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2024-08-02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共8篇)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1

姓名:吕文祥

学好:200930455011班级:09自动化

摘要:近几年,我国建筑节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建筑领域,而自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这股潮流正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房地产业

现在房地产是全国乃至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引起了业内外特别是学术界的争论。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规模是否过大;第二,冲动是否过快;第三是价格。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6—7年构成一个经济循环周期。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进入谷底,这标志着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已经完成,从2001年开始,经济运行将进入一个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是:“十五”期间GDP的增长率在7.0%~8.1%之间,2010—2020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5%~6.6%。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对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并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宏观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推动和拉动双重效应。

国家政策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平抑市场价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完善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2003和2004年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两年,在这两年中房地产开发数量和投资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商品房售价也连连攀升。为了调解市场需求和价格,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治理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秩序,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建设部等七部委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以及央行两次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等。国家在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获取开发土地,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发展起来的。这种投资与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1世纪“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子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有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成为消费者购房的第一选择,低碳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现在国内房地产开发是以土地为原料、以资金为动力、以时间为坐标、以销售为导向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突出表现为技

术含量低、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能耗大、追求销售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而不是产品的经营效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带来资源的严重消耗。中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现在的房子90%左右都是毛坯房,这只是一个半成品,重复的装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发展低碳经济,建造低碳住宅,房地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开发水平和质量,在户型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集约和节约。提高精装修的比例,虽然资金回笼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消费者都是非常有利的。精装修是对低碳的一大贡献,一套精装修的房子会比毛坯房少产生两吨的垃圾,精装修将是未来低碳住宅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方面的科技进步,势必对建筑设计及配套设备和部品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提高建筑科技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程度、提高人居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建筑的全寿命成本费用。同时,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可以提高项目在出售或出租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项目自身的市场形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科技含量势必要提高,真实的技术含量将成为市场真正的需求。科技进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新的市场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

已经过去的10年,是中国房地产取得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10年。自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计划和分配时代长期积聚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同时,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10年中,房地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卓着。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投资和出口构成了中国增长的核心,其中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整个循环的过程是,出口形成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也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税收收入,政府转而将这些收入转化为政府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对城市化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式增长”的动力中,出口、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是三大重要力量。出口增加了政府和居民收入,政府收入用于投资,居民收入转化为储蓄和房地产需求,同时房地产又给了政府土地财政,逐步升高的房价剥夺了居民的多数储蓄,让我们这个高储蓄的国家在缺少消费时,同样能够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房地产似乎一直处于稀缺的卖方市场状态,即使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形成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品,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投资和投机需求铺天盖地的进入市场。目前,投资和投机已经过度,推动房价一路非理性快速上涨,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毋庸置疑,近期被福布斯列为全球六大资产泡沫第二位,其中蕴涵的风险不可小觑。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2

80年代末,中国传统动画走入末路。中国的动画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动画产业强国的动画概念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中国动画产业之路在哪里?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

以往,我们都是从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的角度去看他们成功的案例,而没有考虑到中国人是否已经具备了这种心智以及技术能力。每一个人都有其成长经历的不可复制性,社会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不可复制性。就像让一个亚洲人去跳非洲舞,如果不做舞蹈造型与音乐节奏上的改变,那么产生的表演行为就会显得奇怪。但是,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却能够很好地演绎孔雀的柔美。所以,应该提倡走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之路,构建中国动画产业、动画产品的基本语汇、审美情趣、娱乐方式和产业结构,而不是以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机械模仿国外的成功个案来“繁荣”中国动画市场。

90年代以前,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中国动画风格,其挖掘的造型艺术形式主要来自于中国京剧、年画艺术、皮影艺术及水墨艺术。时至今日,作为一个身处新技术时代的动画人要更加注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的造型艺术精髓和人文精神。作为动画从业者对动画的认识要更加地客观而全面,不能够盲目受其他国家对动画艺术表达方式介定的影响。让传统造型元素动起来,用新技术去演绎璀璨的文化瑰宝,使其成为可视化的现代动态视觉艺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完成的工作,只是今天的动画艺术创作者能否赋予这些优秀的文化历史遗存更新的灵魂、更新的内容、更新的表现形式,使其具有与今天社会相吻合的内涵和精神气质。

在我国的西部有着大量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的历史遗存,无论是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艺术;画像石、画像砖、气势恢弘的石刻石雕艺术;还是内容及造型艺术风格异常丰富的汉唐墓室壁画: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民间艺术如皮影、剪纸、泥塑、布贴、布偶、刺绣、喜庆花糕、民间石刻、农民画、年画、木刻等都是可以成为今天动画创作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表现的题材和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在21世纪的今天对动画的定义如果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概念上就会流于偏颇走向狭隘,今天动画的表现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动画表现领域,例如屏幕保护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就是一种运用CG技术实现的动态画面设计,其利用空间非常广泛,如今天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各类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等等数字媒体终端,这些终端都需要大量的屏幕保护动画来进行丰富。2004年的日本亚洲数字协会动画比赛的大奖作品已经大量出现了动画元素及概念抽象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有一部获大奖的作品就是用最普通的CG技术把日本的火山岩和温泉表现的极具形式感,音乐和画面不仅结合的尽善致美而且还有很好的节奏感,让人看过之后心情放松、精神愉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围绕着视觉愉悦感,或者一种影音感受过程来谈动画产品,而不是非步他人后尘围绕着导演、剧情、场景、音效、角色等等来谈动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们应该研发中国特色的、具有无限活力的、不需要任何传统游戏规则去框定的新视觉形态的动画产品。

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产品,让大众接受和欣赏,这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事情。大众是谁?大众就是民众、就是最广大的动画消费群体。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八亿多农民。如果谁做的动画能够让中国的八亿农民朋友也乐意欣赏、愿意接受,那么,谁就是未来中国最成功的动画师。作为观众看动画首先需要的就是愉悦感,然后升华到思考、励志的阶段。在这里举一个例子:2003年FLASH动画曾经火爆一时,但是到了2004年下半年就从主流媒体市场渐行渐退了。原因就在于动画艺术作品、动态画面的设计的欣赏习惯必须尊重基本的动画艺术创作原则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和规律。如果仅仅利用人们寻求视觉刺激的心理,强迫受众接受粗糙的动画产品,就会造成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所以,对动画艺术作品和动态画面的设计应该从三个层面体验,创作的动画作品首先是要养眼,其次要养心,最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产品的社会责任,还应该养志。

探索创作有特色的即适合中国本土市场又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动画产品,就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动画产业结构。如何建立这样的产业结构?首先应该作到的就是尊重市场规律。短信、彩铃、彩信,这些移动电信增殖业务的迅猛发展并没有政府行为的指导,它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的产品,谁又能够想到它们今天会成长为这么庞大的产业,这就是顺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规律的结果。

目前面对中国新数字信息时代的动画产品,从业者缺少对动画消费群体实际需求的关注,缺少对能够适应在目前中国快速增长及应用广泛的产业结构的发现与构建。大批动画的从业人员总是在关注别人关注的东西,却很少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自己动画消费群体的市场和需求,给动画消费群体以人文精神的关怀。

动画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数字艺术教育门类,全国很多大学都在建立动画专业,很多院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体现在教育软、硬件的投入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具有普遍性的高水准实验平台。

从国内现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教育界大家还没有形成联合发展共同培养中国未来动画从业者的全面意识,关注动画技术的继续在搞技术性研究,关注电影语言的继续在搞镜头研究,关注游戏的继续在搞新游戏项目的研发,大家各自为政。去年,清华大学举办了“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其目的就是让艺术家和科学家能够坐在一起,共同去触摸我们的未来。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上,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更是如此。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关于动画软、硬件发展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只有拥有高超的软、硬件技术,中国动画艺术及产品才能够得以更完美的展示与发展。

数字时代印刷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篇3

印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并存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不是简单的宣告传统印刷时代的结束、数字时代的开启,而是伴随着印刷与数字,纸质和电子共生的一个过渡期已经开始,即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共生的过渡期已开启。当前,传统模拟印刷的总产值仍远高于数字印刷,但数字印刷增长很快,逐年大约以5%速度递增。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模拟印刷将与数字印刷并存。据预测,不久的将来,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和特种印刷将成三足鼎立之势。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印刷将会递减,商业印刷能继续维持目前水平,包装印刷前景光明。

①包装印刷前景光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供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商品包装需求增长迅速。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印刷企业共有10万多家,包装装潢印刷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占整个印刷总产值的比重稳步提升。例如,2013年包装装潢印刷产值达到7742亿元,占印刷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5%提高到75%。包装印刷企业以产品包装设计为主导逐步由承接包装印刷品向提供全面包装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②传统印刷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印刷相结合,在统一的流程中准备多媒体出版。

当前,国内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还比较缓慢。小型印刷企业还以传统印刷为主。开始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印刷企业主要是大型书报印刷厂、商业印刷厂以及大型制版公司和出版输出中心等。同时这些印刷企业基本处于从传统模拟生产流程向数字化生产流程的转型阶段,且其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印前,部分印刷企业正在将流程向印刷环节延伸,重点解决墨量控制,对建立和发展数字化流程的设备、技术还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实际探索。

但毫无疑问,数字印刷是未来印刷技术发展的方向。资料显示,数字印刷已成为我国印刷业政府主管部门扶持的发展方向。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制定的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在新闻出版业中提前实现强国目标。以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CTP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重点在全行业推广数字化技术。当前传统印刷数字化改造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和数字成像技术,以减少印刷工作流程和材料供应;二是增加使用集成的数据管理和标准的数字化,做到印前图像处理、文件传输及打样等方面的数字化;三是印前工艺和印刷工艺连接数字化,使印品按标准流程生产,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及检验体系,通过数据监控,及时排除隐患,保证印品质量的稳定性;四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与客户直接联系,实现订单与生产的无缝衔接等,将企业变成集设计、出版、印刷、服务、咨询为一体的综合型印刷企业。

总之,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印刷企业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构建选进的管理体系,快速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多媒体出版。

2.图文信息记录材料与传播方式多样化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多年以来,纸张是图文信息记录、存储和再现的主要媒介。但随着新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与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广播、电视、网络),印刷已从图文信息传播的唯一有效途径变为主要途径之一。

另外,传统印前制版材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印前图文信息首先记录在胶片上,再转移到印版上。但随着CTP技术的发展,CTP版材取消了胶片的应用,信息直接记录在印版上。又随着数字印刷的应用,计算机处理好的数字图文信息直接转移至承印材料上。承印材料也随着材料学科的迅猛发展,新型材料日前涌现,像电子纸、生物材料及其他新的合成材料等,这将对印刷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讲,当前“除了水和空气”,一切材料均能再现图文信息。同时新材料的出现也促使印刷技术不断创新,例如喷墨印刷、静电印刷、热敏打印、3D打印等已广泛应用。

3.印刷系统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

印刷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通讯、材料、图像、媒体、传播),各种高新技术和器材综合应用的边缘学科,所以随着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图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设备及印刷设备已高度现代化,这显著提高了印刷生产系统的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部分已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更简便。例如印刷从以前的手工制版、桌面出版系统、CTP直到现在的数字印刷系统和数字化工程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信息复制质量。

总之,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材料、机械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印刷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也空前活跃,给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无限机遇。

印刷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可供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印刷品的消耗将会不断地增加,因此印刷品市场远未达到极限,纸质印刷品不可替代。同时伴随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印刷业将随之转型,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和增值服务。

1.纸质印刷品不可替代

首先,传统印刷品所具有的许多优点是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例如报纸、书籍和杂志等普通文化印品能随时随地阅读,不需增加任何新手段,与使用计算机、手机阅读相比,更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时的墨香是一种感官享受。其次,包装印刷品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包装不仅能保护产品,更重要的功能是显示信息,装潢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功能是其他途径无法匹敌的。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包装印品、广告、样本、说明书等会越来越多,这是传统印刷行业的盈利点。

nlc202309091429

2.印刷产业向其他关联产业的延伸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印刷行业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已由传统的印刷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广告设计、制造业(印刷电路板、3D打印)和产品包装等。例如印刷企业向广告文化创意的延伸,要求印刷行业要做的不仅是传统的印刷,还要负责印品的广告创意设计;要求从印刷产品中,既能看出产品的艺术魅力,也能看到广告设计推动企业发展的引导力,例如精美设计的物品包装,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架上呈现出高雅华贵的质感,这会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欲。当前印刷业务模式靠创意和设计接单,从前期的服务到后端的包装业务,真正让客户所希望的设计得到实现,而印企提供全面服务源于市场的需求。所以创意设计已成为印企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融媒体是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印刷产业理应适应和引领这一技术变化和社会需求。

传媒业属于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包含3个主要环节:前端的信息提供、中端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后端的渠道以及经营。而印刷的本质是图文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可视化传播,所以印刷属于媒体技术,而且是世界上发源于中国的最早的传播媒体技术,印刷产业是传媒业的一部分。

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消灭现有的各种媒体,而是在继承每一种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去创造更能符合信息传播规律、更有生命力的新媒体。新媒体由于多方面原因短时间内不可能超越传统媒体多年的积累,更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它只会使传统媒体承担新的角色,未来,二者会呈现合作和互补的关系。目前,印刷媒体已经开始和新媒体合作,这对二者均是有利的。因为信息服务业要想更好地满足广告主的愿望和受众的多层次需求,一是必须要从广告主和受众两方面来思考;二是必须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来源与多渠道的信息服务;三是必须重视内容的采集、产品的设计、传播媒介、终端渠道等科学合理的选择及有效的经营和科学的管理。所以要满足以上要求,任何一种媒体依靠打单一拳将很难取胜,而必须建立起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善于打组合拳。关于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①新媒体和印刷媒体的本质目的相同,只是传播媒介、内涵和方式不同。

印刷的根本目的是信息的传播,且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新媒体也是如此。回顾信息传播发展史,可以发现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每一种新媒介都是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例如作为最古老的“语言”媒介,几乎存在于一切媒介中。文字是语言的视觉表达,书、报、刊是文字的批量生产。电报发送的是电子编码的文字。电话、收音机传递的是语言。电影成为电视的内容。而上述一切东西正在成为因特网的内容。所以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又如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由于物质形态和技术不同,各有优势,各自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需求。像报刊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电视则提供视听多感觉的刺激。所以电子媒体这种“新媒体”并没有取代印刷媒体,两者在竞争中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格局。然而,新媒体却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例如手机使媒介突破了电子媒介对固定线路、设备的限制,更方便交互传播、更自由和开放等。

②印刷媒体与新媒体将共同演变,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全媒体。

虽然现阶段由于受众习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会有一段长期共同演变的过程。但从技术上讲,新媒体更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重需求,传统媒体为了生存,将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逐渐构建全媒体。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介绍全媒体的含义为:“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但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融合,融合的前提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既有的产业边界。因为互联网技术作为全新的、系统的观念、思路、方式和手段的整体,给我们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它打破了原有产业之间的界线,产业之间的融合得以实现。

互联网对印刷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给印刷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转型的先机。当前传统印刷企业纷纷转型,实施“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开辟多元销售渠道,并分别产生赢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印刷媒体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内容为王”,彻底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王”,为用户提供更及时、便捷、互动的精准化信息。

例如合版印刷是传统印刷与信息网络化融合的成功典范。合版印刷又名拼版印刷,就是将不同客户相同纸张、相同克重、相同色数、相同印量的印件组合成一个大版,充分利用印刷机的有效印刷面积,形成批量复制的优势,共同分摊印刷成本,达到节约制版及印刷费用的目的。例如合版印刷一盒双面标准名片报价只有2元左右,而传统专版印刷或数字印刷报价是合版印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当前,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出版等行业的 “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例如“全媒体电视”、“全媒体广播”。典型案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又如在出版行业,2008年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也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又如《新华书目报》,现已采用纸媒、电子报双向出版,是出版发行行业信息交流的大平台,它能为出版发行界提供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定制服务和书业数据分析智囊服务。

由此可见,传媒业应打破固有观念,利用多种媒介的特质来服务信息的生产、复制与传播。多种媒体的融合,是为了内容通过优化的渠道,实现有效传递。

nlc202309091429

③随着全媒体进程的发展,在多种媒体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体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和细分。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媒体形态的分化,例如报纸分化成纸质报纸和数字报纸,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二是媒体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体融合时代,由于媒体生产将更复杂,这会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更为精细,使得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更加专业化,例如当前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等领域明显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向。

综上所述,无论是报纸、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不同信息传播媒体的目的相同,只是传播的媒介、内涵和方式不同而已。并且在向受众传播信息时它们主要是互补关系,并没有天生的排斥关系,虽然它们存在部分替代关系,但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可以相互为友。这种互补关系就决定了不同媒体能够协同共存。总之,印刷媒体与新媒体将共同演变,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全媒体,一起为多彩的世界传播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

4.绿色印刷关系未来印刷产业的生存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印刷是大势所趋,非绿色印刷产业将被淘汰。所谓绿色印刷即印刷品从原材料选择、印品生产、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都应符合环保要求。绿色印刷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绿色印刷材料、绿色图文设计、绿色制版工艺、绿色印刷工艺、绿色印后加工工艺、环保印刷设备、印刷品废弃物回收与再生等。通过绿色印刷的实施,可使印刷材料、加工、应用和消费在内的整个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绿色印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印刷产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5.个性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已经实现并快速发展

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成为可能。个性化按需印刷的图文信息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对象而设计,其内容及格式可不断变化,实现每件印品都具有不同的图文信息,并可通过网络传输、网上下载,即时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没有库存。伴随特种印刷工艺和耗材的发展变化及人们对个性化印刷的认识与意识逐渐成熟,个性化印刷这一新兴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未来印刷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主要在以下领域发展,一是短版书刊。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几年,我国书刊印刷中的短版活将占整个书刊印刷的60%。二是票据印刷。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种票据的可变数据印刷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需求倾向,像电信、邮政、银行、证券、保险、车票、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票据印刷市场潜力非常大。三是在防伪印刷中,许多防伪信息需要用二维条码之类的可变数据方式来实现。四是商业印刷。资料显示,商业印刷在整个印刷业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而短版印刷、个性化印刷及可变数据印刷等在商业印刷中所占比重也正在上升。个性化印刷的产品丰富多彩,例如展览会的样本、名片、菜谱、证书、喜贴、纪念册、钥匙扣、徽章、杯子、碗筷套装、家居饰品、鼠标垫、记事本、T恤等。

综上所述,在数字、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的多元化强烈冲击着印刷媒体市场。印刷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体技术,既面临挑战又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印刷产业作为数字信息技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既要保持、完善原有的产业内涵,又要在向数字化进程迈进的同时不断融合新技术并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4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行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过去五年,我国有超过1000家企业牵头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迅速,RFID产业、智能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2013-2017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界对物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在推出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途的产品和系统,并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三,资本市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参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物联网概念股都逆势上扬,充分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四,国家各相关部委、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出物联网发展计划,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务实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五,国家的ICT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快速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国铁路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 篇5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1.2.1土建设施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京九铁路从北京至深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黄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线全长652k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 km/h(基础设施250 k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 km/h,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m ;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号码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 2 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应用发展大跨度、高强度、新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和长大隧道施工技术,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盘江大桥、清水河特大桥、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乌鞘岭隧道等一大批重大桥梁和隧道工程。

中国铁路营业线路桥梁42,106座,2,459,712延长米,其中全长500 m以上的特大桥462座,全长10,000 m以上的特大桥5座。中国铁路桥梁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强、大跨、深基、新结构等方面的难题,桥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六个能建造主跨超千米大桥的国家。芜湖长江大桥是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结构及斜拉索和桁架组合体系建成的,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铁两用桥,其下层铁路桥全长10,527 m,上层公路桥全长5,681 m。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用“以桥代路”通过多年冻土地区,桥全长11,703.62m,是中国铁路第一长桥。

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总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铁路营业线路隧道6,877座,3,667,000延长米,其中长度10,000 m以上的特长隧道5座,长度3,000 m以上至10,000 m的长隧道106座。兰州至武威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是亚洲第一特长铁路隧道。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充分满足客货列车提速的需要,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除已建成通车的秦沈客运专线外,已开工修建的武广、郑西、石太、京津、合肥--南京、合肥--武汉、温福、福厦、甬台温、广珠和广深港等客运专线设计速度均达到200km/h及以上。即将修建的北京至上海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初期运营时速300 km/h。

1.2.2 通信

已建成覆盖全国铁路的长途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城域网等基础通信网络。

光缆数字传输通道达到10万km,覆盖全国铁路营业线及重要经济区域。采用2.5〜10G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成总长5.2万km的五大光缆环网。

数字程控交换机总量已达1,800多万线,实现与国内各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连互通。

数据网业务端口近30万个,保证铁路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并支持多种增值业务。

已建成包括数字同步网、№.7信令网和电信管理网(TMN)的通信支撑网。

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保证了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及站车安全。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区段、站场通信系统贯通全国铁路,逐步实现数字化。

无线列调系统装备率达到100 %。

GSM-R铁路专用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大秦、青藏和胶济等线投入使用。

已初步建成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PMIS),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和客运联网售票。

大中型客站装备了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2.3 信号

中国铁路信号已形成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新体系。全路电气集中车站5,600多个,装备率已达到90 %以上。计算机联锁有“双机热备”和“三取二”等多种冗余方式,其装备率达到10 % 以上。

提速线路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带外锁闭的大功率转辙机。用于提速道岔的转辙机有S700K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ZDJ9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三相交流电液转辙机。

自动闭塞开通里程25,000km,占总营业里程的1/3,双线区段自动闭塞装备率达到80 %。有微电子交流计数电码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等多种制式投入使用。

全路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了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通用式和兼容型的机车信号广泛使用。ZLSK型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系统、LSK型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和LSK-2000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已在一些区段投入使用。

由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调度集中与调度监督系统的装备率已达到20 %,已初步建成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中国铁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采用信号、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以运输为中心,车、机、工、电、辆等调度一体化的综合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目的。在铁道部和铁路局调度中心,建立大屏幕组合显示墙,提供运输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视有关情况报告。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编组站已全部实现驼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全路49个大型编组站,目前已有32个实现了驼峰自动化,装备率已达到65 %。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上下行编组场设有自动化驼峰的郑州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路编组站。

1.2.4 电气化铁路

196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电气化铁路已走过45年的历史。由于电力牵引具有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运行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机车结构相对简单因而运行可靠,改善劳动条件,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电气化铁路在中国发展很快。四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建成了数十条电气化铁路,累计营业里程达到21,604 km,占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8..2 %。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采用25 kv(工频)单相交流制,有直接供电方式(TR方式)、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和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DT方式)等四种供电方式供选用。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常用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常用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

全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普遍采用具有遥控、遥信、遥测功能的微机化电力监控系统(SCADA)。近年来,在一些新建和改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中已推广采用综合自动化的电力监控系统。

“高速接触网性能预测模拟系统”、“接触网四个一次到位”等先进的牵引供电设计、施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1.2.5 机车车辆

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17,473台。其中蒸汽机车不足100台(逐步淘汰),占0.5 %;内燃机车约12,200台,占69.5 %;电力机车约5,200台,占30 %。

全路铁路客车拥有量约42,000辆。其中空调客车约21,000余辆,软卧车约2,800余辆,硬卧车约13,000余辆,软座车约800辆,硬座车约18,000余辆。每万名旅客拥有客车0.42辆,座卧车0.35辆。座卧车座位约230余万个,座卧车卧铺约91余万个。

全路铁路货车拥有量约549,000辆。其中60t及以上货车约450,000余辆,专用货车约85,000余辆(其中集装箱车约11,000辆)。每万t货运量拥有货车3.0辆。

机车乘务制度广泛采用长交路和轮乘制。推广采用专业化和集中修的机车车辆检修体制。

机车检修工艺推广应用多层作业平台。广泛应用机车检测装置、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检测设备、机车状态检测设备、转向架检修升降翻转设备、管道风力输砂设备和段内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设备。

机务段办公、统计、物资管理、运转、整备、检修管理等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与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网。

正在逐步建成布点合理、纵横交错、点线配套、覆盖全路的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简称“5T”系统)。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系统(TFDS)

--车辆轮对故障、尺寸动态检测系统(TWDS)

1.3 地铁与轻轨

中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长春、武汉、重庆、深圳、南京等大城市还建有地下铁道和轻轨,共有18条线路总长已达到436 km。

2.2.1 提速改造历程

提速前,中国铁路各种普通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 km/h,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不超过60 km/h,旅行速度不超过50 km/h,运输质量和运行速度的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1994年12月,建成开通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为中国铁路提速至160 km/h开创了先河,并为后来既有繁忙干线的提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关于分步骤立即开始在繁忙干线上提高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到140~160 km/h,货物列车也相应提高速度的决定。从此,中国铁路先后实现了五次大面积的提速。

1997年4月1日起,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提速,开行9对快速旅客列车。在1,398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58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52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开行快速旅客列车增加到39对。在6,449 km线路上开行中国铁路提速改造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3,522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陇海、兰新、京

九、浙赣等繁忙干线,北京至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行了特快旅客列车或快速旅客列车。共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49对,“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39对,开始了全路全面提速。在9,581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6,45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繁忙干线。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98对,实现了全路全面提速。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3,166 km,其中有9,779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达到118对,开行“Z”字头跨局一站直达(途中不进行技术作业)特快旅客列车19对。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 km,其中有8,800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700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6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将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开行200 km/h动车组,以及120 km/h、载重5000 t货运重载列车。目前正在抓紧提速基础工程改造和机车车辆准备工作,以及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2.2提速改造相关工程

2.2.1 线路平纵断面改造

包括最小曲线半径、园曲线超高、缓和曲线线型、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双线区间正线线间距、站台安全退避距离和限制坡度等的改造与调整。需要根据线路平纵断面实际情况确定提速列车的速度目标值。

2.2.2 轨道结构改造

包括钢轨、轨枕、钢轨扣件、道岔的更换以及道床面碴厚度、垫碴厚度、道床肩宽改造等。

2.2.3 桥梁改造

包括混凝土梁、钢梁、支座、墩台和基础加固改造等。

2.2.4 机车车辆改型

包括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客车、货车改型及其制动系统和转向架改造等。

2.2.5 牵引供电系统改造

包括改善供电方案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增容、接触网改造、完善检修设备等。

2.2.6 信号设备改造

包括自动闭塞、机车信号和列车安全防护系统以及道口信号设备改造,改用外锁闭装置及大功率转辙机,完善信号标志和信号维修检测设备等。

2.3 提速改造取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的五次大提速,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铁路既有资源,因地制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通过列车提速,加快了旅客列车的周转速度,缩短了周转时间,在完成相同旅客运量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降低,提高了乘务人员和运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在总体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中长距离上组织开行“夕发朝至”和 “朝发夕归”旅客列车,在旅游热线上组织开行快速假日列车、旅游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铁路前两次提速只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由于列车提速,旅客途中付出的精力和体力减少,旅行时间得到了节省,乘客一般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方面的调整而直接可以投入工作,节省的旅行时间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速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特别是来自于航空和公路的转移客流。铁路是一种运输消耗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这部分客流改乘提速列车后,旅客运输成本得到了降低,从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单位运输成本降低。

铁路提速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际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城际间客流量迅速增加。提速列车成了城际间旅客运输的主力军,铁路以提速为龙头,大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3.1 整体能力

中国铁路已形成时速120km/h、160km/h、200km/h及以上多种体系铁路建设的综合能力,从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到施工安装、运营管理,已系统配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可修建新线铁路3,000 〜 4,0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1,500 〜 2,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2,000 〜 3,000 km。

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 ~ 4年就可建成一条 20 km 的地铁和轻轨线路。

时速120 km/h及以下铁路机电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 %左右。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以上。

除国内工程外,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坦桑尼亚、赞比亚、朝鲜、伊朗、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土耳其、委内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铁路工程,中国铁路机电设备和器材远销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2 工程勘察设计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共有30余家。其中实力雄厚的特大型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有铁道第一至第五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在国内铁路专项工程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勘察设计单位主要有5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铁路大桥、设计施工和生产制造能力

特大桥的勘察设计。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专门承担各种铁路工厂的勘察设计。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专门承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系统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是全路通信信号制式标准化和标准设计归口单位。

全国铁路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约25,000人,工程技术人员17,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

全国铁路各勘察设计院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图文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勘察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光电测距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岩土实验技术以及无线电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勘察设计手段。

3.3 施工企业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共有30余家,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 〜 10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大桥、特大桥工程;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 13 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大型地下工程;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各种铁路工厂建筑安装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工程。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1 〜 25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通信信号上海、天津、济南、北京工程公司,均是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安装企业,专门承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工程。

全国铁路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约530,000人,工程技术人员约180,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00余人。装备施工机械设备共计约80,000台(套),施工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以上。

3.4 铁路工业 3.4.1机车车辆工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生产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掌握了时速160 km/h机车车辆成套 14 技术,具备了年产电力机车900台、内燃机车1,000台、客车和动车组3,200辆、城市轨道车辆2,000辆、货车42,000辆的制造能力。

中国自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原之星”号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和“奥星”号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实现了铁路牵引动力由交直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型。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华之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构造速度270 km/h,试验运行速度最高达到321.5 km/h。DF11G、SS7E、SS9型等提速机车和25T型提速客车在提速改造中投入使用。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2005年,第一批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项目转入国产化设计联络并开始生产。

具备生产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的制造能力,货运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最大功率达到6,400kw。有包括空调客车、双层客车等15种车型、70个车种的各型客车,以及包括单元重载敞车、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机械保温车和集装箱专用车等50种货车的客货车新产品投入使用。

中国铁路有一大批机、客、货车制造骨干企业,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从业人员20余万人。

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要制造东风系列内燃机车、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

唐山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和起重机。

北京二七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制造干线电力机车。

隶属于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内燃机车、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资阳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和铁路货车。南京浦镇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株洲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眉山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北京二七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

机车车辆国产化率动车组达到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达到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达到85%以上。

3.4.2 通信信号制造业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各工厂企业,包括10家国内定点生产通信、信号、电力器材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和10 余家技术领先的中外合资企业。另外还有10余家不属于该集团公司的地区性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共计约15,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00余人。

中国铁路自主开发百余项通信、信号、驼峰、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集成先进技术和WG--21A、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地铁--列车通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生产了百余种先进的通信信号产品和设备。

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主要有:

沈阳铁路信号工厂 – 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继电器、铁路车站和区间成套控制器材、机车速度信号控制器材、铁路道旁器材、铁路雷电防护器材、通信设备监测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器材等。

北京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设备、数字通用式机车信号和主体化机车信号设备等。

天津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电动转辙机、通信信号电源屏和驼峰车辆减速器等。

西安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型电动转辙机、信号继电器、控制台、轨道电路器材、计轴装置、地铁信号器材、驼峰和区间信号器材等。

上海铁路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有线传输设备、GSM-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铁路列车无线调度系统、站场调车无线通信系统、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通用式机车信号、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集群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等。

北京二七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数字通信系统、铁路调度系统、程控区段设备、会议电话设备、列车及车站广播、列车无线调度系统、中间配线机柜设备、程控配线架系列、通信电源及各类配套电源等设备。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光缆、铁路用长途对称通信电缆、漏泄同轴电缆和射频电缆等系列电缆产品。

天水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通信电缆、光缆、辐照交联电力电缆、架空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耐火电缆,以及各种铜、铝绞线,电线等电线电缆产品。

3.4.3 钢轨与道岔制造业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钢轨的主要厂家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三家,此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也生产一定数量的钢轨。钢轨年总产量可达到150万t。钢轨产品出口朝鲜、泰国、伊朗、巴基斯坦、博茨瓦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道岔的厂家有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上述生产厂家均可生产UIC标准系列钢轨和道岔产品。4.4.1 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中国于2004年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000km,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要求2020年前建设客运专线12,000 km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200 km/h及以上。将修建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和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四纵”客运专线,修建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和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修建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主要城镇的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规划要求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修建新线约16,000 km。新建中吉乌、中老、中缅和改建中越国际铁路通道。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新建兰州~重庆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规划要求提升既有能力,既有线增建二线13,000 km,既有线电气化16,000 km。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优先考虑大秦、北同蒲、石太线扩能和黄骅~大家洼铁路建设,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

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以北京、上海、19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规划要求推进技术创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为重点,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 km/h以上的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充分整合国内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科研攻关等措施尽快实现国产化。重载货运机车、车辆系统引进关键技术,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适应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的要求,提高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要与铁路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和运输效益。

4.2 中国铁路“十一五”规划

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蓝图,并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铁路将要实现六大目标。

发达铁路网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新线19,800 km,其中,客运专线9,8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 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5,000 km,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十一五”期间,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网络和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初步建成,东部铁路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时速200 km/h及以上动车组实现国产化,提速客车比“十五”末增长7倍以上。

运输效率和经营效益跃上新台阶。2010年,铁路客运量预计达到15亿人,货运量预计达到35亿吨,与2005年相比两项指标都增长30%。

运输服务质量达到新的水平。铁路将加快新客站建设和既有客站改造,改善旅客乘车环境。

铁路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大的突破,形成铁路建设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新格局,铁路建设资金中路外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大的改善。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沿线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6

姓名:杨强

班级:08会二

学号:0840104135 摘 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行业日益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但快递行业的弊病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本文在对我国快递行业

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快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快递 弊病 未来

对于快递的含义,新《邮政法》认为是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的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寄递活动。快递业一般承运的是体积较小的物品,速度相对较快。快递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于1979年。目前,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的快递业发展相对成熟,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契机,中国的快递行业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1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快递物流企业规模与数量 由于我国快递的准入门槛很低,市面上见到的快递企业零零散散的很多,但是这些企业当中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一些大型国有的快递企业和少部分的民营快递企业。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中国邮政速递、民航快递、中铁快运、中外运等,但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还是中国邮政速递,它也是我国快递市场最大的运营商和领导者。中国邮政速递公司拥有员工2万多人,EMS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EMS具有高效发达的邮件处理中心,全国共有20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000平方米、20,000余平方米和37,000平方米。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深圳顺丰、上海申通、北京宅急送和天津大田等。以深圳顺丰为例,目前深圳顺丰在全国已建有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以及20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31个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暂未开通)近200个大中城市及9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1993年,深圳顺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营业网点,目前营业网点覆盖了18个行政区中的17个(离岛区暂未开通);

2007年,深圳顺丰在台湾设立营业网点,覆盖了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2010年,深圳顺丰先后在韩国和新加坡开通了收派服务,覆盖韩国和新加坡(除裕廊岛、乌敏岛外)的全部区域。

1.2我国快递企业存在的弊病以及外界的压力 在国内快递市场上,除了几家国有快递企业和少数大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外,其他的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所以导致我国的快递市场异常混乱。比如说:有的快递企业内部时常有偷件、扣件的行为;在送件的时候不让客户拆包检查;运送途中也经常出现快件的损坏等。而且,由于小型企业过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经常采用低价竞争。这些小型企业管理技术水平极差,服务质量极差,经常出现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让客户失去了对快递企业的信心。可见,这些都是由于服务意识薄弱所造成的。根据快件特点,应该在快件的运送途中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能把这些监控的情况通过查询功能直接反馈给客户,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长远来说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目前,只有一部分的快递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实时跟踪查询,相当多数量的快递物流企业都没有查询功能,或者说跟踪查询功能只是个摆设,并未做到实时更新,这就暴露了快递企业对服务的不够重视。而且我国的快递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差,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巨大的雪灾侵袭,我国很多快递企业的递送系统几乎瘫痪,快件大幅延期甚

至大量堆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快递企业普遍应变能力很差,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种突发状况,这也是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迅速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相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一个合法的依据,导致快递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纠纷不断,无法顺利有效地解决。

除此以外,由于国际燃油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快递企业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我国快递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环境。而且,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国际上也有许多知名的快递企业纷纷进入到我国市场,比如说:UPS、FEDEX、DHL、TNT等。这些国外的快递企业在资源以及经验上都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具有优势,就拿联邦快递来说,它为全球超过235个国家及地区提供便捷、可靠的快递服务。它的员工数量也达到了30万人,它每天能够运送包裹700多万件,并且拥有677架飞机这么庞大的资源。

2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的未来

2.1加快体制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快递行业的准入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问题,管理体制极不完善,甚至于只要“有几个员工,有几台自行车”就可以开办一个快递企业,长远来看,会大大阻碍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邮政局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改《邮政法》,并且在2008年7月12日出台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针对快递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定和约束,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我国快递业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来加强快递企业内以及快递企业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沟通。另外,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快递行业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种战略规划来促进快递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加强现代快递行

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重要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分拣配送中心等,这些都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快递行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2强化服务意识

快递业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客户,那么就要用“顾客就是上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永远要以“顾客为先”。我国部分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需求”,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和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通过从提供“传统的服务”到提供“全天候、次晨达、时限承诺”等质优价廉的“新型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另外,在快递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顾客对快递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吸引顾客,抓住客户,就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发新型的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递市场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2.3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过去一些快递企业只从成本来考虑,导致从事快递的人员鱼龙混杂,素质达不到,所以经常出现内部盗件、扣件的行为。随着快递行业内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就迫切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未来快递行业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发展中创建队伍,在探索中开发技术,不断向前进步,以寻求快递行业的长远发展。2.4加强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现在的快递行业更以效率取胜,要提高效率,提高快递企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快递企业快速的获取快递业务中的动态信息,帮助快递企业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从而动态的、及时对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信息化的建设,还能准确的掌握客户的信息与需求,能为与客户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信息化的建设还能对快递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快递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2.5由“竞争”走向“合作”

快递企业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应该在行业内的企业间寻求合作。“合作”就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而且快递企业间应该探寻一些灵活的合作方式,由“竞争”走向“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篇7

1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中药科研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从美国的制药科研数据上可以看出, 美国在21 世纪初期研发出一个新兴药品需要8.02 亿美元, 在药品的投入上占整个医药体系的15%以上。而目前相比之下, 我国医药资金投入不足5%, 相差甚远。此外, 在美国进行药品研发的周期上, 往往一个新型药品的研发时间在10 多年, 而我国国内的医药科研组织或机构研究新型药品往往在5~6 年间就可以问世, 这样的时间内, 很多人都认为时间过于漫长。单纯从风险方面来看, 美国在筛选化合物时往往是要筛选1 万个以上, 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二, 这说明在筛选化合物方面, 美国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时, 1 万个化合物中只有1 到2 个可以被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监督局批准为药物。

1.2 医药企业规模和产业规模较小, 医药仿改制品种泛滥

我国中药目前已经发展到了35 大类和43 种制剂类型, 可以生产中成药4 000 多种, 总产量在50 万t左右。2005 年7 月, 我国的中药企业已经发展到1 200 多家, 其中80%以上的中药企业是经过GMP认证的。但是, 在这些制药企业中, 很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 各自为战, 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 这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在很多小企业利用了新型的药物进行开发和研究过程中, 其收入也是比较低的, 这就导致小规模的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时具有较高的附加属性, 其新制剂的开发利用也明显落后于整体市场的步伐。因此, 作为小规模的医药企业, 为了生存就必须选择“捷径”。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型药品在条件的批复上, 如果是符合安全标准的, 那么在此标准内就有可能获得批准;如果没有优势和特点, 那么审批的考核范围就已经突破。在每年的新型准入药品上市后, 很多仿制或改制的药品都占有很高的比例, 而且这些“新”的药品还在不断地持续增加。从去年国家药监局中得到的信息可知, 在药监局申报的仿制药品品种和改制药品品种的种类高达3 000 多个, 而且中药的申报数量已经超过西药。在几百家企业中都竞相申报药物和制剂, 最终对医药市场是一个较大扰乱。

1.3 缺乏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 我国很多中药企业无论从研发机构还是科研机构来说, 对于医药用品都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甚至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或医药科研人员在医药新品发明问世后, 并没有在我国注册专利, 反而让很多外国医药商人抢先注册了国际专利。如青蒿素、六神丸、牛黄救心丸等, 使“洋中药”等大肆入侵, 这种品牌入侵, 给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为我国医药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2 我国中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对策

2.1 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色

我国中医药文化应与社会进行紧密结合, 形成具有我国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 西方的医药学发展的科学方法, 相比之下在使用原来的理论研究天然药和传统药都不是很成功, 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基因的各种组合来进行药品科技研究的, 而很多药品在不同人的体质内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点对于中医来说却是具有个性化和动态的特点。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的, 就是中药复方制剂。这种中药调理的是人体的机体平衡和整体生理状态, 而并不是简单的抄袭。我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医药产业优势, 将历史文化和经验转变为我们的长处, 并突出和保持这种特色。

2.2 制定严格的中医药产业标准和文化

中医药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生产规范, 应包含中医药药材的整体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在进行市场销售时, 要严格根据中医药学术术语的标准和规则进行诠释, 利用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规范进行产业化管理, 并要通过国家药监局和中医药管理机构的审批。因此, 应严格制定中医药产业标准,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严格的标准下表达出中医药科学的严格标准和内涵。因为只有这样标准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将产品开发得更加稳定和可靠。

2.3 积极改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标准, 满足当代市场需求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这两千多年的中医药产业历史文化中, 我国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和医疗市场在整个医疗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1%。因此, 提高和改善中医药的医疗服务和产业化水平是当今我国中医药产业市场需要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医疗技术已经不是只靠感官的时代了。作为一门高专技术学科, 应在医药领域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 应在基础上保证使用规律, 进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中医药产业市场的发展标准, 进而满足市场需求。

3 结语

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要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应突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特色和特殊的保健康复作用, 因为其推广模式和价值在模式上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但是, 从中医药的角度上来看, 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尚没有中医药的席位。因此, 作为我国中医药产业方面的工作者, 应不断提高自己, 进行产业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宇, 陈焕亮.论我国中药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04) :95.

[2]刘维军, 王继斌.我国中药产品2005-2012年出口结构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3, (04) :129.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8

关键词:宿迁;葡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326.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50-02

收稿日期:2014-08-1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4035]。

作者简介:王壮伟(197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浆果类果树资源收集评价及栽培育种研究。Tel:(025)84390219;E-mail:wzhuangzhuang@163.com。

通信作者:朱方林,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054;E-mail:zfl4391@163.com。宿迁市葡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历经几个发展阶段,目前葡萄产业已是宿迁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葡萄产业优势,推进区域性规模发展,本研究对宿迁市葡萄生产的地理气候特点、生产技术特点、经营模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宿迁市发展葡萄的现状和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方向和趋势加以探讨,探寻发展葡萄的优势和机遇,促进宿迁市葡萄生产的高效稳步发展。

1宿迁市葡萄产业的区域特点及发展历史

1.1宿迁葡萄生产的气候特点

宿迁市位于我国葡萄十大产区之一黄河故道产区的南部,在葡萄栽培上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1-2]。宿迁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日照时数2 271 h,无霜期较长,全年作物生长期310.5 d,年均降水量892.3 mm。宿迁气候条件适宜葡萄生产,尤其是热量资源有充分的保证,各类成熟期的品种在本地区皆能成熟,且植株无需埋土防寒,可以露地越冬;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如7—8月葡萄浆果成熟期降水量大、气温高,不利于浆果糖分积累,影响品质;新梢生长旺盛,夏季管理用工较多;果实易腐烂,病害较多等。

1.2宿迁葡萄生产的区位优势

宿迁是传统农业大市,耕地面积43.1万hm2,是优质农副产品产区,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供给量位于江苏省前列。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葡萄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导产业,具有政策扶持优势。宿迁市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属于长三角经济圈(带)、东陇海产业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区域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葡萄产业具有经济投资及消费市场优势。洪泽湖、骆马湖依偎在宿迁南北两端,京杭大运河纵贯宿迁南北,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葡萄销售具有良好的地理交通优势。

1.3宿迁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

宿迁葡萄的栽培,最早见于1901年的《宿迁县志》,洋北半壁店一带多处连片棚架栽培古老优良酿造葡萄品种小黑葡萄宿晓红。1958年国家提出“在黄河故道地区开发新果区,以加强对黄河故道的开发与建设”的精神,宿迁因此受益,发展葡萄生产,投资建立葡萄酒厂,宿晓红葡萄酿造的 “马陵山”牌红葡萄酒声名远播[3],宿迁葡萄酒厂跻身为全国葡萄酒业三大巨头之一。葡萄生产迅速发展,宿晓红葡萄种植高峰曾一度达到667 hm2。20世纪80年代末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葡萄酒市场滑坡,引起葡萄大面积砍伐,宿迁葡萄生产由繁荣走向衰落;90年代后,随着江苏省鲜食葡萄品种的引入及南方葡萄栽培技术的发展,宿迁鲜食葡萄产业渐渐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加强了对黄河故道区域的二次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把黄河故道建成江苏省横贯东西的特色农业走廊。在这一形势下,宿迁市确立了创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葡萄具有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首选项目,各地高标准、大规模的葡萄生产基地陆续建成,葡萄产业再次蓬勃发展,成为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2宿迁葡萄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2.1宿迁葡萄的发展规模与分布区域

近年来,宿迁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以“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以培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为目标,利用现代工业化积累的财力支持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经营。在该政策引导及农业发展趋势下,宿迁市葡萄产业发展迅猛,现代化、规模化种植基地陆续建成,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 890.3 hm2,年产量16 014 t,其中沭阳县151.7 hm2、泗阳县120 hm2、泗洪县376.7 hm2、宿城区89 hm2、宿豫区153 hm2。

2.2宿迁葡萄产业经营模式

2.2.1注重规模发展和合作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的葡萄栽培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为顺应我国农业发展趋势,近年来宿迁葡萄产业重视合作经营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一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进行葡萄现代园建设,规模大,整体设计配套建设,以标准化集约化模式组织生产销售,如虞美人高效农业示范园、大禾庄园、秀农果园都建有20 hm2以上的设施钢架大棚。二是已有的小规模葡萄生产种植户,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共享市场信息,统一包装销售,整体营销,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现宿迁市除农业合作社、果蔬合作社,仅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就有14个。三是地方龙头企业建立 “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跟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如沭阳县虞美人高效农业示范园、泗阳县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泗洪县绿康葡萄科技园等,都很好地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增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nlc202309031856

2.2.2经营定位多样化宿迁葡萄生产根据地理位置、销售市场、原有基础等条件呈现多种经营模式。宿迁有项王故里、乾隆行宫、骆马湖旅游度假区、中运河风光带等多处旅游景区,依傍旅游景区和城郊处,利用旅游景点优势,多建设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以宿城区、宿豫区居多,既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又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泗洪县、泗阳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多发展大面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经营,批发远销为主。沭阳县是传统的园林园艺苗木基地,除了有葡萄产业园之外,还有众多农业公司从事葡萄苗木的生产销售。宿迁是中国酒都,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地,目前宿迁市仍有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厂近10家在酿造葡萄酒。

2.2.3加强品牌创建,宣传营销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加剧,葡萄生产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合作经营、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注册果品品牌,规范化包装与统一销售,并通过提优果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改进整个葡萄园区栽培水平和果品质量,打造一个优质的葡萄品牌,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促销,打响品牌知名度,如“虞美人”“荟仙”“金禾”“秀农”等,已显露出品牌营销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价值。

2.3宿迁葡萄生产技术特点

2.3.1品种丰富,搭配合理近年来,随着葡萄产业的迅猛发展,宿迁引进试种、推广发展了国内外一批新品种,并注重熟期搭配、颜色搭配、风味搭配,目前宿迁市葡萄的栽培品种有早熟品种夏黑、矢富罗莎、维多利亚等,中熟品种巨玫瑰、阳光玫瑰、红地球、金手指等,晚熟品种白罗莎里奥、魏可、醉金香、美人指等。

2.3.2设施栽培比例上升,效益提高宿迁葡萄栽培已从露地栽培向规模化大棚避雨栽培发展,尤其抗病性差的欧亚种品种基本都采用了避雨栽培模式。以避雨为主的大棚覆盖栽培对于克服南方因高温多湿而对葡萄生长具有的不良影响、提高葡萄品质、减轻葡萄病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5],提档升级,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最终目标,实现了增收 9 万元/hm2 以上,高产棚产值超过30万元/hm2。另外,为了提早成熟,延长供应期,争取早期市场高效,日光温室(大棚)促成栽培模式在宿迁也有所发展。

2.3.3优质安全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应用宿迁葡萄果品生产已由数量时代转向质量时代,各葡萄产区重视产学研合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著名农业科研院校长年提供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宿迁葡萄生产由早期的以密植求产量的阶段发展到以稀植求品质的阶段;葡萄架式由篱壁式向高、宽、垂和平棚架方向发展;发展了高畦并配合良好排灌系统的栽培方式;开始注重安全病虫害防控技术,注重绿色、环保、卫生理念,实现葡萄外观美、味道纯、无毒害、无污染;开始注重增施有机肥、适当控制负载量、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一些新型栽培技术如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根域限制栽培技术、促成和延后栽培技术等也在宿迁市开始试验应用。

3宿迁葡萄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1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安全,走质量效益型

宿迁葡萄生产栽培面积已成规模,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但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刚刚起步,生产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严格,且绿色果品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级别及优质果品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农产品在数量上的短缺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果品市场的竞争就是果品质量的竞争[6],且宿迁位于高档水果消费的几大经济圈,优质果、精品果将是市场主流。今后应以科技为支撑,以名优为重点,建设生产标准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整体现代化的葡萄基地,选用优良品种,培育优质葡萄,提升产品品味,实现葡萄产品“优质、绿色、健康”。同时,注重葡萄园区的生态化,保护土壤结构、增进微生物群落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注重葡萄生产的可持续化生产,实现传统种植业向生态型、标准型和现代精优型转变,走质量效益型方向,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3.2建立品牌战略体系,培育名牌产品

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经营比一般农产品在售价和销量上具有明显优势[7]。宿迁葡萄生产者们虽已意识到品牌销售的必要性,已陆续有果品注册商标,打入市场,但整体影响力还有差距,还没有国内国际范围内具有优势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一个优质品牌需要科技、种植、销售等葡萄生产各环节的联合打造,今后应聚集种植户、科研单位、销售经纪人等葡萄产业链条的各主体节点优势,产生葡萄产业化效应,增强葡萄产业链的竞争力;制定葡萄标准化生产规程,严把质量关,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制定葡萄等级规格标准,分级装箱,规范包装;加强品牌宣传,扩展销售市场,提高品牌优势和市场价值。

3.3发展协会和龙头企业,发挥组织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宿迁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在栽培技术交流、购销信息互通等方面已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其实力同国外的企业协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未有效地担当起推进水果产业发展的重任。宿迁葡萄产业发展急需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协会等产业化龙头,促使其在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方面,加强和完善服务,发挥其在水果产

业化经营中的作用,维护果农利益,帮助果农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果品质量监督职责,稳定产业化经营,让果农能够借助龙头企业、农民合作协会的资金、信息和营销网络等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加强内部管理,进行水果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3.4抓住机遇,发展葡萄酒产业

随着我国葡萄酒消费的逐年增长,葡萄酒行业快速发展[8-10]。宿迁市拥有悠久的葡萄酒发展历史,但产区葡萄酒产销量、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均无法与昌黎、烟台等葡萄酒发达的产区相比。利用宿迁葡萄产区的原料优势、酿造技术基础,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抓住机会,恢复发展葡萄酒产业也可以是未来宿迁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1]马跃. 黄河故道葡萄生产基地的气象区划研究[J]. 葡萄栽培与酿酒,1992(4):4-5.

[2]邵飞,黄树德. 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栽培气候条件分析[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9(4):52-56.

[3]杨贤良. 黄河故道地区古老优良酿造葡萄品种:“宿晓红”的开发和利用[J]. 葡萄栽培与酿酒,1990(3):31-33.

[4]于舒怡,刘长远,梁春浩,等.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44(6):754-760.

[5]李超. 葡萄避雨栽培的方式、优点和成效[J]. 现代园艺,2013(12):31.

[6]冯建英. 我国葡萄产业贸易基本形势[J]. 西北园艺,2011(2) 44-46.

[7]杨鹏,王伟,梁丽琰. 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及价值浅析[J]. 农业与技术,2014,34(1):222.

[8]沈忠勋. 国家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国酒,2014(2):60-65.

[9]金颖琦. 我国葡萄酒进口现状及对产业的影响[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6):13-15.

[10]李华.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专家论坛成果发布[J]. 酒世界,2012(4):58.王浩伟,蒋高中,章琼,等. 我国渔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52-454.

上一篇: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下一篇:四5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