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2024-06-08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精选9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

一、铺垫孕伏1.什么是百分数?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百分数0.6 7/10 3.5 5/8 13.出示例4统计图,仔细观察、获取信息。(1)比较任意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应该怎样提问?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几分之几?(2)自由口答,适时提问: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3)归纳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4.这几题都是用分数表示两人所跑路程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呢?5.揭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评析: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课始先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为顺利探究新知、过渡到新课做好铺垫。]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1.将复习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改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2.尝试解答,发现问题:谈话:你是否想自己试着算一算呢?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谈话: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呢?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思考:(1)探索如何列式思考: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哪两个量在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 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小结:这题以王红跑的路程作为单位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实际上与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2)探索如何计算思考:你是怎么计算的?引导:先求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再化成百分数。(板书:45=4/5=80%)先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再化成百分数。(板书:45=0.8=80%)小结:列出除法算式后,通常先用小数表示商,再改写成百分数。(3)归纳小结:思考:通过解答你明白了什么?引导:这题和复习题比较,什么没有变?(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什么变了?(表示两数倍数关系的形式从几分之几变为百分之几)那么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变化?小结: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仍然是把王红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用李芳跑的路程除以王红跑的路程,算式是相同的,只是结果用百分数来表示。4.试一试怎样解答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1)学生独立解答,同时思考:在计算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2)交流:当除不尽时该怎么办?(57的商是无限小数,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5.反思归纳:(先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1)王红跑的路程为什么在例4中作除数,而在试一试中作被除数?例4是李芳跑的路程和王红跑的路程比,把王红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试一试是王红跑的路程与林小刚跑的路程比,把林小刚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因此王红跑的千米数,在前一个算式里是除数,在后一个算式里是被除数。(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时,通常应怎样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上它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方法是一样的,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要注意比的标准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类题一定要找准单位1。6.完成练一练第1题。[评析:这一层的教学,通过改变问题,引出例题,运用设问沟通复习题与例题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突出当商是无限小数时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比较反思突出求百分之几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例5:求百分率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2

马琴

教学目的:

①理解各种百分率的意义,并会正确灵活地列式计算。

②经历解答百分率应用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百分率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生活中百分率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复习什么是百分数?

2、在《圆》的单元测验中,六(1)班的达标率的44.7%,优秀率是23.08%,你能说说这两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3、六(4)班有40人,达标的人数有20人,优秀人数是18人,达标率是多少?优秀率是多少?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达标率就是求()占()的百分之几?谁是单位“1” ?让学生列式计算。

4、从而得出公式 : 达标率=达标人数÷总人数×100%说一说:为什么要乘以100%?(要求最后的得数是百分数)求出的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5、练习独立分析:求优秀率就是求()占()的百分之几 ?谁是单位“1”?得出公式 :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100% 再根据公式解答。求出的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达标率和优秀率就是两种常用的百分率。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碰到百分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几种常见的百分率。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1.谈话:同学们,除了黑板上的优秀率、达标率,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百分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百分率。

2.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出勤率、合格率、发芽率、命中率、近视率、成活率、正确率、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

3、自学,自学后讨论分析:这些百分率是求()占()的百分之几 ?公式是什么?

4、交流汇报(说意义、公式),教师板书公式。

5、运用公式练习。

1)你能算出自己刚才口算的正确率吗?

2)六年级一共有学生96人,其中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90人。求达标率。不达标率呢? 六年级一共有学生96人,其中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6人。求达标率。六年级有90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还有6人没达到这项标准。求达标率。

四.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一)请你来当小裁判。

1、林场种柳树100棵,成活98棵,成活率为98%棵。

2、一个工人加工103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3%。

3、种一批树苗,成活率为95%,那么这批树苗死亡率为5%。

4、有一个学生说:今天他班的出勤率是110%。

5、用5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40粒种子发芽,发芽率为4/5。

6、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二)只列式,不计算。

1、某电视台调查了500个家庭,有462个家庭收看该电视台的节目,求该电视台的收视率。2、800千克的稻谷可碾米560千克.求出米率 3.用2000千克花生榨出油760千克,求花生仁的出油率?

4.某植树组共植树1000棵,结果有20棵没有成活。求这批树的成活率是多少? 5、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多少?

6、有20名新生进行实弹射击练习,每人射2发子弹,结果共命中32发,求命中率。

7、某超市九月份的营业额是20万元,十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这家超市十月份营业额的增长率是多少?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应用题情境中,更深刻的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理念:设计这节练习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理解。

其中介绍“你知道吗”等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类型,问一下同学们:甲比乙多百分之几怎样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呢?

以本班男女生人数举例:男生比女生多(少)百分之几怎样列式?女生比男生少(多)百分之几又怎样列式?两个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指名学生回答。

二、指导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吗?

第二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你怎么先求出这个问题?

自己试着列式。

2.比较这两个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问题所示的线段正好合成单位“1”)

3.提问:第(2)题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情况吗?

学生列式,集体评讲。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学生讨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启发学生用“1”直接减去第(1)题所得到的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先说一说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再试着自己列式。

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能不能根据第(1)题的答案知道第(2)题的答案?第(1)题和第(3)题有什么区别?

做完了这题,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根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可以求出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或者可以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求出这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因此做题时可以直接用这个数去除了另一个数,用得到的百分数和单位“1”去比较,与单位“1”的差即是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2.教学练习一的第6~8题

(1).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读题时先解释“孵化期”的含义;

读题后思考,从问题出发,要求这个问题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直接知道了吗?

(2).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读题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说说每个问题的含义以及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

指名学生回答思考过程。

你还能提出哪些同样类型的数学问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4).指导阅读“你知道吗”。

要求学生了解“百分点”、“负增长”等名词。

学生列式。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后集体订正。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阅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你有哪些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甲数是40,乙数是50,甲是乙的()%,甲比乙少()%;乙是甲的()%,乙比甲多()%。

2.A是B的125%,A比B多()%,B是A的()%,B比A少()%。

3.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4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理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图形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考验你们的听力怎么样?

(1)第一次拍3下,第2次拍6(2个3)下,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表示第1次和第2次的关系吗?

教师补充:第2次拍的次数是第1次的2倍。

(2)第一次拍2下,第2次拍6(3个2)下,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表示第1次和第2次的关系吗?

教师补充:第2次拍的次数是第1次的3倍。

2.“倍”这个字你们认识吗?“倍”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3.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学习例1:

出示2朵兰花,出示6朵黄花,学生说说两种花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怎么来表示这是一份呢?

教师示范将2朵兰花圈起来,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该怎样圈?同桌互相讨论。指名演示。

出示: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倍。

如果我拿走2朵黄花,谁能告诉我现在的黄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现在黄花还是6朵,蓝花呢,变成3朵,你能用倍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要回答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不能只看一种花的朵数,我们一定要看一种花几朵,另一种花有几个这样的几朵,我们就说是几倍。

2.学习例2:

学生打开书本第73页。数一数蓝花和红花分别有几朵?

请学生根据例1将花用自己喜欢的那种颜色的水彩笔一份一份圈起来。

提问:蓝花2朵看成一份,红花将怎样圈?

红花有()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倍。

谈话:刚刚我们用圈一圈知道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简单的圈一圈就能完成,还要研究如何计算,题目仍然是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不用圈,怎么列式计算?同桌讨论?为什么要计算?

求8里面有几个2,算式8÷2=

4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用除法计算,得数后面不要写单位名称,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

四、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沙绿带子的5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读题,根据题目要求学生操作,填空,教师巡视指导。提问:6里面有几个3?6是3的几倍?15里面有几个3,15是3的几倍?填好后,要求学生把句子完整地读一读。用除法计算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在图上连一连,再根据情况列出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题目要求先量出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提问:你把哪根线段看成1份,第二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五、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73×2=329×3=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4×20=30×3=

32×2=4×21=31×3=

34×2=4×22=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6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与交流中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学习方式,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解题策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中利用“包含除法”的迁移是本课的关键,即是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学生能初步感知用除法计算,但是仅仅停留会列除法算式计算的层面上,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学生会这样想:我会列算式计算,为什么还要画一画、圈一圈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们要思考:数量关系的理解及表述要通过多种表征的转化,使学生感悟问题的深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在这里画示意图、圈一圈等方法是由直观操作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一部分学生要借助画好的示意图,看出擦桌椅12人是扫地4人的3倍;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2人是4人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2里面有几个4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得出12÷4﹦3的算式。要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让学生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1)说一说。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有()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

(2)圈一圈。

有()只,是的()倍。

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2.变式运用,深化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我说你摆。(拿出学具●、☆和△)要求摆出的☆是●的2倍,△是☆ 的 2倍。

师:你是怎么摆的?还能看出谁是谁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注重学生表述中说明谁是1份的数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形象感知,在操作和语言表征中逐步抽象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看看我们班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真是一群爱劳动的孩子。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

信息:擦桌子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问题: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生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观察情境,了解相关信息和明白问题,培养学生检索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问题是否正确?

②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如果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尝试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

指名上黑板画图解决,其他同学独立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

③语言表述

作品分析,平台展示。

教师引导同学说出怎样画好图:(图的前端文字说明、图形尽量大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课件出示(预设的出现的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教材中呈现方法)

师:说说要先把扫地的人数圈起来?为什么要4个一圈?擦桌子的人数里有几个4?在这两个数量中,谁是标准量?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④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2÷4=

3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⑤对于单位的分析

师:在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3倍,而3倍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物体的单位,后面是不写单位,所以不能写成“ 12÷4=3(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问中深化概念理解。“为什么4个一圈?”“谁是标准量?”“为什么会是3倍?”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的直观图示呈现比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逐步理解

师:爱劳动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信息:教室里还有8人擦窗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吗?并解答。(擦窗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多少倍?)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同桌互相说方法,全班反馈。

(可以借助示意图,也可直接列出算式 8÷4=2。)

【设计意图】创设“打扫卫生”学生熟悉生活情境串,体现情境的整体性。对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12÷4=3,8÷4=2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除以4”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解决中,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

(三)关注“标准量”的变化,体会唯一性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3题

课件出示分步呈现小鹿、小猴的只数和第(1)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18÷6=3”算式的意义。“为什么除以6?”

(2)课件分步出示小兔、天鹅的只数和第(2)问题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同桌交流汇报。

②集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可能会有: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

3还有:小兔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24÷6=

4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1)比较18÷6=3和24÷6=4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除以6?

(这两个算式都是以小猴标准量,所以除以小猴的只数)

(2)比较18÷6=3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中虽然比较量与标准量不同,但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的关系)

(3)比较24÷6=4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是24除以一个数?

(这两个算式中,24表示小兔的只数,标准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找准标准量,把它看成一份。比较量里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几倍,用除法表示“比较量÷标准量=几倍”。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应用意识

1.圈一圈 算一算: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方法。

2.拔萝卜:课件出示

灰兔拔了9个,拔了3个。拔的是的几倍?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正误。

3.踢毽子:

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①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出算式的意义,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课件出示问题:②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2)分析问题:谁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师:像这样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该怎样思考呢?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孕伏新知

1.课后思考,孕伏新知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思考: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7

韩淑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的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师:老师比同学高,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生:同学比老师矮。

师:老师年龄比同学大。

生:同学年龄比老师小。

师:在这间教室里,老师比同学少。

生:在这间教室里,同学比老师多。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游戏,一来激发学生兴趣,二来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做抓花片的游戏。

师:老师这个学具袋里有许多花片,请一名同学上来抓一把,老师再来抓一把,比一比谁抓得多。指名一生和老师一起示范。

师:怎样才能让大家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一个对一个排)

师:我抓了9个。

生:我抓了12个。

师:我抓得比你少3个。

生:我抓得比你多3个。

师: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

学生活动,边比边说。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抓花片的游戏,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或多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同样多”、“多几”、“少几”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在认知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

2、自主探索。

(1)、师:小猴子看到大家回答问题这么积极,它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请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猴子抓糖),谁想和小猴子比一比?派代表上前去抓糖。

板书猴子和学生抓糖的数量。

(2)、师:怎样才能知道同学比猴子抓得糖少几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3)、师: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吧。你可以独立解决,可以和同桌合作,还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探究。

(4)、学生汇报。

那你愿意选择哪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呢?指名学生摆一摆,追问: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摆的吗?为什么要一个对一个摆呢? 为什么不这样摆?(左边不对齐)

现在你能指出哪部分是同学抓得比猴子抓得少的呢?另一部分是什么?你能让大家一看就能分开吗?(5)、提问:求同学比猴子少抓多少颗,除了用摆一摆的方法来比出多少,还可以怎么办?

引导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提醒学生说出单位名称。

(6)、师: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猴子比同学多抓了几颗?

师:怎样列式?

看着问题和列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师:要想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也就是这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小猴子参加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都属于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所以都用减法来解决,发展学生比较、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

1、小兔子采蘑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出色,森林里有两只小兔子特地采了一些蘑菇想要送给小朋友们,咱们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黑兔说:“我采了30个蘑菇。”白兔说:“我采了33个蘑菇。”黑兔比白兔少采几个?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2、选择题。

课件出示:森林中有28只狮子,20只小鹿。算式:28-20=8(只)

你能帮算式找到问题吗?

课件出示:(1)、狮子比小鹿多几只?

(2)、狮子和小鹿一共有多几只?

(3)、小鹿比狮子少几只?

3、小猫钓鱼。

课件出示:白猫钓20条,黑猫钓15条,花猫钓8条。

师:根据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童话情境出现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女同学家离学校90米,男同学家离学校95米。

师:看着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5、寻找身边的数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比较两个同学家远近的形式呈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8

通过两次摆棒学生已初步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进行实际的应用——例5的教学,例5的教学我让学生先尝试练后自学课本的方式进行,全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并揭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74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乘法单元的第三课时,第73页的例题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7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前两题加强对“倍”的理解,是第一个层次。这两题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先在图上连线,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推理得到“是几倍”;再列式求得有关的倍数。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个层次是第4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定位

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黄、蓝花片若干

学生准备:红、黄、蓝色学具各10个,小棒20根,白纸一张。

二、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小朋友种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小朋友热爱劳动着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题目的有用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根据这些已知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每种花的朵数,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揭示“倍”的`概念。

(二)活动尝试、教学例题

1、认识“倍”

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教材呈现分行排列的蓝花和黄花,把它们2朵2朵地圈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由此告诉学生: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前面一步完成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分行排列的蓝花和红花,要求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先2朵2朵地圈一圈,再填一填,进一步明确:由于红花有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至此,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倍的含义,而且也能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算”,并给出了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建立倍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情境图和动手操作实践,突破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完成第1~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其中,第1题以看图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把一段长度看作1份,相应的5份的长度就是它的5倍。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明确:大数里面如果包含了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第3题先让学照样子在图中连一连,再完成相应的填空,并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除法运算的含义是一致的。第4题先让学生测量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让学生列除法算式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设计意图:上述几道题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在全课结束之前,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内容,从而归纳出本节课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一句话概括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相关文章: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反思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6.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评课稿范文

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上一篇:学会摊鸡蛋的日记下一篇:医院中的花园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