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2024-05-11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通用10篇)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为什么要坚持 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富的热情。当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差异,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5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计算会议成本,能使会议组织者和参加者时刻有效率意识和效率观念;减少开会次数和时间,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这家公司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追求。

教师提问:我国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对效率有影响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师活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经济建设中,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下一个治理的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

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教师引导: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会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果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两极分化,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分配众还要兼顾公平。

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6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在收入分配中既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是不是矛盾?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7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回答:什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何贯彻此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也明确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

课后习题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2

1.知识目标

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为什么要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公平、效率的矛盾, 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分配政策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保证共同富裕为目标,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 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道德良知和公平意识。

【教学重点】公平问题。

【教学难点】

1.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对比大都市的繁华生活、滨海新区与西部山村孩子的教室、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我们在分配中提出效率优先。近10年来, 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 经济总量跃居第三, 那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分享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探究:图片的对比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6:1;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在10:7左右;金融、电力较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收入高4.6倍。多媒体展示:2011年基尼系数超过0.4, 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可见, 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突破合理的界限, 这个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说:“社会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芒。”

探究:

1.公平的定义

观点一:公平是否等于平均主义?

观点二:公平是否允许有差异?

结论:人人平均, 否认差别不是公平, 差别过于悬殊也不是公平, 有差别 (相对平等) , 且差别合理是公平。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它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多媒体展示: (十七大报告)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知识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你了解我国为实现分配的和谐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么?

例如,

(1) 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2) 2011年9月1日起,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3) 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使全国1.6亿中小学生普遍受益。

总结:

(1)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2) 初次分配强调保证“两个合理比重”———重要举措。

(3)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探究:

招聘:电脑城A店招聘推销员, 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 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招聘推销员, 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 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15元/天, 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

1.如果你是老板, 你会采取那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富有挑战精神的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结论:老板和应聘者都会选第二种, 因为A店做法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 对双方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探究:

你选择在B店工作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 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200元, 从2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近利润300元, 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 老板的收益是你的30倍。你愿意做下去吗?

课堂分析: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效率的含义。

(2) 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在经济建设中, 要讲究效率

案例: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 近10年来, 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 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譬如水资源问题, 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 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 水质已严重恶化。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 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结论:我国经济的效率低下,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 离开效率谈公平, 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 只有坚持社会公平, 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2) 效率与公平也有矛盾的一面。

4.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2)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多媒体:霍英东、白芳礼捐资助学。

教师像他们这样捐资助学, 做慈善事业的行为被称为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再次、第三次分配中无不渗透着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体现着党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重视。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得到合理解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变成现实。

课堂小结: (见多媒体)

作业设计:

根据所学效率与公平的知识, 调查宣化区收入分配状况。如存在两极分化, 写出解决方案。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完整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

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什么现象。liuxue86.com

设置情境:情景一:五个人分一块蛋糕,但是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五人为如何分配争执不下。

1、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确保分配公平?(平均)

2、如果五人在做蛋糕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这时你觉得蛋糕又该如何分?(有差距)

3、此时,老大说:做蛋糕的钱是我出的,工具是我提供的,我应该分得蛋糕的绝大部分,你们四人只能分得极小一块,你觉得公平吗?(差距不能过大)

提出问题:你对公平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

活动一:看图说话

全面深化哪几方面的改革?哪些体现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1、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2、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情景二:五人把分好的蛋糕吃完了之后,感觉没有吃饱,还想吃。因此,要吃得多,吃得饱,从根本上该怎么办?(提出效率)

情景三:五人再一次去弄蛋糕时,对以后每人如何能够分得更多蛋糕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老大认为:我们要拉开差距,提高效率,做大蛋糕老二认为:我们要一碗水端平,注重公平,分好蛋糕

分两大组辩论,阐明你方观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

小结:围绕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4

1.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社会成员的收入要平均

B.要充分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权 C.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D.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解析:C A项错误,公平不等于平均;B项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收入差距;D项不现实,利益冲突无法全面消除。故选C项。

2.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这种观点()①是正确的,因为平均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差别 ②是错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差距 ③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D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题中观点否认了差距,实际上否认了效率,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故②④正确,①③说法错误。

3.中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富民促进公平,以公平促进富国。这是因为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表现在()A.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是公平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C.效率和公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存在对立 D.发展经济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B 本题考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A、C两项表述错误,曲解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D项与题目无关。

4.漫画反映的是央企高管薪酬首次与职工工资挂钩。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央企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有 1 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央企高管薪酬与职工工资挂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故①②正确;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故④正确。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据此回答5~7题。5.收入分配的公平是()①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②与平均主义没有区别 ③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④同步富裕共同致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不能过于悬殊,这与平均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而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所以①③表述正确,②④错误。

6.公平的收入分配()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人才的尊重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 ④所述内容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①②③是对公平收入分配的正确认识。

7.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是()A.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C.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D.公有制在我国的确立

解析:B 结合题意、联系知识分析,在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十八大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对“两个同步”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使分配政策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③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④有利于促进收 入分配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C “两个同步”增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①④正确;“两个同步”有利于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②说法不正确;③与题意无关。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201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而且还有可能缩小,主要表现是过去几年中低收入人收入增幅快于高收入人群。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原因。

答案:①经济持续发展,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正确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提高了效率,又促进了公平。

解析: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农民收入增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信息,调动和运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从分配制度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方面分析原因。

10.“晒工资”正在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一份农民工的工资单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与热议。据这份工资单显示,有农民工的收入最高一月超过万元,最低也在5 000元以上。不少网友尤其是白领阶层的网友在表达羡慕的同时也表现出失落,也有部分网友对农民工的高工资表示认同。

(1)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理性看待农民工的“高工资”现象。

(2)“晒工资”晒出了许多人的失落。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网友们怎样才能由“晒工资”变成“晒幸福”。

答案:(1)①在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是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紧密联系的。农民工的“高工资”是与其付出的劳动量相挂钩的。网友们应理性地看待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拿工资数量作对比。②在我国,收入分配是以承认劳动差别与劳动能力的大小为前提的,农民工的工资也存在差别。这启示白领朋友们,应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来提升自己的工资水平。盲目地攀比工资数量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③网友们在对比农民工的高工资后显示出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收入。

(2)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制度。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通过推动经济效率的提升为分配公平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初 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篇5

一、知识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二、自主学习

、公平

(1)含义: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

,要求保证人们的

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

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关系,实现

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

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

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机制和

机制。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收入,调节

收入,取缔

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

与 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

,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

,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

,又要提倡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教师精讲.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1)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6

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经济学上经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现阶段一般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收入结构和社会福利体系所设定的参考值大多以基尼系数为标准的。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 在0.3~0.4为正常状态, 超过0.4为警戒状态, 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 2008年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 2012年回落至0.474, 均高于“警戒线”。对此,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应当以积极态度正视和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让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2 正视现实 找准原因

收入分配差距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之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所表示的收入水平差别以及居民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占有比重的差别。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型假设,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 收入分配差距会恶化,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我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完全如同“倒U”型假设, 反而一些制度性的不合理因素还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诚然,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城市跻身世界大城市行列, 福布斯排行榜也出现了中国富豪, 邓小平当年先富梦想已经实现。从现实看, 先富的带动作用尚未找到良方, 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 为当下社会各界所热议。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区收入差距;行业垄断形成的部门收入差距;资源配置形成的行业收入差距;管理体制形成的职业收入差距;所有制原因形成的保障待遇收入差距;享受公共产品不同形式的服务收入差距;同一企业内部身份性质形式的收入差距;信息资源不对称形成的权力寻租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形成的教育程度收入差距等。显而易见, 基尼系数节节攀升,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普通人的财富增长远远赶不上通胀速度, 个人实际的财富甚至在缩水。

根据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 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 2007年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曾达4553倍, 企业内部近5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仅在2007年14家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中就有3人年薪过千万。另据媒体报道, 2008年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 但其收入总和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除了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存在着收入上的极大差距以外, 根据国资委的调查, 有些垄断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接近5倍, 差距最大的个别石油行业, 内部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差距接近100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 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 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 成为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的国家之一。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政府扮演了“全能政府”的角色, 权力直接介入了本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初次分配领域, 再分配领域又缺乏完善的法制、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 带来了因竞争机会不均等而造成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不均衡的增长和有差别的分配, 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导致了行业垄断的出现和寻租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工作前瞻性、进取性、创造性, 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3 有效应对 缩小差距

一要坚持科学公平分配。要树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理念, 破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 力求把蛋糕做大, 并保证切分蛋糕过程环节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加快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要注重制度顶层设计。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在于优化顶层设计、增加制度供给,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我们的收入分配改革往往陷入一个悖论:改革的推动者和被改革的对象属于同一身份, 很难避免权力的分割和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切割, 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分配领域制度障碍。必须调整扭曲的公共政策, 使拥有社会影响力的既得利益群体手中的规则制定权、资源分配权、监督管理权等权力回归理性;引入市场竞争, 削弱行业垄断, 缩小行业的收入差距, 防止垄断利益群体通过行政垄断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形成超额利润的集团化、个人化。要造就一种促使社会实现公平的制度, 控制既得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和较多社会资源, 给每一个人在同等能力的情况下, 有一种向上流动的制度环境, 特别是能使底层低收入者向上流动的制度环境,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切实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三要努力推进制度创新。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前提靠可持续发展, 根本在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发挥制度创新的统领助推作用。一是取消传统的工资分配方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通过各经济主体对每一边际产量的净收入分享进行利益分配, 真正使职工收入成为其劳动贡献的报酬, 做到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 从而有效地防止初次分配领域分配差距的扩大。发挥市场调节收入的作用, 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 消除市场内部的制度性障碍。政府应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鼓励引导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帮助穷人改善生活。二是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收入分配改革主线。“提低”是前提, “控高”是根本, “扩中”是关键。“提低”目的在于实现收入再分配流量方面的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重点是提高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这四部分低收入工薪劳动者的所得。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加快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增长机制,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等。在财产存量方面, 让无房户能够获得廉租房、保障房, 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出让收益, 让在银行存钱的普通居民和股市的小股东获得合理的利息或股份收益等。“控高”的目的在于调控垄断行业的畸高收入与部分企业高管的偏高收入, 调控社会其他某些群体的偏高过高收入。这些人已形成既得利益群体, 成为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掣肘因素。首先让民间资本进入一些可以开放的领域, 在经济发展中形成良性竞争, 打破行业垄断;其次建立配套的财税制度, 加大对垄断行业占有国有资源的相关税收征管, 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 从源头上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来源;再次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杠杆作用, 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并辅之对企业高管的偏高过高收入的控制, 加大个人所得税税赋。“扩中”就是应扩大中产阶层比重, 逐渐使“哑铃型”社会转变为“橄榄型”社会。要强化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对社会成员的过高收入的调节功能, 在扣除其中一定的赡养、捐赠等因数系数后, 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级差, 扩大级距, 逐步实现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征收个人所得税;建立针对个人财产存量及其转移进行调节的收益类税种, 调节收入财产存量、分配流量, 适时开征遗产税, 鼓励人们依靠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致富, 限制部分人通过继承财产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现象发生。

四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意味着提高工资水平, 还需要扩大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经济体制要求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曾经指出, 在多数国家, 劳动收入占GDP60%左右, 而中国只占到42%多一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多数国家用于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开支要占财政支出一半以上, 但中国这方面的开支仅占财政开支的28.8%。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格外关注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对农民群体中的低收入者, 应及时纳入低保范围, 并引导、帮助他们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低收入者中的城市群体, 适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

总之, 遏制贫富差距扩大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事关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积极提高较低收入, 努力扩大中等收入, 着力控制过高收入, 切实遏制灰色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在实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与形成原因, 提出了有效应对和缩小差距的措施, 对当前正视和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让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调控措施,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

3、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标第一网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方式〗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导思:本从一个小故事《分粥》开始,讨论: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分粥和尚们都乐意接受?

引入公平问题

◆启动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探究活动1:这样分粥能使大家一直满意吗?为什么?怎样让大家能持续地愉快和睦地在一起生活?(结合文思考讨论)

(1)

公平的含义

(2)

公平的意义

(3)

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探究活动2:今天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如何?(播放视频)新闻报道《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思考:

①百姓怎样看待这种现状?

②我们政府又以怎样的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呢?((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视频内容,学习我国处理社会公平问题的措施和意义。

◆探究与思考

二、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探究活动3: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劳动者收入低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难题?

(1)

效率的含义

(2)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探究与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我们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

了解不同收入家庭的生活方式,并对他们进行访谈。(同学进行堂汇报)

思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体验与感悟

总结

在过去30年,中国在不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回顾其中的变化:

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

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要在“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XX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XX年,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拓展问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变化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拓展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

◆启动——通过浅显的小故事《分粥》引入公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动状态,进入学习。

◆探究与思考——通过故事分析、播放新闻视频《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逐层深入,解决公平、效率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重点问题。

◆体验与感悟——通过“寻访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形成个体的切身体验;最后在堂上选取小组进行寻访汇报,呈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解决了难点问题:“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通过学生亲身的感悟加深了同学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本的知识升华。

◆拓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改革与发展,通过思考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理解我国与时俱进的制度改革,拓展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新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其教学行为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本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通过学情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由于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首先对社会收入问题了解并不深入,其次缺乏对社会公平的感性认识,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举例、讨论是难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一个实地采访,题目是“寻访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刚开始时,学生们挺抗拒,觉得身边没有这样的家庭,而且就算找到这样的家庭,也很难采访。但是坚持下来,竟然很多小组都完成了寻访任务,最后做现场汇报时,学生真切产生对现实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与公平问题更深刻的理解,由于亲身前往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进行了采访,现实的巨大触动使他们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关爱油然而生,也理解了高收入家庭努力创业的艰辛,发自内心产生了对社会公平的呼唤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人文情怀绝非教师单纯的讲授和论证能够燃点。如何有效地设计学生参与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政治学科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

附:补充材料

一、小故事:分粥

有几个和尚住在庙里,每天分吃一锅粥,但是粥总是不够分。开始,他们轮流值日分粥,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值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结果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猜一猜,他们最后想出怎样的分粥办法让大家都满意?

原来方法很简单:无论谁分都没关系,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了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这样一来,大家都尽量分的公平些,所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二、视频内容:《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凤凰卫视新闻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特别关注由收入差距引起的社会问题,指出这是引发社会不公平感的重要原因,学者指出政府应加快制度改革,利用增长的财政收入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使城镇各界居民享受公平的竞争起点和机会。

记者现场: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小杨的账本被互联网广泛转载,“一个月赚770块,还要给老家读高中的儿子200块,给生病的母亲0块。”小杨说:“很难存下钱,除去房租、吃饭,一个月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一个月770元收入对于北京市等大城市的白领是什么概念呢?

受访男白领:相对于我一个月薪水的八分之一,或者一个月的电话费。

受访女白领:大概是买一大衣的价钱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是9倍,有学者认为,如果算上灰色收入,则相差30倍。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8

第一小组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2000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9

通渭县榜罗中学

刘振银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具体情景中分析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及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意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①、定义:

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②、表示:

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③、意义:

1)效率提高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4、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九、巩固训练(见课件)

5、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学生回答: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思考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 是你的19倍。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 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学生讨论

板书: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九、板书设计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十、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10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效率与公平的有关含义:

1.从经济学上来说,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而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在资源配置与收入问题上,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就会因产生平均主义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导致普遍贫穷;如果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因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从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角度看,最好能够选择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

3.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上升到了0.5左右,已经超过了0.4的公认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三、我国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1.效率和公平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不存在第一、第二的关系,二者都很重要;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物,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同公平发生矛盾的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生产方式,而不是效率。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如果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来理解发展,那么,发展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包含着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公平就变成普遍的贫穷,就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本着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怀,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作了“让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分享”的政治承诺。针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矛盾,淡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突出“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方针。利用财税改革和转移支付手段,着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诸如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2006年5月,党中央还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想,党中央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只要认真地有效地落实,将会缓解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扭转向两极分化接近的趋向。2.减少分配不公的建议 ①加速城市化进程

上一篇: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下一篇:与王嵩隐,与王嵩隐尚颜,与王嵩隐的意思,与王嵩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