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

2024-07-10

风筝说课(共6篇)

风筝说课 篇1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从封建伦理道德对儿童天性摧残的角度去理解,从鲁迅勇于自我反省的角度去理解,从兄弟之间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关键词语,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能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感悟亲情的含义;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思考、讨论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阅读《风筝》一文,能让人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且文章有丰富的内涵,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应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难点采用小组合作 讨论学习的方式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配乐朗读),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本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且深厚意蕴,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重视引导和适时的点拔、多给学生鼓励,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

我们的课堂还应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时学生的学法主要是: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出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提出明确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1)、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文字障碍

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2)学生读课文,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三、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1---2段

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喜欢

“我”-----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学生划出关键词句,小组讨论。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2、朗读第4段,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找出我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教师点拨)

从动作描写体会我的蛮横。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思考:做风筝真的有错误吗?作者为何要这么详细地加以描写?

(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

四、总结,感情朗读重点段落

教师小结:做风筝是儿童正当的游戏,却遭到兄长肆意的虐杀,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精神虐杀,以致二十年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这样详写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作者正是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回忆往事。

五、板书设计

我 弟弟 少年:嫌恶、可鄙

少年:喜欢、痴迷

风筝

中年:赞成、补过

中年:忘却

自我反省 浓浓亲情

[教学小结]

风筝说课 篇2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与人友好相处, 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本文讲了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 后来又因一点小事吵架, 最后两人互相体谅、宽容, 和好如初的故事, 表现了他们对友谊的渴望和珍惜。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旨在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更好地与人沟通。文章语言优美, 感情真挚, 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心情变化, 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学中我采用问题引领法, 并辅助图文和多媒体, 让学生能够自读自悟。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 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范读、读思结合、读中体会等, 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本的情感世界。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 我强调让学生“读”, 通过自读自悟、引导、想象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大胆去说,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 你有朋友吗?他是谁?

2、当你和朋友发生矛盾时, 你是怎样化解矛盾的呢?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纸船和风筝》, 看文中的小主人公们遇到矛盾是怎么做的呢?

【设计意图】一开课,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怎样化解, 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接着告诉学生要学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和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经历, 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阅读期待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 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flash, 思考: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B、指名汇报。

过渡:看见山上的小溪往下流, 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想送给小熊一个礼物, 它送了什么礼物呢?又是怎么送给小熊的呢?

3.学习第2、3自然段。

(1) 自由读2-3自然段后, 汇报交流。

(2) 小熊看到这纸船, 心情怎么样?结合文中插图, 说说小熊乐成什么样子了?

(3) 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啊?

(4) 指导朗读小熊乐坏了的语句。 (指名读———评价———再读)

师小结:真棒, 从你的朗读听得出, 小熊真是“乐坏了”。

过渡:小熊收到礼物后, 也想送给松鼠一个礼物, 他送了什么礼物呢?大家赶快读一读4、5自然段吧。

4、学习第4-5自然段

(1) 自由读4、5自然段。齐答:小熊送给小松鼠了什么礼物?

(2) 哦, 小熊回赠了只风筝给松鼠, 松鼠收到风筝又有什么反应呢?

(3) 从“一把”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结合书本插图体会松鼠开心的心情, 并指导学生读出松鼠的开心。

师总结:瞧, 纸船和风筝不仅使他俩成了好朋友, 而且还给他们带来许多快乐和幸福呢!

【设计意图】这两部分主要写了小熊和小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而成为朋友。教学中抓住两个“乐坏了”, 让学生借助插图, 展开想象, 利用关键词来体会, 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幸福。通过感官的刺激和思维的激发, 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通过说和读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过渡:可是有一天, 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的 (7-9) 自然段吧!

5、学习第7-9自然段

(1) 自由读文, 回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A、指名读句子, 想象此时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并说明理由。

出示句子:虽然心里难过, 它们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

B、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 虽然他们心里很难过, 但还是每天彼此牵挂着对方, 怀念着以前美好的日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写了小熊和松鼠出现了矛盾。教学中抓住两个人物的心情, 让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 深入文本, 体会感受失去朋友后的伤心难过, 让文本与学生思想与主人公的意识产生共鸣。

过渡: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6、学习10-11自然段

(1) 生自由读文,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A、松鼠为什么再也受不了呢?引导学生读出松鼠的难过。

B、松鼠看见风筝后他是怎么做的呢?

C、松鼠为什么哭呢?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过渡:就这样, 一场误会消失了, 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 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 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2)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小结: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当有了矛盾他们能主动道歉, 彼此宽容, 最后通过纸船和风筝和好如初。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这一部分写了小熊和松鼠化解了矛盾, 重新成了朋友,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我着重抓住松鼠的两个表现“受不了了”和“哭”, 让学生解读文本,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学生内心的童心童趣被激活了, 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适时地让学生说一说, 既是对文本的补白, 又是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平台,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得到同步的发展, 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 讨论探究

松鼠和小熊, 你更赞成谁的做法, 为什么? (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1、交朋友时要注意,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2、和朋友吵了架,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主动和朋友和好。

3、彼此之间珍惜友谊

小结:大家说得太好了, 我希望你们也能向他们一样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 呵护友谊!

【设计意图】虽然小熊和松鼠的做法都值得学习, 但是小松鼠能主动提出和好的做法更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通过这样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的设计, 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 而且在争论中更加明白了友谊的真谛:珍惜和宽容。

(四) 角色体验

你喜欢松鼠和小熊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对松鼠和小熊的喜爱之情, 与故事中的小动物进行情感的对话,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感悟、积累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 小结置疑:

通过这节课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可促使学生将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纳, 同时也是学生思想上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质疑环节既关注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六) 作业:

1、将你们折的小纸船送给你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心意吧!

2、搜集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

3、收集关于友谊的故事。

【设计意图】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 鼓励学生课下可以为自己曾经争吵过的好朋友折只纸船, 把自己的祝福带给朋友。通过这样的设计, 力图体现给孩子一点空间, 让他们的灵性、情感、思想能够自由的飞扬, 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名言警句和故事让孩子能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风筝说课稿 篇3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纸船和风筝说课 篇4

一、文本细读,梳理文本内涵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通过文本细读,我将对教材的分析总结如下:

1、结构简单,文章反复运用相同的写法,如四、五自然段和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基本相同,第九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写法基本相同,结构完全相同。具体举例如下:

第三自然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第六自然段: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一个是“乐坏了”,另一个是“也乐坏了”,一个是写的“祝你快乐!”,另一个写的是“祝你幸福!”,作者之所以这么写,不是因为词语贫乏,这里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恰恰写出了两个好朋友彼此珍惜、心心相印。

再如:

第八自然段: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第九自然段: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一个是“很难过”,另一个是“也很难过”,一个是“不好意思”,另一个是“也不好意思”,这细微之处写出了两个小伙伴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和好如初的强烈愿望,好朋友就是这样心连着心。

2、真情流露,文本中传达的信息,表面上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第六自然段),但是细细沉思,纸船和风筝只是两人传递情感的纽带,绑在上面的松果和草莓也只是一个念想,写的“祝你幸福、快乐”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祝愿,真正让两人结下牢固友谊的是两人想着对方的那颗真诚的心,也正是有了这颗永不变的心,两人最后才能和好如初。

3、文本语言朴实无华,透露朋友相处之道

作者叙述的语言朴实无华,孩子很容易读懂,因此这篇文章很容易让孩子联系到自己,感动 也就来源于此。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交际能力有限,而交友的愿望又比较强烈,所有他们的交友过程中大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因此本文在朋友相处之道传达出的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这样的真诚祝福的语言悄悄地告诉孩子怎样建立友谊,如“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这样真诚忏悔的语言悄悄地告诉孩子怎样勇敢地承认错误维护友谊。

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除了挖掘人文内涵,我还梳理出了本课语言文字训练点:

(1)“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这两句中的“漂”和“飘”写的都特别美,好像就连纸船和风筝的心情都特别舒畅,更别提两个小伙伴了,这两个同音字需要区分。

(2)“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再也......再也......”写出了一个伤心难过的场面,需要在这里好好体会。

二、依照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童话故事也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小学生所共有特征,所以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再加上本书的封皮就是这一课的插图,由此可见这一课是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课文,是能够打动孩子们的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教师只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是做适度点拨引导。

结合以上学情,根据课后练习“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的版块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坏”、“扎”等8个字,会写“幸”、“福”等8个字,会读“山顶”、“山脚”等15个词。

根据课后练习“读一读”版块确定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根据单元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建立友谊、维护友谊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三、设计理念: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以读带讲,突破重难点

崔峦老师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低段阅读教学忌繁琐的分析,因此我 本课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感受松鼠和小熊的真挚友谊,学习维护友谊的方法。

四、依照课标,选择教法学法

1、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朗读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最直接的方式,本课的特点也适合朗读,因此我将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

2、结合语境,对比体会

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达到理解、积累词语、培养语感的目的。

3、自主探究,因为本文好多段落结构相同,可以指导学习一段,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构相同的段落,在边扶边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优化设计,真情荡漾课堂

(一)复习导入,开课入“练”

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只有在上课的第一分钟就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我对本节课的复习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体现语文味。

1、快速抢读

在回顾词语是,我采用了快速抢读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性在上课伊始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将字词的巩固落到了实处。

在读词巩固的过程中,我抓住幸福一词,引导学生用幸福说话,并指导书写了这两个字。“幸”字,重点强调上面是“土”而不是“士”,下半部分比“羊”字少一横。指导书写“福”,提醒右边是“一口田”,福字的字义就是“祈祷上天赐予一快能养家糊口的田地”。

2、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回顾了松鼠和小熊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这正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加强记忆词语的一个过程。

松鼠()了一只纸船,把一个()放在纸船里,还写着(),送给了小熊;小熊()了一只风筝,把一个()挂在风筝上,送给了松鼠,还在风筝的翅膀上写着()。()和()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

(二)品词品句,读文悟“情”

1、句中析词,对比想象 回顾了松鼠和小熊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我接着出示了以下填空: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祝福,让他俩成为了好朋友,所以山顶上天天能看到()的风筝,小溪里天天能看到()的纸船。

通过这个填空,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填?引导学生明白“漂流”和“飘荡”这两个词的区别。

之后,我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引导学生:多么令人羡慕呀!可是后来天天都能看到这样美丽动人的画面吗?书上是怎么写的,找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展出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并朗读体会,想象是什么原因而吵架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在理解一件小事让松鼠和小熊吵架了时,为使学生读出感情,我让同桌、好朋友对读描写松鼠和小熊的心理的段落,他们带着对同桌好友的深厚感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难过和孤独。同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一方面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一方面学生也走进了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切实的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并表达的基础上,我再次引读:他们就是因为这么一点点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吵了一架,从此 “山顶上......”,这时候,我出示比较句子的练习: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山顶上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指导学生比较两句的不同,联系上下文,说说体会,将体会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2、品读想象,体会情感

本课的学习,不但应学懂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因此,我请学生读读8、9自然段,画出表示心情的句子。通过朗读去体会松鼠和小熊很难过。

引导学生明白,他们都难过极了,读出他们的伤心和难过,理解他们心里肯定有很多话想告诉对方。这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会想说些什么呢?并在全班交流说,让一对好朋友互说。切实落实本课教学重点:怎样处理矛盾、维护友谊。这个话题和学生的联系较密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乐于说,也善于说,一方面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一方面学生也走进了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这时,我适时结合板书总结:好朋友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我也难过,心连着心,并板书“心连着心”。

接着,我引导学生继续读文,体会小熊“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呢,为什么要,松鼠“把纸船放到屋顶上”是为了让对方容易看到自己很想和好,松鼠终于把一直憋在心里不好意思说的 话说了出来,指导读句子“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一只松鼠啊,我问学生:你敬佩松鼠吗?为什么?并理解:小熊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读“如果你愿意和好,就在水里放一只纸船吧!”通过理解这两个句子,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珍视。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填空:

()的松鼠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才有了这动人的一幕,并引读第11段,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对松鼠和小熊的理解以及敬佩。

3、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读了松鼠和小熊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并且体会到: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朋友,我们就能得到真正的友谊。

4、指导写字,送出“祝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拿出笔,在做好的卡片上,写下最真诚的问候“祝你幸福,祝你快乐”,送给最好的朋友。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将写字教学融进给好友送贺卡的活动之中,而且学生不但写得认真,也倾注了感情,升华了对课文了理解。写字教学和运用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作业设计,故事激趣。

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听,落实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

(四)、板书设计,辅助强化。

板书是教案的集成块,是教学的助推器。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上我利用了简笔画,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融入到板书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课文有了深刻的认识。板书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心理表现,体现了好朋友之间心心相印,心连着心得纯真友谊,是对文本的高度概括。有力的辅助了教学。

纸船和风筝

《大家放风筝》说课 篇5

一、教材分析

《大家放风筝》是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共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以画“风筝竞飞”为例,学习并掌握画图工具中选定工具及图块的复制、移动等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容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为一体,操作性较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选定工具的用法及其两种工具样式,会用选定工具定义图块,进行移动、复制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分层练习为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各层次学生都对画图工具有进一步的认识,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互帮互助情感,树立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选取工具移动图块,完成“风筝竞飞”作品。教学难点:掌握复制图块的方法,学会点缀自己的作品。

[媒体准备]

画图程序、学生练习文件、多媒体教室软件、小风筝卡片、演示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演示、组内交流、互相帮助来完成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围绕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上。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情境法、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等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一个个任务情景之中,在完成任务中习得知识技能并体验情感,最终达成总目标任务。

[学法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本课在任务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框架下采取自学探究、交流学习、合作互助等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探究、创作、展评、延伸五个教学环节:

㈠[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风筝)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猜谜语,创设猜谜语的情境把孩子们引入新课之中。】

㈡[探究学习]

【这学习新知的重要环节,共包括四个知识点,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两个小风筝“对话”的情境给学生提出任务,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情境之中,通过帮助“小风筝”解决困难,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1、学习选定工具的使用:

导语:老师昨天画了一张放风筝的图画,可是两只小风筝很不高兴,咱们听一听它们为什么不高兴?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能第一个帮助小蜻蜓完成它的心愿?

【这是本课的重点,采用自学探究的方法,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去完成,使之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让会的学生做“小老师”进行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然后师生一起总结板书,教师再一次总结演示,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这样几个步骤下来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操作要领。】

2、学习任意形状裁剪工具

导语:看到小蜻蜓飞到了天上,另一只小风筝很是羡慕?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办法帮助另外一只小风筝也飞起来?

【这部分内容由于书中没有讲解,但对今后帮助学生解决不规则区域内图块的选定有其重要的意义。采用小组交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在组内交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找到解决方法后请组长演示给全体同学,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学习复制图块操作

导语:两只小风筝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飞到了天上,可是他们又遇到

了新问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自学或从教材中寻找方法,培养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由“小老师”先演示讲解,之后总结板书,最后教师再演示的方法,使学生顺利解决本课难点。】

4、设置透明效果

预设:在复制图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现图块之间背景色遮挡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现教师就要提出问题。

【这是课本中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遇到困难可以请求组长的帮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㈢[作品创作]

【这是练习巩固新知环节,为学生准备一张不完整的放风筝图画,并提出创作要求:结合美术课上的绘画知识,在构图上、色彩上、层次上、整体效果等方面有创造性的发挥,鼓励他们再加上自己喜欢的景物,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创作一幅《风筝竞飞》的作品。伴随着“放风筝”的背景音乐,学生开始动手动脑制作,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㈣[作品展评]

【此环节主要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及赏评,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点播学生的作品,先生生互评,然后教师再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激发学生今后创作电脑作品的热情。】

㈤[教学延伸]

在演示的图片中找出危险和错误的地方,并说明理由,给予奖励,随后出示“放风筝注意事项”。

【这是课内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的过程,是对学生安全意识、公德意识教育的最佳时机。】

五、板书设计

七、大家放风筝 透明选项 移动:选定工具→选定图块→拖动图块 复制:选定工具→选定图块→Ctrl+拖动

【本节课板书是在师生共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了本课的重难点,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移动图块和复制图块的操作步骤。】

六、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枯燥的演示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也不会乐观。在本节课的设计

及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转变:

1、整合了信息技术知识、美术知识、安全公德意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电脑美术作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

2、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以小风筝的“对话”情境为主线,牵出整个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体会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3、鼓励学生自学探究,尝试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做到情境与任务驱动有机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境,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运用“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你真棒”“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奖励你一个“小风筝”卡片,请你来当“小老师”等鼓励性评价语言和做法,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创作的热情。

风筝说课 篇6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了潍坊市五个院校的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一方面,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查阅了有关“风筝文化”、“风筝艺术”、“风筝发展”等一系列书籍,系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理论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方正等数据库以及利用百度查询等,尽可能地获取有关风筝运动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的架构和文献评述做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潍坊市随机抽取了5个院校,分别为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每个院系随机发放60份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92%。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调查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11.5统计处理,表现在频数整理等,并借助Excel图标向导工具进行图形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潍坊“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认同情况

潍坊风筝一直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国际风筝都”的形象也因此在世界高高竖起。为了解学生对国际风筝都的形象认同情况,对潍坊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8.62%的学生对潍坊“国际风筝都”的形象非常认同,认为这一形象在整个世界尤其是文化的交流中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6.67%的学生不太清楚,还存在4.71%的学生并不认同这一形象。总体来讲,这是值得欣喜的,因为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代言,而学生无疑会成为宣传与继承风筝文化的主力。

2.2 对校园风筝文化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对风筝文化的认识情况

从表1可明显看出:学生对风筝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情况较差,各项中非常了解、较了解以及一般了解三者所占的比例之和,只有对潍坊风筝种类的了解超过50%,但仅为56.89%,并且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交谈了解到,他们中大多数是在进入大学后,经过当地同学介绍或是通过风筝会等途径了解部分相关风筝文化的。学生中的大部分有兴趣想更深入了解,为了使风筝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大对风筝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与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风筝、了解风筝文化。

2.2.2 对学生参与风筝运动情况的调查

2.2.2.1潍坊市各院校在校大学生风筝放飞基本情况的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风筝作为潍坊的特色本土文化闻名世界,风筝博物馆也名气十足,但潍坊各院校在校大学生中,仅有53.26%的同学去过风筝博物馆,显然对于风筝文化的了解来讲,是不理想的;但71.38%的学生曾将风筝作为礼物赠与给其他人,这足以说明学生潜意识里对于风筝作为潍坊特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风筝的喜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显示出了对风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与期待,这也是风筝文化得以更好传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来大学前后学生放飞风筝的情况来看,进入“风筝都”之后,放风筝的学生人数不仅没有显著上升,反而表现出了下降趋势,虽不明显,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2.2.2. 2 放飞风筝的主要目的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学生中在学校放风筝的204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分析他们放风筝的主要目的,96.57%的学生都首当其冲的选择了“玩”这一选项,69.61%的同学也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放松精神以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而真正为了强身健体和展示才艺的学生所占比例却相对较少,分别为48.04%和22.55%。分析原因得知,我们应将风筝运动向多元化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如风筝比赛等活动可在学校适时展开,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对风筝运动的喜爱程度。

2.3 造成校园风筝文化与“国际风筝都”大形象背离的原因分析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风筝文化应很好地融入“国际风筝都”的城市形象,但通过实际观察与调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校园风筝文化有背离“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趋向,为了找出其背离的原因即阻碍学校更好开展风筝运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促进使其更早更好的回归到大形象中去,传承与发展风筝文化。

2.3.1 对学校风筝运动氛围的认识与评价

高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为使风筝文化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潍坊几大院校的风筝运动氛围做了了解,具体情况如下: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3.46%的人认为学校放风筝的氛围比较好,6.66%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学校开展风筝活动的氛围如何,但是却有69.88%的同学明确表明校园风筝运动开展的氛围并不好,为了加强对潍坊风筝的宣传与发展,高校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知识的场所,应成为发展代表当地民族传统功能特色的主力,要想真正的传承风筝文化,学校应努力营造风筝活动的氛围,呼吁更多的学生加入风筝放飞甚至是风筝扎制的行列。

2.3.2 学生认为学校风筝活动氛围不好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学校风筝活动氛围不好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太少,自己羞于去放,且占到所调查总人数的86.74%归于场地原因的有76.55%,学校操场地方太小,周围全是建筑物,风力不够大等也是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而归于无相关课程和相关指导的也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63.28%、58.46%,这就提醒我们,为使风筝运动更好的在高校开展,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安排有关风筝方面的课程与比赛活动,以增加他们对风筝运动的了解和体验热情。

2.4 使弱势校园风筝文化回归到“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对策研究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方便专业的指导,以满足学生风筝运动的需求,对学生期望学校开展风筝运动的途径进行调查了解,详见表4。

认同高校是传承创新文化知识的场所,应成为发展代表当地民族传统功能特色的主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8%(共计270人),由表4可以得出:在这些学生中,有38.52%的学生希望通过公选课的形式获得有关风筝的知识,也有29.26%的同学认为体育课可以成为风筝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并且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交谈,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都期望,在风筝课上可以学到有关风筝比赛规则、风筝扎制、风筝放飞技巧、风筝的起源与历史等风筝文化;也有同学建议通过风筝比赛的形式更能传承风筝文化,还有学生渴望加入风筝俱乐部,与朋友一起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从而使潍坊的风筝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被调查者中接近90%的学生均认同风筝是潍坊的特色文化,并认为应将风筝文化更好的继承下去,但他们对于风筝的起源、发展等具体问题缺乏认识,需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

(2)大部分同学都将风筝作为礼物赠与过别人,说明他们潜意识里对风筝特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风筝的喜爱。

(3)经调查有69.88%的学生认为学校风筝运动的氛围并不好而且主要原因都归结于场地、无相关课程、无技术指导等客观原因,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加入风筝放飞行列,不仅使他们强身健体更能传承风筝文化、宣传潍坊,学校可根据学生需要涉及相关课程或指导。

3.2 建议

(1)强化风筝的本位功能,通过教育与宣传,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风筝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审美娱乐的功能,更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使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2)协调发展竞技风筝与社会风筝,不仅要使竞技风筝在国际中处于领袖地位,更要使风筝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加强社会风筝的开展,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热爱风筝、参与风筝运动、受益于风筝、放飞梦想。

(3)注重对专业人才、风筝活动参与者文化素养和情操方面的培养,为潍坊市风筝运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发现,潍坊几大院校学生对于“国际风筝都”的认同度处于较高水平,但校园风筝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与“国际风筝都”形象背离,二者的背离原因主要有缺乏主动营造风筝文化氛围的意识;相关课程的缺失等。要使校园风筝文化回归到“国际风筝都”大形象中,各方应积极投入。

关键词:国际风筝都,校园风筝文化,背离,回归

参考文献

[1]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潍坊风物[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基振,虞重干.风筝:一项民间体育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周伟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下一篇:借用的公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