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2024-07-16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老一辈机长们经历了从八一开航、试航拉萨,再到首次开辟国际航线、远航非洲、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大事件。老一辈机长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旧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难,保障领导外交出行安全,为中国民航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生活在一个民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因此,我们更应当传承前辈机长的优良品格,苦学精飞,为民航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2

通过观看《中国机长》,我更加了解那些之前仅仅在候机楼里见到过的、穿着整齐制服的机长们是如何开始每一次飞行任务,他们担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在完成一个又一个历史任务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机长的优秀风采。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3

看完《中国机长》后,我感受到这个光鲜的职业背后,是职业规章的精准严格,是驾驶技术的娴熟标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沉着冷静,狭小的驾驶舱里作为一架飞机的最高指挥者,与机组协同完成一次次起落。压力与责任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感谢中国机长带给我的启发,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定当成为敬职敬业的飞行员!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4

周总理曾为民航事业定下“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安全”的宏伟目标,而中国民航事业能实现这一目标,取得光辉的成就,靠的正是历代中国机长呕心沥血的付出,作为新一代飞行员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肩负职责,带着使命感,好好锤炼打磨自己的技术,为建设民航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5

我以前一直把飞行当作我的职业,是我赖以为生的工作。现在看了《中国机长》后,我改观了,飞行是事业,是无可取代的,为全人类贡献的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业。机长必须不断的学习,保持自己的知识处于最尖端,保证自己的技术无可挑剔,保证自己的身体适合飞行。他乐此不疲。正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对的起自己作为机长的职责,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6

《中国机长》诠释了责任二字,讲述了机长是协同机组完成任务的过程,每一次的安全着陆,来自于严格按照程序去完成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崇高的责任心。在成为职业飞行员的道路上,专业,知识,技术,责任,缺一不可。今后,我们唯有把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要求自我,提高技能水平,学习前辈的宝贵经验,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让人民放心的新时代飞行员。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7

从记事起,无数个晚上的梦总是自己自由地翱翔在天际,早晨起来会兴奋的告诉父母自己又“飞”了起来。经历了四年多的航校学习,毕业后终于如愿进入了南航。这一切看似幸运,却也伴随着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观看完《中国机长》,我更加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现在所付出的不及中国机长的百分之一。纪录片在很多方面都让我受到教育,最多的是人的品格,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成功来自勤奋。我们今后不仅仅要提高自己的飞行技能,更要培养自己坚强不息的品格。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8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2

1982年3月1日, 在卓有远见的影视科技专家们的积极倡议和共同努力下, 聚集了影视技术精英的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影视科研设计规划院所、电影传媒院校、各省市级电视台、各影视设备制造企业和影视制作公司的纷纷加盟。目前, 学会已有团体会员单位一百多家, 中高级会员2700多人, 拥有图像、声音、照明、信息技术、网络电视、广播电视覆盖、化装、影视美术、放映、洗印与环保、摄影摄像、节目制作与传输、电影特技等13个专业委员会, 涵盖了影视科技的各个领域, 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 我国影视科技领域重要和权威的学术机构。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坚持自我发展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 调动学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 增强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集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自2008年3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依托学会资源优势, 积极围绕国家广电总局“十二五”影视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我国影视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 认真开展国内外影视技术学术交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影视制作技能培训和影视科普工作, 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加强自身建设, 在推动学会改革和工作创新方面积极尝试, 学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服务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各项工作取得突出的进展。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成立30年来, 从当年的火热激情发展到今天的沉稳丰富, 学会始终本着创立初衷, 紧密团结全国影视科技工作者, 努力提高科技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提高服务会员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积极搭建影视科技理论、研发与应用的沟通互动平台;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新设备的交流展示平台;创新成果激励和荣誉表彰平台;考察观摩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在各自所从事的技术应用, 科技研发、产品销售各个领域得到影视技术学会应有的帮助, 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推动我国影视事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3

作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中国机长》改编自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于冬表示:“今天我们选择在飞机上来做这个空中首映礼,也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我们中国民航人为了我们的平安出行,一直在付出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值得我们电影人用一部好电影来展现他们,宣传他们,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谢谢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9月30日都能来影院看《中国机长》。”

9月20日,从北京飞往重庆的四川航空3U8803航班上,电影《中国机长》开创性地举办了万米高空首映礼!首映礼上,张涵予领衔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等主演为乘坐航班所有嘉宾和旅客赠送纪念礼品,随后,张天爱和李沁配合客舱乘务员发餐,两人还准备了川航的特色食品“老干妈”,不仅让客舱充满了欢笑声,更让人感受到了剧组的用心。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4

第一次听到许巧珍的名字,是在五年前,当时在网上看到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有位社区大妈,八十三岁依然奔走于社区服务的第一线。一般八十三岁的老人,本该悠闲地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把晚年完全奉献给她挚爱的社区,奉献给社区的居民呢?

低保居民宋士银身患重病,许书记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着刚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得的一千元奖金和营养品对其进行了慰问;陈继霖一家住在渔船上,其女被狗咬伤后,找不到狗的主人,许书记多方打探,多次到事发现场了解情况,终于让案情水落石出,使其得到赔偿。许书记还积极联系企业和学校,帮居民解决工作和孩子上学问题,无论是修复村内道路、规范停车位、还是慰问福利院和孤寡老人,哪里有群众需要,她就会出现在哪里。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不为自己,一心为民的精神;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承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兑现,这才是中国腾飞发展的基础保障。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5

燃!宋佳、佟丽娅帅气演绎“中国空军花木兰”

展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女飞行员英姿

作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故事之一,《护航》故事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为背景,细腻展现中国空军女飞行员的飒爽英姿和她们肩负重任背后的默默坚守与无悔付出。

预告中,宋佳饰演的吕潇然作为队中最优秀的女飞行员,在阅兵式前却被意外通知撤出阅兵编排留作替补。当一架架战斗机滑行起飞,剑指长空临近检阅,作为“备飞”的吕潇然最终是否如愿见证这一荣耀时刻?又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预告留下了一个悬念。

电影发布首支预告时,宋佳、佟丽娅飞行员造型一经曝光,便引发网友热议,盛赞两人军装造型帅气,更直言“这简直就像征兵广告”、“看得我也想去当兵了!”。《护航》预告中,宋佳、佟丽娅、韩东君等演员一改往日形象,穿着一身戎装,驾驶战斗机直冲云霄,彰显中国空军飞行员的英武靓丽,燃力十足。

帅!文牧野真实还原“蓝天仪仗队”风采

致敬女飞行员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80后”青年导演文牧野执导的处女作《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实现口碑票房双收,备受行业关注与期待。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的杰出代表,此次与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共同组成“中国电影梦之队”合力打造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导演文牧野以自己的时代记忆和电影风格创作拍摄故事《护航》,并携手宋佳、佟丽娅等青年演员共同为中国电影注入热情与活力。

在《护航》中,文牧野采用了歼击机-10进行拍摄,让人不禁回忆起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领队机梯队驾驶歼-10A战斗机驶过天空气贯长虹,带领后续飞行梯队接受检阅的历史场景。拍摄前,宋佳等演员也提前进入体验生活,与现役飞行员对话理解角色。主创团队用心拍摄全力以赴,力求真实展现中国“蓝天仪仗队”女飞行员神采。

酷!以来绘就强军新蓝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点亮蓝天“国家形象名片”

以来,绘就强军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军兴军新征程开启。预告片所讲述的吕潇然(宋佳饰演)成长经历和生活,便是对当下中国女飞行员的真实写照。她们视国家大礼为己任,肩负“蓝天仪仗队”的使命,苦练精飞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打造蓝天上闪亮的“国家形象名片”。

电影《中国机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电影观后感 篇6

作者:机电设备维修中心 姚林

5月25日,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音乐家》这部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知名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化名黄训在哈萨克斯坦漂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喻户晓的冼星海,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关于冼星海,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也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悄悄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才了解到19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的冼星海,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10月,因病在莫斯科去世,年仅40岁。

影片是从冼星海在莫斯科处理电影胶片的画面开始,一开头电影就通过火车站刚刚还在拿着杯子接水的孩童,转瞬间就被战争夺走了生命,母亲绝望和无助的眼神,血淋淋地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此往后随着冼星海的处境越发艰难,影片气氛也愈发压抑。家国变迁与大时代下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几经辗转也无法回国的冼星海,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妻儿的思念,依旧坚持音乐创作,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音乐作品中。在观影过程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就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可他不顾一切一路狂奔,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乡愁的力量,情感的牵绊,顿时爆发,他似呐喊又似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而让人最心痛的还是那隔着铁丝网一步之遥的不可及,最后只能化作一把祖国的热土藏于心间。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影片最后一曲《黄河大合唱》响起,顿时肃然起敬,画面穿插了异乡以及祖国版的黄河大合唱混剪,时空交错、双重衬托,这一次,他用生命演绎了黄河大合唱,这一次,40岁的冼星海是真的永别了。此时,我的内心翻涌不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最纯真的心中挚爱,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榜样,亦是精神!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仗?”

是啊!“离乱人不及太平犬”,我们要感恩生于和平年代,要珍惜那些无私奉献的先辈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没有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大树”,愿我们永远依偎在祖**亲的怀抱,愿我们永生永世远离战争。

音乐家电影影评心得

电影《音乐家》就集中讲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时期的经历。整体冲突性并不强,由一系列生活化的篇章构成。

整个影片由三条线索交叉贯穿下来。

第一条是音乐,既然片名叫做了《音乐家》,影片就不只是讲了一个人,而是讲述音乐在艰难的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抵抗法西斯侵略中对民众的砥砺与鼓舞作用。冼星海,以身作则,不断超越苦难,将优美激越的作品奉献出来,激励了整个时代。这一点,音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像《香水》大家没法闻到香水的味道,但那种感染力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浸透在了香水中的微妙之处。《音乐家》里的音乐同样如此,冼星海用自己的行为谱写了一曲交响诗,以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他的魅力。

第二条是友谊,是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达娜什兄妹一家超越国别的友情,让人感动。尤其是兄妹在不知道冼星海真实身份下,依旧无私地帮助他,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努力让冼星海保持着一份体面,这种精神非常了不起。

第三条是异国流浪者对于家国的渴望。冼星海之所以到达阿拉木图,就是为了回家,但是在那里他却无法回去,这种煎熬与孤寂,是一种让人绝望的悲痛,但是他却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创作,并保持着激情,同样了不起。

当然,三条线索之间,有时候会有点脱节,而且部分片段过于平淡,都影响了部分观感。但考虑到传主不同寻常的经历,还有那段特别的友谊。这些片外的传奇,都让影片拥有了额外的看点。只要对这些传奇性有所了解,然后再去看这部影片,那种感受才会更深一些,更会被深深打动。

音乐家优秀影评

一曲《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而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创作、背井离乡的艰辛岁月却鲜为人知。1941年,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恰逢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不幸流落至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冼星海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无私救助,更是与小卡丽亚情同父女。

在极其困苦的战争环境下,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当地的音乐家坚持创作、甘苦与共。此期间,他创作并修改了《黄河大合唱》、《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用音乐治愈了无家可归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就在胜利号角吹响的时刻,年仅40的冼星海不幸病逝于莫斯科……

创作背景

6月7日,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签署《联合声明》。人们注意到,新华社通稿里,还有这样一段内容:签署协议后,“两国元首还共同接见了中哈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

一部尚未完成的电影,为何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重视?

5月中旬,我们曾专赴该影片主要拍摄地——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独家采访该片的中哈制片人及部分主创人员,并有幸与主创人员观看了尚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音乐家》的主创团队汇聚了中哈双方一批优秀创作者。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

“组建团队时,我与每位主创人员交流,拍这部片子,一定要拿出满腔诚意,对音乐家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对中哈友谊的珍视,要有一种‘人类命运共体’视野下的电影人责任感。”沈健说。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出身于音乐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那些镜头,都是胡军亲自所为。他说,自己从小听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长大。也因此,当“冼星海”这个角色找上门时,他不假思索,“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能饰演人民音乐家,是莫大的荣耀。”

饰演拜卡达莫夫的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曾在哈国系列片《领袖之路》中饰演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也是家喻户晓。他同样感到了光荣和责任。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艰难,每天要为口粮四处奔波,但音乐人的惺惺相惜,让他对素不相识的“黄训”伸出双手,并谱写了一段传世佳话。“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世代流传。”

年轻的谢利克·伊布拉耶夫,曾在冼星海大道上一直住到16岁。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已家所在的弗拉基米尔大街突然改了名字,让他十分好奇。冼星海纪念碑落成后,他特地阅读了铭文,了解到冼星海的故事,觉得真是了不起。去年,他加入《音乐家》项目,成为片场经理。“从冼星海大道来到冼星海电影片场,这是命运的安排,非常骄傲。”

合作

由于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工作现场经常同时“飚着”汉语、英语、俄语以及哈萨克语,以至于翻译都紧缺。双方都有点忐忑疑虑。

剧照:《音乐家》再现了冼星海和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弹钢琴者)之间的患难之交。

但很快,疑虑打消了。拍摄过程中,几位主演常常互学对方语言,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情、兄妹情。拍摄期间,哈国主演艾特占诺夫的第4位小宝宝出生了,全剧组按哈方习俗集体到他家去道贺。现在,剧组里只要一提冼星海的名字,大家立刻会产生家人般的感觉。“这一年里,我们已经和中国同行结下了兄弟情。”

在哈实际拍摄的日子,“只有45个夏日和50个冬日”,不过,为筹备服装、道具,就用了一年时间。伊布拉耶夫介绍,故事涵盖的时间段内,苏军更换过军服。为了保证细节真实,要为所有饰演军人的演员都缝制两套不同的服装。

电影拍完,伊布拉耶夫已经成了主演胡军的粉丝。刚开始,他还有些怀疑,常演威武硬汉的胡军外形、气质能否与那位饱经苦难的音乐家吻合。可是进入拍摄,胡军把脸一沉,满满的忧虑和沧桑就自然流露出来。影片还未上映,主演已经在阿拉木图吸粉无数,很多当地年轻人都跑到下榻酒店来看胡军。

5月中旬,在哈影厂内部放映厅,记者受邀参加了影片的一个极小范围征求意见座谈会。虽然后期剪辑制作还未完成,但试映结束,无论是首次观看的我们,还是影片的主创人员,很多人眼含热泪。

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张伟用“佩服”与“惊讶”来表达他的观后感。他全程指导并见证了这部电影创作过程,“这么短的时间,中哈两个团队合作,就让这部片子已经有了如此感染力,了不起。”虽然很熟悉这段故事,但张伟也坦承自己的“眼眶湿了”。“这首先源于故事本身的感动,主创人员的用心付出、演员的出色表演,也艺术地再现了。”

期待

5月中间,中哈双方在哈影厂就影片进行讨论。

《音乐家》也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哈影集团副总裁、哈方制片人朱班德阔夫说,苏联解体后,长期依赖莫斯科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水平受以较大打击。此次能与近来电影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国际合作水平较高的中国合作,对他们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带来的理念、技巧、设备,都让哈方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

在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独联体地区,过去很少有像《音乐家》这样大型的合拍项目。哈方副导演巴奇特·苏莱曼诺娃坦言,《音乐家》剧组大胆触及很多过去在哈萨克斯坦电影业中没人碰过的题材,相信这会为哈国电影人树立很好的榜样。她尤其对总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尤其赞不绝口,自己“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优秀电影人的品质和作风。”

而在沈健看来,这也是一次互鉴互学的过程。他说,哈方工作人员的敬业、细致,尤其是演员扎实的功底、谦逊的态度,给中方演职人员都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7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范文1

“飞机失事”这样一个名词总是带着灰暗色调,事关几百个家庭的幸福与后半辈子,每每总是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一次川航机组的力挽狂澜,拯救了几百家庭的幸福,也书写了一个飞行史的奇迹。这样的机组无疑是训练有素的一个团队,是有勇有谋的一个团队,是勇敢果决的一个团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能当机立断,分工协作,做出最科学的决策并将之执行到底。

干部队伍,也应当是如川航机组这样的一个团队,遇事沉着冷静,同事合作无间,方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干部队伍,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承载着群众的希望与未来,很大程度影响着群众对国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干群关系是否和谐,是我们干部队伍是否合格的一个风向标。因此干部队伍的建设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队伍齐心是前提。心不齐的队伍就如一盘散沙,风吹即散,劲不往一处使,也就难达到其利断金的程度,反而会多方拉扯,踟蹰不前,是团队的大忌。川航机组即使面对事故,也是以安全度过难关为目标,所有人都不曾放弃,做好各自的事情,让飞机内工作即使在非常态下也正常运转。干部队伍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自如面对不时出现的困难与挑战。

沉着冷静是基础。如果遇到事情干部自身就只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摸不着头绪,群众更是看不到希望。因此干部要不断磨练自己,做到临危不惧,方能搜集线索,正确做出判断。当川航机组副机长身体都掉在舱外时,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仍然在尽最大努力地控制飞机平稳,避免了人心的慌乱。

当机立断是关键。在突发事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一分一秒的拖沓,当掌握了当前的一个情况以后,就要立即作出决策,最大程度减少时间的浪费,也能尽可能多的采取挽救措施。

坚持不懈是保障。当做出了决策后,要去执行,但是过程中总会有坎坷曲折,不见得一帆风顺,若是轻易就放弃,那么前面所做的努力也是白费,因此,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我们做出的决定能够持久发挥作用,而不是蜻蜓点水一般掠过。川航机组整个迫降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在高空中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机长即使手脚打颤,依然咬牙坚持,最终才能成功迫降成都机场,拯救了上百人的性命。贵在坚持,是每一个团队应该秉承着的信念。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范文2

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中国机长》。而在我看之前,一直疑惑它到底讲了中国机长的什么呢?是事件,还是专门讲品质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疑问去看了这场电影。但是,在最后却很让我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重庆到拉萨的航班,途中发生的事情。此事件是由20xx年5月14日重庆航班事件改编而成。所以比较真实。

这天清晨,这次航班的几个机组人员聚集在了一起。因为拉萨是高高原地区,所以经常遇上气流。飞机可能有颠簸风险,机长刘长建为此做足了准备。机组一行来到了飞机上,做好了起飞前的准备。

飞机很快起飞了,但是没多久,飞机就开始强烈颠簸,机长一顿操作,又向上级请示高度,飞机才又平稳了下来。接着机长就开始和副驾驶聊起天来,突然就聊到了他六岁的女儿,今天要过生日。而且还答应过她,下班之后就来参加生日会。突然“咔嚓”一声,头挡风玻璃突然裂了两条缝。机长急忙摸了一下裂缝,发现根本没有受力点。正疑惑时,挡风玻璃,突然又开始裂缝,直到右挡风玻璃脱落。右边的副驾驶成员,直接被卡在了外面。当时,驾驶室只有他们两个人。而另一个机长正在客舱内。机舱突然开始摇晃,乘务员们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但还是安抚乘客。不久,因为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而现在又处于危险的时期,全机人带上了紧急面罩。所有乘客都极度紧张,场面一片混乱,甚至有的乘客情绪失控。

因为与总部失去联系,指挥部的人无法给机长指导路线。他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机长的选择。没想到,机长凭借着他的努力,找到了一条云里的路。虽然过程艰辛,但他们成功的出来了。指挥部重新出现了3u8633的身影。但是,他还面临着一个问题。现在如果要迫降,严重超载。成都机场塔台立马把,跑道给让出来。飞机成功降落,可是刹车却失灵了。再在跑道上冲下去,就要撞到前方的市区了。在这紧急关头,副驾驶猛按刹车,飞机终于安全停稳。车上乘客119人,没有一个受伤。但是有两位机组成员受了轻伤。这128人,可谓真是死里逃生。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8

候机大厅宽敞明亮,服务人员彬彬有礼,恭候在登机口的空姐都很漂亮,而且微笑着问好,飞机的沙发舒适,启动加速飞离地面的体验很新奇,尤其是到了万里高空之后,还有免费的咖啡饮料和午餐送上来,真让人感觉飞机才是最高级的五星级宾馆。

在今天看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明白,这些惬意的背后是什么。

重庆飞拉萨的8633航班预定早6:05起飞。

凌晨3点,当乘客还在睡梦中时,机场各部分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工作了。

班车司机出发了,接3位驾驶员和5位空姐准时到达机场,吃早餐;

天气预报部门已经把气象信息发到了驾驶员手上;

空乘小组检查着装,检查指甲,练习服务标准用语;

地勤人员检查飞机、加油、运送行李,给乘客备餐;

塔台指挥着所有飞机,发动、出车、排队、等待、滑跑……

每个人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每一句对答都是那么简洁清晰,每一个手势都是那么到位准确,每个人都像一部复杂机器中不同位置上的齿轮,互相配合,互相依靠。

而这一切发生时,天还没有亮呢。

看到这里,我才知道,为了保证飞机顺利的安全降落,有多少人在默默的工作呀!乘客平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或者更少的一部分。联想到不久前在某机场因为飞机晚点,有些乘客就大闹机场,看来那都是因为无知才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啊!

8633航班上119位乘客有各自的生活,也怀着不同的心情。有的去旅游,有的去探亲,有的去看望40年前牺牲的战友,但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热切的希望——准时到达拉萨。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趟与死神并肩的飞行。

飞机飞出重庆机场不久,在9600高空,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右侧的风挡玻璃突然爆裂脱离。

要知道,这是在万米高空!而且是在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下!

万米高空是什么环境?那是零下十几度,是滴水成冰。而这时驾驶员穿的是衬衫。

时速800公里是什么概念?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速最高不过120公里,想一想这时你打开天窗把头探出去,你还能睁开眼,你还能说出话吗?你还能做什么吗?

突如其来的险情,导致副驾驶瞬间被吸出了窗外,半个身子挂在飞机外,命悬一线。

驾驶舱里的一切物品都飞出了窗外,驾驶室就像经历了一场爆炸一样,一片狼藉,控制台都被风吹歪了,很多仪表失效了。

这绝无仅有的险情,足以令整架飞机坠毁。

在这万分危急关头,机长一只手拉住副驾驶,另一只手拼命地稳住飞机。

在刺骨的飓风中,机组人员呼吸非常困难,风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根本无法和地面进行无线电联络,机组人员也只能靠手势简短沟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把一架受的伤的几十吨重的高速飞行中的机器控制好,这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由于剧烈颠簸和瞬间释压,此时客舱内也陷入了混乱,多亏五位训练有素的空姐,尽职尽责,帮助大家带好氧气面罩,稳住大家的情绪。别看他们平时都是面带微笑的美丽天使,在危难之时,她们各个都是勇敢无畏的英雄。

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险之后,受伤的飞机终于在成都机场迫降成功了!119位乘客的生命保住了,人们流着热泪感谢英雄的机长。而机长忠于职责,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也成为每位乘客心中的丰碑。

2019《中国机长》观看体会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中国机长》。

在四川早上五六点钟,刘长健已经梳理好,他低头轻轻吻了睡梦中的女儿,并说到,爸爸今天会回来陪你过生日的。刘长健是一名机长,今天他要开重庆飞往拉萨的飞机,这本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但是,开往飞机的路上有重大云团的阻挡,所以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份惊险。

故事刚刚开始,和普通的故事一样。刚开始,飞机自动驾驶,刘机长和助理们聊天,乘务员和空姐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这架航班叫做U38633.正在刘长健最开心的时候,飞机上有一个破裂的小口子,刘长健瞪大了眼睛,接着玻璃像刚刚破壳的小鸡一样,越破越大。最后半个玻璃只破的一块也不剩,把刘机长的一个助理给吸走了半个身子,机长的另外一个助理正在休息。刘长健不但要抓住助理不让他飞出去,还要开飞机,所以困难可想而知。

路上,他们拉响了警报,所有人都戴上了面罩。刘长健看见了他团黑云,他知道,要想拯救自己和这架飞机上的119名乘客,只能冲进那一团黑云。那团黑云很可怕,还时时打着闪电,刘长健咬了咬牙,用力一搬,狠心的加快了速度。刚刚进入黑云飞机上就停电了,每个人的物件也都掉了出来,砸在了人们身上,巨大的冰雹噼里啪啦的砸在了飞机上,很多人都惊恐万分,觉得自己都不能活着出去了。但是刘长健依然保持着镇定,思绪冷静的开着。

最后他们终于见到了太阳,终于在黑暗中走出了一条道路,他们暂时降落在了重庆机场。通过努力,他们平安降落了。所有人都为机长大声欢呼。

刘长健回家也为自己的女儿过了生日。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9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家。”…“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一个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需要你们的配合,需要你们给我们信心,我们也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我们的家人也在等着我们,我们会一起回去,谢谢。”

以上所有的经典台词,都让我动容与钦佩,我看到了张涵予的沉着,袁泉的冷静,乘务组的专业,欧豪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机长除了身高颜值和帅气的制服之外,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机长》观看体会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10

飞行这个职业,是锻炼心理素质的,只有冷静下来,才能不错不漏不忘的把飞行程序完成,但光靠飞行锻炼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压力和困难作斗争,建立自己坚韧的品质,临危不乱的果敢,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飞行,胜任机长,同时给人生也带来诸多好处。

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感叹,面对如此极端的飞行环境,刘传建机长还能掌握飞行,释压,低温,氧气稀薄这些致命的条件,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身体的飞行,只会是纸上谈兵,这也警告我们,飞行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的必要性,和拒绝不良嗜好,戒掉伤害身体习惯的重要性。

任何一次飞行,都不是机长个人能完成的事,包括了太多太多,驾驶舱,客舱,安保,机务,签派,管制,餐食,排污,现场,拖车,机组车等等,飞行圈仿佛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或者小社会,它需要一环扣一环的合作,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这就需要机长对运控的掌握能力,机组在飞机上的协同能力,而这次刘传建机长领导,从风挡玻璃损坏到飞机安全着陆,乘务,管制,地面都是完美的配合,完美处理,不得不佩服。

飞行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好比军人一般,保卫国家安全,不敢丝毫懈怠,但就飞行态度和作风而言,却是非常难以坚持的,就像刘传建机长,在航前依旧对熟悉的航线,机场天气,航路天气,油量,飞行通告,身体状况等都做到了具体了解,没有丝毫松懈,我想这是飞行一辈子需要坚持的品格,也是人生需要坚持的。

捷克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或许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波澜壮阔,或许每个人的事业不会惊天动地,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都可以在追梦路上把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不懈奋斗中放射出人生的夺目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使感动如涟漪般扩大,在感动中成就梦想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英雄机长”刘传建每天都坚持训练,认真学习操作……透过种种细节不难发现,能够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为英雄,正是因为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了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培养出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在会见中,指出,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勇敢精神,来自你们平时养成的强烈责任意识、严谨工作作风、精湛专业技能。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与坚守。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专注,才能换来奇迹时刻的沉着坚定。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悟 篇11

“我早就晓得了。”

打离婚官司之前,这句话是女方最得意的一句回答。

“我早就晓得了。”

然后“啪”地一声甩出一沓证据,一段录音,一份离婚协议书。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是在看狗血电视剧,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对夫妻在临死前的告白呢?

去看《中国机长》那天,我把小朋友从幼儿园接回家,叮嘱我妈给他多喝水,然后化妆换衣服。小朋友一天没看到我,知道我又要出门,表示不喜欢,“我想要妈妈陪我玩。”我只好答应他,“回家的时候买礼物给你。”

我想等到我回家,他应该已经睡了,也不用买什么礼物了,于是匆匆出门。想想我总是这样敷衍他,觉得他还小,很多承诺第二天就会忘记的。

离家求学,后来又和余老板在外安家,每年飞来飞去,多是回家,回我父母家,回他父母家。如今有了小朋友,两个人的旅程变成了三人游,我总要比从前更紧张,吃的、玩的、睡觉要枕的盖的,在iPad里下载好动画片,还有画笔故事书消毒湿巾一大包,每每登机都要背上一大堆行囊。

小朋友喜欢超级飞侠,起飞都要坐在窗边,用鼻尖抵着窗,看着飞机从地面拉升。某次登机,他在客舱口看到驾驶舱里的机长,问我“妈妈那是谁?”,我告诉他是“超级飞侠”使他激动得不得了,直到现在都沉浸在是超级飞侠送我回奶奶家的印象里。

人在平安之时很难去想这样的日子背后有谁为你付出努力,以及那些人是否有家?是不是也有很多想做的事,要在护送你这段旅途之后才能去完成?

滑行、起飞、爬升,我坐在银幕前开始体验那128人的旅程。

我才知道原来每个航班的机组人员或是临时搭档;也才了解天不亮的时候他们就要核对今天的天气,制定独特的飞行计划,预计何时有颠簸,响三下铃声就是最高级别;更不知道机组人员比乘客先登机,原来有那么多琐碎要检查:开行李架,关机舱照明,核对餐食和签字;以及上一秒还在说今天10号,下一秒就要用专业术语“洞拐”来回答。

原来“超级飞侠”在起飞前,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检查无数的按钮,讲听不懂的术语,一遍一遍地重复操作,用小朋友的话来说:真的是太酷了。

电影开场,一对候机的夫妻在和乘客聊天,他们的四川口音让我觉得亲切,作为四川媳妇,我自然记住了他们的对话。“我老公在拉萨的大饭店里做主厨”,妻子骄傲地和隔壁的人炫耀着。

飞机出事后,机舱内有人哀嚎有人念经有人默默流泪,还有暴怒着要冲进驾驶舱的壮汉,以及那对四川夫妻——开头那段对话,“老婆,我骗了你。”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真情告白”,或许是觉得人之将死,不想再隐瞒妻子,或许是因为彼此相爱,不愿分开,总之这是丈夫在危难之时,最想对妻子说的话——“我其实是去工地做饭,不是在什么大饭店里做厨师。”

看到这里,我和旁边的姑娘都不禁笑了一下,电影正播放到紧张之时,虽然知道真实的8633最终平安降落,但还是捏一把汗,仿佛自己就在那架机舱里,正要和家人告别的时候,听到了那句“我其实是去工地做饭”,既难过,又想笑,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个?

妻子看了丈夫一眼,在颠簸中给了一个意外的回答:“我其实早就晓得了。你做饭那么难吃,哪个饭店愿意请你?”请用四川口音去想象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因为爱你,所以我了解你,不去揭穿你,更知道你骗我,其实还是心疼我,我怎么忍心责备你?

如果说在这之前,电影的氛围是可预知的紧张,那么看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剧组的用心。这其实并不单单是一桩飞机的特情事故,更是人情最浓的时刻。

真实的8633事件之后,机长刘传健在《开讲了》节目里,遇到一位当时的乘客,机长得知时,眼圈瞬间发红,而女孩给了刘机长一个拥抱,谢谢他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搭乘那架飞机,是要和男朋友去纳木错看星星”,她这样介绍自己。是啊,每位乘客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了你们的故事,他们竭尽全力平安抵达。

谁又知晓他们的故事呢?

乘务长毕男发丝凌乱,双眼微红,正在安抚乘客,稳定机舱情绪,没有人知道她同样已经为人妻,在登机之前或许经历了什么;5号位乘务员周雅文,在摔伤后竭尽全力伸出手按住餐车,并且回应“后舱正常”,没有人知道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并打算生一个宝宝;顶着飓风冲进驾驶舱的第二机长梁栋,没有人知道地面上他的爱人,正忍住巨大的担忧准备登机工作——没有人知道她也是一名乘务长。而这架飞机上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告白的机长刘长健,正奋力稳定着飞机,在零下四十度的驾驶舱中咬着牙,送所有人平安抵达,让他们有机会去拥抱和原谅。

其实你不知道,你的那句 “我早就晓得了”,背后是谁在为你支撑,你的故事,谁在为你续写。

映后有观众问袁泉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回答是极致恐惧之下要做到坚定勇敢。虽然她们也是父母,儿女,但面对着一份值得敬畏的工作,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关系着一百多个生命,那种坚定、克制、专业,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电影里也一直没有给毕男的个人生活过多的描述,只知道她或许婚姻出现了问题,因为她抚摸着婚戒,忧愁写在脸上。但我心里却牵挂着她,我想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奔回家,无论何种结局,说出“分开吧”或是“我爱你”,那是脱掉乘务长制服的她,作为妻子想要说的话。护送了你们的故事,她终于有机会续写自己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回味着这部电影,回想着那对平凡夫妻。忽然想起小朋友已经睡下,商场已经关门,我赶快找了一家24小时便利店,买了装糖果的钓鱼玩具,准备等小朋友明天醒来,履行妈妈的承诺,带礼物回家。

上一篇:赛场比赛拉拉队口号下一篇:初一游台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