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2024-05-23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精选7篇)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篇1

大学生一般在秋季的9月入校缴费,那么其所缴的医保费什么时间生效比较适宜呢?现在有两种做法,一是自次年1月1日开始生效,保险期间为次年的自然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另一种做法是自缴费的次月起生效,保险期间则为当年的10月开始生效(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前者的好处是便于计算,给数据整理和录入预留了充分的时间,不足之处在于当年有3个月的空档期,容易出现参保者生病无处报销的尴尬;而后者的好处在于衔接紧密,较好地保护了参保学生的利益,不足之处在于资料整理、录入和完善医保信息系统的时间异常紧迫,容易出现错误。比较两者的优劣,笔者认为应当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宜,主要原因在于它消除了真空期、更好地维护了学生的参保权益,在信息不完善和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行个人或学校垫资诊治,然后再完善报销手续的办法予以弥补。由于学生参保的事与当地的医保管理机构和财政密切相关,从充分保障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就需要提前与他们协商,力争早日达成一致意见,一旦学生入学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这对于学生个人和学校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设立门诊统筹基金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自我管理门诊统筹基金,即当地医保管理机构核定人数和缴费金额后,由学校将参保资金划转到医保管理机构,然后医保管理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30~50元/人)划转到学校,成立学校门诊统筹医保基金,然后由学校参照当地居民医保的报销规定执行,由于款项之间划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经办人员要盯紧这件事,力争款项早日到位,便于及时向学生报销支付。

3.门诊统筹基金的使用管理

学校自行掌管的门诊统筹基金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特性:面对的服务对象较广且分散、报销和支付的金额小额且零散、核算过程主要靠手工较为繁杂、需要考量基金收支平衡问题等,于是强化管理的任务就成为核心工作之一。一般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使用方式:一是校医院(卫生所)+医保定点医院。对于那些具有完善医疗条件的校医院和卫生所的,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医疗服务,对于不能处理的复杂情形则转院到医保定点医院。在本校就诊的,有两种结算方式,一是实时结算,即按照报销范围和比例进行现场结算,学生只支付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另外一种则是事后报销制,即学生先全额垫付,然后再进行报销,采用现金或者转账的方式支付。两种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状况,但是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就医权益,建议尽量创造条件实现实时结算,减轻学生垫支的压力。二是外包给签约医院。对于学校自身缺乏医疗卫生条件的,可以采取全部外包的方式,即按照就近方便、医疗技术可靠等要求,与医保定点医院签订协议,当学生生病时就可以直接去签约医院就医,为此,学校需要签约不同级别医院,以便应对高危病情、同时又尽可能地节约医疗费用。

4.住院统筹基金管理

按照上述基金的分配比例来看,学生的住院统筹基金可以达到165—185元/人年,可以报销的上限一般可以维持在8—9万元/人年,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应当是比较充足的,剩余额一般保持在30%—50%。住院基金的报销制度设计遵循了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的原则、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也应当精打细算,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相应级别的医院就医,不但可以节省整体费用,而且也减少了自付部分。住院基金的结余额比较大,当累计结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则可以考虑提高报销标准或者适度地向大额医疗费承担着倾斜,不能因为因为结余金额大而挪作他用,必须始终坚持专款专用的基本原则。

二、基金使用效益管理

1.经济效益的求取

(1)严格审查,严格按照报销制度进行操作。在进行学生医疗费报销时,具有缺乏成熟门诊费核算软件、工作量大、单据零散冗杂、需要区分辨别的情形多样等特点,为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详细的审核和计算,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仔细地进行这项工作,属于报销范围的,一分也不能少;相应地,不属于报销范围和缺失相关证明材料、手续的,则一分也不能多给,在制度面前一律公平。开发辅助软件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迫切需要的。面对大量的报销资料,经办人员急需有一种辅助报销的软件系统,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手工简单劳动力付出,针对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各校可以先自行开发一些实用的小软件进行过渡,待条件成熟时可以按照区域统一起来,有了成熟的软件,可以实现实时报销、实时查询,对于基金管理者和参保者来说,均可以带来很大的益处。通过校园一卡通进行费用的发放,可以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差错,值得推广普及。由于学生报销的金额比较小、且人数众多,使用现金发放的话,则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为此,可以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联通,借用该系统进行转账发放,这样就可以免除小额现金多频次交易的弊端,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和管理人员均受益。

(2)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包括经费的投入、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以及硬件设施的建设。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加大预防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当在这一经验引入到高校进行实践,包括各种疾病的预防知识、投入适当而必须的硬件设施、预防药物等等,在推进预防、防疫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医保基金可以适度用于这方面的开支。

(3)倡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包括体育锻炼、营养膳食、正确用药等内容。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以采取硬性考核和奖励措施并举的方式,引导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营养膳食、正确用药、合理的作息时间等良好的习惯,这与上述第二点共通之处,即用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来提高身心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拿出部分医保基金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之中,与其它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上述第2、3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1∶3的效果,即投入1个单位的预防费用,可以节省3个单位的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效果。

(4)参保学生如何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每一位参保学生均十分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总结,给出如下建议:首先要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尽量通过预防少生病、不生病,这是最好的利益保障;其次,患病时首诊最好选择校医院(卫生所),因为这里的医疗费用十分低廉、医师会尽最大的努力为着想和服务;第三,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适宜的医院就诊,尽量选择级别较低的医院,因为这样总的费用和自己所要承担的费用都比较低;第四,根据医疗费用的预判,正确选择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对于费用较少的则可以考虑选择前者,对于检查项目较多、费用总额较大的则可以考虑选择后者;第五,充分利用好政策中关于特殊疾病、大额医疗费的倾斜性照顾规定,及时申请、争取到资格;第六,严格履行好制度规定的手续、准备好完备的证明资料和各种票据,不要因为这些小事失去了效力;第七,正确理解医保政策、并随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动内容,尤其需要充分利用好对自身有效的部分。

2.社会效益的求取

(1)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在大学校园里,有部分因为医疗费用的重负而严重影响学业的正常生活的大学生,对此,医保基金有义务为他们作出必要的付出和帮助,以体现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医保基金管理者应当做好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工作,首先是救助基金的筹集,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广开思路、尽量多地开辟筹资路径,逐步让该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其次,要专款专用,公开、公正、公平地使用好该基金,让它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在医疗救助基金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我们不但不能因为款项筹集困难、资金额度小且杂乱、使用人数少、救济效果不明显等难题给阻扰了,相反,要落实专人长期做好该项工作,要尽量多地筹集资金、救济尽量多的大学生医疗弱势群体。当然,给予医疗弱势群体的救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救助基金只能起到减轻经济负担的作用,其它包括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学业的补进、心理的疏解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其它部门或社团同步开展。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篇2

一、医保基金来源管理

(1) 参保率力争保持在100%。为了充分实现“医保呵护健康”的目的、减少学校额外的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 应当尽量动员学生参加医疗保险, 按照“大数法则”的原理可知, 参加的人越多, 则基金的积累就越多、安全性也就越高。

目前国家实施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三种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 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 对于部分已经在籍贯所在地参加了这三者中的某一种保险的, 可以不再重复购买大学生医保, 也可以退掉原来的保险来参加大学生保险, 这需要根据参保者的意愿来决定, 纳入综合考虑的因素有报销的方便程度、保障的范围、保障的待遇等等, 通过我们的比较来看, 学生在校阶段购买大学生医保是比较适宜的。

(2) 满足减免条件的, 予以退费。为了优待弱势群体, 国家规定对于低保家庭的学生、自身重度残疾的学生实施减免参保费的倾斜性政策, 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审查, 让满足条件者能够充分享受到国家所给与的福利待遇, 同时也不能让不满足条件者挤占资源。

目前有极少数弄虚作假者, 提供虚假资料骗取享受减免参保费资格, 这是一种非诚信的错误做法, 应当予以纠正, 节省的费用不多, 但失去诚信的附加值却很多, 为此学校在正面引导的同时, 可以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进行预防。

二、医保基金支付管理

1. 发生效力的时点

大学生一般在秋季的9月入校缴费, 那么其所缴的医保费什么时间生效比较适宜呢?现在有两种做法, 一是自次年1月1日开始生效, 保险期间为次年的自然年度 (1月1日至12月31日) ;另一种做法是自缴费的次月起生效, 保险期间则为当年的10月开始生效 (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前者的好处是便于计算, 给数据整理和录入预留了充分的时间, 不足之处在于当年有3个月的空档期, 容易出现参保者生病无处报销的尴尬;而后者的好处在于衔接紧密, 较好地保护了参保学生的利益, 不足之处在于资料整理、录入和完善医保信息系统的时间异常紧迫, 容易出现错误。

比较两者的优劣,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宜, 主要原因在于它消除了真空期、更好地维护了学生的参保权益, 在信息不完善和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先行个人或学校垫资诊治, 然后再完善报销手续的办法予以弥补。

由于学生参保的事与当地的医保管理机构和财政密切相关, 从充分保障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 就需要提前与他们协商, 力争早日达成一致意见, 一旦学生入学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这对于学生个人和学校都是有益处的, 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 设立门诊统筹基金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自我管理门诊统筹基金, 即当地医保管理机构核定人数和缴费金额后, 由学校将参保资金划转到医保管理机构, 然后医保管理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 (比如30~50元/人) 划转到学校, 成立学校门诊统筹医保基金, 然后由学校参照当地居民医保的报销规定执行, 由于款项之间划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所以经办人员要盯紧这件事, 力争款项早日到位, 便于及时向学生报销支付。

3. 门诊统筹基金的使用管理

学校自行掌管的门诊统筹基金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特性:面对的服务对象较广且分散、报销和支付的金额小额且零散、核算过程主要靠手工较为繁杂、需要考量基金收支平衡问题等, 于是强化管理的任务就成为核心工作之一。

一般实际操作中,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使用方式:

一是校医院 (卫生所) +医保定点医院。对于那些具有完善医疗条件的校医院和卫生所的, 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医疗服务, 对于不能处理的复杂情形则转院到医保定点医院。

在本校就诊的, 有两种结算方式, 一是实时结算, 即按照报销范围和比例进行现场结算, 学生只支付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另外一种则是事后报销制, 即学生先全额垫付, 然后再进行报销, 采用现金或者转账的方式支付。两种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状况, 但是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就医权益, 建议尽量创造条件实现实时结算, 减轻学生垫支的压力。

二是外包给签约医院。对于学校自身缺乏医疗卫生条件的, 可以采取全部外包的方式, 即按照就近方便、医疗技术可靠等要求, 与医保定点医院签订协议, 当学生生病时就可以直接去签约医院就医, 为此, 学校需要签约不同级别医院, 以便应对高危病情、同时又尽可能地节约医疗费用。

4. 住院统筹基金管理

按照上述基金的分配比例来看, 学生的住院统筹基金可以达到165—185元/人年, 可以报销的上限一般可以维持在8—9万元/人年,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这应当是比较充足的, 剩余额一般保持在30%—50%。住院基金的报销制度设计遵循了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的原则、因此对于学生而言, 也应当精打细算, 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相应级别的医院就医, 不但可以节省整体费用, 而且也减少了自付部分。

住院基金的结余额比较大, 当累计结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 则可以考虑提高报销标准或者适度地向大额医疗费承担着倾斜, 不能因为因为结余金额大而挪作他用, 必须始终坚持专款专用的基本原则。

三、基金使用效益管理

1. 经济效益的求取

(1) 严格审查, 严格按照报销制度进行操作。在进行学生医疗费报销时, 具有缺乏成熟门诊费核算软件、工作量大、单据零散冗杂、需要区分辨别的情形多样等特点, 为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详细的审核和计算, 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要仔细地进行这项工作, 属于报销范围的, 一分也不能少;相应地, 不属于报销范围和缺失相关证明材料、手续的, 则一分也不能多给, 在制度面前一律公平。

开发辅助软件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这是迫切需要的。面对大量的报销资料, 经办人员急需有一种辅助报销的软件系统, 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手工简单劳动力付出, 针对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 各校可以先自行开发一些实用的小软件进行过渡, 待条件成熟时可以按照区域统一起来, 有了成熟的软件, 可以实现实时报销、实时查询, 对于基金管理者和参保者来说, 均可以带来很大的益处。

通过校园一卡通进行费用的发放, 可以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差错, 值得推广普及。由于学生报销的金额比较小、且人数众多, 使用现金发放的话, 则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 为此, 可以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联通, 借用该系统进行转账发放, 这样就可以免除小额现金多频次交易的弊端, 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和管理人员均受益。

(2) 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包括经费的投入、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以及硬件设施的建设。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 加大预防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同样的道理, 我们也应当在这一经验引入到高校进行实践, 包括各种疾病的预防知识、投入适当而必须的硬件设施、预防药物等等, 在推进预防、防疫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动员全体学生参与, 医保基金可以适度用于这方面的开支。

(3) 倡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包括体育锻炼、营养膳食、正确用药等内容。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可以采取硬性考核和奖励措施并举的方式, 引导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营养膳食、正确用药、合理的作息时间等良好的习惯, 这与上述第二点共通之处, 即用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来提高身心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拿出部分医保基金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之中, 与其它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上述第2、3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1∶3的效果, 即投入1个单位的预防费用, 可以节省3个单位的医疗费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效果。

(4) 参保学生如何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每一位参保学生均十分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总结, 给出如下建议:首先要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尽量通过预防少生病、不生病, 这是最好的利益保障;其次, 患病时首诊最好选择校医院 (卫生所) , 因为这里的医疗费用十分低廉、医师会尽最大的努力为着想和服务;第三, 根据自身的病情, 选择适宜的医院就诊, 尽量选择级别较低的医院, 因为这样总的费用和自己所要承担的费用都比较低;第四, 根据医疗费用的预判, 正确选择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 对于费用较少的则可以考虑选择前者, 对于检查项目较多、费用总额较大的则可以考虑选择后者;第五, 充分利用好政策中关于特殊疾病、大额医疗费的倾斜性照顾规定, 及时申请、争取到资格;第六, 严格履行好制度规定的手续、准备好完备的证明资料和各种票据, 不要因为这些小事失去了效力;第七, 正确理解医保政策、并随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动内容, 尤其需要充分利用好对自身有效的部分。

2. 社会效益的求取

(1) 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在大学校园里, 有部分因为医疗费用的重负而严重影响学业的正常生活的大学生, 对此, 医保基金有义务为他们作出必要的付出和帮助, 以体现其良好的社会效益。

医保基金管理者应当做好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工作, 首先是救助基金的筹集,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要广开思路、尽量多地开辟筹资路径, 逐步让该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其次, 要专款专用, 公开、公正、公平地使用好该基金, 让它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在医疗救助基金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不但不能因为款项筹集困难、资金额度¸小且杂乱、使用人数少、救济效果不明显等难题给阻扰¸了, 相反, 要落实专人长期做好该项工作, 要尽量多地筹集资金、救济尽量多的大学生医疗弱势群体。

当然, 给予医疗弱势群体的救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救助基金只能起到减轻经济负担的作用, 其它包括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学业的补进、心理的疏解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需要其它部门或社团同步开展。

(2) 精神健康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投入。在目前这种高压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大学生们, 呈现出了精神障碍疾病增多的现象, 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研定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 而站在医保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不仅且是生病了给予治疗的经费保证, 更有必要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先期的疏解和预防。与心理咨询中心相互联手, 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及时进行观察、跟踪和干预, 以防累积后更大破坏力的释放。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和日后在社会中健康地生活工作等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篇3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代解读

随着素质教育、服务型管理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逐步确立,高校学生管理不再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罗列的事项,而是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原则、目标、事项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其中,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处于首要位置,只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适应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首先,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管理和服务对象,应深刻地理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特别是生理与心理特征、知识文化结构、个人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由此把握其思想动态,并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其次,高校学生管理由高校负责实施,在配备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时,重点考量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洞察、日常引导、应急处理等学生管理事务的能力;最后,高校学生管理是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总之,高校学生管理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运用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进行有组织的规范、指导、教育、咨询、服务的过程。相对教学、科研等学术性事务而言,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属于行政性事务。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均设立了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是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等,此外还包括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寓中心、院系学生管理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大体上可分为日常性事务和个体性事务。前者诸如学生注册报到、户口迁移、评优考核、毕业就业等,往往涉及到特定的学生群体,且具有纯粹的事务性,这些管理事项的条件、流程或程序较为明确,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异议,也不会侵害到学生的正当权利,因此,在对学生日常性事务的管理中,重点在于做好服务工作。后者则具有明显的个体性,诸如学生违纪等,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类工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促其真正达到内心反省。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区分不同的事项,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到一般性的日常服务和个别化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人本理念的理论基础

人本理念,又称之为“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中西哲学中均提出关注人的价值、倡导人的自由、尊重人的尊严,并经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此外,需要层次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也为人本理念提供了现代诠释视角。

1.学生主体性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但学生并非管理的客体,而是具有认知、思维和判断力的主体。只有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在双向互动中,以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着眼点,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才能缓解学生的逆反抵触心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般是指“从人的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1]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2]近现代以来,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加剧,西方哲学进一步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价值和意义,提出应将尊重人作为根本,倡导人的自由。我国古典著作中即有“以人为本”的提法,如《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务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3]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不仅有其极为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而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思想之精髓而堪称人类人本主义思想之大成和典范。”[4]因此,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其实质是将学生从客体提升为主体,要求管理者重点关注被管理对象的需求和利益,研究学生的地位以及如何积极地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

近现代以来,对人的关注日益兴盛,并发展出了多种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即为其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这种需要便失去了对行为的动力作用,继而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人们又会采取新的行为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即“人是一种求索的动物———只有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即接踵而来,这个过程永无尽头,从出生至死亡。”[5]对于大学生而言,基于其认识能力、情感、知识等综合因素,其对“自我”的追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特别在意自尊感,尊重与被尊重乃至在高校中是否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比如在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职务、宿舍生活中的威望以及获得机会参与老师们组织的一些活动等),均是其特定“需要”的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管理应关注其需要,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良性互动。

3.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以存在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认为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学生发展”,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解读,如米勒和皮恩斯认为,“每一个处在发展阶段的人都面临着完成不断增加的复杂的发展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个体的独立”[6],山福则指出,“发展史一种积极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可以融入群体,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各种经验”[7],罗杰斯则将之理解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的方式”[8]。学生发展理论纠正了以往将高校作为“保姆”、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服从者的做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张扬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中积极学习,从而培育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概言之,人本理论杜绝将学生“机器化”,避免管理者机械地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学生,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与大学生向成人转变的生理与心理状况相符。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可简略地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网络结构[9]。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刚性管理模式相比,该模式认为学生管理属于一种服务,高校的学生管理职能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为其成长和长才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服务性”是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显著特征。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服务与被服务这种新型的关系,使得教育、管理、服务、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拉近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配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管理方式上,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摒弃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思维,主张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将学生作为管理环节的正向要素而非对立面,将学生管理作为高校与学生日常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二者在双向互动中赢得理解,建立起以双向沟通为基本方法、以学生支持高校学生管理服务为特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服务于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由此可见,人本理念创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思维,将单纯的“管束”转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以互动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该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不仅重新定义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双向互动关系,而且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基础,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高校管理者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反思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管为主的方式,服务型管理模式也付诸实践,高校内部成立了诸如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各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构。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一)学生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即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决定着管理行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尽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保留着某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烙印,同时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学生与高校之间并未完全建立理想状态下的双向沟通互动关系,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某些无法避免的依赖关系,即高校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管理方式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管理理念是“严加管束”,即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惩处等负面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严格约束,避免学生的行为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破坏。就效果而言,这种管理对于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个体需求也并非整齐划一的。尤其是大学生即将或已经年满18周岁,法律上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其思维方式、主观认识、心理感受等精神层面已达到行为主体的一般标准,他们也具有释放其作为主体存在的强烈愿望,如果仍然将其作为管理对象予以压制,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而且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二)学生管理机制行政化

学生管理在高校日常工作系统中属于行政事务,由于“在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的行政系统已成为游离于教育目标之外甚至悬浮于教育系统之上的一个独立体系”[10],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机构、模式等也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行政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在“官———管”直线型管理思维的支配下,建立科层制的管理组织,并运用行政权力分配资源,达到管理的同一化效果。以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为例,目前基于党政分开的原则,建立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前者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建立了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等垂直的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后者则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形成了由学生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班级班委会等在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中,思想教育系统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主要职责,旨在丰富高校文化生活,而后者则主要以学生日常管理为本职,通过垂直的行政权力运作,甚至运用“威权”促使学生服从学校秩序。尽管二元的学生管理系统表面上权责清晰,但实际上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的往往是行政管理系统,使得学生不得不听命于行政权力,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特长而违心地跟从行政管理组织所设定的目标,难以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难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学生管理内容忽视个体需求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以学习为主,尽管很多高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估体系,但学业成绩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毋庸置疑,大学生处于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应以学习为本职,高校学生管理应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但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不同,学业成绩并非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已难以作为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唯一依据。如果仍以分数论成败,则无益于高考“指挥棒”下的某些学校仍然推行的应试教育,这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格格不入,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往往以自己设定的管理目标为主,强调学生应服从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高校的发展目标应是一致的,即学生的长才实现了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也达到了社会获取人才资源的目的,但人才资源的基本标准是人的情商与智商较高、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良好、综合能力突出等,这需要学生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锤炼自我和完善自我,一味地按照高校制定的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则会抑制学生的个体潜能,甚至引起某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人格不健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管理方法缺乏人文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般方式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如学生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则予以严格处理,通过制度的正面引导和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负面评价达到维护日常秩序的效果。表面上,这种“规则之治”无可厚非,也符合高校管理法治化的一般逻辑,但现实中,这种“规则”往往是将行政权力合法化,由此形成的“规则之治”本质上是行政权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单方性,主要在于贯彻高校的管理目标,而不是源于学生的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其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负面评价为主,主要是通过处分等惩罚措施震慑学生,使其默认并遵从高校规章制度,而思想教育、行为引导、表扬激励等正面倡导性措施较少;最后,高校学生管理主要采取专断的单向行动,要求学生服从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缺乏人文性,导致学生不愿或较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愿,难以真正地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无法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能动性,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者疲于应对繁杂的管理事务,尤其是在各类敏感时期,不得不“提心吊胆”地采取多种手段防止学生“出乱子”。因此,如何将人文精神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在实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三、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管理是一门艺术,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艺术。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应走出传统行政化管理的思维,建立适合当前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人本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核心,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化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近年来,教育消费合同关系成为研究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关系的新视角,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法律关系的确立,打破了学生管理行政化倾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新定位,因此,高校应以服务于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二是给予学生民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他们大多数在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因而难以接受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应致力于营造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其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三是树立法治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法治原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应切实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应遵循程序正当性原则,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质证权和抗辩权。正如有学者所言,“整合和完善现行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机制,在利益博弈中实现制度公平及其与上述群众利益诉求的契合,是当前完善和创新管理、维护社会内部和谐稳定与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11],这同样适用于高校治理和学生管理领域。为此,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避免将学生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或客体,避免将管理者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应有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使其主动地接受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二是个体化原则,即承认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引导性原则,即杜绝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粗鲁干涉或训导,而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引导,使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主动地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分为以党委、团委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以学生处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系统,并实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或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这种二元并立、二级(或三级)垂直的网络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采取的党政合一的运行模式,即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学生处“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由此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联合的管理体制,其弊端在于多头共管、政出多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疲于应对繁琐事务等,因行政机构林立而强化了学生管理的行政化,不利于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彻落实。基于此,可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予以重新整合,建立集中、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一是将学生管理作为行政性事务,统归学生管理部门,建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学生处负责总体协调、院系二级单位负责实施的一元管理系统;二是学生处下设若干部门,各行其责,统一负责高校学生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等工作;三是以院系二级管理单位为基础,建立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并对其适度放权,使其发挥学生管理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四是院系建立导师联系学生制度,由专业老师负责联络若干学生,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并引导其向学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有序地反映情况,形成导师与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共同服务学生的格局。

(三)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创新

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主要体现为:一是高校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应广泛、充分地征求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有能力自我管理的事项,可由学生自行制定行为规范,报学生管理部门备案。由此形成的学生管理规范,既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意愿,又遵循了民主原则,可提高制度规范的执行力。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由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各类文化性学生社团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地发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但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个别协会出现官僚化倾向,偏离了其宗旨,也严重地损害了其公信力。因此,应致力于高校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组织。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重要消费群体,可运用微博、博客等进行大学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对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分析和监控,尤其是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不良动向,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响扩大;四是利用大学生群居生活的特点,与班级、宿舍为重点,与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为纽带,在小范围内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关键在于彻底改变将学生作为对立面的思维方式,将其作为“合作者”,通过学生的积极合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最根本的是解决观念问题,只有观念上正确地认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指导学生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当然,高校学生管理是多方面的,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树立和落实,既需要理论上予以深入探讨,也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并非千篇一律,而应结合高校实际,探索适合其发展现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

[2]舒祎光,李秉平.自然辩证法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854.

[3]徐龙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N].湖北日报,2004-02-05.

[4]张现林.中西哲学比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7-9.

[5](美)加里海伦等.以人为本:管理大师麦格雷戈论企业中的人性[M].王继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47.

[6]方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7]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8]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9]冀学锋.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10](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1.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篇4

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传统高校运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符合科教兴国的需要。近年来,高校传统管理中,由于高校权力过大而侵害高校学生正当权利,学生与校方诉讼案屡见报端。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高校自身改革、自我完善的重点。但是由于对法治含义的模糊认识,造成片面强调学生权利而忽视学校管理权力的现象。一时间文章中铺天盖地的都是强调学生权利,甚至也仿照法学中的提法提出了学生权利本位的主张。(以下简称学生权利论者)其实这一切都是对于权力概念的误解。而且这种提法也无助于漠视学生权利问题的解决。除了空谈尊重学生权利和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以外,再无他法。

一、对高校权力的正确解读

权力在政治社会是一种最经常的存在,是最为重要的法现象之一,足以与权利的地位相并列。从权力设置的目的来看,社会通过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是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要求国家履行社会需要的职责。设置权力,是因为社会需要国家行使其管理职能,担负起保障社会主体的利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这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作为以实施社会公共教育为目的的公团体,在职务上享有的自主管理权是法律、法规明确赋予高校的公权力。从高校自主管理权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不是一项民事权利,而是政府下放给学校独立行使的行政权,它是一种必须根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行使的公权力。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指:为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现实,在理论上承认高校权力应有的地位,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其实是对高校权力的一种误解。学生权利论者的文章通常认为我国传统高校管理主要用义务性规范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这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配下,学校权力会不由自主地任意扩张,从而与法治国和“教育法制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然而以此为逻辑基点,采用权利义务分析框架,却基本上将权力排除出了研究视野之外。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学生权利论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高校权力的强大而显得忧心忡忡,心怀戒惧,竭力要限制、压制甚至贬低高校权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却义不正视、不重视、不研究高校权力。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权利论者对待高校权力的不切实际的态度,造成了他们对高校权力很大的误解,以至基本上将高校权力看成了一种“恶”,这种认识导致他们从理论上否定了太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对于任何一个高校运转来说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无数的事实表明,在正常社会状况下,权力同权利一样,其性质也是“善”的,只是在权力的扩张打破了权利一权力平衡、挤压并侵害了权利之后,它在特定的方面和相对应的程度上才具有了“恶’,的性质。学生权利论者虽然也承认有合法、正当的权力,但他们把合法、正当的权力的范围划得很小,以至于若真按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当今高校都在行使的很大一部分权力,都只能被归类于不正当和不合法的权力的范围。事实上,从教与学的关系区分.学生对学校是一种从属的活动关系,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要服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事,不能权利没有边界。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服从学校的管理安排。很可惜,学生权利论者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这些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在现实管理中,常有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被学校开除学籍而以受教育权被剥夺,将学校诉诸法庭,对此也常有舆论、媒体附和,以至于学校对学生不敢管理,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敢处理。实践上等待人们的决不可能是法治高校,而只能是混乱和教学无法进行的状态。

二、权利与权力平衡的理论依据

在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权利有权利应有的法律地位,权力有权力应有的法律地位,它们应当各得其所,各守分际。只要各得其所,各守分际,权利和权力就都是合理、正当的。人们反对权力本位,并不是权力的性质“恶”,而是因为权力被放到了一种远离常轨的极端的位置,从而造成了对权利的过度压制或损害。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往往不把教育管理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管理者的主导作用。高校学生被作为教育管理的消极客体来定位,即他们在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是受教育管理者控制支配的相对一方。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才有学者提出重视学生权利的主张。但是,权利的性质本来是“善”的,但若让它离开其本来应处的位置向极端处扩张,它也就难免形成对权力和正常法治秩序的危害,从而成为一种“恶”。所以权利和权力应当以其所体现的法定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维持大体上的平衡,就像一架天平及其两端一样。我们反对权力本位,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本位”下权力过度膨胀、在法权量中所占比重过大,打破了权利与权力间的平衡。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根据同样的道理否定权利本位。

当今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以往单一的行政法律关系演变为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存态势。作为公务法人的学校(主要指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因特殊的义务而形成的权力服从关系。从维护教学秩序的管理和被管理角度看,这是一种内部行政关系,高校基于内部行政关系行使管理权,如制定校规、对学生做出要求,对违纪学生做出不涉及学籍的处分等都是内部行政行为。从高校对学生学籍的处置、颁发学业证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外部行政关系。高校管理权是行政管理权,依据高校管理权所作的行为,有的是内部行政行为,有的是外部行政行为,学校管理的内部行为,是一种法定的权力,是基于国家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自治权力;学校涉外行政行为,则是基于国家授权而行使的公权力。高校依握法定的授权有权力制定管理学生行为的校规,并依据校规管理学生行为。只要这些校规与国家法律不相冲突或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学生就应当服从.因为在此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票早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学生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人们不再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他们还是参与者和管理者。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甚至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当尊重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一些重大决定必须给予学生听证和申诉权利。不强调学生的上述权利,就无法体现学生在依法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我承认,与高校权力相比,学生权利通常处在弱者的地位,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力度应当超过对高校权力的保障力度,才能实现学生权利与高校权力事实上的平衡,但完全没有权利一权力平衡观念,一般地在总体上肯定权利全面压倒权力,则肯定是不妥当的。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规范,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或施加相应的纪律性约束,这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重要保障。我国学者倡导的学生权利说,从形式上看是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范围内针对义务本位提出来的,而实质上却是在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范围内针对权力本位展开的。权利一权力关系从总体上说,是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对立和协调实现关系。只有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使学校维持良好的秩序。

三、学生管理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

(一)依正当程序行使权力。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来看,由于受我国“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影响,程序意识相对落后,正当程序的观念和制度不发达。人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程序性权利的存在及其意义,结果使得面对强大的高校自主管理权,大学生拥有的实体性权利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约束高校日益扩大的自主管理权只是保障大学生权利不受侵犯的一个方面,保障大学生的申诉权也只是“事后救济”,而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实现,还必须保障大学生程序性权利,让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阎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加快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将学生管理全面纳人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就要使程序性权利的过程性和事中性驱使高校管理权实际运作的理性化,克服了高校管理权行使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公正实现。高校内部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的行政行为时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如事先告知相对人,举办听证,进行专门调查认定事实并按程序拟定处罚决定,给予学生申诉答辩的时间和机会。决定作出以后,要征求学生本人的意见,若学生不服,可在限期内提出申诉,请求复查;若学生仍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二)权力与权利相协调。对人类社会而言,权力是柄双刃剑,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隐含着危害性。为了防止危害的发生,必须有权利的制约。权力受权利制约的缘由,还在于权力从终极意义上来自权利的自由让渡。权力是由社会中各个人舍弃其自身权利的部分或全部,以社会契约的形式让渡给国家或社会,目的在于使国家或社会能以其获得的权力,反过来维护每个人的自身权利。权力的来源表明,权力的合法性必须经过权利的交付和同意.交付和同意的形式是法_故权力的运作规则是注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而权利的行使规则为法不禁止即自由。由此推断,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力来源于大学生权利的让渡。因此,高校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权力的运作原则,审慎行使手中的权力,不得侵犯大学生的权利。

高校学生管理中权力与权利冲突的主要表现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现实生活中,各种权力与利益都存在矛盾性,并处在冲突中。法律作为一个有机的制衡调节器,其功能就在于协调相互的矛盾。管理者权力的行使以不侵犯学生的专有私人权利为限,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权利的享受也不能妨碍学校合“法’,性的管理权限的使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在相互妥协中寻找最佳切人点和调和点。要协调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学校在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学生是学校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享有广泛的学校管理参与权、受益权和知情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是没有制约的,高校管理法治化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保障更广大学生的权益。高校管理法治化建设调整的对象是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与理念,规定的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体现法治化的管理制度,实现的动力是管理者服务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权力与权利界限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种学校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另一种是为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如依据《教育法》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以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区分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防止错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特殊行政主体的高校.其学生管理权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即对*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代为或自行规定。在不侵犯高校自主自治权的前提下,高校对作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法性权利的处理或处分时,应以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以其他任何行政命令或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上位法的规定相一致,不得抵触。尤其是不得对受教育权等*法性权利作出任何限制和剥夺的规定,不得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进行任意的重新配置。

探讨统计工作在医保管理中的作用 篇5

1 医疗保险统计工作的作用

1.1 统计数据公示可以强化社会监督

医保经办机构定期将基金收支情况、定点医疗机构总量完成情况、单病种结算医疗费支出情况与分析等进行公示,可以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医保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正确引导参保人合理的基本医疗趋向,维护参保人员的医疗权益。

1.2 为指导医保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协议》进行医保管理。

对上年度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协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正完善协议内容,确定下一步管理重点,制定严谨、公开、科学的费用结算控制指标,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降低参保人的负担,实现医疗保险“高效、低耗、质优”的管理目标。

1.3 为基金的健康运行提供预警预报

根据日常审核、网络监控和财务收支情况,分季度、半年、全年对基金收支情况、发病种类、发病人群、发病时间、病种金额与基金支出类型等统计分析,预测基金收支的趋势和动态运行情况,发出预警预报信息,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基金风险。

1.4 为医保政策与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监测工作可使医保管理者及时了解医保政策执行情况、基金收支情况、医保工作情况等,为医保管理者提供监督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加强医保管理和规范医保行为。

2 统计分析的重点

统计分析的重点是加强基金收支的分析,管理者根据统计分析,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基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控制基金合理支出。

2.1 基金征缴的分析

统计参保职工人数(在职、退休)、参保居民人数(少年儿童、大学生、成年人)、征缴基数、收缴率、统账比例等,分析基金收缴模式是否健康,能否可持续发展,有无明显的增长渠道和空间,找出影响基金征缴的积极和消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基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2.2 基金支出的分析

2.2.1 门诊费用分析

2.2.1. 1 参保人在定点药店的消费分析

统计社保卡在定点药店的消费情况(处方药、非处方药),分析常见慢性病的发病种类、发病人群、发病时间及费用负担水平等,分析个人账户的利用率,了解哪些人群个人账户不够用,哪些人群账户积累较多,为政策适时调整提供参考,比如:调整个人账户计入比例,推行或完善门诊统筹政策等。

2.2.1. 2 门诊统筹费用分析

近年来,部分城市试行普通门诊的报销办法。2009年起,青岛市开展社区医疗机构门诊统筹试点工作,2012年全面推开,参保人选择社区签约后,门诊费用可即时报销。

按参保职工(在职、退休)、城镇居民(老年居民、非从业人员、重残人员)类别统计门诊统筹签约人数、就诊人次、次均费用与统筹支付额等,分析定点社区门诊的分布是否合理、分析社区群众的医疗需求和健康状况、社区慢性病的发病情况、门诊负担水平、门诊统筹费用支出对基金支出的影响等,为适时调整门诊报销限额和比例,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措施,引导参保人在社区就医等提供依据。

2.2.1. 3 门诊大病费用分析

按参保人群(参保职工分在职、退休;城镇居民分成年人、少年儿童、大学生等),分一、二、三级、社区等医疗机构对就诊人次、发病年龄、病种分布、费用支出(统筹支付、自负、自费)与费用结构(药品、检查检验费等)等进行统计分析。

2.2.2 住院费用分析

住院结算是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结算的重点,直接影响基金的支出。按照参保人群(参保职工分在职、退休;城镇居民分成年人、少年儿童、大学生等),分一、二、三级、社区等医疗机构进行。①支出类别:药品费(目录内,目录外)、检查治疗费(政策内,政策外)、服务实施(政策内,政策外)。②支出构成(统筹金支付,自费、自付)。③住院人次、住院人数、均次费用、住院天数及平均床日费用等的统计分析。异地就医情况按异地转诊、异地居住大类,统计项目同上

2.2.2. 1 住院人次分析

分析区域内住院总人次的增长情况和具体每家医院不同参保人群住院人次的增减变化情况,分析哪些月份或季节住院人次较多,分析住院人次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异常因素,分析哪些医院重复住院人数最多,是否存在分解住院情形,采取相应措施。例如:住院4次及4次以上的非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可考虑是否为挂床住院;同一病种15日内2次返院,多为分解住院。

2.2.2. 2 住院天数分析

统计各医院的人均住院天数、常见慢性病的平均住院时间,对明显超出平均水平的医院要加强病历审查,费用审核,分析是否存在小病大治、故意延长住院时间等违规情况。

2.2.2. 3 费用结构分析

对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三级医院(参保人医疗消费的主要承担者)的住院费用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基金支出。对次均费用、住院总费用、平均床日费用、药品占比、常见病种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人均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否存在支出异常因素、哪家医院医疗服务物美价廉,正确引导参保人的就医趋向,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

2.2.2. 4 住院病种分析

我国目前有2.6亿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约占总费用的70%,未来20年,40岁以上的主要慢性病患者将增加一到两倍,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也将大大增加,导致医疗费用支出难以有效控制。

可在专业医学人员的指导下,对临床诊断明确、治疗规范、疗效确切、个体费用相差不大的病种或治疗方式实行单病种限额结算,其中对技术难度大、手段先进、费用较高的仅限于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做。加强常见慢性病的分析,制订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及常规治疗方案,延缓慢性病的发病时间,积极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既可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医保基金的支出。

2.2.2. 5 药品、诊疗项目的使用分析

对各医院特定药品(如抗生素)的使用数量、频率以及出院带药数量、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存在滥用抗生素、超量用药、超病种用药与重复用药等不合理使用情况。统计CT、MRI、彩超、大型X光、特殊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阳性率,分析是否存在重复检查、随意扩大诊疗项目的情况。

2.3 基金运行情况分析

根据基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分析基金能否确保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否会产生运行风险,风险程度如何等。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根据统计分析对未来所面临的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与预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运行风险,保障基金安全。

3 加强医保统计工作的方法

3.1 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工作基础

统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新增业务、政策、动态的学习,定期接受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适应深入开展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3.2 加强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水平

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医疗保险统计制度和要求的前提下,丰富统计工作内容和调查手段,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能全面、细致、准确反映医保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确保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统计调研报告的质量,正确反映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

3.3 建立检测指标体系,加强预警分析

医保经办机构根据管理需要确立监测指标,选择相关监测指标值作为预警线,接近或达到预警线时及时向管理部门提出报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金安全。经常性检测指标有基金收缴率、支出率、结余率、统账比率、统筹支付个人负担率、住院率、人均住院费用、单病种费用、门诊大病办证率、支付率、不同支付方式统筹拨付的比重变化、医疗费构成变化及不同类别医院费用拨付情况变化,还可以将检测指标细化,如检测某种药品、某种医用材料或某个诊疗项目的使用变化情况等。

3.4 加强统计考核,确保工作质量

统计工作考核的内容包括: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统计报表的时效性;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建立数据分析反馈制度;建立信息统计档案,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等。

综上所述,医保基金是百姓的“救命钱”“活命钱”。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发展,为经办机构加强医疗保险管理保驾护航。

摘要:医疗保险的目的是既要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又要减少医保基金和卫生资源的浪费。医保经办机构必须加强医保管理,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在医保政策的制定、医保工作决策和确保收支平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统计工作,数据分析,医保管理

参考文献

[1]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操作指南[S].2007.

高校大学生医保基金管理的探讨论文 篇6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点

1、学生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能力方面极大的欠缺,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并不贴合,在学生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极大的影响了工作质量。

2、管理方式不当

高校生源逐渐增多,但质量却有所下降,现代90、00后学生问题突出,给辅导员管理增添了难度。现阶段,一些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偏差,一方面,管理方式过于严格,不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疏导。另一方面,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态度生硬、冷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和管理效果。

3、工作热情不高

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对职业前途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情绪比较消极、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敬业意识就很难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对策

1、强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意识

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很难有提升。所以,要强化辅导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在管理意识方面,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来强化辅导员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意识。在管理理念方面,要对辅导进行职业培训,让其了解当下学生群体的沟通方式和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当下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校要采用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首先,在辅导员入职后,要对辅导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经过考核后的辅导员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第二,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进行绩效考核。只有当工作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切实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自身利益,才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第三,学校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激励辅导员发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热情。

2、采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法

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能够让工作事半功倍,无效的管理方式只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学生管理必须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更好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辅导员可以经常去班级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发现情绪波动较大的同学应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做朋友,理解和支持学生。第二,采用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当下智能手机和网络是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学校和社会都没有能力让学生戒掉网瘾,也不能让学生离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所以,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来与学生互动。发放各种通知,学生未必能够收到,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学生很快就会回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班会是一种方式,但是学生容易逃课,如果在微信群中讨论相关话题,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班会讨论话题当中。第三,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要创新工作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因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所以学生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观念都与以往不同。多元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很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老师采用说教的方式来灌输各种传统思想总是收效甚微。老师需要从学生自己既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时事热点来让学生的思想自相矛盾,然后老师在为学生分析利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较弱,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升。所以,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按照相关制度来开展工作,维持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节奏。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时,应建立和五女山精细化管理制度,并依照制度办事,将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新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较大,辅导员更应该严于律己,首先自己应遵章办事,才能够要求学生们遵守学校规定。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制定班级考核制度,礼仪制度,作息制度和安全制度等。学生群体特点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所以精细化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进行动态修改的。所以,学校要阶段性地与辅导员老师开会讨论,根据管理成效来对既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在不断的摸索中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任何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制度管理,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庞大的管理工作量和很高的管理难度系数,确实会让辅导员产生寡不敌众的工作状态,当学生管理工作有精细化的制度作为依据,各项工作必然会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方法、态度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解决了辅导员老师的能力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因此,辅导员自身要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能力,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相关教育部门则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辅导员入职培训,从而让辅导员在入职之前掌握基本的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玉.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现状及提升途径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02)

医院控制医保费用的探讨 篇7

摘要:为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努力实现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从如下四方面探讨医院医保费用的管理控制:1.转变观念,树立控费意识;2.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3.以信息化为手段,完善医保管理体系,提升医保管理绩效;4.探索支付制度改革。

关键词:医院;医保费用;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03-01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这标志着全民医保时代的到来。作为医疗控费的主体,医院应主动适应,积极探索,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主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我院也在积极改进医保费用管理,努力实现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1转变观念,树立控费意识

据统计,近年来无锡市医保费用支出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一方面是各医院为了实现外延式发展,医疗业务总量增加,以及医保人群不断扩大,加大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另一方面是医保支付范围不断扩大,部分进口药品、贵重材料、新技术、新疗法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使医保费用不断攀升。在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医院承担着提供医疗服务和控制医疗费用的双重作用。医院要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力度,对全体医务人员加强政策培训,树立“既要给患者看好病,又要使患者少花钱”的意识,医院管理者也要转变思想,扭转控制医疗费用会影响医院收益的观点,摒弃简单的逐利行为,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因此,树立控费意识是做好控费工作的前提。

2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

2.1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探索规范化诊断、标准化治疗的诊疗模式规范化的诊疗模式是提高医疗质量、使控费工作常态化的有力保障。

2.1.1积极探索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建立疾病的标准化治疗模式,形成临床路径指南。

2.1.2无锡市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辅助用药和检查的费用,每月由统筹基金按规定的比例报销,减少了住院率及低标准住院情况,有效降低了此类病人医保费用的支出。

2.1.3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对制度落实、合理用药等环节进行督导,保障医疗安全。

2.1.4加强医疗缺陷管理,防范医疗事故,减少院内感染,提升医疗品质。

2.2以合理用药为突破口,促进诊疗行为规范:一是医院药事委员会对药品的品种重新进行筛选,调整药品目录,以等效的国产、廉价药品替代进口、贵重药品。二是根据国家基本用药目录,针对科室的主要病种,制定科室基本用药目录,遵循医疗原则,按阶梯用药原则和抗生素分级使用规定,同等条件下尽量使用国产药和低档药,规范药品合理使用。三是制定合理用药评价体系及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对合理用药情况定期督查、讲评。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通过临床药师参加查房,对出院病历检查等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四是动态监控药品使用情况,对用量前10名的药品或短时间内用量骤升的药品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警告、暂停或停止使用等措施。

3以信息化为手段,完善医保管理体系,提升医保管理绩效

3.1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建立和完善医保费用控制指标体系,以关键指标为抓手,控制医保费用不合理增长。具体做法是医院医保办统计分析各科室上一医保费用、医保药费及其均次费用完成情况,充分考虑自然增长的趋势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因素,将医保均次费用指标细化分解至各科室。医保专项考核结果在科室综合责任制考评、个人绩效考核中都按一定比例予以体现,采取“双月考核暂扣、年底清算”的方式,这对激发医生主动调控医保费用和医保药品费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3.2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丰富管理手段。依托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丰富医保管理手段,建立全方位多环节的医疗保险封闭环路管理,重点加强环节管控,减少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一是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为依据,将医保有关政策、法规嵌入医生工作站。对医保病人超范围、超剂量用药、限制性用药和抗菌药物分级等医嘱(处方)进行实时提示,使临床医生能将更多的精力转向救治病人,减轻熟记复杂多变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的压力。二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门诊次均费用、次均药费进行提示,并实现门诊、住院次均费用以医生为单位的查询,使“责权利”相一致。

3.3建立网格化管理队伍,提升医保管理绩效。控制医保费用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人员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医保办通常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3.3.1充分发挥院科两级管理,设立科室医保管理专员,定期召开医保专题会议,对医保费用完成情况每月通报,每月讲评。每半月向科室主任和超标医生发出友情提醒,使其及时了解医保病人的费用情况,及时有效控制费用。

3.3.2狠抓医疗收费管理,切实落实“收费一日清单”制度。在完善院内收费监督机制的同时,每天向每位住院患者提供“收费一日清单”,增加医疗消费透明度,同时医保办每月发放“医保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征集汇总医保病人意见,及时予以反馈。让病人核查有无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探索支付制度改革

上一篇: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国旗下讲话一