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24-06-21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共4篇)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篇1

县委党校雍支康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北川,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两年以后走进灾区:映秀、虹口、汉旺、红白、南坝、姚渡、木鱼„„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名字,上百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一座座复活与新生的县城,如今恢复了美丽和生机。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具发展潜力的要数园区。

一、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集中迸发。

“地震震了两分钟,震后前进20年!”(内蒙古日报总编辑王开)。事实再次印证了恩格斯曾说过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也再次体现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对口援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 1

量。

一外国著名军事专家针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块钢板,真是太可怕了!”作为战略家视角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源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能量,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楚。”他从中找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获胜的真正原因。正如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他们看到了整个国家各民族不畏艰难,不惧死亡的坚强意志。不单是全国战略动员速度和规模,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快速凝聚。他还说:“东方雄狮现在不仅已经睡醒站了起来,而且已经奔跑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世界上延续最久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古老文明。我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寻根”意识。即使是移居海外的华人,也怀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中华民族历史上,团结和统一是主流,而只有团结和统一才能带来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认同感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了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有了这种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灾难和困难来临时,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举国上下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

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得到集中体现。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时间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这更是举世罕见的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无法想象的。

地震虽然无情,但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却情深似海,地震的破坏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中华民族救灾和重建的力量是无比的。地震没能将中国人民震倒,这是缘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有各民族人民坚强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危急

关头,人性光辉绽放异彩;困境绝地,中国意志展现力量。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厚根基是亿万人民群众,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不惜赴汤蹈火的大智大勇;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基层干部在灾难考验面前自觉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实际行动。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崇尚仁爱的优秀传统充分展现出来,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人民教师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血沃桃李;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农民拿出仅剩的粮食为素不相识的灾民煮粥,倾家荡产的人们分享微乎其微的食品和水;个体商户主动捐出超市的全部物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带搜救器材、药品食品,自驾交通工具、工程机械,从千里之外奔赴灾区;交通、电信部门为救灾人员免费开放绿色通道,企业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品;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获得了文艺界、体育界、企业界、新闻界15亿元善款,短短十天,国内捐款就已接近200亿元。全国各地血液库存瞬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很多地方不得不“预约献血”。上万家庭争相认养地震孤儿。多少人通宵达旦关注着灾区人民,多少人在千里之外帮助传递求救信息,寻找亲人。人们通过网络相互鼓励,向党和政府提出救灾建议。港澳台同胞同样踊跃捐款捐物,香港、台湾还派来了专业救援队、医疗队。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在震后短

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个奇迹。震后31天,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启动对口支援机制。“ 要钱出钱,要人出人,要力出力”----18个援建省视援建为己任。18个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其他兄弟省区市也主动请战,向灾区人民奉献无疆大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时间主动承诺,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主动请缨,主动携手援建宝兴县、大邑县。同样是地震灾区的重庆市对口支援四川崇州市,体现出“川渝一家人”的兄弟情义。四川全省21个市州中,受灾较轻的13个市,一边抗灾自救,一边伸出援手,也主动承担了极重灾区13个重灾乡镇的对口支援任务。18个省市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

据四川省政府统计,截至今年2010年9月28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建成3430个,占88.9%;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各对口援建省市把硬件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援建者不仅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而且还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质量”。从前期的“对口援建”到后期“对口合作”,是对口援建省(市)和灾区共同的创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复兴的范例,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个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崛起于危难、实现跨越发展的样本。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篇2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对灾区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 民营企业的受灾面最大, 其经济损失甚为巨大。以绵竹为例, 全市564户工业企业在“5·12”特大地震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直接损失146.7732亿元, 间接损失138.1989亿元, 合计损失284.9720亿元。

灾害发生后, 部分企业积极组织资源开展抢险救人, 并有效进行生产自救,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 灾区更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况。以笔者一行调研的企业之一四川江油中恒特钢有限公司为例, 企业地震中经济损失总估值达到300万元, 灾后生产能力缩减40%。

二、自救与重建:势在必行

1. 损失惨重, 生产计划被打断

地震给民营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人员伤亡、工厂倒塌、厂房设备损坏, 水、电、气停供, 道路毁坏, 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停工停产。

2. 暂被忽视, 外部支持不够

地震发生后, 以及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中, 政府都将大量救援力量投放到国有企业及灾民上, 在地震中本身损失惨重的民营企业, 在重建的大潮中孤军奋战, 资源匮乏, 力不从心。

3.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民营企业有义务去挑起社会赋予的责任重担。一方面, 要不等不靠, 积极生产自救以减少损失, 不给政府添麻烦, 加负担。另一方面尽力参与地方抗震救灾。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维护行业和企业形象的一种表现。

三、自救与重建:怎么做

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企业要做到:

1. 灾难发生前:预警管理

(1) 未雨绸缪。企业要在平时有防范意思, 建立处理应急事务的部门。应急部门要建立一套处理应急事务的机制以应急预案, 设置岗位, 由专门人员负责。

(2) 持续管理。除了成立应急部门, 平时还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疏散练习, 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培训, 增设相应人员, 以协助突发状况下人员疏散, 并在生产现场要设置一些明显的标示或警示信号, 以确保职工在紧急情况发生后的人身安全。

2. 灾难发生时:积极有序自救

(1) 统筹规划。地震发生后, 企业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建立了统一、高效、顺畅的指挥机制, 各级战线、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要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2) 主动自救

(1) 应急自救。在灾难发生第一时间, 搜救幸存者、救治伤员、转移受灾群众是第一步。要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和生活稳定放在第一位。

(2) 生产自救。灾难发生后, 要坚持把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作为第一要务。为尽快恢复生产, 尽可能减轻灾害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确保大灾不减目标、努力多做贡献, 企业要统一调度调配计划、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 层层下达动员令, 召开誓师大会, 千方百计抢时间、赶进度。

3. 灾难发生后:系统重建

(1) 重建背景。灾区的重建面临着重大机遇:全国21个省市结对支援四川21个市县的灾后重建, 这将协助灾区民营企业实现“加快重建, 科学重建, 又好又快重建”。

(2) 重建资源。灾区企业重建拥有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主要包括:灾区主体 (灾区政府、企业及人民) , 援助主体 (中央政府、对口援建地方政府、对口援建非政府组织及援建个体等) , 其他各界力量 (媒体舆论、公众社团, 以及高校等智囊团) 。

(3) 重建策略

(1) 清理资源, 找齐缺口。清理企业现有的政策、物产、项目、土地、能源和企业生产能力;找齐自己重建所需的各个缺口, 找出下一步重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整合资源, 巧借外力。第一, 依靠政府资源:重建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 因此, 民营企业要时刻关注中央政府、对口援助地方政府, 以及灾区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充分抓住机会, 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 把握对口援建资源:企业要争取对口援建省市与本企业业务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设备、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争取得到对方的帮扶。

第三, 寻求智力援助:主动借助“外脑”, 更好、更高、更快地策划和实施企业重建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高校的智力资源, 以四川大学为例, 震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迅速成立了灾后重建指挥部, 并构建相应运作体系, 已深入调研了汶川、都江堰、江油等重灾区, 为灾区重建尤其是企业重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有效整合人、财、物、信息、智力资源, 积极发挥智力纽带作用。灾区企业可抓住类似的智囊团, 为企业重建出谋划策。

第四, 发挥灾民力量:企业在各类重建工程中, 可以考虑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为大量具备劳动能力和各种技能的灾民提供就业机会。

四、结语

研究民营企业在重建中的经验, 总结如何在类似的危机中自救, 使民营企业灾后自建有一个高的起点, 是一个值得引起研究与实践重视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企业为例进行分析, 从过程管理角度, 说明企业在突发灾难下如何自救与重建, 以减少损失并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灾后自救,灾后重建,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绵阳政府统计数据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篇3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及时作出准 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 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 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政治传播会更加紧跟时代步伐.关键词:汶川地震;央视报道;政治传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迅速派遣 记者、摄像前往灾区,此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力求客 观、高效、透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5月12 日,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 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 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 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 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 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 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 息源。直播报道第一时间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并 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对于地震的流言及时辟谣,稳定 了人心。” ① 这一次对地震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央 电视台在对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政治传播方 面已经成熟.一、突发公共事件与政治传播 汶川地震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 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 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 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 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 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② 所谓政治传播,从其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政治 信息的传播。广义的政治传播不仅包括大众媒介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而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 对政治信息的传播。狭义的政治传播是指大众媒介 产生以后政治信息的传播,也就是大众传媒产生以后 政府和公众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政治 传播是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有关信息传递的 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③ 大众传媒出现之后,政治传播从 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一般意义上 的政治传播指的是狭义的政治传播,也即大众传媒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传播可以定义为,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用有 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 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和过程。政 治传播者一般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 信息,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 时,公众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紧张、恐慌会引 起严重的后果,及时准确的信息传播有利于让民众了 解事态的发展,稳定民心,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大众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很大一 部分是政治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以政府为主导,大 众传媒是政府和执政党的喉舌,国家对媒体和舆论实 施严格的控制的情况下,政府占有权威的信息源。报 道什么、报道多少取决于政府公开什么、公开多少;以 及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做了些什么,采取了 什么行动,这些都属于政治信息传播的范畴。因此,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对事态的发展、大众舆论 的引导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都有重大的意义.二、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运作机制和 危机应变能力就受到严峻考验。从央视对汶川地震 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可 以看出当前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的特点: 1.迅速实效 迅速实效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是突发事件新 闻价值得以凸显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众掌握信息的平台,是争夺受众 的关键所在。虽说中央电视台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 现场直播以来,现场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应对突发事件 的常规性工作机制,但很少有能这么快的.12日汶川地震发生在14点28分,新华网在18分 钟后即5月12日14点46分29秒发布消息。15:00,中 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报道地震消息,在与 国家地震局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及时介绍地震后当 地百姓生活秩序、交通及市政设施等状况,并不断递 进更新来自震区的最新消息。此间,新闻频道将15: 00整点新闻版面顺延至16:00,推出直播特别节目,深 入关注震情。在当地通讯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新闻频 道第一时间播发成都现场最新画面.④ 央视在15时播出的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32分钟。随后,在经过仅20分钟的 准备后,15点20分开始,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此时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52分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已经正式启动了24小时直播,打 破了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并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 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 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⑤ 同时,第一批赶赴灾区的记者已经启程甚至亲临 一线,以高效的报道在第一时间把灾情传达给观众.在温家宝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温 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在 央视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及时播出了,准确传达 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影响全国.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 道应急机制,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 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 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 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 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央视如此高的工作效率使 许多重要资讯得以在第一时间报道,使

公众在第一时 间了解灾情信息,为政府立即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工作 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保障,也帮助政府掌握了灾情发布 的话语权和主导权.2.公开透明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灾难性事件 的公开报道,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很多突发事 件的报道,要么语焉不详,闪烁其词,没有公众想获知 的信息;要么言不及要,避重就轻,不披露大众关注的 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对 灾难报道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灾难发生后的责任主 体与传播主体都把灾难当成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刻意 回避,也许只是几句话的一个通报,群众想知道的往 往听不着,群众很难从媒体了解灾情的最新情况。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事实,直到事隔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非政府组织 篇4

这次汶川大地震,政府的表现无疑是非常出色的,首先是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迅速公布,由于的公开,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持,而且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带领大家抗震救灾,领导人的这种亲和力凝聚了全党和人民,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其次是政府部门、军队和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这就提高了救助反应的效率。

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管理中,需要政府部门紧急调动国家资源、做出决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危机。所以,我们容易看到应急管理中对政府部门集权的需求,却不容易看到这个时候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样有着急迫的需求。在政府所追求的资源与社会的高度动员、协调一致地采取行动目标中,非政府组织理所应当地成为行动力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此次抗震救灾,非政府组织反应也相当迅捷,不慢于政府,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快于政府。5月12日晚,南京爱德基金会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并拨款100万,紧急采购救款物资;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当天有全国的近30家非政府组织加入;5月14日,“国际心连心组织”就进入北川灾区。上面这些事实,反映出我国非政府组织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当然,这次地震灾害中,囿于法律等外部环境,非政府组织也只发挥了部分功能,社会组织功能还受到约束,尚待发掘,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仍在成长中。

一、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所表现出的优势非政府组织具有迅速动员群众的能力

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因此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的关键,社会动员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政府的任务指令到了行政体系的下边界,执行的难度就开始增加了。非政府组织多发源于民间,又一直在非政府性的社会基层层面运作,其工作手法中特别注重于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与社会成员打成一片、使用志愿者等方式。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将其与社会公众长期建立的信任与友好关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能将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深入社会,产生与行政体系相对接的社会机制。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十多家非政府组织还发出《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采取“各自行动,联合公告”的方式,13日当天就有57家非政府组织参加。

非政府组织的灵活反应性

与政府体系相比,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行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行政体系由于受制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方式,有时还受制于某些政治原因或价值观因素等,往往行动滞后,或者形式单

一、简单。而非政府组织则可以迅速调整自己,针对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而迅速行动,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这次大地震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发挥作用的是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伍;在印度洋大海啸的救灾工作中NGO更是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援救工作都体现了民间力量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比政府具有更加灵活快速的反应性。

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优势

在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非政府组织可以表现出自己专业能力上的优势。人们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缺乏专业能力。但实际上,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有其明确的宗旨和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召集组织成员,最后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人员组合,并长期从事社会或科研最前沿的工作。在我们国家,尽管非政府组织的发育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但也能够看到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很高的专业性。中国红十字协会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调运灾区所需物资,组织医疗小分队奔赴灾区,为抗震救灾贡献了很大力量。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地震救援中表现出的不足及原因分析对于那些不畏生死的志愿者们、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我们深深的感激。但在应急救灾阶段过后,我们再理性地梳理一下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却也看到一些不足。

救灾期间,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曾发出这样的婉谢信:恳请志愿者另择适当时机前往灾区。原因在于志愿者数量众多、缺乏组织性,热情的志愿者为灾区增添了食宿和交通方面的负担„„很多志愿者是个人前往,缺乏组织性,他们满怀热情来到灾区,却发现无从插手。一些志愿者想安慰一些灾民,却不断地触碰他们失去亲人的伤痛,因为这些志愿者并不专业„„。我们不难看出,在面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害时,我们的非政府组织在组织、协调管理志愿者方面,还没有一个具体管理的细则,诸多方面都还需要完善。以至于大量的志愿者充满激情奔赴灾区,最后却不能为灾区尽力。此外,救灾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社会捐助物资堆积成山,有的地方寥寥无几,这其中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是一个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协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政改革进程的困难,许多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仍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特别是危害程度高、管理难度大的公共危机管理更是如此,社会力量的参与明显欠缺。当前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登记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这给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门槛过高,双重管理体制使得非政府组织在通过登记注册成为合法组织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个党政部门作为其主管单位,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条件;另外,登记注册的手续复杂、程序严格,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非政府组织因达不到要求而不得不在工商机关登记,或处于地下状态。二是控制过严,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方方面面都被列入业务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是主管单位的下属机构,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过于依赖政府,独立性不够。三是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从事违法活动,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声誉。

三、建立促进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美国非政府组织有着非常好的发展,与其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其优势之处就在于:

低门槛、严管理的全方位监管机制

美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可以说是类似于大学的宽进严出。他们创建一个非政府的门坎相对很低,但对于非政府机构的监管却是非常严格的。首先,非政府组织的财务要接受联邦税务局的监督并且向公众公开。其次,非政府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必须接受包括律师在内的独立的第三方的审计。再次,非政府组织要接受行业自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功地发展成包括多个层次的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另外,媒体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也是非常严密的。他们不仅帮助非政府组织扩大影响,为他们招来支持者和捐款人,而且对于非政府组织都会先做调查,出现问题就追查到底。

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

非政府组织更重要的成长动力来自竞争。多数消失的非政府组织不是因为犯了错误、出现问题,而是筹款能力下降而消失。各个非政府组织除了进行资金上的竞争,还要进行对于人才尤其是对于志愿者的竞争。据研究统计,近来美国每年有超过六百万人在非盈利机构做定期志愿者,每年的志愿服务时间加起来要超过150亿小时,相当于七百五十万人的全年工作时间。充分体现了美国人民的志愿精神。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的竞争,那就是非政府组织对于捐款人的挑剔和选择,捐赠行为中,无论捐款人还是获赠人都是平等的实体,都有选择的权利,非政府组织也要对捐赠人进行“审核”,选择接受捐赠或是拒绝。

各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非政府之间互相支持,携手发展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之间在竞争的同时更强调合作与分工,各个非政府组织的专业都很明确,非常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同时,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有所发展,政府的支持有非常大的作用。例如,政府相应机构和大的非政府组织联合体如联合劝募等等的培训项目,费用很低或者干脆减免,给非政府组织更多发展的机会。培训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政府的相关政策、税收、会计,到理事会的组成和管理、募捐的组织、通和交流等等,应有尽有。

总的来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优势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应对像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突发事件时,我们的非政府组织虽然较之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除了非政府组织自身需要不断完善、借鉴国外经验相互支持外,更需要的是各级政府对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应的支持,让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尽显其能。参考文献

赵语慧:

上一篇:一路有梦作文1000字下一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修)架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