的说我能搞定„„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拜金主义,而是勤俭节约;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两袖清风;不是名牌至上,能用就好„„我们追求的,是这个。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7

文化,是多元的。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这个定义好大,文化的内涵也浩如烟海,人们文化生活的形式也是林林总总,我只能从大众们最关注的几个方面拾取一两星儿碎片来做一番浅显的分析。

一、中国历朝历代大事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当代涌现出了阎崇年、金正昆、刘心武、马瑞芳、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等颇受观众欢迎的客座讲师,在传播古代优秀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百家讲坛”的倍受欢迎,我们欣慰的看到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家园文化、祖宗文化的欢迎和渴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只不过是童生们、秀才们、举子们、进士们寻求进身之阶的敲门砖,或者是文人雅士的消闲品,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普及。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统治理念的影响,”此曲只能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而今却能通过家家都有的电视而“飞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能不令我们欣喜、感动。虽然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但是瑕不掩瑜,功德无量!教育的缺乏,对古代传统文化整合的缺乏,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从而使得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儒学研究者到北大讲学,许多青年学子一脸愕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还有这样的魅力。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改革开放打开的大门里,我们有些迷失了自我!

二、赵本山、小沈阳现象

公平而论,赵本山老师在二人转、小品等形式上的文艺革新和创造确实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然而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不差钱》令赵老师的弟子——小沈阳,立刻红遍大江南北,从此,电视的屏幕里到处蹦跶着一个不男不女、娘娘腔十足的奇怪身影。小沈阳怀揣着东北方言的词典,抖着从北方农村犄角旮旯里掏动来的五颜六色荤素杂陈的“包袱儿”,唱着、嚎着、说着、扭着、女人着……如果说赵老师的节目已经接近了从大雅到大俗的底线,那么小沈阳等弟子们的出现就将赵本山的文化拉向了式微。取乎上,得乎中;而取乎中,就只能得乎下了。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为了生计,为了赚点钱儿,本也无可厚非。可是电视台的导演们也跟着媚俗下去,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小沈阳误导了众多的观众,还是众多的观众造就了风魔的小沈阳?在大家的掌声和笑语中,小沈阳欢乐着、收获着,如果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那么在数着钞票的同时,他肯定也在痛苦着、扭曲着、焦灼着。如果他只是一个跑江湖的艺人,他大可以说,以后爱有人喜欢不喜欢,反正我的钱挣够了,一个农村娃子,到了这个份儿,就叫做成功。

毋庸讳言,是观众的素质给了小沈阳生存的土壤。中国文化的使命是要引领人们前进,而不是迎合大众。这样下去,恐怕我们失去的不但是前进的方向,最起码的还有阳刚!

三、电视剧中“演员形象恣意张扬”现象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些令人颇感焦虑的“暗流”,那就是——电视剧中的“演员个性恣意张扬”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活跃着新新人类;(2)科幻题材的电视剧里充斥着无所不能的超人硬汉;(3)名著改编剧越来越滑稽搞笑、小丑横行;(4)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城市化、山寨化;(5)都市言情剧与青春浪漫剧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爱情代替了人世间的一切。可以说,中国的电视剧演员们正在无视历史与现实,恣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与自己演绎的角色越来越“隔阂”,这实际是演员们演艺水准的整体下降。究其原因无外乎对古代文化的无知、对当今社会的不理解和文化素质修养的缺乏,从而使耗费资财而拍出的电视剧成了一个个丧失了思想力的怪胎。难怪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感叹:“我们现在每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多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电影院里,又有多少稍微有点人文含量的国产电视剧在放映?如果说影视文化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像史,那么我们共和国60年的历史,早已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了。”“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悲哀的文化不能树立起充满自信的民族精神和阳光坦荡的民族灵魂。”

通过以上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化现象,我们尽可管窥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令人颇感隐忧的现状:那就在是中国文化繁荣、泛滥的表面之下,实际上存在着审美标准降低乃至缺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崇高精神的消解,存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渐渐失落,存在着众多有良知的国人对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浓渴望。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动力之源。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缺乏国学大师的时代,我们急需许许多多象南怀瑾、季羡林一样的国学大师,来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文化进行研究、探讨、整合,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宝贵文化整理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一个易于民众学习、体会、理解、记忆的全新的知识体系,将自然、和谐、智慧、豁达的中华文化以其真正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国人,展现给世界。

中国当代热点话题 篇8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雕塑;政治;经济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艺术在不同的艺术家或评论家那里有不同的意义和解释,艺术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理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解释。艺术是一个不断被再定义的词语,是在动态中存在和产生意义的。丹托曾说过:"艺术的终结"(其于1984年发表论文〈艺术终结〉(The End of Art),宣称艺术历史告终,或更确切的说,指的是大型论述或艺术进化观的终结),曾经给很多艺术家带来了迷惑,这么多年已过,艺术不但没死,反而以另一种鲜活的方式存在在这个世界,其实现在我们也都知道丹托是在说现代艺术史的终结,艺术史哲学的终结,而不是艺术现象的终结、艺术观念的终结。所以这也体现出艺术的意义是动态的,不断被再定义的。

丹托之后的艺术(现代.后现代主义之后)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统称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总的来说是以一种多元的、介入社会的、不断全球化的方式存在的。当代艺术新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所以,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上的更新,更是价值取向上的巨变。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1989年前后的全球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经济全球化不仅打破了各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也摧毁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屏障,使得当代艺术变成了一个“去民族化”或“超民族主义”的舞台,并且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无国界的当代艺术。换一句话说,当代艺术不再需要国家、民族或地域作定语。“普适主义”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价值观。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自由和平等只是在部分民族、国家和地域范围之内实行的社会生活法则,进入当代艺术时期,自由和平等将成为全人类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普适主义意味着人类突破了性别、家庭、氏族、阶级、民族、国家和种族等所有组成单位的拘囿,意味着个体和人类之间没有阻隔,意味着每个个体的彻底独立和彼此之间的完全平等。美术再也不能称为“视觉艺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和媒介的同时运用,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了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各种感官的“多觉艺术”。当然这是趋势,也并不是完全的都突破了界限。

那么就中国的当代艺术而言,我觉得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给我更多的感受是舆论混杂的现象。85美术思潮和89现代艺术大展是西方百年的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后现代在中国的快速重演,并且89现代艺术大展成为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谢幕礼。也似乎中国在此之后一夜之间跨过了现代和后现代就进入了当代艺术,由此也引发了艺术评判标准及学术思想的混乱。而我们的当代艺术也是按照西方的艺术模式在进行,混合了一些中国的特色,从整体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当代艺术非常混乱、方式简单、没有根基(当然有很多好的当代艺术家,我是从整体现象上看,并没有一概而论),而西方的艺术现象更替是有根基的,是在西方百年的现代艺术运动下和在时代、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下而出现的,而我们的艺术基本上是一个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艺术方式,我们国家似乎还没有正式经过市场化,没有进入图像化时代和媒体时代,我们便有了当代艺术的样式,我们好像从现实主义一下子进入当代艺术,可我们的时代还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的时代,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现实是一个舆论混杂的现象,我们需要沉静,需要清除和澄清一些东西。

雕塑艺术在艺术史中的意义一直是一个大起大落的艺术形式,雕塑在当代艺术中是比较活跃的,如果说在现代主义时期是绘画带着雕塑走的话,那在现代主义后期和当代艺术中雕塑的地位是有所改变的,装置艺术的出现使雕塑艺术很快就与之融合,并擦出火花。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虽不同源,但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形态,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所以它们的相互融合就成为一种必然性,而且这种融合的趋势在装置艺术产生的早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中国当代的雕塑艺术状况也同样活跃,但我认为活跃并不见得就是好,同样也有可能是一个乱世。我们现在的雕塑艺术整体趋向于观念化、装置化、介入社会化(政治化),雕塑的本体语言已不再是雕塑艺术家口中的“宝典”。但我想说个现象:材料语言是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语言,而许多雕塑艺术家用材料做“装置雕塑”作品时却没有体现出对材料的敏感,而在材料上套用中国的生活现状、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固有文化以及所谓的中国风格来掩盖材料的不足,掩盖对材料敏感度的不足,结果就把中国的雕塑艺术变成了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史。其实我们雕塑本体语言就没有在当代艺术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我们没有想清楚就随意的抛弃和滥用是极为不正确的方式,这样会导致我们的艺术停滞不前。还有我们的很多看似当代的雕塑作品,实则还是在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体系里打转。那么在此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现实中还有一只强大的队伍——现实主义的艺术,我觉得他依然稳稳地存在于我们的艺术和社会中,这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现在应该怎么突破、怎么打破是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而不是简单的嫁接或抛弃或“一路向西”。

中国当代文学 篇9

一、填空题

1、诗歌默写(10首)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如雾起时》

我从海上来,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用最细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 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

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食指《相信未来》前三节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 北岛《回答》前四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舒婷《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海子《月光》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作品、出版时间、人物(20空-20分)A、诗歌方面

郭小川(1919-1976)《致大海》《望星空》(1959、4、10,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作)《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甘蔗林青纱帐》《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1924-)一是抒情短诗:《桂林山水诗》《回延安》;

二是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歌颂》《雷锋之歌》

海子(1964-1989)《亚洲铜》《秋》《答复》《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月光》 韩东《有关大雁塔》《你的手》 北岛(1949-)《无题》《回答》《古寺》

舒婷(1952-)《这也是一切》《馈赠》《四月的黄昏》《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1956-1993)《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

时很近。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腾因幻想,而延伸的触须,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

《生命幻想曲》(15岁)《墓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B、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主要作品、主要人物---红色经典、80年代、90年代)a、建国后的相关作品

问题小说:(社会转折)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知识分子丈夫和农民妻子进城后的矛盾和和解的过程。

战地爱情:路翎《洼地上的战役》(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无法实现的爱情。

干预现实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7、5、8)(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内容概要:小学教师林震调到组织部不适应组织部环境,作品塑造了林震鲁莽、热情而幼稚的性格;副部长刘世吾的能力才干高,但冷漠的性格缺陷;工长建党组组长韩常新官僚主义“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的形象。

爱情题材:宗璞《红豆》(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作品通过大学生江枚和齐虹的爱情悲剧,讲诉的事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故事。b、革命历史题材(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年6月出版,内容概要:以1947、3-9月延安包围战为背景,我军一个英雄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塑造了当地文学中最早的政工部形象团政委李诚的事迹。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962年出版,内容概要: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战争为主要内容,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吴强《红日》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的史实为依据。以儒将沈振新的挫折到胜利的战斗历程(涟水、莱芜、孟良崮)为主线。同时塑造了敌军张灵甫的骄横狂横刚烈沉着干练。

梁斌《红旗谱》1957年版,内容概要:三代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在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一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冯老兰两代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为了捍卫锁井镇的48亩公田与地主冯老兰发生冲突,失败后吐血身亡。第二代农民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被迫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回乡复仇。二代和江涛、运涛、大贵、二贵等第三代结识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两代人一起成长为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杨沫《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内容概要: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经历三段爱情,也可以说是革命,第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第二个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第三个中国化的共产党人:江华。c、通俗题材小说

曲波《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是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内容概要:1946年,内战在东北一触即发,同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儒将)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豪侠)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佳人、战士白茹的形象,及男匪许大马棒和女匪蝴蝶迷的形象。d、农村题材小说

柳青《创业史》1960年出版,内容概要:陕西渭南地区下堡乡“蛤蟆滩”的农民梁三老汉和养子梁生宝两代人创业观念上的冲突和变迁,以及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转变的艰难历程。e、80年代的少说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出版,班主任张石俊,不良少年宋宝绮,团支书谢惠敏

卢新华《伤痕》1978、8、11信奉革命真理的女孩晓华和与有历史问题的母亲

反思文学:张贤亮《绿化树》1984年出版,张永麟与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0年出版

王蒙《蝴蝶》高级干部张思远,初恋秋文,第一任妻子海文,第二任妻子美兰《春之声》《杂色》《海的梦》《相见时难》《布礼》

改革文学:蒋子龙(1941-)《机电局长的一天》(1976、1人民文学)《乔长长上任记》(1979年人民文学)厂长乔光朴

路遥(1949-)《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人生》(发表于1982年)高中生高加林、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 高晓松《陈奂生上城》《李大顺造屋》

知青文学: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 张承志《北方的河》《十月》

寻根问学: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

阿城《棋王》 莫言《红高粱》高密先人余占鳌、戴凤莲 《透明的红萝卜》 汪曾棋《受戒》《大淖记事》《异秉》《职业》

先锋小说:孙甘露《信使之函》马原《虚构》残雪《山上的小屋》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

新写实小说:刘恒《狗日的粮食》杨天宽和妻子瘿袋

《伏羲伏羲》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

f、90年代的小说

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 王朔《动物凶猛》 王小波《黄金时代》《青铜时代》 韩少功《马桥词典》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阎连科《年月日》《日光流年》 毕飞宇《青衣》《玉米》

C、话剧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车站》《绝对信号》

样板戏:(首批)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D、散文:

刘白羽(1916-2005)《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集》 杨朔《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花城》《艺海拾贝》 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名词解释or解答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5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并发表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目的: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讲话内容:一核心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二服务对象:工农兵和小资产阶级;三文学的性质: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艺术服从于政治;四如何服务:文学创作的源流: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普及与提高,主要是普及;歌颂与暴露;知识分子要思想改造,因为工人农民更干净,思想改造必须与工农兵结合。讲话的影响:一是该讲话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共产党指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建国后它所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工农兵文艺路线逐渐取代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传统。二是强调生活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有民族形式,为群喜闻乐见的产品。三是讲话具有时代、地域的局限性。工农兵文艺缺乏开放性和丰富性。时间讲话精神的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取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文化程度,地域)中心作家指解放区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群。

一是作家出身的地域和重心转变:地域由东南到西北、中原;重心由重视知识分子和才情的城市到重视作家经验和工农兵农村经验、生活的农村。

二是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位置有文学独立到革命事业;作品基调由悖谬复杂到简单乐观。三是文化素养内忧外患,一本书主义:内忧指中心作家自身学历不高,素养低,文学写作上的准备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外患指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

四是收入来源:稿费加工资。

五是作家地位较高,是政治职务,文学机构行政化。六七十年代: 杨朔的散文特点:

一是情景结合,诗意盎然。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二是讴歌时代,赞美人民。

三是“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园林风格的行文模式。如:雪浪花-渔民老泰山-老泰山是时代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局限:一是景志结合,升华主题,牵强附会。二是斧凿痕迹太重,缺少平淡自然的风韵。三是主题结构雷同而单一。

上一篇:高校德育的特点下一篇:很心痛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