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忆父亲诗歌

2024-06-24

父亲节忆父亲诗歌(共12篇)

父亲节忆父亲诗歌 篇1

提起父亲泪满襟。

而立之年晚成婚,

忙了农耕还帮人。

染布坊里打过工,

跪拜于老学医生。

八方奔波求生计,

四子得病丢小命。

缺医少药旧社会,

父母丧子黯伤神。

年近半百得二子,

为儿操劳累一生。

兄弟长大都成家,

父亲已是古稀人。

父母满十不做寿,

克勤克俭为子孙。

吾为人师工作忙,

假日下村做家访。

妻子再忙我少帮,

同事说我工作狂。

只想年富力强时,

教坛拼搏创辉煌。

却忘吾父耄耋岁,

未尽孝心陪身旁。

淡泊名利观念变,

常想回家把父看。

正欲报答父深恩,

鲐背老父逝悄然。

父爱父恩重如山,

育儿再苦无怨言。

静立父亲遗像前,

父亲节忆父亲诗歌 篇2

父亲一出生就经历了第一道生死关。他虽然生于地主之家, 但家道已经败落。父亲有两个哥哥, 母亲不堪承受生活的重担, 决心等第三个孩子一生下来, 不管是男是女, 就塞进尿罐淹死。当时, 家乡溺婴风气盛行, 但溺死的几乎都是女婴。幸运的是, 父亲在阴历九月初八半夜里一呱呱落地, 就被守护在一旁的老祖母抢救下来, 才保住了小生命。

父亲14岁时, 同二哥到500里远的信阳一教会中学读书, 因直奉战争, 学校提前放假, 他们在返乡途中被土匪绑票, 大约在土匪营中生活了100天。抗战后, 父亲就以这段百日传奇经历写出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长夜》。

1931年, 父亲在河南大学读预科期间因参加学潮, 先被逮捕, 后被开除学籍, 即到北平“漂泊”, 以投稿维持生计。不幸染上肺病, 常常大口吐血, 贫病交加, 生活十分艰难。肺病在当时是绝症, 父亲也无钱医治, 几年后竟不治而愈。

当然, 父亲一生最大的磨难, 还是在政治和创作方面, 屡经挫折和打击, 几乎陷入灭顶之灾。特别是1957年, 他响应号召, 真诚帮助党整风, 因发表《谈打破清规戒律》《创作问题杂谈》《打开窗户说亮话》等文章而获罪, 经过几场猛烈批判斗争后, 被划为“极右派”。会上宣布, 今后不能再搞创作, 养起来充当“反右”教员。父亲一时对前途绝望, 甚至产生投江的念头。当情绪稍稍平复下来, 即以司马迁的精神激励自己, 开始一边痛哭, 一边偷偷写作《李自成》。经过10个月的日日夜夜, 赶在去农场劳动改造前完成了第一卷的草稿。在汉口郊区东西湖农场的三年艰苦劳动中, 又对草稿进行了整理。父亲原想生前出书无望, 死后由后人交给国家, 对祖国的文学事业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父亲在1960年底摘掉“右派”帽子, 不久又逢历史的机遇, 《李自成》第一卷在196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风靡全国。从这一点说, 父亲是幸运的。“文革”后,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学习追求五十年》中记述了《李自成》第一卷的写作经过。他写道:“如果读者询问我第一条重要经验是什么, 我必须回答说:立下较高的追求目标, 在逆境中艰苦奋斗, 死不动摇, 不实现决不罢休。我常常一边写一边哭, 有时不能写下去, 只好停顿下来, 等胸中略微平静时继续写。可以说, 《李自成》第一卷是用眼泪写出来的。所以当1961年我将《李自成》第一卷的初稿整理完毕后, 题了一组七绝抒怀, 其中第一首有这样两句:三百年前悲壮史, 豪情如泪著新篇。”

父亲从1957年开始写《李自成》起, 就走上了一条艰难漫长之路, 一路上风风雨雨, 直到病倒, 岁月长达半个世纪。父亲常把写《李自成》比做“长征”, “艰苦的长征”。在长征途中, 每天凌晨3时即起写作, 每天写作、读书、抄卡片、思考研究问题十余个小时, 几乎天天如此, 年年如此。一年到头, 没有星期天, 没有节假日, 即使除夕之夜也不停笔。父亲还以“下苦功, 抓今天”、“耐住寂寞”、“生前马拉松, 死后马拉松”等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1990年, 父亲在《八十愧言》中说:“我今年仅仅八十整寿, 离百岁还差远呢。我对追求事业的热情依然未减, 艺术构思能力也未衰退, 我不能停止长征。”“我要像一匹老马, 驮着重负, 趁着夕阳晚霞, 不需鞭打, 只愿在艰苦的写作上继续长征, 中华民族的新文学需要发展, 人民需要文学, 我不能放下我的义务。”

父亲尽管信心百倍、热情似火, 但不能违背自然法则。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父亲明显衰老, 写作进度越来越慢, 原来字迹工整、干净的书稿变得凌乱, 掉字漏字越来越多, 到处是涂涂抹抹。一天只能写出几百字, 顶多千把字, 后面还有几个单元尚未动笔。我越来越为父亲着急、担忧, 有时不免抱怨:“爸爸, 这样下去, 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四、五卷?”父亲低声回答:“尽力吧。”不久, 父亲病倒了, 我才意识到, 父亲为《李自成》已经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透支了生命, 在最后的岁月里并在大脑严重萎缩的情况下 (病后体检才得知) , 仍在做最后的拼搏和奋斗啊。在耄耋之年仍在创作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 这在老作家中已是奇迹。自己的抱怨, 只能加重父亲的压力和内心痛苦。多年过去了, 至今回想起来, 仍常常为自己对父亲的抱怨感到愧疚和自责。

1972年2月, 父亲终于累倒了, 倒在了书桌前, 是因劳累过度而中风。住进医院的第一天夜晚, 我值班看护, 因白天忙了一天, 夜里睡着了。突然, 同房另一病床的护工一边推我一边惊叫:“快醒醒, 老人怎么躺在地上了!”我猛然惊醒, 看到父亲, 平躺在水泥地上, 我急忙跑到跟前问:“爸爸, 怎么啦, 怎么躺在地上了?”父亲神志清醒, 声音低低地、不连贯地说:“我要起来写《李自成》, 写不完《李自成》对不起读者。”我一听, 眼泪夺眶而出:“爸爸, 你病了, 等病好了再写不迟。”一边说一边和护工一起把父亲抬到床上, 盖好棉被。这时我看看表, 时间是凌晨3点多一点, 正是父亲每天夜里起床写作的时间。这一夜, 我再也不敢入睡, 父亲在病床上也辗转反侧, 一夜无眠。这一情景, 使我想起了父亲在《八十愧言》中的一句话:“假若我写作到九十多岁或近百岁, 忽然医生告诉我说, 你活不多久, 不能再写作了。我不是想着我这一生曾经为祖国人民写过多少作品, 而是对医生点点头, 表示感谢, 然后轻轻叹息一声, 在心中惋惜地说:‘可惜呀, 我还有一些写作计划不能完成!’到那时, 我不得已, 只好怀着愧心放下我的所有计划, 辞别人间。”

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是找到一位好伴侣———我的母亲王梅彩。父亲和母亲于1931年春在开封结婚, 当时父亲21岁, 母亲18岁。两人从此携手度过了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近70年的漫长岁月。关于父母的婚姻, 还有一段传奇经历。1930年在河南大学预科读书的父亲, 因积极参加学潮, 作为“共党嫌疑”被捕, 因查无证据, 由河南知名辛亥革命元老、邓县同乡王庚先保释出狱。从此父亲成为王先生家的常客, 和母亲王梅彩相识、相爱, 喜结连理。婚后,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 很少回家, 母亲留在家乡含辛茹苦, 独自撑起家。解放后, 全家终于团聚、生活在一起, 但1957年父亲被划为“极右派”, 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积极要求入党的母亲, 自然受到牵连, 从此断了入党的夙愿。1961年, 家从开封迁到武汉, 母亲辞去工厂教职, 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照顾父亲的生活和工作。每天忙完家务后, 就戴着老花镜, 用老式打字机把《李自成》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来。在“文革”中, 批斗、抄家成风, 母亲每天担惊受怕, 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70年代末, 全家定居北京, 景况好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让父亲每天吃上可口的饭菜, 为了节省开支, 母亲坚持不请保姆, 自己料理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整理书房、送信、取报, 从早忙到晚, 把家里安置得井井有条。家里来了客人, 更是忙着倒茶让座, 热情招待, 还常留下客人吃饭。人们无不交口称赞, 说母亲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能干, 为《李自成》作出了很大贡献, 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92年母亲不幸中风, 留下瘫痪、失语、思维受损的严重后遗症。母亲住院两个月, 因病情危重, 需要不断交纳押金, 这时候父亲才知道家庭经济的拮据。有一次一时拿不出足额押金, 父亲像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他万万没有想到《李自成》印了几百万部, 家里还如此清苦, 连为母亲交住院押金都如此困难。但父亲对钱财又很慷慨。1982年, 《李自成》第二卷获茅盾文学奖, 当即把3000元奖金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1984年, 又捐出家乡祖产房退赔款4200元, 设立了邓县中小学生“春风作文奖” (后易名“姚雪垠作文奖”) , 每年又拿出一个月工资作补贴, 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倾尽绵薄之力。

2000年, 我们子女代表母亲遵照父亲生前心愿, 捐出《李自成》四、五卷版税50万元, 经中国作协批准在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

父亲是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每个人因接触不同, 视角不同, 感受不同, 认识不同, 会有不同的答案。1984年, 父亲应邀去新加坡参加一次文艺活动, 新加坡女记者张曦娜在访问记中写道:“要怎样形容姚雪垠呢?自信、直率、爽朗、豪气、幽默……都是, 但都不足以形容我眼前这位一头银发、神采奕奕、敢说敢言、心思灵敏、反应迅速、毫不矫情做作的作家、学者。”“姚雪垠已达74岁高龄, 却一点也没有给人垂垂老矣的感觉。他能言善道, 谈得深, 谈得广, 言谈间还透着那么一点点童心未泯的戏谑和诙谐。”

国内一些友人则这样评价:“一个真诚、正直的人”;“一个倔强的人”;“一个满怀天真之气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 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一个有正义感、是非感、爱憎分明、刚直不阿、铮铮傲骨的人”;“一个透亮的人, 一个一旦认准真理就九牛拉不回的人”;“一个心胸极其广阔, 对真理对人民事业执著追求的人”;“姚雪垠的精神世界就像广阔无垠的白雪一样, 具有冰清玉洁的美好品质”。当然, 也有不少人认为父亲是一个“自信、自负、狂妄的人”。

父亲则这样解剖自己:“我的思想性格中‘狂妄’占着很重要的一面, 我很少迷信名人, 也不迷信名言。对许多文艺问题, 喜爱发表不同意见, 特别是有独特见解的意见, 决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有时也不为权者讳, 尊者讳, 故常开罪于人, 被斥为狂妄。”

父亲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假若你向我的老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姚雪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准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回答, 甚至是毁誉各异。假若问我自己, 我会告诉你, 我的性格有各种弱点和毛病, 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使我在一生中能够屡经挫折而不曾消沉和倒下。我的这个十分重要的性格特点是:非常坚强的事业心和永不消沉的进取心。”

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些突出、鲜明的性格, 才能使他坚忍不拔地克服种种艰难困境, 成就了《李自成》, 使自己的文学事业达到了高峰。现在人们也越发认识到:在世风、学风、文风不正的情况下, 父亲的性格和精神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 父亲驾鹤西行已11年了。父亲辞世3年后, 母亲也跟随他而去。今年又迎来了父亲的百年诞辰, 在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的日子里, 10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纪念座谈会, 在其先后, 中国文学学会、邓州市委市政府、湖北省文联和省作家协会也先后在南阳、邓州和武汉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纪念会和座谈会, 其隆重、热烈、诚挚的氛围让我们感动不已、感慨不已———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们并没有忘记父亲, 或撰文、或著书、或发言、或讲座, 对父亲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

长征路上忆父亲 篇3

江油旧时称彰明,是诗人李白的故里,也是我日夜憧憬的家乡。父亲邓志云出生在离城不远的西屏乡八角村,小时候家境贫苦。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了这里,年仅12岁的父亲参加了红军,成为31团3营8连的一名“小马倌”。他走后,父亲的双亲和一个弟弟被还乡团逼死了。

我在7月18日到达江油,这天是父亲的忌日,正值“江油市西屏乡荷花节”隆重开幕。是天意,还是巧合?如今家乡建设红红火火,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了。站在村头,望着眼前延绵到远方的路,我想父亲就是从这里起程,离开家乡,越走越远的。我情不自禁地探下身,捧起孕育我血脉的泥土,把它紧贴胸膛,带在了身边。走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路上,深感路途的艰辛。我感觉看见了看不见的影子,听见了听不见的声音:父亲和红军队伍正行进在前方,“向前吧,不要回头!”这是父亲的鼓励,我疲劳顿消,精神倍增。

来到松潘草地,望着无垠的原野,不知怎么的,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当年父亲牵着马经过这片水草地时,不幸深陷其中,是秦班长用行军背包垫在身上,硬是把他从泥沼中拉了出来,而秦班长自己却永远陷了下去。这段经历,烙在父亲的心上,不知道多少次给我们讲述。草地啊,你珍藏的不只是先辈的忠骨,还珍藏着一种撼动心魄的力量。

此时,面对着昔日发生过生与死洗礼的水草地,我解读着父亲的人生准则:还在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时,父亲便几次婉言谢绝厂里为他提级的决定;文革开始后,支援内地建设调入四川汽车制造厂,又数次把晋升工资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离休后,义务到厂招待所工作,拖地板,抹桌椅,星期日也不肯休息……父亲生前常对人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生命是党和部队给的,是战友用同样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先烈。”

行程中我参观了50多处红军旧址,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历史积淀,父亲曾经讲述过的历史场景与传奇鲜活起来:青林口红军桥,是女红军刘连长鲜血染红的桥;北川红军碑林纪念馆记载了激战千佛山73天的惨烈;小金会师广场的红军塑像,镶刻着红四方面军战士编织袜子、背心作为慰劳品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革命深情;在“红军长征第一街”的哈达铺,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画面。长征途中常常是一把炒面几人吃,一碗野菜几人分……难怪父亲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他是南京市钓鱼协会会员,每当载鱼而归,都把战利品分送给左邻右舍共享;生活简朴,发现哪位同志有困难,立即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家住在四楼,可他打扫楼梯从顶层的六楼一直扫到底层。我想这点点滴滴、平平凡凡之中都体现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吧。

翻过梦笔山,走进川主寺,穿行腊子口,抵达会师城。我把沿途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了下来。勤于记笔记,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一生热爱学习,把“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持之以恒,学必有成”作为座右铭。他读到书报上的好句子,总要记在自己装订的本子上;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他离休后成为金陵老年大学的学员,常常带着老花镜,整理笔记到深夜。记得有一年冬季天降暴雪,交通中断。去老年大学有五六站路,母亲和我劝他别去了。但是他踩着半尺来深的积雪步行前往,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谁可曾想到他正身患肠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姐妹三人都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这次我为一所贫困小学捐款购买了价值1500元的书籍,父亲如果有知,一定会高兴的。

宝塔山招手,延河水微笑,我来到了父亲工作战斗过10年之久的延安。父亲在这里当过电话员、警卫员、通讯排长,当过毛岸英的马夫,多次与毛泽东等人一起在窑洞用餐,经常与朱德总司令打篮球。总司令球艺高超,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直亲切地叫我父亲“小胖子”。一次球赛结束后,父亲看见总司令用帽子擦脸上的汗珠便问道:“首长怎么不买条毛巾擦汗呢?”总司令说:“帽子擦汗可有许多好处呢,又当帽子,又当毛巾,既省钱,又省布,这办法好得很。”风趣的话把父亲给逗笑了。

遥望长征路,征程漫漫,便想起父亲与病魔作斗争的那些日子。

父亲晚年肠癌转移患了肝癌,做了几次手术。他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忍受着癌细胞扩散的剧烈疼痛,为了不让自己呻吟出来,甚至咬破了嘴唇。我心如刀绞,不知道怎样才能减轻他的疼痛。“我没有事,就是有點不舒服。”父亲平静地说着。戎马生涯造就了他的坚毅,他以自己的平静和坦然给家人以安慰。每当病情略为稳定,就要求出院,坚持不肯久住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高干病房,因为“太贵了”。真想象不出父亲那年近古稀、瘦弱重病的躯体里到底蕴藏着怎样顽强的生命力!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时刻想着他人,不愿麻烦组织的人。

这一刻,我突然领悟到了,父亲啊,你和你的战友何止是走了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长征,你们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生一世走长征!你的言行事迹和精神品质永远像一股激流,萦回在我的生命之中。

忆父亲抒情散文 篇4

从我记事起,父亲终年都在外面干活,农忙季节常常出去打短工。麦收过后,父亲与人结伴到很远的深山里割一种能编“耙”(一种平整土地用的农具)的树条,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以后才回来。那些割回来的树条先要在火上烤一下,就可以从中间弯过来两头对齐,然后再将弯过来的树条按照编耙要求的尺寸剁成一样长短,按照一个耙的用量分别捆起来,等到赶集的日子,再一次一次挑到40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这是家里日常生活来源之一

深秋时节,父亲还去山上割一种筷子粗细的藤条回来,放在院子里晒到半干时,再用碾子碾扁,这种藤条压扁以后像麻一样,很结实。下雨天不能外出时,父亲就在家里,坐在一条长凳子上用这些藤条编出一双双草鞋。父亲编的草鞋很光滑,一点也不磨脚。他除了编够自己一年穿的外,多余的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卖。

到了冬天,只要山上没有雪,父亲就天天上山割那些枯萎的蒿草回来当柴禾烧。父亲吃过早饭上山,日偏西后才能回来,家里人依太阳斜照在院子里的影子来估计父亲回来的时间,并为他烧好热水做好饭等着他回来。父亲上山时,是用一条宽约七八寸,长约二尺多的粗羊毛织成的毛毡包住脚,再穿上自己编的草鞋。每次从山上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脱他的草鞋,再解下缠在脚上的毛毡洗脸、洗脚,然后才吃饭。

整个冬天父亲要割很多柴回来,在自家场里垒起很高的柴垛。差不多够家里大半年做饭用。到了腊月还会挑一些到集上卖了换年货回来。家里人过年要添的新衣服也靠父亲卖柴的钱来买。下雪天不能出去干活时,父亲也不会闲着,要么在家里修理农忙时用的农具,要么就同家里人一起坐在热坑上剥包谷,只有在这个时候,父亲才有时间跟我们说说话,偶尔也讲些他在地主家扛长工时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说他白天给地主家干了一天活,晚上还要给地主家磨面。有时牵着牲口还在走路就睡着了,但迷迷糊糊闭着眼睛也能把牲口牵回圈里,拴在槽上。

解放以后,我家分到了几亩地和一头牛,日子逐渐好过了,父亲也稍能缓口气了。1955年冬天,我们村办起了初级社,社员们选父亲去喂牛,把大家交给他的这份喂牛工作看得很神圣。从此一心扑在他的“牛”身上。吃住都在饲养室,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回家,饲养室里里外外什么时候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牛一个个喂得圆溜溜,毛油光发亮。1956年夏天,父亲被乡里评上了劳动模范。发奖那天,我正好放假在家,就去看父亲领奖。领奖的地方设在我们山下那个大村子的小学里,坐北朝南是高高的戏台,对面是大殿,后来改为学校。领奖台就设在戏台上,父亲上去领奖时没有戴帽子,他先向乡长行了一个鞠躬礼,乡长戴着帽子还了一个军人礼,父亲以为自己行错了礼,赶忙又举起手学着乡长的样子又行了一个礼,惹得下面哄堂大笑。这当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去站在台下看戏的父亲,这次却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走上高高在上的戏台,与被老百姓看做是“官”的乡长面对面平等的站着,并接受乡长发给他的奖品“一条毛巾,一把小镢头,一块香皂”。这是父亲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也是父亲一生中的一次荣耀。我在台下为父亲鼓掌,为父亲高兴,为父亲自豪。

父亲在饲养室一直干到1961年,由于困难时期的饥饿,使年迈的父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父亲的气管炎病也越来越重,实在干不动了,才回到家里。这一年我考上了医学院。可是这一次父亲却不能来送我,他再也没有力气走完那来回一百多里的路,更没有钱坐车。父亲一辈子没念过书,不识一个字,更不知城里的高等学府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想去我的学校看看。可是当父亲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步也未能如愿。他的气喘病越来越重,家里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还有钱治病。我从读高中起就享受助学金,上大学时助学金扣过伙食费外还剩一元5角零用钱,假期我也砸过那种铺铁路用的石子,为自己挣买书钱。有时星期日回家也是来回走一百多里路,用省下的钱给父亲买点药,也会带几个我早点省下来的馒头,但这并不能留住父亲的生命。父亲最终未能挨过疾病和饥饿的折磨,在1963年春天离开了我们。

父亲病重期间,母亲怕耽误我学习,没有告诉我,等到父亲弥留之际,才打发人来学校里找我。来人不知我在何处上课,就站在宿舍区门口一直等着我。当我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回来,看见来人,心里就有一种不祥之感,开口就问:“是不是我爸不行了?”眼泪也像开闸的水奔涌而出。我和来人赶到县城,天色已晚,已没有去我家方向的车,等我步行40多里路到家时,已入殓了。我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无论我怎么哭天撼地喊,父亲也听不见了,我的悲伤,我对父亲的依恋唯有天知……

父亲他就这样地走了,而未能见他最疼爱的小女儿最后一面,更未能等到我做了医生的那一天。我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多年了,曾为无数患者解除过疾病痛苦,而我却不曾为我的父亲做过什么,也未能侍候过父亲一天。父亲到临终都不曾打过一针。每当我想起这一切,愧疚和伤心之情就难以自禁。我真希望父亲能够复生,再给我一次尽孝心的机会,来报答他如“山”的父爱,如海的父恩。让我的父亲好好享几天福,也让我少一份遗憾!

忆父亲散文 篇5

------题记

父亲

念父亲

三年别离

儿女痛心扉

忆往事泪飞奔

点滴尽现意情真

一生奉献问心无愧

妙笔著文章沥血呕心

豪爽洒脱书写人生完美

受教育甘为人师培育桃李

省电台任编辑采风撰文创新

书画院正气弘扬再创广播新闻

地委宣传部挑重担对党忠贞不渝

十年如一日侍奉老伴无人敢比

教育子女楷模典范标榜屹立

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为人梯

做人低调拒腐永不沾身

铮铮铁骨铸就中华魂

冰雪精神傲霜红梅

高风亮节风范存

感天地泣鬼神

恩泽润大地

精神不灭

慈父千

古永

忆父亲散文 篇6

自从父亲离开以后,我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里面,想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跟父亲通电话,听着父亲在电话那头用语重心长的话对我说:“女儿啊,从小到大,从读书起到现在工作的你,你就没有在父亲身边多少,父亲现在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你一个人漂泊在外,父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啊!因为你总是那么要强,什么事情都喜欢去跟别人争,能够懂得去争的人才有出息,但是在争的同时要学会放手啊!你呢,嘴巴里面天不怕地不怕的,就算再苦再累,都不掉一滴眼泪,你总是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但是父亲知道,其实你是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经不起一丝的风吹雨打,虽然这样,父亲还是要告诉你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张白纸,一片荒山,人生的得与失,成与败,不是取决于你是不是去跟别人争了,关键是你自己是不是坚持了你最初的选择”每当想起父亲跟我说的这些话的时候,眼泪都在眼睛里面打转,记得每一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打电话回家跟父亲聊天,跟父亲之间除了血浓于水的父女关系外,跟父亲还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在此期间父亲跟了我许多勇气,让我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中学会了坚强。

我刚刚被调到现在的城市,工作不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在烦恼的我,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放下手头上所有的事情赶回家,那天赶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妈妈来车站接我,而我一下车就责怪妈妈,为什么父亲生病的时候都不告诉我?为什么不送大医院进行治疗?为什么到了病危的时候才告诉我?妈妈没有说话,妈妈一直沉默!直到我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时候!其实妈妈比我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妈妈用手捂住嘴巴,用烟哽的话告诉我说,你父亲在你和弟弟很小的时候就生病了,由于家境不好,所以一直在用药来维持着,现在已经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了!现在你父亲可能活不过这几天了,你父亲一直不让我打电话跟你,怕影响了你的工作,我见他病危,我还是偷偷的打电话告诉了你,女儿啊,原谅你妈妈吧!回去可能还能见你父亲最后一面。我把东西塞跟妈妈,飞奔跑回家,推开房门,我来到父亲床前,看见父亲躺在床上,面黄肌瘦的,此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还是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切来的是那么的突然。颤抖的躯体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显的是那么的渺小,那种天旋地转,遥遥欲坠的感觉,让我体会到窒息般的难受,父亲听见我回来了,然后勉强的坐起来跟我聊天,那晚跟父亲聊的好开心,仿佛父亲的病似乎不像妈妈说的那么严重,而其父亲开始吃东西了,每天不会煮饭的我,亲自下厨,学着跟父亲熬稀饭,虽然我知道父亲吃不下,但是我任然坚持跟他熬稀饭,家里好多帮忙的人,那些忙碌的人们全都是在跟父亲准备后事的,此时好比一把赤热的利剑毫无迹象的狠狠的不留余地的刺进我的胸膛,一颗早已残缺不全的心生生感到撕裂般的疼痛,不断的自问,难道父亲就这样等着死去吗!第二天,堂哥他们回来了,我准备将父亲送往医院医治,但是父亲一直不去,还说他自己的身体他自己知道,我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称不过几天了,那些天我一直寸步不离的守候在父亲身边,听说跟父亲分开了将近的大伯要回来,父亲很高兴,当父亲和久别20年的大伯见面的时候,从来都没有看见父亲掉过眼泪的我,而在此时的这一幕却让我看见了父亲的泪,当大伯,三叔,四叔还有幺叔他们都依偎在父亲面前的时候,看见他们五兄弟团聚的时候,父亲哭了,父亲哭着说,大哥那,我还以为我这辈子都不能见到你了,但是没有想到在我宁死前我还你能见到你,大哥那,你苍老了,你要好好的保重,我不行了,我们五兄弟除你以外,四弟嘛是从小就寄养跟别人了,剩下的我们三兄弟平时就像敌人一样,我现在只想对三弟和小弟说,不管以前我们兄弟之间有多少不愉快的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就一笔勾销吧,我也从来都没有怪过你们,因为我们本是同根生那!看见他们这样,我一直扶着父亲,已经泪流满面,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的病情一天不如一天了,只是心中还放不下的就是还在大学里面参加期末考试的弟弟了,另外就是我哪个同父异母的哥了,终于小弟考完了试回来的当晚,也就是农历的5月20日凌晨2点整,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在走之前跟我和小弟说了好好多期待的话,父亲说,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不能亲眼看见我和弟弟结婚!然后父亲微笑的倒在我我和弟弟并拢在一起的肩膀上离开了。

父亲走了,仿佛间一个让我来不及去遐想的结局如晴空中一声霹雳响雷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眼前的一切,瞬间无影无踪,整个世界就此漆黑下来,让我感受不到生命体的存在。眼泪悄然无声的流落下来,可是此时的父亲躺在我的怀里,表情依然那么的平时,嘴角边略带微笑,此时的妈妈已经悲痛欲绝了,此时,我想起父亲在离开前的那一刻,告诉过我,他死了叫我不要哭,要我和弟弟带着他的血脉在没有他的日子里面坚强的走下去,好好的照顾好妈妈,我知道此时的眼泪已经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了,在这时候我不能只顾着心痛,哭泣流泪,毕竟弟弟还在上大学,什么都不懂,我不能倒下,于是我擦干眼泪,安抚好妈妈,和弟弟一起商量着如何处理父亲的后事,弟弟比我想象中要坚强和勇敢,于是弟弟负责出去找人帮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因父亲生前的为人都很好,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看见父亲静静的离开时,个个都悲痛欲绝,此时我跟弟弟只能用牵强的微笑掩饰内心的悲痛,那几天我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父亲的灵堂,直到父亲入土为安以后我才安心了。因为工作需要,我又急急忙忙的返回了公司!

父亲节忆父亲诗歌 篇7

唯一全家福摄于大方巷

“南京变化太大了,我1987年来的时候,金陵饭店还是最高的楼。”由于小时候在南京住过一段时间,白先勇对南京的一些建筑还记忆犹新。他愉快地回忆道,“那时候抗战刚胜利,我随父亲从重庆回南京,住在励志社,印象很深刻,觉得那个宫殿式的建筑很有古典韵味。”对于这座曾被国民政府专门用于审讯侵华日军战犯的园林式建筑,他关切地问如今保护得怎样?记者告诉他保护得很好,现为钟山宾馆,他点头笑了起来。

白崇禧当年在南京有多处公馆。其中最有名的一处是在梅园新村附近的雍园1号,白先勇印象中院里有座小洋楼,不是很大。而大方巷12号,他却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全家人唯一的合影就是在大方巷的住所拍摄的,“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去台湾后大家基本都分散在各地了。所以对这张照片很珍惜。”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的照片上“七七抗战第九周年纪念日全家在南京团聚摄影”的字样。“我住在南京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我来说,南京是个意义深刻的城市。我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南京,在我眼里,它是一个象征,一种记忆符号。”

记得父亲从未打过自己

白先勇告訴记者,父亲白崇禧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两个小弟弟当年因为贪玩、不用功读书,没少被父亲打骂过。”但是,他很是自信地笑称,自己却从未被父亲“动过粗”,“在我父亲看来,我们的家庭地位是按学习成绩的优劣来排位的。我小时候在学校经常考第一名,父亲一般都很优待我,所以我学习起来很有动力。”

他动情地告诉记者,“我父亲是个开明的人,他喜欢有理想的人。我直到现在还很感激他对我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宽容。”当年,白先勇决定转学文学时,他的成绩在他所在大学的水利系是第一名。而白崇禧并没有因此干预自己儿子的理想,而是以信任支持的态度给予他鼓励。

父亲是重视教育的儒将

“我父亲18岁就参加广西学生军,一直打到武汉,参加武昌起义。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谈起父亲的戎马生涯时,白先勇显得十分自豪,“我父亲打仗的特点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抗日期间,白崇禧奔驰沙场,指挥过诸多著名战役:“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昆仑关之役”、“长沙第一、二、三次会战”等等,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尤其以1938年“台儿庄大捷”至为关键。但记者提到电影《台儿庄大战》时,白先勇笑称其中饰演白崇禧的演员形象和自己父亲相差太远,“我父亲是个气度非凡的将领,不是影片中的那个唯唯诺诺的‘跟班’。”他还开玩笑地说,“依我看,陈宝国演我父亲最合适,他挺有军人的风范。”

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不仅在军事方面有过人之处,而且很有学问,所以在白先勇眼中,父亲是位“儒悔”。他说:‘我父亲小时候书就念得很好,古文功底很深厚。他对老师特别敬重,常常会力谢师宴。’据白先勇介绍,白崇禧一生都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大陆时,他捐建过不少小学,在台湾时,还曾建议当时主管教育的陈诚将台南工学院进行“升级”。白先勇说,父亲总想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才特别关心教育。

蒋介石派人下毒是谣传

在采访中,白先勇还谈到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我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一共四十年。的确,蒋很倚重他,尤其是在北伐、抗战的时候,可是很重要的时候蒋又没听他的话,他们两个人有分,有合,有亲,有疏,非常复杂。蒋对于我父亲的军事才能是赏识的,否则他不会在北伐时是蒋的参谋长,抗战时是他的副参蘸总长,国共内战时是国防部长,者陧他的最高军事幕僚长。可是,自古以来双雄不能并立,我父亲也是个性很强的人,而且他常常犯颜直谏,忠言逆耳,很多他讲的话蒋没有听。”

对于“蒋介石派人下毒杀害白崇禧”的说法,白先勇认为这纯属是谣言。他向记者说了三点理由,“第一,散播这个谣言的人叫谷正文,他自称是蒋介石安排的监控我父亲的小组成员,但事实上那个小组根本就没这个人,而且他也没机会见到蒋介石。第二,当时父亲在台湾时没有实权的,蒋没理由杀他。第三,我父亲是在美国受过勋章的,就国际影响而言,蒋也不会杀他。”

自己爱昆曲父亲看京剧

除了作家的头衔外,白先勇还因其对昆曲推广的杰出贡献被人们弥为“昆曲义工”。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昆曲深厚的感情并不是在父亲影响下形成的,“因为昆曲的节奏相对较慢,父亲平时一般没空看。他有时会看看京剧。”

白先勇认为,昆曲是门了不起的艺术,“一开始我立志要推广昆曲,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有衰微的迹象,我想拯救它。”白先勇还谈到自己近年来奔走于大陆和台湾高校,积极举办昆曲讲座。

他透露,此次出版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精选珍贵照片500余幅,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其中一半是家族所藏,诸多历史关键时刻在其中都有见证。“为了把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说清楚,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史料,很多图注只有短短几句,却花了几天时间才写成。”整个图传分两卷,上卷《父亲与民国》,涵盖北伐、抗战、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大约自1927年至1949年,记录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下卷《台湾岁月》,包括白崇禧在台湾17年的生活点滴。全书还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比如渡江战前他促请蒋介石下野的《亥敬》与《亥全》电报、1956年5月2日写绐蒋介石的密函,等等。

张琳据《扬子晚报》整理

《忆父亲》阅读答案「优选」 篇8

忆父亲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正正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干什么?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过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qiàn___。

⑤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了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儿,使我、妻、母亲面面相qù___,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_______。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意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是呀,父亲所“演”的,不过是些迎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根据④⑤段拼音写汉字

道qiàn( ) 面面相qù( )

2.第⑤段横线上应补出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

4.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什么样的神情?

5.第⑤⑥两段划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第②⑤段,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意味着什么?

7.“嘴里说阴,脸上作晴”在文中的意思该如何理解?

8.联系全文看,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端午节忆父亲作文 篇9

爸爸,您还记得您生病后您就身体一直不方便吗?是母亲一直给您日夜操劳,您总说得好好感谢妈妈,可是今天你人在哪里?您怎么舍得丢下母亲一个人走?您知道吗?您走后母亲一直把您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放下,别人都说您已经走了,可是母亲却一直不肯承认,母亲还一直认为您是坚强的会挺过这一关,您一定会的,因为您和母亲说过要一起走,您和母亲要手拉手一起去,可是您没有实现您的承诺,您还是选择一个人悄悄地走了,您没有等到您的儿女回来见见您,爸爸,您知道吗?当我开车一路狂奔赶回家的路上,我一直还坚信您不会有事情,您还会和以前一样在家里我们,到家门口还能见到您坐在沙发上笑着迎接我们的回来。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一直在祈祷。爸爸您知道吗?当我快到家的时候才接到电话您已经走了,没有等您的儿子,您当时为什么不等我回去,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会......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把车靠边,我不能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爸爸,也许是您儿子不孝,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您,爸爸,如果您去年还在我们身边,您就不会这样离开我们。所有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我的马上赶路,马上回家,也许是他们弄错了,也许您只是暂时的休克,您不会有事,您一定不会有事,于是我马上启动车子,随着急切的心情我已经顾不了超不超速了,我一直告诉自己,爸爸不会有事的,一定不会,我得马上到家,马上到家,陪您再说说话 ........

到家门口已经见到很多亲戚,我不敢相信,也没有和任何人到招呼,我直接往家里冲进去,我想看看您是不是坐在家里等我,可是当我进门的那一瞬间,看到您一个人躺在门板上,身边已经盖上了祥云的棉被和白纸是,我傻了,我扑过去,使劲的叫您,看看您的脸,就像刚刚睡着一样,我抚摸着您的脸,我一个劲的叫您,可是您没有理会我。看到您的胡须还没来的给您刮,您却没有等我,那还是我五一回家给您刮过,现在已经有点长了,当时我还和您说好等过几天回来我再给您刮胡子,在理发。可是您没有等我,您说话不算数,短短一个星期您就这样匆匆地留下我们一个人悄悄地离开,您这样做算什么?您知不知道我们和母亲多伤心,特别是母亲,照顾您,这16年她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您,您怎么忍心丢下她一个人走?母亲还是不是的习惯叫您,可是您在哪里?母亲不停的诉说着您前一天晚上的事情,她给您喂饭,叫您多吃一点,母亲像哄孩子一样,叫您把身体保好,等我们过几天回家陪您。您不是也答应了吗?为什么第二天您就这样说走就走了呢?

记得五一回来时,您很清醒,晚上我睡在您边上时候,我还和您开玩笑说您老是把我往边推,您就笑笑,然后您还自己往里面挪了挪。一个晚上您都不想睡觉,您就一直这样看看这看看那,虽然您的话不多,但我每次问您话,您都能很快的回答我。谁能想到一个星期后您的离去?晚上我还给您剪了指甲,还不小心把您的手弄破了,当时我问您是不是很疼,您却说不疼,也许您不想告诉我,因为您只要看到我们比什么都开心,爸爸是吧?

1号我们吃过午饭我们就准备走了,记得我走的时候还和您说,让您保重好身体,等过几天不忙我就回来看您,您当时很干脆的说,不碍事。短短几天,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您没有和我们说一声就走了,我不知道您厌倦了什么?这么好的日子您却选择了离开?爸爸,您现在在那边还好吗?

您知道吗?进了殡仪馆那边排队,看到一排排躺在车上的人,我不敢相信您也在其中,多希望您能起来和我们一起回家,一起回家陪我们说说话,我们还把您和母亲接到我们身边,好好照顾您和母亲。我再次掀开盖在您脸上的棉被,让您再最后一次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我在最后一次看看和最后一次抚摸您的脸,我知道现在我还能触摸到您的脸,可是等会出来就在也见不到您了,留下的只是一堆灰烬,泪水滴落在您的脸上,叔叔们走过来叫我不要伤心,可是我怎么能不伤心?最起码现在我还能见到爸爸您睡在这里,还能看到那张我熟悉的脸,我还能牵着您的手,还能触摸到您的胡须,可是进去后就永远永远也见不到,摸不到了。爸爸,当时您怕不怕?您害怕为什么不起来呢?

手捧着您的骨灰,看着您慈祥的遗像,泪水一路伴我到您的安息地,那边靠近中山河边,风景很好,风很大,您一个人在那边冷不冷?晚上睡得着吗?谁给您做饭吃?您不吃饭时,谁去叫您起来吃饭?您身体不舒服时,谁给您带到医院?还有人整天为您操心吗?看着墓碑上您的照片,您还是那么的慈祥可亲,还和以前一样......

爸爸,今天端午了,您吃粽子了吗?儿时常常围绕在您身边,看您包粽子,母亲不会包,您还一直教母亲,可是母亲怎么都学不会,她包的粽子永远没有您包的好看,还记得您拿我母亲取消的情景,可是今天,母亲一个人在包粽子,您怎么不来帮她?

爸爸您知道吗?我刚打电话给母亲,我和母亲都说不出话,因为我们都很想您,母亲又在家里哭了,隔壁二婶在我家劝母亲,可是母亲还是想去您的安息地给您送点粽子去,知道您喜欢吃粽子。爸爸,我们都很想您,您知道吗?

爸爸......

以清明时节忆父亲为题的作文 篇10

小时候,我是一个挑食的孩子,很多东西都不吃,真的是宁肯挨打也不吃。体弱加上多病,村上很多人以为我是养不活的。那时候,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上面的六个孩子让他已经费尽了心力,而且是以严厉的教育在周围都有名气。面对着那样的一个我,父亲的严厉似乎变淡了很多,而是每天和母亲一起变着法的给我弄点吃的,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养活一个那样的我。我记得,那时候,我总是扁桃腺发炎,继而发烧,整个喉咙似乎被堵上了,什么也吃不下。整个人只剩下一个大大的脑袋和细细的脖子,瘦弱的身子。几乎是每半个月一次的发烧,喉咙出状况,让他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农村的老太太用手指头沾上白矾,伸进我的喉咙,使劲的捺,直到出血,每次我都被恶心的一塌糊涂,也吐得一塌糊涂,可是也无济于事,能好上半天或一天。后来,实在无奈,父亲就在筷子上绑上缝衣服的针,用刷子按着我的舌头,用针来扎,现在想来,那真的是一种酷刑。可是,在那时的农村有什么条件和办法呢?看我什么也不吃,父亲是很着急的,偶然的功夫,发现我吃红薯,面稀饭煮红薯,成了主要的`饭食。无法忘记的是那一年还不到红薯成熟的季节,我再次拖着背肌肉注射了青霉素的一瘸一瘸的腿从小学回家,看见父亲从还没有成熟的红薯颗上扒出了几块红薯拿回了家。那一幕,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父亲,以严厉著称的父亲,在那一刻,我记忆里只有温情。

以清明时节忆父亲为题的优秀作文 篇11

清明节又要到了,都说清明是思念的季节,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而对于我而言思念天堂的老爸已经成了我每天的一个环节,而清明的到来,只不过让我心底的思念更加浓郁深沉罢了。

悠悠岁月,挥手又作别昨日的寒冬,去与春天约会,春天能让春鸟回归,柳树泛绿,能唤醒沉睡的大地,却怎么也唤不回离世的老爸!

老爸,您知道吗?去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雪也特别的大。您在天堂冷吗?那里是否也有洁白的雪花?真想变成雪花,片片飘落,无声无息,从无烦恼,永不寂寞,待到融化,无言无音中消失,从归天际看看我的老爸!

老爸,您曾对我的教导,现在才知道,受益匪浅,受用一世。我已学会了把秘密深埋心底,我也学会了用微笑面对困难,学会了像你一样在责任面前的那种担当。但我却怎么也学不会把想您时的泪水止住在眼眶里,也许还不够别人所说的“坚强”!

如果说生命是首歌,老爸给与我的就是跳动的音符,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给我前进的力量!

清明追忆慈祥人,

飘泪无语难忘恩。

回首再探故居地,

父亲节赞美父亲的诗歌 篇12

父亲节演讲稿:感恩父母

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

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父亲节演讲稿:学会感恩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

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长,幸福快乐!

父亲节演讲稿: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开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还。乘客中有一个游泳专家来回游了十几次,在连续救起了二十个人后因过分劳累双脚严重抽筋而导致残废必须终身坐轮椅,他一直大叫着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几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的说:我最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谢。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

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的,就当喜,是对我们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报;就当怒,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就当哀,是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当乐,是生活对我的泰然处

世还以的笑容。如此,还会有什么再影响到自己平静的心绪呢别人对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们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改进;别人对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就必须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事业的成败也是如此。

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作家余杰说过一句话:恨一个人对自己的伤害,远远比对对方的伤害大。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掊土还人一座山.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会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镜子,学会感恩,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

那么,就让我再次用一个小故事结束今天的演讲吧:有位和尚叫佛印,与朋友结伴出游.在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的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当走过原始森林时佛印和尚遇险被朋友所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冲淡沙滩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却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更多相关内容精彩推荐】

>>>关于父亲节的诗歌

>>>关于父亲的句子

上一篇:我相信,我能行作文欣赏下一篇:专题民主生活会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