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著

2024-07-28

教育学名著(精选8篇)

教育学名著 篇1

2007-06-25 14:39:53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校园·教育分类

柏拉图《理想国》约前370亚理士多德《政治学》约前330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莫尔《乌托邦》1516 伊拉斯谟《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拉伯雷《巨人传》1532 蒙旦《论儿童的教育》1580安德里亚《基督城》161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1633

弥尔顿《论教育》1644卢梭《爱弥儿——论教育》1762能力和教育》1772

狄德罗《俄罗斯大学计划》1775葛笃德》1781-1787

裴斯泰洛齐《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的演讲》1807

欧文《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18161826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纲要》1841

贺拉斯·曼《十二报告》1837-1848学》1861

斯宾塞《教育论》18611862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1869福泽谕吉《劝学篇》18801886

康帕内拉《太阳城》1602培根《新大西岛》1627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 洛克《教育漫话》1693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 康德《论教育》1803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 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 托尔斯泰《论民众教育》纽曼《大学的理想》187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1893爱伦·凯《儿童的世纪》1900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蒙台梭利《蒙泰梭利方法》1909

比纳《儿童学的新观念》1909凯兴斯泰纳《工作学校要义》1911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概论》1914克鲁普斯卡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1919

沛西·能《教育原理》19201922

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19251926

桑代克 盖滋《教育之根本原理》19291930

阿兰《教育漫谈》19321934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杜威《经验与教育》1938路口》194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育的冲突》1953

贝斯特《学术的复兴》19551956

布卢姆 等《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19721957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19571959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19591959

斯普朗格《文化和教育》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加塞特《大学的任务》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马卡连柯《教育诗》1937马里坦《教育处在十字 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 古德曼《荒谬的成长》 奥康纳《教育哲学导论》 里科弗《教育与自由》 科南特《今日美国中学》

尼尔《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1960 利文斯通《论教育》1960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克拉夫基《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1963

布拉梅尔德《教育即力量》196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7

朗格姆《终身教育引论》1970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1971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1971

小原国芳《全人教育论》1972富尔等《学会生存》1972 布雷岑卡《教育科学的基础概念》197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1975

鲍尔斯 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1976

克雷明《公共教育》1976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1977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197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1978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198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文集》1981—1986加德纳《智能的结构》1983

博克《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982古德兰德《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1984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1985派纳 等《理解课程》1995

拉塞克 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1987 德洛尔 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约前370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约前330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96 莫尔 乌托邦 1516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传 1532 蒙旦 论儿童的教育 1580 康帕内拉 太阳城 1602 安德里亚 基督城 1619 培根 新大西岛 1627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632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1633 弥尔顿 论教育 1644 洛克 教育漫话 1693

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 1762

爱尔维修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772 狄德罗 俄罗斯大学计划 1775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康德 论教育 1803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806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1807

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1816 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1826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训指南 1835 赫尔巴特 教育学讲授纲要 1841 贺拉斯·曼 十二报告 1837-1848 福禄培尔 幼儿园教育学 1861 斯宾塞 教育论

教育学名著 篇2

一、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 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才智。[1]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 “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 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 这是有可能的。显然, 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 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2]显然, 教育智慧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掌握, 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则需要个体的体验、感受、领悟与顿悟。这种体验与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阅历, 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交流、沟通与熏陶。对于幼师生来说, 由于他们是在校生, 短短的几次教育见实习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是非常有限的, 能接触和交流的“他人”也不多。而阅读教育名著恰恰就是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名著, 幼师生可以和这些教育大师对话交流, 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故事里, 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

二、教育名著价值探微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 曾积累起了一些卓越的教育智慧, 他们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教育名著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思想“原创性”与“深邃性”, 对于其作者而言,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 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阐发, 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大成之作。教育现实的改进与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经典, 去吸收与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 教育理论之所以愈加灿烂多彩, 教育实践之所以更加有生机活力, 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对前人教育智慧的不断反思、继承与超越之上。然而, 有一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饱含智慧的教育经典名著却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在我们身边一直沉睡, 需要我们去发现、唤醒, 使其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中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经典名著有的尽管离我们的时代, 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很遥远, 但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每一部名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较深入地研读教育思想家的作品之后, 发现几乎所有现在我们深觉困惑的问题, 都早已为以前的教育思想家讨论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发表意见之前, 如能知悉先人的主张, 则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在与杰出教育思想家神交之时, 可能冒出智慧的火花, 对于敏锐思考, 效用甚大。”[3]

三、教育名著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可能路径

(一) 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和培训

有学者专门对师范类的院校做过调查, 发现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 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 对教育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 阅读起来也很盲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师范生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指导。早在1944年, 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 (Great Books Movement) , 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 曾走遍全国, 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 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因此, 幼师生的教育名著阅读不仅仅是课外自由阅读, 而应是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的有效阅读。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教育名著导读课程, 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复制名著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读, 推动学生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 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 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 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 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掌握了将来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二) 开发和选择“名著资源”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 无论是中国的《学记》、《论语》, 还是西方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都是教育中的经典。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留下了很多名著, 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 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 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

但是, 对于幼师生来说, 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让学生读最有代表性的名著, 而又收获最多?这就需要对众多的教育名著进行选择。首先, 选择的名著必须能激发准教师的阅读兴趣, 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唤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职业情趣, 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并愿意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其次, 选择的名著应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解惑, 幼师生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最后, 选择的名著以学前教育方面为主, 毕竟他们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 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名著阅读不仅仅是私人化的自我阅读, 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我在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 一直尝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例如, 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 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演讲;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感悟交流活动;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有了交流、讨论、磋商的机会和平台, 极大地激发了读书热情。

此外, 还可以根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 把4月份定为学校的读书月, 开展全校性质的读书活动。例如, 根据借阅名著情况, 可以评选教育名著阅读之星;开展名著阅读感悟征文比赛;开设“百家讲坛”, 进行名著欣赏与导读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书香气息, 让学生时刻地行走在教育名著的氛围中。

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 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丰厚的文化涵养与底蕴。阅读教育名著是启迪、提升个人教育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师教育对幼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奠基, 其核心理应在教育智慧的培养与启迪上, 当然, 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整体人文环境的创造上着力。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两个方面, 在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 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走近教育大师已刻不容缓。

摘要:在当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当中, 对艺体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教育非常重视, 对决定幼儿教师根本素养的教育智慧培养则十分欠缺。教育智慧的形成不会通过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而自然获得。这就需要在幼师教育中用教育名著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育名著,幼师生,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熊川武, 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46.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4.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3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名著教育教学反思 篇4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

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

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

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5

读教育名著有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感悟一:科学之路上不平凡的奋斗最近我读了几本教育名著,其中有一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的《科学的道路》,该书以“科学的道路”为主线,汇集了6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亲自撰写的文章,逼真地、客观地展现了科学大家们的精神风貌与走过的艰辛历程。科学的宗旨是“求真”,科学家的使命是探索未知,科学的任务在于理所当然地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院士们执著求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然哲学影响着人文理念,旨在让人类走出愚昧。人类灵魂的最高意向,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情,是对于美与公正的渴求,是对于捍卫真理的本能冲动,这些愿望和举动都是极其真实的和珍贵的,它们铺就了院士们孜孜奋斗的科学道路。《科学的道路》让院士们表现各自的个性与学科特色,摄入角度尽可能广,以避免千人一面。院士们既记录学术成就,也叙述生活态度;既回忆成才的坎坷程途,也感怀师友之厚谊,以明示人生之哲理。在书中,有的院士述及本人对某学科领域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科学史实作了有价值的钩沉,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从该书中也可以侧面探求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轨迹。在书中我感悟科学家们在科学之路上不平凡的奋斗:有的院士对学科作了充满激情的展望,对学术界寄予殷切的期望,尤其是对后辈学者的谆谆嘱托和深情告诫: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科学的道路上缺少的是鲜花和掌声,充满的是荆棘和险情;在科学程途上取得的哪怕是点滴成果,都毫无疑问地构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即使是失败的惨痛,也是对科学发展的启迪与宝贵的财富。有的院士结合个人成长的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饶有兴趣地回忆了科学探索中难忘的事件,侃侃而谈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与艺术:真理,不论是多么珍贵的真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它应该以美和博爱来补充;科学是一条充满汗水的拼搏之路,选择科学就是选择了风雨兼程,也同时选择了生命的永恒;科学事业是无悔的事业,而机遇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她的人;科学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学。还有的院士论述了人生格言、业余爱好及对成才起决定作用的书籍和报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勤”、“苦”之道已成了广大院士的共识。有不少院士深情地写了个人业务小传,我静静地拜读着书中一篇篇各具风采的自述,宛如跟院士们作着面对面地交谈。“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院士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自由地行进在科学的道路上,永葆着一种理性的青春与美丽。感悟二:做事态度决定成就高度在所读的教育名著中,有一本叫《无法选择工作,但可选择态度》。其中,有一部分节选内容对我很大的启迪: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特殊班级,他们都是一些曾经失足的孩子,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家长、老师及学校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想放弃他们。一位叫菲拉的女教师主动要求接手了这个班。菲拉的第一节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而是在黑板上给大家出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有3个候选人: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大家都选择了C。菲拉公布答案:A是弗兰克林-罗斯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恶魔。大家都惊呆了。“孩子们,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作为。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这一番话改变了这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其中就有今天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罗伯特·哈里森!过去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如何书写,还得看我们自己。一个女职员早上去上班,却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觉得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就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呢?”“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后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女职员一怔,猛地想到: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现在不正像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绝不能让他们看笑话,绝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女职员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到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职员已经把外套脱了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从以上节选中,我感悟到:过去的生活,不管如何辉煌或暗淡,都随着时光如流水般远去。但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整日哀叹过去的痛苦或者满足于曾经的辉煌,似乎生活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过去式。羁绊于过去之中,是很难洒脱地走向美好的明天的,不应让昨天的伤感,腐蚀今天的情绪,羁绊今天的步伐。感悟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另外我还阅读了魏书生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我想,这就是师爱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青年学生,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试问,在今天我们老师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些呢?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

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育名著 篇6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66、《案例教学指南》

67、《当代教育学》

68、《教育理想与信念》

69、《我的教学生涯》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71、《向孩子学习》

72、《青浦教育实验》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77、《透视课堂》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79、《培养反思力》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85、《中外教育小说选》

86、《中外教育诗歌选》

87、《中外教育故事选》

88、《中外教育散文选》

89、《中外教育格言选》

90、《中外教育漫画选》

四、教育人物

91、《孔子评传》

92、《泛舟诲海》

93、《中国教育家评传》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97、《教育的奇迹》

98、《外国教育家评传》

99、《窗边的小豆豆》

教育学名著 篇7

一、用经典名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学生现代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明确提出人文培养的目标。

现代社会是技术科学飞跃发展的社会,也是人们相互交往密切的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培养的人才应当有丰厚的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人文素养应是热爱社会,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息和热情,敢于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其核心素养是乐于为他人和社会去默默地奉献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勇气。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挑战的精神。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经典作者和名人的文章,经典著作的名人成长的经历是人文教育的最好教材。检点名著和名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是名人为社会奉献了名著,又是名著造就了名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辉煌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安徒生,鲁迅等;无一不是名人在极为困难的情景中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又无不是那些经典著作造就了名人,从他们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怕困难,顽强奋斗,考虑的不计个人的荣誉和个人的得失。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还可以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阅读名著让学生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名著之所以被经久流传成为名著,就在于名著蕴含浓厚的人文情素,人文教育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它自身就有独特的魅力,利用经典名著感受人文情愫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途径。名著的作者作为名人的成长经历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经典名著是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名著中有语言之根,文明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情感、丰富人文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文特征,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最典型的经典名著,他在极端的困境下完成历史巨著,与他父亲的教育有关,他父亲司马谈临死之前都不忘记,而且还是泪流满面地对司马迁说,真的是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像他一样写完史书。是父亲的“嘱咐”成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动力。司马迁每天都在发愤写《史记》,有时候还废寝忘食。这些名人的经历,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经典材料。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经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为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谆谆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确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使人从愚昧走向文明,由卑鄙变得高尚,所以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更需要用人类最文明的人文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但是审视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学生压力很大,但他们读的书却不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难以完成。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而语感的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除了多读书、读名著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三、在学生名著阅读中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去实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经典著作是艺术性与感染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引导性。初中的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利用他们对名人的崇拜也是经典名作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接受教育是学生最好的自我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名作中去感受名人的人文精神。经典著作经久不衰,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强化学生独到的感受。因为阅读是非常自我、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完完全全靠自己融入、思考、感悟、获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名著思想意蕴、文化内涵,修炼阅读品格,提高阅读品味,达到自我教育。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被人们所传诵,一方面在于诗歌的高超的艺术,另一方面更在于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对那些抢走自己茅草顽童的喜欢和同情。诗歌的人文情素成为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领会名著的人文精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过度重视应试教育成绩,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去感悟人文因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阅读名著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用经典著作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梦去主动奉献和努力。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诗文,阅读了大量的精品,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材的欲望,自然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发挥出来。由于阅读中有独到的感悟,他们在读书中善于比较,善于联想,善于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长欲望,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很多,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读书交流、剪报、作文竞赛、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课外阅读名著,达到学生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成功中走向另一个成功。

语文教学中,要利用经典名著,利用名人的成长经历,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实施人文教育,更好地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态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王少洁.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指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8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人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不唱独角戏,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

上一篇:调研以及解决方案下一篇:班委换届选举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