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2024-09-12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通用5篇)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篇1

问题一: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千年思想家”之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何在)? 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问题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左右摇摆”过程之后,又是在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命题的?)

问题四: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体现了怎样的战略思考?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有哪些方面的重要启示?

问题五:如何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性来洞察当代中国崛起的根本思想动因?(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化”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性)

问题六: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发展与成长有哪些有益启迪呢?

问题七: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相互关系?如何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待新中国65年的发展历程?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人生启迪?

问题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怎样的理论内涵、历史底蕴和战略眼光?在中国崛起、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备受世界关注、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大幅跃升的崭新背景下,我们(大多数国民也包括领导层)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大国心态,来支撑我国的大国崛起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开阔?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重要的人生和思想启发?

问题九:如何从理论高度和战略层面完整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你从中怎么看待和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总路线?如何从二十年的成长中前瞻性地整体性地思索自己人生成长的总规律?)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篇2

一、答疑式教学的应用

答疑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论困惑,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经过提出问题、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几个阶段, 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 《概论》这门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 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于这样的政治理论内容, 学生有许多现实的理论困惑, 诸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的前途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和主要任务是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如何理解当前干群矛盾的性质?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有些学生甚至谈到入党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针对学生的思想理论困惑,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必须答疑解惑。虽然联系实际部分, 教师对许多具体的问题比较难回答, 但教师应尽可能提出什么是正确认识和分析的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应当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概论》课程在教材上遇到的第一个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 在答疑式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有生命力吗?”这一问题。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 他们根据资料谈自己观点, 最终的落脚点竟然放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时, 在欧洲再次掀起的《资本论》热的现实, 学生觉得原来遥远的马克思主义离现实很近, 不是空泛的理论,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的问题, 一个小专题后,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根据问题有目的的预习,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感觉到理论学习不再枯燥, 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能力了。在讲新民主主义论时, 我们设计的问题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 农民问题为什么始终是中国的中心问题?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的?对大多数农村来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很现实, 具有时代感,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这样将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学生很愿意参与, 和教师一起分析探讨, 课堂效果轻松活泼。

二、答疑式教学的效果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 《概论》课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 教法的改变。教师一方面在对《概论》教材系统掌握的基础上, 按照内容进行整合, 分成专题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摸底, 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 了解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可能存在的思想困惑, 把需要解决的思想困惑以问题的方式提前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在课堂授课中围绕需要解决的困惑展开教学, 学生不仅要看教材内容, 而且要根据学习内容广泛地收集资料, 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进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实施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 列出需要参阅的资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监督、引导、总结提升的作用。

其次, 学法的改变。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目的的通过课本、网络、电视等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料,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引发课堂上的讨论、辩论, 学生通过多说、多做、多思考,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学生“在做中学, 在教和学中进步”。

第三, 师生关系的改变。以答疑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改变了教师一本教案讲几年的状态, 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专业, 根据教学任务, 提出需要解决学生思想理论困惑的主要问题, 教师自然就进入学生的实际领域, 答疑解惑, 实现承担教学育人的责任。学生要解决思想困惑必然要主动地与教师接触, 师生关系不仅仅只表现在课堂上, 更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 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面对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相长, 奠定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篇3

关键词:分层式篮球;练习方法;评价机制

目前,作为上虞区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点,我校已成功蝉联第五次冠军,由此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备受青睐。现在,我们正行走在一条特色引领群体、群体助推竞技、竞技彰显特色的校园篮球发展之路上。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篮球基础知识,提高篮球基本技能,从而在篮球校本课程中收获健康与快乐?基于此,将分层教学法引入篮球校本教学当中。

一、分层式篮球的简述

篮球校本课程中我校始终遵循“体验成功、快乐成长”的理念,让学生体验“用心出智慧,配合有力量,顽强能进步”的道理。然而,分层教学理论认为,每一学生个体间都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技术特点与实际掌握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水平层次。这既有利于针对同一层次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帮助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互补学习,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互相合作、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二、分层式篮球练习的方法

考虑到当前篮球项目发展趋势,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不同阶段的篮球训练形式及方法(以篮球运球为例):

1.第一阶段(低段)

(1)基本姿势:主要训练学生在运球时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从脚的站位、手的姿势、拍球的部位、运球的高度、手型的控制等方面来规范学生运球的基本姿势。

(2)原地运球:主要固定学生高、低、交换运球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规定次数、规定时间、运球报数、高低变换、节奏变化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原地运球的基本动作。

(3)行进间运球:主要教会学生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可以从身体的姿势、触球的部位、运球的高度等方面来规范学生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

2.第二阶段(中段)

(1)行进间运球:主要提高学生行进间快速运球的基本能力。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规定线路、规定时间、运球接力、急停急起等形式来巩固学生行进间运球的熟练程度。

(2)原地变向运球:主要巩固学生原地高、低变向运球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可以采用拉球过障碍、单边增加变向次数、加大变向幅度等手段来加强学生原地变向运球的基本技能。

(3)行进间曲线运球:主要教会学生行进间高、低变向运球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可以采用单手运球绕杆、绕“8”字运球、高(低)变向过障碍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行进间曲线运球的控制能力。

3.第三阶段(高段)

(1)原地突破运球:主要教会学生原地晃动运球和原地转身运球的基本动作。在训练时,可以从身体姿态、手脚配合、推(拉)球的部位、前插方向等方面来规范学生原地突破运球的基本动作。

(2)行进间突破运球:主要规范学生行进间运球过人的组合动作。在训练时,可以采用直线运球过障碍、曲线运球过障碍、规定区域运球过人等形式来提升学生行进间突破运球的运用能力。

三、分层式篮球的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传授篮球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学校应根据校园体育特色发展需求,适度改变体育课程设置,确定各班每周三节体育课,其中一节课为篮球课,并严格按照篮球校本教材各水平段的教学案,由篮球专项教师进行授课。

2.大课间活动

篮球作为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打品牌,学校每天安排给学生半小时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拥有自己的篮球、自己的篮球框、自己的篮球号。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全校学生同做篮球韵律操及篮球技术操,二是分班分区域进行各水平段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及游戏。

3.社团建设

学校每星期五下午实行全校打通制,共开出50多个项目不一的社团,其中包括男女篮球基础班和提高班社团4个,根据年龄、水平、性别等情况进行分组,分别由4位专项篮球教练分层指导与训练。

4.课外拓展延伸

(1)自我锻炼;(2)亲子互动;(3)混龄组合;(4)观看比赛。

四、分层式篮球的评价机制

1.评价与测试

经过多年的篮球校本课程实践与总结,学校专门为各年级各项目男女学生制定了相应合理的达标指数,要求每位学生在每学年期末进行测试,根据考核成绩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

2.层次与目标

当然,在层次的划分上,一个学生一个目标是不现实的,但把学生分成几个条件相符的小组则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做,能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宜的目标,让学生的个体要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统一起来,并使学生明确知道,只要自己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者。

多年来,我校得益于篮球分层教学法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目标需求,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其锻炼的效果和学习的收获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单元构建[J].体育教学,2006(05):17.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概论课,问题式,教学

当前, 高职院校掀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笔者立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教学和高职学生实际, 大胆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通过科学设计问题, 恰当营造情境, 巧妙提出问题, 展开良性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 (以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为例) , 笔者总结出高职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七个具体步骤。

前置问题、自主先学

前置问题, 即概论课教师在了解高职生的学情、认知结构以及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的基础上, 将新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分解, 创设若干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至少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一至两个问题) 。如什么是和谐、和谐社会?请找出几个我们身边的不和谐的“音符”, 我国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吗?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或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上交学习成果, 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上交的学习成果可以多样化, 如下载图片或视频、制作PPT、制作学习网页、写学习心得等, 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前置问题、自主先学是本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 有利于提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正如布鲁诺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概论课因其理论性较强, 部分高职学生觉得难懂难学, 对它敬而远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概论课教师要好好把握新课导入环节, 结合学生先前上交的学习成果, 利用短短的3~5分钟时间, 以变化的方式如视频、音频、故事、诗歌、漫画、笑话、寓言、热点、疑点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环节播放祖海演唱的《和谐中国》视频, 就能做到先声夺人, 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固然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但更多地是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新课导入, 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接近真实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融合在问题情境中, 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带进当前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热点问题、自己的重大思想疑惑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分析、思考、讨论、探究、解答。

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提出问题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有的放矢, 并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问题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情境性。问题要包含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情境化元素,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二是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深度只求够, 角度力求新, 坡度切记缓, 使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从而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三是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难度上就要体现层次性, 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的愉悦。四是启发性。教师或者提出一些问题条件和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不匹配的问题, 或者巧妙地把问题设计成错误的, 甚至还可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设问, 以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 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促使学生的思维深化。在这一步骤中, 概论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视频《和谐中国》的片段, 进而提出系列问题, 如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思考什么是“和谐”、“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前我国社会是不是已经是和谐社会, 有没有、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是否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么建设, 等等。

通过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以后, 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 进而要求学生在疑问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索和思考。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本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把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的调控、情境的创设上来, 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疑难, 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这种既有教师设计问题, 又有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上,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

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需要学生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教师结合前面提出的系列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自由发言。通过质疑问难, 学生会努力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这一步骤, 概论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促进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不断提高学生“问”的水平。还要创造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感到有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然, 这种质疑问难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学习, 也不是无组织状态的盲目探究。对学生而言, 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情境作为质疑问难的载体, 去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而每个情境中都要有帮助、引导质疑问难顺利进行的系列问题, 更要有学生协作和教师指导。而教师成功的组织、引导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为此, 教师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是不是已经是和谐社会”、“我国是否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等学生质疑的难题, 应在把握问题共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进而设计出能将讨论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释疑解难, 而是要以新问题的形式把问题交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后续的步骤解决。

集中交流、师生共学

集中交流、师生共学是质疑问难、发展思维的延伸和提升, 包括学生反串、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三个层层递进、相得益彰的小环节。

在学生反串环节, 教师每次安排一至两名学习小组代表上讲台以图片、视频、PPT、学习网页、学习心得等形式向同学展示、讲解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结合质疑问难环节中的相关问题 (如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具备条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以此为基础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反串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又一个特色, 它让学生亲自体验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就感得到相当大的满足。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体共同参与、互相指点、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的过程, 它是学生学习小组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在讨论、解答前面几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时, 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小组的成员。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合作,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探索问题, 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在问题解决阶段, 以小组形式产生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当然, 解决问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获得新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维更趋合理和严密, 同时学会倾听、互助, 学会尊重、鼓励、感激, 培育协作精神, 提高协作能力。此时, 教师需要做好学习的引导者, 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和障碍, 并适时亲自参与到讨论中去, 给学生引导、分析、建议和帮助。

集体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一次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集体交流不仅要解决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一个主体能力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进一步展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 以弥补学生反串环节在人数上的局限。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正确的认识给予支持和赞赏, 对学生认识的不足给予肯定和引导, 对学生认识的偏差和错误给予包容和宽恕。

教师讲授、以教促学

应当承认, 高职学生在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决定了其思维的层次和水平。虽然在构建本模式时, 特别是前几个环节注重了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但高职学生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整合能力还是远远不够, 以至于有些问题学生仍未理解和解决, 这就依然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授。

在重点讲授阶段, 教师应当精讲, 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式的讲解。首先, 讲授不要从头开始, 只需对前几个阶段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其次, 讲授要简练、准确、生动, 点拨要巧妙、适度, 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一定的思考、归纳、总结、创新的余地。再次, 讲授要敢于超越和创新。一方面, 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的材料,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 要提出一些独到的有创见性的观点与学生共享, 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升华, 在思维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能力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反思评价、拓展创新

为了检验重点讲授的效果, 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概论课教师有必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思考, 引导高职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 使学习走向深入。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有助于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应用党的创新理论去认识经济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实践, 使教材理论、社会现实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反差缩小,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通过评价自己的成果, 反思自我, 进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拓展创新是高职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袁振国教授指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是问题教学的精髓。”在概论课教学中, 教师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既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是诱导和启发学生反思自身以及自己的所学所得, 并且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问, 不断创新。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提示学生反思自己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种种表现, 让他们进一步思考个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引用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的自我和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铁路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和谐铁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等, 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结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后续的学习。

总而言之, 前置问题, 自主先学, 是实践本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先学, 情境创设、以疑导读、质疑问难、集中交流等, 教学环节才能展开, 教师的重点讲授也才有针对性。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能产生直接影响。而由以疑导读到质疑问难再到集中交流则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是本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教师的重点讲授充分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拓展创新则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 更是本模式的最大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柴维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从“问题式教学法”谈起[N].中国教育报, 2001-08-10 (3) .

[3]夏青峰.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J].江苏教育, 2003, (4) .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概论Ⅰ)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电子商务理论、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知识等的讲解、练习,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电子商务应用实践能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内容多、各部分内容间关联度小,加之技术内容繁琐枯燥,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效果始终不甚理想。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探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对提高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材选择与内容体系改革

(一)课程教材的选择

对电子商务概论教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来选择,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材,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要要注意选择包含学科知识领域最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保证教材知识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体系要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体现专业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体系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基础,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课程实际开设过程中,有良好上述知识基础的学生少之又少,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困难;可以尝试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体系结构中,添加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弥补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差的不足。针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不系统、相对独立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关内容分块讲授,而不是各自知识点独立进行。最理想的方式是,从课程的体系结构上做出改变,将原有分离的电子商务各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关联性有机的整合起来。依据这个思路,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电子商务理论、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理论部分包括概念、术语、基本框架等;技术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的实现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安全技术以及支付系统建设等内容;应用部分主要包括商业管理、营销管理、网上服务以及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利用讲解、使用幻灯、利用网络资源展示等多种媒体、方法、手段,还要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知识教学。

(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学设施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先进的教学设施,结合多种媒体技术制作、应用教学课件;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加入网络资源内容和实验室操作视频等资料;积极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展台等设备最大限度的为学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展示更好的了解电子商务基本知识、操作方法、操作流程和运作方式等,最大限度的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二)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

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案例开展教学,更要有选择的从网络上搜集相关最新案例开展分析教学,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促进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要注意把握案例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要选择那些相关性强、有针对性的案例;尤其是那些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案例,如:淘宝、阿里巴巴、亚马逊、网盛、Ebay等,可以总结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作为经典案例介绍给学生。对于典型的不成功案例,也要有效利用,比如邮政电子商务,重点与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不成功原因,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电子商务”。总之,要通过学生对成功与失败案例的讨论、交流,争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旨在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技能,是提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常用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熟悉购物、钱款支付流程等。对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数字证书、数字信封和数字签名等内容的教学,更需要结合实例演示、实践操作来完成,最大限度的、直观的展示、传授给学生,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也可以使用演示软件演示、让学生操作等,以及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实验结合起来等。电子商务是典型的以网络为平台的服务,网络是最基本的实现手段,因此网络也应该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应该使用的手段。如尝试结合淘宝或者其它电商等的實际运营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网上购物流程、网上购物安全的重要性等,让学生真正获得“电子商务”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们分析、讨论,比较多种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从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实验基础上,主动设计实验由学生来完成。电子商务模拟是电子商务概论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利用专门的模拟教学软件,为学生营造一个“B to B”、“B to C”、“C to 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验训练环境。学生通过操作模拟软件,学习、领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掌握电子商务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要尝试将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通过更多的电子商务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品林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电子商务,2013,(03)

[2]江耘《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36)

上一篇:初三小感作文下一篇:浅议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