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的传媒帝国故事

2024-07-21

李静的传媒帝国故事(共3篇)

李静的传媒帝国故事 篇1

她为何有如此魅力,又靠什么建立起自己的传媒王国?其成功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欠债200万

拉不来广告也不准女孩去喝酒

李静199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北京电视台做记者,之后跳槽到中央电视台做音乐编辑。李静到央视不久,便在一次紧急招聘中当上了《欢聚一堂》的主持人。,李静已是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了,但她很快发现,在这个环境里很难让节目表达自己的思想,便毅然辞去了工作。本来,她想像许戈辉和陈鲁豫那样去凤凰卫视主持节目,但没能如愿,她便邀请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戏。由于当时年少轻狂,她广告一直没拉来,几个同学便做鸟兽散。

李静失业后,于春着手策划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访问》,并热情邀请戴军担当搭档。当时,戴军觉得自己唱歌多年也没大红大紫,于是在李静的游说下,同意了她的请求。主意定下,李静随后叫上妹妹李媛和几个同学开始了艰难创业。那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访谈节目,李静利用手上的人脉关系,请来一批名人朋友,开始制作《超级访问》访谈节目,然后前往上海电视节招商。可令她沮丧的是,吆喝了几天也没有召来一个广告商。

没有广告商,节目还得一期期录下去。那时,李静手上仅有4万元。更要命的是,由于没有广告和发行的专业人员,她每做完一期节目就不得不到处找朋友借钱,最多时,她居然欠下了200多万元债。为了制作节目,她连房子都抵押了,几个人栖身在北京西城区小西天的一间民房里。

李静搭台创业时,只有几个女孩一直跟着她,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对很多业务都不懂,只好一起摸索。而在这其中,最难的事就是拉广告。

那时,这帮女孩出去谈广告,每次都要陪人喝酒。有一天,一个女孩为了谈成广告,陪客人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办公室。她一回来,就哭哭啼啼地吐得房间都是污物。李静见了,心疼得就像自己的妹妹被人欺负了一样,抱着女孩大哭。哭完,她忽然仰起头对她们说:“以后,你们出去拉广告谁也不许再喝酒了,如果谁让你们喝酒,你们就直接拒绝他,即使广告跑了,我也不怪你们!”但是广告跑了,李静靠什么生存呢?她底气十足地说:“以后我们就靠节目质量,如果节目做好了,我就不信广告不来!”

李静如此动情,那些小姐妹听了都非常感动。因为,她们知道静姐是真心疼她们、保护她们,大家都铆足了劲为她干。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心换心,李静艰难的时候发工资给她们,她们异口同声地说:“静姐,你把钱先花在制作节目上吧,我们就是没钱也跟你干下去!”这样,当她手下的人都不计得失地与她风雨同舟时,她也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省心的管理方法。

不卖广告卖人情

静姐手下员工皆亲人

,李静说服了一位投资人免强撑了半年,但她制作的《超级访问》因为不懂宣传造势,加上资金严重不足,她彻底陷入了困境。那段日子,由于深陷痛苦泥淖,不能自拔,她时常开着一辆破斯格拉车,大声放着《伤心太平洋》,一边在郊外驾车大唱,一边哭喊,任由泪水在脸上流淌……

制作节目得有资金,为了拉来广告,每次陪客户吃饭,李静就会化好浓妆,然后出门前强装笑脸地倚在门框上,娇媚地告诉手下女孩:“姐妹们,大家都别急,你们就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但每次回来,她除了带回一嘴酒气,便是满脸无奈。此后,为了逃避现实,她经常喝醉,喝醉后就放声大哭。这样,在交了一年多学费后,李静开始明白,自己单纯靠贴片广告的生存方式只会让自己永远处于被动,于是,她痛定思痛,毅然决定改变思路——卖节目!

李静的想法无疑标新立异,当她把想法告诉同行后,一名发行总监惊讶地说:“中国的电视从来只卖电视剧和广告冠名,哪有卖节目的啊!何况你的节目鲜为人知,别人凭什么买你节目?”李静的员工也说:“卖节目靠人脉关系,这可比拉广告更难呀!”李静体谅大家,为了做出样子,也为自己争口气,她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进行推销。

毕竟原来在北京和央视工作时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李静到各个电视台游说时,人家一见她来,首先带着她吃喝玩乐,而唯独不提买节目的事。李静知道对方是在堵她的嘴,为了笼络他们,她干脆趁着酒兴卖起了人情。一次,她前往湖北电视台推销时,一位台领导陪她吃饭。席间,她见大家喝得高兴,就说:“我在这儿吃饭,可我公司还有一帮女孩没饭吃,你们能不能先看看节目录像?如果看了觉得节目不行,我马上就走;如果觉得节目可以,我可以免费送给你们,你们赚了钱我分文不要,就当我送给你们一个人情,日后也好再谈合作!”那位台领导见她说话爽快,为人仗义,便召来相关人员一起审片。结果,大家看完节目后一致说《超级访问》做得非常好。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李静当即决定将节目中的5分钟贴片广告全送给对方,而只把其中的30秒时间留给自己。李静对他们说:“这个节目如果收视率第一,你们一分钱不投就可大赚一笔;如果收视率低了,你们就把节目停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她这样一说,电视台立刻同意试试,并决定每期节目给她元。这样,李静成了中国第一个卖节目给电视台的人。她这一卖就是50家电视台,而她一期节目能卖10万元。当时,一期节目的成本才3万元,这一出一进就赚了7万元。

成功地卖出节目后,《超级访问》很快吸引了广告商“大红鹰”冠名。此后,由于《超级访问》在全国热播,各地电视台纷纷跑到北京找李静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占据卖方市场的主动权了,于是毅然将原来的工作室改成公司,随后又招聘了一批女孩。此时,公司已有30多名女性,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她在公司里开始营造一种家庭企业文化。

俗话说,3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30多个女人。可奇怪的是,李静的公司成立后,她跟员工要么姐妹相称,要么直呼其名。她的行政经理一再提醒她,公司做大了要正规化,员工还是称呼总经理比较好,这样可以保持领导威严。可她认为,大家虽然职位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她坚持让大家叫她大姐,说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到亲近。

李静用人一不看重过去,二不看重学历,但她从来不轻视每个人的能力,她相信每个人都有潜质,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或许是因为同为女性的原因,李静在用人上很多时候都靠一种直觉。她一直坚信,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潜力可能她们没有意识到,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她应该懂得知人善用,扬其长避其短。

在李静眼里,员工就是亲人。公司有个女孩怀孕,但由于怕丢掉职位,结果,她把孩子做掉了。李静知道了这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做人流手术?”那女孩说,她特别愿意死心塌地跟着静姐,但她怕自己要了孩子职位就丢了,工作也没有了。李静一听,非常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傻呢!我觉得你有能力才用你,我既然信任你,就不会辞掉你。我不是资本家,我们是有人情味的,不会因为你有用就把你哄来,你怀孕了就一脚把你踢开。如果下次我发现你再做这样的傻事,我真把你给辞了!”

李静的传媒帝国故事 篇2

一、默多克传媒帝国经营策略分析

(一) 多样的全球化策略

1. 本土经营策略。

默多克传媒帝国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想要达到传播目的满足市场需求, 就必须考虑当地受众的心理需求、文化影响等,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并不是盲目地接受信息, 会选择性地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影响新闻集团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本土环境, 受众作为国家的公民必定受到本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我们国内节目在以本土化的手段改装国外节目, 但是国外新闻集团却用本土化的战略成功打开全球市场, 由此可以看到本土化战略在传媒产业领域走向全球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 商业化的经营营销理念、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方式、跨媒体的经营策略以及必要的资本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是企业必须采取最大化模式使得这个企业集团运作下去,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无疑是一家做得比较成功的传媒企业。

2. 国际并购战略。

默多克的全球扩张是一个不断收购、兼并的过程。从默多克22岁继承父亲的遗产开始, 主要的竞争对手为《广告报》, 默多克与其合并, 使《新闻报》开始盈利, 达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合并协定。同时他又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 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他开始大举进攻海外市场。

并购的手段也使得默多克的集团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环境的融合, 在已经掌握澳大利亚报业“半壁江山”的时候,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默多克决定进军经济文化发达的欧美国家。由于澳大利亚和英美属于同一语言文化圈, 有着相似的人文环境, 因此英美成为默多克集团的首选对象。但由于受到当地政策的局限, 只能暂时选择经营状况差、急于出手的媒体。如在20世纪70年代, 英国最著名的高级报纸伦敦《泰晤士报》由于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一方面由于报纸的几经易主, 办报方针不断改变, 风格不断变化;后来又因为刊登伪造信件损害了名声, 发行量锐减。汤姆斯报业公司1966年购得该报后亏损3900万英镑。1981年, 新闻集团以1200万英镑买下了《泰晤士报》。此后, 默多克新闻集团又以类似的手法并购了《太阳报》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

3. 品牌经营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媒介的竞争和发展进入了高水平的品牌竞争时代, 传媒业也开始出现品牌购并、品牌通吃的现象, 大批弱小媒介正在和将要被品牌媒介兼并。

(1) 品牌国际化。品牌经营能够创造更大的利润和价值, 这也是许多传媒集团不惜血本打造品牌栏目或频道的直接动机。

第一, 传媒帝国发展战略特点是全球性、跨媒体多点的布局, 并且可以同时打造出诸多著名的传媒品牌, 新闻集团的业务几乎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它经营的服务项目包括卫星电视、有线广播电视、报纸、出版、影视制作与发行等, 提供销售产品和服务, 拓展数字广播领域、网上流行节目的制作与发行。

第二, 新闻集团实行品牌策略巩固之道就是要做到持续有效、广泛的宣传和公关整合营销策略。所谓的公关整合营销策略就是要使受众与品牌之间相互了解、沟通, 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 它实行灵活的营销策略、价格策略、明星策略等方式与受众沟通, 得到他们的认可, 同时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巩固了品牌形象, 提升了品牌价值。现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 品牌营销策略显得更为重要。

(2) 多品牌经营策略。默多克旗下的FOX娱乐集团有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有线电视网、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电视台、体育网等, 现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方位的娱乐集团。其中国家地理频道、福克斯电影频道都是被大家熟知的品牌, 每次当这些具有竞争力的多个品牌同时出现, 就会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不断巩固其品牌效应。通过规模扩张, 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重组, 产生“航空母舰”效应、协同效应。默多克通过品牌全球化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吸收了大量的受众群。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品牌, 多样的品牌才能很好地整合市场资源,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品牌的竞争, 也要看到多样的品牌的竞争使其资源得到最大优化。默多克传媒帝国的成功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很好地利用其中才会使得集团获得了“l+1>2”的协同效应, 因此也提升了各个子公司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 垂直一体化运营策略

所谓一体化战略是企业利用社会生产链的环节, 分工合作, 甚至独立经营上、中、下游产品或服务, 上下连通, 整体对外, 来扩大生产关系, 如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播出, 将报纸的纸张生产、运输、印刷、发行和新闻的采写编等不同环节统一经营。在默多克媒介帝国形成的过程当中, 1992年默多克首先成功地控制了香港几家影片公司, 才收购香港卫视,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可以通过卫视播放新闻集团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和MTV等, 既丰富节目类型, 影视作品也找到播放渠道, 实现一体化经营, 使得信息流通速度更快, 更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节约了交易成本。默多克经常将新闻集团内各个子公司拥有的精彩内容统一调配, 将优秀稿件“供应”世界各地的子公司。

(三) 数字媒体发展策略

目前默多克新闻集团已经拥有9家娱乐及新闻网站, 拥有网络视频游戏IGN公司下属网站包括Gamespy.com、IGN.com和Xbox.com以及所属的两家娱乐网站, 当然还包括在很多影迷中很流行的Rottentomates.com网站。2006年, 默多克与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上“无线原创音乐平台”。特别是2006和2007年两年时间, 新闻集团互联网类别的业务以及其他类的业务实现了24%和64%的收入增长, 同时也被列为成长的主要动力。

默多克新闻集团主要是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到数字媒介两个层面上作战略调整进行全球扩张, 新闻集团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每个不同媒介形态的重视其实暗合了媒介本身的发展规律, 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明智做法。

二、默多克传媒帝国给我们的启示

(一) 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传媒业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高回报率的朝阳行业之一, 所以若想直接获得金融资本, 可以通过国内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信用额度。但其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无论是从市场占有还是资金支持, 都需要中国传媒寻找到新的投资领域, 因为这样才会使资金流动、结构优化。然而, 传媒业与国内其他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重重困难, 业绩不好、还贷能力差。此外, 由于媒介具有特殊性质, 海外金融资本直接进入国内传媒业必然会受到政策的限制, 这样相比之下, 国内银行注资会有政府政策保护。再者是以银行信贷方式融资对媒体态度影响比较小, 可以保证媒体在宣传上的独立性。

(二) 经营多种业务

中国媒体也应该经营传媒业之外与信息产业有一定关联的其他产业, 来改变仅靠广告收入的单一渠道局面。现在中国传媒报业集团形式单一, 只靠发行系列报刊来生存, 这无疑将自己逼向死胡同, 无路可退, 只有进行多元化的经营, 扩大经营空间, 才能体现内容方面的优势。多元化是主流趋势, 但由于融资能力、市场经验及经营管理人才等限制, 使得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传媒的经营模式, 若完全盲目混合学习就会陷入“泛多元化的误区”。我们应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快速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多元化的核心竞争力强的传媒企业。

(三) 实行品牌战略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中介, 要想确立强势媒介品牌就必须首先对品牌做好定位, 或以经营媒介本身为主, 或以品牌为主。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媒体载体上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只有具备这种认知能力, 才能够有效地经营和管理品牌。目前中国很多电视媒体在品牌定位方面显得十分模糊, 即使央视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虽然央视有覆盖极广的媒介载体, 在节目内容制作方面也有实力, 但是如何定位, 定位在何处却不清晰。从品牌经营和发展来看, 这会造成限制作用, 不利于央视品牌的发展。因此, 必须尽力克服这一弱点, 首先应该注重媒介品牌营销和整体包装, 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 注重从营销的角度去对媒介品牌进行包装和传播, 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 将消费者资料库、人员配备、媒介资源, 以及资本运营等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强势媒介品牌。

三、结语

现在我国正处于传媒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传媒集团面临着“做强做大”的艰难任务, 当然默多克的媒体经营之道对我国媒体集团的经营和发展也有一些启示。我国传媒集团应该要正确处理与政府、银行等关系, 还要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 这样才能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传媒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造成的冲击。今天传媒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 事实上都是新生命降临前的阵痛。中国媒体应该认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的实际, 抬头看天, 低头走路, 以此来实现中国媒体的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传媒业开始采用经济界盛行的企业集团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出现了一大批传媒企业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士尼、贝塔斯曼、威卡姆、新闻集团等五大传媒集团堪称全球传媒界的巨头。以默多克传媒帝国为研究对象, 阐述新闻集团的业务和发展历程后, 剖析其经营战略, 试探寻对中国传媒的启示。

关键词:默多克,传媒帝国,发展概况,经营策略,启示

参考文献

[1]威廉·肖克罗斯.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池俊常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塔希尔.报业大王默多克.李宗慧, 翟志瑞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

[3]威廉·菲勒.传媒巨人——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M].宿景祥, 编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4]马修·霍斯曼.电视先锋:默多克与天宇公司的故事[M].郑国仪,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

李静的传媒帝国故事 篇3

她为何有如此魅力,又靠什么建立起自己的传媒王国?其成功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欠债200万

拉不来广告也不准女孩去喝酒

李静199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北京电视台做记者,之后跳槽到中央电视台做音乐编辑。李静到央视不久,便在一次紧急招聘中当上了《欢聚一堂》的主持人。1999年,李静已是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了,但她很快发现,在这个环境里很难让节目表达自己的思想,便毅然辞去了工作。本来,她想像许戈辉和陈鲁豫那样去凤凰卫视主持节目,但没能如愿,她便邀请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戏。由于当时年少轻狂,她广告一直没拉来,几个同学便做鸟兽散。

李静失业后,于2000年春着手策划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访问》,并热情邀请戴军担当搭档。当时,戴军觉得自己唱歌多年也没大红大紫,于是在李静的游说下,同意了她的请求。主意定下,李静随后叫上妹妹李媛和几个同学开始了艰难创业。那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访谈节目,李静利用手上的人脉关系,请来一批名人朋友,开始制作《超级访问》访谈节目,然后前往上海电视节招商。可令她沮丧的是,吆喝了几天也没有召来一个广告商。

没有广告商,节目还得一期期录下去。那时,李静手上仅有4万元。更要命的是,由于没有广告和发行的专业人员,她每做完一期节目就不得不到处找朋友借钱,最多时,她居然欠下了200多万元债。为了制作节目,她连房子都抵押了,几个人栖身在北京西城区小西天的一间民房里。

李静搭台创业时,只有几个女孩一直跟着她,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对很多业务都不懂,只好一起摸索。而在这其中,最难的事就是拉广告。

那时,这帮女孩出去谈广告,每次都要陪人喝酒。有一天,一个女孩为了谈成广告,陪客人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办公室。她一回来,就哭哭啼啼地吐得房间都是污物。李静见了,心疼得就像自己的妹妹被人欺负了一样,抱着女孩大哭。哭完,她忽然仰起头对她们说:“以后,你们出去拉广告谁也不许再喝酒了,如果谁让你们喝酒,你们就直接拒绝他,即使广告跑了,我也不怪你们!”但是广告跑了,李静靠什么生存呢?她底气十足地说:“以后我们就靠节目质量,如果节目做好了,我就不信广告不来!”

李静如此动情,那些小姐妹听了都非常感动。因为,她们知道静姐是真心疼她们、保护她们,大家都铆足了劲为她干。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心换心,李静艰难的时候发工资给她们,她们异口同声地说:“静姐,你把钱先花在制作节目上吧,我们就是没钱也跟你干下去!”这样,当她手下的人都不计得失地与她风雨同舟时,她也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省心的管理方法。

不卖广告卖人情

静姐手下员工皆亲人

2001年,李静说服了一位投资人免强撑了半年,但她制作的《超级访问》因为不懂宣传造势,加上资金严重不足,她彻底陷入了困境。那段日子,由于深陷痛苦泥淖,不能自拔,她时常开着一辆破斯格拉车,大声放着《伤心太平洋》,一边在郊外驾车大唱,一边哭喊,任由泪水在脸上流淌……

制作节目得有资金,为了拉来广告,每次陪客户吃饭,李静就会化好浓妆,然后出门前强装笑脸地倚在门框上,娇媚地告诉手下女孩:“姐妹们,大家都别急,你们就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但每次回来,她除了带回一嘴酒气,便是满脸无奈。此后,为了逃避现实,她经常喝醉,喝醉后就放声大哭。这样,在交了一年多学费后,李静开始明白,自己单纯靠贴片广告的生存方式只会让自己永远处于被动,于是,她痛定思痛,毅然决定改变思路——卖节目!

李静的想法无疑标新立异,当她把想法告诉同行后,一名发行总监惊讶地说:“中国的电视从来只卖电视剧和广告冠名,哪有卖节目的啊!何况你的节目鲜为人知,别人凭什么买你节目?”李静的员工也说:“卖节目靠人脉关系,这可比拉广告更难呀!”李静体谅大家,为了做出样子,也为自己争口气,她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进行推销。

毕竟原来在北京和央视工作时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李静到各个电视台游说时,人家一见她来,首先带着她吃喝玩乐,而唯独不提买节目的事。李静知道对方是在堵她的嘴,为了笼络他们,她干脆趁着酒兴卖起了人情。一次,她前往湖北电视台推销时,一位台领导陪她吃饭。席间,她见大家喝得高兴,就说:“我在这儿吃饭,可我公司还有一帮女孩没饭吃,你们能不能先看看节目录像?如果看了觉得节目不行,我马上就走;如果觉得节目可以,我可以免费送给你们,你们赚了钱我分文不要,就当我送给你们一个人情,日后也好再谈合作!”那位台领导见她说话爽快,为人仗义,便召来相关人员一起审片。结果,大家看完节目后一致说《超级访问》做得非常好。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李静当即决定将节目中的5分钟贴片广告全送给对方,而只把其中的30秒时间留给自己。李静对他们说:“这个节目如果收视率第一,你们一分钱不投就可大赚一笔;如果收视率低了,你们就把节目停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她这样一说,电视台立刻同意试试,并决定每期节目给她2000元。这样,李静成了中国第一个卖节目给电视台的人。她这一卖就是50家电视台,而她一期节目能卖10万元。当时,一期节目的成本才3万元,这一出一进就赚了7万元。

成功地卖出节目后,《超级访问》很快吸引了广告商“大红鹰”冠名。此后,由于《超级访问》在全国热播,各地电视台纷纷跑到北京找李静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占据卖方市场的主动权了,于是毅然将原来的工作室改成公司,随后又招聘了一批女孩。此时,公司已有30多名女性,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她在公司里开始营造一种家庭企业文化。

俗话说,3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30多个女人。可奇怪的是,李静的公司成立后,她跟员工要么姐妹相称,要么直呼其名。她的行政经理一再提醒她,公司做大了要正规化,员工还是称呼总经理比较好,这样可以保持领导威严。可她认为,大家虽然职位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她坚持让大家叫她大姐,说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到亲近。

李静用人一不看重过去,二不看重学历,但她从来不轻视每个人的能力,她相信每个人都有潜质,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或许是因为同为女性的原因,李静在用人上很多时候都靠一种直觉。她一直坚信,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潜力可能她们没有意识到,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她应该懂得知人善用,扬其长避其短。

在李静眼里,员工就是亲人。公司有个女孩怀孕,但由于怕丢掉职位,结果,她把孩子做掉了。李静知道了这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做人流手术?”那女孩说,她特别愿意死心塌地跟着静姐,但她怕自己要了孩子职位就丢了,工作也没有了。李静一听,非常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傻呢!我觉得你有能力才用你,我既然信任你,就不会辞掉你。我不是资本家,我们是有人情味的,不会因为你有用就把你哄来,你怀孕了就一脚把你踢开。如果下次我发现你再做这样的傻事,我真把你给辞了!”

就这样,李静把同事当做家人一样爱她们、关心她们,她们也把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心甘情愿地为她工作。

先做朋友再搭档

黄金组合亲密无间

和搭档戴军也是一样,李静和戴军做搭档从来没有红过脸。那时,节目红火后就有人向她打小报告,说戴军又在外面走穴做节目,趁机借《超级访问》的节目效应捞钱。可她很不喜欢别人在她面前说这些。她认为,人往高处走,戴军想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为何要嫉妒呢!为此,她非但不计较,还亲自向一些制片人推荐戴军,因为,她非常相信,自己和戴军之间的友谊不会受别的因素左右,他也决不会放下她这边的事不管。

李静和戴军搭档主持节目之所以默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很好的朋友。工作之余,两人还会一起结伴旅游、增进友谊。

一次,李静和戴军约好了前往香港,两人本来说好先到深圳会合然后再去香港,但因为当天深圳有雷雨,戴军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广州。为了不让李静在深圳苦等,戴军打车去深圳,不幸的是车在东莞抛锚,他就站在高速公路边,发信息向李静求救,晒得人都快脱水了。等李静赶到时,看到站在路边、光着上身、拎着行李箱的可怜戴军时,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数码相机对着他狂拍。虽然李静有些不顾朋友狼狈,不过戴军也不计较,反而带着李静到香港大吃了一顿,还买了好多东西。

戴军刚开始做主持的时候,曾和高怡平搭档。高怡平和胡瓜一起做节目五六年,当时戴军问高怡平,她和胡瓜在生活中来往吗?高怡平回答说从不来往,这让戴军感到很不理解,并说,自己和李静是很好的朋友,像我们这样在生活中来往这么密切的主持搭档,就是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对。

李静对此也有同感,说:“我们在一起多了就彼此了解,他和我一起主持节目彼此都很轻松。”但在这一点上,戴军一直承认不如李静。在《情感方程式》刚推出的时候,李静曾问过戴军,为什么不主持情感节目?戴军开玩笑说:“我情商没有你高,我对情感的态度还没开窍。”李静怀孕的时候,戴军曾代为主持过《情感方程式》,那时,他感觉特别累,说:“我在感情方面有很多东西都后知后觉的,虽然在节目里很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感情故事搬出来和别人沟通,但‘瓜’已经不甜了我还强扭,会把自己弄得特别累。”后来,他向李静讨教,李静告诉他,要开窍就得在节目里去体会。

一次,戴军做了一期特别节目,一个女孩为了拯救身患癌症的男友,而找前男友借钱时被迫用肉体做交换。后来,她的男友知道了这事后断然和她分手。女孩觉得特别痛苦,于是找到了节目组。当时,戴军站在女孩的立场上,觉得她的男友做法非常不对,但现场的心理学家却对那女孩说:“你要救人就要先自救。”他听了这话,觉得一下子就开窍了。

其实,参加《情感方程式》的不少当事人都是冲着李静来的。在他们看来,李静更像一个知心大姐姐。有一期节目,当事人是一个不自信的女孩,她小时候被人踢了一脚,因此觉得自己不能生育,和男朋友分手也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上节目时,她还戴着大大的墨镜。在现场,李静给这个女孩灌输信心和心理常识,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戴军则用轻松的语言逗女孩开心,结果节目做着做着,那个女孩当场就摘掉了墨镜,还要求和主持人合影。戴军由衷地说:“我和李静搭档之所以如此默契,完全因为彼此熟悉,如果彼此没有信任,互相不了解就很难做到最佳拍档。在这点上,李静是一个难得的朋友和主持人。”

娱乐圈里有真情

朋友才是最大的财富

其实,李静的朋友何止戴军。在娱乐圈,人们都说朋友之间没真情,可李静不这样看。像她做访谈节目,很多时候就靠朋友,人家愿不愿意来上她的节目,来上她的节目能说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都是友情在起作用。李静在娱乐圈的朋友很多,但忙起来也许一年半载也见不到面,但有一点,就是朋友真正需要的时候,她无论多忙也会立即赶到他们身边给予帮助。

孙悦当年的经纪人居鹏被人杀害后,随之涌出了许多对她不利的传闻,因此她的演唱事业也几乎陷于停顿。她本来人就很瘦,那段时间因为此事缠身暴瘦了10公斤,几乎瘦得不成人样,李静听说了这事立即赶去看她。孙悦当时住在一个小公寓里,房子里乱七八糟,床上一字摆着几十个薯片罐。她对李静说,她吃不下饭,就靠吃薯片维持生命。李静一看眼泪就掉下来了,不由分说地把她拉到附近的一家粥店。要了一碗粥后,李静丢给店老板一叠钱,让他们每天给孙悦送饭。

那一次,李静陪了孙悦一夜,她说你不能死呀!你死了很多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她要孙悦答应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就是那一次,孙悦感动得不得了,逢人就说李静仗义。有时候,李静做节目,嘉宾临时爽约,她就找孙悦救急,孙悦对她也从不说一个不字。这就是李静的朋友,她们的友情经得起任何考验,可以忽略任何得失不计。

还有“老狼”,发《北京的冬天》专辑时,一开始市场反应不好,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宣传费用,搞得他很郁闷。李静知道后,就在自己的节目里免费为他做唱片广告,还利用她在电视圈的关系,让他多上节目。最后,“老狼”的唱片有了很不错的销量。这事让“老狼”铭记于心,从此对她感恩戴德,李静做节目需要帮忙时,他都是唯马首是瞻。

李静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宽宏大量,不像一般的女孩儿小肚鸡肠。在这点上,朋友哪怕误会了她、恨她,她依然乐呵呵地对待别人。为此,她常被好友训斥没个性,像个“傻大姐”。但她却不以为然,觉得朋友之间如果出现矛盾,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认为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也就没有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了,这也是她拥有众多朋友的处事之道。

徐静蕾和李静一样,都是很仗义的人,她和王朔是“哥们儿”。王朔出版《我的千岁寒》时,有一个也叫李静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评论,大概是批评这篇小说如何如何不好。徐静蕾看见了,以为是李静写的,立即写了一篇博客,指名道姓讽刺她,说的话非常难听。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早和徐静蕾翻脸了。可是李静一点也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托了一个中间人给徐静蕾解释了一下,告诉徐静蕾这是误会,评论不是她写的。徐静蕾知道后特别不好意思,亲自给她打电话道歉。结果,两人经过这件事反倒成了很好的朋友,李静第一次投资拍电视剧《再过把瘾》时,剧本就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因为徐静蕾对王朔的作品非常了解,李静就请徐静蕾来监制这部电视剧,徐静蕾对她说:“这部电视剧交给我你就放心好了,想不红都难。”

就是靠这么一帮真心朋友,李静才走到了今天。现在,李静制作的节目已发行到海内外200多家电视台,收视人群达6亿人次以上,成为目前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而她创立的东方风行传媒公司,自从获得美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注资后,主体业务已从最初的影视节目制作、发行、广告经营、娱乐活动、电视包装和艺人经纪,扩展到互联网、自有品牌制造及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为此,很多人都羡慕地说:“我天天做一件事就已焦头烂额了,可这家伙为何经营得那么好呢?”其实,这个问题李静自己也想过很久,最终发现,自己不聪明、更不精明,而且满身都是缺点,只是,她觉得自己一直是在用真心、用宽容去对待身边的人,他们才帮她走到了今天。

从经商角度说,李静好多时候是凭感情做事,而商战中需要的是更多理性。但是,现在恰恰很多成功者都是情商高的人。李静说,她是一个很了解自己的人,所以很善于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她的智商虽然不是最高,但是情商绝对一流,而正因为她善用情商,交了一帮朋友,朋友才成为她最有价值的财富。这就是她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上一篇:初中语文《蒹葭》古诗文翻译下一篇: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