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校公开课教案

2024-07-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校公开课教案(共11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校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背景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此课是我参加庄河市品牌教师大赛的中一堂课,借班上课的对象是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我借此机会向同行展示了合作探究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追求快乐自主学习的语文课。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1、词语检测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3、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生: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他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②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数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体会。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

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师:文中的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正是凭着这份伟大的爱,正是凭着这份承诺与信赖,挖到38小时,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儿子还活着。那在废墟里苦苦等待了38小时的孩子阿曼达又是怎样的了不起呢?(学生围绕13-23段展开交流)

生:阿曼达相信父亲会来救他的,因为他想到了父亲常对他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就是儿子对父亲承诺的一种——(板书:信赖)生:阿曼达还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要坚持到底。

师:一个坚强的阿曼达,一个了不起的孩子,假如你就是被埋在废墟里的阿曼达,想象一下,在废墟下的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将你的心情凝聚在笔端,写在书中的空白处。(配乐,学生完成练笔。而后交流。)师:从孩子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漫长的38小时呀,儿子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子相见了。(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父亲非常兴奋,伸出双臂,多么想马上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呀!可是,儿子却说——齐读(出示第23 段),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

生: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地震之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每一个人随时会有危险。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多么了不起!(指名读)

师:两个感叹句,读出了阿曼达的坚决,多么了不起的儿子呀!(齐读)

4、整体品味

师: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在灾难面前化为了信心勇气和力量,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生读„„);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生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校公开课教案 篇2

淡然, 可以没有周密详尽的教学设计

支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初读概知、细读品悟、叩击主题”教学流程, 清晰明朗, 整堂课因为“空明”而使得师生“神骨俱清”。且看“初读概知”这一板块:写课题→读课题→自由读文→畅谈感受→质疑解难。

1.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你认为哪里合适就写在哪里。大家看他写字。写得好吗? (请学生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

2.师:读一遍课题。地震中的谁?什么时候的父与子? (指导朗读)

3.师:打开书, 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4.师:会读书的人, 不用老师说, 他自己就有感受。谁来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来, 你说点初步的感觉。 (学生交流感受)

5.大家理解得已经很深刻了, 我看我们下课算了。该理解的都理解了, 不理解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也都懂了, 还想学什么? (学生质疑, 交流解疑。)

这个过程看起来平常, 没有周密的教学设计, 没有写下详尽的教案, 课堂却如秋光般清朗辽阔。

淡然, 可以没有精心预设的教学语言

课堂上如何引入、点拨和评价, 以及备课时教学语言的设计, 都是名师的必练功夫。但支老师无需锤炼, 却已泾渭分明。课堂里没有浅吟低唱, 没有荡气回肠, 不用华丽的语言铺排, 而是用学生的声音告诉大家:课堂里学习的主人是孩子。

1.为激励而语

上课开始, 支老师说:“我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 但我不告诉你我要问什么, 谁敢在不知道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尝试?”果然, 课堂上一时鸦雀无声, 无人举手。支老师笑说“胆小鬼”。过了一会儿, 陆续有学生举手了, 支老师面露笑容地数起来:“一个不是胆小鬼了, 两个不是, 三个不是了……”支老师问一位学生:“我的问题就是———告诉我今天上课的题目是什么?”大家都笑了。支老师说:“难吗?不难, 但有些同学被我吓住了。”当支老师再提问时,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其实, 支老师可以直接说出课题, 然而他欲擒故纵, 无非是想刺激学生愿说、大胆说。

2.为点拨而语

课堂上学生最明显的学习方式就是“读”, 进步最显著的也是“读”。其中, 支老师渗透了读书的方法和诀窍, 但都不是直白地告知, 而是引导着学生去读, 去领会。

师:一起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地震中的谁?

生:父与子。

师:读课题告诉我地震中的谁?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听出来了, 有了重音。再读一次。 (生再次读课题, 重音更明显。)

师:什么时候的父与子?读课题。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对“地震中”有所强调)

师:对, 大家已经掌握了朗读的诀窍, 把要强调的、要回答问题的字读出重音, 要读好它们。

当学生读得不够好时, 支老师就会提示、引导:“你看她把两个数字读得比较重, 把受灾程度很重读出来了。”“这孩子在瓦砾堆里埋了多少时间?从挖开始, 至少36小时, 他还那么有劲儿吗?”如此这般, 支老师没有精心预设的教学语言, 但他穿梭在学生和课文之间, 依着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朗读, 及时引导, 带学生逐渐走进课文的意境。

淡然, 可以没有教学媒体的周到配合

许多教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往往会使用多媒体, 对震后的废墟、父亲的挖掘, 会运用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来烘托气氛。然而支老师只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

例1:教学内容: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那我要把这句话这么读, 你看行不行?四个小句子, 我给颠倒一下, 注意听:他满脸灰尘, 衣服破烂不堪, 双眼布满血丝, 到处都是血迹。这么读行不行, 为什么不行?

例2:教学内容:第12自然段。

师: (细读感悟后) 你先看一下, 四句外貌描写加上这38小时的挖掘, 能不能记住。来, 背一下。

师:这回重点不要求背下来, 重点是要读出情感, 能背就背出情感, 能读就读出情感。

即使是课文中最重要的语段、最关键的插图, 支老师都无意用多媒体, 始终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让学生通过“比较”领悟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有序性, 通过“背诵”积累文中精当的语言, 同时, 学生在比较和反复吟诵中产生了情感共鸣。支老师让语言成为了最简洁有效的教学方式。

常态, 源自对学习情理的合理把脉

第二板块“细读品悟”后, 支老师说:“咱们又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下面我要问问题了, 但是需要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才能回答。你先猜猜老师想问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问题去读课文, 我的问题就在这当中, 就一定有人回答了。开始吧。”于是, 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期待和猜想再次读课文后, 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到的问题。

我们从支老师的处理中看出学生的问题大致有三类:第一类, 能揭示主题的问题, 如:父子俩了不起在哪里?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什么力量让父亲不停挖掘, 儿子不停等待?“无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好几遍, 为什么?支老师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第二类, 没有涉及主题但已经解决的问题, 支老师有时会评价一句“你明知故问”。第三类, 其他问题, 支老师有的直接点拨解决, 有的存疑。而那些“明知故问”, 确实引人深思:

生:课文主要讲什么?

师: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

生:孩子在废墟下想什么?

师:课文中有, 你明知故问。

生:在废墟里, 他的同学会干什么?

师:你说他会干什么, 黑乎乎的, 能干什么?

生:第12自然段为什么具体写外貌?

师:你说呢? (学生回答) 你都知道了。

生:父亲挖掘过程中心情如何?

师:你说呢? (学生回答) 明知故问。

支老师给学生“明知故问”的机会, 这跟平时老师们在课堂上“明知”学生已懂还要“故问”, 境界可大不相同。支老师一方面教会学生提出与课文主旨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次明知故问了, 到下一次学习, 可能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了;另一方面, 支老师通过让学生质疑, 估量出了学生的理解与课文主旨的距离, 并“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让学生人人都到达正确理解的彼岸。支老师快速准确地把脉学生学习的状况和思路, 并随即开出各异的“良方”, 这无不令人叹服。

常态, 源于对教学内容的了然于胸

课堂上, 支老师没有特别设计主要的问题, 但始终在激励学生发问, 学生不断地读, 不断地产生问题, 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而这层层刨进的过程中, 支老师意在指导学生扬起自己的手去叩击课文的主题。课堂的第三板块“叩击主题”前半部分, 支老师启发学生再次质疑。后半部分, 在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后, 支老师抛出了这节课上唯一能算得上“问题”的问题。他说:“你们都没猜对我要问什么问题, 我告诉你们吧。我想问的是, 你们觉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课题好不好。好, 好在哪里?不好, 你想改什么课题?”

且看学生的课题和支老师的回应:

《地震中的父爱》———这样才能表达父与子的关系, 可以。

《爱》———你想知道谁的爱吗?请读文章!标题引人入胜。

《瓦砾堆底下的信念》———为什么要强调瓦砾堆底下 (当时儿子埋在地下) ?他们共同的信念是什么? (父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

《瓦砾堆上的承诺》———这个承诺正是信念。

《了不起的父与子》———直接用课文里的话, 比原来的题目要强调得多。

《瓦砾堆上下》———瓦砾堆内外更好。

《不抛弃不放弃的父爱》———永不放弃就行了, 父亲不放弃去挖, 儿子不放弃等待。

《有爱就不会绝望》———多好的题目!

《为了一句话》———这是你的第三个题目了, 这个最精彩, 突出父亲说的那句话。

在讨论学生所拟的标题好不好的同时, 支老师和学生们也在归纳着课文的主题和意义。“有爱就不会绝望, 这就是今天我们最大的感受。”可以看出, 老师尊重和保护了学生自发自主的多元解读, 并紧紧抓住课文的主旨不放弃。看似平常的教学过程是由一根潜伏在深处的线牵动着, 而这正是教学内容的本质。

常态, 源自组织和引导得游刃有余

课堂上不时传来学生们轻松愉快的笑声, 是因为支老师的引导和评价不仅满怀着真诚的激励, 让学生找到自信, 还充满幽默味儿, 让学生得到了心灵的安抚。比如当学生朗读警察说的话时, 支老师评价“哦, 这是一位女警察”;“这位警察的个头不够高, 哦, 现在是1米8了, 谁能读到1米9的高度?”在一阵阵心领神会的笑声中, 学生读课文的劲头儿越来越高涨。对于学生提出的那些“边缘”问题, 支老师丝毫没有厌弃之感, 而是进行了聊天式的点拨和引导, 学生提问也越来越起劲。支老师向学生敞开心扉, 在师生轻松、愉悦、平和、幽默的“聊天”中, 孩子们就如徜徉在本色天然的语言溪流中那样自由、本真。

“咱们就讲到这儿吧?下课吧, 不下?还干嘛?还讲2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咱们就上到这儿吧, 以后再见!”支老师的最后一句话, 道出了孩子们对支老师的不舍, 对课堂的依恋, 对语文的深情。支老师的组织、引导和评价, 是贴着儿童的心灵, 伴着儿童的呼吸, 用最朴素的大白话和学生交流, 正所谓“识乾坤之自在”, 才能使师生在课堂里共有“物我两忘”的精神享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

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课前准备:挂图

幻灯片

录音机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上节课讲了哪课的内容?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复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情感悟四川大地震

1.出示四川大地震感人图片,教师配乐复述图片内容

2.从图片中你感悟到什么?地震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三: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并轻声的朗读课文,找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出现?

四:深入学习课文

1.你觉得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教师随机板书

2.出示课文第三段

(1)带感情的朗读此段

(2)想想这段你能从中体会父亲是怎样的心情。

(3)哪些词能够体现出父亲当时的心情、(4)当父亲想起对儿子常说的话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念头?

3.当父亲在挖掘的时候,其他的父母和救助人员表现出了什么样的举动?

4.过渡:父亲又有哪些了不起的举动?哪个地方能够体现父亲挖掘的艰辛?

(2)出示1 2自然段,带感情的朗读

(3)比较以下句子,谈谈有什么不同

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2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他挖了32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配乐朗读小诗,深情感受父亲的艰辛

5.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1)出示第十六自然段,男生带感情的朗读

(2)你从这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3)假如你是阿曼达,你最想对父亲说什么?(配乐,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文流)

6.过渡:从大家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终于在38小时他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子相见了。(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7.出示二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

(2)你能够体会到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带着理解。再来读这段

五:整体品味

1.总结全文

2.分角色读13-23段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4

庄素凤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学会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12段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朗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三、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这场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大地震?

2、学生认读生字词

3、这场地震之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文章中是怎么评价这对父子的?

(三)聚焦父亲,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1)品味挖的不易,感悟父爱的坚定:赏析文章的5——9自然段

相互交流:

A、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B、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C、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如何回应?

深层探究:

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并填一填 朗读体会:

老师与学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与文本对话: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总结升华: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讨论汇报: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是要这样去罗列时间的进程呢?(小组讨论、合作、汇报)换位感受:

A、36个小时是多久?你可以在36个小时里面做什么?

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B、这36小时里面父亲只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对于父亲而言这是怎么样的36小时? 朗读体会:

你会如何读这句话,为什么? 总结升华: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信念。承诺。深深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品味救的艰险,感受父爱的无私: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交流探究:

这句话是()描写,为什么要这么写?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父亲形象? 朗读体悟:

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四)扩展延伸:与文本进行对话

1)播放悲伤音乐,引出汶川512地震(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2)假如你是阿曼达的父亲,已经挖了36小时,儿子还生死未卜,你想对阿曼达说什么,用笔写下来,投影展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5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 )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 )的儿子。

6、讨论:

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 正音:砾、颤、爆、墟。

⑵ 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 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 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 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 “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 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 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 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准本课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即可。

2.默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②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义。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再交流。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1.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呢?谈谈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体会这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自由读。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还不够理解的同学,再读一读,直到会理解为止。

(新课标指出: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有责任感。

板书:不放弃责任感信任

3.你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自由读,然后读给同学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个体体验。)

4、分角色读。

(四)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

(作业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营造出一种关心孩子的教育、人人担当责任的环境氛围。)

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7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数条公路被震断,几万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下,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板书:了不起)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要勾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和词语。)

生: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在勾出句子后,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有的孩子已经把手举起来了。可以出声的读一读。(学生仍然读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

生:我从第2、3自然段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因为父亲失去儿子很痛心,但很快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

师:自由读读2、3自然段,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来呢?勾出这句话。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出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就是这句话,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相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于是坚定地站起来,向废墟走去。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相信大家都找到了“他挖了八小时,──”(出示)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说他了不起。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板书:挖。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生:可能会再次发生爆炸。

生:父亲可能会受伤,可能会有很多人来劝阻他。

师:这36小时里,有哪些人曾经劝过他?

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谁来读读父亲和他们的对话?

(师读父亲。生开火车读。)

生:邻居走过来,说:快走吧,你还要照顾你的孩子。

生:医生走过来,说:走吧,我给你包扎一下吧。

师:可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三遍。

师:读到了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听出了虽然很危险,但父亲也没放弃,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真了不起!

师:这段话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拯救儿子。 有了这么多的体会,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生:应该读慢一些,时间应该读的越来越重。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他挖了──”

师:还从那里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真了不起呀!

生:从“破烂不堪”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在挖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

生:从描写父亲的外貌中这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为了救出儿子,什么苦都能忍受。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朗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

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前出现一位心中只有儿子,奋不顾身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 顾不得休息,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很有毅力的父亲。

师:对,父亲奋不顾身的挖着,疯狂地挖着,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在支撑着他。

师:爱让他不顾一切,疯狂的挖。

生: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凭着他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出示)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一次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过几次?(3次)请大家在课文中勾出这句话。父亲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对儿子的爱和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

师:这句话让父子俩心灵相通。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不倒的大山,心中坚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不管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才会创造奇迹。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勾画出来,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从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自己不出来,却让同学先出来,可以看出他对同学们那无私的爱。多么的了不起!

师:就是这种亲情使阿曼达勇敢、无畏,亲情使阿曼达无私、高尚。

生: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着对父亲的信任,没看见人,就已经断定是父亲救他来了。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只要”“一定”我觉得儿子对爸爸是无比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师:是呀,亲情,使人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

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着,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小组交流交流。交流完了,拿出手中的笔,把他写出来吧!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对父亲是无比的信任。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很伟大,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他对同学们说:“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他决不会放弃的。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但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7岁的小阿曼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

(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阿曼达是那么的信任他的父亲,是那么的无私、勇敢,是什么力量让儿子在死神面前那么做?

生:这都来自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被埋在废墟下,让他满怀信心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安全出口开辟出来,让同学们先出来的那一刻,他想起的也是这句话。

(生读。)

师:阿曼达和伙伴们就在漆黑的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描写他在废墟里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学生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如今骨肉团聚的幸福场面,我们怎能错过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是爱让他们这样幸福。让我们再幸福地读一次。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让我们感动;父亲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感动。是呀,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奇迹。

(板书:爱)

师: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正是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完成板书)父爱是深沉的,和母爱一样无私、伟大。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两本书,《感悟父爱》和《父与子》,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感受父爱。老师读了这两本书后,我对父爱有了更大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出示)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感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2)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疑启读的方法,读中感悟,去理解体会伟大的父爱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这对父子的伟大之处,明白父爱的力量及坚定的信念能创造奇迹,从而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和要求,学生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2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再指名谈谈体会。

(2)激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共挖了多长时间?对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阿曼达当时的处境及心情。

三总结全文,亲情延伸。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不论……总……

(恪守诺言)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只要……就……

(坚信不疑)

灯光校公开课教案 篇10

一、导语

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灯光》这一课,但它讲述的则是在缺少灯光的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1、1-7段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板书:多好啊)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想想你分别读懂了什么?(自学五分钟)

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这是那人发自内心的对美丽灯光的赞美。(板书: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幸福生活)

第二次:指名读句子。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让我们走入他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在沉思什么?(齐读后回答问题)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胜利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指名读句子。郝副营长陷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里,在他看来有灯光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板书:憧憬未来)谁能怀着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读读这段?指名读、齐读。

2、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快速默读第8-11自然段,哪段中直接告诉了我们?(两分钟)

(1)、指名读第11段,郝副营长在阵地上,用火光照亮了部队前进的路,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用生命换取了革命的胜利,换取了祖国下一代良好的学习条件,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齐读。悼念为国牺牲的郝副营长。

(2)、八九十段:郝副营长对灯光,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直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却一直没有见到电灯呢。出示自学提纲:(自学五分钟)

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第一题: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第二题: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第三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学到这里,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让我们再来看一眼郝副营长牺牲时的样子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引读第九段。

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表现了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谁来读读九十自然段?(两人读)

3、十二段

郝副营长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六、课后搜集一些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故事。板书

5 灯光

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幸福生活

(多好啊)

地震中的父与子校公开课教案 篇11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上一篇:中班社会微笑说课稿下一篇:中考化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