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2024-05-06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通用9篇)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大力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培育和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研问题的优秀科研创新群体,参照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章 评选范围及数量

第二条 依托我校院级及以上校内科研机构建设的科研创新团队方可申报。

第三条 每年评选10个左右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第三章评选条件

第四条 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江苏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或对地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第五条 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第六条 创新团队在本年度内应承担有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第七条 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或鲜明特色,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八条 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

第四章评选程序

第九条 参选团队由依托科研机构根据评奖条件负责推荐,填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推荐表》,并提供相关的科研工作总结和科研成果材料。

第十条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初审,初审通过后依据2008年实施的岗位考核“科研考核积分指标体系”和“科研核心指标积分体系”对参选团队进行科研积分。

第十一条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组织专家组评议、评分,具体评分细则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专家组评议、评分结果报请主管校领导审批, 并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给予奖励,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

第五章 罚 则

第十三条 在评审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若报送的成果及有关材料不实,一经查实将立即取消其参评资格,若虚报的成果已被评奖,则撤销其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2

摘要:7月3日, 由天津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段峰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 在校园内展示他们最新研发的脑电信号汽车控制系统。

7月3日, 由天津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段峰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 在校园内展示他们最新研发的脑电信号汽车控制系统。在一辆装载着GPS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车载电子控制单元等装置的汽车中, 科研人员头戴装有14个感应器的特制头罩, 捕捉人脑运作时产生的脑电信号, 反馈给计算机处理系统, 使汽车能够准确执行开关车门、调节后视镜等操作。据介绍, 这一科研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脑电信号与汽车控制系统的“联通”, 让“脑动汽车”不再遥远。图为一名参与研发的学生在展示装有脑电信号感应器的特制头罩。

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篇3

一、团队与大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是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现在,“团队是指才能互补,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同时乐于为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一般来说,高效的团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其团队成员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今,团队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在加强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同时, 引入了团队概念,开始关注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学的科研团队应具备如下四个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目标。大学科研团队的组建一般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础领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国家攻关项目,像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一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且,团队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团队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成方式。大学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其团队成员可以采取灵活的组成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来组合。其团队成员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到企业、公司聘请有关的专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圆满地完成科研项目。而且,在项目结束以后,团队可以自由地解体或者重新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优良的团队精神。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由多学科方向、多类型人员组成,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行,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应鼓励团队成员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以此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团队的目标。

(四)制定明确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设施。同企业一样,大学科研团队良好的运作依赖于有效的制度支撑,否则就会无章可循。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提供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二、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圣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应是团队行为,如果在大学的学科中,没能建成相应的科研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团结本学科教师和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没有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难以实现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这都不是哪一个教师能胜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单独从事研究的学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团队方式,其研究也会更深入,研究成果也会更丰富,比“单兵作战”更具优越性。

而且,大学的团队合作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信息和组织信息共享,营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团队成员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因此,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深层次地、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学

术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设大学科研团队

大学团队的组建根据其构造和性质的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谓“自发型”,是指当某个学科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前提下,该学科的教师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利益型”,指当学科中的某个教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该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或实现其他的各种利益,会主动向这个“带头人”靠拢,形成团队,进行该项目的科学研究,这种团队一般来说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自动终止。当前我国高校大都比较重视科研,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经济利益,都以科研为导向,因此,“利益型”的团队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模式是“被迫型”,指学校为了整合教师的合力,运用行政力量将不同或同一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科研团队有效而良好地运行?就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

在第一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团队非常稳定,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运行时主要是注意对其新进团队成员的培养。团队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新成员融入团队,而新的团队成员也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加快融入团队的步伐,新老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增进团队力量,保持团队稳步向前发展。

在第二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因为其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为貌合神离。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在资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这样的科研团队的良好运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组织建制,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这种模式的团队组建中,各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将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三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团队是由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硬性形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相对缺乏沟通和了解,增强其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团队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能够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其次,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再次,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最后,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无论根据哪种模式组建的大学科研团队,为了保持其运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须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应确保大学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一定量化的资源,并掌握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评职、津贴发放、奖励等各种利益调节中鼓励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体成长,业务提升,以及增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贡献的差别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作用,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需要。只有明确大学团队的概念,深刻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了解大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运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 著.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李小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绍莉,田静.大学加强学术团队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4

史怀平,胡沈荣,郭超,陈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其中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陈述了高校科研平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成效以及高校科技平台的自身管理,表明了高校科研平台在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性,以期为营造高校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5

中山科发„2016‟28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中委„2010‟7号),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珠江人才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创新创业科研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引进工作,审定引进名单,研究解决引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协调团队引进的实施工作。

市科学技术局具体负责团队引进公告发布、受理评审、公示签约、监管和验收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审核专项资金安排计划,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监督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各镇区负责辖区内团队引进的组织推荐、日常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

第三条 团队引进资助经费从“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

2第九条 申报推荐。市科学技术局拟定团队引进申报公告并在中山科技信息网发布,明确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填写申报资料,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推荐后提交市科学技术局。

第十条 受理评审。团队申报采取统一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一般每年组织一次,分为形式审查、专业评审和综合评审等三个环节。

(一)形式审查

市科学技术局负责或委托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团队申报资格、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等进行审核。

(二)专业评审

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团队的专业领域,组织技术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资料进行专业评审,重点评价申报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研发水平、团队项目先进性、可行性和产业化能力。各组别专家应不少于5名(单数)。专业评审获专家过半数通过的申报团队可进入综合评审。

(三)综合评审

1.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委组织部组织技术、财务专家(单数,不少于7人)对通过专业评审的申报团队进行综合评审。

2.综合评审采取实地考察、会议评审等方式,重点评估用人单位的配套能力、经营状况和申报团队的建设基础和产业化条件等。评审专家独立打分并提出书面评审意见,确定拟推荐名单和团队层次。

第十一条 专家抽取。评审专家从省、市专家库随机抽取产生。技术专家须具备正高级职称。

第十二条 团队层次。根据团队整体创新水平、项目先进性和产业化水平等综合因素分为A、B、C三类:

(一)A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成员的行业影响力大;项目的创新性强、自主知识产权程度高、产业化基础好。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70%以上。

(二)B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成员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项目的创新性较强、自主知识产权程度较高,产业化基础较好。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50%以上。

(三)C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主要成员具备一定的行业影响力;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清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产业化基础。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50%以上。

第十三条 优先支持:

(一)团队带头人全职在岗或所有成员全职在岗。

(二)排名前三的成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成员;

6第二十一条 经费使用。团队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所适用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严格根据经费预算和合同规定支出范围使用专项资金。资助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购臵、改善科研条件和个人补助等,不得用于其他无关的开支,确保经费使用效益,并接受科技、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财政经费具体可支出科目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外部协作费、单位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方面,并符合以下要求:①外部协作费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10%;②单位管理费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2%;③其他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2%。人员费、劳务费具体使用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自筹资金配套保障。我市对团队项目的财政资助遵循“用人单位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资助为辅”的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具备良好的项目自筹资金配套能力,且当项目申请资助额度未获足额批准时,缺口部分由用人单位配套补足。

第五章 团队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报告。合同期内团队须主动提交书面执行报告,对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以及人员到岗情况等进行自评总结,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报市科学技术局。

第二十四条 日常管理。市科学技术局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团队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等。

第二十五条 项目变更。经评审入选后,团队带头人、成员和用人单位以及研究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团队带头人发生变更时,资助计划自动终止。团队个别核心成员或部分项目研发内容目标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的,须报市科学技术局同意后方能实施。

第二十六条 中期检查。市科学技术局牵头组织专家对团队的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及资助经费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团队,暂缓市财政专项经费的后续使用,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一般为6个月。整改完毕后,用人单位可重新提交申请,经检查仍不合格的,相关部门终止共建合同并有权追回已拨经费。

第六章 验收与结题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在建设期满或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后六个月内向市科学技术局提出验收结题申请。延期验收的,用人单位须在合同到期前3个月内向市科学技术局书面提交延期验收

第七章 附 则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6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师资队伍是立院之基,学科建设是强院之道,横向服务是富院之策”的基本原则,为推动我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资源,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特提出本管理规定。

一、建设目标

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结构合理、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学术团体。

二、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成员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院科研团队遴选工作,审定经费支持额度,对团队进行定期检查验收并提出是否进入下一轮建设的意见。

三、团队组建的基本条件

1.有明确并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报送:校领导

抄送:科技处、人事处

发送:学院各系(室)、中心、所

2.人员规模及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每个团队原则上要有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人员和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团队。

3.每个团队设立1-2名负责人,团队负责人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2)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

(3)近3年获得过专利项目或市厅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主持过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发表过SCI、EI、ISTP收录专业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在本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

(4)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学科透视和把握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做好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团队建设对所在学科要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高。

四、建设程序

科研团队按以下程序组建:

1.由拟申报科研团队的负责人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提交组建科研团队申请书。

2.申报资料由学院教学与科研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申请,由院教学与科研办公室汇总提交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3.科研团队负责人代表科研团队参加现场答辩,评委给出评审意见交由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4.院团队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给出是否同意该团队建设的结论性意见。

5.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科研团队负责人与学院签订团队建设目标任务书,并发文公布。

五、运行管理

1.进入科研团队的人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2.对批准组建的科研团队,学院将同意其设立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用房,优先考虑科研设备购置,优先进行研究条件建设,优先给予经费支持。

3.对科研团队实行严格考核与滚动发展机制。每年将对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审查科研团队年度研究工作报告,检查研究工作进展,考核科研团队负责人工作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继续给予优惠待遇或取消科研团队称号的依据。

4.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定团队建设3至5年规划,代表团队与学院签定建设目标任务书,实施团队的日常管理,组织研究课题申报与实施,关心、培养、帮助团队成员迅速成长,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进展报告。

5.科研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团队成员资格,或更换团队负责人,或取消科研团队称号:

(1)涉及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违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的;

(2)因团队成员个人原因致使集体目标未能实现的;

(3)未达到科研团队年度考核要求的。

六、考核

1.考核机构: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2.考核时间:每年3月至4月对上一年科研团队建设情况集中进行。

3.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是科研团队是否继续建设的唯一依据,是团队成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七、本管理规定解释权归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即日起开始实施。

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篇7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笔者面向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工科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样本为130 份, 着手建立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考评体系, 对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一) 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考评成绩不好

笔者主要从自我评价、常规动手能力训练和实战能力等视角出发, 建立考查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考评体系。常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制作专业实物作品、主持或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转化动手训练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等四个分指标考核制作实物专业作品的完成情况, 考核重点是完成度。其中, 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制作专业实物作品等两项指标是考核专业基础技能水平, 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则考核专业基础技能的转化情况。实战能力指标从学术科技竞赛是否参赛、是否完成竞赛作品、完成竞赛作品次数、是否获奖等分指标综合考核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实战水平。

常规动手实践能力指标共有四项分指标, 每个分指标设两个得分等级, 满分为200 分, 最低分为0 分, 每完成一项常规动手能力训练项目得200 分, 没参与得0 分。实战能力指标共有三个分指标, 每个分指标设五个得分等级, 分别为200 分、150 分、100 分、50分、0 分。满分为200 分, 最低分为0 分。实战能力指标的等级设置和分值, 与常规动手实践能力一致。根据前期调研和综合考虑历年数据, 分别对三个大类共八项分指标赋予不同权重, 每项分指标得分相加得出综合指标得分。结果显示, 总的来说, 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考评分偏低, 综合指标得分为75.0192。其中, 参加院级学术科技竞赛、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制作专业实物作品等三项分指标得分为101.5385、133.8462、86.1538 分, 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为最高分。

(二) 专业基础技能竞赛参与率和作品完成率高, 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的参赛积极性不高和作品完成率低

校级和省级以上的学术科技竞赛参赛率均低于50% , 其中省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的参赛率仅为22.3%。 校级和省级竞赛作品完成率分别是27.6%和14.5%。 按照完成校级竞赛作品作为评价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合格标准, 仅有27.6%的学生达到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院级学术科技竞赛参赛率高达87.3%, 完成竞赛作品率64.6%, 这应与院级学术科技竞赛的组织方式和竞赛难度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水平, 组织方对学生进行了全员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基础技能竞赛, 经过培训的学生基本懂得制作竞赛作品的基本流程,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强化了学生的参赛信心, 这是参赛率和竞赛作品完成率高的主要原因。

(三) 常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活动参与度不足和完成率不高

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达到工科专业对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 工科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开设课程设计, 所有学生必须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专业课程设计。在调查中发现,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比例仅为66.9%, 仍有33.1%学生没有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这说明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工科专业对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差距。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 主持或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学生仅为13.1%。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是大学生转化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活动成果的主要方式, 指导老师对各级学术科技竞赛的参赛者提出明确要求, 必须完成竞赛实物作品和技术报告, 竞赛结束后进一步完善技术报告, 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根据近来的统计信息,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通常都是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获奖或动手实践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调查显示, 仅有15.4%学生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二、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

本研究经过调查设计了20 项对动手实践能力水平可能有影响的因素, 经过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 最终设定了14 项可能影响动手实践能力水平的指标。14 项指标包括动手实践能力重要性认识、感兴趣程度、每周训练时间长短、每周实验室学习频率、训练持续周期、提前自学情况、请教动手能力较强学生频率、请教指导老师频率、与队友沟通频率、参加专题培训情况、训练计划执行情况、主动查阅资料情况、团队成员稳定性、学术科技竞赛选题情况等。

本研究对所有14 项指标进行了逐一的单变量方差分析, 绝大部分指标都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因此, 将14 项指标加入总模型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如每周训练时间长短与每周实验室学习频率交互作用较明显。经过对单变量方差分析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实践经验, 对各指标进行了逐一进入和筛除分析。结果显示, 训练持续周期、请教指导老师频率、与队友沟通频率、请教动手能力较强学生频率、训练计划执行情况、每周训练时间长短、参加专题培训情况等7 项指标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水平有较强影响。

从表1 可见, 在总模型的失拟检验输出结果中, 当前模型和全模型相比P值为0.291, 高于0.05 的水准, 二者的解释程度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差异, 现有模型没有必要纳入交互项。

从下图可见, 当前模型的残差图, 标准化残差随着预测值的上升随机在0 上下波动分布, 并且标准残差的绝对值绝大部分不超过2, 仅有一个取值稍微超过2, 因此, 当前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

从表2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不同训练持续时间周期,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一学期、一年和一年半、两年和两年半及以上等三个组别具有统计学差异, 并呈现出训练持续周期越长, 综合指标得分越高的整体趋势, 经过两年及以上训练持续周期的学生, 动手实践能力水平明显高于一学期或一年的学生。这与动手实践能力是系统工程有关联, 从硬件、软件、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不断努力学习, 才能破解动手能力训练的瓶颈, 达到较高动手实践水平, 长期训练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分析结果与前期研究一致。

从表3 可见, 采取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请教指导老师频率不同,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与指导老师沟通非常多和比较多为一组, 很少或没有、比较少、有时为一组, 两组间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 与指导老师沟通多的组别均值明显高于交流少的组别, 组内均值也随着与指导老师交流频率增加, 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可见, 指导老师是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水平影响因素。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计划制订、研究思路、竞赛题目商定、核心问题破解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指引作用。然而, 48.46%的学生没有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 寻求指导老师指导和帮忙, 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 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水平, 明显低于与指导老师及时沟通的学生。

从表4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与队友沟通频率多寡,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与队友沟通频率非常多和比较多为一组, 有时为一组, 很少或没有、比较少为一组, 三组间的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 与队友沟通多的组别均值明显高于交流少的组别, 组内均值也随着与队友交流频率增加, 均值有不断增大趋势。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是团队协作的共同进步的过程, 团队一般由三人组成, 团队成员担任不同角色, 负责硬件、软件、机械控制等方面工作。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和协作是大学生不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表5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请教动手能力较强学生频率多寡,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请教动手能力较强学生沟通频率非常多和比较多为一组, 有时、比较少为一组, 很少或没有为一组, 三组间的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 是否存在沟通的不同组别之间均值存在差异。与队友沟通多的组别均值明显高于交流少的组别, 组内均值也随着与队友交流频率增加, 均值不断增大的趋势。

从表6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动手能力训练计划执行情况不同,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训练计划执行情况非常好和比较多为一组, 一般为一组, 很差和比较差为一组, 三组间的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训练计划执行好的组别均值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别, 其他两个组内均值也随着训练计划执行转好而增加, 均值不断增大的趋势。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出成果, 每个阶段皆有训练任务, 每个阶段训练计划都要如期完成, 才能进入下个阶段训练计划, 缺乏高效的执行效率, 将无法完成高水平的技术作品。一般需要一年半以上时间, 工科学生才能制作出水平较高的作品。可见, 训练计划执行情况对动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影响。但是, 仅有23.08%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执行动手能力训练计划, 这可能与大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计划的整体水平偏低存在直接关系。

从表7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每周训练时间长短,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 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以8 小时为界限, 每周训练时间超过8 小时为一组, 8小时以下为一组, 两组间的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每周训练时间超过8 小时的组别均值明显高于低于8 小时的组别。工科专业大学生要制作完成功能完备、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的实物作品, 每周每月都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开展恒常训练活动, 做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对制作的终极作品有明确想法, 将想法分解成不同功能模块小作品, 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各种功能基础作品, 保障每个时间段都有足够时间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活动, 掌握终极作品的全部技能, 制作出高水平实物作品。

从表8 可见, 根据方差分析的Scheffe方法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 参加专题培训次数多寡, 综合指标得分之间的两两比较, 有低于0.05 检验水准的统计学意义。 参加专题培训次数非常多和比较多为同一组, 有时为一组, 比较少、很少或没有为一组, 三组间的综合指标得分均值有较大差异。可见, 高水平的专题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水平。

大学生认识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表现出较强兴趣, 但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根据调查, 绝大部分受访者皆认为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二者比例达96.2%, 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作用一般, 没有人认为动手实践能力不重要。绝大部分受访者对动手实践能力训练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二者比例达86.2%, 仅有13.8%的受访者认为兴趣一般或比较不感兴趣。

三、发挥学生党组织领导作用, 构建学生党组织与科研小组、科研团队联动模式

(一) 创新学生党员发展标准, 夯实联动模式基础

动手实践和应用能力既是用人单位评价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指标, 也是考核党员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因此, 创新学生党员发展标准是在关注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等常规要求的前提下, 新发展的党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发展、预备党员转正、常规管理等过程中, 科研和实践能力应作为重要考核标准, 应优先发展思想觉悟高、成绩好、科研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 形成科研小组和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储备库。

(二) 构建学生党组织与科研小组、科研团队联动结构

首先, 在传统学生党组织架构基础上, 逐步在学生党组织内部形成非正式多元化科研小组和科研团队网络体系, 以学生党组织为载体, 以学生党员为桥梁, 发挥学生党员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功能, 推动学生党组织内部的学生科研小组和科研团队成长, 保障学生党组织实现传统功能和履行新职责。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领导、协调和整合功能,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班集体、学生宿舍、学生组织、社团协会为组织载体, 带动组织和个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科研活动, 在学生党组织外部形成各类型科研小组和科研团队, 以及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团队, 在学生党组织内外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科研联动模式。

(三) 形成学生党组织与科研小组、科研团队联动的互动模式

首先, 学生党组织依靠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思想上和专业技能上领导班集体、学生宿舍、学生组织、社团协会等组织载体, 形成相关科研小组、科研团队, 加强组织间的沟通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其次, 学生党组织是科研小组、科研团队的协调者和服务者。不同的党员同志同时归属多个不同的科研小组或竞赛团队, 学生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将“桥”文化的精神应用于组织管理和服务, 使学生党组织成为合格的协调者和服务者。

(四) 强化学生党组织的目标管理功能,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知识增值, 提升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中, 学生党组织可突破传统功能, 以党员同志和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作为出发点, 引导科研小组、科研团队结合自身特点, 召集有关各方共同沟通, 形成良好协商机制, 逐步形成最优化发展的共同愿景。发挥学生党员带头作用, 凝聚各方优势资源, 形成动态开放的多方系统创新机制, 整合不同主体互补性知识,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知识增值。学生党组织引导多方主体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知识研究、知识消化、知识共享, 实现多方创新主体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相互吸收和借鉴, 创造新技术产品, 提升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五) 发挥学生党组织凝聚力作用, 强化学生党组织化解矛盾功能

科研团队知识转移困境 篇8

关键词:知识转移;困境

知识是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于科研团队尤其如此。一直以来,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被普遍认为有利于绩效提升和知识创造,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经常面对知识冲突和困惑,科研人员感受到极大的角色压力。此外。从知识容量角度看,对于无法消化吸收的外界知识,还会造成科研团队知识过剩。这就是科研团队知识转移困境,即,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科研团队绩效提升和知识创造。又对科研人员造成了巨大的角色压力,而这会损害科研团队长期的生存能力,并且造成科研团队知识过剩。本文拟从团队绩效、知识创造、角色压力和知识过剩四个方面入手系统分析知识转移对科研团队的影响。

一、团队绩效

科研团队绩效主要分为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成长绩效三个维度。

1、任务绩效。任务绩效是指与科研任务直接相关的成果和技术活动,如科研成果、工作效率等。外部横向交流越多,知识转移速度越快。知识更新程度越高,任务绩效也越高。Cross和Cumming(2004)通过对101名工程师和125名咨询师的调研发现,知识转移更容易帮助科研人员掌握异质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新产品开发团队能够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取关键信息和指导,识别并管理上级期望,理解并细化客户需求,克服或缓解外部压力,因此它们能够更成功地完成科研项目:从长期来看,知识转移使得科研团队明显地更具有创造性。由此可见,知识转移有利于提高科研团队的任务绩效。

2、关系绩效。关系绩效是指对科研团队的社会和心理环境的支持性活动,如人际促进、工作奉献等。合作与协调被看作是知识转移的重要特征,也是研发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Obstfeld(2005)通过某汽车设计部门实证发现,由于科研任务的完成需要更多专长知识,因此科研人员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更容易与其社会网络中的参与者交流,这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另外。知识转移促使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角色承诺,更明显地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的自主行为,虽然没有直接或详细地在正规的报酬体系中规定。却能在总体上促进组织绩效”。主要包括利他行为、运动员精神、个人主动性、公民道德和自我发展等。因此,知识转移有利于提升科研团队的关系绩效。

3、成长绩效。成长绩效是指与科研团队未来增长潜力相关的支持活动。如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力、科研团队发现机会及潜在问题的能力。Seibert等人(2001)发现,知识转移越多。科研人员对异质信息和资源的接触越多,复杂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也就越多。因此他们的综合能力更高,更容易面对复杂环境并胜任多重角色。知识转移使科研团队更有可能从外界获取有益知识,发现潜在机会,从而更具有创造力。基于此,可以认为,知识转移有助于科研团队的成长绩效。

一言以蔽之,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成长绩效三个维度来说,知识转移有利于科研团队绩效的提升。

二、知识创造

一个群体的思想可能解决另一个群体的问题,但是仅仅只有当群体之间的知识跨越边界发生联系时才能奏效。当这样的联系产生时,现有思想常常呈现出一种新的和创造性的形式。与其他思想的联结更能够满足新的需求、实现新的目标。这些新的联结绝对产生了新的概念,因为它们完全是通过先前毫无关联的思想重新组合产生的,

知识转移不仅有助于科研团队避免知识僵化,还能指明科研项目所需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的来源,同时依靠知识转化和再学习提高创造力。所以说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通道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创造的可能性,具体来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认知多样性、团队交互记忆、翻译专家能力和跨界学习能力。

首先,认知多样性有利于知识创造。所谓认知多样性,是指科研人员对知识类型和知识深度的认识的多样性,由于知识转移带来许多团队外界有差异的知识,这会促使科研人员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各个领域的知识集成容易导致新知识的产生。

其次,团队交互记忆有利于知识创造。所谓交互记忆,是团队中对于哪个成员拥有哪些专门知识的判断。而团队交互记忆则是在更大知识范围内,科研团队对于科研项目所需技术知识的来源的明确判断。研究表明交互记忆对于科研团队绩效异常重要,尤其是复杂任务的完成需要不同领域专门技术的贡献;可以说交互记忆水平越高,科研团队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越大(Mitchell,& Nicholas,2006)。

再者,翻译专家能力有利于知识创造。翻译专家能力是指具有理解团队边界双方语言和概念框架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有效弥补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知识鸿沟,进一步看,则能够成功跨越知识领域边界进行沟通与协调,因此。其存在促进了知识交流,也促进了团队间知识的高度整合,这正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

最后,跨界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不仅增强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结,而且也加强了科研人员在知识网络中的跨界学习能力。科研人员从外界环境中识别和消化知识,并且用新方式整合相关思想和技术。这种在知识网络层面上的学习能力越强,所掌握的知识更深入、也更灵活,因此更容易用过去的经验解释新的问题并且重新认识其价值。总体看来,知识转移不仅促进了分散知识的联结,而且加强了跨界学习能力。这又极大地推动了知识创造。

综上所述,知识转移有助于科研团队知识创造。

三、角色压力

1、知识转移与角色压力。首先,角色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知识转移过程中科研人员必须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有效管理各种渠道与来源的知识:知识的来源越广。耗费的精力与时间就越多。科研人员的角色压力就越大。其次。知识转移需要科研人员与科研团队内外界都保持联系。不同的子系统、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子系统都要耗费精力。这又再次增加了角色压力。此外,由于知识转移需要与科研团队内部进程相平衡(Choi,2002),科研人员可能会发现在此过程中需要承担明显更多的内部角色,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角色压力。因此,我们认为。科研团队知识转移数量越多,科研人员角色压力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的角色压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负担,最终导致角色压力加剧。

2、角色压力与团队生存能力。一旦科研人员承受角色压力,就很难对其科研经历感到满意,自然也不希望未来继续在科研团队中工作,这势必会降低科研团队的生存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承受过多角色压力的科研人员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更不愿意帮助其他团队成员。由

此形成一段总体上既不愉快也不满意的经历,这极有可能削弱科研团队长期保留其成员的能力。特别是当科研项目接近尾声时,角色压力过大者对团队的生存变得极为不利。因为当科研人员压力过大并努力完成分配的任务时,他们会越来越关注团队其他成员的成就,对于每个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回报过分斤斤计较。这种不和谐氛围将导致团队士气大落。由此可见,科研人员角色压力越大,会导致科研团队功能障碍并降低团队士气,进而降低整个科研团队的生存能力。

四、知识过剩

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除了给科研人员带来角色压力外,还有可能给科研团队造成知识过剩。所谓知识过剩,就是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获取的知识难以消化与吸收无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造成无用知识富余。

一般认为,科研团队间知识领域的跨距愈大,科研创新的效果愈佳:其实不然,知识领域的跨距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足够大就好。“足够大”既可以避免知识雷同,也可以避免知识迥异。知识领域的跨距如果过小,科研团队间的知识趋于雷同,因此很难具有创新性。科研开发多半是一种细微的改良,而不太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知识领域的跨距如果过大。则容易造成知识过剩。首先,科研人员很难准确理解并消化差异过大的知识,更谈不上进一步的科研应用,导致无用知识富余。这就形成了科研创新的客观障碍。其次,差异过大的知识产生的无用知识富余会给科研人员在下一次的知识转移和消化过程中带来更大的角色压力,从而造成知识吸收和再利用的抵触情绪。这就形成了科研创新的主观障碍。最后,知识的整合必须与科研目标紧密相关。尽管许多非相关技术知识也能整合,但是科研的目的不是创造科学怪物,而是依靠各种能互相补充的知识合成进而衍生出可运用的创新性技术。因此,科学知识的有效转移应该遵循“五五分”原则,即,被转移知识与科研人员现有知识领域或结构五分相似、五分差异,这也许是科研创新的一条捷径。由此可见,知识转移跨距越大,科研团队知识过剩越严重。

五、结语

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篇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鼓励我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研究型课程的建立构建必要的科研平台,使科研真正地走到同学当中去,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气氛,特设立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并制定本管理办法办法。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二条申请对象

1.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习成绩良好,积极要求进步的我校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

2.学生科研项目可由学生独立或组成小组申报,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入校半年以上的学生。

3.项目组须聘请指导教师。每个学生科研项目组均应聘请1-3位专业教师作为本项目的指导教师,不宜过多。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热心学生活动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督促做好结题的有关工作。指导老师在原指导的项目没有结题之前,原则上不宜担任新项目的指导工作。

第三条申请范围

1.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必须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和学科研究意义;鼓励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申报项目的类别分为科学发明制作类(A类)、学术研究、社会调查类(B类)两大类;其中又分成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两个等级。成果上报的形式分为科学发明制作类、学术研究类和社会调查报告三大类。

第三章申请办法

第四条申请时间

申请每年集中受理2次,受理申请时间为每年的3月和10月。

第五条申请程序

1.申请立项的同学需逐项填写《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申报书》,并由指导老师评定其项目的可行性、使用性以及新颖性。

2.由各系、二级学院团委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后统一在指定时间内送交院团委。

第六条申请经费

项目申请经费:科学发明制作类重点项目每项原则上不得超过1500元,一般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00元;学术研究、社会调查类重点项目原则上每项不得超过1000元,一般项目原

则上不超过500元。对申请经费有特殊需求的项目,须由项目组提出书面申请报学院团委后另行决定。

第七条评审程序

1.院团委根据评审工作需要,将委托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将由从事实际理科研究工作、学术造诣深、有评议分析能力、办事公正的科技工作者组成。

2.院团委对各学院提出的申请项目进行资格审核后,委托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学生科研立项评审会,聘请相应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必要时要求申报人进行答辩。

3.院团委根据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批准立项项目及经费。

第四章经费使用

第八条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经费由院团委大学生科技活动专项经费支出,由院团委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可以跨使用;如发现有经费使用不当、项目组没有或很少活动、成员不遵守有关规定等现象,学院有权对该项目组实施警告、停止经费使用直至撤消该项目等措施,以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九条使用范围

1.资料费:用于购买与项目研究内容有关的参考书籍、资料。

2.材料费:用于购买项目研究必需的消耗性材料,包括各种电子元器件、磁盘、制作材料等。

3.打印、复印以及印刷费。

4.用于项目研究必需的机时费。

5.论文发表版面费(学生第一作者报100%,学生第二作者报50%,学生第三作者报30%)

6.劳务费、咨询费、招待费一律不得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7.除上述所列各项以外的特殊支出,须由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院团委批准同意后方可发生,否则一律不予列支。

第十条 项目经费使用办法。项目经费必须用于科研活动的必要开支,由课题负责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合理的掌握使用,并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方可报销。

1.每年集中报销2次。第一次报销时间为每年3月,第二次报销时间为每年10月。其余时间原则上不办理报销手续。(若无正当理由,项目不能顺利结题,追回所有项目研究经费)。

2.报销时,所有发票都必须有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经办人必须是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签字并按照校财务处的要求,统一粘贴在票据单上,并报院团委审核通过方可报销。所有发票总金额不得超过申请总额。

3.报销凭证必须是符合校财务处规定的各类票据:正式发票、校内收据等。购买多种物品的,必须提供所购物品的清单。

4.单张发票支出金额超过500元时,必须提前征得院团委同意,否则不予办理报销手续。

第五章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条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作为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学院团委牵头组织实施,不定期对学生的在研项目进行检查。

第十二条资助项目因客观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时,项目负责人应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并及时上报院团委,同时必须将使用研究经费已购买的资料、材料等物品全部上交。

第十三条项目结束后,各项目组须将成果(科研成果的类别:包括学术论文或专著、科研成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发明创造成果、以及其他成果)上报并作出全面的项目总结,同时填写《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申报书》中的“项目结题情况表”之后,院团委依据有关条款对各项目进行合格验收,必要时可组织重点项目答辩会、成果展示会或学术报告会。向专家委员会写出情况汇报,说明原因,如因研究态度不认真、工作拖延致使科研项目失败者,将对项目组成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理,直至取消相关学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学生科研项目申报资格。

深度、参与学生人数、成果水平等将作为对各系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检查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系、二级学院应对学生科研活动在时间安排、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指导教师的遴选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获奖后属于项目组的奖杯、奖牌、证书等原则上放在学校统一管理,奖金由项目组成员个人享有。

第十七条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原则上按照重点项目科学发明制作类、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类每一项目分别给与18、14个课时的适当补助;一般项目科学发明制作类、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类每一项目分别给与12、8个课时的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25元/每课时。补助发放每学期末集中进行一次,未结题项目的指导老师不发给工作量补助。

第六章总结、表彰和奖励

在总结的基础上,评选出学生科研活动优秀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并予以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属共青团广西工学院委员会。

共青团广西工学院委员会

上一篇:春季开学笫一课观后感下一篇:简洁版架子管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