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2024-08-20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精选8篇)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1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2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的一系列行为。教师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的程度和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行为 (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 ;辅助教学行为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有效的课堂交流, 课堂强化技术, 积极的教师期望) ;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规则,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时间管理) 。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完善课堂调控机制, 对时间、教材、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进行调控, 增大课堂容量, 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可以是对全班, 对个人, 也可以对几个人发问, 提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层思维。对内向和基础差的同学要设计适合于他们程度的问题, 以便坚定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适时而巧妙地向走神的同学提问,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无声的批评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注意课堂观察研究, 积累完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授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纪律, 创造收放自如的课堂氛围, 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的纪律观:一种是独裁主义的观点, 一种是放任主义观点。课堂纪律只要能放得开、收得拢就可以;教师要运用灵活的课堂机智, 增强课堂教学应变能力。面对突发事件, 要善于积累经验, 把握时机, 巧妙利用;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为课堂上良好的师生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除了所学的教材外, 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空间, 使他们主动探究、自己动手, 并在实践中品尝获取知识的喜悦。

摘自《科技创新导报》/欧阳敏文

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3

在现代社会。“效率至上”、“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师生的教学效率意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效率既要反映教师教的效率,又要反映学生学的效率。教师不仅自己必须有强烈的效率意识,还要帮助学生增强效率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求知的主动性,并能配合教师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景;二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师生两大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三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四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过程,即如何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有如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1研究教学目标,强化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是形成学科的“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挥各自的特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造性,这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缺的途径之一。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不喜欢哪位老师,往往就会对其所教的学科厌倦。教师掌握这一点,就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教师要把受教育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作用。这里所说的主体参与,不仅是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参加合作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是通过连续的、经过阶梯向前推进的、递进式的参与学习活动,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研究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当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仍然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由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所以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要尽量减少、进而排除无效或负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人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定时实施。按时完成,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

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为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全面实施,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年”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创造条件组织教学骨干外出考察学习。让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层次的教学研讨会(上学期共安排外出学习65人次。学校为此投入经费17万余元),从中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树立现代教学的效率观。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组织设计指导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反思改进能力、总结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激励青年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苦练内功、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开展“拜师帮教”活动。将青年教师与教学骨干“结对子”。教学骨干从教学目标的研读、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指导。通过教学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实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缩短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

4开展教学研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减负增效为宗旨。认真开展有效教学,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本学年各科组围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为题”展开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如语文(以读促思——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初探);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外语(进行口语训练。逐步提高英语会话能力)等等。各科组的研讨氛围很浓。并渗透到各个备课组。开展“有效教学”公开课的探究活动,就如何减少教学投入、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进行探究。先是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人人参与在备课组中上交流课,尝试研究。

5教学骨干引领。全面开展教改活动。认真开展已申报成功的课题研究工作,本学年我校共有省级教改立项课题1项(《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绩效研究》),市级立项教改课题14项。进一步开创教育科研新局面。

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 王晓露

摘 要:有效教学就是指:凡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发展,有效的数学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的教学应做的培养学习兴趣、关注学习基础,精心创设情境,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究,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 兴趣 情境 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其涌动智慧的灵性,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本人就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有效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说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多少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内驱作用。古今往来,许多发吗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的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

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我们要想学生能高效第掌握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坚持性也较差。但是如果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第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在的教学改革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直观教具走进了课堂。我们的教师经常带领同学到社会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然我要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包括好多方面,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二、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关联程度越深,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对新知的个性化学习。从这点上来说,有效教学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尽力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觉体验、学习积累出发,把他们头脑中旧有的知识激活起来。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不单只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产生亲切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亲密的接近,让教学事半功倍。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发认知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获取新知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自然和谐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从学生的直觉体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教学四年级《整万数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在模拟计算器上拨珠的活动,边说边操作,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的学习积累出发,为学生设计有效性的练习。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有效教学应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号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二)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备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到“厌”了。

(四)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来说,可以通过将故事、做游戏年模拟扮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多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了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入。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四、有效教学应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学生产生迫切探索问题的内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新知,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

五、有效教学应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学习交流量打,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有效教学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组队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篇5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试题 篇6

一、单选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应该是(B)

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法

2、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行为及其行为情景向心力,这就是(B)A、刺激B、反思C、激励D、人力

3、专业化要求,教师培养实现(A)

A、多元化B、封闭型C、终结性培养模式D、划一培养模式

4、教师日常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熟知的(C)A、上课B、总结C、备课D、活动

5、教育的最终目标是(C)

A、帮助学生掌握知识B、提高学生理解技巧C、促进学生发展D、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6、知识也可以进行分类,知道是什么,这是一种(B)A、联想知识B、事实知识C、技能知识D、人力知识

7、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的(C)

A、上级行政命令B、教育行政法规C、学生的成长D、教师的教学

8、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应是研究的(A)A、主体B、对象C、任务D、教法

9、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谁为中心(B)A、教师B、学生C、教材D、校长

10、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D)A、程度B、效果C、效度D、信度

11、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知、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B)A、教材B、教师C、教法D、教研

12、“校本研究”立足学校,因此应该(A)

A、以学生为本B、以老师为本C、以学校为本D、以教材为本

13、学校的第一资源(A)A、教师B、学生C、教材D、校舍

14、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D)

A、程度B、效果C、效度D、信度

15、教师以为学生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因而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其他学生更快的发展,这就是(A)

A、罗森塔尔效应B、高原效应C、马太效应D、蝴蝶效应

16、选取教学案例进行技术教研,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情景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这意味着必须具有(B)

A、真实性B、典型性C、研究性D、可看性

17、现实中教育教学法课题产生的途径多半是(B)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

18、要新课程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于(A)

A、专业人员B、教书匠C、一桶水D、教育家

19、教给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是一种(C)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静态知识 20、校本教研的基点也是起点应该是(D)

A、教材B、教师C、学生D、问题

21、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A)

A、提出问题B、设计方案C、搜集资料D、制定假设

22、建构主义教学法观强调以谁为中心(B)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案

23、教师课堂上观察研究的载体是(C)A、“课”B、“师”C、“生”D、教材

24、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A)A、平等的B、不平等C、领导与被领导D、上下关系

25、最好的学习方式是(B)

A、授人以鱼B、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授人以渔D、教师指定学习范围和内容

26、教师以合理的方式解决自己要教学或其他场所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按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叙述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校本研究方式。(C)A、授受法B、档案法C、教育叙事D、实验教学

27、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基本前提(B)

A、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B、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C、教师教学方式变革D、教师学历的普遍提高

28、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应是研究的(A)A、主体B、对象C、任务D、教法

29、重复操作引起的对外部活动称(D)

A、思维B、习惯C、跳跃D、定势

30、知识也可以进行分类,知道是什么,这是一种(B)A、联想知识B、事实知识C、技能知识D、人力知识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31、针对我国实际,校本研究教师课题,研究应该(ABC)A、真B、实C、小D、空

32、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包括(ACD)

A、有一个主题B、叙事形成的报告成为标准规范的论文 C、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D、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33、新时代教育的特点(ABD)

A、终身教育B、个性教育C、机械化教育D、全民教育

34、关于教师专业化论述正确的有(AB)

A、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B、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C、在我国已完成D、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已高于其他任何行业

35、说课有三种途径(ABC)

A、备课后B、上课后C、评课后D、当校领导批评后

36、新课程主张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ABC)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

37、教学经验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AB)

A、积累教学经验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过程 B、经验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法中的大部分问题 C、经验决定一切D、经验都会带来正效应

38、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BCD)

A、提高自我素质B、知识与技能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9、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ABC)A、帮助者B、指导者C、组织者D、促进者 40、所谓“集体听课:论述正确的是(BCD)

A、将教师在黑板上的教案抄到听课本上B、听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C、听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事件”D、课后评“教学事件”使教师共同取得进步

三、判断题(共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41、所谓“集体听课”就是去挑其他教师上课的毛病,让教师人人自危。(×)

42、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

43、教师一旦追踪某个问题,或者教师借助“他人经验”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说,教师就有了“研究”状态。(√)

44、教学是否有效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45、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不能过分注重“级别”,教师遇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

46、中小学教育科研正在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

47、人的心灵深处,教师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48、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不能过分注重“级别”,教师遇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

49、教学是否有效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50、校本教研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全,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51、制度化校本教研比非制度化校本教研重要的多。(×)

52、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

53、校本研究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要提出一个课题。(×)

54、我们提倡“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作为一个或数个课题的第一责任人。(×)

55、新课程降低了对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那么学生考试成绩将降低,综合素质必然提高。(×)

56、专业化只是对部分行业而言的,对绝大部分行业来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人都可以从事

这些行业。(×)

57、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

58、所谓“集体听课”就是去挑其他教师上课的毛病,让教师人人自危。(×)

59、校本教研一定要有一个骨干教师参与。(×)60、有效教学只能是探索教学。(×)

一、单选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般来说,教师校本教学法研究能力随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而(B)A、降低B、提高C、没有关系D、不变

2、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D)A、程度B、效果C、效度D、信度

3、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A)A、平等的B、不平等C、领导与被领导D、上下关系

4、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应是研究的(A)

A、主体B、对象C、任务D、教法

5、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A)A、专业人员B、教书匠C、一桶水D、教育家

6、知识也可以进行分类,知道是什么,这是一种(B)A、联想知识B、事实知识C、技能知识D、人力知识

7、一般来说,教师校本教研能和随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而(B)A、降低B、提高C、不变D、难以确定

8、教师日常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熟知的(C)A、上课B、总结C、备课D、活动

9、新课程强调综合素质,其综合素质提高了,成绩必须(D)A、必然下降B、不变C、不确定D、应该相应提高

10、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行为及其行为情景向心力,这就是(B)A、刺激B、反思C、激励D、人力

11、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知、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B)A、教材B、教师C、教法D、教研

12、“校本研究”立足学校,因此应该(A)

A、以学生为本B、以老师为本C、以学校为本D、以教材为本

13、选取教学案例进行技术教研,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情景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这意味着必须具有(B)

A、真实性B、典型性C、研究性D、可看性

14、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D)A、程度B、效果C、效度D、信度

15、人才的首要最基本能力(A)

A、学习能力B、社交能力C、实践能力D、创新能力

16、要新课程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于(A)

A、专业人员B、教书匠C、一桶水D、教育家

17、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A)

A、改进学校工作能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B、提高学校声誉 C、改进教学形式和效果D、响应上级号召

18、校本教研的基点也是起点应该是(D)A、教材B、教师C、学生D、问题

19、在教学中通过测试检验学习结果,这是一种(A)A、总结性测评B、形成性测评C、诊断性测评D、过程性测评 20、建构主义教学法观强调以谁为中心(B)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案

21、学校的第一资源(A)A、教师B、学生C、教材D、校舍

22、校本教研的基点和起点是(C)A、教师B、学生C、问题D、教材

2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作用是(B)A、灌B、导C、浇D、挤

24、教学研究中经常反思,就通产生一种盘旋上升的(C)A、螺旋效用B、马太效用C、蝴蝶效用D、互动效应

25、教给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是一种(C)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静态知识

26、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是(A)A、教育B、科技C、文化D、信念

27、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的(C)

A、上级行政命令B、教育行政法规C、学生的成长D、教师的教学

28、重复操作引起的对外部活动称(D)A、思维B、习惯C、跳跃D、定势

29、专业化要求,教师培养实现(A)

A、多元化B、封闭型C、终结性培养模式D、划一培养模式 30、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B)

A、遵循连续教师教法B、将生活纳入教材范围C、遵循传统学生学法D、改变教育体制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31、新课程改革的两个“主题词”是(AB)A、学生成长B、教师发展C、探究学习D、独立学习

32、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CD)A、贵贱有别B、高低不序C、民主D、平等

33、扼杀师生发展的(AB)A、路径依赖B、功能固定C、发散思维D、探究能力

34、中小学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两种主要方式(AD)A、集体备课B、集体听课C、行动研究D、反思实践

35、对大部分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比较现实的方法(ABC)A、集体备课B、集体听课C、精读或浏览论文书籍D、脱产进行深造

36、说课有三种途径(ABC)

A、备课后B、上课后C、评课后D、当校领导批评后

37、校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BCD)A、问题B、设计C、行动D、反思

38、新时代教育的特点(ABD)

A、终身教育B、个性教育C、机械化教育D、全民教育

39、当前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为(CD)

A、只有师范类才能培养教师B、教师专业化已经不是必要要求 C、教师职业越来越专业化D、教师教育改为终身化 40、针对我国实际,校本研究教师课题,研究应该(ABC)A、真B、实C、小D、空

三、判断题(共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41、校本教研一定要有一个骨干教师参与。(×)

42、教与学是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43、有效校本教研制度化形式之外,还有非制度化形式。(√)

44、把教师熟知的“备课”改为“教学设计”,无非是弄点概念和文字游戏。(×)

45、专业化只是对部分行业而言的,对绝大部分行业来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这些行业。(×)

46、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

47、我们提倡“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作为一个或数个课题的第一责任人。(×)

48、制度化校本教研比非制度化校本教研重要的多。(×)

49、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

50、新课程降低了对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那么学生考试成绩将降低,综合素质必然提高。(×)

51、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

52、教学是否有效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53、校本研究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要提出一个课题。(×)

54、人的心灵深处,教师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55、校本教研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全,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56、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不能过分注重“级别”,教师遇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

57、中小学教育科研正在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

58、教师一旦追踪某个问题,或者教师借助“他人经验”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说,教师就有了“研究”状态。(√)

59、有效教学只能是探索教学。(×)

有效实施财富观教学的策略 篇7

一、从社会热点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

有效开发和利用好社会热点往往能给政治课堂增添许多新鲜感, 也是政治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而且把这种教学资源与所学的知识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鹿奶粉”事件和近年来食品领域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 人们思考诸如诚信、道德、责任、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以为, 所有这些都归之于财富观问题, 即如何认识和对待财富, 如何获得财富。人们爱慕财富, 敬重富人, 以富为荣, 以穷为耻, 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 这是正常和健康的心理, 自然和合理的财富观念。改革开放30年, 市场经济打开人们追求财富的“闸门”, 但负面的东西也随之而来:获取财富不择手段, 贪图享乐, 这冲击着人们心灵, 影响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市场经济呼唤新的财富观。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三鹿奶粉”事件这一教学资源, 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社会营造一个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正常社会氛围, 让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诚实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富人。

二、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教学目标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是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应有之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我们应努力把握好课程标准, 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中心来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针对“三鹿奶粉”事件, 探求高中政治新课程与财富观教育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对获取财富的手段和如何享用财富的认识, 以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从高中政治教材中构建财富观教学的结合点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 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由于政治教材本身总存在着滞后性、专一性与普遍性等方面的缺陷, 因此, 我们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不能够把书本当作一种僵死的教条, 而应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不断吸收新鲜富有感染力的材料, 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

(一) 君子爱财:竞逐财富的理由

1.从企业和劳动者的角度看

《经济生活》第五课指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 公司才能开发技术, 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 地位平等, 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所以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 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扩大再生产。同时, 劳动者的就业, 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丰富生活精神境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看

《政治生活》第九课指出: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没有改变。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居安思危, 奋发图强,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作贡献。当前,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文化生活》第一课指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七课告诉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从经济与文化、政治的关系看

《文化生活》第一课告诉我们: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生活》第四课指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 取之有道:阳光财富的举措

《经济生活》第七课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者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取财富, 也可以通过按个体劳动成果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财富。只要是劳动所得、正当所得和合法所得, 都应当提倡和鼓励。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企业。所以,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以产品质量创造财富

《经济生活》第一课告诉我们: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只有生产高质量的使用价值, 才能通过使用价值的顺利转让而获取价值。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不断地开发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 才能占据市场, 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 但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只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才能规范企业行为,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 在公平竞争中获取利益。

2.以诚实守信赢得财富

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欲建立企业, 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 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 先做牢信誉。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 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 不仅是做人之根本,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在高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我们要让他们每一件事都讲诚信, 每一件事都靠诚信打造自身优良的品质, 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 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必备的“诚信”基石。

3.以法律制度保障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 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保证。鉴于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 远远没有负起本应承担的食品生产安全责任。因此, 必须发挥法律体系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严厉处罚, 让食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理念, 这是食品安全立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 把好食品安全监管关和食品安全赔偿关, 也是食品安全立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合理合法的追求财富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让规则、法制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表现在学生每时每刻的行为上, 通过遵纪守法、遵守规章制度, 尽早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外面世界的沟通, 学会合作, 顺利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4.以民主和法制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指出,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 一靠民主, 二靠法制, 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 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 我国政府行使权力需要接受监督。“三鹿奶粉”事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但害人者必害己, 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和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 用之有度:理智消费的理念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从消费切入, 引导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消费现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可以避免学生陷入拜金主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根据目前高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俭习惯, 培养乐善好施的品性和爱心。发扬美德勤俭的传统, 把有限资金用在生产、生活的刀刃上,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 让每一分财富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戒奢从俭, 慈善弱势, 培养爱心。结合《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内容, 让学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其次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用财之道。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获取财富、就业是民生之本, 还要让他们走近“投资”, 了解储蓄存款、银行信贷、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知识, 掌握基本的经济规律, 认识风险, 熟识财富之道, 能够自立自强, 谋求发展。改变目前许多人背靠父母、伸手国家的等、靠、要生存思想, 让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基本价值, 鼓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用双手垒起自己的财富之基, 贡献社会, 服务他人。

2.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和明确实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在全社会创造了一种“崇富”的氛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 但一些城镇低保人群、农村的贫困群体也同时存在。贫困家庭收入低, 入不敷出, 生活非常困苦, 有时还面对着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业的威胁。随着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悬殊的扩大, 会引起社会的摩擦,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仇富情绪。《经济生活》第七课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为财富的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优秀的财富思想, 比如“义以生利, 利以事民” (《国语·晋语》) ;“有义则富, 无义则穷” (《墨子·天志上》)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黄宗羲《原君》) 等等。在《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七课教学中向学生宣传这些思想, 会在学生心中培养起“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树立自觉创造财富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感激之情, 感恩他人的关爱。

3.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政治生活》第六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相信谁, 依靠谁, 为了谁,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 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 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

一、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的标准,并不是看他们懂得多少,而是在于如何运用语言。而很多教师依然眷恋着过时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用题海战术来巩固死板的语法,以此换取高的考分和升学率。教师们的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完全背离了《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因此,英语难教、英语难学、英语课堂效率低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二、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应着重做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确定最适合的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应该从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分析起始能力、背景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储备了如指掌。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不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考过的试题,来讲授知识、设计练习。这种做法不能架起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所需知识之间的桥梁,反而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3)解决方法

在讲授新知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抽样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班级中的好、中、差学生的知识储备,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每堂课上,教师都要根据初中生的好奇心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设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对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激励和鞭策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Unit1 Main task My best friend Words about people》时,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描绘“appearance”的词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谈论赵的“face、eyes、nose、hair、general appearance、personality、abilities”,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瞬间高涨起来。甚至连基础最薄弱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并且表现极佳。笔者及时地表扬了这些学生,其他学生也都热情地鼓起了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其中,有位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竟别出心裁地说:“He looks like a Japanese.”我高度评价了他的表现,并且明确告诉他,他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极大地鼓舞了他。

2.教学目标要细化和具有可测量性

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教师要转变课堂奖励结构,使之从成绩定向转向掌握定向,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只要他取得进步,都能得到好的分数和评价。

例如在讲授牛津英语《8AUnit1 Main task My best friend》这课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笔者就明确指出:能使英语基础薄弱者逐步熟练和掌握用单词组成简单的句子;使基础中等的学生能做到用句子组成较为通顺的短文;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做到写人物的脱口秀。在设计课堂训练时,笔者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的训练,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就经常让学生以朋友、父母、老师为题,进行写作练习,并且还时常鼓励他们尽量在课后使用所学的英语。如鼓励他们写英语日记,开展英语读物流动图书馆活动等。其实,学生能否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取决于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了学习的经历和成功的体验,是否有了经过努力取得进步的愉悦感。所以,教师要及时地深化和延续学生的愉悦感,使之成为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动力。

为了强化这种动力,笔者每天都会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上进步学生的名单,每周都用英语做一周总结,列出学生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这样,学生每天、每周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这种快乐和追求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使他们每天处于鞭策之下,不断地自我激励、自主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4.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英语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世界,放眼未来。例如在教学《8A Unit4 Wild animals》这个单元时,笔者通过补充世界各地濒危动物的英语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同建立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观,而且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

有些教师忽略了精心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上课就是讲授课本上的死知识和做大量的练习。这样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累,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上课一定要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

有的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上课,认为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其实,这是不重视有效教学的做法。笔者认为,只有认真钻研了教材,才能有最优化的教学步骤,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要写好每节课的课后分析

上课就好比作战,作战前制定好方案,作战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为下一次的作战积累经验。教师只有认真做好课后分析,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要用爱和智慧来浇灌学生的心田,用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授的知识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核心,用自己的知识去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学生的灵魂,使每个学生都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万石中学)

上一篇:教育与心理系列专题 网上答案下一篇:时政新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