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2024-07-08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精选7篇)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1

09年河南新乡招教考试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A.杜威

B.斯普兰格 C.拉伊

D.赞

科夫

3.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D)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布卢姆C.凯洛夫

D.赞科夫

4.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B)。

A.永恒性

B.历史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D)。

A.学校

B.少年宫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

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B)。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知识

B.理解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

用知识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班级授课制

B小组合作学习C个别教学 D.现场

教学

9.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D)。A.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1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C)。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

D.好儿童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

实验法

12.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 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C)。

A.独立性

B.灵活性C.自愿性

D.实践性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

由。

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错。因为该观点只强调

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

发展的需要来确定。错。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

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它们各自的作用是:①遗传素质是人的

发展的生理基础。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两大方面。

(1)教师教的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结构合理。④方法恰当。

⑤语言艺术。⑥板书有序。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①学生注意力集中。②思维活跃。③积极参与。④个别学生得

到照顾。

17.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式? ①通过社区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通过网络进行德育。④建立德育基地。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

设置义务教育课程。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

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

训获得“双证”的做法。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

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

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 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

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2

一、原题再现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关系式) ;

(2) 过点A作AC⊥AB交x轴于点C, 求点C的坐标;

(3) 除点C外, 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MAB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M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点的坐标为 (0, 2) , P点的坐标为 (6, 0) .

⑶假设除点C外还存在点M, 使△MAB为直角三角形.

过点B作BM1⊥AB交x轴于点M1, 设M1 (m, 0) , 作BD⊥x轴于点D, 则△BDM1∽△PDB, ∴BD2=M1D·DP.

Ⅱ.若∠AMB=90°, 则M点是以AB为直径的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图2中M2、M3、M4为满足条件的点.

(1) 当M2在y轴上时, 连接BM2.

∵∠AM2B=90°, ∴四边形ODBM2为矩形.

(说明:此参考答案只求出了四个点, 漏了一个解, 详细的答案见下面的解法一和解法二.)

三、其他解法荟萃

解法一: (1) 略.

解法二: (1) (2) 略.

(3) 设除点C外, 在坐标轴上还存在点M, 使得△MAB是直角三角形, 即∠AMB=90°或∠ABM=90°.

Ⅰ.在Rt△AMB中, 若∠AMB=90°, 那么M是以AB为直径的圆与坐标轴的交点, 这时M会在x轴的正半轴上和y轴的正半轴上.

(1) 若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 (如图3) , 设M (0, m) , 则有m=yB (B点的纵坐标) ,

Ⅱ.在Rt△MAB中, 若∠ABM=90°, 即过B作BM⊥AP, 这时M会在x轴的正半轴上和y轴的负半轴上.

(1) M在x轴的正半轴上, 如图4, 设M (t, 0) , 同样过B作BD⊥x轴于点D, 则在Rt△PBM中, 有BD2=MD·DP,

此外, 由于题目中有直角三角形, 需要求线段的长, 所以我们还可以从三角函数考虑, 得到相关的比例式, 避免证明三角形相似, 从而解决问题.

四、试题评析

本题设置三个小问, 三个问题有层次性, 在最后一问增加思维的难度和计算量, 体现了中考压轴题的选拔功能.试题的第 (1) 问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比较常规, 学生比较容易上手, 增加了学生解决综合题和战胜困难的信心;第 (2) 问求特殊点的坐标, 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 但在思维的层次上作了一个适当的提升, 对中等偏下的学生设置了障碍, 同时这一问的解决为第 (3) 问的解答提供了思考方向;第 (3) 问是为一些优秀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智力的平台, 让这些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这样, 逐步增加试题思维的难度, 达到通过压轴题增加试卷区分度的目的.

从所考查的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来看, 考点全面, 涉及初中数学中核心内容.本题以抛物线为载体, 综合了函数、方程、点的坐标、二元二次方程组、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 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方程等数学思想, 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一道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试题.

从能力要求上看, 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要求考生对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能够灵活运用.其次, 要求考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转化, 能够将一个陌生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会进行方法迁移, 如第 (3) 问的解答, 可以转化为第 (2) 问解决方法来解.再次是分类讨论要全面, 做到不重不漏.

试题的编拟和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每一问的解题入口都很宽, 尊重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 给不同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体现了人文关怀, 凸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从高中数学的视角来看, 本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3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彰显开卷考试的特点,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命题依据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重要依据,而不以任何版本的教材为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

命题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部分内容)、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基础性、探究性;保持试卷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之上求新求活;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整体难易适中,主观性试题答案开放。

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试题语言表述精练准确,背景材料设置科学合理,设问指向巧妙具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中考选拔的性质,又有利于引导初中历史教学。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学生可自带参考资料。

2.考试时间:50分钟。

3.总分值:50分。

4.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含题干及提示语)

5.试题题型、数量及分值分配:

6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史的内容)10%;中国近现代史52%;世界近现代史38%。

在考查内容上,中国史部分的内容占60%,世界史部分占40%,考查重点是近现代史内容。古代史部分以考查中外文明交往为主,涉及河南乡土历史。

7.试卷难度:试卷难度适中,容易、稍难、中难、较难题之比为4:4:1:1,预设难度系数约为0.65。

三、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各部分分值分配情况

1.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占总分的40%。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12小题,世界近现代史8小题,考查内容基本按照“中国近代史一中国现代史一世界近代史一世界现代史”的顺序编排。选择题题干呈现形式丰富、直观,题目设计思路新颖,组合选择题数量适中,总体上难易适度。

2.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占总分的60%。

2013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部分,吸收了近年来题型探索的成功经验,借鉴了课改实验区历史学科评价改革的优秀成果,延续了题型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继续淡化非选择题的题型分类,模糊题型界限,把列举题、材料题、图示题、问答题、填表题统称为非选择题。命题时,根据考查需要,灵活选择、组合题目形式,设计考查角度,最终达到考查目的,使试题的命制有较大的延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具体分析

1.注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联系性和灵活性。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其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是河南省中考历史命题人员所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这一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材料为主,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表等。同时,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融入到专题和线索中去,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知,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例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O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17题: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endprint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上述四道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着眼点和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理解程度和宏观把握能力。虽然考查的角度从单一历史知识点出发,但是却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或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内容选取属主干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又彰显了课程改革理念和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

再如,第9题: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发动了“雾月政变”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8题: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

A.法西斯的暴行 B.德国侵略者的罪行

c.欧洲战场的残酷 D.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上述试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的考查变为对知识的联系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迁移、综合运用;围绕某一话题或核心,对相对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深化,以体现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2.注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引入大量史料,注重考查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源自材料,材料佐证历史结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既符合开卷考试的特点,同时又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例如,第3题:“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1题: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 ( )

①邓小平的果断决策 ②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 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3题:某法律文件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由此可知该文件 ( )

A.结束了英王的君主身份

B.受到了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影响

C.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D.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上述四道题以基本的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试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注重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的答案源自材料,具有开放性,符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3.引用直观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

在历史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画画背背,却很少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结果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变为枯燥的考点集合。本次试题命制中,大量引用原始材料和原始图片,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以及从信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学死”为“活学、活用”。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的体现。

例如,第5题: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endprint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第8题: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第15题: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风车又必须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水力和风力的大小也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是 ( )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以上试题都是依托同基础知识相关的课内外引文设题,强调情境的真实、内容的新颖和视角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放在这里是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阐释,也使试卷更有时代性。

再比如,第6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的事件是 ( )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第21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上述试题以历史图片为载体命题设问,并进行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向复合化、静态化演进的尝试。第6题,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其诗词带有史料的性质)作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长征的有关历史事实。很多学生会把“三军……尽开颜”误认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只要关注了本题所提示的时间,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第21题,通过提供两幅图片,联系古今中外历史,最后落脚到史学研究的方法,如此既注重了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

4.注重活化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

反映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是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反思历史,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也就成为了历史考试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的重要方式和历史命题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第1题:右图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7题: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2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第20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威林格突遭酸雨袭击,三天之内全城树木脱叶,花草枯萎,呈现一片灰白色。该事件凸显了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

A.资源问题 B.毒品问题 c.环境问题 D.战争问题

上述四道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叙述形式,创设出一种不同于教材的新情境。试题情境源于文学和史学的融合,生动活泼,题干内容亲切自然,凸显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命题角度和立意新颖,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回望历史,从历史中解读现实,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联系了学生的社会体验,融入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5.注重三维目标综合考查,体现发展性。

实现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需要,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追求。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努力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发展性。

比如:第24题: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一大批发明家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明创造,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以右图人物为例写一篇短文,叙述他的贡献。(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成就、影响等)。

该题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从知识角度来看,涉及国家、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等;从能力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概括等基本技能,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启迪和引导。

再比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0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3的中考历史试题仍然秉承这一宗旨,处处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需要武断的说教,不需要空洞的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对今后试题命制及教学的导向

1.重视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述能力、迁移能力等对学生来说都需要养成,但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答史实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学生得分。在考试中,试题的呈现方式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不知从何着手,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考历史的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2.设置情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感知、感悟问题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这是今后试题命制的方向,也是复习备考的努力方向。

3历史教学要重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作用,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引入有针对性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准确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4.复习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4

一、考试内容

1.文学、文艺常识(50分);

2.材料作文(根据给定素材,编写故事情节和评述)(70分); 3.影视作品分析(看片分析)(80分)。

三部分内容为两份试卷,采用笔试的形式,满分20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

二、考试要求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艺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对给定素材的思维构思,写作、编创的能力;对影视作品的结构把握,主题分析和艺术分析的能力。

三、考试时间与地点

2018年12月16日8:30-11:30 考试地点设在各省辖市、各省直管县(市),具体由各市(县区)招办通知。

四、考场规则

1.考生凭身份证和专业准考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并须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和身份验证(身份证对照、指纹比对、入场照相)。

2.开考前40分钟预备铃响后,开始入场,15分钟内入场完毕。考生入场后不得离开考场,直至本场考试结束。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得进入考点,3.考生入场后,对号入座,将身份证、专业准考证放在课桌靠走道一侧的上角,以便核验。4.考生入场只能携带2B铅笔、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等必备的文具。严禁携带各种无线通讯工具、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书报、资料、手表和其他计时工具等非考试物品进入考场。

官网: 5.编导制作类专业省统考实行分卷分时考试,按考试内容分两部分,其中文学、文艺常识为Ⅰ卷,材料作文、影视作品分析为Ⅱ卷,两卷分别密封。考生先考Ⅰ卷,时间30分钟,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收回Ⅰ卷,考生不离场;随后,考生观看影视作品,观影结束后,监考老师发放Ⅱ卷,考生作答,时间共150分钟(含观影时间)。

6.开始看片时,后排考生若看不清可在本序列适当前移,放片结束后回到原座位答题。答题一律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7.在考场内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交换答题卡,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等。

8.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停止答题,并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退出考场,不准在考场逗留,不准将试题、答题卡带出考场。

9.考生必须自觉服从监考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秩序。如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等行为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考生诚信电子档案;涉嫌违法的,由考点或县(市、区)招办移送当地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及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10.艺术类专业省统考和校考均属于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其考试成绩是高考成绩的组成部分,对在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考生,不仅取消其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而且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5

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6、1632年,著名的()国教育家()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学校始建于()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

32.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3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3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41.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4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4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51.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57.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3.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6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70.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二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D)。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p;C.怀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6

2016河南招教考试教育学知识练习题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

A.教育目的的问题 B.教育目标的问题

C.培养目标的问题 D.教学目标的问题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A.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B.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指导原则

C.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

D.教育目的规定教育方针

3.“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是指()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培养目的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涂尔干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A.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 B.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和涂尔干 D.卢梭和涂尔干

6.“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目的。”这一论断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A.内在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外在目的论

7.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育准备生活说

http://henan.jingjia.org

8.“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这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9.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它们的共同缺陷是()

A.都单纯把人当做工具 B.都单纯把人当做目的 C.都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 D.都完全不具有合理性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C.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D.马克思的片面发展学说

11.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

B.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艺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艺术教育

D.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B.资本主义制度 C.阶级的产生 D.社会分工

13.关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http://henan.jingjia.org

C.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D.个人本位论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14.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5.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

16.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德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B.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C.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教育的物质保证 D.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二、辨析题

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2.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3.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

4.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

5.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

三、简答题

1.试评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3.简要回答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http://henan.jingjia.org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5.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B,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选项C,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选项D,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变化的结果,即是某门课程的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根据。因此,正确答案为A。

2.【答案】A

【解析】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选项B、C、D都颠倒了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

3.【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B,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选项C,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选项D,并没有培养目的这一提法。因此,正确答案为A。

4.【答案】D

【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等。杜威则倡导教育无目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D。

5.【答案】B

http://henan.jingjia.org

【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因此,正确答案为B。

6.【答案】B

【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社会本位论则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卢梭的观点。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这一论断也可以确定这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杜威并不归属于这两种观点,杜威认为教育自身并无目的,是教育以外的人的目的,如果从教育目的来考查杜威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使儿童过现世的生活。因此,可以把杜威的观点视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则是斯宾塞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C。

8.【答案】B

【解析】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正是教育适应社会说的核心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B。

9.【答案】C

【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http://henan.jingjia.org

但是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社会本位论容易导致教育目中无人,单纯把人当做工具,而个人本位论容易单纯把人当做目的,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倾向。因此,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D

【解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因此,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D

【解析】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达到了极致。因此,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因此,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此,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B

【解析】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对教育目的做了规定,这也是容易出题的地方,应引起注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提法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规定非常接近,http://henan.jingjia.org

但有差别: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A

【解析】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没有这方面的具体内容。此外,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提法与本题也非常接近: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C

【解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育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技术教育只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能为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因此,正确答案为C。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错误。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并不能等同于美育。

2.【答案要点】错误。

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具

http://henan.jingjia.org

有积极的作用。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兴趣、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3.【答案要点】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

4.【答案要点】错误。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也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并不反对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培养学生的特长依然要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特长而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5.【答案要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教育目的带有主观性,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按作用的对象不同分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人们主观上对教育的期望,而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中产生的客观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因此,认为教育目的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两者间存在明显不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开展教育活动。评价如下: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都未能从本质上真正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内涵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http://henan.jingjia.org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3)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在不断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具体的统一的。

2.【答案要点】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社会依据,即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其次是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程度和需要。

3.【答案要点】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

(1)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2)消灭旧的分工;

(3)缩短劳动时间;

(4)实施全面教育。

4.【答案要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答案要点】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构成。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http://henan.jingjia.org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019年河南省招教考试 篇7

3套试卷结构均由四部分构成: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分值18~20分。 (二) 语文综合运用, 4~6分。 (三) 阅读, 36~44分 (昆明卷则把“语文综合运用”放在第三部分, “阅读”安排在第二部分) 。 (四) 作文, 40分或者50分。整个结构基本稳定。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第一板块, “语言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考点有:字音、字形 (包含在田字格或方格里写字) 、词语、成语、病句的判断与修改、句子衔接与排序、标点符号、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古诗文填空等。

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标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选取一个语段, 把这些考点全部融在其中进行考查。其优点是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材料随意性强。2015年昆明卷采用了折中的方式, 既选用了语段材料, 又从课本中选取词语组合成找错别字题型, 这样, 优势互补, 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题型。

另一种以《课标》为指导, 以课本为依据, 各考点独立命题。优点是考查面大, 师生重视课本, 重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缺点是不能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

1.字音, 主要考查形近字、多音字、易读错字的注音, 选材以课本为主。汉字的读音, 三套试卷都进行了考查。老师们在复习备考时, 既要注意自己所教版本中的字词读音, 也要注意其他一些常见的易错字词读音, 必要时应该整理成册。

2.字形, 主要考查错别字的判断, 汉字的书写 (田字格抄写) 。省卷、曲靖卷考查了错别字的判断, 昆明卷既考查了错别字的判断、改错, 又考查了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汉字的能力。昆明卷、曲靖卷中的词语主要来源于课本。

3.词语, 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 词语的恰当使用, 关联词的恰当使用。2015年省卷由3组近义词和1组关联词组合成选择题, 这样, 既考查了学生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又考查了关联词的使用情况。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

4.成语, 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 有的还考查歇后语的恰当使用。2015年曲靖卷考查了成语的使用情况。

5.病句, 主要考查病句的辨别与判断, 病句的修改。这是常规考点, 三套试卷都进行了考查。病句常见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否定不当、语序颠倒、前后矛盾、表意不明、重复累赘、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6.排序, 主要考查句子的衔接, 句子排序。这个考点有易有难, 那些特征明显、条理清晰的句群难度不大, 有些句群特征不太明显、条理也不太清晰的难度就特别大。备考时, 要加强这个考点的训练、总结。2015年省卷就考查了排序, 难度适中。

7.标点, 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2015年曲靖卷考查了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的考查, 应侧重于规范化使用, 不应挑选那些特殊用法来考查。否则, 就变成记忆性考查, 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正常思维, 对学生规范化使用标点并没有帮助甚至还有负面影响。

8.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文学常识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主, 名著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篇目为准, 复习时应读熟课本上的“名著导读”, 有相当题干, 命题者直接取材于课本中的名著导读内容。除了《课标》中要求的名著外,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重要文学常识。2015年省卷考查了《史记》《背影》;昆明卷考查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美国作家海明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杰出成就, 考查了老舍的生平简介;曲靖卷考查了《傅雷家书》。

9.古诗文填空, 以名句为主, 取材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16篇文言文、34首古诗、词、曲。昆明卷除了《课标》要求之外, 另从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中进行选考, 如2015年考查了赵翼的《论诗》、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昆明卷、曲靖卷的考查要注意当年中考研讨会的要求与范围。

古诗文填空是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头戏, 老师们在复习中应抓住重点篇目, 要求学生全面过关, 既要背熟诗歌, 也要能够熟练地默写诗歌, 对重点句还要能透彻理解。默写中杜绝错别字, 必要时要进行一些归纳整理, 如“爱国”的诗句、“友情”的诗句等等。

上述考点为常规考点。除此之外, 这一板块还可能涉及的考点有句子间的节奏停顿、朗读重音、对联、修辞等, 教师在复习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这一板块是最具创新的, 涉及的内容大致有两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 大致有两种: (1) 交际是否得体, 如省卷第8题“请对许涛的行为点赞”, 昆明卷第22题“她应该怎样对讲解员说”。 (2) 语言运用, 如提建议、谈理想、发表观点等, 如曲靖卷第8题第①小题“请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 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2.综合性运用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 比如仿写、续写、拟写, 新闻信息的提取 (补写标题、提取信息的主要内容) , 图画、表格、漫画的转述, 综合几则材料提取相关信息, 名著专题综合性学习……如2015年省卷第9题“请简要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昆明卷第24题“请你根据前面提供的材料, 在明信片正面B处帮小薇拟写一条云南省博物馆的宣传标语”;曲靖卷第8题第②小题的仿写。

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否做到得体、简明、连贯。这一部分题型多样, 富有创新, 最具特色, 如2015年昆明卷图文并茂, 考查了字体与图画搭配的表述, 考查了宣传语的拟写……可谓题型新颖, 形式多样。

明确地说, 这一部分不是在考查学生, 而是在考查命题老师的设题水平。它对命题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一部分极易出新出彩, 是试卷中最富亮色的地方。

三、阅读

这一板块由四部分组成: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或议论文阅读) 、散文阅读 (或小说阅读) 。

1.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古代诗、词、曲的赏析。2015年的三套试卷均取材于《语文课程标准》诗歌推荐必背篇目34首, 省卷、曲靖卷考查了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昆明卷考查了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诗歌鉴赏考查的主要内容是:

(1) 重点词的赏析, 如省卷第10题考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中‘狂’字用得好, 请做简要赏析”, 昆明卷第10题“曲中‘踟蹰’一词用得好, 请说说好在哪里”。

(2)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如省卷第11题“‘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引用了西汉魏尚的典故, 有何用意”。

(3) 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如曲靖卷第10题“这首词的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有的会考查一些文学常识、节奏划分、主旨句之类的东西, 有的还会进行综合考查, 如曲靖卷第9题,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多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复习诗、词、曲时, 一方面是背诵默写, 这有利于填空。另一方面, 要加强理解, 尤其是重点词、重点句的理解赏析, 还要加强作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 诗、词、曲常识要强化识记。

2.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三套试卷均取材于《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推荐篇目16篇, 其中省卷、曲靖卷考查了课内文言文的阅读, 省卷考查的是《鱼我所欲也》, 曲靖卷考查的是《小石潭记》;昆明卷选择课内外比较阅读这种形式进行考查, 课内取材于《醉翁亭记》, 课外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 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 如省卷第12题、昆明卷第8~9题、曲靖卷第11~12题。

(2) 重点句子、特殊句式的翻译, 如省卷第13题、昆明卷第10题、曲靖卷第13题。

(3) 重点句子、语段的赏析, 如曲靖卷第14题。

(4) 文章内容的理解、情节的梳理, 如省卷第14题、昆明卷第11题。

(5) 思想情感的理解, 如昆明卷第12题。

(6) 综合性理解, 如曲靖卷第15题。

(7) 与选文内容相关的发散性试题, 如省卷第15题。

在复习文言文时, 要加强常见虚词不同用法的归类, 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翻译句子时要特别强调关键词的落实, 注意特殊句式的理解翻译, 同时加强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标16篇力争每篇做成一个复习专题, 让学生强化训练。昆明市, 除了课标16篇外, 还应根据中考研讨会精神加强课本中文言文其余重点篇目的复习。

3.说明文阅读

2015年云南省三套试卷均考查了说明文阅读。选文材料, 具有较强的前沿性、科普性, 如曲靖卷的《“刷脸支付”不再遥远》、昆明卷的《朗读有助于记忆吗》、省卷的《鲸落, 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 (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如昆明卷第14题、曲靖卷第17题; (3) 说明顺序及其分析; (4) 说明文词语的准确使用及其分析, 如省卷第18题; (5) 说明内容的理解归纳, 如曲靖卷第18题、昆明卷第15题; (6) 引用诗歌神话故事的作用; (7) 代词的指代内容, 如省卷第17题; (8) 主观发散性试题, 如曲靖卷第19题等。

说明文阅读中, 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分析, 说明文词语的准确使用等知识点是说明文考查的重点, 说明顺序的分析是说明文考查的难点。

说明文考查中, 主观题较多, 客观题较少。但在做客观题时, 应把选项与文中内容仔细比对, 看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 命题者往往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设置陷阱, 考生稍不仔细就出错。

4.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 也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 复习备考中不能忽视。2015年曲靖卷在散文阅读中涉及议论文的一个知识点, 即 (找) 论点。

议论文阅读常见的考点:论点的寻找与归纳, 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论证思路的分析, 论据的作用及分析, 根据论点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议论文词语的准确使用及其分析等。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既要重视说明文的教学, 也要重视议论文的教学;既要重视课内文章的学习, 也应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掌握方法, 形成能力, 以不变应万变。

5.散文 (小说) 阅读

2015年云南省三套试卷均考查了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 也是难点。其中, 曲靖卷考查的是议论性散文。

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1) 标题的理解, 如省卷第20题; (2)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如昆明卷第17题、曲靖卷第21题; (3) 句子的理解, 如曲靖卷第22题; (4) 句子 (片段) 赏析, 如省卷第23题; (5) 内容理解归纳, 如省卷第22题; (6) 情节脉络的整理、情感态度的变化, 如昆明卷第18题; (7) 写作线索的梳理; (8)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省卷第24题; (9) 特殊段落 (开头、中间、结尾) 的作用; (10) 主观性发散性试题, 如曲靖卷第23题。

其中, 句子含义、句子赏析难度较大, 情节脉络的梳理归纳难度较大, 复习中应设法突破。

从全国及发展的情况来看, 小说阅读不能忽视,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与散文大致相同:①词语的理解与赏析;②句子的理解;③句子 (片段) 赏析;④小说情节、线索的梳理;⑤标题的含义;⑥人物形象简要分析;⑦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理解;⑧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⑨主观发散性试题。

其中, 句子含义、句子赏析难度较大, 情节线索的梳理归纳难度较大, 复习中须设法突破。

四、作文

2015年云南省作文共有两种形式构成: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省卷、曲靖卷采用命题作文, 昆明卷采用命题+材料作文的形式。

命题作文, 要特别注意审题, 要注意抓住文眼。如昆明卷命题作文“语文课上”, 要特别突出“课上”, 而不是课下、课外。另外, 命题作文要注意理解题目的比喻义, 如省卷的“走在花季”中的“花季”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中植物开花的季节, 而这里的“花季”是比喻青少年成长的季节;曲靖卷“打开窗, 让春风进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打开窗子, 让春风吹进房间, 而应比喻为“打开心扉, 学会沟通, 获得幸福”之类的意思。命题作文要特别注意这类富含比喻义的题目, 否则, 学生不理解其比喻义就难以写作。

材料作文, 近年来出现的材料作文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有明显不同。各位老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审读材料作文, 教会学生熟练地把握提炼写作的主旨。

另外, 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漫画式作文也应加强补题、审题及拟题训练。

上一篇:协同管理提升企业执行力下一篇:私营企业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