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4-06-05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精选8篇)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内容,增添仪器设备,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定新的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 者:杨明照 罗梅英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18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42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开放实验室 实践能力 团队精神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2

一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教学理念的不足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宣讲式和灌注式的授课方式, 而且重理论轻实验,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延续着高中式的学习理念, 完全背离了高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为向导的教学理念, 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 教学内容的不足

近年来, 虽然教育部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但是仅仅是对局部的微调, 教育内容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而言, 滞后性很大。目前, 生物化学教学的实验部分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验证, 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 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由于新理论、新方法、新实验和新结论无法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逐渐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氛围。

3. 考核方法的不足

我国高校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法依然延续着高考式的评价体系, 书本理论考察为主导, 实验、科研和日常表现为辅助, 形成了考试突击周的不良学风, 学生仅需考试前对书本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成绩, 这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不能够勤于思考,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局限于表面, 缺乏钻研的精神, 更无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改革

1. 引导式教学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构建良好的、高质量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课堂, 就必须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重视对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生物化学课程中很多基础理论比较枯燥和抽象, 如物质代谢部分和分子生物学部分, 所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 关注热点新闻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将与生物化学相关的重大科学发现以及热点问题与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实体化,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剖析自然现象。

2. 讨论式教学

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要将讨论式教学融入生物化学课堂中, 确立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老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教师应摒弃“机械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 以学生的身份通过讨论、聊天等轻松的方式传授知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对问题共同讨论, 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最终由老师做课堂问题的总结。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应简单地以正确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 而应积极引导学生找合理科学的答案,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促进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位置互换式教学

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可将位置互换式教学融入课堂中, 即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各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将对知识的理解以授课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学生, 教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或者错误进行补充和纠正。位置互换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参考一定的权威性教材, 生物化学也不例外, 但即使是权威教材, 其内容也会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元素补充进去,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动态, 不断将新的发明发现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如PPT、flash、电影等比较轻松活泼的方式将教科书中未提及的新理论、新技术展现给学生, 或者邀请本领域知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 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物化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2. 教学内容体系化

生物化学教材的编纂偏向于模块化, 系统性不强。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章节顺序, 使课程学习循序渐进和系统化, 以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 知识更容易掌握。教育工作者定期向学生寻求课程学习的反馈情况,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 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易结合, 形成阶梯式的知识框架。

3. 理论与实验并重

目前, 我国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重理论, 轻实验”,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理论知识丰富, 但动手能力较差, 企业不得不对学生进行重新培训。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多为基础性的验证实验, 应多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应用创新型实验课程, 使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相对刻板, 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 无法将知识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多举办各种类型的知识运用创新活动, 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 这不仅能够达到知识随学随用的效果,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 从而对症下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企业合作式教学

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 如果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 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课程基本为理论验证性实验, 与生物化学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 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高校急需建立企业教学制度, 聘请校外优秀工程师为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企业化运用, 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 充分把握行业动向, 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生物化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教学和考试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考核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目前,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考核, 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核主要通过期末闭卷考试, 实验考核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形式实现,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 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建立健全生物化学考核体系势在必行。改革如下: (1) 丰富考试成绩组成:最终成绩主要包括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创新实践成绩和企业实习成绩四个组成部分, 其中理论成绩占40%, 基础实验成绩占30%, 创新实践成绩占15%, 企业实习成绩占15%; (2) 更新理论考核内容:理论知识的考核不单单是教材知识的重现, 还包括课堂拓展的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 较有效地杜绝突击式复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不良学风; (3) 健全实验考核制度:目前, 实验考核是针对同一个实验的实验报告而制定, 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改革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同等难度、不同内容的实验, 以小组的实验成绩计入个人的实验成绩,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4) 创新实践制度: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课题, 自由发挥, 老师根据最终成果进行评判; (5) 企业实习制度:综合学生所在企业反馈的实习情况和学生递交的实习报告两方面内容, 给出企业实习成绩。

五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洪波、卢向阳、孙志良等.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4) :135~136

[2]李迅、张瑜、王飞.植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 2014 (35) :70~71

[3]王艳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 2012 (5) :100~104

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3

一、学校重视是保证化学实验教学有序顺利进行的前提

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对实验教学要足够重视,以具体行动积极解决实验投入的资金少、设备落后等问题,保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效落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依附于理论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的。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要从现象观察、实验操作、结果处理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積极思考,大胆质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探讨交流,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使实验内容具体化、条理化。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的学习活动中来。

五、鼓励学生创新,开展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构建化学新知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条件和思维空间。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整设计实验方案,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和认真思考,解决化学问题,使自己的化学实验过程不断趋于合理,从而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切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成就感。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系统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钻研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思想,强烈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育修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提高。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微生物实验考核的改革与探索 篇5

微生物实验考核的改革与探索

微生物实验考核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针对以往微生物学实验考核的弊端,对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果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促使每个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大大地提高了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 者:尹军霞 沈国娟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10) 分类号:Q93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   改革   考核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6

【摘要】 根据生物制药的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与科研课题设计是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显着提高,并且在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拓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

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

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7

一、注重自主学习, 有效吸收消化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解决好教与学两大问题。教师对化学知识、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化学实验的讲授固然重要, 但还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 他们对教师教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吸收、消化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 积极开拓高中化学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学生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教师要重点做好这样两点:一是对化学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必须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 那么他们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含义和化学概念, 而且对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就不能理解和不会使用。因此, 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 尽管他们能够听得懂教师的讲解, 但并不能说明他们能在课后通过阅读教材, 能很好地理解和巩固教师所讲的知识。有效地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 而且自己会学得更主动, 理解得更透彻, 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学习效率更好。

二、运用类比推理, 强化教学效果

所谓的类比推理法, 就是从某些相似或者相同性质的两个对象中, 推断出它们有可能存在着的相似或者相同的其他性质的一种推理形式。教师教学化学元素性质, 可以把类比推理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显著。比如, 教学O和Cl的非金属性比较, 教师可以从难易程度上将O和Cl分别与氢气化合来进行比较:在光照条件下H2和Cl2混合后会产生反应并会发生爆炸;而H2和O2混合后却需要点燃才能充分产生反应, 所以Cl的非金属性要比O强。此外教师也可以操作O与Cl与同一变价金属反应, 例如, Cl与铁进行反应, 氯气与铁反应后可生成FeCl3, 其中的Fe离子呈现的是正三价, 而氧气与铁在纯氧中燃烧反应生成的则是Fe3O4, 其中铁有部分价态是正三价, 部分价态是正二价, 总体价态要低于FeCl3中的铁, 因此, 通过非金属元素与同一可变价金属的反应, 教师可以推断出它的非金属性, 如果金属元素在反应生成物中的价态越高, 那么这个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相反就越弱。

三、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性丰富、概念多而抽象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征。很多的学生对学这类单调、枯燥、乏味的东西感到非常头疼和缺乏兴趣。针对这种状况, 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 可以将一些理论的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和具体化, 这样不但能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记忆会更牢固。对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感到不容易掌握和记忆, 如果运用多媒体, 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把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进行仿真模拟, 学生因此可以得到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来形象地理解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 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 学生记忆化学原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四、理论结合实际, 深化巩固知识

实验性强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点, 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实验, 尤其是需要实验来反复验证的一些化学定律和概念的形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 应强调学生在做好教材要求做的实验的同时, 再选择做一些其他的实验。通过反复的实验来对概念进行验证、对规律牢固掌握、对假设有效检验、对思维进行拓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 对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 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实验, 然后再讲解理论知识。在装有硫酸铁溶液或者是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投入少许钠, 这时会产生沉淀, 对于产生的这种现象学生会感到好奇, 他们的探究欲望随之而强烈, 思维会因此而因而活跃。教材中的实验一定要做好, 家庭的实验学生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做一些。例如, 在原电池的理论教学之后, 对其原理学生们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原电池, 制作的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 不但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又深化和巩固了理论知识。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计算;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8–002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主要是指高一与初三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1 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与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新课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得到了一些教师的重视与研究,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但其中涉及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文章却极少,更没有专题的研究文章;在涉及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文章中提出的对接知识点大多少而不全,衔接措施笼统而不具体。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不受教师重视。

从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一化学计算教学常常存在忽视衔接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在:新课教学中虽然以初三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但初、高中有关知识的联系揭示不够;忽视运用新知识对初三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只关注教材中显性对接点,忽视隐性对接点,更谈不上对衔接教学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等等。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初中和高中,化学计算都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对高一学生而言,既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和分化点。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是高一化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整体衔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因此,有必要针对化学计算内容开展专门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初、高中化学整体衔接教学的效益,成功突破高中化学计算难点,对帮助学生构建初、高中化学计算一体化认识也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桥梁作用。

2 高、初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既充分发挥初三化学计算的基础作用,又做好初、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的对接和过渡,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如何使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教学实现无缝对接,避免因衔接不畅给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计算造成困难,影响高中化学计算教学整体效益的提升?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初、高中化学计算一体化的认识?我们认为需要实行下列策略:

2.1 系统思考,整体设计

中学化学计算的学习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有效组织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的教学,需要站在中学化学计算整体教学的角度,系统思考初中与高中化学计算各自的组成内容、教学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对衔接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等方面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我们认为,衔接教学的核心就是揭示初、高中化学计算之间联系的教学,因而全面梳理出具有内在联系的初、高中化学计算的对接点,是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那么,高一与初三化学计算分别有哪些内容存在衔接关系,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3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化学)》、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及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等为依据,确定初三化学计算的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与必修2,以及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等材料为依据,确定高一化学计算的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实际教学确定存在衔接关系的对接点以及存在的联系,具体如下表:

显然,只有高一化学计算新课教学作出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衔接内容的教学才能作出合理规划。

2.2 激活旧知,建构新知

对衔接教学做好整体设计后,平时应结合实际教学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去实施。在有着内在联系的新、旧知识中,初三原有的知识往往是高一新知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但新知学习时旧知的实际掌握程度对学习新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组织衔接教学时,作为教师不仅要知道与新知衔接的旧知识,而且要通过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旧知的实际掌握程度,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旧知,努力达成与新知衔接的旧知稳固、清晰化,以便使旧知为新知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激活旧知只是成功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衔接教学也只是新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因此,要有效组织衔接教学,精心组织新课教学是关键。新课教学中只有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衔接教学才会不断优化。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种重要基本类型,也是中学有关化学式计算系统教学的第二阶段。其中,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化学式的意义是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学生初三已知的有关化学式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学习化学式蕴含的物质的量的意义,并在化学式新意义的形成过程中,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对接?

无论是从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种新教材的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教学的安排来看,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基本上都安排在“阿伏伽德罗常数”之后“摩尔质量”之前。其中,只有鲁科版呈现了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视角认识化学式获取新认识的过程。教材中相关内容如下。

“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新视角。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 CO2含有1mol C和2mol O。”

由教材的呈现方式不难看出,鲁科版旨在用图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的换算关系,以及初三所学化学式的微观定量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但“图”中由于采用了3个可逆符号,导致推导思路不明确、难分辨。为此,实际教学时,可以在借鉴鲁教版做法的基础上,将图中可逆符号换成单向箭头符号,并将水分子个数由已知还原为未知。改进后的图如图2所示。

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图较教材图问题指向明确,解决问题线路清晰。实际教学中怎样用“图”效果好呢?教学片断可设计如下:

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你能说出化学式包含了哪些量的关系吗?

在复习初三化学式表示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讨论题:1mol H2O中有多少mol的H,多少mol的O?

实践表明,教学中可先不提供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当学生自主提出上图思路后,再投影改进后的图。这样的组织与安排不仅能将初、高中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为一体,而且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进而得出结论:对于任意两种粒子,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显然,得出的结论不仅蕴藏着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从物质的量视角定量认识化学式提供了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学生从原子结构,或氧化还原反应,或化学方程式等条件中提取出计算所需的任意两种粒子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关系提供了基本方法。

2.3 揭示联系,融会贯通

在衔接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运用有两种:依据联系,既可运用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也可运用新知识反过来深化对旧知识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一体化。从知识整体的视角考虑,两种情形都要重视,不可偏颇。

在初中限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某些化学计算方法只能采用“不讲理”的硬性规定方式,如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质量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所依据的质量关系的获得,等等。进入高中以后,随着新知识不断学习,有些在初中难以讲清的“理”逐步可以讲清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适时揭示,以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实现“知其所以然”。

例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高一物质的量关系与初三质量关系的衔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的主要题型,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就是根据题意由化学方程式灵活推算所需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两种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在各种量的关系中物质的量之比无疑是最为基础的量的关系,质量之比等量的关系都是在物质的量之比基础上衍生出来,因此,在高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中,应精心组织基于质量关系与物质的量关系两类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衔接教学。

笔者认为,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悟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所依据的质量关系与物质的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质量关系是在物质的量关系基础上分别乘以摩尔质量推算得到。使学生对初中质量关系计算的“硬性规定”得以顿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让学生通过练习,把初中基于质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与高一基于物质的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进行比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基于物质的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比初中基于质量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要简便得多,以便使学生内心主动产生要改变过去基于单一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旧习惯,逐步养成以使用物质的量关系为主化学方程式计算新习惯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使用两种换算关系计算的过渡中变得主动积极,有效缩短过渡期。

综上所述,从高、初中化学计算知识点的衔接教学角度来分析,要提高衔接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强化衔接意识;其次,要对高、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中考、高考真题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化学计算各组成知识内容的发生与发展,以及高、初中对接点;第三,要以系统论为指导,对中学化学计算各组成内容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与教学,有了整体观念,衔接教学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2013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化学)编写组编写. 2013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化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上一篇:单店经理助理岗位职责下一篇:收获了成功中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