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英雄

2024-07-02

从“英雄”到英雄(精选8篇)

从“英雄”到英雄 篇1

,招商银行正式邀请世界著名钢琴家郎朗担任品牌代言人,由此,招商银行开启了“年轻、杰出、高雅”的品牌形象塑造工程。三年时间,郎朗阳光、高雅、成功的形象特质完美配合了招商银行积极进取的现代企业理念。到,凭借着郎朗在中产阶级以及财富阶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招商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很快提升,拉开了与同行间的差距。 在第一阶段成功运用郎朗代言提升知名度后,招商银行决定与郎朗续签三年合同,这时,简单的明星代言模式遭遇了瓶颈。如何进一步提升招行的品牌美誉度及社会亲和力,塑造出独树一帜的招商银行品牌形象?

明星是英雄,还是品牌是英雄?

旭日因赛接手招商银行第二阶段的品牌塑造任务以后,对品牌以及代言模式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发现第一阶段招商银行的代言模式相对粗放简单,主要表现为“一个英雄,一朵花”,英雄即郎朗,花即葵花,代表招商银行。在传播上简单的将两者结合,表现缺少内在的联系。虽然第一阶段知名度显著提高,但随着品牌竞争的深入,郎朗代言品牌的增多,明星英雄代言模式的劣势逐渐显现。一方面郎朗的形象被众多品牌稀释,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的可能性甚微;另一方面,明星英雄模式下的郎朗与招商银行的关联性单薄,因此,招商银行面临着品牌个性模糊化的潜在危险。

从洞察入手的摄众代言模式

从洞悉消费者开始,旭日因赛提出“品牌英雄”的代言模式。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内心,我们发现新生代消费群对于偶像明星并非抱以顶礼膜拜的心态,而是更希望成为偶像明星中的一员,甚至超越他们。所以郎朗的代言形象不应只是高高在上地简单嫁接招商银行,而更应该成为招商银行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站在同消费者平等的位置和他们沟通交流。同时,郎朗自身有着与其他消费者一样的财富管理需求,他信任招商银行,选择招商银行,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有这样,招商银行金葵花专业的财富管理的价值才更能够体现。从消费者洞察入手,旭日因赛改变了已有的明星英雄代言模式。将郎朗的形象不仅塑造为品牌的推荐者,更进一步变成品牌的使用者。由此,品牌成为广告中的英雄,以解决需求的形象出现。代言人在品牌中受益,消费者也更能被说服。

让郎朗摄服消费者的心

在品牌英雄模式下,郎朗的代言策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品牌:

郎朗是受益者,突现品牌新内涵 ―― 郎朗 + 品牌

郎朗是使用者,示范产品利益 ―― 郎朗 + 产品

郎朗是倡导者,提升品牌美誉 ―― 郎朗 + 活动

郎朗是互动者,提升品牌粘性 ―― 郎朗 + CRM

郎朗是受动者,提升关注度 ―― 郎朗 + 植入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以金葵花专业理财TVC创意为范例加以阐述,

金葵花理财是招商银行为总资产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客户提供的一对一理财服务。曾被《时代金融》杂志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理财品牌”第一名。郎朗一直为金葵花理财代言人,以往的广告中,郎朗仅仅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出现, 和品牌没有关联。但这一次的TVC中,郎朗成为金葵花理财的受益人。创意以郎朗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从小到大,郎朗的钢琴事业一直贯穿着父亲的关注; 而现在,郎朗的财富管理,有金葵花理财的关注,让郎朗的财富与他的成长一样,步步向上,也让他更能专注于钢琴事业。清晰的线索,一气呵成的故事,将“金葵花理财,专注您所关注”的品牌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让郎朗从受益人的角度进一步打动了消费者的心。

实现品牌的跃升

更人性化的形象,更亲和的郎朗,全新的品牌代言模式由此诞生。品牌英雄模式下,郎朗与招商银行有了真实的关联,摆脱单纯的说教强销形式,让招商银行不再以简单的标版出现,而是充分参与故事中,品牌从此拥有更大的弹性,在广告中可以担当特定的角色,从而实现招商银行品牌美誉度的飞跃。

关于作者:

从“英雄”到英雄 篇2

我应兰州市教科所邀请, 为他们的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员上一节课《杨修之死》, 一上完课, 吴宇坤老师跑过来对我说:“这一课这样上真是特别, 真是没想到啊!”欣慰之余, 脑海中便重现出备这课的点点滴滴。

是啊, 每一个课堂故事的背后, 总有许多幕后的故事值得重新回味!

溯源而上, 不忘初心

其实, 《杨修之死》源于我在南京市开设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一课。

“作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们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带什么头呢?”

2011 年11 月1 日, 在“第四期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分组活动的研讨会上, 我们小组的教学指导师傅———特级教师袁源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意在打开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更广阔的视野。

我想, 带头人, 做语文教学这块土地的耕耘者和守卫者之余, 还应该是一个勇于探索、能开荒僻壤的先锋。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如果语文教学进程是一条大河, 那么岸边的文本解读和作文教学园地早已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而随着势不可挡的语文教改洪流的奔突, 渐渐冲积出一块崭新而肥沃的沙洲———名著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这块沙洲蕴含着无限的开发价值, 但是, 唯其新, 唯其无限的不可预知性, 当时却还是人迹罕至。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 也都积极倡导学生要好读书, 多读书, 读好书;也想一些办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老师们虽踌躇满志却也真的没有方向, 大多处于茫然观望状态。作为学科探索先锋的我们, 是应该有做第一批吃螃蟹人的勇气啊!

所以, 研讨的结果是, 袁老师率先垂范, 与我们5位徒弟同台上课, 给南京市的语文老师呈现一组“名著阅读教学”专题研究课。整体构想为:从“课文”到“名著”, 从“一篇”到“一部”。

商定开课展示的时间为12 月9 日, 11 月10 日各人将上课的课题发给袁老师, 11 月20 日将初步的教案发给袁老师。

这时, 我们五位学员———王其军、方长英、华晓隽、张鹏丽和我, 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热情的萌发和伴之同生的沉沉的责任感和压力。

做开疆僻壤的先锋, 我不会忘记, 这是我们这些人的“初心”。

“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如何能在短短45 分钟时间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在课后自觉地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如何能在45 分钟内让听课的老师们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在短短45 分钟时间呈现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理念和探索思路?

在这之前, 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名著阅读教学理论可供指导, 也还没有丰富并唾手可得的名家教学课例可供借鉴。一切需要自己探索开发。因为感到责任的重大, 因而, 我很快陷入到一种焦虑和迷茫中。

首先, 上哪一部名著的阅读指导呢?在尚未有一点思路的情况下, 我决定先来个地毯式搜索。

我在回顾课标推荐的名著之后, 将初中的六本教材 (人教版2002 年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板) 找出来, 将教材上与名著有关的课文找出来, 罗列如下, 希望找到一定的契合点。

七上:《绿色蝈蝈》———法布尔 《昆虫记》《山市》———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色花》———泰戈尔 《新月集》《咏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丑小鸭》———《安徒生童话》《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八上:《湖心亭看雪》———张岱《陶庵梦忆》

八下:《泥人张》———冯骥才《俗世奇人》

九上:《傅雷家书两则》———《傅雷家书》《谈读书》———《培根随笔》《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羊脂球》《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水浒》《杨修之死》———罗贯中 《三国演义》《范进中举》———吴敬梓 《儒林外史》《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陈涉世家》———司马迁 《史记》《唐雎不辱使使命》———《战国策》《隆中对》———陈寿《三国志》

九下:《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诗选》《蒲柳人家》———刘绍棠 《蒲柳人家》《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鱼我所欲也》———《孟子》《惠子相梁》———《庄子》

罗列完之后, 不知为什么, 也许是自己的偏爱, 也许有别的原因, 我将目光停留在《繁星春水》和《新月集》上, 冰心和泰戈尔的渊源大家都知道, 课内相关的篇目就是《荷叶母亲》和《金色花》。我想将这两部名著做个串联, 希望学生能够有兴趣阅读并且“一课两得”。得到这个灵感, 我有点小激动, 立即开始重读两部名著。

重读的过程是快乐美好的, 我得以重新品尝语言的美丽。我在笔记上又一次摘录下那些曾经心动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忘却的句子———

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 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 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

休息与工作的关系, 正如与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鸟儿愿化为一朵云, 云儿愿化为一只鸟。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 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

神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 爱你所以惩罚你。”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根是地下的枝, 枝是空中的根。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 真理也被关在了门外。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 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

从重读中抽身出来, 我有了第一个思路———

课题:《荷叶母亲》

设想:由“一篇”到“两部”

教学过程:

1.学习《荷叶母亲》一文, 体会对母爱的感念

2.呈现《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小诗

3.阅读冰心的《小橘灯》, 感受“童真”

4.推荐《繁星春水》中关于小孩子的诗 (童心的诗)

5.冰心的诗与泰戈尔的诗的关系

6.由冰心的诗推荐泰戈尔的《新月集》

第二天我将自己的思路又进行了仔细思考, 觉得教学内容有点繁杂, 一堂课根本完成不了, 而且几乎全是教师的活动, 几乎没有什么学生能做的事, 是典型的“师本”课堂。于是修改“过程”———

1.课前让学生从《繁星春水》中选择五则左右的小诗, 选择那些有文采、有哲理的。

2.课前请学生欣赏、品析、诵读, 课堂上让他们互相交流、展示、演读。

3.学习《荷叶母亲》,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念, 仿写最后一段。

4.教师从学术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举例介绍《繁星春水》, 引用一点专家的评议,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阅读兴趣。

5.由冰心勾连泰戈尔, 介绍《新月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 月9 日, 我将初步设想告诉袁老师, 征求师傅的意见。她笑笑说:“你这几年都在初三呀, 为什么要选择初一的课呢?”

回来后, 感觉有些失落, 自己费心设计的课被委婉地否定了。晚上静下心来, 细细地琢磨师傅的用意。是的, 我一直在教初三, 为什么我不选取初三的内容而要舍近求远?仅仅是因为个人爱好么?其实心里有一个答案的, 只是之前潜意识里回避着不想承认:初三面临中考, 虽然课外阅读更为重要, 但是开课难度大, 利害关系也更大些, 同时, 初三教材涉及的几部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傅雷家书》 等等有深度有广度, 开课是个挑战。

琢磨琢磨, 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也明白了师傅的委婉提示——教学是自然真实的行为, 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是最自然的;挑战是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我们不该回避的问题。此刻, 心里的“委屈”一扫而光, 我豁然开朗了。

柳借三篙翠, 花分一脉香

得到师傅的启发后, 我再次进入一种小小的亢奋状态。带着重读冰心泰戈尔的美好, 放下《荷叶母亲》和《金色花》, 开始翻起九年级 (上) 的课本。

看到《杨修之死》, 我忽然回忆起上一届学生学这课时兴味盎然的课堂情景, 对, 就由它切入!由《杨修之死》一文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兴趣, 正好也与初三的教学进度一致。我把这个设想跟师傅再作汇报, 袁老师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微笑。

于是, 我踏上了又一段重读之旅。《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以前读过的作品又一本本搬到床头几上。

很大程度上, 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借”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 一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是充满自我个性的, 对于课的解读应以自己的为主, 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 我也认为, 揽读别人的思想也很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全才”, 由于个人的学识、视角乃至个性的不同, 对事物的看法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片面, 从他人的思想中有时可以发现更好的思维角度, 这种启发一定会对自己有借鉴, 不管是正面的、侧面的亦或反面的。“凿壁借光”, 借用别人的有价值的“光”是借;“草船借箭”, 巧用别人射来的箭也是借嘛。

一借。百花齐放的信息资源里有很多养分。

我还是喜欢摘录———

比如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 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 御将自古少有。” (孙权)

“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一将之智有余, 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青山为浪入漳州, 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 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 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 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

“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 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 就不谈国家大事, 不说豪言壮语, 就说些小事, 你们把我怎么样, 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 我曹操就是曹操, 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易中天)

……

还有一些关于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一些背景资料。

北宋时, 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已很鲜明。

元代, 蒙古族入主中原, 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实施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 这又为“三国故事”或“三国戏”中的“拥刘反曹”提供了现实土壤。

于是, “操以急, 吾以宽, 操以暴, 吾以仁, 操以谲, 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在曹操身上, 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恶劣品质。

……

因而, 曹操的文学形象以历史形象为原型, 但比历史人物更深刻, 更具典型意义。可以这样认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了解大量的资料是需要的, 在信息化时代, 获得资料也是容易的。但是, 要从中找到一个好的思路却不易。

二借。同仁的探索中有很多启迪。

很巧, 在备课期间, 听了南京市人民中学毛韻华老师和江宁天景山中学杨正奎老师的两节“一课, 一书, 一人”思路的阅读课《绿色蝈蝈》和《金色花》, 又有茅塞顿开之感。也体会到“语文人相亲”的别样的美好。

毛韻华老师的《绿色蝈蝈》一课, 以这一篇为例,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昆虫记》一书有理有趣、有情有义, 不看不知道, 《昆虫记》的世界充满爱的奇妙。作家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 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本领、长相特征、生活习性等的描述中体现他对世事特有的眼光,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杨正奎老师的《金色花》一课, 由“品读一首美丽的诗”到“打开一本好书”, 通过品味《金色花》一文中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形象和美美的感情, 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兴趣, 引发他们进一步阅读泰戈尔这个人的热情。

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很好的可以借鉴之处。

三借。学生的思想和需求更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根据以上已有的积累, 我开始寻找课的主线。

那一天, 听到两位学生课间的闲聊。

……

甲: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乙:我是曹操吗?曹操是坏人, 我是好人好吧!

甲:谁说曹操是坏人?人家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 小说那是瞎写的……

这个角度不错啊!我有了一个思路, 立刻写下了一个课题——“英雄?奸雄?”, 副标题为“《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要想让这节课顺利地进行, 学生必须要求有一定的课前“学习”, 必须布置学生课前自学:阅读课文《杨修之死》和《隆中对》, 归纳两文中的曹操的特点, 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

我自己也要做好以下的“功课”:

阅读《三国志》这本书, 根据初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 筛选有关曹操的短小片段故事;

阅读《三国演义》,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两三个 (也可以课前做个调查) , 如“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败走华容道”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围绕这个话题, 再有目的地搜索资料信息。

我摘录了一些曹操的正传外传之类的小故事。

太祖少机警, 有权数, 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 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年二十, 举孝廉为郎, 除洛阳北部尉, 迁顿丘令, 征拜议郎。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 游荡无度, 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于路, 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 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 呼太祖, 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 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 但失爱于叔父, 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 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 出令曰“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 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 弃之如可惜, 食之无所得, 以比汉中, 知王欲还也。”太祖既虑始终有变, 以杨修颇有才策, 而又袁氏之甥也, 於是以罪诛修。

……

我还从《三国志》中选择了评价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的文字, 比较分析作者陈寿的观点。

先主之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 诚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 不逮魏武, 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 终不为下者,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 非唯竞利, 且以避害云尔。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 示仪轨, 约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 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 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 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 揽申、商之法术, 该韩、白之奇策, 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 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不难看出,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很高, 超出了刘备和诸葛亮。但上面这个设计的缺点是, 内容没有兴奋点, 比较冗杂, 大量的文言出现, 也许并不能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阅读兴趣, 反而会让学生对这两本书都产生畏惧心理。

于是, 我写出了一个简案——

一、由《杨修之死》引出“曹操”这个人

二、学生眼中的曹操

三、“大家”眼中的曹操 (鲁迅、毛泽东、易中天等) 四、复习《观沧海》《龟虽寿》认识曹操的诗人形象五、课堂总结:从不同侧面认识了曹操这个形象写下来之后, 反复想象课堂情状。总觉得这个上课思路有两个大疑虑:

一、“你说我说大家说”, 这是语文课吗?要完成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呢?好像是种了人家历史课的“田”呢。

二、能不能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兴趣呢?这是学生需要的吗?好像是立足在我老师的视角的吧。

针对第一个疑虑, 想到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这节课到底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运用呢?如何才能上得像语文课呢?作调整———

1.复习《龟虽寿》《观沧海》, 引出“诗人曹操”。

2.回顾《隆中对》, 引出对《三国志》的介绍。

3.阅读《杨修之死》, 体会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 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形象如刘备、诸葛亮等与曹操形象的关系。

5. 课堂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

第二个疑虑呢?课堂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找到上课的轻松而又巧妙的切入点呢?

启发了我的还是学生!

一个学生来背书, 当听到“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时, 我心里一动, 笔下意识在一张纸上写道:“采花酿蜜, 甘苦为谁?”是啊, 老师辛苦地备课, 到底是为谁的甘苦呢?不就是学生吗?那么有问题问问学生也许可以得到解决了。

这次, 我主动去和学生聊。果然得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当我把教学视角转向学生的时候, 又一次豁然开朗。找到了课的切入点, 还有“三顾”“三笑”等“兴致点”。接下来, 我的教案写得特别快。我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也调整了小方向, 转为“怎么写”这个语文的能力点。即通过曹操这个人从“英雄”到“奸雄”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妙处———虚构, 使情节更生动;虚构, 使形象更丰满;虚构, 使个性更鲜明。

往事值得回顾, 故事期待重来

12 月9 日, 在美丽的南京市三中文昌校区, 展示会场气氛热烈, 来自全市各区的老师们济济一堂。

课前休息时间, 当大频幕上打出最新影片《铜雀台》的大幅剧照时, 立刻引发学生和老师们的热议, 我听到学生首先在谈他们喜欢的明星, 然后转到“曹操”。我听到两个男生为张丰毅扮演的曹操和电视连续剧里的曹操哪个更“像”争得不亦乐乎时, 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我感觉迎接我的将是一个快乐而精彩的课堂。

那天的六节名著阅读指导课, 可谓精彩纷呈。上课者用课阐释我们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 观课人用热情诠释他们对语文的追寻。另外五位老师的课题及特点分别是:

张老师《荷叶母亲》———清新, 注重课本, 注重朗读。

方老师《金色花》———自然, 以教材为由头往深广延伸, 认识一个人。

王老师《重温经典, 走进〈论语〉》———亲切, 让经典从殿堂上走下, 让圣人从神话中还原。

华老师《鲁迅留下的拼图》———厚实, 从拼图中重识鲁迅, 为人父, 为人夫, 为人友。

袁老师《钟爱·典藏》———巧妙智慧, 娓娓道来, 踏雪无痕, 余味袅袅。

回望备课路, 我知道, 备好一节课, 需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 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睿智, 更需要有“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执着, 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

而这“灯光漂白四壁”的历程其实也会给我们自己的灵魂一个丰富美丽的“假期”, 充电、加餐, 暂离繁杂, 慢慢沉淀, 哪怕走走弯路、岔路, 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所以, 在启承转合、一波三折的教学故事中, 一定会有值得以后重新回味的精彩。

从“白卷英雄”到“财富英雄” 篇3

对于“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大名,恐怕现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还在某一集里提到了这个人的名字。

我记得从上初中时起,“张铁生”这个名字,就已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不爱学习、只会交白卷的“反面典型”,时常被当时的媒体和老师们拿出来大加挞伐一番,用来督促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刻苦学习、努力向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不再是电影《决裂》里所宣扬的“泥腿子、老茧子光荣”那一套,而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至今我仍然记得,在批判张铁生的同时,老师要我们背诵的是叶剑英的一首五言绝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当时,限于心智的不成熟和资讯的不发达,我不可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在张铁生这个已经被高度“脸谱化”的人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因此也只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直到前些年在编辑工作中读到了一篇关于张铁生事件的稿件,才算多少搞清楚了这个所谓的“白卷英雄”事件的来龙去脉。

我的结论是,当年加诸张铁生头上的“白卷英雄”之名,可能有些名不副实!这个名号大部分还是当时的宣传机器根据上级的要求进行强化宣传的一个直接结果。

根据现有的资料,张铁生的首次出名源于1973年举行的“文革”期间唯一一次大学入学考试。这一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就答不下去了。于是,在试卷的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了一下他因为忙于参加劳动而没有时间复习功课,终于导致此次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失望情绪。

从现在能够查阅到的一些资料和张铁生所写的那封信件的内容来看,有两点可以断定:一是张铁生并未完全交白卷,此前的一些课程他考得应该还是不错的,他只是在理化考试时遇到了问题;二是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和主张“读书无用论”,信件通篇表达的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牢骚和苦闷。

可是,他的这种多半属于随意为之的临时性举动,却被毛远新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用来大做文章,并被迅速放大为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件。在“编者按”中这样写道:“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同年8月20日,《人民日报》也转载了张铁生的信件,并另加“编者按语”,上纲上线地写道:“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其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予以转载。一时间,张铁生被强力塑造成了一名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他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因此得以迅速蹿升,不但破格得到了当地一所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很快地入党、提干,得到火线提拔,还受到了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青和王洪文等人的接见,成为该集团所树立的一面旗帜和“马前卒”。

在“四人帮”1976年全面倒台之后,张铁生自然而然地成了被清算的“三种人”的典型,于1983年被以“反革命罪”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此后,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直到1991年刑满被释放。

出狱之后的张铁生41岁,已经步入了中年时期。他先是在几家企业里打工,后来在农学院做教师的妻子的牵线下,加盟了现在的这家叫作“禾丰牧业”的企业。他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奋力打拼,逐渐成为拥有这家企业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几天,这位在历史上曾经大名鼎鼎的人物再次成为全国舆论所关注的对象,一个主要的触发机缘就是因为他作为主要股东的“禾丰牧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之后,他的身家一下子突破了4亿元,跻身于这个时代里为人所仰慕的亿万富豪之列。

对于张铁生这个人物,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2012年曾经在微博上称:“从1972年到2012年,张铁生的人生40年,是中国青年奋斗出头的微型景观。”

应当说,徐小平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张铁生前半生的机遇,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并无多大关系。当年,他在考场上写信时,相信完全是意气用事,肯定不会想到会以此曝得大名。他被戴上“反潮流英雄”的标签,也称得上是身不由己。至于后来追随“四人帮”乃至于身陷囹圄,更是他不能掌控的际遇。可以说,1991年之前的他根本就是一叶微不足道、不能自主的浮萍,在政治的漩涡里起起伏伏,飘飘荡荡……

真正让张铁生抓住命运之舟舵板的还是在1991年之后的这段时间。从那时起,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成为了今天的“财富英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度剖析张铁生这个典型,只能证明一件事情,这就是中国这40年来在“人的解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据说,亿万富豪张铁生如今依然怀念着改革之前的那个时代。我不知道这其中除了感情因素之外,是不是代表了张铁生理智的一面?

事实上,只要张铁生稍微具有一点理性和常识,就应该感谢目下这个相对宽松的时代,而不是一味留恋过去的那个对于像他这样的政治犯们动辄处死的年代!张铁生应该明白一点:一个像他这样的因为卷入政治案件而入狱的人,在1980年代之前,即使能够侥幸从监狱里活着出来,也是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机会和致富机会的。他之所以能够有今天,主要的还是得益于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席卷中国各个领域的“人的解放运动”!诚如哲人所言:任何进步都首先源自于人的全面解放。这30多年来,中国人从完全被“禁锢”到逐渐自我“解放”,虽然不能说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彻底的“解放”,但是这个国家已经为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提供了N种发展的可能性。张铁生正是这个大时代的具体受益者之一。

从“英雄”到英雄 篇4

【摘要】:忠于朝廷, 让起义军接受朝廷的招安, 是《水浒传》所揭示的部分内涵。“水浒”文化的历史源头乃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但在其后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史实的成份基本上散失殆尽,更多的是后世的幻想和虚构等艺术加工。分析梁山主要首领的性格与遭遇,了解梁山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并分析及论述《水浒传》中招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宋江、梁山泊义军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以及它所揭示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提炼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看梁山英雄招安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及分析招安政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关键词】:水浒传;招安;影响

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道:“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优秀的作品是生命力载体。中国的《水浒传》用一百单八将,刻下了一朵朵绽开的石花。“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虽然招安代代皆有,但从五代才开始用“招安”这个词来表达这个社会现象。

招安是《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正是在接受招安之后,梁山事业瓦解,梁山好汉走向了一条依附朝廷却为朝廷所迫害的不归之路。对于梁山的接受招安与否,从领导集团到下层群众有不同的看法但仍走向招安,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而朝廷采取招安政策的出发点又具有其深层的含义。梁山招安从不同角度探讨它的利弊,深刻分析它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一、梁山招安中的传统思想

首先是封建礼教在社会思想中的统治性。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广大群众的,使其臣服于自己残暴统治的精神枷锁。而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出世、无为。佛家的回避、超脱相互补充,几千年来一直站着统治地位。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统治者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统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其次是梁山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性。宋江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双重性:反抗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日后必然走受招安的道路。宋江是一个集“忠孝义”于一身的人,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宋江接受招安,固然有其他的思想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愚忠的忠君思想。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梁山的发展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必然走向招安一途。

二、招安是朝廷现实的需要

《水浒传》一书,为我们呈现出了北宋末年腐败朝廷与忠义绿林之间斗争生活的场景,全书开头即写洪太尉误走妖魔,欺上瞒下,透露着北宋的腐败;特别是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被昏君抬举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的高俅的出现,将北宋朝廷的昏聩推向高潮。本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却加官进爵,自私贪婪,进而公报私仇,迫害王进,致使正如金圣叹所评,是为揭示“乱为上作”。这样一个徇私枉法、欺上瞒下的北宋朝廷,怎能不激起英雄的反抗行动。但是这样的反抗也只是给统治者敲响警钟,他们的统治正受到威胁。他们没有真正的反抗之心“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第八十回中,宋江捉了来攻打梁山的高俅,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低三下四地说:“文面小吏,安敢判逆圣朝„„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好像被捉的不是高太尉,而是他宋江。宋江在梁山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梁山。朝廷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俯首称臣的梁山领导人,他的领导作用对于朝廷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统治者无力镇压而妥协让步,招安一途成了解决这个集团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最好选择。

“招安”是专制统治者对待民间武装反抗的政策,或者说是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另一种形态,但造反者对于招安的认同不能完全否定。如果统治者认真执行这个政策,它在历史上也是具有正面价值的。在《水浒传》中。梁山招安为统治者起到是保国安民的作用。

从当时的局势看,正当方腊在江南“造反”,“占了八州二十五县”的时候,也是“辽兵犯境,各处军马遮掩不及”以至被“劫掠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的时候,方腊造反不利于国家的安宁,只会削弱国家的实力,使宋王朝南北两面受敌,形成了被夹击的形势,从而使北宋更无力抵抗辽的侵略。北宋朝廷招安梁山,既解决了梁山的威胁,也得到了一个有力帮手。从《水浒传》八十二回天子骂坐文德殿,听取童贯汇报败绩后就可见梁山的作用。“都是汝等妒贤嫉能,奸佞之臣,瞒著寡人行事!你去岁统兵征伐梁山泊,如何只两阵,被寇兵杀的人马辟易,片甲只骑无还,遂令王师败绩。次后高俅那厮,废了州邵多少钱粮,陷害了许多兵船,折了若干军马,自己又被寇活捉上山,宋江等不肯杀害,放将回来。寡人闻宋江这伙,不侵州府,不掠良民,只待招安,与国家出力,都是汝等不才贪佞之臣,枉受朝廷爵禄,坏了国家大事!汝掌管枢密,岂不自惭!本当拿问,姑免这次!”这一段话中,一方面可见童贯、高俅之流败绩累累,宋徽宗用人不善,闭塞视听,君臣平时沆瀣一气,花天酒地,不问国事;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梁山起义力量也越来越使北宋封建王朝感到威胁,害怕自己的统治在这种力量打击下会土崩瓦解,而宋江本人又自有招安、平虏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才招安并用梁山好汉。梁山对于朝廷来说只是被利用,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旦梁山好汉出生入死,抵御外来侵略统治者自以为威胁解除之后就转而对付梁山好汉。并且在梁山征辽、征方腊后,梁山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朝廷在收复梁山余众就简单容易的很。招安梁山对朝廷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众所周知,《水浒传》成书于明代,而其中的水浒故事孕育于南宋以至元代,这恰恰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可谓是内困外辱。然而当辽的侵略威胁着整个宋王朝时,民族矛盾便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反映在艺术中的宋江的“招安”,也正是顺应了这条普遍的历史规律,就梁山好汉而言,要是宋江不接受招安去抗辽,那么强大的辽国入侵,若将宋王朝推翻农民英雄们即使仍然能在水泊梁山快活自在,也仍摆脱不了“亡国奴”的身份。

三、诏安悲剧的必然原因

在文本中作者将招安结局处理成悲剧结局,不是在于说明招安没有好下场,而是通过宋江的悲剧,从侧面揭露统治者扼杀忠良,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嫉贤妒能的残酷本质。宋江受招安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统治者不爱国爱民而是祸国殃民。宋江集团那种饥不择食,委曲求全的招安,没有为梁山换来保命的筹码。一方面朝廷以不同等级的官位换取江湖好汉的效力,这种交换应该是有担保的,要朝中有同情江湖好汉、并为江湖好汉说话的大臣当政。另一方面,江湖人要保有一定的实力,时时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本钱。这两点梁山集团都没有具备,他们被招安的劣势就完全暴露在统治阶级的面前,他们招安则只能是失败和被毁灭。

朱光潜说:“悲剧最能使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人生最阴暗的一面,揭示邪恶者的得意、无辜者的失败和命运的无情以及到处可见的罪恶和痛。”宋江在上梁山前,他就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式的角色,“孝义黑三郎”,忠、孝、义充实着他的思想,约束着他的行径。他是义军投降路线的拟定者与执行者,“招安”是他的最后归宿。他的身份有二重性,一边是中小地主出身的下级官吏,一边是他进出江湖,与众英雄好汉称兄道弟。因此,他的思想也有二重性:一边是积极向当权大地主阶级靠拢,设法调和矛盾,“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这是他投降、受招安思想的产生根源;一边与众英雄好汉联手,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因此,梁山上有宋江的一个位置。但是受招安后位于封建等级严重的朝廷中,朝中权奸恐宋江等势力壮大,威胁自身利益,于是寻机倾轧。“枢密院上奏,欲分散宋江军兵,各归原所,消灭这股庞大势力以绝后患。”宋江只能是不被允许存在于这个集团的,所以他最终只能走向死亡。

在对“忠”“义”的抉择关乎生命存亡的情况下,梁山众头领决意生死相随,众兄弟即使看透了朝廷的态度,深知前途灰暗,也愿生生死死跟随宋江以示全忠,誓不相舍。最终梁山队伍为全忠而义毁人亡。可以看到,梁山英雄的结局是悲烈的。这也和统治阶级的招安目的相符,也为统治阶级的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四,小结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对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招安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影响和意义上。对朝廷来说,梁山英雄接受招安,一方面是减少反抗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作为征辽、征方腊的主要力量,是朝廷的得力助手,招安这样有利于朝廷的政治巩固和稳定的措施自然为朝廷所推崇。梁山招安是宋江个人的意愿,也是梁山集团众多英雄的一种思想归属。然而对时局的认识不清导致了了集团的覆灭,及众多英雄的牺牲。

听课感悟

我是一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一的的学生,可以说来听梁老师的课纯粹是慕名而来。因为我早就听闻梁先生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研究生姚奠中教授,并私淑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治学上以文本考证为基础,以艺术感悟为核心,以哲学思辨为向度,自成一家。而且我也特别的喜爱红楼梦,可以说百看不厌。但自觉红楼梦博大精深,而我自知浅薄,不能真正读懂这一千古奇书。因而在选课时才选了梁先生的课,以期充实自身知识容量。

从“英雄”到英雄 篇5

平民英雄吴斌离我们而去了,我和千万普通人一样内心深感惋惜和沉痛!也和每个看过事故录像的人一样,为吴斌在突然遭遇铁块重创时,为了让24名乘客免受伤害而表现出的镇定、果敢而折服!6月5日在杭州为吴斌举行的葬礼是空前的隆重,反映出人们对英雄事迹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名管理学者的视角,吴斌的职业素养之高也是值得所有从业人员学习的。

什么是职业素养?吴斌以自己的行为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首先是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吴斌是一名普通的客运司机,保护乘客不受到伤害是他的基本责任,他在被铁块砸中的一霎那,首先想到的并非自己的安危,而是他所载的乘客的安危。这让我想起了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他作为一名教师在危险时刻竟丢下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学生独自逃跑,完全丧失了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在想:今天“范跑跑”们看到吴斌的事迹时,将有何感受?

其次作为一名从业人员,还要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这方面吴斌也可以说做的尽善尽美。看他被铁块砸中、身负重伤后,忍着剧痛完成了点刹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待车停稳后告知乘客下车,并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一切的一切是多么规范和一丝不苟!

吴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非一日养成,他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他10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这又启示我们:职业素养并非一日炼就,而是靠日积月累而成。

从“英雄”到英雄 篇6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她心里开着玫瑰,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织诗为裙,一步一漾。她就是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三岁识字,四岁诵诗。她出身于战乱年代,中学时期,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在她大半辈子的艰难时光里,古诗词如一泓清泉注入她的内心世界。现实的磨难并未阻挡她追求幸福的脚步,反而造就了她“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的英雄情怀。

她说:“与其沉浸小家、小我之情感,不若以余生许给诗词而为传播古典文化尽心尽力。”这就是吾辈应当致敬的英雄!

在学者、诗人等众多身份中,叶嘉莹先生最重视的.其实是教师这个角色。自1945年起,她在讲台上站了整整70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1945年毕业后,她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活,后来,她开始在大学执教。1969年,叶嘉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而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78年她提出回国教学的申请,此后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国讲学,后因年迈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回国那年,她说:“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初回南开大学时,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学生不肯下课,她由此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她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坚守,她为国之文化传承而奔波,她带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领略诗词的魅力,她捐献毕生积蓄助力文化事业发展,她教会我们心灵沉淀,她教会我们生命价值……

叶先生曾说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其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年轻人;其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是啊,英雄是一个广泛的、没有具体领域限制的名词。精神伟岸,助力国家发展,立榜样于人民的人是英雄。在文化事业上呕心沥血,助推国之梦想实现的人是英雄。叶嘉莹先生便是文化的巨人,文化的英雄。

从“英雄”到英雄 篇7

迟浩田, 这个20岁时曾经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深入虎穴, 不用一枪一弹, 逼降敌军204师师部连同副师长和三个营兵力的孤胆英雄, 这个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 出生入死, 屡建奇功的老战士、老将军, 在和平年代长期担任过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职务、参与许多重大问题决策的老领导, 在晚年时候, 又在上海这个曾经战斗的地方接过了联合国授予的“世界杰出和谐人物”奖。从一个战斗英雄到“世界杰出和谐人物”, 迟浩田将军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一生真可谓传奇多彩, 令人称奇。

从孤胆英雄到国防部长

1949年5月, 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 解放军准备乘胜前进占领上海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当时的上海, 不仅是亚洲第一大都会,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且高楼林立, 商铺密布, 更是一个商业中心。所以三野的陈毅司令员要求:解放上海就像“瓷器店里捉老鼠”, 既要逮住耗子, 又要让瓷器店完好无损。就是说, 要让机枪大炮靠边, 人的智慧领先。

当时, 天兵天将似的济南第一团3个营和其他部队一起奉命包抄上海。可是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军队困兽犹斗, 仍准备负隅顽抗。其中, 敌青年军204师占据着四行仓库和中国银行仓库两个阵地。他们凭着地势居高临下, 对西藏路桥和东西河面实行严密的火力封锁, 企图阻挠解放军长驱直入。执行攻坚任务的解放军先头部队3营7连长萧锡谦和指导员迟浩田, 眼见着解放军战士在冲锋陷阵时, 不是倒在桥坡的血泊中, 就是被拦堵在桥的对岸, 双方对歭达10多个小时, 封锁难以打破, 战斗没有进展。两位年轻的指战员心急如焚。若要正面强攻, 必然牺牲很大, 只有迂回侧攻才能得手。当晚深夜, 月黑星暗, 迟浩田轻装简出, 只带了王其鹏和张瑞林两名机灵乖觉的战士去夜探敌营。为了避开敌军监视, 他们悄悄爬进一个地下水道, 顺着臭水沟, 蹚进苏州河, 又潜泳越过河对岸, 一下来到了四行仓库的门下。他们机警地摸哨, 逮住两个敌人岗哨作“舌头”。盘问敌情后, 便用棉花塞住嘴, 分别由王其鹏和张瑞林捆绑押送。

迟浩田举着手枪走在前头, 蹑手蹑脚地上了敌楼。凭着幽暗的灯光, 往里一瞧, 单间里面横七竖八地挤满了一大堆“国军”。见状, 他不禁一愣, 敌众我寡, 如何是好?他想既然入了虎穴, 看来要退也难。好在他们处在暗处, 敌人一时难以发觉。一不做二不休, 浑身是胆的迟浩田纵身跳入房内, 举起盒子枪, 把枪口对准敌人, 声色俱厉地吆喝道:“不许动, 谁动就先打死谁!”机智聪明的王张二战士也忙着拔出手枪呼应而上, 及时地壮了声势。室内本来就灯光幽暗, 加上瘾君子们吞云吐雾, 更显得乌烟瘴气。大兵们眼见门口被天兵天将把住, 即使插翅也难以逃遁。有的早已吓得魂不守舍, 有的哆嗦着像筛糠, 一时间哭爹叫娘, 乱作一团。

正在此时, 一个当官的突然从里屋走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 张瑞林一个箭步冲过去, 一把揪住那长官的衣领, 大声喝道:“不许动, 把手举起来!”那个当官的被吓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缴枪不杀!”迟浩田看清对方是个上校军官后, 便厉声命令:“快下命令, 让你的弟兄们快放下武器。不然, 我先毙了你!”接着大声宣传:“弟兄们, 解放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上海, 你们已经被团团围住了。放下武器, 才是出路!”那两个先头被擒的乖乖地答应:“我们缴枪”“我们投降”。

这样一来, 敌人的斗志早已被瓦解了。房间内响起一片丢抢在地的声音。此时, 压在迟浩田心头的铅块总算落了地。他随机应变地吩咐张瑞林:“你快下去通知部队, 说这里的弟兄们都已放下武器。可暂时不要上来, 就在下面接手, 免得发生误会。”“是!”张瑞林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军礼, 便押着前面两个被俘的岗哨下楼去了。王其鹏也心领神会地接替小张看管那位上校副师长。

三人一台好戏, 竟演得天衣无缝。满屋的敌军士兵就像无头的蛇, 动弹不得。迟浩田转过脸来, 吩咐那个副师长说:“愣在那里干什么?还不快下命令, 让你的部下统统放下武器投降。先去把桥上的守军全部撤下来!”那上校无可奈何, 只得照办。有气无力地拿起了电话筒……

对峙在敌军正面, 伺机发动冲锋的7连长萧锡谦已经发现迟浩田等人在身边失踪, 正待查寻, 却发现阵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桥头的火力封锁密如雨网, 一会儿却枪声停止, 守桥敌军又纷纷后撤。经验丰富的萧连长此时心里早已明白, 他果断地命令士兵乘胜追击……

迟浩田这三位孤胆英雄, 凭着一身大智大勇, 不用一枪一弹, 深入虎穴, 居然把敌军204师师部连同副师长和三个营的兵力全部逼降, 这一辉煌的战绩在解放军作战史上实为罕见。迟浩田因此而荣获“华东人民英雄”称号, 是年20岁。

有道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迟浩田这个出生于山东招远农民家庭的普通小兵, 就是一步一个脚印, 从孤胆英雄成长为国防部长的。他16岁参军入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先后在胶东地区和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的战役中, 身经百战, 5次受伤, 9次立功受奖。他对上海这片热土一直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2010年他已年届82岁高龄。来沪之前, 我对他说, 世博已接近尾声, 再不去可就要闭幕了。像我们这般年岁, 尚能赶上奥运和世博这样的盛会, 真是千载难逢, 失去机会, 可就要抱憾终生了。何况, 上海的人民一直盼望将军在有生之年, 能重返故里, 一睹往日战场, 告慰昔日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的英灵。他经过考虑, 决定南下。东道主对于将军的莅临表示了最真诚的欢迎, 并安排了非常理想和周到的参观节目, 希望这位曾对解放上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将军在这里过得安适、愉快。

荣获联合国“世界杰出和谐人物”奖

为了庆祝联合国65周年诞辰暨千年发展目标实施10周年, 进一步体现联合国和谐和平与低碳环保的全球使命, 在联合国人居署的委托下, 联合国友好协会、联合国世界和谐基金会与中国贸易促进会在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馆, 举行联合国和谐城市论坛暨联合国65周年华诞与联合国千年目标10周年的庆典活动。鉴于迟浩田将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和谐所作出的突出成就, 被世界和谐基金会“和谐奖评选委员会”提名为2010年“世界杰出和谐人物”, 并由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为迟浩田将军颁发由水晶制作的艺术和平鸽奖杯。

世传中国外交有三宝, 沙祖康以其特立独行和直言不讳的鲜明外交风格同唐家璇和李肇星一起被誉为中国“外交三宝”。这位1947年出生于江苏农民家庭的外交家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副代表、裁军事务大使、外交部首任军控司司长, 2001年开始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他与迟浩田在国际裁军问题上有过合作, 一文一武, 双方配合默契。多年不见, 此次两人又在上海世博会相遇, 真是天赐良缘。

世界和谐基金会是由一批热爱和平、环保、来自五大洲的联合国前官员、投资家、教育家、科学家、退休将军、学生领袖等不同肤色的有志之士成立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 归属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其宗旨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经济之间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及人体自身的和谐”。

那是一个相约世博的和谐之夜, 老朋友相聚其乐融融。迟浩田夫人姜青萍自1956年年底与迟老在苏州携手相伴, 结为连理, 迄今已经走过了54个春秋。而沙祖康与夫人刘谨凤也是外交界的一对模范夫妻。在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人眼中, 沙祖康是“侠骨柔情, 典型的刀子嘴, 豆腐心”, “是性情中人, 心地善良, 为人正直, 是非观念特别强”。而迟浩田的婚事也曾因为对方“家庭背景复杂”而被劝阻, 要不是将军的坚定不移, 也差点“孔雀东南飞”。如今两家都有了第三代。那天, 迟浩田的长子星北正好在场, 两家人庆幸在沪相聚, 少不得有一场热烈的交谈。席间, 沙祖康打开话匣, 滔滔不绝, 高谈阔论, 纵谈自己在国际裁军问题和联合国重大问题上如何为第三世界国家仗义执言, 如何与那些专横自大的称王称霸者发生“理智冲撞”的。要不是夫人从旁拉袖, 看来, 当晚的宴席上, 这位有“不知疲倦的外交斗士”雅号的“沙将军”, 真要唱一场“匡扶正义, 除暴安良”的独角戏了。

老将军的上海世博行

往事历历, 晃似昨日。迟老精神抖擞地坐在警备车上,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车窗外的上海, 对于每一处的变化都深表关切。他说:这次抓紧机会, 赶上世博, 亲临现场, 领略了世界各国的文明沟通和科技进步, 在这个“大课堂”里浏览了平素难得的“活教材”, 从“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沙漠之舟”的沙特阿拉伯国家馆、优雅浪漫的法国国家馆、朝气蓬勃的非洲联合馆到“山水心灯”的台湾馆、流光溢彩的石油馆和展示灿烂未来的汽车馆, 在赏心悦目的周游中, 受到一次多元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洗礼, 真是不虚此行。

我们用了足足3天时间在世博园区进行认真的参观游览。在“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华彩乐章中, 在巍峨的“东方之冠”下, 我们一起寻觅中华智慧结晶和世界科技之光。8年筹备, 半年展示。上海世博确实为人类留下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在184天的时间里, 世博园区共接待了7000多万的国内外游客。人们抱着极大的兴致和耐心, 不惜花费漫长的等待时间, 秩序井然地参观。在不到6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 千姿百态的万国建筑毗邻而居, 独具匠心的创意布展争奇斗艳, 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绚丽夺目, 各领风骚的实践区熠熠生辉。人们相信, 在世博园区集聚的灿烂文明都会在明天的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世博会是中国人民集世界智慧之大成的一次预展。展望未来, 到2020年, 中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末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是老一辈革命者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 也是广大民众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统驭:从英雄到领袖 篇8

近几年,创维的黄宏生、国美的黄光裕、东星的兰世立……很多企业家都出了问题。市场的风云人物大起大落,特别是当提到TCL的李东生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这样评价: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英雄到领袖的人物。而李东生的蜕变也就昭示着一个企业如何从老板角色变化中获得重生。

单枪匹马,冲锋陷阱,赵云大战长坂坡的年代已经过去,英雄短命,领袖长青,是时候提醒老板们,改变观念,从优秀到卓越,从做最好的自己变成成为最好的团队领导者。

李东生的重生

2002年,TCL彩电业务取代长虹成为国内同行业的老大,TCL的手机业务也成为国产第一品牌,董事长李东生成为当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应该说TCL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之后,李东生乘胜追击,高歌猛进,开展国际化业务,接手施耐德、入主汤姆逊、收购阿尔卡特等,而且旗下拥有的高端人才超过其他家电巨头的总和。他手下有一些枭将,比如万明坚、杨伟强、吴士宏也都是一路英雄。但是后来TCL出问题了,2004年,TCL一下子由青春期进入更年期,彩电和手机业务亏损惨重,国际化进程受挫,TCL的损失按李东生的计算至少500亿。

英雄配英雄,看起来很美,败起来很快。这群英雄,就是因为太过于长驱直入,大刀阔斧,把國际化当成一场闪电战来打,结果进军越南家电市场,18个月就亏了18个亿。人们常说速战速决,但是TCL的国际化却是速战不能速决。

为此李东生痛定思痛,写下了流传甚广的《鹰的重生》。李东生对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调配。调配之后情绪型的领导少了,理智型的领导多了,比如现在的TCL总裁薄连明。薄连明是在深圳航空公司做会计师出身,人非常冷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典范。李东生这位热血勇士配上了薄连明这个冷静绅士,就好像载重车换了一个司机,李东生到后面当车队老板了,驾驶的司机换成了薄连明等一系列人。薄连明一上台,就提出了一个观念:国际化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这种稳扎稳打的打法很快取得了成效,到2011年,两组数字雄辩地说明了TCL的重生——2011年度公司全年净利润达15.5亿元~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30%~2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9.5亿元~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20%~150%,其中,有40%盈利贡献是来自海外业务。TCL从一个中国企业变成一个国际化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英雄败落的原因

成功的英雄各有各的成功,失败的英雄都有相同的不幸。能不能从败落英雄的经历中提炼出一些关键词作为警示标志,安放在前方的路上,让后来的人不再重蹈覆辙呢?

英雄败落,基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急弯、超速、醉驾。

第一个关键词——急弯。急弯是什么?就是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事故多发路段。事实证明,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原来是一条直路向前发展,长驱直入,现在已经到了盘山路段,这时,原来的驾驶技术就不够用了。

第二个关键词——超速。有驾车经验的人面对不熟悉的路段都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减速。少给油门,踩住刹车。然而事实上,这些英雄的做法却是继续加速。他们的企业本来已经冲在了前面,今年业绩增长20%,明年业绩增长40%,后年业绩增长60%,一个劲儿地加速,已经是“超速驾驶”了,超过了他们的驾驭能力。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些企业不断提速发展,最后导致“油门踩到轰鸣,刹车基本失灵”。

第三个关键词——醉驾。醉驾是说有些人一旦取得了成功,就像喝了酒一样,导致头脑发热,身子发飘。喝了酒的人胆子比较大,“不惧路险山高,敢向交警发飙”,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疯”,用两个字形容是“疯了”,用三个字形容是“疯透了”。一旦达到这种“疯”的状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英雄与领袖的不同

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该榜单共分四类:领袖类、英雄类、艺术家类和思想家类,每类25名。其中,在领袖类榜单上,巴西总统卢拉排名第一,宏碁CEO王振堂排名第二。在英雄类榜单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排名第一。英雄和领袖具体有什么不同呢?能量形式不同,考核标准不同,职业角色不同,自我要求不同。

1 能量形式不同:从能量线到能量场

英雄具备英雄的能量,领袖具备领袖的能量。英雄的能量和领袖的能量在形式上不同,英雄的能量基本上是基于天赋的一条线,胆大就是胆大,心细就是心细,聪明就是聪明。能量是一条线,主要发挥的是自己的作用。

领袖是一个能量场,是几种能量聚合到一起形成的场,发挥更多的是他人的作用。英雄成功的方式是勇气加天赋,领袖成功的方式则是内外能量的聚合。

英雄和领袖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自己的能量和别人的能量的聚合,能量线和能量场的能量形式不同。因此,英雄是用个人能力挑战命运的人,领袖是用众人能力改变命运的人。

2 考核标准不同:从不以成败论到以成败论

英雄和命运经常会连在一起,但是用个人能量挑战命运与挑战成不成功是两回事,所以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只要敢于挑战命运就行了,敢于挑战命运就已经表示他有巨大的勇气,虽败犹荣。但是领袖不同,领袖依靠的是众人的能力,如果挑战命运失败了,就是因为领袖领的方向错了,导致车翻了。

英雄一直在努力,而自己努力的人,出路总是有限,但即便失败影响也不至于太大。领袖一直在借力,借力的人擅长用人,往往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力的人一旦失败,影响的人非常多。可见英雄和领袖的考核标准不能一样,可以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一定以成败论领袖。

3 职业角色不同:从赢家到庄家

英雄和领袖的职业角色也不同。在商场中,英雄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挑战命运来成为赢家,在赌场上,英雄拿自己的命运来赌明天,最后成为赌场上的赢家。领袖是设局的,他们是赌场上的庄家。庄家的赢是必然的,玩家的赢是偶然的。

nlc202309010639

英雄的命运经常是很波折的。因为领袖作为庄家,往往布好了局,等着玩家来挑战,他稳坐中军帐,无论是什么赌场,庄家都是最大的赢家。英雄需要的是英勇,领袖需要的是英明。所以,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往往是英勇但不英明。一旦你自己变得英明了,就不需要英勇了,你领导的人很英勇就够了。

4 自我要求不同:从做最好的自己到做最好的团队

英雄对自我的要求借用全球通的广告语来说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能!”其实这个口号是错误的,依照这个口号的人只能做到英雄级,如果再想做得级别高一点,那就不能是做最好的自己,而应该是做最好的团队。这就是领袖对自我的要求。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人,在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他就不干具体的工作,也从来没做过英雄,直接就做了领袖。这个人就是国内比较著名的装饰公司居众装饰的董事长刘海宁。前些日子,跟他在某节目的录制现场相遇,他告诉我说,他们公司起步的时候是四个人,那个时候他就不干具体的工作了。

现在他手下凝聚了多位英雄,企业规模已经近万人了,他还是不做具体的工作。所以开悟得早的话,一开始就做领袖。有时候,人会因为一无所长,而重用英雄;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自己很能干,反而会误入歧途,最后让人看不出你能干。

如果说直到企业发展了十年后的今天,你还是一个人冲在前面,高喊着“同志们,跟我冲啊”,那你就是英雄。如果你是喊着“同志们,给我冲啊”,那你就是个领袖。先做英雄再做领袖或者一开始就做领袖,这两条路都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如果你想要成功,想要做一个新经济形势下的管理者,必须完成从英雄到领袖的转变。

领袖的六种能量

新经济领袖有六种能量需要学习:

第一种能量是正道的能量,精诚为道,信仰正道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认识到的。

第二种能量是运筹的能量,也是经营的能量,怎么去运筹帷幄,这也是后天学来的。

第三种能量是人才的能量,就是利用其他人的能量,调动他们来完成你的使命,这又是一种能量。

第四种能量是组织的能量,人才是一张牌,组织是一副牌。你有一张又一张的好牌,但却未必能打赢,关键要看这副牌怎么组合,这就是组织的能量。

第五种能量是制度的能量,你的游戏规则制定得很好,才有人愿意跟你玩游戏。

第六种能量是文化的能量,人才也好,组织也好,怎样能够紧紧地凝聚在一个人的周围,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个人的魅力所致。

那么这六种能量的关系是什么?可以这样来看:精诚为道,运筹为术,有道无术不行,有术无道也不行;人才为本,组织为器,有本无器不行,有器无本也不行;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就像人的躯体和灵魂,形在而无神,这个人就是行尸走肉,一个组织也是这样,给制度的躯体加上人性的灵魂,加上好的文化才行。

精诚为道,运筹为术,人才为本,组织为器,制度为体,文化为魂。这是新领袖的六度修炼空间。这是我做企业家顾问十年后首次提出的领袖能量修煉模型,也可称之为六度统驭理论。修炼这六种能量,你就可能从攻城拔寨的英雄升级为运筹帷幄的领袖;修炼这六种能量,你就可能从创业有成的财富英雄转型为基业长青的企业领袖。

在新经济形势下,你的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长治久安,取决于你的能量、你的统驭力的提升;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能不能续写辉煌、创造更多的奇迹,端赖于中国企业家这一群体领袖力的提升。

上一篇:牛肉干让诸生疯狂初一作文下一篇:门诊中医科医生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